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高闾北魏 ? — 502
谏讨淮北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伏见庙算,有事淮海,虽成事不说,犹可思量。
臣以愚劣,本非武用,至于军旅,尤所不学。
直以无讳之朝,敢肆狂瞽,区区短见,窃有所疑。
臣闻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今天下开泰,四方无虞,岂宜盛世,干戈妄动。
疑一也。
淮北之城,凡有五处,难易相兼,皆须攻击。
然攻守难图,力悬百倍,反复思量,未见其利。
疑二也。
纵使如心,于国无用,发兵远入,费损转多。
若不置城,是谓空争。
疑三也。
脱不如意,当延日月,屯众聚费,于何不有。
疑四也。
伏愿思此四疑,时速返旆(《魏书·高闾传》。太和三年,出师讨淮北表。)
议断禄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天生蒸民,树之以君,明君不能独理,必须臣以作辅。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故车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
德高者则位尊,任广者则禄重。
下者禄足以代耕,上者俸足以行义。
庶民均其赋,以展奉上之心;
君王聚其材,以供事业之用。
君班其俸,垂惠则厚;
臣受其禄,感恩则深。
于是贪残之心止,竭效之诚笃,兆庶无侵削之烦,百辟备礼容之美。
斯则经世之明典,为治之至术。
自尧、舜以来,逮于三季,虽优劣不同,而斯道弗改。
自中原崩否,天下幅裂,海内未一,民户耗减,国用不充,俸禄遂废。
此则事出临时之宜,良非久长之道。
大魏应期绍祚,照临万方,九服既和,八表咸谧。
二圣钦明文思,道冠百代,动遵礼式,稽改旧章,准百王不易之胜法,述前圣利世之高轨,置立邻党,班宣俸禄,事设令行,于今已久,苛慝不生,上下无怨,奸巧革虑,窥觎绝心,利润之厚,同于天地。
以斯观之,如何可改?
又洪波奔激,则堤防宜厚;
奸悖充斥,则禁网须严。
且饥寒切身,慈母不保其子;
家给人足,礼让可得而生。
但廉清之人,不必皆富;
丰财之士,未必悉贤。
今给其俸,则清者足以息其滥窃,贪者足以感而劝善;
若不班禄,则贪者肆其奸情,清者不能自保。
难易之验,灼然可知,如何一朝,便欲去俸?
淮南之议,不亦谬乎(《魏书·高闾传》。淮南王他奏求依旧断禄,文明太后令召群臣议之,表,诏从议。)
请筑长城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臣闻为国之道,其要有五:一曰文德,二曰武功,三曰法度,四曰防固,五曰刑赏。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荒狡放命,则播武功以威之;
民未知战,则制法度以齐之;
暴敌轻侵,则设防固以御之;
临事制胜,则明刑赏以劝之。
用能辟国宁方,征伐四克。
北狄悍愚,同于禽兽,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
若以狄之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内逼。
又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足。
是以古人伐北方,攘其侵掠而已。
历代为边患者,良以倏忽无常故也。
六镇势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逼,难以制之。
昔周命南仲,城彼朔方;
赵灵、秦始,长城是筑;
汉之孝武,踵其前事。
此四代之君,皆帝王之雄杰,所以同此役者,非智术之不长,兵众之不足,乃防狄之要事,其理宜然故也。
《易》称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长城之谓欤?
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如其一成,惠及百世。
即于要害,往往开门,造小城干其侧,因地却敌,多置弓弩。
狄来有城可守,有兵可捍。
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
宜发近州武勇四万人,及京师二万人,合六万人为武士,于苑内立征北大将军府,选忠勇有志干者以充其选。
下置官属,分为三军,二万人专习弓射,二万人专习戈盾,二万人专习骑槊。
修立战场,十日一习,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使其解兵革之宜,识旌旗之节,器械精坚,必堪御寇。
使将有定兵,兵有常主,上下相信,昼夜如一。
七月发六部兵六万人,各备戎作之具,敕台北诸屯仓库,随近作米,俱送北镇
至八月,征北部率所领,与六镇之兵,直至碛南,扬威漠北。
狄若来拒,与之决战,若其不来,然后散分其地,以筑长城。
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若一夫一月之功,当三步之地,三百人三里,三千人三十里,三万人三百里,则千里之地,强弱相兼,计十万人,一月必就,运粮一月,不足为多。
人怀永逸,劳而无怨。
计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其利一也;
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其利二也;
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其利三也;
省境防之虞,息无时之备,其利四也;
岁常游运,永得不匮,其利五也。
又任将之道,特须委信,遣之以礼,恕之以情,阃外之事,有利辄决,赦其小过,要其大功,足其兵力,资其给用,君臣相体,若身之使臂,然后忠勇可立,制胜可果。
是以忠臣尽其心,征将竭其力,虽三败而逾荣,虽三背而弥宠(《魏书·高闾传》、《北史》三十四。又见《通典》一百九十六,作「皇兴中征南将军刀雍上献文帝表」,其文全同。据《传》,乃上孝文帝表,并非为刁雍代作也。今从《传》,编入《集》中。)
应诏陈损益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癸未诏书,以春夏少雨,忧饥馑之方臻,悯黎元之伤瘁。
罪己之诚,齐尧、舜引咎之德,虞灾致惧,询及卿土,令各上书,极陈损益。
深恩被于苍生,厚惠流于后士。
伏惟陛下天启圣姿,利见纂极,钦若昊天,光格宇宙。
皇太太后以睿哲赞世,稽合三才,高明柔克,道被无外。
七政昭宣于上,九功咸序于下。
君人之量逾高,谦光之旨弥笃。
修复祭仪,宗庙所以致敬;
饰正器服,礼乐所以宣和。
儒官以重文德,简勇士昭武功。
虑狱讼之未息,定刑书以理之;
惧蒸民之奸宄,置邻党以穆之;
究庶官之勤剧,班俸禄以优之;
知劳逸之难均,分民土以齐之。
甄忠明孝,矜贫恤独,开纳谠言,抑绝谗佞,明训以体,率土移风
虽未胜残去杀,成无为之化,足以仰答三灵者矣。
臣闻皇天无私,降鉴在下,休咎之徵,咸由人召。
故帝道昌则九畴叙,君德衰而彝伦斁。
休瑞并应,享以五福,则康于其邦;
咎徵屡臻,罚以六极,则害于其国。
斯乃《洪范》之实徵,神祇之明验。
及其厄运所缠,世钟阳九,数乖于天理,事违于人谋,时则有之矣。
故尧、汤逢历年之灾,周、汉遭水旱之患,然立功修行,终能弭息。
今考治则有如此之风,计运未有如彼之害,而陛下殷勤引过,事迈前王。
徙星澍雨之徵,指辰可必;
消灾灭祸之符,灼然自见。
王畿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不收,未为大损。
但豫备不虞,古之善政,安不忘危,有国常典。
窃以北镇新徙,家业未就,思亲恋本,人有愁心,一朝有事,难以御敌。
可宽其往来,颇使欣慰,开云中马城之食以赈恤之,足以感德,致力边境矣。
明察畿甸之民,饥甚者出灵丘下馆之以救其乏,可以安慰孤贫,乐业保土。
使幽、定、安、并四州之租,随运以溢其处。
开关驰禁,薄税贱籴,以消其费。
清道路,恣其东西,随丰逐食,贫富相赡。
可以免度凶年,不为患苦。
又闻常士困则滥窃生,匹妇馁则慈心薄。
凶俭之年,民轻违犯,可缓其使役,急其禁令。
宜于未然之前,申敕外牧
又一夫幽枉,王道为亏,京师之狱,或恐未尽。
可集见囚于都曹,使明折庶狱者重加究察。
轻者即可决遣,重者定状以闻。
罢非急之作,放无用之兽。
此乃救凶之常法,且以见忧于百姓。
《论语》曰:「不患贫而患不安」。
苟安而乐生,虽遭凶年,何伤于民庶也。
愚臣所见,如此而巳(《魏书·高闾传》)
谏应曹虎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洛阳草创,既不遣质任,必非诚心,无宜轻举(《魏书·高闾传》。曹虎襄阳请降,诏刘昶薛真度等四道南伐,车驾亲幸悬瓠。表谏,不纳。)
淮南不宜留戍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南土乱亡,僭主屡易,陛下命将亲征,威陵江左,望风慕化,克拔数城,施恩布德,携民襁负,可谓泽流边方,威惠普著矣。
然元非大举,军兴后时,本为迎降,戎卒实少。
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攻之」。
所率既寡,东西悬阔,难以并称。
伏承欲留戍淮南招抚新附。
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班师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
夫岂无人,以大镇未平,不可守小故也。
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
源不塞,本不拔,虽剪枝竭流,终不可绝矣。
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源本也,三镇不克其一,而留兵守郡,不可自全明矣。
既逼敌之大镇,隔深淮之险,少置兵不足以自固,多留众粮运难可充。
又欲脩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溯淮而上,须经角城
淮阴大镇,舟船素畜,敌因先积之资,以拒始行之路。
若元戎旋旆,兵士挫怯,夏雨水长,救援实难。
忠勇虽奋,事不可济。
淮阴东接山阳南通江表,兼近江都海西之资,西有盱眙寿阳之镇。
且安土乐本,人之常情,若必留戍,军还之后,恐为敌擒。
何者?
镇戍新立,悬在异境,以劳御逸,以新击旧,而能自固者,未之有也。
彭城之役,既克其城,戍镇已定,而思叛外向者,犹过数方。
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五固之役,攻围历时,卒不能克。
以今比昔,事兼数倍。
今以向热,水雨方降,兵刃既交,难以恩恤。
降附之民及诸守令,亦可徙置淮北
如其不然,进兵临淮,速度士卒,班师还京。
太武之成规,营皇居于伊洛。
畜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
自效可期;
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魏书·高闾传》。高祖钟离未克,将于淮南修收城而置镇戍以抚新附之民,赐玺书,具论其状。表。)
请使公孙崇韩显宗参知音律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书》称「同律度量衡」,论云「谨权量,审法度」,此四者,乃是王者之要务,生民之所由。
四者何先?
以律为首。
岂不以取法之始,求天地之气故也。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尚于乐」。
然则乐之所感,其致远矣。
今调音制乐,非律无以克和,然则律者,乐之本也。
臣前被敕理乐,与皇宗博士孙惠蔚、太乐祭酒公等,考《周官》、《国语》,及《后汉·律历志》,案京房法,作准以定律,吹律以调丝,案律寸以孔,八音之别,事以粗举。
书既三奏,备在前闻。
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颓,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发之益,使律法长绝,遗恨没世,是以慺慺惓惓,不敢忘怠。
近在邺见,臣先以其聪敏精勤,有挈瓶之智,虽非经国之才,颇长推考之术,故臣举以教乐令,依臣先共所论乐事,自作《钟磬志议》二卷,器数为备,可谓世不乏贤。
徒教乐童书学而已,不恭乐事,臣恐音律一旷,精赏实难,习业差怠,转乖本意。
今请使参知律吕钟磬之事,触类而长之,成益必深。
求持臣先所奏三表,勘《后汉·律历志》,陛下亲览,以求厥衷,俱然易了。
著作郎韩显宗,博闻强识,颇有史才,粗解音律,亦求时往参知。
臣虽在外官,窃慕古人举善之义,愚意所及,不能自己,虽则越分,志在补益,愿不以言废人(《魏书·律历志》上。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久末能定,出为相州刺史十八年表。)
请裁邺中密后庙应罢应新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伏惟太武皇帝发孝思之深诚,同渭阳之远感,以邺土舅氏之故乡,有归魂之旧宅,故为密皇后立庙于城内,岁时祭祀,置庙户十家,斋官三十人。
春秋烝尝,冠服从事刺史具威仪,亲行荐酌,升降揖让,与七庙同仪,礼毕,撤会而罢。
今庙殿亏漏,门墙倾毁,簠簋故败,行礼有阙。
臣备职司,目所亲睹。
若以七庙惟新,明堂初制,配飨之仪,备于京邑者,便应罢坏,辍其常祭。
如以功高特立,宜应新其灵宇。
敢陈所见,伏请恩裁(《魏书·礼志》一。太和十九年六月相州刺史高闾表言。)
对诏议祫禘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禘祭圆丘之禘,与郑义同,其宗庙禘祫之祭,与王义同。
与郑义同者,以为有虞禘黄帝黄帝非虞在庙之帝,不在庙,非圆丘而何?
又《大传》称祖其所自出之祖,又非在庙之文。
《论》称「禘自既灌」,事似据(《通典》作「《论语》称禘自既灌以往」。)
《尔雅》称「禘大祭也」,《颂》「长发,大禘也」,殷王之祭。
斯皆非诸侯之礼,诸侯无禘礼。
唯夏殷,夏祭称禘,又非宗庙之禘。
鲁行天子之仪,不敢专行圆丘之禘(《通典》此下有「改殷之禘」四字。),取其禘名于宗庙,因先有祫,遂生两名(《通典》此下有「其宗庙禘祫之祭」七字。)
据王氏之义,祫而禘祭之,故言禘祫,总谓再殷祭,明不异也。
禘祫一名也。
其禘祫止于一时,止于一时者,祭不欲数,数则黩。
一岁而三禘,愚以为过数(《魏书·礼志》一。太和十三年,诏议祫禘,中书监高闾仪曹李韶中书侍郎高遵等十三人对称云云。又见《通典》五十,作中书监高闾又言云云。)
六宗议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书》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六宗之祀,《礼》无明文,名位坛兆,历代所疑。
汉魏及晋,诸儒异说,或称天地四时或称六者之间或称《易》之六子或称风雷之类或称星辰之属,或曰世代所宗,或云宗所尚,或曰社稷五祀,凡十有一家。
自晋已来,逮于圣世,以为论者虽多,皆有所阙,莫能详究。
遂相因承,别立六宗之兆,总为一位而祭之。
比敕臣等评议取衷,附之祀典。
臣等承旨,披究往说,各有其理。
较而论之,长短互有,若偏用一家,事或差舛。
众疑则从多,今惑则仍古。
请依先别处六宗之兆,总为一祀而祭之(《魏书·礼志》一)
王德议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帝王之作,百代可知,运代相承,书传可验。
虽祚命有长短,德政有优劣,至于受终严祖,殷荐上帝,其致一也。
故敢述其前载,举其大略。
臣闻居尊据极,允应明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
苟位当名全,化迹流洽,则不专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
尧舜禅揖,一身异尚;
魏、晋相代,少纪运殊。
桀、纣至虐,不废承历之叙;
厉、惠至昏,不阙周、晋之录。
计五德之论,始自汉刘,一时之议,三家致别。
张苍以汉为水德,贾谊、公孙臣以汉为土德,刘向以汉为火德。
以为水德者,正以尝有水溢之应,则不推运代相承之数矣。
以为土德者,则以亡秦继历,相即为次,不推顺逆之异也。
以为火德者,悬证赤帝斩蛇之符,弃秦之暴,越恶承善,不以世次为正也,故以承周为火德。
自兹厥后,乃以为常。
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
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
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
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
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
秦之未灭,皇魏未克神州,秦氏既亡,大魏称制玄朔。
平文之庙,始称太祖,以明受命之证,如周在岐之阳。
若继晋,晋亡已久;
若弃秦,则中原有寄。
推此而言,秦之理,事为明验。
故以魏秦,魏为土德,又五纬表验,黄星曜彩,考氏定实,合德轩辕土祖未,事为著矣。
又秦、赵及燕,虽非明圣,各正号赤县,统有中土,郊天祭地,肆类咸秩,明刑制礼,不失旧章。
奄岱逾河,境被淮汉。
非若龌龊边方,僭拟之属,远如孙权、刘备,近若刘裕、道成,事系蛮夷,非关中夏
伏惟圣朝,德配天地,道被四海,承乾统历,功侔百王。
光格同于唐、虞,享祚流于周、汉,正位中境,奄有万方。
今若并弃三家,远承晋氏,则蔑中原正次之实。
存之无损于此,而有成于彼;
废之无益于今,而有伤于事。
臣愚以为宜从尚黄,定为土德。
又前代之君,明贤之史,皆因其可褒褒之,可贬贬之。
今议者偏据可绝之义,而不录可全之礼。
所论事大,垂之万叶。
宜并集中秘群儒,人人别议,择其所长,于理为悉(《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八月中书监高闾议,以为。)
既葬即吉议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君不除服于上,臣则释服于下。
从服之义,有违为臣之道。
衰麻朝政,吉凶事杂(《通典》八十。太和十四年。)
至德颂(并表)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臣闻创制改物者,应天之圣君;
龌龊顺常者,守文之庸主。
故五帝异规而化兴,三王殊礼而致治,用能宪章万祀,垂范百王,历叶所以挹其遗风,后君所以酌其轨度。
伏惟太上皇帝道光二仪,明齐日月,至德潜通,武功四畅。
霜威南被,则淮、徐来同;
齐斧北断,则猃狁覆毙。
西摧三危之酋,东引肃慎之贡,荒遐款塞,九有宅心。
于是从容闲览,希心玄奥,尚鼎湖之奇风,崇巢由之高洁,畴咨熙载,亮采群后,爰挹大位,传祚圣人。
开古之高范,爰萃于一朝;
旷叶之希事,载见于今日。
昔唐虞禅舜,前典大其成功;
太伯让季,孔子称其至德
苟位以圣传,臣子一也。
谨上《至德颂》一篇,其词曰:
茫茫太极,悠悠遐古。
三皇创制,五帝垂祜。
仰察璇玑,俯鉴后土。
雍容端拱,惟德是与。
夏、殷世传,周、汉纂烈。
道风虽邈,仍诞明哲。
爰暨三季,下陵上替。
九服三分,礼乐四缺。
上灵降鉴,思皇反正。
乃眷有魏,配天承命。
功冠前王,德侔往圣。
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穆太皇,克广圣度。
玄化外畅,惠鉴内悟。
遗此崇高,挹彼冲素。
道映当今,庆流后祚。
明明我皇,承乾绍焕。
比诵熙周,方文隆汉。
重光丽天,晨晖叠旦。
六府孔修,三辰贞观。
功均乾造,云覆雨润。
养之以仁,敦之以信。
绥之斯和,动之斯震。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祯候并应,福禄来格。
嘉谷秀町,素文表石。
玄鸟呈皓,醴泉流液。
黄龙蜿蜿,游鳞奕奕。
冲训既布,率土咸宁
穆穆四门,灼灼典刑。
胜残岂远,期月有成。
翘翘东岳,庶见翠旌。
先民有言,千载一泰。
昔难其运,今易其会。
沐浴淳泽,被服冠带。
饮和陶润,载欣载赖。
文以写意,功由颂宣。
吉甫作歌,式昭永年。
唐政缉熙,康哉垂篇。
仰述徽烈,被之管弦(《魏书·高闾传》。显祖传位,上表颂。)
济阴太守魏悦颂德碑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祖母房,艰贞守志,秉恭姜之操,著自毁之诚。
颂曰:
爰及处士,遘疾夙凋。
伉俪秉志,识茂行高。
残形显操,誓敦久要。
诞兹令胤,幽感乃昭(《魏书·钜鹿魏溥妻房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