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边事备禦十策建炎二年十二月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尚书吏部牒,备坐尚书省劄子,臣僚上言,边事乞大询众庶。
奉圣旨,行在职事官以上,各具所闻,实封闻奏,仍限五日者。
伏惟陛下即位以来,仁民爱物之心孚于四海,忧勤恭俭之德格于上天,是宜边境安宁,万邦蒙福。
然而乘兵政败坏之后,敌人以百战之师投隙而南,所向无前。
适丁斯时,实劳措画。
传曰:「天下多事,圣哲驰骛而不足」。
兹诚多事之际,而圣哲驰骛不足之时,仰蒙大询备禦之策。
臣本以儒学进身,然尝任西北沿边差遣,敌人情伪与夫战阵之略,粗闻一二。
犬马之齿,今已六十。
筋力不能胜甲胄,衰迈不能从军旅。
顾有愚见,不敢缄默,辄陈今日备禦十策,一曰收民心,二曰定庙算,三曰料彼己,四曰选将材,五曰明斥堠,六曰训彊弩,七曰分器甲,八曰备水战,九曰控浮桥,十曰审形势。
谨条具如后。
上边事备禦十策 其一 收民心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闻治天下之道,莫先于得民心。
汉高祖关中约法三章,除去秦之暴政,民大悦服,虽有项氏之强而终为所擒。
唐德宗被围奉天,内婴孤城,外迫彊寇,所恃者人心未去,故卒能诛彊暴而复社稷。
陛下清心省事,约己便民,慨然愿治,可谓勤矣。
然金人因破灭契丹之势,乘中原弛备之时,北破河朔河东诸郡,西陷京西、陕右诸州。
近复引兵渡河,驻兵于开封大名府、濮州境内,环地数千里被其荼毒,可胜叹哉!
今敌骑渐迫京东州郡,若民心畏祸,一有动摇,窃恐京东州县及淮南宿、亳等州县望风而下,则不可支吾矣。
伏望陛下发至诚之心,下哀痛之诏,远法商周之罪己,近考奉天之诏书,曲赦河北京东两路,蠲免夏秋二税,除放积年欠负。
凡破陷州军及乡村人户避兵而南来者,令州县优加存恤及防护家小,勿令贼盗杀害。
凡此号令,断在必行。
播告远近,使之周知。
所有逐州军军粮,却令转运司条具措置以闻。
京东州县累经大兵残破之后,民失耕业,不曾种植。
虽不放免,无可输纳矣。
尝考自古外国不善攻城,惟金人剽勇坚悍,轻生不畏死,长于攻城。
诸路州郡缘大兵纵横之后,乡村有力人户尽挈其家属、牛畜、资产入州城居止。
金人既破一城,缘此所得倍广。
伏望圣慈诏三省、密院详议利害。
京东淮南诸路城壁坚壮,守禦足备,粮储不乏去处,责令死守。
如或不然,缓急之际,纵官吏与民避兵。
或入山林,或入陂泽,庶免全郡生灵皆为鱼肉,为此一路之民开此生路。
李光弼史思明相拒,知洛阳不可守,沮韦陟之虚诞,纵民避贼,退保河阳,卒获大捷。
臣所愿收民心者此也。
其二 定庙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契勘金人驻兵于澶、魏之郊,祈请之使屡行,而彼未有讲和之报。
范琼、韩世忠统兵北去,而未有决战之期。
致圣虑焦劳,大询群策,乃主忧臣辱之时,而大将兵官多言彊弱不敌,不敢交战。
百官之心,皆愿銮舆渡江。
夫渡江一事,不得已必为之,但迎敌拒战之计,岂可少缓哉?
魏武帝以中原之盛,引兵南征,周瑜决策以舟师挫之;
苻坚举百万之众,欲投马箠渡江伐晋,谢安遣兵以败之。
况主上躬有天命,祖宗德泽在人,而金人坚忍果悍,恃彊殄物,知我之弱不为彊,彼之彊不遂弱耶?
韩信论项氏,谓其彊易弱,与此相类。
伏望圣慈明诏大臣,议定庙算,阴为过江之备,而大为拒战之资。
申敕主将修武备,讲阵法,训彊弩,料彼己,明斥堠,以俟夹淮一战。
此不易之策也。
范蔚宗光武之略,以为淮阴项王审料成败,则知高祖之胜;
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则知光武之业成。
夫廷论决策不可二三蹉跌,臣愿定庙算者此也。
其三 料彼己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闻用兵之道,在知彼己。
知彼而不知己,必败;
知己而不知彼,亦败。
自金人入边以来,百战百败。
非止百战百败,往往望风奔溃,不暇交锋者,以将帅不知彼己,亦未尝讲究彼己之长短也。
臣顷在鄜延环庆路,见我师与夏人接战,每迭胜迭负,未有败衄如今日之甚者。
鄜延环庆皆山险之地,骑兵非所利故也。
金人起燕、蓟,历赵、魏,绝大河,至汴、宋,皆平原广野,骑兵驰突,四通八达,步人不能抗,此所以多败也。
夫彼之所长在骑兵,我之所恃惟步人。
以步人抗骑兵,则平原广野决不能立。
惟阻险用奇可以掩击,为将者不可不知也。
金人用兵在秋冬之后。
每年四月放马入泊逐水草,号曰入淀(原注:山西州军及燕、蓟诸处,契丹有国时,择美水草之地数千顷,禁人耕凿,留以养马,谓之马入淀。)
入淀之后,马不喂料,止食青草。
七八月间,马乃出淀之际,敌人畏大暑之时,出其不意而攻之,庶可胜也。
翰林学士孙洙制策论契丹,其略曰:「以一月之粮兴六月之师,破之必矣」。
岂虚言哉?
宣和四年河北转运使五月下旬种师道契丹相持于白沟。
是年大暑契丹以酷热不可忍,不顾性命跃入白沟河,以水浸其躯,其畏热可知矣。
自用兵以来,每于春冬交战,正彼之所利,我之不利,此又所以多败也。
臣尝观晁错议兵事曰:「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山林积石,经川邱阜,草木所在,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
土山邱陵,平原旷野,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有深意存焉。
历考自古论兵能知彼知己,未有出晁错之右者。
愿诏诸将用我所长,击彼所短,讲求其说,以保万全。
臣所谓知彼知己者此也。
其四 选将材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闻之孙武曰:「兵者,国之大事;
将者,材之至难」。
传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
又曰:「将者,人之司命」。
审如是,将帅之材要当遴选委任,若非其人,则祸败不可胜计。
然人材难知,功业寓于智识。
就其智识观之,则人材或可得矣。
苏辙有言曰:「道艺文章勉彊积习而可至,惟有知人之明不可勉彊。
譬如萧何之知韩信,此岂有法可以授人者」?
之言虽可信,然孔子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庄周之论九證,岂虚语哉?
今彊敌在境,天下多事,将材为急。
臣愿陛下诏行在从官及统制官三衙臣僚,各举材堪将佐之人各二人,监察御史以上职事官各举一人,委官问其谋虑,试其材武。
如或可用,从而擢试,庶几将材自此涂出。
范蔚宗有言曰:「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
夫以中人易流之性,享厚禄膏粱之奉,安存之虑既深,则临敌用命者鲜矣。
尝观太祖太宗皇帝驾驭将帅,尝令有歉然不满之意。
曹彬江南王全斌下蜀,未尝过与官爵;
郭进山西李汉超守关南,亦未尝妄进官资。
以其饥则著人,饱则飏去故也。
以近事验之,巨师古未知名之人,能佐赵哲平建寇。
此类既众,将材出矣。
臣愿陛下选将材者此也。
其五 斥堠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契勘金人用兵无斥堠,军无行伍。
止是选择强壮有材力之人,乘上等壮马,四五人为一队,赍弓箭及手刀,不带衣甲,前去探事,号曰硬探
其探事精审,日驰二百馀里。
而中国诸军自来斥堠不明。
万一金人南来,须拣选有材武心力使臣将校百人,分为二十队,给弓箭手刀及选择壮马乘骑,前去分头探报。
遇有警急,令奔驰前来。
逐人给金字牌与之。
所至村民官私验认牌子,给与饮食草料。
盖敌骑之行若飘风骤雨,邮传步人探报不及,近年之弊往往缘此。
宣和七年陷于金人,次年正月在金人寨中,亲见金人引兵到上德桥,而京师犹不知。
是年十一月,金人已渡河破郑州,执知州宋伯友,纵之使归京师
伯友都堂陈述,而大臣以谓破郑州河北彊寇,非金人。
斥堠乖谬如此之甚,诚可怪骇。
又如累年以来敌骑渡河,缘北岸无探报,不知戎马所聚
令治舟楫,绞箄筏,致南岸无由掩击。
臣愿陛下明斥堠者此也。
其六 训彊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尝考近年以来金人入境,我师遇之不暇成列,辄奔溃败走者,以平原旷野,我之步人不能抗彼之骑兵故也。
又金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为将者全不预谋,分两翼而射之,所以不能立。
臣尝观史册所载,及以近事验之,边人之长实在骑兵,我之所长莫若彊弩。
今欲禦骑兵,舍彊弩将安用哉?
晁错曰:「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且驰且射,此匈奴之长技也。
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其理亦明矣。
苏秦合从,说韩曰:「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
远者括臂洞胁,近者镝弇心」。
又曰:「以韩之卒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道也」。
夫史册所载,兹可验矣。
以近事言之,崇宁年环庆路筑大砦泉,种师中将前军,羌帅比精者(原注:号磨贰比精,一时雄杰之首领。),铁骑万馀人前来奔冲。
师中下马号令,以彊弩射之,乃退,虽相持数日不败。
吾军中必有老将见此事者。
宣和四年冬契丹大帅四军太师引精锐来寇霸州,大战于永清县北。
郭药师河北第六、第八、第十五将马黄弩、神臂弓,药师本将人马分队相间,摆布对列,以马黄弩、神臂弓射之。
敌骑少却,我师乘之,遂大败。
淮东提刑薛彦国时为第十五将,可召而问也。
近日用兵,多系孤军独进。
为将者不知彊弩之利,遂致中原之长技无由施设。
且如万人为军,千人操弩,敌人骑兵骤至奔突,使三百步内彊弩并发,人人只发两箭,则敌人必却。
敌人既却,我师乃可立。
我师立定,然后可以语战。
近时之败,以我师每为骑兵冲突,措足不定,所以败也。
神臂弓箭在军器中虽最能及远,然其艺难精,自来逐将能射神臂弓者不过三四百人。
兼临阵对敌,缓急之际,施放不快,不若彊弩之轻捷。
臣愿训彊弩者此也。
其七 分器甲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尝观金人之军,兵器便利,衣甲坚密,所以多胜。
中国之军,兵器不便利,衣甲不坚密,所以多败。
何以言之?
金人之军皆是民兵,平时赋敛至薄,而缓急以丁点军(原注:谓如两丁点一丁之类。),器甲鞍马无非自办。
平时家居日逐擐甲胄而习弓矢,所以器甲各适用。
中国之军,莫非黥卒。
器甲从官给,身躯短小者或得长甲,修长者或得短甲。
力能挽七斗弓者或授以一石弓,力能胜两石弩者或付之以三石弩,致弓弩不适用,反与短兵同。
寒饿之卒,无力自办器甲,可胜叹哉!
马燧制衣甲,必分三等,盖有深意。
晁错曰:「甲不坚密,与袒裼同。
射不能及远,与短兵同」。
夫驱人于行阵之间,以肌肉冒锋刃,而甲不坚密,器不适用,良可哀也!
又北兵遇敌,步人骑兵皆全装,所以心固而敢战。
汉兵遇敌,马军全装,步人则衣甲不具,所以心怯而畏战(原注:步人戴笠子,不能禦箭,有弇心则无披膊之类是也。)
非特此也。
金人军行有车乘牛畜(原注:多系三五十人共一车。)搬载器甲,所以步人可以全装。
我师之行无搬载器甲之具,步人全装,则困于负担矣。
此又为将者当讲议措画也。
臣愿诏五军统制官,使之讲论其事,今日合如何措置,条具以闻,庶使士卒之心坚固敢战。
臣所谓分器甲者此也。
其八 备水战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契勘金人既残破京东州郡,而京西路州军去年残破外,止存金州顺昌府
金人志在劫掠,向北州军既无所有,则秋冬之交睥睨淮南必矣。
江淮水战之具,在今日岂可不讲?
然防淮难,防江易,是防淮不若防江也。
臣已条具夹淮一战之计矣。
防江之事,莫若备水战。
今朝廷虽于镇江府摆泊海船以备禦敌,而上流州军自荆南府真州,凡可以济渡处,并未闻措置,岂可不预为之计哉?
魏武帝既得荆州,引兵窥吴,周瑜策曰:「曹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又预备走舸,大破曹公于赤壁
所谓蒙冲斗舰,当讲求其法,制造于长江
所谓走舸者,亦不可忽也。
又观王浚伐吴,造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
所谓大船连舫,今亦可作也。
又造大筏数十,方百馀步。
今若可用,亦不可废也。
今古之战舰,或曰楼船,或曰海鹘,或曰游艇。
臣又尝于雄、霸州见备战轻舟,或曰刀鱼,或曰云梯,皆不可阙也。
伏望圣慈专置使二员,一员自荆南府池州,一员自池州镇江府,专切提举制造战船,教习水军,及询访古今备战舟船设施利害。
申明措置,不可省缓。
臣所谓备水战者此也。
其九 控浮桥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契勘泗州寿春府各有浮桥,除寿春府浮桥因大水漂坏,未曾修治外,朝廷已差兵防泗州浮桥矣。
窃恐斥堠不明,探报不的,万一贼兵或驰至,缓急无以措手,不可不防也。
靖康元年正月间,金人到磁州邯郸县
先遣郭药师提骑兵三千,夜驰三百里,比明至浚州,夺浮桥。
是时内侍梁方平虽领精锐人兵在黄河北岸,以失于探报,不意贼骑遽至,人兵仓卒奔溃。
幸南岸守桥人望见敌中旗帜,急以猛火焚断缆索,遂不得济。
金人既不得济,乃沿河上下寻觅舟船,编排巨筏,又四五日乃得济。
欲望圣慈详酌,委官密窥,前去措置。
若可解拆,即权暂解拆,其浮桥、脚船并大缆物料并摆泊于南岸,却以舟船济渡过往之人。
如未可解拆,即南岸措置猛火油,准备缓急焚爇缆索,比之仓卒荒扰,事不侔矣。
臣所谓控浮桥者此也。
其十 审形势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忠穆集》卷一、《吕忠穆公奏议》卷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九○
臣仰惟陛下圣德龙飞,前年五月即位于睢阳,圣心虑远,究观损益,谓汴都之境距大河止百里,过大河乃金人界也,诚未可以还阙。
乃时巡淮甸,驻跸维扬,逮今踰岁矣。
兹者金人攻破河北京东州郡,尚未退师。
若骎骎南来,则大驾必须渡江,此势之必然,人情之所共知也。
夫金人过大河,已不能控扼,我乃渡淮。
既渡淮矣,又不能控扼,则我必渡江。
若渡江之后,又不能控扼,则敌骑亦须逼江,此实忠臣义士杀身徇国、决死一战之秋。
臣已于前篇条具夹淮一战之计矣,又请大习水战为备江之计矣。
臣愿陛下明诏大臣及统制大将,讲论一战之计,可以图万全之策。
夫以金人善用兵,善料敌,彼知圣驾驻跸维扬、楚、之间必有禦备,则必遣重兵由寿春府或光、濠州境内渡淮南来,及以轻兵由宿、泗前来牵制我师。
兼光、濠州淮河浅狭,几可徒涉,此尤不可不防者。
要当分擘两军,以一军屯泗州盱眙县,以一军屯寿春府花压镇,以备冲突。
臣契勘自金人入边以来,我师遇之望风奔溃,不暇接战。
是以边尘所向,大将胆落,士卒心惊,亦未尝布为一阵,使人自为战。
若非据淮阻险,以决一战,必至于糜烂不振,又至于不可支持也。
金人用兵虽号骁勇,然而无纪律,无阵法。
若遇节制之兵,一败之后必至于颠沛。
但令我师仿古阵法,遵用节制,人人不退走,迎敌角胜负,则可以语一战矣。
常山蛇势虽茫昧不传,而兵法具存,则有阵图可考。
汉高祖黥布置阵如项羽,甚心恶之。
黥布一卒能置阵如此,今之大将岂不厚颜耶?
臣前所论金人所向尽用骑兵,平原旷野,我之步兵决不能抗。
若非阻险用奇,决不能胜。
则夹淮一战,伏愿疾速处画。
拣阅人兵,布列行阵,如何据险,如何进止,以俟一举。
臣又闻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
大将人人畏怯,各陈引避之说,可谓无必胜之将矣,又安得必胜之兵哉?
加以近年以来,朝廷驾驭将帅赏罚未明,人不孚信。
败军失律之将,未尝明正典刑,致令统兵者畏死不畏法,何以示天下耶?
昔孟氏之败,责其将士曰:「吾父子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只箭」。
今日大将谁肯率众北向放一箭哉?
唐太宗王世充,阵于洛阳之西。
窦建德山东之众号三十万以助世充,诸将怯惧。
太宗奋独见之明,引兵趋洛阳,阵于贼间,不忧世充袭其后,一战而擒建德
唐太宗敢阵于两贼间,而夹淮之战在吾境内,有粮草,有地利,我为主,彼为客,诸将尚踌躇而不敢进,国之爪牙将安用哉?
周世宗河东刘旻率众犯阵。
兵始交,大将何徽、樊爱能退走,其骑军乱。
世宗躬督战,将士皆奋,遂败军。
世宗休军潞州,斩何徽、樊爱能以徇,军威大振。
近时用兵未尝行此诛责,然则孰肯用命哉?
臣究观金人之势,若二三月间不趋淮甸,则秋冬之间南牧必矣。
备禦之策,不过如此。
臣所愿审形势者此也。
上边事善后十策绍兴七年正月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今月十七日入内内侍省递到金字牌,降付臣诏书一道,臣已望阙祗受外,臣仰惟陛下圣德日跻,睿谟天纵。
方逆臣作乱,唱导敌人侵陵淮甸之初,奋发独断,亲御六飞,巡幸近边,号令诸将。
上下用命,屡奏奇功。
遂使彊敌退兵,生灵按堵。
凡所谓善后之策,固不能逃于圣算矣。
尚且发德音,下明诏,俯询旧弼,问以方略
仰见陛下盛德谦冲,将屈群策以图中兴之大业也。
臣虽老且病,然陛下非常之眷,怀天地莫报之恩,辄以所见,析为十事。
凡今攻战之利,守备之宜,措置之方,绥怀之略,具在十事内。
虽智识蹇浅,无所取材,然臣生长西北两边,出入行阵踰二纪,耳闻目见,粗为习熟,谨缮写进呈。
所冀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冒渎天聪,臣无任兢惶战惧激切之至。
上边事善后十策 其一 论用兵之策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契勘臣在河北、塞上守官岁久,目睹金人与契丹相持二十年,今岁战,次年和,次年复战。
契丹主天祚不悟其诈,卒致颠覆。
仰惟陛下天性圣孝,痛北狩之未还,悼生灵之荼毒,屡遣信使,卑辞屈己,祈请讲和,以纾父兄之阨,以救生民之命。
而敌性贪婪,吞噬不已。
王伦之回,迄四年矣,岁岁举兵侵掠川口。
去年虽不曾出兵,而移师南来,大入淮甸
又与刘豫同恶相济,其志岂小哉?
今幸金人已退,若不用兵,则五月间必传箭于国中(原注:金人五月间传箭于国中,令乡民备战,八月点集。),秋冬间复举兵至淮甸
在我支吾赋歛,终至财力困竭,此不可不用兵也。
况不用兵,则二圣必不得还,中原之地必不可复,伪齐资粮必不可焚。
或曰:如此遂废讲和一事耶?
臣对曰:不然。
古者兵交,使在其间。
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间遣使命再贻书以骄之,复示弱以绐之。
而我急为备,出其不意,乘时北伐(原注:乘时一事,开具在后。)
此用兵之利也。
其二 论彼此形势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契勘金人本契丹附庸之国,契丹主天祚侵陵其民,诛求无厌,以致愤怨,举兵交战,遂灭耶律氏
政和年间内侍童贯奉使大辽,得赵良嗣芦沟河,听其狂计,遣使由海道至女真国通好(原注:女真于宣和四年方建国号大金。)
女真既灭耶律氏,兵益众,势益张,知中国太平日久,都无战备,必可图也,遂陷中原,势愈肆横。
二十年间主张国事者,国相尼玛哈也。
为之谋臣者,刘彦宗、固新贝勒、萧三太师、高庆裔、王芮、张愿恭之徒是也。
为之将帅者,斡喇布、扎木、伊都、洛索贝勒、达赉三子、四太子、达赉郎君之徒是也。
谋无不成,战无不克。
横行天下,又近十年(原注:天会三年,金人方盛大。),彼之势可谓强矣。
尼玛哈之性好杀而喜战,用兵不已,昧于不戢自焚之祸。
部曲离心已久,将士厌苦从军,皆讴吟思其乡土。
势必溃散,有将亡之兆(原注:臣于宣和七年十一月陷于金,次年二月得归朝廷。在敌中时,其众每夜嗟叹,皆云与契丹交兵,十年不得归,今又向南去,不知何时到家乡。)
又其性嗜杀,将兵所至,族其强壮老弱,掠其妇女财宝,悖天道,结民怨,穷极已甚,此亦将亡之兆。
刘彦宗、斡喇布、伊都、扎木、国王洛贝勒皆已死,所存者才气皆在数人下。
其将士所有,子女玉帛充牣于室,志骄意满,此亦将亡之兆。
凡此,皆彼之形势也。
我之形势,比之数年前则不同,何以言之?
数年以前,金人所向,我之战兵未及交锋,悉已遁走。
近年以来,陛下留神军政,拣择精锐,汰去孱弱,今二三大将下兵已精矣(原注:臣窃料刘光世韩世忠张俊杨沂中王𤫉下兵数约二十万人,除辎重火头外,战士不下十五万人。)
陛下圣性,精于器械,制作工巧。
数年以来,卑宫室,菲饮食,而辍那财用,修造器甲,今器械略备矣(原注:外域之兵,自来以全装衣甲禦敌。中国甲士,自来止有前后弇心副膊,有皮笠子而无兜鍪,故怯战。臣在河北,尝观太宗皇帝北京武库排垛下河北十七将军器并无全装,今日皆不堪用。祁沟之败,恐由军器不全。)
兵既精,器械又备,将士之心曾经战阵,胆气不怯,勇于赴敌。
故顷者韩世忠扼金于镇江张俊获捷于明州思恭邀击于长桥。
去年金人初到淮南世忠首挫其锋,诸将屡得胜捷。
至于吴玠累次大捷于川口,此我之形势也。
太祖太宗皇帝有兵十四万而平定诸国,遂取天下。
况今有兵十五万,察贼之势如彼,度我之势如此。
若不用兵恢复中原,则必有后时之悔,岂可少缓哉?
其三 论举兵之时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在河北陕西缘边备见金人风俗,每于逐年四月初,尽括官私战马,逐水草牧放,号曰入淀(原注:淀乃不耕之地,美水草去处,其地虚凉宜马。)
入淀之后,禁人乘骑。
八月末,各令取马出淀,饲以麦豆,准备战斗。
又金人所长者在弧矢之利,而暑月弓力怯弱,射不能及远。
故自古至今,凡外国犯边,未尝出于盛暑之时。
历代将帅儒臣皆不知此,惟唐杜牧尝献言于宰相李德裕曰:「汉伐匈奴,率以秋冬。
当边人劲弓折胶,童马免乳之际与之较胜负,故败多胜少。
今若以仲夏月发兵,出其意外,一举无遗类矣」。
呜呼,世称杜牧知兵善论事,岂虚言哉!
臣于绍兴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尝备引杜牧之论具劄子陈奏。
次日进呈之际,蒙圣谕以为夏月举兵乃周宣王六月北伐之意也。
然时方议和,未暇及此。
去岁秋末,朝廷再遣使人北去请和,而豫贼之子已与金帅引兵过淮,信义俱弃可知矣。
然则和议岂可凭信?
在我之计,岂可中已,纵令今年秋末复为边患?
臣愿陛下奋发睿断,乘此机会有不可失之时,密与大臣决策定议,阴敕大将速为之备,于今年四月初举兵北伐。
若乃进兵之路,趍汴之计,供饷之方,招怀之略,臣一一条陈于后。
伏望睿明深思熟计,广询博访施行。
乞赐睿察。
其四 论分道进兵之策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本东北人,自中原沦陷以来,传闻京西路残破为甚,京畿次之。
京东路河北东路不曾经兵火,百姓按堵如旧。
然苦于刘豫苛虐,思望本朝之心至今未泯,兹盖祖宗德泽感民之所致。
若乘斯民徯望之深,出敌人不意之际,举兵北伐,必有大功。
纵未能尽有其地,亦可以收人心,慰民望也。
臣已条具今年四月举兵之策矣。
臣欲乞于即今所有战兵数内,差拨五万人,选大将一员统之,由泗州南京汴京(原注:其粮运开具在后篇。)
仍差大将一员,统兵二万人,驻泗州为应援。
又别选大将一员,统舟师二万人,由明州今年四月内便风泛海,前去攻沂、密,至青、潍州(原注:密州潍州,陆路一百六十里,又一百二十里到青州。)
京东之民企望王师日久,所至必望风而下。
又遣大将一员,提兵二万驻濠州,以张声势。
此兵不可深入,以粮运艰阻。
但时遣奇兵渡淮捣顺昌府陈州,则京西北路诸郡,传檄亦可下。
惟是申敕大将,所至不得杀人,不得劫掠。
务要宣谕朝廷德意,蠲除刘豫一切之政。
明出黄榜,除二税之外,更不行青苗、预买之法。
所下州县,选差逐处豪杰为众推伏者,主管事务。
七八月间,且班师过淮,次年复出。
臣已于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具奏「兵法所谓『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不二三年间,中原之地,黄河以南,必先为我有」者,盖谓是也。
乞赐睿察。
其五 论运粮供军事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契勘臣已条具分三路进兵以窥中原事,其粮食亦合分项应副。
一项自明州海道沂、密州,兵二万人,每人日支米二升,二万人每日合支米四百石,一月合支米一万二千石。
臣乞于明州支上件米充一月之粮,令海舡附带前去,到密州板桥镇左右住岸,则有粮可因矣(原注:密州界乡民不曾废耕种,米粮易得。)
一项驻军濠州,策应入界大兵,所有军粮由淮河水运可到濠州岸下,则此项人马不患乏粮也(原注:臣尝任蔡河拨发,自承楚州运粮至濠州城门下卸。)
惟是自泗州汴京之兵五万人,缘泗州以北汴水不通,诸军合赍十日之粮至有粮地分。
乞委江浙漕臣拣选净米五万石,前期运至泗州,准备诸军附带入界(原注:兼准备应副为声援军二万人口食。)
南京北乡民稍有耕种,则可以因粮矣。
仍乞申敕大将,军兵所至,晓谕乡村,使民通知王师吊伐,除粮食必藉乡村百姓供应外,一行军士如敢攘夺财物,劫掠妇女,并行军法及处分大将
凡王师所至,搜索刘豫父子所聚粮料准备资给金人者,并行焚毁。
绍兴二年,臣在政府日,已定计北伐,尝请韩世忠都堂,谕以焚毁刘豫粮料事。
世忠曰:「此乃清野之法,不可不行」。
合具奏知。
其六 论大兵进发日乞圣驾驻跸镇江府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于建炎四年春末,车驾在绍兴府日,尝具奏韩世忠已于镇江府江心舣舟,邀截住金帅四太子人马,未得济渡。
乞车驾进幸浙西,号令诸将前去江上夹击金人。
又具奏闻,以万乘之尊,伏雷霆之势,车驾所至,自可以耸动人心,销弭群慝。
此议未决,而臣罢政,其事不行(原注:臣罢左仆射告词云:「下吴门之诏,则有失于先时;请浙右之行,则力违于众议。」)
去岁秋末,敌骑初到淮甸
陛下奋然决策,下亲征之诏。
大驾进幸平江,诸将罔敢退缩。
斩获既众,金遂退师。
此乃皇天悔祸,开悟圣衷,宗社有灵,遂将恢复之兆也。
臣尝考五代时耶律氏方彊,德光举兵破汴京之际,大辽彊盛,自古亦罕闻也。
不数年,周世宗即位,慨然有攘却之心,亲统诸军,巡行塞上。
其出师也,自乾宁军御楼舡入黄河,顺流而下,故北取三关,兵不血刃(原注:瓦桥关乃雄州高阳关河间府益津关乃霸州。)
欧阳修撰《五代史》云:「世宗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其料强弱,较彼我,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
伏望睿明,深思熟虑。
夏初进兵北伐,乞暂时移跸,权驻镇江,训饬大将,抚循战士讫遣之。
帝王之盛举也。
尝观汉高祖、唐太宗取天下,栉风沐雨,躬临行阵。
况陛下天资圣武,精于驰射,何惮而不行哉?
乞赐睿察。
其七 论经理淮甸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契勘淮南东、西路,平原旷野,皆天下之沃壤。
建炎三年金人残破之后,居民稀少,旷土弥望数百里。
今又重困金人蹂践,焚荡一空。
正当选择守臣经理之际,不可缓也。
总兵统众,破敌决战,当责武臣;
抚存凋瘵,招集流移,当用文臣。
欲望圣慈更命辅臣详议可否。
淮南州郡除濠、泗州寿春府(原注:今治寿春县。)差武臣外,其馀并差文臣,使之大讲经理之政,乃劝率乡村于三月间多种早禾,六七月间成熟,可济艰食,比至防秋,场圃毕矣。
其东、西二帅,可委者因任之,不可委者别差官。
仍敕令讲求羊祜襄阳之故事踵行之。
其通、泰州产盐地方,尤宜选任能吏,收盐息以助军兴。
臣于宣和元年太府少卿,尝考榷货务入纳。
大率淮南路入纳岁得一千四五百万贯,浙东、西岁收七八百万贯。
户部勘当,便见昔年所收实数。
盖通、泰、楚州产盐浩瀚,倍如浙东、西。
有此数事,岂可不遴选守臣乎?
或曰:金人若近边,文臣岂可委?
臣对曰:不然。
去年宣抚司尝奏武臣楚序等守承、楚、泗州矣,金人相近,望风遁去。
大率东南州郡无城壁守禦之备,若小小寇盗,有兵者犹可禦捍;
若大敌至,不问文武官,皆不能保守也。
但当较其利害大小、事体轻重而图之。
绥怀之略,应自此始,此其要也。
乞赐睿察。
其八 论机会不可失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
臣在陕西缘边,见中国与夏人相持前后五十年,每出兵接战,胜负各相半。
惟自金人侵轶以来,中国之兵未尝交锋,望尘奔溃者,是岂金人真不可敌哉?
我之兵不精耳。
故自宣和七年以来,金人一举而围汴京,再举而破京城,又再举而入扬州,又再举而渡大江,并陕西亦失之。
数年以来,朝廷深究其弊,修军政,备器械。
又金人过江之时,战士屡经得捷,胆气不怯,人人皆敢迎敌,则金人岂复能强梁横行如往年哉?
以近事言之,吴玠初击退于和尚原,再禦退于饶风岭,又大捷于仙人关
去岁九月,直趋淮甸,我师累捷。
金人顿兵百馀日,师老粮匮,无所得而遁,则情见势屈可知矣。
夫侵陵中国如此之久,侮嫚如此之甚,今王师已振,敌众向衰,若不发兵攻击,则终无讨伐之期矣。
或曰:得汴京而未能守,何益于事?
臣对曰:不然。
汉高祖入关,约法三章,除秦烦苛之令,民心归之。
项羽虽以其地析为三秦,徙高祖汉中,然关中之地终为汉有,因之以取天下。
况此举必可以擒刘豫,平僣伪,使中原之民知神器不可以非望得,又可以示我宋不忘中国土地、人民之意。
兼彼入我出,彼出我入,无大悔吝乎?
臣尝考宣和年间,国家以富有四海之事力,而户部支费,每月不过九十五万贯(原注:臣是时任太府少卿。)
绍兴三年,臣在政府日,会计户部经费,每月一百一十万贯。
臣闲退以来,切料户部经费必有增添之数(原注:臣尝考每月支用,十分中八分系五军下费耗。)
夫养兵二十万,不能北向争天下,则东南民力何可支吾?
岂不寒心哉?
况中原之人彊悍壮实,东南之人柔脆怯弱。
数年之后,见管战兵渐次衰老,消磨既尽,虽欲北向争天下,亦难矣。
臣冒死为陛下喋喋言之,乞赐睿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