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丁度北宋 990 — 1053
寇准赐谥忠悯制景祐三年七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
夫徇义保躬,贤哲罕兼其致;
原心观行,褒沮得伸其公。
节惠之旧章,实经世之明劝。
不有正议,孰旌遗烈?
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国莱国寇准器资庄重,风猷简贵,感会先圣,绸缪上司。
明心若丹,直道如矢。
逮余主鬯之日,实乃秉钧
图惟协恭,罔有二事。
遘盗言之噂𠴲,挟危法以中伤。
白璧易污,贝锦难辨,再罹遐谪,遂及云亡。
终悲○露之归,徒轸幽泉之痛。
间虽荐伸澄雪,追贲宠嘉,而诔功易名,尚阙恩礼。
沈谋秘画,沦于疑论,逝者莫愬,朕甚闵之。
《谥法》有「危身奉上曰忠,佐国遭忧曰悯」,合是休典,慰其营魂。
宜特赐谥曰忠悯
按:《寇忠悯诗集》卷首,四部丛刊本。又见《鸡肋编》卷下,《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宋元宪集》卷二五(误收作宋庠文)。
王随昭文相景祐四年四月甲子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大诏令集》卷五三
朕惟万微之务,属于三事之臣,必畴咨于老成,可燮辅于元化。
诞扬丕制,敷告明廷: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上柱国琅琊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四百户、食实封六百户王随,素履含章,纯诚格物。
受知先帝,早践禁涂,辅德冲人,宣劳储邸。
参政论,复总枢谋,屡询黄发之言,弥见素丝之节。
是用擢司邦柄,进代天工,兼荣史观之华,加食辕田之赋。
维时宠数,盖协师佥。
于戏!
周以申伯揉万邦,汉以魏相修众职,著于载籍,属在良臣。
尔其燮调阴阳,镇抚夷夏,作我良弼,不其祎欤!
可特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
杜衍罢相进左丞兖州庆历五年正月丙戌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大诏令集》卷六七、《宋宰辅编年录》卷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八
天子不正责之辅,三公无备惟其人。
其有师表百僚,践更二府,虽夙夜之匪懈,眷春秋之已高,以至公而升,以至公而退,宜作明命,以告大庭。
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京兆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杜衍,夙以圣明,历于膴仕,孤风足以镇浮俗,远识足以造机微。
若时奋庸,亦既滋久。
顷以蕃宣之绩,入参帷幄之畴。
嘉尔奉职之勤,助予励精之治。
而自居鼎辅,靡协岩瞻。
颇彰周比之风,难处咨谟之治。
顾群议之莫遏,岂奋劳之敢私?
文昌纲辖之资,曲阜麾持之寄,俾特膺于出守,仍改赐于褒功。
当体素怀,尚祗优数。
于戏!
公台之位,本上代于天工;
牧之臣,亦下及于民泽。
往帅乃职,厥惟钦哉!
可特授行尚书左丞、知兖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管勾兖州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公事,改赐推诚保德崇仁戴功臣,仍放辞谢。
王曾罢相授大资政郓州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大诏令集》卷六六
朕绍膺丕构,统御庶邦,用览万几之繁,并建四辅之职。
其有久任国事,屡奏囊封,宜解近司,用昭美志。
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佐理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沂国公食邑一万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千八百户王曾,诚存方格,识蕴精微。
感遇先朝,践扬膴仕。
逮缵承于大绪,寻擢正于台衡,实赖嘉谋,共熙庶绩。
顾闵劳于政路,宜钧逸于藩符,进长中台之班,兼荣秘殿之职。
褒功易号,疏邑陪封,式是茂恩,以复优顾。
于戏!
仪刑百辟,协宣左右之劳;
体貌大臣,务全进退之礼。
往祗明命,姑徇私怀。
可特授行尚书左仆射、充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同群牧使,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仍赐推诚保德崇仁守正协恭忠亮翊戴功臣
陆轸纠察在京刑狱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
中书门下尚书工部郎中、直昭文馆陆某,牒奉:国家精求化源,明慎刑典。
况辇毂之下,斯谓浩穰;
狱讼之间,尤谓繁剧。
苟听断少乖于阅实,则烝黎或陷于非辜。
伏念轸怀,当食兴叹;
宜申条制,式示哀矜。
乃眷近臣,慎求公器;
察其枉挠,举彼稽留。
庶遵隐悼之规,以召和平之气。
宜差同纠察在京刑狱
开封府应在京有刑禁之处,并仰纠察
其逐处据断遣徒以上罪人,旋具供报。
内有未尽理及有淹延者,并须追取元案看详,举驳申奏。
若是旷于举职,致刑狱有所枉滥,别因事彰露,其所委官必当重行朝典。
更有合行条贯事件,仍擘画开坐闻奏。
牒至,准敕,故牒。
庆历六年九月日牒。
工部郎中参知政事丁。
按:押字。《家世旧闻》卷上,百川学海本。
张贵妃册文庆历八年十二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会要辑稿》后妃三之四(第一册第二四九页)
皇帝若曰:天上宪星,极协四妃,敷阴教之列,亚长秋之位,正始王化,御于家邦。
咨于淑哲,是谓畴内治;
备于典册,是谓隆徽数。
谂而行之,古今通谊。
美人张氏,渊敏居质,醇和赋性,生绂冕之令族,禀图史之懿戒。
柔明维则,克茂嫔风;
婉嫕含章,讵烦姆训。
肆予凉薄,纂大丕构,乐得邦媛,参叙宫职。
始明慎于选纳,见勤劳于辅佐,向辞贵秩,愈励冲诚,宜有褒嘉,聿申崇拜。
揆兹谷旦,膺此涣恩,质于师佥,孚我德举
褕翟盛其服,礼莫大焉;
彤管贻其范,体莫重焉。
浣衣示俭,妇道于以从训;
樛木逮下,风人于以流咏。
宠命既辑,尔实宜之。
今遣使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庞籍,副使右谏议大夫高若讷持节册命尔为贵妃
于戏!
体顺承以勤道,躬法度以修己。
祗率九御,赞于壸则。
惟劳谦以处其贵,惟肃雍以成其美。
永启休誉,不其盛欤!
详定黍尺钟律奏景祐三年十月四日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
奉诏取邓保信、阮逸、胡瑗等钟律定夺奏闻,并续准中书送下安宋、何文广所进《乐本图》、《乐纂秘诀》等一处详定。
今取到邓保信等奏议,及所造黍尺律管、权量、钟磬等,并崇文院检到历代钟律典故,与差到天官再算管龠法度。
仍取保信、逸、瑗元实黄钟管秬黍,再令尺匠别造到黍尺各二条参校,备见得失。
邓保信律法,其黍尺一条,称用上党圆者,一黍之长,累百成尺,与蔡邕铜龠符合
臣等检详典故,前代累黍造尺,皆以一黍之广为分。
后魏公孙崇以一黍之长累为尺法。
太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中者一黍之广者为一分;
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二缝,以取一分。
三家纷竞,久不能决。
太和十九年高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典修金石。
及《隋志》云:「从上相承,有铜龠一,以银错题其铭曰:『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千二百粒』。
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龠」。
本志中即不明言用长广累尺。
巨等今将保信送到黄钟管内二百粒,令匠人石素等以长为分,再累到尺二条。
保信元将到尺,一条长五,一条长七
保信元尺用圆黍累尺,及首尾有相衔处,致有差异。
又律管黄钟龠校称:据尺裁九十之长,空径三分,空围九分,容千二百粒。
臣等用保信元送到黍尺斛量,分寸略同。
复将保信再累者尺校之,即长广分寸不同。
又秤一量称,止是铢两斤之数。
臣等比保信元将到校之,即同。
又龠合升斗等,龠径九分、深七分二厘,合径九分、深寸有三分八厘,升径二寸六分九厘、深一寸六分二厘,斗径五寸三分一厘、深四寸八厘。
臣等详保信龠法,称径阔九分,即当深一寸四厘。
保信合法,称径阔九分、深一寸三分八厘,自已差舛。
其升、斗之数,亦皆类。
此兼据楚衍等状,算到龠、合、升、斗皆不相合,亦不合周汉量法。
又据阮逸、胡瑗钟律法,黍尺一条,称以上党羊头山中者,累广求尺,于黄钟之声。
臣等详等尺,以大黍百粒累广成之,尺匠石素等将等送到黄钟管内二百粒,以广为分,再累到尺二条。
等元尺,一条短七,一条短三黍半。
等元尺并用一等大黍累成,其实管之大小不均,致有差异。
又铜律管十二枚,臣等将黄钟一管,据楚衍等算到围九分分之法校之,黄钟管长九寸,径三分四厘六毫强,围一寸三厘九毫二丝强。
如用等元将到黍尺校之,略同;
若将再累者尺校之,即长广分寸不同。
又铜称二量,称以两黄钟之龠合为一两,十六两为斤。
自铢至斤,作铢称一;
又以斤至钧,作钧称一。
钧称之制,衡修三尺六寸,权重七十二两,权行圜而环之,内倍好。
臣等以等元将到校之即同。
又龠、合、升、斗、斛、豆、区、釜等,龠方一寸、深八分一厘,合方一寸、深一寸六分二厘,升方三寸、深一寸八分,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斛方一尺、深一尺六寸二分,豆方四寸、深四寸五厘、容四斗,区方六寸、深七寸一分、容一斗六升,釜方一尺、深一尺三分七厘弱、容六斗四升。
楚衍等再算等所制量方深寸,如用等元累黍尺校之,即合量法。
若将再累者尺参校,即有差异。
又钟磬各一架,臣等看详,虽形制有合典故,又缘黍尺已差,难为定夺。
臣等检详钟律典故,自晋至隋累黍之法但求尺裁管,不以权量互相酬校,故历代黄钟之管容之数不同。
后周因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兼制权量,亦不同周汉制度。
然《虞书》所载,「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司马迁亦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故《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说,悉起于黄钟之数。
今若欲器之制参互无失,则班《志》积分之法为近。
、瑗所进钟律法奏议,管龠权量积分之数,前志中虽不明述方分,今据秋官正楚衍等再以《九章》等术及《礼记》投壶法推究开方,求所合班《志》。
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即于本法自相违戾,所以邓保信黍尺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所说,然当时已不施用。
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处又与龠之再累到大不同。
其量器分寸既不合,则权衡之法不可独用。
所有安宋、何文广元进《乐本图》及《乐纂录秘诀》于钟律制度别无可采。
按:《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一三。第一册第二九七页又见《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二二五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太平治迹统类》卷六,《文献通考》卷一三一,《宋史》卷七一、一二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八,《宋史新编》卷一九。
详定太府寺邓保信阮逸胡瑗所制四尺奏景祐三年十月九日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一六(第一册第二九九页)、《玉海》卷八、《太平治迹统类》卷六、《宋史》卷七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一、《宋史新编》卷一九
尺度之兴尚矣。
《周官》璧羡以起度,广径八寸,袤一寸。
《礼记》布手为尺。
《淮南子》十二为寸。
《孙子》十釐为分,十分为寸。
虽存异说,莫可适从。
《汉志》,元始中召天下通知钟律者百馀人,使刘歆典领之。
是时,周灭二百馀年,古之律度,当有存者。
以歆之博贯艺文,晓达历算,有所制作,宜不凡近。
其审度之法云:「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
先儒训解经籍,多引以为义,历世祖袭,著之定令。
然而岁有丰俭,地有硗肥,就令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校验,亦复不齐。
是盖天之生物,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概尔。
故前代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参校焉。
晋泰始十年荀公曾等校定尺度,以调钟律,是为晋之前尺。
公曾等以古物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
当时以公曾尺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用意精密。
《隋志》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尺为本,以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
窃惟周、汉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
而隋氏铸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复存者。
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可以酬验者,惟有法钱而已。
周之圜法,历载旷远,莫得而详。
秦之半两,实重八铢。
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
孝武之世,始行五铢。
下洎隋朝,多以五铢为号。
既历年代,尺度屡改,故大小轻重,鲜有同者。
刘歆制铜斛之世,所铸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货泉之类,不闻后世复有铸者。
臣等检详《汉志》、《通典》、《唐六典》云:大泉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
错刀环如大泉,身形如刀,长二寸。
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五分,广一寸;
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
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圜好径二分半。
货泉重五铢,径一寸。
今以大泉、错刀、货布、货泉四物相参校,分寸正同。
或有大小轻重,与本志微差者,盖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
但当校其首足、肉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而可知矣。
况经籍制度皆起周世,如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之妙,荀公曾之详密,既合周尺,则最为可法。
兼详隋牛里仁等议,称后周太祖苏绰造铁尺与铜尺,以调钟律,以均田度地。
唐祖孝孙云,隋平陈之后废周玉尺,用此铁尺律,然比晋前尺长六分四釐。
司天监景表尺,和岘所谓西京铜望臬者,盖以其洛都旧物也。
公曾所用西京铜望臬者,盖西汉之物。
和岘洛阳西京唐都尔。
今以货布、错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略合宋、周、隋之尺。
由此论之,铜斛与货布等尺寸,昭然可验。
有唐享国三百年,其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然亦可谓治安之世矣。
今朝廷必求尺度之中,当依汉钱分寸。
若以为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景表尺典修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示诒谋,则可且依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考正之,以从周、汉之制。
王朴律准尺,比汉钱尺寸长二分有奇,比景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尝施用,复经太祖朝更易;
、瑗、保信及照所用太府寺尺,其制弥长,去古弥远。
进《周礼》度量法议,欲先铸嘉量,然后取尺度、权衡,其说疏舛,不可依用。
谨考旧文,再造景表尺一,校汉钱尺二,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总十七枚上进。
乞差通晓音律臣僚总领较定太府寺四尺奏景祐三年十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一九(第一册第三○○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一、《宋史》卷七一《律历志》四
前承诏定夺太府寺四尺中可用尺度,止是检详前代典故。
及将《汉志》古钱分寸比量参校,得司天监景表石尺,略合宋周隋之尺。
太祖朝尝诏和岘用以改修金石,乞依景表旧尺施用。
今被旨令造律管,比验音韵高下。
伏缘臣等不闲音艺,累已陈述。
若止令太常教坊乐工一而考正,又虑难以凭实。
欲望特降圣旨,别选差通晓音律臣僚一两员领较定,庶得精审。
乞殿试误多者落下不考奏宝元二年十一月四日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第五册第四二七一页)
准诏详定侍读学士李淑言:「昨充殿试评定官,切见初考用朱,覆考用墨,等第下计点抹数。
误书等第,众官参详。
小有差错,只令用印」。
知制诰郑戬言:「南省引试,都堂垂帘,两边钉幕。
试官不得辄上都堂
诸色人非指使呈覆签押文字,不得到都堂上,如违严断。
进士引试,依旧写劄,所出去处注疏一处晓示,不令上请。
或疑虑须得上请,止在厅砌下,不得逼近帘帷」。
直贤院王皞言:「旧例,举人试卷涂注乙字,并卷后计数,不得揩改脱误。
三字为一点,三点为一抹,降一等,三抹九点,准格落。
赋少九字论劣,三十六字并不考」。
臣昨覆考进士试卷,各有涂注脱误三四十字以上,寻依例书凿点抹等第发过。
切以祗奉御试,颇涉不恭。
欲乞自今后误多者依小学例,落下不考,并请依所奏施行。
详定锁厅举人解额奏宝元二年闰十二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五
锁厅人今后在京于别试所,在外于转运司差官与亲戚举人同试,十人解三人,不及十人与二人,五人已下与一人,馀并依亲戚发解例施行。
请军国重务由二府通议康定元年二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
古之号令,必出于一。
二府分兵民之政,若措置乖异,则天下无适从,非国体也。
请军旅重务,二府通议之。
论抗夷狄可以智胜不可以战斗奏康定元年三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九朝编年备要》卷一一
中国抗夷狄可以智胜,不可以战斗。
盖地形、武技与中国异也。
羌戎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不如也。
隘险倾侧,且驰且射,中国之技不如也。
为今之策,莫若谨亭障、远斥堠、控扼要害,为制禦之全计。
论禦边之策奏康定元年六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七、《宋史》卷二九二《丁度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五、《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今士气伤沮,若复追穷巢穴,馈粮千里,轻用人命以快一朝之意,非计之得也。
唐都长安,天宝后,河、湟覆没,泾州西门不开,京师距寇境不及五百里,屯重兵,严烽火,虽常有侵轶,然卒无事。
太祖时,疆埸之任,不用节将。
但审擢材器,丰其廪赐,信其赏罚,方陲辑宁几二十年。
为今之策,莫若谨亭障,远斥堠,控扼要害,为制禦之全计。
请朝廷各司休务如故奏康定元年六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七、《宋史》卷二九二《丁度传》、《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苻坚以百万师寇晋,谢安命驾出游,以人心。
请休务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
乞罢铸大钱奏康定元年十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四五、《宋史》卷二九二《丁度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四、天启《吴兴备志》卷五
汉之五铢,唐之开元及国朝钱法,轻重大小,最为折中。
历代改更,法虽精密,不能期年,即复改铸。
议者欲绳以峻法,革其盗铸。
昔汉变钱币,盗铸死者数十万;
唐铸乾元及重轮乾元钱,钱轻币重,严刑不能禁止。
今禁旅戍边,月给百钱,得大钱裁十,不可畸用。
旧钱不出,新钱愈轻,则粮刍增价。
臣尝知湖州,民有抵茶禁者,受千钱,立契代鞭背。
京西,有强盗杀人,取其敝衣,直不过数百钱。
盗铸之利,不啻数倍。
复有湖山绝处,凶魁啸聚,炉冶日滋,居则铸钱,急则为盗。
民间铜铅之器,悉为大钱,何以禁止乎!
契丹请绝元昊进贡事奏庆历四年七月乙未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五、《右编》卷二五
中书枢密院聚厅召臣等宣示契丹来书并朝廷答书,臣等窃谓契丹、元昊相攻,虚实未可知,今来书大意,且言以元昊不顺朝廷之故,遂成衅兴兵,恐深入讨伐之后,元昊却归朝廷,乞拒而不纳。
今答书便云于元昊理难拒绝,则是不从北鄙之请,坚纳西人之盟,得新附之小羌,违久和之彊敌。
如闻契丹见屯兵甲,近在边陲,万一得书,违情生忿,回戈我境,有以为名。
夫患有迟速,事有重轻,此朝廷不可不审度也。
若阻契丹而纳元昊,则未有素备之策,绝元昊而从契丹,又失绥怀之信,莫若以大义而两存之。
臣等谓宜降诏与元昊,言昨许再盟,盖因契丹有书来言彼是甥舅之亲,朝廷久与契丹结和,不欲伤邻国之意,遂议开纳。
今却知国中招诱契丹边户,亏甥舅事大之礼,违朝廷纳欸之本意,当须复顺契丹,早除嫌隙,则誓书封册,便可施行。
仍乞于契丹回书中言已降诏与元昊,若其悔过归顺贵国,则本朝许其欸附;
若执迷不复,则议绝未晚。
如此,则于西人无陡绝之曲,于北鄙无结怨之端,从容得中,不失大义,惟陛下裁择。
详定帅臣见所部仪制庆历三年五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一、《宋会要辑稿》仪制五之一三(第二册第一九二二页)
比奉诏,详定帅臣见所部仪制
请自今閤门祗候路分都监以上见四路招讨使,厅上公参,供奉官以下者并庭参,其走马承受及非统辖者勿拘此制。
乞令台谏官日赴内朝奏庆历三年八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二
规谏之官,号清望之选,宴閒䌷绎,最为切近。
欲乞今后比直龙图阁修起居注例,令日赴内朝。
论本朝帝后不当改谥议庆历四年七月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第一册第六六六页)
公绰所引前代皇后皆从帝谥,然汉之帝谥,主于一字,与本朝名号不同。
真宗五后祔庙日久,神道贵静,难从改谥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