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王书(案:《诸葛氏集目录》「与孙权书」第十四)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所送白毦薄少,重见辞谢,益以增惭(《北堂书钞》一百二十一,《御览》三百四十一)。
与兄瑾书(九首。案:《诸葛氏集目录》「与诸葛瑾书」第十五) 其一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蜀志·诸葛亮传》注)。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御览》三百四十一)。
其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水经·注沔水上》)。
其四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绿崖与伯苗相闻而已(《水经·注沔水上》)。
其五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水经注·渭水上》)。
其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殷德嗣秀才,今之侨肸者也(《御览》一千引《通语》曰:「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与兄瑾书」云云。案:殷礼字德嗣,见《吴志·顾劭传》注,《御览》误作「往嗣」,今改正;张溥《百三家集》移东吴二语于「侨肸者也」之下,张采《三国文》亦如此,非。)。
其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蜀志·陈震传》)。
其八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既受东朝厚遇,依依于子弟。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吴志·宗室孙诩传》)。
其九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蜀志·诸葛亮传》)。
答司马懿书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魏志·温恢传》注引《魏略》。案:汝南孟建字公威,为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
与陆逊书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吴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
坐上与杜微书(建兴二年)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力,著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蜀志·杜微传》)。
又与杜微书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蜀志·杜微传》)!
与孟达书(案:《诸葛氏集目录》「与孟达书」第十六) 其一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往年南征,岁未及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华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帝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蜀志·费诗传》)。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嗟乎孟子!度迩者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叹。每存足下平素之志,岂虚托名载策者哉(《华阳国志》二。案:此与《费诗传》只是一书。)?
其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蜀志·李严传》)。
答李严书(建兴四年) 其一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蜀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有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吾受锡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北堂书钞》三十八)。
与张裔书(建兴五年)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九
君昔在柏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雠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蜀志·杨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