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付法颂 初唐 · 慧能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达摩和尚颂二首(题拟) 其一 初唐 · 慧能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见被业风吹。
其二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
无相颂(亦名《灭罪颂》) 初唐 · 慧能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自性真佛解脱颂 初唐 · 慧能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修行颂 初唐 · 慧能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题拟) 初唐 · 慧能
 押养韵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示志诚偈二首 其一 初唐 · 慧能
 押个韵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无相颂 初唐 · 慧能
六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祇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
其一 初唐 · 慧能
 押灰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二
 押灰韵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敦煌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按:《全唐诗续补遗》卷二收惠能偈一首,原出于法海本《坛经》,与敦煌本异,今重录。)
临灭偈(题拟) 初唐 · 慧能
 押药韵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法达偈三首 其一 初唐 · 慧能
 押寘韵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其二
 押词韵第十八部
汝今名法,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其三
 押麻韵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智通 初唐 · 慧能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 初唐 · 慧能
 押词韵第十一部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示智常偈 初唐 · 慧能
 押霰韵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示志诚偈二首 其二 初唐 · 慧能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 初唐 · 释慧能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夫金刚经者。
无相为宗。
无住为体。
妙有为用。
自从达摩西来。
为传此经之意。
令人悟理见性。
祇为世人不见自性。
是以立见性之法。
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
即不假立法。
此经读诵者无数。
称赞者无边。
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馀家。
所说道理。
各随所见。
见虽不同。
法即无二。
宿植上根者。
一闻便了。
若无宿慧。
读诵虽多。
不悟佛意。
是以解释圣义。
断除学者疑心。
若于此经。
得旨无疑。
不假解说。
从上如来所说善法。
为除凡夫不善之心。
经是圣人之语。
教人闻之。
从凡悟圣。
永息迷心。
此一卷经。
众人性中。
本有不见。
见者但读诵文字。
若悟本心。
始知此经不在文字。
若能明了自性。
方信一切诸佛。
从此经出。
今恐世人身外觅佛。
向外求经。
不发内心。
不持内经。
故造此诀。
令诸学者持内心经。
了然自见清净佛心。
过于数量。
不可思议。
后之学者。
读经有疑。
见此解义。
疑心释然。
更不用诀。
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
以智慧火镕鍊。
矿去金存。
释迦本师说金刚经。
舍卫国
因须菩提起问。
佛大悲为说。
须菩提闻法得悟。
请佛与法安名。
令后人依而受持。
故经云。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
与法为名。
其意谓何。
以金刚世界之宝。
其性猛利。
能坏诸物。
金虽至坚。
羚羊角能坏。
金刚喻佛性。
羚羊角喻烦恼。
金虽坚刚。
羚羊角能碎。
佛性虽坚。
烦恼能乱。
烦恼虽坚。
般若智能破。
羚羊角虽坚。
宾铁能坏。
悟此理者。
了然见性。
涅槃经云。
见佛性者。
不名众生。
不见佛性。
是名众生。
如来所说金刚喻者。
祇为世人性无坚固。
口虽诵经。
光明不生。
外诵内行
光明齐等。
内无坚固。
定慧即亡。
口诵心行。
定慧均等。
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
山不知是宝。
宝亦不知是山。
何以故。
为无性故。
人则有性。
取其宝用。
得遇金师
錾凿山破。
取矿烹鍊。
遂成精金。
随意使用。
得免贫苦。
四大身中。
佛性亦尔。
身喻世界。
人我喻山。
烦恼喻矿。
佛性喻金。
智慧喻工匠。
精进猛勇喻錾凿。
身世界中。
有人我山。
人我山中。
有烦恼矿。
烦恼矿中。
有佛性宝。
佛性宝中。
有智慧工匠。
用智慧工匠。
凿破人我山。
见烦恼矿。
以觉悟火烹鍊。
见自金刚佛性。
了然明净。
是故以金刚为喻。
因为之名也。
空解不行。
有名无体。
解义修行。
名体俱备。
不修即凡夫。
修即同圣旨。
故名金刚也。
何名般若。
是梵语。
唐言智慧。
智者不起愚心。
慧者有其方便。
慧是智体。
智是慧用。
体若有慧。
用智不愚。
体若无慧。
用愚无智。
祇为愚痴未悟。
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罗蜜
唐言到彼岸。
到彼岸者。
离生灭义。
祇缘世人性无坚固。
于一切法上。
有生灭相。
流浪诸趣。
未到真如之地。
并是此岸。
要具大智慧。
于一切法圆满。
离生灭相。
即是到彼岸。
亦云心迷则此岸。
心悟则彼岸。
心邪则此岸。
心正则彼岸。
口说心行。
即是法身有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
即无波罗蜜也。
何名为经。
经者径也。
是成佛之道路。
凡人欲臻斯路。
当内修般若行。
以至究竟。
如或但能诵说。
心不依行。
自心则无经。
实见实行。
自心则有经。
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