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礼禅师《真妄偈》(题拟) 其一 中唐 · 宗密
五言排律 押纸韵
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
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
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
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
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
座右铭 中唐 · 宗密
押尤韵
寅起可办事,省语终寡尤。
身安勤戒定,事简疏交游。
他非不足辨,己过当自修。
百岁既有限,世事何时休。
落发堕僧数,应须侔上流。
胡为逐世变,志虑尚嚣浮。
四恩重山岳,锱铢未能酬。
蚩蚩居大厦,汲汲将焉求。
死生在呼吸,起灭若浮沤。
无令方服下,番作阿鼻由。
按:(《缁门警训》卷二)。
答复礼禅师《真妄偈》(题拟) 其二 中唐 · 宗密
押纸韵
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
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
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
按:(《林间录》卷上)。
偈 中唐 · 宗密
押虞韵
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
名目服章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
按:见《宗镜录》卷七四
答温尚书书 中唐 · 僧宗密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一切众生。无不具觉灵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使。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温性不异。若能悟此意。即是法身。本曰无生。何有寄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习妄。执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其理虽然顿违。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身所修。便同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身。勿认色身。以真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不受分段之身。自然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曰佛。
盂兰盆经疏序 中唐 · 僧宗密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惟孝道矣。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其惟盂兰盆之教焉。宗密罪衅。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之恨。窃以终身坟垄。卒世烝尝。虽展孝思。不资神道。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为妙行。年年僧自咨白四事。供养三尊。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示未开。今因归乡。依日开设。□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心在松柏。岂慢乡闾。式允来情。发挥要道。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序 中唐 · 僧宗密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镜心未净。像色元空。梦识无初。物境成有。由是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我满净觉者。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今悟苦集灭道。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垢净双亡。一切清净。三千瑞焕。十六会彰。今之所传。即第九分。句偈隐略。旨趣深微。慧彻三空。檀含万行。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不先遣遣。曷契如如。故虽策修。始终无相。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元。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或配入名相。著事乖宗。或但云一真。望源迷派。其馀胸谈臆注。不足论矣。河沙珍宝。三时身命。喻所不及。岂徒然哉。且天亲无著。师补处尊。后学何疑。或添或弃。故今所述。不攻异端。疏是论文。乳非城内。纂要名意。及经题目。次下即释。无烦豫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中唐 · 僧宗密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惟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也。我佛證此。悯物迷之。再叹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摧树下魔军。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宝藏。然迷头舍父。悟有易难。故仙苑觉场。教兴顿渐。渐设五时之异。空有迭彰。顿无二谛之殊。幽灵绝待。今此经者。顿之类欤。故如来入寂光土。凡圣一源。现受用身。主伴同会。曼殊大士。创问本起之因。簿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照斯真体。灭彼梦形。知无我人。谁受轮转。种种幻化。生于觉心。幻尽觉圆。心通法遍。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顿除妄宰。空不生华。渐竭爱源。金无重矿。理绝修證。智是阶差。觉前前非。名后后位。况妄忘起灭。德等圆明者焉。然出厩良驹。已摇鞭影。埋尘大宝。须设治方。故三观澄明。真假俱入。诸轮绮互。单复圆修。四相潜神。非觉违拒。四病出体。心华发明。复令长中下期。克念摄念而加行。别遍互习。业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静极觉遍。百千世界。佛境现前。是以闻五种名。超刹宝施福。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实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噫。巴歌和众。似量腾于猿心。雪曲应稀。了义匿于龙藏。宗密髫专鲁诰。冠讨竺坟。俱溺筌蹄。惟味糟粕。幸于涪上。针芥相投。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顷以道非常道。诸行无常。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然佛称种智。修假多闻。故复行诣百城。坐探偫籍。讲虽滥泰。学且师安。叨沐犹吾之纳。谬当真子之印。再逢亲友。弥感佛恩。久慨孤贫。将陈法施。采集般若。纶贯华严。提挈毗尼。发明惟识。然医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观夫文富义博。诚让杂华。指体投机。无阶圆觉。故参详诸论。反复百家。以利其器。方为疏解。冥心圣旨。极思研精。义备性相。禅兼顿渐。勒成三卷。以传强学。然上中下品。根欲性殊。今将法彼曲成。从其易简。更搜精要。直注本经。庶即事即心。日益日损者矣。
华严原人论序 中唐 · 僧宗密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未有无根本而有枝末者也。况三才中之最灵。而无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今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从来。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人事乎。故数十年中。学无常师。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然今习儒道者。祗知近则乃祖乃父。传体相续。受得此身。远则混沌一气。剖为阴阳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万物。万物与人。皆气为本。习佛法者。但云近则前生造业。随业受报。得此人身。远则业又从惑。展转乃至阿赖耶识。为身根本。皆为已穷其理。而实未也。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偫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二教惟权。佛兼权实。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然当今学士。各执一宗。就师佛者。仍迷实义。故于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余今还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初从浅至深。于习权教者。斥滞令通。而极其本。后依了教。显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而至于末。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示学徒文 中唐 · 僧宗密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一从别后。相忆是常。未审朝暮用心。在何境界。得背尘合觉否。外境内心。觉了不相关否。定慧轻安适悦否。修行若忘失菩提心。知之总是魔业否。数数觉察。勤勤观照。习气若起。当处即休。辄莫随之。亦莫灭之。何以故。阳燄之水不应趁故。不应灭故。不应趁故。免落凡夫纵情。不应灭故。免堕二乘调伏。圆宗顿教。毕竟如斯。但与本性相应。觉智自然无间。长时之事。难可具书。略标大分。自须努力。不多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