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费祎驾鹤 唐末宋初 · 乐史
 押尤韵 出处:黄鹤楼志·艺文·传闻·仙踪传说
黄鹤楼在县西南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黄鹤楼
按:《太平寰宇记》
孔维禁原蚕议奏雍熙四年十二月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宋史》卷四三一、《宋元资治通鉴》卷六
《管子》云:「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
是以古先哲王厚农桑之业,以为衣食之原耳。
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
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屈身以化下者,邦国之重务也。
吴都赋》曰:「国赋再熟之,乡贡八蚕之绵」,则蚕之有原,其来旧矣。
请禁原蚕以利国马,徒引前经物类同气之文,不究时事确实之理。
夫所市国马,来自外方,涉远驰驱,亏其秣饲,失于善视,遂至玄黄,致毙之由,鲜不阶此。
今乃禁其蚕事,甚无谓也。
唐朝畜马,具存监牧之制;
详观本书,亦无禁蚕之文。
况近降明诏,来年春有事于籍田,是则劝农之典方行,而禁蚕之制又下,事相违戾,恐非所宜。
臣尝历职州县,粗知利病。
编民之内,贫窭者多,春蚕所成,正充赋调之备;
晚蚕薄利,始及卒岁之资。
今若禁其后图,必有因缘为弊,滋彰挠乱,民岂遑宁?
涣汗丝纶,所宜重慎。
太平寰宇记序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
臣闻四海同风,九州共贯。
若非圣人握机蹈杼,织成天下,何以逮此?
自唐之季,率土缠兵,裂水界山,窥王盗帝。
至于五代,环五十年,虽奄有中原,而未家六合。
不有所废,其何以兴?
祖龙为炎汉之梯,独夫启成周之路。
皇天骏命,开我宋朝
太祖以握斗步天,扫荆蛮而斡吴、蜀;
陛下以呵雷叱电,荡闽越而缚并汾。
自是五帝之封区,三皇之文轨,重归正朔,不亦盛乎!
有以见皇王之道全,开辟之功大。
其如图籍之府,未修郡县之书,何以颂万国之一君,表千年之一圣?
眷言阙典,过在史官
虽则贾耽有《十道述》,元和有《郡国志》,不独编修太简,抑且朝代不同。
加以从梁至周,郡邑割据,更名易地暮四朝三
臣今沿波讨源,穷本知末,不量浅学,撰成《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并目录二卷。
起自河南,周于海外。
至若贾耽之漏落,吉甫之阙遗,此尽收焉。
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
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机权,莫先于此。
臣职居馆殿,志在坤舆,辄撰此书,冀闻天听。
诚惭浅略,仰冒宸严。
谨上。
朝奉郎太常博士直史馆、赐绯鱼袋臣乐史
按:《太平寰宇记补阙》卷首,古逸丛书本。
〔附录〕太平寰宇记自序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同治《宜黄县志》卷四五
帝王之业,按节而全;
圣贤之修,审端而大。
今日太平,其权不在寰宇,必自人主修身始。
修身有道,宜承精一之传,当绍危微之训。
人心之危,人欲之萌;
道心之微,天理之奥。
既有理欲之界,始有邪正之名。
致知惟精,斯居正而审差;
力行惟一,斯黜异而反同。
不使旦昼之所为,梏亡仁义之良心;
勿令过不及之偏,踰乱中庸之正道。
理求自慊,凛戒惧慎独之操;
功戒勿欺,严格致诚正之修。
盛德积中,粹美著外,一身之太平。
由身以及家,齐家有道。
《蓼莪》有赋,《杕杜》有歌。
念明发而怀二人,叙天显而敦友爱。
庭帏豫顺,作古今之慈孝;
内考无惭,备天地之中和。
是以父言慈,子言孝,兄言友,弟言恭,一家之太平。
由家以及国,治国有道。
安怀之素心,行富教之大政。
不竞不絿,宽猛皆无所倚;
不刚不柔,吐纳两无所累。
大德慈祥,深恤闾阎之疾苦;
宏仁普遍,周知稼穑之艰难。
与民所欲,弗为驩虞之小补;
去民所恶,必为王道之平康
本诚意以宰制,在上克明德之身,在下被斯民之治。
由慎独以单心,在上为修己之道,在世为纪纲之极。
是以道德齐礼,用观雅化,爱民如子,民歌父母,一国之太平。
由国以及天下,治天下有道。
阐绎天人性命之奥旨,发挥经纶政教之懿模。
存诸心者,贞邪之辨须剖晰于无遗;
著之事者,得失之端务求详而罔略。
自正心以先,保民之度,扩于定静安虑之中;
自诚意以后,进贤之法,察于好恶慎独之内。
稽古而證今,人才之可否,孰为可法,孰为可惩;
抚近而及远,民物之艰难,何者当重,何者当轻?
怀保小民,因思己饥己溺;
散财济众,近取欲立欲达。
思吐握之风,任贤勿贰;
效诛凶之德,去谗弗疑。
学问无愧,圣贤造庐以请;
经纶可报,君父旌帛以招。
或播种而稷,或明刑而皋,或敷教而契,或典礼而夷,帝德巍巍,必借臣工之善代;
召伯其茇,孰毕公其釐,孰吕伋其兵,孰君陈其尹,王心穆穆,敢忘臣度之交贞。
得士正品,有爱国为民之心;
取人学醇,有久安长治之道。
所以皇躬静体寂然之中,天地本在吾心,初非形气之隔;
动察感应之际,万物皆吾度内,原无体质之殊。
因而致中,本立而性定,性定而气通,而三才以正,而万象以清。
因而致和,道备而情安,情安而理得,而庶绩咸熙,而万邦咸理。
自历象星辰以迨山川土田,悉应至德之光昭,由海隅苍生以及昆虫草木,皆受神圣之裁成,天下之太平。
故圣人视中国犹一人,遐迩咸归;
王者以天下为一家,平成永奠。
合万国之车书,山铭万岁
统九州之则壤,永建千年。
中外庆同风,奏治安而歌美;
华夷大一统,执圭璧以陈词。
寰宇腾欢,臣工志喜。
太平有象,何须梯山航海;
而王化无方,莫不瞻云就日。
考昔建极坤舆,兆起断鳌之帝;
形扶天柱,功传炼石之娲。
虞廷惟其修德,化格两阶;
越裳自慕圣人,来朝重译。
谟载随刊,列上中之田赋;
典传封浚,奠高下之山川。
风移沐日之乡,辨五宗而作镇;
声入无雷之国,统四渎以朝宗。
共球云集于涂山,蒲谷星屯于冀域。
是以茫茫绣甸,遂呈疆索之编;
嶪嶪寰区,尽隶职方之掌。
稽之图记,载在《夏书》;
凡属荒垓,悉归禹服。
虽周隆封建之制,竟遗吴越一星;
即秦分郡县之名,尚漏麟洲小水。
暨乎方隆之炎汉,鄯善、康居咸望西京入侍;
维彼全盛之有唐,新罗高丽佥纳胄子受经。
梁晋牌移朝暮,六合烟飞;
金辽地若邮传,□□□□。
万里狂澜,谁阻王风之披拂;
九渊绝壑,群欣化日之照临。
此皆敷至治于一时,遂至同文德于四表。
迨乎承美窃踞,款纳岭南之师;
至若吴越入朝,座凛面北之义。
虽非招携以威武,大都怀远以宽仁。
慨自黩武穷兵,徒至轮台之悔;
罢兵息役,空馀徐惠之箴。
赤豹黄罴,无关圣朝之服食;
南金象齿,仅侈大赂之馈遗。
未有《周官》茅土之馀,愿星言而夙驾,《禹贡》山川之外,邀燕乐以生辉,德教沛于寰区,威灵振于无外,无丝竹之声,有劳来之喜,俾高丽、乌弋悉入称臣,回鹘、女真咸归受吏,如今日者也。
兹盖伏遇圣天子道存一中,执数圣难传之旨;
心传十六,绍千圣不传之精。
揆天佩道,益地凝符,奠九州而首出,超群辟以独尊。
应紫极以奠中区,升泰阶而临六合。
文德诞敷,声教讫于四海;
武功克缵,干羽戢于两阶。
山节虎而泽节龙,已称一道同风之盛;
壤土黄而坟土白,益徵普天率土之归。
乃考披离玉垒,窥马生聚米之形;
屈曲银河,识韩国囊沙之势。
始于冀,终于雍,环八州而入卫;
浮于洛,达于河,会四国以周通。
王屋而右大行,崇峨北境;
前岷嶓而后大别,襟带南条。
厥贡维何,则银镂琅玕;
伊产奚若,则玑组织贝。
关西指,海岱东流,扶桑濛汜之区总归暨讫;
南望荆湘,北瞻燕晋,幽都交趾之地悉遵王化。
自世运不丁夫阳九,而民生不困于用三。
嘘大气以回大生,推仁心以行仁政。
山之东,山之西,大都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河以南,河以北,莫不罢兵习耕,罢旌植桑
略畇畇之禹甸,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已徵万国之来同;
摅荡荡之尧思,欲富、欲寿、欲安、欲逸,犹恐一夫之不获。
谓父母相携而劝本,孝文因之放富有之勋;
谓游惰悉驱而力田,贞观所以致仁义之泽。
诚哉府海官山!
久矣金城天府
自惭笔非梦彩,文愧惊天。
睹万星之映川,犹思学海;
若聚蚊而成响,实惭负山。
已无术以补天,敢著书而掷地。
生逢保泰之邦,快睹会归之盛。
皇上安内攘外,居重驭轻。
抚恤有方,薄海快声灵之赫濯;
德威并济,遐区增式廓之疆围。
享其贡即臣其人,务使东渐而西被;
耀以德不观以兵,恒瞻近悦而远来。
是见掩之机,不在远而在迩;
则诚形之理,不在委而在原。
世多以符瑞为祯祥,吾则以孝慈礼忠为祯祥;
人每以云物为福兆,吾则以修齐治平为福兆。
故君子慎独之体,日见其安舒,大人明德之身,时出为粹润,太平在身。
慈父、孝子、友兄、恭弟、信友、贞妇,太平在家。
忧民、德化,赋薄、刑省、残除、害去、弊绝,风清,太平在国。
广而品汇之裁成,尔德溥遍,而中和足以致之,大而两间之化育,清宁永协,而参赞足以致之,太平在天下。
然天下之平必本于国治,国治必本于家齐,家齐必本于身修,身修必本于心正。
心无不正,已接二帝精一之传,绍危微之训,驾百王而首出,有不与唐、虞、三代之治媲美无疆者哉!
为书本末,以待来者,使今日复睹太平寰宇尚有考云。
广卓异记序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同治《宜黄县志》卷四五
李翱著《卓异记》三卷,述唐朝君臣超异之事,善则善矣,然事多漏落,未为广博。
臣初入馆殿日,亦尝撰《续唐卓异记》三卷进上,则唐朝之事庶几尽矣。
臣又读汉魏以降至于《五代史》,窃见圣贤卓异之事,不下唐时之人,即未闻有纂集者。
臣今自汉魏以降,至于周世宗,并唐之人,总为一集,名曰《广卓异记》,凡二十卷,并目录二卷。
其累代簪缨,盖世功业,三复省之,不无所益。
何者?
曹景宗读穰苴、乐毅《列传》,叹曰:「大丈夫当如是」!
此乃见贤思齐之道也。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且累代富贵,岂不由积善之致焉?
今臣僚若见《卓异记》,必如曹景宗之读《列传》也。
臣又闻《汉书》言,学者称东观如道家蓬莱山。
唐太宗文学馆,得入者谓之「瀛洲」。
瀛洲之与蓬莱,神仙之攸馆,今既比之,即神仙不可不再言矣。
臣撰《总仙记》,其间有全家为卿相、累代居富贵者,何异焉?
今撮其殊异者入此书中。
况夫立身朝廷、致位华显者,其或庆者在堂、吊者在闾。
若能以道消息,寄怀于虚无之中,则躁竞之心塞,清净之风生。
寿骨欲低,自然高矣;
祸门欲开,自然闭矣。
此书既成,不敢不进。
虽不补三馆之新书,亦拟为一家之小说。
干冒宸扆,伏增忧越。
宋乐史谨序。
按:《广卓异记》卷首,笔记小说大观本。
李翰林别集序咸平元年三月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永乐大典》卷九二三、《天中记》卷二二、同治《彰明县志》卷五七
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
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集》。
翰林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降步辇迎,如见、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
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
于是置之金銮殿,出入翰林中。
其诸事迹,《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
史又撰《李白传》一卷,事又稍周。
然有三事近方得之。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
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
上因移植于兴庆池沉香亭前。
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
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
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
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
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
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
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
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
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
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
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
太真妃颇深然之。
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
翰林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
上许之,因而免诛。
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
之从弟令问常目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
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
传中漏此三事,今书于序中。
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杯水」。
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
呜乎!
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如是。
宋中丞荐于圣真云:「一命不沾,四海称屈,得非命欤」!
白居易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斯言不虚矣。
凡百有位,无自轻焉。
撰集之次,聊存梗槩而已。
时在绕霤州中,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
按:《李太白文集》卷一,巴蜀书社一九八六年影印宋本。
李翰林集序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
白客游天下,以声妓自随,效谢安石风流自号「东山」,时人遂以「东山李白」称之。
按:《升庵诗话》卷六,历代诗话续编本。
仙鹅池祈真观记开宝三年七月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全宋文卷五二
崇仁县,古巴陵之府,隋开皇中降为县。
县之西北有祈真观者,山水回合,实列仙之攸馆。
岁月电谢,碑石罹于兵火,置观之由,不吾知也,其所闻者,耳目相接。
传云:大和年中,住持道士杜仙兴,嚼玉蕤,嗽金髓,烧五色药,望三素云
本郡杜使君师仁闻其名,就观修黄箓斋,忽有仙鹅七只,下门外池中,因是名曰仙鹅池。
逮仙兴羽化,仙磬响沈,玉宇琳房,鞠为茂草。
至保大初,有道士刘道肱者,亦精严法箓之流耳。
慕幽迹,贲然来思。
繇是斤斧云峰,放出杉松,曾不崇朝,化为灵宫,紫篁清节,一皆新之。
噫,能拂凄凉之地,重为朝礼之庭,若非修道之辈,孰至是哉!
悲夫!
太和中乾德初,约百四十载,而仙鹅一去,池树毵毵,晴山似画,著水如蓝,非灵羽有不愿之心,盖人世无至诚之感。
乾德元年,岁终癸亥四月彭城刘司直元载字简能,好奇之名士也,制锦是邑,询故事,得仙鹅之实。
翌日焚香,觊灵禽之来,愿言之抱,如影随形。
是月十八日,有仙鹅二百馀只,萃于观之松篁。
一鹅殊伟,若蜂蚁之有王。
皆玉衿绛趾,丹嘴霜翎,不饮不啄,宿而后飞。
二之年四月二十三日,三之年四月二十八日,有百馀只而至。
于时五月初二,忽群飞于县邑,盘旋久之,如留恋焉。
是岁刘君自南宫承制,经于旧邑,税驾祈真东之佛舍。
明日,有仙鹅五十只于池南。
自兹一去,又隔五年,迨开宝三载岁在庚午四月十九日,有仙鹅三十只现于池北;
于当月二十五日,又百馀只过于郊郭。
扶风马司空宪弦歌此邑。
马君湘潭玉叶,好事之君子也,亦尝命驾祈真,祈祷真迹,果一月中仙禽两现。
余家于邑中,熟谙本末,已曾为简能撰《仙鹅记》,甚得详悉。
今请告南归,道肱又以观记见请,不可不重道仙鹅之来去矣。
昔杜师住之日鹅少,今刘师住之日鹅多,由此而论,刘之道缘,优于杜也。
又念巴水之地,名迹实繁。
自观之东抵县,县有景云观,则萧子云侍郎书牌额之所;
观东北接五峰山,山前有百鸟汤;
观之北近高富山,山前有过至孝墓。
予惜其少于传记,恐隙驷不留,将来之人,不得知矣,今染翰之次,得以丛而附焉。
甚愧不文,直书其事云耳。
按:《全唐文》卷八八八。又见同治《崇仁县志》卷二,同治十二年刻本。
唐景云观碑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全宋文卷五二、《全唐文》卷八八八、同治《崇仁县志》卷二
景云观者,皇唐景云年中所建也,在崇仁县西北隅
巴山翠其槛,巴水漱其门,山水周遮,松萝堆摐,士君子赏为神仙之胜迹,斯言不诬矣。
予家于观之北,童稚时闻耆老传云:往时观牌额,故将新之,因中元节,众道士推能书者,明日染翰。
是日晚,有一道士,形容羸,衣褐荒,栖栖焉,人皆不物色,自言攻篆隶,请书之,众口冁然而阻截。
迨夜参半,其道士于堂中张灯火,动笔砚,大书门扉上「景云观」三字,有未睡者潜观焉。
迟明,观其笔力遒健,光彩射人目,于时令佐至,叹讶者数四。
虽觉异人,发问未暇,请于新牌更书之,而辞不能也。
斋罢告行,行至三门,令佐暨诸道士随而且留,自言曰:「吾是萧子云」。
众拜之,举首不见。
于是拆其门扉,缘饰为牌。
危太傅全讽为州,时人移于黄田寨上,失之。
得非神仙之物,变化而难留?
子云者,梁黄门侍郎,于玉笥山得仙矣。
先有大钟一,牌额离后,一夕风雨亡,异时捕鱼人见在观南溪潭中,取之不获。
今有小钟一存,上题开元二十七年铸。
又有香炉一,上题许真君名号,传云真君化身来舍。
岁月将永,事不可寻,今虽已亡,又不可不存其梗槩。
观之屋宇,自黄巢攘臂之际,已赴灰烬。
今堂殿楼台,尚残基址。
因知昔时缔构,壮丽不无。
洎后虽曾完葺,具体而微。
一片衡茅,四时风雨,王孙之草几犯于阶庭,金母之半归于樵采。
显德年中,彭城刘司直元载,慕道之高士也,宰是邑,惜其名迹,无人尸之,乃召请道士蒋道元者住持。
道元门传金箓,力学玉书,不以艰难破其心,不以荒凉役其意,一味焚修,俟其振发。
予昨自班行南归故园,每行乐于观之溪岸,道元以观中元无碑记,便以斯文见请,且曰:「恐神仙之踪迹,不闻于后人矣」。
予闻斯言,意甚嘉赏,况居近仙馆,素欲挥翰,今既会宿心,得以直书其事,乃为铭曰:
巴山四瞰,巴水东流。
景云观者,在巴水头。
景云年立,仙境最尤。
萧子云,本梁公侯。
把琉璃碗,上凤麟洲。
凤麟为驾,驾言出游。
观额将故,道士云修。
遇我萧侯,书踪夜留。
组绣光动,龙蛇势浮。
鸟啼花落,岁月悠悠。
仙人银钩,罹乱谁收。
空馀古观,松萝一丘。
松风浏浏,松雨飕飕。
古钟尚存,仙炉亦休。
道士好事,恐堕其由。
请我挥翰,金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