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翰
凤阁王侍郎传论赞 唐 · 李翰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论曰。王氏之先。盖出于有周。自后稷公刘。迨乎太王王季。以至文武成康。累圣重光。以成王业。故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下及灵王。厥德虽衰。而天命未改。有太子晋者。登仙于伊洛之閒。其后代子孙。遂称为王氏。考其绵系。不亦远乎。既而姬氏运穷。战国蜂起。有错为魏将。剪为秦将。咸以武功。翊扶霸业。宏谋远略。二国赖焉。自秦至汉。有吉有骏。为汉代名贤。自汉至。有览有祥。为晋室公辅。时徐州刺史吕虔。檄祥为别驾有佩刀。工者相之。以为三公之器。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不获。而后受之。祥在魏为司空太尉封睢陵侯晋武帝践阼。拜太保。爵为公。年八十馀。赐几杖不朝。为国元老。祥临薨。以佩刀授其弟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拜光禄大夫。封即邱子。门施行马。览生抚军长史裁。裁生丞相始兴文献公导。匡辅中兴。迁都建业元帝倚以宰衡之任。而王氏盛于江左矣。其正绪也。则悦洽珣珉。以宏雅清亮重于时。其旁枝也。则浑戎衍经。以旷达易坦高于物。若乃器宇崇邈。风鉴昭朗。则宋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豫宁文侯其人也。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则宋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开府豫宁忠敏侯其人也。开物成务。纬地经天。则齐中书监尚书令太尉南昌文献公其人也。廉正澄絜。恬虚润。则梁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南昌安侯其人也。美干英姿。通机敏艺。则梁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五兵尚书南昌章侯其人也。博学高才。鸿笔丽藻。则周内史太子太保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司徒石泉康公其人也。有典有则。如圭如璋。则隋安都郡太守石泉侯其人也。道韵清穆。德徽光劭。则太子舍人王府司马皇朝赠魏州刺史其人也。其馀枝分叶散。岳峙川流。孝范忠规。仁声义烈。女嫔帝子。男尚王姬。公侯保辅之尊。令仆卿尹之贵。纽龟鸣玉。紫盖朱轩。赫奕蝉联。缤纷庵蔼。市朝亟改而无替。舟壑骤迁而不易。衣冠礼乐。百代传之而比肩。人物风流。四海望之而延颈。岂不美哉。虽复鲁三桓之子孙。郑七穆之宗族。晋之栾。齐之国高。张氏之七叶貂蝉。杨家之四世台衮。石奋石庆。恭慎重规胡质胡威。清廉謺轨。父子儒学。桓荣桓郁相承。兄弟文章。陆机陆云齐举。未足以延兹家范。丽我门辉。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盛德必有百世之祀者也。善乎郭景纯之言。淮水绝。王氏灭。此非其效与。石泉公承积德之基。挺举和之气。髫龀之岁。便能竭力以事亲。其性纯笃。率由而至。精神朗悟。特异常童。好学读书。略无懈倦。常研味经史。虽寝食有所不遑。才及成童。已为博达。朋侣推荐。刺发而就列焉。历仕州郡。咸以材能底绩。既以贤良文学举。又以夙行公方进。遂乃升台府。拜卿仆。三典名岳。一佐神州。始学之。今得而行之。以明察禦奸豪。以慈和抚孤弱。以谨靖成公务。以清白杜私求。珠玉非所宝。脂膏不能润。故能所广者纪。不令而行。千里应其言。百姓归其德。所谓恺悌君子。人之父母者也。及其翔凤池。执螭剑。出纳王命。弼谐帝猷。理在将顺。怡然而奉旨。事当进色。侃然而犯鳞。常欲兴礼制乐。刑宽政。奖儒术。抑吏道。正风俗。厚人伦。乃蘧瑗之忠诚。史鱼之端操。孟公绰之不欲。季文子之无私。羊兴祖之衣惟葛袍。公孙宏之食惟粟饭。陈宠之奏稿咸削。孔光之温树不言。我之行事立名。殆出于数公之右矣。由是特为上所亲倚。常以忠贤许之。其好古博雅。述作无倦。游心于千载之表。骋思于九流之域。虽堆案盈几。积讼充庭。汗怀铅。晷刻无舍。所莅之职。由中及外。或考其事。或相厥土。博采前志。旁求故实。辄加撰录。无或阙遗。至以祖德家声。前言往行。追述编纪。动成部帙。有忠孝之道焉。有礼义之规焉。有经邦之则焉。有正家之训焉。固可以贻厥孙谋。播乎长世者也。易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又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又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诗曰。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道盛德至。善人所不能忘也。又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又曰。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若石泉公者。可谓备君子之德矣。其为圣朝辅佐。受天之禄也。宜哉。赞曰。
仙绪山宾,灵液流津。
积德累仁,生贤清神。
孝以事亲,忠以为臣。
履道正身,秉国之钧。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裴将军昊射虎图赞 唐 · 李翰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世称裴将军射虎。而不及见。驾部郎中侍御史荥阳郑公。博物好古。旌能尚艺。于裴氏子得其先人射虎图。传以示予。壮哉。古今之未有伦也。夫弧矢之用。所以服猛除暴。而威戎狄。故士生则以蓬矢射四方。君立则以五侯选诸侯。五侯之正。皆饰以熊虎猛兽之皮。象而射之也。昭除暴不若也。周官曰。张五侯则远国属。射而中之。威不庭也。昭昭乎除暴威远之义。盖射之大端。若杀不加有罪。威不及不庭。虽有百中之功。而无一发之矢。彀弓鸟下。舍矢猿号。工则工矣。是射之末节。开元中山戎寇边。元宗命将军守北平州。且充龙苑军使。以捍蓟之北门。公尝率偏军。横绝漠。策匹马。陷重围。摇辘轳而百万洞开。驱橐驼而沙场一扫。声振北狄。气慑东胡。棱威大矣。而北平连山广野。地实多虎。择肉于人。如有飞翼。荐食边鄙。甚于戎夷。偫老忧而请焉。公于是屏车徒。去矛铩。曰。贾予馀勇。挺身以饵之。耽耽甝虓。烈烈腾逝。当其威怒也。百兽以伏。万夫莫亢。而公驰单骑。彀白羽。挑之使来。翼之而回。从容返视。咫尺旋玩。心即其度。手张其机。左射右拂。萦三謺四。中皆没羽。倒必应弦。毛纷血洒。腋洞心穿。或叱之而饵伏。或箠之而却走。将威有所胜。气有所全。精专于中。志正于内。故能以一人之力。战偫虎之命。使锯牙钩爪。戢而莫措。雷声电视。消而不扬。猛摧于柔。众怯于独。其为易也。若猎狐兔。联鹙鸧。虽有矫牙冠偫。亦垂头拓尾。应镝而毙。如此者几三十有一矣。其馀窜匿。不敢复出。大漠之南。千里罢扃。鸟兽咸若。山川以宁。胡人服艺畏威。不敢南牧。愿充麾下者五百馀人。兹所谓刚猛除暴。而戎夷格。昔汉飞将军亦为北平守。击胡有困辱之事。射虎有腾伤之患。其与将军神勇。非为侔矣。郑公既写其图。俾予赞之。词曰。
憬彼山戎,噬我封略。
有偫者虎,载肆腾搏。
边氓懔懔,若崩厥角。
将军出塞,屏黜车骑。
进马前当,挺身以饵。
威有所服,精有所聚
气全以雄,力果而取。
震惊矍矍,虎反如鼠。
威武桓桓,人反如虎。
劲弓雷霹,长矢电激。
中口穿胸,贯心洞腋。
视如空皮,划若破的。
应发连毙,纷纭枕籍。
据鞍遥叱,挥箠逆击。
闭目沈冥,丧精擗易
三军骇呼,万灵动魄。
海波为腾,塞草皆赤。
卞庄俟斗,方闻两获。
汉将如飞,几为所扼。
将军神勇,冠世超昔。
号猿未工,饮羽非敌。
弧矢之设,以威四方。
偫虎既夷,狄人来降。
收闼罢扃,山川以宁。
至今北荒,犹畏其灵。
张巡中丞传表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臣闻圣主褒死难之士。育死事之孤。
或亲推轜车。或追建封邑。
厚死有以慰生。抚存有以答亡。
然后君臣之义。贯以生死。
激劝之道。著于存亡。
君所以不遗于臣。臣所以不背其君。
君恩臣节。于是乎立。
伏见故御史中丞扬州大都督张巡。生于昌时
少习儒训。属逆胡搆乱。
凶虐滔天。挺身下位。
忠勇奋发。率乌合之众。
渔阳之锋。贼时窃据洛阳
控引幽朔。驱其猛锐。
吞噬河南前守雍邱
溃其心腹。及鲁炅以十万之师。
弃甲于宛叶。哥舒以天下之众。
败绩于潼关。两宫出居。
万国波荡。贼遂僭盗神器。
鸱峙两京。南临汉江
西逼岐雍。偫师迁延而不进。
列郡望风而出奔。而独守孤城。
不为之却。贼乃绕出巡后。
议图江淮退军睢阳
扼其咽颔。前后拒守。
自春徂冬。大战数十。
小战数百。以少击众。
以弱制强。出奇无穷。
制胜如神。杀其凶丑。
凡九十馀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
江淮所以保全者。之力也。
孤城粮尽。外救不至。
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
俾三军之士。啖肤而食。
知死不叛。及城陷见执。
终无挠词。顾叱凶徒。
精贯白日。虽古之忠烈。
何以加焉。伏以光天文武大圣孝皇帝陛下聪明文思。
睿哲神武。提一旅之众。
复配天之业。赏功褒节。
大赉偫臣。遂赠扬州
官及其子。此诚陛下发德音之美也。
而议者或罪以食人。愚以守死。
臣窃痛之。今特详其本末。
以辨过。以塞众口。
惟圣聪鉴焉。臣闻人禀教以立身。
刑原情而定罪。故事有亏教。
则人道不列。刑有非罪。
则王法不加。忠者臣之教。
恕者法之情。今握节而死。
非亏教也。析骸而爨。
非本情也。春秋之义。
以功覆过。咎繇之典。
容过宥刑。故大易之戒。
遏恶扬善。为国之体。
录用弃瑕。今众议罪。
是废君臣之教。绌忠义之节。
不以功掩过。不以刑恕情。
善遏恶扬。录瑕弃用。
非所以奖人伦。明劝戒也。
且逆胡背德。人鬼所仇。
朝廷衣冠。沐恩累代。
大臣将相。从逆比肩。
朝廷不登。坐宴不与。
不阶一伍之众。不假一节之权。
感肃义旅。奋身死节。
之忠大矣。贼势凭陵。
连兵百万。以数千之众。
横而制之。若无则无睢阳
睢阳则无江淮。贼若因江淮之资。
兵弥广。财弥积。
根结盘据。西向以拒王师。
虽终于歼夷。而旷日持久。
国家以六师震其西。以坚垒扼其东。
故陕鄢一战。而犬羊北走。
王师因之而制胜。声势才接而城陷。
此天意使江淮。以待陛下之师。
师至而死也。此之功大矣。
古者列国诸侯。或相侵伐。
犹有分灾救患之义。况诸将同受国恩。
奉辞伐罪乎。所以固守者。
非惟怀独克之志。亦以恃诸军之救。
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
乖其本图。非其素志。
之情可求矣。设使巡守城之初。
已有食人之计。损数百之众。
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
况非其素志乎。在周典之三宥。
其一曰宥过失。故语之忠。
则可以敦世教。议之功。
则可以系中兴。原之情。
则可以宥过失。昔夫子作春秋。
明褒贬。齐桓公将封禅。
略而不书。晋文公召王河阳
书而讳之。盖以匡戴之功大。
可以掩僭禅之过也。今苍黄之罪。
轻于僭禅。兴复之功。
过于匡戴。罪疑惟轻。
功疑惟重。圣人之训。
昭然可徵。臣故谓者足可以为训矣。
臣又闻罚不及嗣。赏延于世。
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今子亚夫。
虽受一官。不免饥寒之患。
江淮所保。户口充完。
臣谓宜封以百户。俾食其子。
臣又闻强死为厉。游魂为变。
有所归往。则不为灾。
既身首支离。将士等骸骼不掩。
臣谓宜于睢阳城北。择一高原。
招魂葬送并将士。大作一墓而葬。
使九泉之魂。犹思效命。
三军之众。有以轻生。
既感幽明。且无冤厉。
亦国家志过旌善。垂戒百世之义也。
臣少与巡游。之生平。
臣所悉知。今死大难。
不睹休明。惟期令名。
是其荣禄。若不时纪录。
日月寝悠。或掩而不传。
或传而不实。而生死不遇。
诚可悲焉。臣敢采所闻。
得其亲睹。撰传一卷。
昧死献上。伏惟陛下大明在上。
广运临下。仁遐之德。
洽于艰难。有善必纪。
无微不录。傥以臣所撰。
编列史官。虽退死丘壑。
骨而不朽。臣翰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通典序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儒家者流。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何哉。
其患在于习之不精。知之不明。
入而不得其门。行而不由其道。
何以徵之。夫五经偫史之书。
大不过本天地。设君臣。
明十伦五教之义。陈政刑赏罚之柄。
述礼乐制度之统。究理乱兴亡之由。
立邦之道。尽于此矣。
非此典者。谓之无益世教。
则圣人不书。学者不览。
惧人冥烦而无所从也。先师宣尼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七十子之徒。常宣明大义。
三代之道。百代可师。
而诸子云云。猥复制作。
由其门则其教已备。反其道则其人可诛。
而学者以多阅为广见。以异端为博闻。
是非纷然。塞胸满腹。
鸿洞茫昧。而无条贯。
或举其中不知其本。原其始不要其终。
高谈有馀。待问则泥。
虽驰驱百家。日诵万字。
学弥广而志弥惑。闻愈多而识愈疑。
此所以勤苦而难成。殆非君子进德修业之意也。
今通典之作。昭昭乎其警觉偫迷欤。
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
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
必参今古之宜。穷终始之妙。
始可以度其终。古可以行于今。
问而辨之。端如贯珠。
举而行之。审如中鹄。
夫然。故施于文学
可为通儒。施于政事。
可建皇极。故采五经偫史。
上自黄帝。至于我唐天宝之末
每事以类相从。举其终始。
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偫生论议得失。
靡不条载。附之于事。
如人支脉。散缀其体。
凡有八门。勒成二百卷。
号曰通典。非圣之书。
乖圣人微旨。不取焉。
恶烦杂也。事非经世纬俗程制。
亦所不录。弃无益也。
若使学者得而观之。不出户。
知天下。未从政
达人情。罕更事。
知时变。为功易而速。
为学精而要。其道甚直而不径。
其文甚详而不烦。推而通。
放而准。语备而理尽。
例明而事中。举而措之。
如指诸掌。不假从师聚学。
而区以别矣。非聪明独见之士。
孰能修之。淮南元戎之佐曰尚书主客京兆杜公君卿
雅有远度。志于兴邦。
笃于好古。生而知之。
以大历之始。实纂斯典。
累纪而成。杜公亦自为序引。
各冠篇首。或前史有阙。
申高见发明。以示劝诫。
用存景行。近代学士
多有撰集。其最著者。
御览艺文玉烛之类。网罗古今。
博则博矣。然率多文章之事。
记问之学。至于刊列百度。
缉熙王猷。至精至粹。
其道不杂。比于通典。
非其伦也。呜呼。
今之人贱近而遗远。昧微而观著。
得之者甚鲜。知之者至稀。
可以叹息也。翰与杜公数旬探讨。
故颇详旨趣。而为之序。
崔公山池后集序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崔公吏于华。叶再黄矣。
士之才也。天高其兴。
益之以小山焉。山临清池。
峭绝孤踊。岑无一仞。
波无一勺。而洲屿萦带。
峦崖盘郁。则巫庐衡霍
不出于庭閒矣。若其琴幌朝开。
书堂晚清。绿筠森疏。
下见松雪。登蕙兰之径。
讽琼瑶之章。则雍雍咏歌。
尽在丹壁。又与一二文士
以吟以赋。谓之后集焉。
河中鹳鹊楼集序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后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
筑为层楼。
遐标碧空。
影倒洪流。
二百馀载。
独立乎中州
以其佳气在下。
代为胜槩。
四方隽秀有登者。
悠然远心。
如思龙门
若望昆崙。
河南尹赵公
受帝新命。
宣风三晋。
右贤好事。
游人若归。
小子承连帅之眷。
列在下客。
八月天高。
获登兹楼。
乃复俯视舜城。
傍窥秦塞。
紫气度关而西入。
黄河触华而东汇。
龙据虎视。
下临八州。
前辈畅诸
题诗上层。
名播前后。
山川景象。
备于一言。
上客有前美原宇文邈
栎阳郡郑鲲。
文行光达。
名重当时。
吴兴姚系
长乐冯曾。
清河崔邠
鸿笔佳什。
声闻远方。
将刷羽青天。
追飞太清。
相与言诗。
以继畅生之作。
命予纪事。
书于前轩。
尉迟长史草堂记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吾友晋陵郡河南尉迟绪。节阔达。
志遐远。含和而不假修。
推诚而不诡行。外若可浑。
其中甚清。外如可杂。
其中甚静。夫求贤达之趣。
当考其中。若然。
夫子其达者欤。而境或超诣。
心或独得。飘飘然不知冠冕之在已。
浩浩然不知天地之为大。其冥机慎道。
迹系心旷。人或未睹。
吾能知之。大历四年夏
乃以俸钱搆草堂于郡城之南。求其志也。
材不斲。全其朴。
墙不彫。分其素。
然而规制宏敞。清冷含风。
可以却暑而生白矣。后有小山曲池。
窈窕幽径。枕倚于高墉
前有芳树珍卉。婵娟修竹。
隔阂于中屏。由外而入。
宛若壶中。由内而出。
始若人閒。其幽邃有如此者。
夫子又有雄辞奥学。润色其事。
阶上何有。有偫书万卷。
阶下何有。有空林一瓢。
非道统名儒。不登此堂。
非素琴香茗。不入兹室。
是知草堂之贵。夫子之静。
天下茫茫。人未易悉。
吾与夫子。昔同宾赋。
三十四年于兹矣。吾则弃于世矣。
叹夫子下位。每求其故。
而有疑焉。今观夫子之志。
乃邻于道。寥寥草堂。
自致之资。书于壁。
微吾奚俟。其岁秋八月乙丑朔记。
淮南节度行军司马厅壁记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司马盖元武之官号。
周官大司马
掌王之六军。
将皆命卿。
诸侯大国三军。
次国二军。
小国一军。
将亦命卿。
军有司马。
见于古矣。
周衰。
惟晋秉礼尊主。
屡因大蒐。
以正三军。
鄢陵之役。
韩厥为司马。
鸡泽之会。
魏绛为司马。
将新军。
张老代之。
盖今之行军司马
出于周制矣。
秦罢侯。
铄天下之兵。
列郡不复有军。
军司马由此废矣。
汉制将军不常置。
四夷背诞。
则命将征之。
赵充国军司马从贰师。
班超军司马窦固
讨虏皆其职也。
自魏至周。
南北分王。
建置不同。
时方战争。
众军恒设。
将军节镇开府者。
将军开府刺史者。
皆有其官。
随将废置。
隋开皇混一天下。
省罢众军。
司马之官。
不专武事。
为州吏员矣。
国家修虞大同之化。
庭周汉不宾之俗。
边虽有防。
示不久设。
军出于内谓之将。
镇于外谓之使。
佐其职者谓之行军司马
行军司马之职。
弼戎政。
掌武事。
居常习蒐狩之礼。
有役申战阵之法。
凡军之攻。
战之备。
列于器械者。
辨其贤良。
凡军之材。
食之用。
颁于卒乘者。
均其赐予。
合其军书契之要。
比其军符籍之伍。
赏罚得议。
号令得闻。
三军以之。
声气行之哉。
虽主武。
盖文之职也。
旧制朱衣铜印墨绶。
开元故事多选台郎为之。
淮南节度行军司马尚书户部郎中侍御史王公。
以经邦纬俗之才。
佐淮夷方面之寄。
敦诗说礼之学。
当节府大贤之举。
政协乎邦要。
虑通乎事微。
奉中权之旗鼓。
戒偫帅之铙镯。
师律既和。
军容丕肃。
淮南之府。
有功宣王室。
身佩侯印。
将门良家。
藩国贵种。
以礼绥之则恭。
淮南之众。
有吴楚锐士。
燕韩劲卒。
奇材剑客。
猿臂虬须。
以恩抚之则顺。
淮南之地。
提封千里。
徵令百役。
税以足食。
赋以足兵。
以宽征之则安。
淮南之冲。
南走闽越。
北通幽朔。
关梁不闭。
朝聘相望。
以欢交之则
自韦公统戎旅。
王公翼戎行。
威加于大。
则将不骄。
惠及于细。
则卒不惰。
减役轻敛。
则人不困。
宾省旅。
则境不危。
堂堂然混一体以为力。
雄雄然鼓众心以为气。
封疆之外。
隐如敌国。
封疆之内。
不知有军。
古人云。
悬势于上。
而下自定。
置器于平。
而物自安者。
盖用是也。
兹所谓销患于未形。
制危于未萌。
伐谋之功。
大于积甲山齐。
攻心之术。
强于虎贲百万。
彼善师不阵。
未战先胜。
却军于谈笑之际。
折冲于樽俎之閒。
今古一时也。
夫举善人以行其教。
大则四海服。
小则邦国宁。
舜举皋陶
蛮夷率服。
帝王之事也。
秦任百里奚
巴戎致贡。
诸侯之举也。
国侨为政。
子皮之功。
晋侯勤王。
魏绛之力。
任贤用善。
合契同德
盛府有焉。
翰获庇于有礼之俗。
遂安于无虞之境。
书绩示后。
岂待命乎。
扬州大都督府
亲王居中。
长史理人。
有府号而无兵甲。
至德初
羯胡难作。
始以长史节度
而有行军司马
古者敬其事。
则命以始。
乃自初置。
列叙之于壁云。
大历五祀夏五月丁丑记。
汉祖吕后五等论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或称汉祖建五等
封异姓。
其计得乎。
高后立四王。
非刘氏。
其事顺乎。
尝试论之曰。
思治恶乱。
体国之常理。
去危就安。
宅生之大域。
然而制业图远。
随化会机。
是非较于毫。
得失差于兴灭。
可不谓然乎。
揆夫高祖造汉。
殷鉴亡秦。
宗族无尺土之封。
子弟立空虚之地。
故众枝莫助。
而孤根易拔。
封建之心。
肇于此矣。
又为大业可以力取。
神器推于命归。
思得揽四海以独富。
举百郡而从欲。
而外诱异端。
内疑成计。
及见偫心交阻。
偶语閒兴。
适悟天下不可独理。
专欲不能盖众。
分利推恩。
先封雍齿
然后将士敛手。
不怀反覆。
豪俊息意。
知难摇动。
五等之制。
于是行焉。
既而銮辂龙旗。
皆王室穆昭。
黼衣朱黻。
功臣子孙。
君利世祚。
安定主。
上敦子爱之情。
下结体信之志。
偫后固犬牙之势。
匹夫绝乌合之举。
此所以为计之是也。
何创五等之议。
不遵三代之典。
境土踰溢。
堤防漏下。
权敌上都
制方偶国。
过当启陵僭之端。
怙强速交争之兆。
贾谊痛其将乱。
晁错忧其必危。
卒使诸侯失节。
朝廷忿忌。
此所以为计之非也。
且夫中兴之主。
不让肇基之勋。
成务之臣。
有高佐命之力。
故礼乐大备。
取维新之格言。
琴瑟不调。
除仍旧之毙法。
观乎孝惠既崩。
高后称制。
侯王诸吕。
何不可哉。
当若早署禄产之位。
宜序亲疏之节。
小其国以图全。
薄其势以远害。
陈平周勃
亦分茅锡土。
将相之后。
誓同山河。
舅甥之国。
穆若唇齿。
预闭觊觎之心。
不践嫌猜之路。
克复明辟。
决自我躬。
高谢寿陵。
不负先帝。
安有齐兵之观变。
代邸之危疑哉。
此所以为计之得也。
神害久盈。
物无两大。
以吕氏之盛。
汉朝之权。
专禁兵以候疑。
秉大政以速谤。
趑趄异姓。
畜奸俟隙。
刺促大臣。
侧目相视。
自投机阱。
实履忧虞。
此所以为计之失也。
呜呼。
物有益之而损。
损之而益。
凡人临事多惑。
视往则明。
向使高祖吕后观既往之势。
折当时之疑。
断必全之策。
杜未萌之祸。
则惠文之閒。
无刘吕之难。
哀平之末
有晋郑是依。
况复周陈诸家。
休戚连汉。
黎献思德。
讴歌未改。
虽天命兴废。
孰能明之。
然人谋叶密。
必无悔矣。
三名臣论(管乐诸葛)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或问于翰曰。
诸葛亮拥膝南阳
梁甫吟
自比管仲乐毅
州平元直以为信然。
虽涯量罕窥。
而遗迹可见。
夫此三名臣者。
亦有优劣乎。
愿闻其说。
翰辞不敢对。
至于再三。
问者固请。
不得已而应之曰。
岂易言乎。
岂易言乎。
夫目小者不足以论大。
体近者不足以量远。
奈何泛议大贤。
然执律管者可以候四时之徵。
测日晷者可以知千里之度。
察微观著。
由虚考实。
傥容寄言象于斯矣。
如仆所揣。
则管不逮乐。
孔明其伯仲之閒与。
问者曰。
何为其然也。
管仲相桓公。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兴齐定霸
尊周勤王。
功其懋哉。
仁亦至矣。
孔明荆州散败之馀。
建策通吴。
合从破魏。
奉先主西入剑门
下车而三分天下。
翊戴后嗣。
缵修旧勋。
刑政孚于偏方。
威德振于中夏
虽短祚中否。
而王业殆成。
乐生一为燕将。
才胜齐师。
挫衄于二城之閒。
狼狈于两国之际。
军不振旅。
身卒奔亡。
子独推而崇之。
冠于二贤之首。
诚所未喻。
其有说耶。
翰应之曰。
子之所问者末与。
语功则信然。
语才则不尔。
夫才生于代。
功与运成。
固有才优而功微。
运合而才劣。
先当格以道德。
合于终始。
审其邪正。
观其去就。
然后事可明也。
夷吾当既乱之时。
辅有过之主。
功济诸夏。
泽被生人。
信为美矣。
然邀功事雠。
务入之情速矣。
肆奢越礼。
盈量之意见焉。
仲尼虽称其仁。
终小其器。
止于霸者之佐。
殆非王臣之良。
孔明从容。
三顾后起。
筹画必当。
缔搆必成。
事屯而业亨。
主闇而国治。
兵弱而强邻畏服。
功大而本朝不疑。
斯亦难矣。
然窥其军令。
迹其用法。
必俟中原克复。
然后厚赏宽刑。
元德常称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
卒致丧败。
斯所谓济于事而未全于道。
得诸已而未审于人。
乐生一战举齐。
二城未下。
待之以德。
收之以礼。
舍权变于攻取之际。
行王道于军旅之閒。
事虽不成。
业亦宏矣。
向使昭王不死。
惠王不疑。
则其功未可量也。
夏侯太初论之详矣。
及其逃燕之责。
亡而奔赵。
赵王问以图燕之策。
乐生流涕而对曰。
臣昔之事燕昭王
犹今日之事大王也。
千秋万岁之后。
尚不敢侵其仆隶。
而况谋子孙乎。
因弃禄宵遁。
善夫长者之言。
可谓怀禄不屑其荣。
周身不违于道。
比诸二子。
不亦优乎。
主恩非臣下之所图。
天命岂生人之所制。
安可以功业之成败。
断才能之长短耶。
且夫运有通塞。
命有修短。
盖天意也。
岂人事乎。
韩信将伐魏。
问得不以周叔为将乎。
闻不用。
乃大喜。
向使魏人用之。
则汉师不敢济河矣。
然则周叔之才。
韩信流亚也。
终湮灭而无闻焉。
古之大才而功不著者。
亦何可胜道哉。
翰长兄御史君。
体纯至之德。
负经远之才。
常感愤于周韩之閒。
啸咏于管乐之际。
守之以忠信。
文之以礼乐。
蕴弼谐之大略。
以康济为已任。
进逢国难。
谋猷不行。
退有家艰。
哀毁过礼。
官才元士。
命止中年。
位不登于庙堂。
名不书于史册。
斯才也。
斯运也。
谁见三分九合之优劣。
辞燕对赵之去就哉。
由此观之。
断可知矣。
问者叹息而退。
难进论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宾有囊锦握兰。韬剑怀玉。
介然独立。默而无言。
主人怪而问之曰。仆观今之士君子。
所求速进。体必尽饰。
而足下望门若有疑。造庭若有惧。
隐文采。匿芬芳。
掩光辉。潜颖利。
此何谓也。岂有以哉。
客曰。夫顺时而动。
嘉会不可以智求。藏器于身。
知已不可以力致。有道足辅天地。
而不用于人。行足应神明。
而不信于俗。仆所以候宽和之色。
伺清宴之閒。愿因左右。
思待摈介。或没齿不遇。
岂直斯须之顷与。主人曰。
仆方运思量深。游精绝远。
巨蚌潜于溟海。剖而探其珠。
灵龟巢于嘉林。灼而访其兆。
而况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乎。
蟋蟀候秋而吟。蜉蝣乘阴而出。
岂借援于左右。求容于摈介哉。
而足下牵流议于俗。忽常道之要。
岂安彼诡随。昧而不察兹理。
将有所感激。愤而为此言者乎。
客曰。主人可谓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察言观行。下之所以上达。
言有邪正。百虑纠纷。
行有是非。万变舛错。
忧虞不可以一径验。悔吝不可以一理徵。
士固有上不援。下无党
礼义以为干橹。忠信以为甲冑。
见利不亏其分。见害不更其守。
仗必然之画。耻干节而进。
复有从俗浮沈。与物厚薄。
洁其衣服。矜其车徒。
俯仰权贵之门。逶迤富利之室。
人玩其饰。孰察其心。
然则矩步规行。不如由径之速达。
一辞三让。不如苟合之易亲。
据邀乘邪。是有先鸣之势。
难进易退。但积后时之悲。
此主人所宜察者一也。士固有履敦懿。
佩礼文。渐渍德教之泉。
栖息道素之域。然而委身草莽。
沈迹蓬茨。位末名卑。
誉不闻于左右。含光蓄锐。
价不动于当时。虽折节求容。
毁誉取合。行衰于寡党。
才蔽于世人。复有养交钓名之徒。
勋馀戚裔之位。历元阙。
排朱门。燕翼凤翔。
乞言邹枚之口。虎皮羊质。
假论崔马之谭。而悠悠者莫不望景星奔。
藉响风靡。夫向声背实。
人之常情。索隐探微。
代所希及。田父获玉。
惊辉庑之晖。灵蛇献珠。
贻按剑之怒。然则遵古人懿业。
类刍狗之已陈。道先王法言。
比屠龙而莫用。此主人所宜察者二也。
士固有聚精会神。尽智毕议。
谋于未兆。虑于未形。
探元妙之源。养浩然之气
冥立偫情之表。独与大道为邻。
复有骋变效奇。□谈诡论。
文彫琢之辨。纵炜煜之词。
不思作则垂训。期于动听骇目。
夫繁声夺雅。令色惑真。
绠短不可以汲深。楮小不可以怀大。
曲弥高而和寡。技逾下而赏多。
此主人之所宜察者三也。士有作矜庄之色。
厉耿介之辞。披苦怀。
扬愤思。悉精锐。
贡中诚。矫枉推直。
深言切详。宏其体防。
剪其淫侈。复有事无可否。
顺之如流。言无是非。
应之如响。博访远引。
不综成败之几。虚美饰非。
但以苟容为度。夫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颂德纪功。
易以藻饰。闲邪介疾。
或犯忌讳。逆耳之谈。
容之者少。利口之说。
悦之者多。然则辩佞进而登庸。
忠謇退而获戾。此主人之所宜察者四也。
士固有怀经济之略。蕴弼谐之才。
而拟非其伦。履失其位。
皆屑屑聚论者。腾喧咋之辞。
连袂并驱者。效趋走之技。
龙骥捕鼠。非所骋其逸足。
牛鼎烹鸡。岂复殊于常器。
然则含章秀发。秘思混而不分。
默识元通。幽旨隐而莫启。
此主人之所宜察者五也。士固有当理之言。
由方以进。而关梁非所。
凿枘异宜。或以小人所长。
乘于君子所短。或以已所未达。
不信人所能然。则道源蔽而不通。
心境旷而不接。辨虽博万物。
不能释其疑辞。智虽络天地。
不能效其长策。故语曰。
谁能为之。孰令听之。
此主人之所宜察者六也。且夫春
秋收其实。春树棘茨。
夏蒙其刺。生实未成。
同为后土所生。俱沐阳和之施。
不殖不艺。终岁阙甘旨之丰。
不芟不耘。毫末成寻拱之患。
亮明才智之士。匡时尊主之臣。
可不熟计其吉凶。深究其得失乎。
而或安于近禁。玩于浮名。
忘至理而悦侈言。贵辨伪而恶切直。
外恃位以陵物。内自负而轻士。
譬犹废东作而待岁。驰北辕而适越。
是以宏奖之意未尝异。取舍之要未尝同。
徒有好贤之名。终无用贤之实。
亦良可悲矣。安在其进乎。
主人曰。若然者。
行不必达。言不必扬。
贤人沉抑以为常。良士无登进之理。
将何以革此毙而求其通乎。宾曰。
何为其然也。夫扬振风以扇物。
清浊必效其响。悬明镜以鉴形。
美恶无隐其象。苟能坦其量。
清其心。先公而后私。
舍名而责实。得意而忘象。
远佞而纳忠。则君子可知。
不仁者远。于是循夷途以招绝迹。
总修林以刈翘楚。则何才不举。
何艺不扬。是知行藏有宜。
取舍有分。为仁由已。
虽幽而自芳。子苟好之。
珠玉无胫而自至。审此要也。
夫何问焉。主人矍然。
谢宾而退。斋居三日。
罢钟鼓。远宴私。
执谦下之心。去骄伐之色。
梦想正士。饥渴直言。
然后备礼延宾。升堂而访焉。
言行计从。于是家安而国治矣。
殷太师比干 唐 · 李翰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一
太宗文皇帝既一海内。
明君臣之义。
贞观十九年
东征岛夷。
师次殷墟
乃下诏追赠殷少师比干太师
谥曰忠烈公
遣大臣持节吊赠。
申命郡县。
封墓葺祠。
置守冢五家。
以少牢时享。
著于令甲。
刻于金石。
比干之忠益彰。
臣子得以述其志也。
昔商王受毒痡于四海。
德悖于三正。
肆厥淫虐。
下罔敢谏。
于是微子去之。
箕子囚之。
而公独死之。
非捐生之难。
处死之难。
非处死之难。
得死之难。
故不可死而死之。
是轻其生。
非孝也。
得其死而不死。
是重其死。
非忠也。
王之叔父。
亲莫至焉。
国之元臣。
位莫崇焉。
崇高不可以观其危。
亲昵不可以忘其祖。
则我成汤之业。
将坠于泉。
商王之命。
将绝于天。
扶其颠。
遂谏而死。
剖心非痛。
殷亡是痛。
公之忠烈也。
其若是乎。
故能独立危邦。
横抗兴运。
周武以三分之业。
有诸侯之师。
资十乱之谋。
总一心之众。
当公之存也。
则戢彼西土。
及公之丧也。
乃观于孟津
公存而殷存。
公丧而殷丧。
兴亡所系。
岂不重欤。
且圣人立教。
惩恶劝善而已矣。
人伦大统
父子君臣而已矣。
太师存则正其统。
殁则垂其教。
奋乎千古之上。
行乎百王之末。
俾夫淫者惧。
佞者惭。
睿者思。
忠者劝。
其为式也。
不亦大哉。
而夫子称殷有三仁。
岂无微旨。
尝敢颂之曰。
存其身。
存其宗。
固仁也。
存其名。
存其祀。
亦仁也。
亡其身。
存其国。
亦仁也。
若进死者。
退生者。
狂狷之士。
将奔走焉。
褒生者。
贬死者。
宴安之人。
将寘力焉。
故同归诸仁。
各顺其志。
殊途而一揆。
异行而齐致。
俾后之人。
优游而自得焉。
盖春秋微婉之义也。
必将建皇极。
叙彝伦。
宏在三之规。
垂不二之训。
以昭于世。
则夫人臣者。
既移孝于亲。
而致之于君。
焉有闻亲失而不争。
睹亲危而不救。
从容安地。
而称得礼。
甚不然矣。
夫孝于其亲者。
人之亲皆愿其为子。
忠于其君者。
人之君皆欲其为臣。
故历代帝王
莫不旌显。
周武下车而封其墓。
魏氏南迁而创其祠。
太宗有天下。
禋百神而盛其礼。
追赠太师
谥曰忠烈
申命郡县。
封墓葺祠。
致守冢五家。
以少牢时享。
著于令甲。
刻于金石。
鸣呼。
哀伤列辟。
主食旧封。
德为神明。
秩视偫望。
身灭而名益大
世绝而祀愈长。
然后知忠烈之道。
其感激天人深矣。
天宝十祀。
余尉于卫。
拜乎祠堂。
魄感精动。
而庙在邻邑。
官非式闾。
刊石铭表。
以志丕烈。
词曰。
糜躯非仁。
蹈难非智。
死于其死。
然后为义。
忠无二体。
烈有馀气。
正直聪明。
至今犹视。
咨尔来代
为臣不易(谨按此文亦见李白集今据图书集成及唐文粹为李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