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文选卷四十二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涂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閒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与吴质书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文选卷四十二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惔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馀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续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馀,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与钟大理书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文选卷四十二
丕白:良玉比德君子,圭璋见美诗人。晋之垂棘,鲁之玙璠,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是以垂棘出晋,虞虢双禽;和璧入秦,相如抗节。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侧闻斯语,未睹厥状。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然四宝邈焉已远,秦汉未闻有良比也。求之旷年,不遇厥真,私愿不果,饥渴未副。近日南阳宗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笑与抃会。当自白书,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乃不忽遗,厚见周称,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宝,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价,既有秦昭章台之观,而无蔺生诡夺之诳,嘉贶益腆,敢不钦承。谨奉赋一篇,以赞扬丽质。丕白。
典论论文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文选卷五十二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制复于禁等官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肴,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魏志·于禁传》注引《魏书》)。
诏议追崇始祖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前秦以朝车迎中常侍大长秋特进君侯神主,然君侯不宜但依故爵乘朝车也。礼有尊亲之义,为可依诸王比,更议(《通典》七十二。文帝即王位,尚书令桓阶等奏云云,下诏。)。
任城王彰增邑诏(延康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魏志·任城威王传》)。
封朱灵为鄃侯诏延康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将军佐命先帝,典兵历年,威过方、邵,功逾绛、灌,图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内,元功之将,社稷之臣,皆朕所与同福同庆,传之无穷者也。今封鄃侯。富贵不归故乡,如夜行衣绣。若平常所志,愿勿难言(《魏志·徐晃传》注引《魏书》)。
报何夔乞逊位诏(延康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盖礼贤亲旧,帝王之常务也,以亲则君有辅弼之勋焉,以贤则君有醇固之茂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今君疾虽未瘳,神明听之矣。君其即安,以顺朕意(《魏志·何夔传》)。
诏官李通子基绪(延康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摧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基兄绪,前屯樊城又有功,世笃其劳。以基为奉义中郎将,绪平虏中郎将,以宠异焉(《魏志·李通传》)。
诏张既为凉州刺史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昔贾复请击郾贼,光武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卿谋略过人,今则其时。以便宜从事,勿复先请(《魏志·张既传》)。
出蒋济为东中郎将不听请留诏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高祖歌曰:「安得猛士守四方」!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如其无事,乃还鸣玉,未为后也(《魏志·蒋济传》)。
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得月二十八日表,知侯推情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将欲遣礼以纾侯敬恭之意。会博士鹿、优等奏礼如此,故写以下。开国承家,顾迫礼制,推侯存心,与吾同之(《御览》五百二十六)。
诏褒张既击胡(延康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魏志·张既传》)。
制诏三公改元大赦(延康元年十一月辛未)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上古之始有君也,必崇恩化,以美风俗,然百姓顺教而刑辟厝焉。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议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答桓阶等奏改服色诏(黄初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服色如所奏,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腊日用丑耳,此亦圣人之制也(《宋书·礼志一》)。
定服色诏(黄初元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孔子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为后王制法也。《传》曰:「夏数为得天」。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当随土德之数: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黄耳;其余郊祀天地,朝会四时之服,宜如汉制。宗庙所服,一如《周礼(《宋书·礼志一》)》。
改雒为洛诏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御览》十七上《魏略》、《册府元龟》四。)。
诏征南将军夏侯尚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魏志·蒋济传》,又见《御览》五百九十三)。
春分拜日诏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觐礼,天子拜日东门之外,反礼方明。朝事议曰:「天子冕而执镇圭,率诸侯朝日于东郊」。以此言之,盖诸侯朝天子,祀方明,因率朝日也。汉改周法,群公无四朝之事,故不复朝于东郊,得礼之变矣,然旦夕常于殿下东向拜日。其礼太烦(《晋志》、《宋志》作「烦」,)。亵似家人之事,非事天交神之道也。今采周春分之礼,损汉日拜之仪,又无诸侯之事,无所出东郊,今正殿即亦朝会行礼之庭也。宜常以春分于正殿之庭拜日;其「夕月」文不分明,其议奏(《南齐书·礼志上》永元元年何佟之议引,又略见《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一》,《通典》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