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知白北宋 ? — 1028
申枨字续鲁人赠鲁伯进封文登侯赞 北宋 · 张知白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山左金石志》卷一五、《阙里志》卷一七、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道光《滕县志》卷七
洙泗之秀,横经鲁堂。
名亚十哲,道尊五常。
时巡驻跸,阙里增光。
封侯锡命,永代流芳。
公良孺子幼鲁人赠东牟伯今进封牟平侯赞 北宋 · 张知白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山左金石志》卷一五、《阙里志》卷一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道光《滕县志》卷七
子幼真贤,从师宣父
服膺大猷,配享终古。
运属圣神,时巡邹鲁。
五等疏封,三纲式叙。
真宗论时政咸平五年十一月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
臣闻创王业期于无穷者,必政事为基。
是以王业盛者,其政事必经久可取,远大可法,然后速见治平之运。
窃以古今之言事者,鲜不以防边为急务,故多举西北二隅攻守之事,以献方略
由是奇兵之谋,纷然竞兴。
夫五行之中,金为兵;
以五事配之,则金为义。
兵之为用,实不可去也。
乃知言弭兵者,罪莫大焉。
夫戎狄者,亦天地之一气耳,其性贪暴,恶生好杀,与中国绝异。
是以史籍所载,京师为阳,而诸夏为阴,盖取诸内外之义也。
夫阳主生物,阴主杀物,故知四夷扰边,不足异也,在制之有道尔。
又和乐为阳,愁苦为阴,王者必先内和人心,而后制四夷,此崇阳抑阴之义也。
臣伏见去大雪今夏暴雨,稽《洪范》之书,则系乎咎恶之文。
伏惟陛下自即大位,日谨一日,而复温厚恭肃,祗畏勤俭,讨论方策,思广治道
圣德无缺,则咎恶何从而起,岂非政令之间有不便于天时者乎?
今夫者,发生之月也,可生而不可杀也。
国家每岁春夏将交之时,禁止采捕,是仁及鸟兽。
今建寅之月,三元之始,孟夏乃是正阳之月。
况《正律》所载,有「秋分已前不决死罪」之制,《月令》当,则曰「无肆掠」,不可以阴政犯阳,又曰「宜行仁而不可以举义事」。
则曰「挺重囚,出轻系」,并无决死之文。
唐朝悉依此制。
若罪在十恶,尤为巨蠹者,则决不待时。
自唐氏失驭,政事多隳。
今《刑统》内唯存「晋天福七年敕:立春立夏两日不决死罪」,盖以天福之间,方为战国,天下生灵,犯罪戾、抵淫刑者不可胜纪,杀戮之刑,仅无虚日,故不可全避春夏盛德之月,止取其两日以代两季。
今天下每岁所决,大辟至鲜。
一岁之中,凡有二十四气,每气各主十五日
臣以为天下列郡,每岁所决死罪,虽不可禁,春夏两季,亦可以于立春立夏气至之时,各禁十五日,以应一孟之节,全发生之阳气。
若罪在十恶,决不待时者,亦可改斩为绞,以免流血之刑。
自馀杂犯死罪者,若有已断具狱,可取半月外行决。
其边防屯兵之地,以军法从事者,不在此限。
又按《礼经》:季夏中气之后十五日不可以兴土功,为土将用事,气欲静也。
请诏天下每岁起季夏中气至立秋节半月内,非边陲防警,捍敌浚城,及修治堤防,以禦水害,馀并不得起创土功。
其整葺隳颓者,不在此限。
臣又闻《周礼》六官,其一曰秋官,主刑。
又《月令》孟秋中气之后,则命有司缮囹圄,具桎梏,断薄刑,决小罪;
秋分则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留有罪,无或枉桡。
此并顺上天,行肃杀之令也。
命使决狱,多不拘于此时,或在三春,或当九夏,虽勤恤庶狱,虑有滞留,其如未顺四时之令也。
欲望自今除盛夏仍旧降诏恤刑外,每岁自孟秋中气之后,秋分前,遴选周行,分道决狱。
如此,则顺天行刑。
而又四方之风谣,因之得以知;
列郡之纲条,因之得以振。
且一岁之中,必顺令决狱,与其行之于别季,不若行之于此时。
又闻先王垂训,重德教而轻刑罚,所以见王道盛也。
今法令之文,大为时所推尚,自中外由刑法而进者甚众,虽有循良之吏,亦改节而务刑名也。
然则刑法者治世之具,而不可独任,必参之以德教,然后可以言善治矣。
夫德教之大,莫若孝悌,若舍此而欲使民从化,是犹释舟楫而求济于无疆涯之津也。
故宜旌劝孝悌,以厚风俗。
臣伏见朝廷明有诏命,优恤孤穷无告之民,令异其姓名,别为一簿,每遇有科徭赋歛,则令去重就轻,蠲劳为逸,斯则苏疲羸之一术也。
其如官吏鲜能奉行成制,乡县之内,因而别致惨舒。
若令佐尽得其人,则孤穷无告之民,皆得上簿;
不得其人,则委之人吏,责自乡胥,徇私任情,移易贫富,嗷嗷之民谁敢吐一言以伸诉,必至于委弃沟壑。
是故将欲兴礼义,先在舒民心;
将欲舒民心,先在均贫富;
将欲均贫富,先在正簿书
养民之道,郡疏而县亲,故知百姓之长,不可不精采择。
盖列郡之牧,数至少,而睿鉴可以周知;
宰序之任,官至卑,而朝廷难以遍察。
夫亲民之官,廉而不明者,则失于驭下;
明而不廉者,则伤于徇私。
必待廉明兼备,中和在躬者,然后可用。
是故备其位者则多,中乎选者弥少。
邦国至大也,庶官至众也,有人而致诸散地,未可知也;
当其位而不使尽其心,亦未可知也。
臣是以夙夜为国家思求人之术,宜选历周行、经公举者而用之,使先莅大邑,试其政事,期年之间,较其成绩。
茍能正其簿书,均其户籍,而孤穷之民得庇为上,然后酬之以不次之恩。
臣又闻圣人居守文之运者,将清化源,在乎正儒术。
古之学者,其书简而有限,其道精而有益。
今之学者,其书无涯,其道非一。
是故学弥多,性弥乱。
至于经史子集,其帙殆万。
在于前者,悉谓之古法;
在于编者,悉谓之古书。
殊不知法有可法不可法也,书有可传不可传也,若尽使知之,则可谓劳而少功,博而寡要,当年不能究其学,累世不能穷其业。
进士之科,大为时所进用,其选也殊,其待也厚。
进士之学者,经史子集也;
有司之取者,诗赋策论也。
故就试者惧其题之不晓,词之不明,唯恐其学之不博,记之不广。
是故五常、六艺之意,不遑探讨,其所习泛滥而无著,非徒不得专一,又使害生其中,何谓其然!
且群书之中,真伪相半,乱圣人之微言者既多,背大道之宗旨者非一。
若使习而成功,得不揉淳粹之性,荡中正之气?
其为吏也,安能分挈治柄,使教令必行哉!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知为儒不可不重其所习。
董仲舒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仲舒议汉之失,引《春秋》大一统之说,言诸侯统于天子,不得自专,亦犹百家之说,不得与圣教并进,惧乎乱皇王之大道也。
今之世望汉之世,其章句之学弥,而异端之书又滋多乎数倍矣,安可不定其成制哉!
况夫儒者之术,不以广记隐奥为博学,不以善攻奇巧为能文。
若使明行政令,大立程式,每至命题考试,不必使出于典籍,外参以正史
至于诸子之书,必须辅于经、合于道者取之,过此并斥而不用。
然后先策论,后诗赋,责治道之大体,舍声病之小疵。
如是,则使夫进士之流,知其所习之书简而有限,知其所学之文而有要。
不施禁防,而非圣人之书自委弃于世矣;
不加赏典,而化成之文自兴行于世矣。
真宗周伯星现景德三年六月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三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八
臣伏睹司天监周伯星现,请宣付史馆,群臣诣阙称贺者。
臣闻人君之德,可以动天,至仁积于中,则休气应于外。
祥瑞之出,皆有所因,谅感应之攸致,非徒然尔。
故天人相与之际,其道甚大。
顷者河朔之间,连年地震,陛下知上天之垂戒,考前王之格言,以为阴气过盛,则积而当然。
地者,其道卑柔,其体安静,今动而不止,诚有所谓。
且念国家开创以来,基业洪大,干戈之役,皆不得已而用之。
然而太平兴国咸平而来,二十年内,边防多虞,华戎之人几殒百万。
兵者,其义主杀;
杀者,其事属阴。
阴气之盛,不亦宜乎?
复念致治之源,惟息兵为大务。
前年北胡之来,议欲通好,陛下不矜兵力之强,不恃邦威之盛,姑以安民在念,恶杀为事,不阻其诚,许以盟约。
由是动植遂其生全,亿兆知其休息。
然后发德音,施惠泽,赈贫民,省冤狱。
敷求时病,精选良吏,侧身思道,引咎于己,益兢兢焉,翼翼焉,思答天谴。
得不感群心,招和气哉!
故未踰期年,有是福应,所谓德动于天,而辰象昭瑞也。
昔桑楮共生于朝,七日大拱;
太戊修仁,桑楮遂枯。
祆不胜德,见验久矣。
今陛下修德,可谓至矣。
非独弭祅灾,复能致瑞应,斯实我朝之盛美,过前代远矣。
然而皇王之道,在乎戒谨,休祥荐至,而讲德愈隆。
不恃太平之基而骄盈,不矜大宝之位而荒怠。
惧乱者治必兴焉,思危者安必久焉,斯前代之明鉴也。
古之君天下也,患不恤黎元之疾苦,患不知军旅之勤劳,患奢侈畋游之无度,患声乐之不节,患政事之不勤,患壅蔽之不除,患谏诤之不纳。
今陛下薄赋歛,省征徭,劝农桑,务稼穑,恤黎元之疾苦矣。
优恩抚士,厚赏懋功,解衣哺食,推心置腹,知军旅之勤劳矣。
宫室台榭,不以奇邪害工;
服御乘舆,不以雕饰过制。
所贵惟谷帛,所宝惟贤才,绝侈靡之风矣。
弋猎之娱,弃捐而不顾;
禽荒之戒,祗畏而无忘。
泽被虫鱼,仁及鸟兽,去畋游之暴矣。
乐府新声,国伶妙伎,存而勿废,用之有时,善远于声乐矣。
观书乙夜,求衣未明,躬决万机,将周十稔。
虽隆暑冱寒,无愆于一日;
虽飘风暴雨,不废于崇朝,克勤于政事矣。
明四目,达四聪,辨谗邪,杜权倖,使下情上达,决壅蔽之方,已流闻于天下矣。
延直臣,启言路,询求谠议,乐闻上失,纳谏之规,固超绝于百代矣。
斯不亦天下幸甚!
陛下诚能宝兹数事,虽休勿休,则瑞星不出,臣亦贺鸿祚无穷,而青史有光矣。
苟异于是,则瑞星虽出,臣亦不敢同众人之贺矣。
夫善言古者,必有證于今;
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
自古以还,仗富强之基,居隆盛之运,怠于政事,以启危乱者,不可胜纪。
况今西北两隅,虽罢征战之役,然而比夫古者屈膝称臣,欸塞内附,则亦事异而体殊矣,得不虞哉!
臣以谓一星为瑞,善则善矣;
若倚之而责承平之效,则虑群心小弛,而警备之方因而不谨矣。
恭惟圣德之大,无不周知。
臣闻三才者人居其中,乃天地之和气。
人心和则阴阳和,阴阳和则日月星辰咸顺其晷,雪霜风雨不失其时。
则知陛下一言之善,必上动于天心;
一事之美,必上关于天道。
人君言动视听,必上法于天。
法天之义,诚深矣大矣,臣虽懵昧,然稽之于大《易》,粗知之矣。
夫《乾》之体,六阳备焉;
《乾》之用,万物生焉,人君之象也,非圣人孰能行之?
孔子称其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盖天之运行,其道不止,终古如一,未常懈倦。
茍怠于一息,差于一刻,则六气大紊,万物咸病。
王者之道,亦当如是。
今陛下法天之义,亦已至矣;
行健之德,无不备矣。
复能念此乾元,终始不易,则万方受无疆之赐,万乘享无穷之休。
臣愚陋无取,涉道诚浅。
然佩名教,服儒素,考之方策,得之师传,知君亲之义至重,治道之要至大,故不敢避刑辟,爱身名,默而自守。
狂夫之词,圣人采之,或足以辅朝廷之谋,开谏诤之路。
伏冀天慈收一二于万分之中,则臣不胜至幸。
乞崇泰山诸瑞奏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二十六日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一一(第三册第二○七○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宋史》卷三一○《张知白传》
臣尝于咸平中上疏论祥瑞,当时陇蜀初定,河湟未宁,乞明诏有司止之,以著谦奉上穹之意。
数年以来,兵息谷稔,群臣告成功。
诏命才行,和气充塞,上动灵贶,下契人心,休应荐臻,祥瑞填委,超于前代,万世一时。
若书典策,告宗庙,因示常例,未足尽其殊尤。
望以泰山诸瑞,按品目以第之,命良工以缋之
一本藏秘阁,传于不朽,一本以备玉清昭应宫图壁,所贵崇天地所锡之宝。
乞重申祥瑞不得上闻奏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一一(第三册第二○七○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
先诏郡国有祥瑞不得以闻,止报礼部。
封禅以来,珍符骈集,今州郡悉以闻,望申明前制。
支贷陕西流民还本贯奏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三三(第七册第六二七○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二
陕西流民,相续入境,有欲还本贯而无路粮者,臣谕劝豪民出数千斛,计口给半月之粮。
凡就路者总二千三百家,万二百馀口。
其支贷有馀者,悉给贫老之人,仍葬其死人。
真宗论重内轻外大中祥符四年七月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七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八、《宋史》卷一五八《选举志》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九
臣窃览方册,见唐虞之制,立四岳十二牧,百工允釐,百揆时叙。
又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汉史载宣帝为名盛之主,美其任人责成,知王道之根本,常曰:「与我共治者,其惟良二千石乎」!
斯言也传示不朽,后之人孰不称颂哉!
国家受命上穹,光启鸿业,顺考古道,增崇庆基。
陛下听政之初,爱民在念,焕彼宸范,垂为政经,授之守臣,俾治黔首。
斯固踵唐虞之盛,而称首于百王矣。
唐李峤尝云:「安人之方,须择郡守
窃见朝廷重内官,轻外任,每除牧伯,皆避命致诉。
比遣外任,多是贬累之人。
风俗不澄,实由于此。
望于台阁妙选贤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绩。
臣请辍近侍,率先庶僚」。
凤阁侍郎韦嗣立因而请行,遂令以本官出领州郡。
伏见江浙州郡,方切择人,茍有阙员,俾之承乏。
臣虽不肖,愿继前修。
唐年非遥,故事仍在,傥以为允,乞举而行。
乞罢不急营造奏天圣五年六月 北宋 · 张知白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
按《五行志》,宫室盛则有火灾,近者洞真、寿宁观相继火,此皆土木太盛之證也。
请自今罢诸不急营造,以答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