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 初唐 · 释慧能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金刚经者。
无相为宗。
无住为体。
妙有为用。
自从达摩西来
为传此经之意。
令人悟理见性
祇为世人不见自性
是以见性之法。
世人了见真如本体
不假立法
此经读诵无数
称赞无边
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馀家。
所说道理
各随所见
见虽不同
法即无二
宿植上根者。
一闻便了
若无宿慧
读诵虽多。
不悟佛意。
是以解释圣义。
断除学者疑心
于此经。
得旨无疑
不假解说
从上如来所说善法
为除凡夫不善之心。
经是圣人之语。
教人闻之。
从凡悟圣。
永息迷心
一卷经。
众人性中。
本有不见
见者但读诵文字
若悟本心
始知此经不在文字
若能明了自性
方信一切诸佛
从此经出。
今恐世人身外觅佛。
向外求经。
不发内心
不持内经
造此诀。
令诸学者内心经。
了然自见清净佛心
过于数量
不可思议
后之学者
读经有疑。
见此解义
疑心释然
更不用诀。
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
智慧火镕鍊。
矿去金存。
释迦本师金刚经
舍卫国
须菩提起问。
大悲为说。
须菩提闻法得悟。
请佛与法安名。
后人依而受持
故经云。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
与法为名。
其意谓何
金刚世界之宝。
其性猛利
能坏诸物。
金虽至坚。
羚羊角能坏。
金刚佛性
羚羊角喻烦恼
金虽坚刚
羚羊角能碎。
佛性虽坚。
烦恼能乱。
烦恼虽坚。
般若智能破。
羚羊角虽坚。
宾铁能坏。
悟此理者。
了然见性
涅槃经云。
佛性者。
不名众生
不见佛性
是名众生
如来所说金刚喻者。
祇为世人性无坚固
口虽诵经
光明不生。
外诵内行
光明齐等
内无坚固
定慧即亡。
口诵心行
定慧均等
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
不知是宝。
宝亦不知是山。
何以故。
无性故。
人则有性
取其宝用
得遇金师
錾凿山破
取矿烹鍊
遂成精金
随意使用
得免贫苦
四大身中。
佛性亦尔。
身喻世界
人我喻山。
烦恼喻矿。
佛性喻金。
智慧工匠
精进猛勇錾凿
身世界中。
有人我山
人我山中
有烦恼矿。
烦恼矿中。
佛性宝。
佛性宝中。
智慧工匠
用智工匠
凿破人我山。
烦恼矿。
觉悟烹鍊
见自金刚佛性
了然明净
是故金刚为喻。
因为之名也。
空解不行
有名无体
解义修行
名体俱备
不修凡夫
修即同圣旨
故名金刚也。
何名般若
梵语
唐言智慧
智者不起愚心
慧者有其方便
慧是智体。
智是慧用。
体若有慧。
用智不愚。
体若无慧。
用愚无智
祇为愚痴未悟。
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罗蜜
唐言到彼岸
到彼岸者。
生灭义。
祇缘世人性无坚固
一切法上。
有生灭相
流浪诸趣
未到真如之地。
并是此岸
要具大智慧。
一切法圆满
生灭相。
即是到彼岸
云心迷则此岸
心悟则彼岸
心邪此岸
心正彼岸
口说心行
即是法身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
即无波罗蜜也。
何名为经。
经者径也。
成佛道路
凡人欲臻斯路。
内修般若行。
以至究竟
如或但能诵说
心不依行
自心则无经
实见实行
自心则有经。
故此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