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本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周文之先。
自公刘后稷。
积德累仁。
以至于文王
天下之心归焉。
犹服事于商。
武王从兆庶之心。
顺历数之命。
以取天下。
既而有疾。
嗣王幼弱。
乃命周公旦以辅相成王
周公以弟之亲。
叔父之尊。
公其心而不疑焉。
摄天子履万乘车辂。
朝诸侯于明堂。
以施教化。
召公不悦。
四国流言。
伐四国。
戮管蔡。
以安社稷。
然后制礼作乐。
七年之后。
成王齿长德懋。
乃归其政。
公亦不离王室。
乃命伯禽受封于鲁。
思不变四海之望。
远乎哉君子。
周防也若是。
武王独知周公之才之美。
兄弟之国。
天下之人。
皆不知也。
向非周公
则非成王之天下也。
天下疑矣。
武王之心公乎哉。
知子之弱而私之。
知弟之德而让之。
且忧后世兄弟相及。
岂周之盛德为不及欤。
曰是知之深也。
所以能明辅相其子。
若有疑焉。
则与之天下。
希存其子亦难矣。
周公虽不为王者。
然其道则与太王王季文王为同德矣。
成康以降。
名仁者多矣。
孰可与之为伍。
盖姬周之得天下。
未几而武王崩。
之子禄父犹存。
若委少主
无圣人之助。
少康之举。
嗣夏(左传作祀夏)配天。
不其伟欤。
周公所以孜孜焉为而不有。
夫其圣德。
过于武王远矣。
今后王之嗣君也。
亦莫不蔽于私爱。
忘其善恶。
曰彼长也。
冢嫡也。
天下之本也。
莫之可易也。
至有不离襁褓之中。
童婴之列。
而即大位焉。
亦使强臣而为之辅。
其诏制之旨。
周公然也。
成王然也。
岂惟政乱国危。
殆宗庙不血食者有之矣。
曹马之君。
即其人也。
自征伐以来。
受命创业之主。
或起自布衣之中。
亭长之役。
部尉之列。
大夫之家。
卿相之位。
或历试诸难。
十年军中。
足以知历数在躬。
时运兴废。
经始之艰难。
臣下之忠良。
人情之巧伪。
是以出一言。
举一事。
易一法。
必使合于典诰。
垂于后世。
守文之君也。
生于深宫。
长养妇人之手。
慈爱之钟焉。
世子之教不行焉。
身躯则安于玉堂金殿舆服之盛。
耳目饱于声色靡曼之乐。
曷能知君臣父子之道。
忠信邪佞之属。
农桑艰难之本。
故小人易欺焉。
况幼稚乎。
且人君之心。
为天下之晦明。
仁者乐于明。
而匪仁者便于暗。
故时之晦也。
盗窃兴焉。
魑魅行焉。
君之晦也。
贤良死焉。
邪佞用焉。
是以小人奸臣。
唯乐于幼君少主
若保姆之态也。
以提其耳目。
导其言语。
教其喜怒。
行则行。
止则止。
易为之使。
欲求天下之治可乎。
况近世之嗣王也。
始自诞生厥月。
无问名之礼。
至于婚冠。
无金石之乐。
告庙之仪。
外莫闻焉。
春诵夏弦。
诗冬礼。
上庠齿冑之道。
或纵不知。
封爵之命。
掌言者亦不知其谁。
师保之道正其身乎。
左右之人贤与处乎。
其即位也。
降先君之册。
冢宰与百执事。
延颈内面而朝新君焉。
衮冕端拱元默于殿上。
雉扇荧煌。
香烟蓬勃。
左右纷纷焉莫之知也。
班列千百。
称庆而退。
至于积年之中。
宰执大臣。
延英入阁。
称述圣德。
舞蹈而已。
使有言者。
皆申有司。
徒空言耳。
敢及于时乎。
敢及于执权乱政之人乎。
设有一言。
明日之制行矣。
不复用矣。
历观前代明王贤后。
未尝不与名臣贤士厚享宴之礼。
接见之仪。
俾其忠信相亲。
亡于畏惮。
通于商较。
以正先王之得失。
以穷圣人之能事。
两汉金马石渠文章之选。
以备顾问。
侍从之臣。
至有大臣武帐之前亦奏谒。
或排闼于危疑之际。
以问安否。
以图后事。
太宗文皇帝贞观之初
北门之选举十六族也。
皆建功定策。
有布衣之交。
非天下文行之士不预焉。
既久与游处。
非唯知民间之疾苦。
时之否臧。
从而更之。
以熙帝载。
至于臣下之情性好恶。
无不悉焉。
他日之任用。
莫不适其材矣。
近世朝廷。
岂无忠信謇谔之士。
徒欲致身之危。
救时之弊。
指陈千百于上前。
敷扬其达乎。
谏章其览乎。
若复稍挂圣虑。
左右天颜。
得之矣。
又有以惑之矣。
其朝退也。
黄门伎女。
声乐骈罗。
俳优之人。
调笑相杂。
拥卫以至于内殿。
又日幸于两军。
游于其所。
其从乐乎。
断可知矣。
故自乾符之乱。
至于今日。
莫可救止。
少主奸臣之所为也。
或曰。
冢嫡之幼。
善恶未知。
思欲易之。
以卜长世。
废嫡立庶。
圣人所恶。
未知其可也。
曰。
君人者。
上以安宗
下以庇蒸人。
虽长嫡之义。
其不善。
易之可矣。
仲雍
王季之长子。
西伯之圣德。
断发文身。
以避于吴。
吴太伯
盖成父之志也。
隐公
鲁之贤君。
居位称摄。
欲让其弟。
后其长矣。
吾将与之。
桓公羽父之谮。
以疑其兄。
致于篡弑。
晋厉公之薨也。
子周有兄而不慧。
不能辨菽麦。
偫臣迎公子周以立政。
是以治三驾而楚不能争。
襄公之亡也。
君无长子。
赵盾思欲立长君。
乃迎公子于秦。
将欲立之。
穆嬴朝夕抱太子以朝。
且泣曰。
先君以此子之贤。
子之赐。
此子不才。
唯子是怨。
今君虽终。
言犹在耳。
此子何罪。
而外求君。
赵孟惧大义于众人。
遂背秦好立灵公
幼而好虐。
竟为所弑。
国是以乱。
汉高帝迁都长安也。
吕后妒于糟糠。
其子盈为太子
上以赵王如意似我。
知盈懦弱。
卒不能易。
惠帝之世。
几为吕妪所灭。
非平勃之□不能加诛。
及择诸王之贤者。
迎王于代邸。
是为文
不十年。
几致刑措。
昌邑之乱。
霍子孟定废立之册。
宣帝
遂获中兴。
卫伯玉之于晋武也。
君臣之交矣。
知主鬯之不惠。
必倾世祚。
尝抚其床而叹曰。
此座甚可惜也。
帝心不悟。
终以正度为君。
果致元海倡四方之乱。
宗庙焚燬。
两京版荡。
怀悯二帝。
俱为俘执而崩。
晋祚中绝。
国分为十六。
普天之下。
皆坠炉炭。
惠帝之所为也。
是知冢嫡贤。
而臣择立者必亡。
若立嫡为乱。
执古之道乎。
择善为治。
曰乱嫡庶之制乎。
且天子之孝。
安宗
克荷祖考之业。
卜世于长久。
岂以择善废不肖为罪乎。
至唐虞之君。
知其子朱均不肖。
不可付以宗庙之重。
又惧其流毒于生民。
乃弃其子而禅于有德。
若次子之贤。
遽以配天之业。
授于他人乎。
是知君唯其明。
不必拘伯仲之制。
易曰。
明两作离。
荐雷震。
若不明不法。
此覆国亡家之罪人也。
何长之为。
若君明于上。
小人比周之党。
其能进乎。
其获用乎。
其寘于乱乎。
主少不明者。
乱之本也。
故曰元良者。
天下之本也。
莫若先以正之。
正之者。
非在废长。
择善而已。
无使叔孙之祷曰。
主少。
国家多难。
祝我者使我速死。
无及于乱。
此忧之深也。
悲哉。
文章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圣人之德也有其位。
乃以治化为文。
唐虞之际是也。
圣人之德也无其位。
乃以述作为文。
周孔之教是也。
尧舜之运。
以宫室车辂钟鼓玉帛之为文。
山龙华虫粉米藻火之为章。
亦己鄙矣。
师周孔之道。
忘仁义教化之本。
霸王权变之术。
困于编简章句之内。
何足大哉。
况乎浇季之下。
淫靡之文。
恣其荒巧之说。
失于中正之道。
两汉以前。
史氏之学犹在。
齐梁以降。
国风雅颂之道委地。
今国朝文士之作。
有诗赋策论箴判赞颂碑铭书序文檄表记。
此十有六者。
文章之区别也。
制作不同。
师模各异。
然忘于教化之道。
以妖艳为胜。
夫子之文章。
不可得而见矣。
古人之道。
殆以中绝。
韩吏部独正之于千载之下。
使圣人之旨复新。
今古之体。
分而为四。
崇仁义而敦教化者。
经体之制也。
假彼问对。
立意自出者。
子体之制也。
属词比事。
存于褒贬者。
史体之制也。
又有释训字义。
幽远文意。
观之者久而方达。
乃训诰雅颂之遗风。
皇甫持正樊宗师为之。
谓之难文。
今有司程式之下。
诗赋判章而已。
唯声病忌讳为切。
比事之中。
过于谐谑。
学古文者。
深以为惭。
晦其道者扬袂而行。
又屈宋之罪人也。
且文者。
身之饰也。
物之华也。
宇宙之内。
微一物无文。
乃顽也。
何足以观。
且天以日月星辰为文。
地以江河淮济为文。
时以风云草木为文。
众庶以冠冕服章为文。
君子以言可教于人谓之文。
垂是非于千载。
殁而不朽者。
唯君子之文而已。
且时俗所省者。
唯诗赋两途。
即有身不就学。
口不知书。
而能吟咏之列。
是知浮艳之文。
焉能臻于理道。
今朝廷思尧舜治化之文。
莫若退屈宋徐庾之学。
以通经之儒。
居燮理之任。
以杨孟为侍从之臣。
使仁义治乱之道。
日习于耳目。
所谓观乎人文。
可以化成天下也。
表章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人君尊严。
臣下之言。
不可达于九重。
表章之用。
下情可以上达。
得不重乎。
历观往代策文奏议。
及国朝元和以前名臣表疏。
词尚简要。
质胜于文。
直指是非。
坦然明白。
致时君易为省览。
夫聪明睿哲之主。
非能一一奥学深文。
研穷古训。
且理国理家理身之道。
唯忠孝仁义而已。
苟不踰是。
所指自合于典谟。
所行自偕于尧舜
岂在乎属文比事。
况人君以表疏为急者。
窃以为稀。
况览之茫然。
又不亲近儒臣。
必使旁询左右。
小人之宠。
用是为幸。
傥或改易文意。
以是为非。
逆鳞发怒。
略不为难。
故礼曰。
臣事君。
不援其所不及。
盖不可援引深僻。
使夫不喻。
且一郡一邑之政。
讼者之辞。
蔓引数幅。
尚或弃之。
况万乘之主。
万几之大。
焉有三复之理。
国史以马周建议。
不可以加一字。
不可以减一字。
得其简要。
杜甫尝雪房琯表。
朝廷以为庾辞。
端明易晓。
必庶几免于深僻之弊。
夫僻事新对。
用以相誇。
非切于理道者
明儒尚且抒思移时。
岂守文之主可以速达。
窃愿复师于古。
但寘于理。
何以幽僻文烦为能也。
治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有国家者。
未尝不思治
孜孜焉求才。
汲汲焉用人。
官无旷位。
命不虚日。
多不至于治者。
何哉。
盖不知重其本也。
夫重其本。
莫若安人
安人之本。
莫先于农桑。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未有不须衣食以资养其生。
此情性之欲一也。
故率公卿以躬耕于千亩。
非独致敬于粢盛也。
率嫔御以亲蚕于茧絮。
非独致美于黻冕也。
皆所以先民之教化也。
下之人必曰。
王者后妃。
尚勤于耕桑。
余何人哉。
若天下之人。
皆相率以耕织为务。
则谷帛可指期而取。
谷帛既贱。
人各足其所欲。
所欲之大。
唯衣食而已。
不饥不寒。
则时无怨嗟。
时无怨嗟。
则和风充塞。
则焉有不丰不稔之岁。
既庶且富。
然后仁义相及。
王道可行。
方困饥寒。
而能致于仁义者。
虽淳朴之世。
君子之人几希矣。
今天下之人。
非不耕也。
非不蚕也。
率九州之人。
一人耕而百人食。
一人蚕而百人衣。
王者之征赋在焉。
诸侯之车服剑器在焉。
职官之禄廪资焉。
吏人之求取往焉。
俾一人耕。
一人织。
足上下百人之欲。
不亦难乎。
仆尝客于山东
寓于民舍。
观其耕也。
候天时。
相地宜。
远求穜稑。
胼胝手足。
朝昏引颈。
以望膏雨。
借贷以成其馈饷。
筋力竭尽于硗确。
汗流污背。
忽以霢霂。
日炽其背。
无不黧黑。
又妇人之为蚕也。
发鬓如蓬。
晨昏憧憧。
高条长梯。
蹈险履危。
稚女婴儿。
目不暇顾。
岁时之成否。
斯在外矣。
其五稼登于场圃也。
未及簸扬。
蚕之为茧也。
择未盈筐。
犬吠喧哓。
悍吏绕于居。
烹茗饫食。
然后乃曰。
干官之常也。
若干岁之逋也。
我求之。
何以应执事之欲。
若不从我。
他日之役。
余无庇尔焉。
民由是惧其督责之急。
惮其恐胁之言。
无不强足其欲。
之熟也。
粝食未饱。
蚕之绩也。
家不及丝缕。
殆不旬五日。
皆己罄矣。
至有父子拱手屋壁。
相顾而坐。
向使不为盗。
不为非。
不鬻不时之物。
不犯及时之禁。
不受役于乡豪。
不为污诈之计。
以给其家。
可乎。
孟子曰。
父母妻子。
对之饥寒。
而不为非。
未之有也。
诚哉是言。
且古者四人各业。
以成其国。
士世其诗书。
农本其耒耜。
工传其绳墨。
商积其货财。
今士大夫以先王言行政事自守。
耻趋时捷急之辩者。
固获用于诸侯矣。
农人之家。
恒苦时弊。
工之属也。
亦受其役而不受其直。
唯贾之利。
独便于时。
若关禁之赋薄。
市井之不扰。
我取积其(疑)物以中之。
时如不我容。
舍而之他邦。
非劫取加诸之力。
不能为患。
农则不然。
父母存焉。
桑梓在焉。
妻子居焉。
怀土之恋。
居亦可知。
使尽室以往。
曰避烦赋。
他邦之政。
亦我邦也。
欲何以往。
所以今之世。
士亦为商。
农亦为商。
工亦为商。
商之利兼四人矣。
审利要时。
一中百得。
易于耕织。
人人为之。
故诸侯庶人。
亦争趋之矣。
且四人之中。
其一为农。
亦已为鲜矣。
加之浮食之众。
曷可胜纪。
其大者而有四焉。
自京达于闽岭。
豪右兼并之家。
或累思进达其身。
或求恃势以庇乡里者。
多以其子纳于黄门
俾为之侍。
北宫之中。
唯有四星。
盖上以备左右洒扫之用。
国家自开元天宝以来。
中官之盛。
不下万人。
出诏旨使于四方。
或恃宠锡之命。
宣慰劳之恩。
千里伺其声尘。
候骑从其所欲。
绝情于亲爱。
抗礼于君父。
不蚕不农。
爱顽愚之施舍。
亦有积蓄宝货。
争名竞利。
出入乃权倖之门。
指挥愈仆隶之中。
□庸夫者一也。
道德之士。
反为谤议。
实可显加甄别。
用永其道。
此为弊之深者二也。
即有衣紫带金。
形貌魁伟。
酒食以招于交游。
仆马以溢于巷陌。
樗博击毬以为之业。
自六军遍于四方。
或击毬一入于门中。
天子喜悦。
拜为上将
都城会府
总统繁多。
阿党小人。
挠于王法。
其目儒者。
势欲吞食。
窃比仇雠。
曰我武也。
文武之事坠于地。
及问其日月风云。
孤虚向背。
镡锷之所。
干戈之别。
三和六钧之制。
一沉一浮之财。
九地之所宜。
五行之制变。
攻守之难易。
进退之是非。
莫我知也。
己失其为武。
然用之为将。
欲寄国家之成败。
生人之性命。
其可乎。
况复喜怒以刑人。
视人如草芥。
严暴以及物。
唯物之利己。
以至于流亡。
以至于败乱。
此为弊之深者三也。
复有制儒者之冠服。
习儒者之威仪。
语不知书。
百行无取。
亦有耳剽心记之学。
多背毁于冠盖之士。
其诳不达。
我能是也。
又道不是者。
以胜谤之。
败俗倨傲之仪。
咸致游宦于州里。
其官也用刑为严。
纳贿为能。
狡谲之行为长。
其行也总佞媚之术。
轻折朋友。
交结邪僻。
附近左右。
炫酒令之奥。
恃博奕之精。
诸侯遇之曰。
奇才也。
能狎宴昵。
吾与之私焉。
车服器用。
无所爱焉。
或引之于宾佐
委之以纪纲。
授之以守令。
必尽刻削之能。
致聚散之力。
亦有薄通文艺。
尤饰狂妄。
升之于府。
政可知也。
荐之于朝。
时可知也。
冠章甫
处同行。
望之君子哉。
乃小人也。
大凡小人之属。
非高名厚禄贵冑之家而无之也。
负贩之列。
行君子斯君子也。
轩冕之上。
行小人斯小人也。
率是小人在位。
为法必苛。
为政必僻。
肉食之外。
耗蠹齐人。
此为弊之深者四也。
吁。
皆游惰无业
残于国。
害于农之大者。
自馀琐琐。
亦易驱除耳。
然无士不可以为治世。
无民不可以为国。
唯明王择君子之人。
有辅相之才。
深治理之道。
与之为政。
先简其事。
则□省其吏。
则人易以安。
且今吏属太广。
实扰于时。
古者以十羊九牧。
不知所从。
今十羊百牧矣。
啖食之不足。
何从知事
夫事简吏省。
然后可以爱惜农人。
尽归其时。
什一之外。
除其赋敛。
驱彼浮食游手之众。
使归田穑。
即仓廪必实。
天下之民。
食斯足矣。
冠婚丧祭。
车马第宅。
尊卑之制。
皆归诸令式。
豪民富室。
不得衣文组金玉。
帏幕不得用缯䌽。
茵褥不得施锦绣。
自宫中至于王公之家。
咸遵俭约。
无使枉费尺帛。
则天下之民。
衣斯足矣。
夫如是。
化之以道。
孰有不从。
或曰。
斯论也。
乃耳目之常。
夫儒者之言。
犹人之食。
若今日之食。
明日以为常。
欲不之致而不之食。
可乎。
高祖太宗得天下之初。
魏文公之言。
以王道为治。
不三年而化成。
立国之基。
斯为远矣。
今复用其道。
莫若用贤良。
远邪佞。
重农桑。
禁游惰。
废不急之务。
可以丕复祖宗之耿光。
尧舜岂远乎哉。
何独治为。
刑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刑罚之用。
盖将以革人之心。
劝之于善。
所以小罪轻刑。
以正其失。
大罪重罚。
以励其众。
将刑。
王者为之不举。
以示仁恕之心也。
弃人必于市。
明其罪之死也。
皆欲迁人于善。
岂图断其肌肤。
残其支体。
流其膏血。
尽其性命。
以逞于威怒者也。
三代之后。
五刑之用。
劓刖之属。
最可以为耻于众观者。
则知其所犯。
毁其父母之遗体。
罔不憯痛于心。
犯者不能讳其罪
亦可以永戒其恶。
所谓有耻且格。
及笞杖之法。
易隐其迹。
行乡而无愧。
苟富贵而或得行者。
其暴犯者不以为耻。
诚哉免而无耻。
汉文帝缇萦之一言。
废肉刑用笞杖。
及后笞者多死。
文皇帝视明堂图。
亦轻其罚。
天下之狱几乱。
知刑罚者。
治之具也。
不可暂舍。
然罚无轻重。
杖无大小。
皆成之于胥吏之手。
断之于出没之文。
上之人其知乎。
夫鞫狱之法。
始于疑辨之中。
成于案牍之内。
吏与之者。
舍其罪而彰其是。
其不与者。
除其善而彰其恶。
又复刑律之中。
或一与一夺。
随其取舍。
以为出入。
官必不尽知。
此为弊之一也。
画灰为狱。
誓不愿入。
刻木为吏。
誓不愿对。
狱吏之尊。
声色之大。
桎梏之重轻。
搒掠之多少。
率由其意。
孰可与争。
此为弊之二也。
又或欲其伪而怒其真。
恶其轻而思其重。
或捽其首。
或批其颊。
诟辱殴击
无所不至。
又节其饮食。
严其徽纆。
外残其躯。
内胁其心。
壮士勇夫。
且必流涕。
孤弱之人。
敢不从命。
此为弊之三也。
或上下其手。
以取其信。
或点染富室。
以求资贿。
则众知其非。
不能即止。
此为弊之四也。
具狱既久。
改为疑谳。
远取支證。
广擒党与。
淹延岁月。
以伺赦宥。
此为弊之五也。
捶拷之下。
易以强抑。
人之支体。
顽非木石。
若加其残忍。
取其必然。
诚虽无罪。
百不能免。
盖不胜其楚掠之毒。
宁甘心于一死。
狡猾之吏。
断成其狱。
故戮死之后。
盗自他发。
众方知其无辜。
且桎梏之苦。
笞捶之严。
轻罪者愿重刑而获出。
无辜者畏残害而求死者。
狡猾之所能为也。
即平人孰敢与吏为敌。
公卿尊严。
察视不及。
台寺悬远。
诉讼无门。
死者不可再活。
亲戚焉能申冤。
何以感致和气。
平一水旱。
此为弊之六也。
复有众皆知非。
难加以法。
当炎酷之时。
秽其傍而成其疾疫。
夺其饷而致其饥饿。
圜扉严邃。
守者罗列。
亲戚之人。
胡能知其食与不食。
渴与不渴。
但成其困。
以取其毙。
此为弊之七也。
外府法司
又为不道。
或土囊以镇其腹。
或湿纸以蒙其面。
拘录所至。
号呼莫闻
瞑然而去。
孰知其由。
东海误杀贞妇。
致三年之旱。
今天下之刑。
昼常雨血。
尚未足以泄其冤愤。
且刑罚者。
远于人。
非近于人。
犯之者。
皆自求之也。
非刑之就于人也。
皆人就也。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若为不道。
必归于法。
故商辛夏桀
悬首于白旗。
此天子之刑也。
则公卿之下狱。
黎庶之就戮。
又何足道哉。
是知上下皆有分。
故君子常怀畏惧。
夫厉声变色。
扬眉张目。
乐刑罚以毒物之性命。
殆非人类信豺狼之心也。
曾子曰。
如得其情。
则哀矜而勿喜。
于定国每岁决狱。
先自流涕。
悲哉仁者之心。
深知刑狱之本。
所以卫人。
非以虐人也。
今天下之大。
九州之众。
一岁决狱之多少。
皆由吏议。
岂能尽平。
莫若重明桎梏笞杖重轻之制禁。
计日月之远近。
寒暑静温。
其所处饘粥每给其饥渴。
决罪遍求于刑律。
察词必尽于疑辩。
庶几少塞其弊。
当不滥于无辜。
成王者之理。
褒贬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仲尼之修春秋也。先成其志。
后诛其意。是以晋侯召王。
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本其尊奖其谋也。
许止不尝药。书曰太子弑其君。
以为防微之道。卿行称字。
得所举也。师行称人。
伐有辞也。以一字称褒贬之意。
为千载不刊之典。乱臣贼子。
莫不知其善不可夺。恶不可掩。
其悬之日月。以为王化。
今国家公卿大臣文武将帅之初命也。其为相者。
禹稷之化也。萧曹之上也。
燮理阴阳。平和九州。
斯其人也。及其被废之日。
窃位之小人也。乱国之小人也。
是不可忍也。及复之日。
周公之被谤也。召公之相疑也。
子文之三已也。孙叔敖三相也。
然后可以为贤人。其为将者。
干城之材。为国之屏也。
式遏寇虐。底定王国。
斯其任也。其被罪之日。
匹夫之勇也。非国将之材也。
覆军败国。弃戈奔北者矣。
殆不可用也。复用之日。
荀林父再败而胜。孟明视三败而后获。
以何伤乎。百执事之间。
率如是用舍观其人。或始于善。
终于恶。中复可用。
后又不可用。是非相浑。
善恶相离。皆欲遵之王言。
以为之国。乃奸谋之深蠹者也。
后有寒素者。与奄人结刑社之盟。
以取钧轴之任。偶以章疏得罪。
上虽切齿。朋援未移。
众知必复其位。时为执笔者。
乃大美其辞。以谋其身。
必使朝廷怒而谴之。一南行而已。
果皆中其旨。未期年而旧相复入。
仅三岁而公亦入相台。文非求宦者
乃结宦者之深者。又机巧之微密者也。
今之世若蕴曜嫉正之归国。夺其盐铁之柄。
乘休恶景望之文。行同居钧衡之列。
近师有尚父之号。崔之犹子。
持谋臣之权。采纳而至。
中多议定。出二相之口。
三镇之师。且曰。
兴晋阳之甲。诛君侧之恶。
不逾月而二相被诛。九庙以危。
外之人皆曰。武臣之为乱也。
我知之矣。此皆儒者之为乱也。
此意之深罪之明者。仲尼皆所宜诛者。
究朝廷为乱之本。始由君臣同心同德。
以诛宦官。嫉之太甚。
须至于乱。遂至所立必冲幼。
所命非贤良。以阶其乱。
以危社稷。之人其知之乎。
不得以在位者为贤人。负罪者为非材。
惜哉贤人之事业。夫子之褒贬。
后之为史者。当访于长者之谭。
求之于野人之说。斯可以正之矣。
赏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全宋文卷一○一五
赏劝之典。所以显忠尊贤。
而待用□感人之心。使各尽其材。
以显于时。以为立身扬名之本。
故冠冕衣服车辂祭祀之仪。皆以品秩为差。
君子之人。其甘心焉。
孜孜于善。希公朝之禄赏。
可以荣于家。可以荣于宗庙祖考。
赏之义也大矣哉。今国家悬高科。
虚重位。此文士之赏也。
计首级。视所伤。
武士之赏也。文不中理。
宗伯所弃。杀伤奔北。
军法所诛。择善劝人。
亦以明矣。衰世之中。
文假他人之手。身居书辞之列。
名陷浇浮之中。坐登卿相之位。
射不穿札。生不见敌。
荣持斧钺之柄。行居将帅之任。
皆藉累世之基业。或由勋伐之馀名。
窃位尸禄。观者。
愤叹而己。至有文之衰也。
行为四海推重。不成一名。
不沾寸禄。老死冻馁之地。
或有献一书。陈一策。
探治乱之精微。尽当时之利病。
君上不省察。奸邪者深以为嫌。
纵未能显加明诛。徬徨焉挤之于散冗。
斥之于外任。不复省问。
可胜言哉。武之衰也。
弓声剑气。立为勍敌。
驰突击刺于横阵之前。出入如鬼神。
谋取必胜。疮痍遍于首面。
身委卒伍之中。老弃瘦马之列。
或有破一大敌。擒一渠帅。
赏不踰外藩之职。赐不越缯帛之微。
捷声已振于万里。姓名未达于九重。
符节。益封土。
翻为统帅之福。岂不悲哉。
文之求也。既不因于行艺。
武之用也。又不因于才力。
乃有温溲溺之器以媚黄门者。以系鞋自名以从公相者。
履历官常。出入藩翰
其馀资财。以致名第。
以荣郡邑者。不可遽数之。
况时君幼主。有宴乐玉堂。
从禽丰草。发自愉悦之意。
听从左右之言。淫乐之叟。
优倡之子。锡以朱紫。
升于官秩。下至飞禽犬马之微物。
亦光于封赏。且国家以五岳四渎。
为视公侯之秩。乃崇其礼。
尊爵敬神之道也。今厮养禽兽之属。
皆列于官。与士君子比肩于朝。
无神怨乎。故志士仁人。
甘心草泽。没身白首。
不复思用力。以在位者为深耻。
仲叔于奚救公孙文子之患。请以繁缨假借也。
孔子犹曰。不如多与之邑。
将以定永代之制。杜萌渐之谓也。
汉明不以馆陶子为郎。宁赐之百万。
曰。夫郎。
出宰百里。上应列宿。
不可虚授。信夫为中兴之嗣也。
且赏劝不恒。服章紊乱。
君子在野。小人在朝。
将难以守四海之业。若善人在位。
纪纲大定。赏罚必中。
百官称职。天下焉能为乱。
按:《经济类编》卷一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崔烈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汉室中叶。戎狄侵轶之患。
边郡略无宁岁。兵连祸积。
历世不己。天下以困。
国用不足。榷酤租算之外。
方许民间竭产助国。出金赎罪。
货镪以为郎。以为经世之术。
救弊之务。逮至桓灵之世。
天子要之百万。然后用为三公
崔烈常以贿求备位于公辅。问其子。
外以我为何如。对以铜臭之说。
垂于前史。然近之人主。
无桓灵之僻。自咸通之后。
上自宰辅以及方镇。下至牧伯县令
皆以贿取。故中官宰相为时货。
宰辅以牧守为时货。铨注以县令为时货。
宰相若干万绳。刺史若干千绳。
令若干百绳。皆声言于市井之人。
更相借贷。以成其求。
持权居任之日。若有所求足其欲。
信又倍于科矣。争图之者。
仍以多为愈。彼以十万。
我以二十万。彼以二十万。
我以三十万。自宰邑用贿之法。
争相上下。复结驷连骑而往。
观其堆积之所。然后命官。
权倖之门。明如交易。
三公宰相。坐而论道。
平治四海。调燮阴阳。
为造化之主。方镇牧伯。
天子藩屏。以固宗庙社稷之重。
刺史县令为生民教化之首。率皆如是。
不亡何待。度其心而闻其谋。
即皆贩妇之行。一钱之出。
希十钱之入。十万者望二十万之获。
三十万者图六十万之报。尽生民发肤骨髓。
尚未足以厌其求。汉之亡也。
人主为之。国家之祸也。
权倖为之。或曰。
兆其衅者。崔氏之子。
为不朽之罪人乎。武帝开之于前。
桓灵成之于后。以至今日。
踵而行之而己。且之世。
不闻教子以义方。不能遗子孙以清白。
多藏若是。俸禄之所获乎。
不及于昆弟亲戚矣。不施于邻里乡党矣。
其贿赂得之乎。今日用之以远。
不亦是乎。且桓灵之世。
国家既危。丧乱日臻。
能尽用以荣其身。他日之家牒且曰。
为相矣。不如是。
亦偫盗之所夺。乃积之者过。
非用之者罪也。被发而祭于野者。
辛有知其必戎。作俑者其无后乎。
仲尼惧其徇葬。盖知防其渐之日也。
明明天子。许而行之。
何罪之有。崔子素无异闻。
贪荣固利者。小人之常也。
不施于亲戚。自图于爵位者。
亦小人之常也。何足加其罪。
国家者。不以仁义。
而务财利之道。许而行之。
斯不可矣。不许而自行之。
而不能知之。又不可矣。
是亦覆国家者。不亦过乎。
时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或曰。治乱者。
天之常也。是以十年一小变。
三十年一大变。至于虫蝗疫疠。
水旱兵革。皆时之数也。
若其圣人。亦不能免。
是不然也。何者。
天之于人也。至仁而信。
其资长百谷草木触类之物。皆所以仁于人也。
故惧物之不生也。春以发之。
物之不成也。夏以长之。
物之不齐也。秋以肃之。
物之不实也。冬以坚之。
物在阳畏其暵也。故夜长以雨露润之
在阴畏其终也。故伏阳以蓄之。
人之不知止也。故晦明以息之。
人之不知时也。故驰(疑)时以警之。
日月星辰雷电风雨霜露之作。无不私于人也。
焉有为虫蝗之时。以害其禾稼。
为水旱之时。以荡其生物。
为疫疠之时。以毒其性命。
为兵革之时。以流其脂膏者。
上天垂象昭鉴。万物之情始兆。
高明之象已著。未尝不丁宁先示之于人。
俾知者通其变。而修其德以为之防。
知而不修。夫何言哉。
圣人所以观乎天文以察其变。又曰。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又曰。则天之明。
斯其旨也。故天子有日官。
诸侯有日御。皆所以达变于其君。
若闻祥而逸。福必为祸。
见祸而惧。祲益为善。
物无必定之灾。桑谷乃中兴之道。
数无可保之福。乌雀为灭亡之运。
其或有战争水旱灾沴之世。皆生民之所感。
曾无时日之限而及之也。且民之所为也。
系时君之教化。若以忠孝恭俭为治。
皆可封也。暴乱声色为好。
皆可诛也。居时之和。
为可诛之教。上帝之仁。
且不能祐。膺时之乱。
为求治之具。神明之力。
必可以恕。或者曰。
三皇之世。不能无战争。
尧汤之君。不能无水旱。
岂圣德有阙欤。盖时使之然也。
夫战之大者。孰踰于版泉不周之役。
人谋之可与乎。兵力之可支乎。
卒灭于有德。水旱之数。
岂过于尧汤之代。人无饥色。
国有常岁。若今之世。
一年之水。一年之旱。
岂惟人不粒食。国无储矣。
焉能感治水之命。有疏凿之功。
桑林之牲。契祷祈之愿。
若时数之必然。即当数足而后已。
岂复有中救之道。是知天时不能违于圣德明矣。
至于长吏。为一郡一邑之政。
飞蝗尚不入其境。医门以药剂之和。
可以拒时之疾。又若时数之一槩。
宁有择其地而遗其人哉。况宋景一言之善。
罚星退舍。汉之盛德。
日驭再中。其馀感应之迹。
布在方册。是以知天道甚远。
人事至近。又易衍履之说曰。
素履贞吉。幽人之贞。
所履若吉。幽人尚且不惧。
况圣人乎。希济以为治乱无时。
惟人君所行。求治则治。
忘理则乱。虽复求治积年。
一日违之。祸不旋踵。
国亦如之。皆非拘忌之家所能执必矣。
荀息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晋献公子九人。听骊姬之谮也。
太子申生缢于新城重耳奔蒲。
夷吾奔屈。尽逐偫公子。
骊姬之子奚齐及其娣之子卓子留于宫。公疾病。
荀息。将使立奚齐
荀息曰。臣竭尽股肱之力。
加之以忠贞。不济。
则以死继之。公曰。
何为忠贞。对曰。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忠也。送往事居
耦俱无猜。贞也。
公薨。荀息奚齐
里克使人杀之丧次。荀息将死之。
人曰。无益也。
不如立卓子荀息又立之。
里克曰。三怨将作。
秦晋辅之。子将如何。
荀息曰。吾与先君言矣。
我欲复言。然谓人己乎。
里克卓子于朝。荀息死之。
邱明褒之曰。诗人有言曰。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荀息有复言重诺之义。夫荀息
晋国大夫。为执政之臣。
顾命以立其君。人能杀之。
己不能讨之。是□于国。
再立卓子以偷其安。里克之告。
又不得诛。以害其主。
虽曰复言。何叹之有。
献公荀息执政也。以荀息为能贤也。
而属之二子。令二子无辜而死。
荀息之不贤所致。其无乃辜先君之托孤之寄乎。
且己以大夫也。不宜从君于昏而立幼稚。
知诸子之贤。不能立之。
以利于晋。为国家长世之计乎。
比周于姬氏之党。乃嬖宠之党也。
立二君而不能定其位。纵其贼以致乱于其国。
若亡之党不可以立乎。非己智力之能全也。
其轻许之乎。是轻之言而许之。
是贪其位而固其权。复言以死之。
子其不死。人□以诛之于子矣。
大国之人。不能保其身。
知贼不讨。不可谓之忠。
纵其为虐。不可谓之贞。
事嬖宠幼弱之子。远伯王贤哲之君。
耦俱无猜。其若是乎。
若偫盗力争。不能计胜而死。
犹将贤之。若不能讨贼。
无谋自殒。将何以尚之哉。
匹夫匹妇死于沟壑者。无以异之。
凡顾命受遗之日。择长辅少之道。
非伊周之才智。且将不济。
荀息所能也。是以宪宗弥留之日。
内外疑恐。奸邪之人。
宪之。复诛其党。
有来中书裴晋公语及大政者。公勃然曰。
当问大臣。此非殿中事。
告者遽退。杜黄裳时为庶子
亦以玉佩系上。阳周太子安否。
及临。慰劝之曰。
冢宰大臣前揭丧巾。睹天颜哀毁之状。
莫不相顾而泣。又喜万国之得主也。
即深谋远虑。于防微之道。
如是之备。及后国家以副君之命。
必有社稷之难。遗诏择立。
以为之常。盖不由大臣之谋始也。
皆左右近密建议奉迎。位既及定。
乃命百辟以行大礼。始谋之臣。
即新君受赐之地。迁之重权。
委以大政。南北二军。
归其肘腋。九城之禁。
由其管钥。若然公议者。
尚可知其谏主及后诛戮。嗣王之英武者。
或择幼冲之可教。其议立之父。
轮告不实之状。循环署其名。
民间谓之车毂状。宦者谓之金轮图。
常有请赵公同署名者。公歔欷流涕。
不忍执笔。其子曰。
事既行矣。祸不可变。
一家三百口。在于今日。
大人何疑之有。请笔代署。
宦官畏大臣不从。必兴诛戮。
当动摇天下。及见其名。
莫不喜悦。由是骤命其子。
以居清列。终致权□阉竖
倾覆宗社。皆赵公之所为也。
或曰。赵公之生也。
由不如荀息之能尽其生也。生之与死。
皆乱国者。何升降之有。
二子者。可谓异代而同罪。
邱明之褒。不其谬欤。
石碏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卫庄公州吁也。
且又纵之。
石碏谏曰。
臣闻爱子。
教以义方。
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
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
宠禄过也。
君若与之即将定。
若犹未也后将悔。
公不听。
州吁竟杀其君而自立。
石碏之子厚与州吁游。
禁之不可。
春秋之世。
有弑君之子。
或朝于王。
预诸侯之盟。
不复加讨。
是以厚问定君于石子
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
陈桓公方宠于王。
若朝陈使请。
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
卫国褊小。
老夫耄矣。
此二人者。
实弑寡君。
敢即图之。
陈人执州吁于濮。
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
石碏纯臣也。
爱其君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
其是之谓乎。
父子之道。
天性也。
君臣之道。
人义也。
石子庄公也以义方。
教子厚之为也。
无义方之训哉。
且厚非弑君之谋。
为乱之首。
州吁既立。
仍从之游。
州吁之为君也。
石子游。
必将从之。
况于厚乎。
已为大臣。
国有乱贼。
而不能讨之。
忘其君也。
父子相欺。
以成残忍之计。
是忘其亲也。
为臣不忠。
为父不慈。
将使卫国之人。
父子相争屠矣。
是以先见之明。
州吁之必能为乱也。
当戮力以诛之。
岂止一谏而已哉。
知石厚必从恶也。
当严毅以讨之。
无使必陷于戮。
不能救乱以安其国。
不能谋君以全其子。
庄公之亡也。
州吁之戮也。
石厚之死也。
石子忍□况其君乎。
或曰。
周公之诛二叔。
圣人之教也。
石碏之弃爱子。
贤人之事也。
若不如是。
将何以止于乱乎。
周公知二叔之心。
不利于成王
必危于宗庙。
故先除之。
以保天子之尊。
以安大本。
岂若石子庄公而后欺而诛之。
日磾怒其子与宫人戏。
盖防淫乱之本。
以静于国。
石子成其乱而诛之。
必不使从篡之党而后诛之也。
周公圣人也。
日磾贤人也。
知其必至于乱。
皆不得已而行之。
周公日磾防其乱而先诛之。
以静于国。
石子成其乱而诛之。
无益于理。
反为相欺之计。
残忍之行。
无父子之慈。
灭天属之道。
且厚能问其父以定君之计。
是知是非理乱之理也。
是尊父子之道。
无疑父之心也。
疑父之心。
逆天之道也。
今乃欺之。
令朝于陈。
以行诛讨。
斯人心之熟忍之矣。
不若告其子以理。
且曰。
州吁为子弑其父。
为臣弑其君也。
天地所不容者。
人之子不可与之为伍也。
是以吾禁子之游。
且吾为大臣。
欲诛弑君之贼。
以报其国。
不讨其贼。
是吾有杀君罪也。
能使州吁朝陈。
且勿往。
我将报之。
石厚尚能求计于其父。
岂必陷父于恶。
若然者。
可以保其子。
全父子君臣之道矣。
石碏以残忍之性。
乱君臣父子之理。
以安其身。
以求其名。
而曰大义灭亲
为罪莫大于乱国。
不孝莫大于绝嗣。
石子乱其国而杀其子矣。
及后乐羊将伐中山
中山杀其子而遗之一杯羹。
乐羊坐于幕下
食之以尽。
乃拔中山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贪其功忘骨肉之痛。
石子之流也。
屈突通当隋室之乱。
未从王师。
太宗使其子召之。
反弓射之曰。
昔与汝为父子。
今与汝为仇雠。
既而舍弓矢于地。
再拜号泣以别隋后曰。
臣智力俱困。
非敢负陛下也。
然后来归。
此又能全君臣父子之道也。
且能残其子为仁义之人者。
未之有也。
为仁义之人能残害其子者。
亦未之有也。
邱明修千载王化之文。
欲开父子相疑之心。
亲亲相灭之理。
大非圣人之心乎。
荐士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朝廷求贤之道。
备于往古。
以经学文艺之流。
凡设十有二科以待之。
郡国每岁贡士
尽应其科。
其外诸侯。
各举所知。
以为裨补圣世。
奏章不绝于明廷。
爵赏实烦于王命。
当承平之时。
卿大夫家召佣书者。
给之纸笔之资。
日就中书录其所命。
每昏暮。
亲朋子弟。
相与候望
以其升沉。
以备于庆贺。
除书小者五六幅。
大者十有二三幅。
每日断长补短。
以文以武。
不啻三十馀人。
一岁之内。
万有馀众。
或考秩迁满。
方伯慰荐。
或伐阅功劳。
或升奖旧勋。
诏制之辞。
必嘉其官业。
赏其才艺。
褒其行实。
叙其劳绩。
无一日不为之。
未尝得一贤士。
与天子共治于四海。
未尝得一贤将。
与天子镇静于二边。
非求之不广。
荐之不至也。
岂五百年一贤生世哉。
夫画饼不可以充饥。
诵药不可以愈疾。
盖无其实而有其名使之然也。
自朝廷及郡国诸侯之所举。
皆无其实。
将如之何。
尝试论之。
自文艺之流。
假手于人。
投掷于公卿之门者。
率不能知其伪。
公试之地。
尚复乞贷。
经学之子。
考帖之时。
预有歌括。
问义之日。
一席之内。
对者六七。
皆诵本疏。
别无新意。
更相救助。
发起义端。
有司但记其属求之也。
以为之去留。
即经学文艺之谬也如是。
况汉世公卿大夫
皆以通经对策。
名动天下。
然后登用。
或居谏诤之列。
或处燮理之任。
朝廷每有水旱灾沴。
彗孛陵犯。
日月薄蚀。
必引所通经义證据。
以为之救。
殆与今日之经学者异矣。
文学侍从之臣。
必选于切问近对之才。
必本于讽谏理辞之要。
故其文章。
传之至今。
又与今日之辞赋者异矣。
郡国所送偫众千万。
孟冬之月。
集于京师
麻衣如雪。
纷然满于九衢。
是非相难。
固不可知矣。
诸侯所荐。
率皆应权倖之旨。
承交游之命。
取其虚名奏署。
谓之借听
取其谬举之说。
谓之横荐。
凡四方表函。
达于中书者。
必可指期于清贯美秩。
名邦剧邑
诸侯之荐士。
宰执之命官。
岂唯平生未交于一言。
盖见其姓氏而己。
岂能摭实哉。
官达倖门。
易如秋草。
能复贵贱之别□冠裳之重矣。
朝廷委辅相之权衡。
览诸侯之章疏。
视其文。
信其人。
以为荐公孙宏董仲舒之学也。
相如枚皋之才也。
冉季政事之能也。
孙吴将帅之略也。
时君既不问其实。
安可不信大臣之言。
从而与之。
上下相蒙。
其何以济。
且姬周之世。
荐贤者多受赏。
鲁史有之矣。
魏晋之日。
门生故吏有罪。
必连坐举主。
史有之矣。
今荐贤之赏。
久已废矣。
连坐之典。
又不行矣。
况今之所举。
非徒古者知之审。
取其必达。
取其必富贵。
□如一死生不变之为诚明也。
荐其为将也。
覆军擒帅。
伐国获地。
然后以为得。
荐其为相也。
富国安人
来诸侯之朝。
霸王之业。
然后以为得。
今之举士。
为筮仕结绶之渐。
一命一官而己。
他日之功过。
皆莫知也。
荐人用人之道。
何以得其贤矣。
孔文举祢正平
以为堪任大臣。
皋陶稷契之才。
汉后委而弃之。
竟不能知其道之否臧。
狄仁杰张柬之宰相业。
武后用之为相。
果能克正唐祚。
有中兴之功。
文举祢衡也。
委而弃之。
仁杰之荐柬之也。
举而用之。
岂系吾道之废兴。
岂系历数之理乱乎。
然用之则如此。
不用之则如彼。
骐骥伏枥。
安能千里之步。
龙泉在匣。
孰知截玉之利。
悲夫。
用与不用耳。
士之于世。
不可期于一人之知己者。
苟有知者。
甘心死节。
尚且不疑。
况复升荣显之中。
行心胸之事。
安人之安。
而存随之。
利人之利。
而亡有之。
利天下者。
以利己之厚者也。
利百姓者。
乃利其身之远者也。
君子之人。
岂不利其身哉。
为国家得人则理。
失人则乱。
古今不易之常理。
安可不以求士为急。
诗曰。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以四海所归之圣。
尚假多士之力。
况中庸之主哉。
易曰。
君子不家食吉。
仲尼以天纵之德。
犹思贤者与之共食。
况寻常人哉。
又曰。
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
盖遗贤之叹也。
又曰。
束帛戋戋。
贲于丘园。
盖求之于野也。
人君子。
何代无之哉。
上之人其求之以道。
既不废于朝夕。
于所荐不公。
所用非贤。
将难以至于理。
当在申明上赏连坐之典以正之。
奸邪攀援之路。
渐将息矣。
一举之妄。
后当自获其辜。
知有畏矣。
在位者斯有贤者矣。
有道之士争趋之矣。
贡士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禹画九州。列贡轻重。
举贤用才。咸在其中。
故周官司马得俊造之名。乃进于天子。
谓之进士。又天子于射宫以择诸侯所贡之士。
若善者乃受上赏。不善者黜爵。
其次削地。得预于射宫以射诸侯之义。
而为诸侯所举者重。所用者大。
汉法。每州若干户。
岁贡若干人。更以籍上闻。
计州里之大小。材之多少。
谓之计籍。人主亲试所通经业策问。
理优深者乃中高第。有行著乡里辟选。
自古而然。汉世得人。
于斯为盛。国家武德初
令天下冬季贡士京师。天子制策。
考其功业辞艺。谓之进士
己废于行实矣。其后以郎官权轻。
移之于礼部。大率以三场为试。
初以词赋。谓之杂文。
复对所通经义。终以时务为策。
目虽行此。擢第又不由于文艺矣。
唯王公子弟器貌奇伟。无才无艺者。
亦冠于多士之首。然相士之道。
备尝闻之。有门阀清贵者。
有状骨卿相者。有容质秀丽者。
有才藻可尚者。有权势抑取者。
有朋友力盛者。机权沉密。
词辩雄壮。臧否由己。
升沉在心。偫众必集其门。
若见公相来交请友。识面为难。
动必有应。游必有从。
密处隐会。深诚重约。
朱门甲第之间。鬼神不能知者。
尽知之。虽名臣硕德。
高位重权。可以开阖之。
可以摇动之。可以倾覆之。
有司畏之。不敢不与之者。
言泉疾于波浪。舌端利若锋铓。
所排殁九泉。所引升霄汉。
默默无言。众必谓之长者。
发中心病。时皆目之凶人。
秋风八月。鞍马九衢。
神气扬扬。行者避路。
取富贵若咳唾。视州县如奴仆。
亦不独高于贵冑。亦不贱彼孤介。
得其术者。舍耒耜而取公卿。
乖其道者。抱文章而成痼疾。
朝廷取士之门。于斯为最。
衰世以来。多非其人。
明廷无策问之科。有司亡至公之道。
登第之人。其辞赋皆取能者之作。
以玉易石。羊质虎皮
□抱愤之人。汨没尘土。
天九重高。不可以叫。
加以浮薄之子。递相唱和。
名第之中。以只数为上。
贱其双数。以甲乙为贵。
轻彼两科。题目之间。
增其异名。至于傅粉熏香。
服饰鞍马之费。多致匪人。
成于牧宰。取资货以利轻肥。
朋党比周。交游酒食。
乱其国政。于斯为盛。
窃愿明君贤臣。悉力同心。
大革其弊。复以经明行修为急。
所谓斥彼浮华。敦其茂实。
儒风免坠。不失取士之道。
寒素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尧舜兴于畎亩之中。以仁义而得天下。
曾颜非诸侯之祚。以德行而居儒道之首。
以曾颜比之于天子。天子喜之。
桀纣比之于匹夫。匹夫怒之。
岂在其贵贱之位哉。为仁义一日则为君子。
不为仁义一日则为小人。岂在世载相袭。
冠裳相承。吁哉。
蒲轮不往诸侯之家。束帛不在阙庭之下。
皆岩穴隐逸之人。行仁抱义之子。
化之于乡里。闻之于郡国。
达之于朝廷。然后求之。
岂在卿大夫之子哉。诸侯乡饮之礼。
敬年尚齿。使少年知礼。
老者获养。修长幼之道也。
天子太学。父事三老。
兄事五更。教人以孝。
教人以悌。兴教化之本也。
文不以爵禄为差也。况布素对策。
名闻于天下者有之矣。徒走以取公卿者有之矣。
郑康成舍胥吏之役。归为儒者。
黄叔度牛医之子。以德行闻。
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
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
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
寒贱之子。能以道德自尊。
文艺自将。见之若敬大臣。
避之若逢摰兽。又不自审之所致也。
尧舜何人也。犹将比肩其道。
流品何人也。余何人也。
曾不自敬其身。故且朝为匹夫。
暮为卿相者有之矣。朝为诸侯。
暮为馁鬼者有之矣。道之用舍。
在于我而已。是玉之美者。
不产于廊庙之下。为瑚琏之器。
材之美者。不出于里闬之内。
为栋梁之用。士之美者。
非贵冑之子。而登卿相之位。
况投竿而为王者师。挽车而为王者相。
岂白屋之士。可自遗之哉。
铨衡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王者列官分职。以成庶政。
材不可失。官不可旷。
故铨者以慎择为目。衡者以公平无私。
或失于是。岂称其本。
自周室以司马宗伯选士。汉魏晋宋。
降及国朝。委吏部择官。
上自郎吏。下至丞簿。
皆禀之铨注。科名入选。
品秩所荫。勋伐授任。
四方奏荐。加黜伸书。
易名取姓。其为猥诈。
不可胜纪。以天下之大。
九州之众。职官将万馀员。
令长簿尉。官秩至卑。
理民与下最亲。朝廷轻之。
委有司而已。今吏部尚书郎吏五人。
抱案者向百馀辈。桀黠诡谲。
必出于是。视其官属
如弄婴儿。若啖之以利。
即左右手之不如。皆舐笔署名。
且未之暇。焉能得其过者。
抡材为官。久废其事。
为人择官。殆无虚日。
其稍留心者。止于诘其荫绪。
循其资历。黜其升迁
求其殿犯。岂有问其为政之本。
为理之道。至若试以章判。
拘以棘围。鬻文之徒。
偏得其便。乞怜之子。
略无愧容。大为笑端。
不可以取。亦有居清官苦。
罢无资财。考秩既深。
然后送堂。时宰视之。
不成刍狗。区区风尘。
殍死者众。胥吏贿赂之交。
填咽街巷。聒于耳目。
清资剧邑。必有主者。
朝列之中。以乐为之。
某官若干万钱。某邑若干束帛。
公然大言。曾无畏惧。
憧憧政路。指期而取。
某之官也。纳贿偿债。
且未之能。岂复为政为理。
是以生民致困。岁月彫弊。
逋逃林薮。窜伏萑苻。
小者掠行旅。大者破井邑。
天下九州。蜂飞猬起。
以至于阽危宗社。夫众庶非乐于远父母。
弃妻子。而为盗贼。
甘心于白刃之下。生业既亡。
饥寒是逼。遂陷于此。
皆为政之驱也。持衡者得不以铨择为急。
不招士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史记以卫青大将军
门下宾客苏建常责其不招士。
青言自魏其武安招至宾客
天子常切齿。
夫选贤任能。
乃天子之柄。
岂臣下之所为哉。
太史公亦美其慎重。
予窃未然之。
夫诸侯贡士
载在礼经。
一与再不贡。
有黜爵削地之制。
则当位者其可嘿嘿乎。
魏其武安之厚宾客
非有贤智士也。
皆任侠之徒。
以力折公侯为能。
以权倾州县为重。
如是则天子安得不切齿哉。
萧何韩信
王陵张苍
鲍叔夷吾
子皮子产
如有益于国济于时。
岂天子之能罪哉。
其后武帝诏于问选士。
但欲以富贾金多者皆应命。
赖贤大夫赵禹知其事。
召问其故。
皆聂聂然罔审是非。
与土偶无别。
遂悉命其徒。
于末流中得田仁任安
武帝与语大悦。
皆擢用之。
武帝常切齿。
不当于之门下选士也。
田仁任安
协于上意。
亦不当罪之门有人也。
武既不然。
以为切齿。
无乃诬上之言欤。
抑唯欲聚富金多财者欤。
抑吝其金帛。
或招致贤彦。
有所费耗欤。
若然。
则出塞之功。
无乃幸而成者欤。
小功不税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小功不税。
制于古。
行于今。
然古儒今儒。
终以为不可。
何也。
由不为辩。
后所以惑也。
古人不可者曾子
曾子曰。
小功不税。
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
而可乎。
说者云。
以为依礼。
小功之丧。
日月已过。
不更税而追服。
则是远处之亲。
闻丧恒晚。
终无追服。
言不可也。
今之不可者韩文公
以为小功之亲。
多而未疏。
又不比古图。
国分境狭。
今之远者。
或数千里之外。
无追小功者矣。
亦不可也。
夫礼始于文武。
制于周公
定于孔子
此圣人贯万行。
极人情。
其为五服之说。
宜己谨矣。
曾子仁厚纯笃之行。
以礼为薄。
而私怪之尔。
礼所以文制云定者
正为此也。
恐厚者过焉而止之谓也。
恐薄者不及焉而限之谓也。
子路有姊之丧。
可以除之。
弗除也。
曰弗忍。
孔子曰。
先王制礼。
行道之人皆弗忍也。
子路闻之。
遂除之。
子路弗忍。
获正于圣人。
而后无惑。
曾子欲税小功。
亦弗忍。
不幸不获正于圣人。
使惑者至于今弗解也。
韩文公可谓与曾子同志。
而未思于周公孔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