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理狱听谏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于轩唐。
仁义之隆。莫彰于舜禹。
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
必镇之以道德。宏之以仁义。
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不择善任能。而委之俗吏。
既无远度。必失大体。
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
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
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
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
惠下以仁。正身以义。
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
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
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
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
由此言之。刑罚不可致理。
亦已明矣。故潜夫论曰。
人君之理。莫大于道德教化也。
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
情性者。心也本也。
俗化者。行也末也。
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
顺其心而履其行。心情苟正。
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是故上圣无不务理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道之以礼。
务厚其性而泯其情。民相爱。
则无相伤害之意。动思义。
则无畜奸邪之心。若此非律令所理也。
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
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任咎繇以五刑也。
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
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内正道。
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
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
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也。
六合之民。犹一荫也。
黔首之属。犹豆麦也。
变化云为。枉将者耳。
遭良吏。则怀忠信而履仁厚。
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
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
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
德者所以循已也。威者所以理人也。
民之生也。犹铄金在炉。
方圆薄厚。随镕制耳。
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
皆在于君世之主。诚能使六合之内。
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
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
而无奸险之虑。则醇酽之俗。
复见于兹矣。后王虽未能遵专尚仁义。
当慎刑恤典。哀敬无私。
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
任公不任私。故王天下。
理国家。贞观之初
志存公道。人有所犯。
一一于法。纵临时处断。
或有轻重。但见臣下执论。
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
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
故尽力以效忠。顷年已来。
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
而察见川中之鱼。取舍枉于爱憎。
轻重由乎喜怒。爱之者。
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
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定科。
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
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
当官者莫敢正言。不服其心。
但穷其口。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又五品已上有犯。
悉令曹司闻奏。本欲察其情状。
有所哀矜。今乃曲求小节。
或重其罪。使人攻击。
惟恨不深。事无重条。
求之法外。所加十有六七。
故顷年犯者惧上闻。得付法司
以为多幸。告讦无已。
穷理不息。君私于上。
吏奸于下。求细过而忘大体。
行一罚而起众奸。此乃背公平之道。
乖泣辜之意。欲其人和讼息。
不可得也。故体论云。
夫淫泆盗窃。百姓之所恶也。
我从而刑罚之。虽过乎当。
百姓不以我为暴者。公也。
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
遁而陷之法。我从而宽宥之。
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
我之所重。百姓之所憎也。
我之所轻。百姓之所怜也。
是故赏轻而劝善。刑省而禁奸。
由此言之。公之于法。
无不可也。过轻亦可。
私之于法无可也。过轻则纵奸。
过重则伤善。圣人之于法也公矣。
然犹惧其未也。而救之以化。
此上古所务也。后之理狱者则不然。
未讯罪人。则先为之意。
及其讯之。则驱而致之意。
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
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
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
则名利随而与之。驱而陷之。
欲望道化之隆。亦难矣。
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
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
测浅深之量。悉其聪明。
致其忠爱。疑则与众共之。
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
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
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讯。
众所善。然后断之。
是以为法。参之人情。
故传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也者。
取货者也。立爱憎者也。
右亲戚者也。陷怨雠者也。
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
有司以此情疑之偫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
是君臣上下。通相疑也。
欲其尽忠立节难矣。凡理狱之情。
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不严讯。
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
故律正其举劾之法。参伍其辞。
所以求实也。非所以饰实也。
但当参伍明听之耳。不使狱吏锻鍊饰理。
成辞于手。孔子曰。
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
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也。
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
执左道以必加也。又淮南子曰。
丰水之深十仞。金铁在焉。
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
而鱼鳖莫之归也。故为上者。
以苛为察。以功为明。
以刻下为忠。以讦多为功。
譬犹广革。大则大矣。
裂之道也。夫赏宜从重。
罚宜从轻。君居其厚。
百王通制。刑之轻重。
恩之厚薄。见思与见疾。
其可同日言哉。且法。
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今作法贵其宽平。罪人欲其严酷。
喜怒肆志。高下在心。
是则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
不亦惑哉。诸葛孔明小国之相。
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
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
而任心弃法。取怨于人乎。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
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
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
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
故谚曰。欲人不知。
莫若不为。欲人不闻。
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
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
盗钟而掩耳者。祗以取诮。
将何益乎。臣又闻之。
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
夫君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
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
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危。
是以古之哲王。尽已而不以尤人。
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罪己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己。
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
温舒恨于曩日。臣亦欲惜所不用。
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
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
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
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
庶下之情达上。上下无私。
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
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
犯颜之诤。亲忠臣。
厚谏士。斥谗慝。
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
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
膺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
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
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
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昔在贞观之初。侧身励行。
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
时有小过。引纳忠规。
每听直言。喜形颜意。
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
自顷年海内无虞。远夷摄服。
志色盈满。事异厥初。
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
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
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
往来行路。咸知之矣。
邦之兴衰。实由斯道。
为人上者。可不勉乎。
臣数年已来。每奉明旨。
深惧偫臣莫肯尽言。臣切思之。
自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
惟见述其所短。未有称其所长。
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
在于造次。不敢尽言。
时有所陈。不能尽意。
更思忠竭。其道无因。
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
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
莫能尽节。实由于此。
虽左右近侍。朝夕阶墀。
事或犯颜。咸怀顾望。
况疏远不接。将何以极其忠款哉。
又时或宣言云。臣下见事。
祗可来道。何因所言。
即望我用。此乃拒谏之辞。
诚非纳忠之意。何以言之。
犯主严颜。献可替否。
所以成主之美。匡主之过。
若主听则惑。事有不行。
使其尽忠谠之言。竭股肱之力。
犹恐临事恐惧。莫肯效其诚款。
若如明诏所道。便是许其面从。
而又责其尽言。进退将何所据。
欲必使乎致谏。在乎好之而已。
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
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
夫以耳目之玩。人犹死而不违。
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
千里斯应。信不为难。
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
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魏王移居武德殿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
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
此殿在内。处所宽閒。
参奉往来。极为便近。
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尝欲其安全。
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
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
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
虽时殊事异。犹恐人之多言。
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
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
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
愚虑有疑。不敢宁寝。
轻干听览。追深战慄。
明堂议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明堂之作。其所由来远矣。
爰自轩唐。逮乎秦汉。
有损有益。或同或异。
记述参差。莫能详究。
今稽诸古训。参以旧图。
其上圆下方。复庙重屋。
百虑一致。异轸齐归。
当涂膺箓。未遑斯礼。
典午聿兴。无所取则。
裴頠以诸儒持论。异端蜂起。
是非舛互。靡所适从。
遂乃以人废言。止为一殿。
宋齐则仍其旧。梁陈遵而不改。
虽严配有所。祭飨不匮。
求之典则。道实未宏。
何者。夏禹哲王。
致美于祭服。周公大孝。
备物于宗祀。圣人设教。
夫岂徒哉。然则身处卑宫。
神居重屋。斯岂苟求壮丽。
崇饰华侈。固亦致孝尊亲之道。
因高事天之义。求其远趣。
非无深旨。盖以神本虚元。
无声无臭。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既杳冥而莫测。
故广袤之度罔知。夫孝因心生。
礼缘情立。心不可极。
故备物以表其诚。情无以尽。
故饰宫以广其敬。宣尼美叹。
意在兹乎。自五帝迄今。
代有损益。宫室制度。
每越旧章。重屋规模。
独亏前典。文祖过土阶之俭。
世宗踰卑宫之陋。配天致极。
理必未安。伏惟陛下以上圣之英灵。
承皇天之眷命。一六合而光宅。
得万国之欢心。九译之贡既承。
明堂之位仍阙。永言殷荐。
诚感自中。臣等亲奉德音。
预参大议。思竭尘露。
增崇山海。凡圣人有作。
义重随时。万物斯睹。
事资通变。若据蔡邕之说。
则至理失于文繁。若依裴頠所为。
则大体伤于质略。求之情理。
未臻厥中。今之所议。
非无用舍。请为五室重屋。
上圆下方。既体有则象。
又事多故实。下室备布政之居。
上堂为祭天之所。人神不杂。
礼亦宜之。其高下广袤之规。
几筵尺丈之度。则并随时立法。
因事制宜。自我而作。
不必师古。图像备陈。
决之圣虑。廓千载之疑议。
为百王之懿范。不使泰山之下。
惟闻黄帝之法。汶水之上。
独称汉武之图。则通乎神明。
庶几可俟。子来经始。
成之不日。谨议。
朝臣被推劾期以上亲不宜停侍卫入内议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窃以刑辟之设。
世轻世重。
防奸虑祸。
异代同归。
传曰。
舜之诛也殛鲧。
其举也兴禹。
书云。
父子兄弟。
罪不相及。
此乃哲王盛德。
称之自远。
爰逮近古。
渐为深防。
刑人不在君侧。
虽著礼经。
子孙缘于父祖。
犹无定式。
张汤伏辜。
安世为汉朝名相。
嵇康就戮。
延祖为晋室忠臣。
是知君有刑臣之道。
下无雠天之义。
至于子孙。
方之昆弟。
爱敬不同。
非无等级。
考之刑宪。
参详古今。
科条既殊。
节文又异。
量轻重以原情。
因亲疏以定制。
疏而不漏。
而易从。
示无私之心。
坦至公之路。
论德则可大。
为法则可久。
不失理。
不害义。
因循弗革。
切为未允。
至若被推劾者。
期以上亲不许入内。
此由罪状初发。
君怒未怠。
父子兄弟。
义不自安。
上展睿圣之心。
下申恐惧之意。
且不听入。
未为失理。
依旧不改。
亦非乖谬。
谨议。
嫂叔舅服议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臣窃闻之。
礼所以决嫌疑。
定犹豫。
别同异。
明是非者也。
非从天降。
非从地出。
在人情而已矣。
人道所先。
在乎敦睦九族。
九族敦睦。
由乎亲亲。
以近及远。
亲属有等差。
故丧纪有降杀。
亲疏有九。
服术有六。
随恩以薄厚。
称情以立文。
舅之与姨。
虽为同气。
推之于母。
轻重相悬。
何则。
舅为母之本宗。
姨乃外戚他族。
求之母族。
姨不预焉。
考之经文。
舅诚为重。
周王念齐。
每称舅甥之国。
秦伯怀晋。
实切渭阳之诗。
今在舅服止一时。
为姨居丧五月
徇名丧实。
逐末弃本。
此古人之情。
或有未达。
今之损益。
实在兹乎。
记曰。
兄弟之子犹子也。
盖引而进之也。
嫂叔之无服。
盖推而远之也。
礼。
继父同居者。
则为之期。
未尝同居。
则不为服。
从母之夫。
舅之妻。
二人相为服。
或曰。
同爨缌。
然则继父之徒。
并非骨肉。
则服重由乎同爨。
恩轻在乎异居。
故知制服虽系于名文。
盖亦缘恩之厚薄者也。
或有长年之嫂。
遇孩童之叔。
劬劳鞠养。
恩若所生。
分饥共寒。
契阔偕老。
譬同居之继父。
方他人之同爨。
情义之深浅。
宁可同日而言哉。
在其生也。
爱之同于骨肉。
及其死也。
则曰推而远之。
求之本原。
深所未喻。
若推而远之为是。
则不可生而共居。
生而共居为是。
则不可死同行路。
重其生而轻其死。
厚其始而薄其终。
称情立文。
义安在。
且事嫂见称。
载籍非一。
郑仲虞则恩礼甚笃。
颜宏都则竭诚致感。
马援则见之必冠。
孔伋则哭之为位。
此并躬践教义。
仁深孝友。
察其所行之旨。
岂非先觉者乎。
但于其时。
上无哲王。
礼非下之所议。
遂使深情郁于千载。
至礼藏于万古。
其来久矣。
岂不惜哉。
今属钦明御宇。
光华再旦。
五礼详洽。
一物无遗。
犹且永念慎终。
凝神远想。
以为尊卑之叙。
虽焕乎大备。
丧纪之制。
或情理未除。
爰命秩宗
详议损益。
臣等奉遵明旨。
触类旁求。
采摭偫经。
讨论传记。
或损其有馀。
益其不足。
使无文之礼咸秩。
敦睦之情毕举。
变薄俗于既往。
垂笃义于将来。
信六籍所不能谈。
超百王而独得者也。
其损益之事。
备陈如左。
谨按高祖父母旧服齐衰三月
请加为齐衰五月
适子妇旧服大功。
请加为期。
众子妇旧服小功。
今请与兄弟子同为大功九月
嫂叔旧无服。
今请服小功五月
服其弟妻及夫兄。
亦小功五月
舅旧服缌麻。
请与从母同服小功五月
谨议。
象古建侯未可议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臣闻三代之利建藩屏。
保乂皇家。
两汉之大启山河。
同奖王室。
楚国不恭。
齐桓有召陵之师。
诸吕称难。
朱虚奋北军之谋。
九鼎绝而复安。
诸侯傲而还肃。
比夫秦之孤立。
子弟为匹夫。
魏氏虚名。
藩捍若囹圄。
岂可同年而语哉。
至于同忧共乐之谈。
百不一存。
始蒙圣帝敷至仁以流宏泽。
沐春风而沾夏雨。
一朝弃之。
为诸侯之隶。
众心未定。
或致逃亡。
其未可一也。
既立诸侯。
当建社庙。
礼乐文物。
仪卫左右。
顿阙则理必不安。
粗修则事在未暇。
其未可二也。
大夫卿士。
咸资禄俸。
薄赋则官府困穷。
厚敛则人不堪命。
其未可三也。
王畿千里。
征税不多。
至于贡赋所资。
在于侯甸之外。
今并分为国邑。
京师府藏必虚。
诸侯朝宗。
无所取给。
其未可四也。
今燕秦赵代
俱带蕃夷。
黠羌旅拒。
匈奴未灭
追兵内地。
远赴边庭。
不堪其劳。
将有他变。
难安易动。
悔或不追。
其未可五也。
原夫圣人举事。
贵在相时。
时或未可。
理资通变。
敢进刍荛之议。
惟明主择焉。
谨议。
赏旧左右议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晋文反国。爰议从亡之赏。
汉皇定鼎。先说入蜀之功。
太宗兆协大横。未忘代邸之旧。
光武符膺赤伏。犹念颍川之勤。
此一霸三王。名高前代。
岂溺情于近习。曲私于一物哉。
盖理有必然。义不得巳也。
书曰。人惟求旧。
左右等攀附鳞翼。多历岁年。
入参社稷之守。出为羁绁之仆。
冒犯锋镝。契阔险难。
或力尽鞍甲。恩泽莫沾。
或身没战场。子孙未录。
偫议不息。实由于此。
今时来有运。天门已开。
故攀柱之欢未绝。积薪之叹尚深。
若不申此大通(疑)。考之偫望。
介之推高洁。犹未免言。
臣等虑不及远。辄申狂瞽。
伏惟深察。悚慄谨议。
徐世绩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自隋末乱离。偫雄竞逐。
跨州连郡。不可胜数。
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
四方响应。万里风驰。
云合雾聚。众数十万。
威之所被。将半天下。
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
方欲西蹈咸阳北陵元阙。
扬旌瀚海。饮马渭川。
翻以百胜之威。败于奔亡之虏。
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
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眷。
函谷而不疑。公生于扰攘之时。
感知已之遇。根本已拔。
确乎不动。鸠合遗散。
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馀勇。
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
不敢南谋。公之英声。
足以振于今古。然谁无善始。
终之虑难。去就之机。
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
则九族荫其馀辉。委质非人。
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
公所闻见。孟贲犹豫。
童子先之。知几其神。
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
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
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
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诸王善恶录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观夫膺期受命。握图御宇。
咸建懿亲。藩屏王室。
布在方策。可得而言。
自轩分二十五子。舜举十六族
爰历周汉。以逮陈隋。
分裂山河。大启磐石者众矣。
保乂王家。与时升降。
或失其土宇。不祀忽诸。
然考其盛衰。察其兴灭。
功成名立。咸资始封之君。
国丧身亡。多因继体之后。
其故何哉。始封之君。
时逢草昧。见王业之艰阻。
知父兄之忧勤。是以在上不骄。
夙夜匪懈。或设醴以求贤。
或吐飧而接士。故甘忠言之逆耳。
得百姓之欢心。树至德于生前。
流遗爱于身后。暨乎子孙继体。
多属隆平。生自深宫之中。
长居妇人之手。不以高危为忧惧。
岂知稼穑之艰难。昵近小人。
疏远君子。绸缪哲妇。
傲很明德。犯义悖礼。
淫荒无度。不尊典宪。
僭差越等。恃一顾之权宠。
便怀匹嫡之心。矜一事之微劳。
遂有无厌之望。弃忠贞之正路。
蹈奸宄之迷途。愎谏违卜。
往而不返。虽梁孝齐同之勋庸。
淮南河东之才俊。摧摩霄之逸翮。
成穷辙之涸鳞。弃桓文之大功。
就梁董之显戮。垂为明戒。
可不惜乎。皇帝以圣哲之姿。
拯倾危之运。耀七德以清六合。
总万国而朝百灵。怀柔四荒。
亲睦九族。念华萼于棠棣
寄维城于宗子。心乎爱矣。
靡日不思。爰命下臣。
考览载籍。博求鉴镜。
贻厥孙谋。臣辄竭愚浅。
稽诸前训。凡为藩为翰有国有家者。
其兴也必由于积善。其亡也皆在于积恶。
故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然则祸福无门。吉凶由已。
惟人所召。岂徒然哉。
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为善恶。
各为一篇。名曰诸王善恶录。
欲使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
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太过。
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
兴亡是系。可不勉与。
偫书治要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窃惟载籍之兴。其来尚矣。
史右史。记事记言。
皆所以昭德塞违。劝善惩恶。
故作而可纪。薰风扬乎百代。
动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
是以历观前圣。抚运膺期。
莫不懔乎御朽。自强不息。
朝乾夕惕。义在兹乎。
近古皇王。时有撰述。
并皆包括天地。牢笼偫有。
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
骋末学之传闻。饰雕虫之小技。
流荡忘反。殊涂同致。
虽辩周万物。愈失司契之源。
术总百端。弥乖得一之旨。
皇上以天纵之多才。运生知之睿思。
性与道合。动妙几神。
元德潜通。化前王之所未化。
损已利物。行列圣所不能行。
瀚海龙庭之野。并为郡国。
扶桑若木之域。咸袭缨冕。
天地成平。外内禔福。
犹且为而不恃。虽休勿休。
俯协尧舜。式遵稽古。
不察貌乎止水。将取鉴乎哲人。
以为六籍纷纶。百家蹖駮。
穷理尽性。则劳而少功。
周览汛观。则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采摭偫书。
剪截浮放。光昭训典。
圣思所存。务乎政术。
缀叙大略。咸发神衷。
雅致钩深。规摹宏远。
网罗政体。事非一日。
若乃钦明之后。屈已以救时。
无道之君。乐身以亡国。
或临难而知惧。在危而获安。
或得志而骄居。业成以致败者。
莫不备其得失。以著为君之难。
其委质策名。立功树惠。
贞心直道。●躯殉国。
身殒百年之中。声驰千载之后。
或大奸巨猾。转日回天
社鼠城狐。反白作黑。
忠良由其放逐。邦国因以危●者。
咸亦述其终始。以显为臣不易。
其立德立言。作训垂范。
为纲为纪。经天纬地。
金声玉振。腾实飞英。
雅论徽猷。嘉言美事。
可以宏奖名教。崇太平之基者。
固亦片善不遗。将以丕显皇极。
至于母仪嫔则。懿后良。
参徽猷于十乱。著深诫于辞辇。
或倾城哲妇。亡国艳妻。
候晨鸡以先鸣。待举烽而后笑者。
时有所存。以备劝戒。
爰自六经。讫乎诸子。
上始古帝。下尽晋年。
凡为五帙。合五十卷。
本求治要。故以治要为名。
但皇览遍略。随方类聚。
名目互显。首尾淆乱。
文义断绝。寻究为难。
今之所撰。异乎先作。
总立新名。各全旧体。
欲令见本知末。原始要终。
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
一书之内。牙角无遗。
一事之中。羽毛咸尽。
用之当今。足以殷鉴前古。
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引而申之。触类而长。
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庶宏兹九德。而易从。
观彼百王。不疾而速。
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
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
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长悬矣。
其目录次第。编之如左。
李密荥阳守郇王庆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早挹芳猷。未谐披展
甚为翘伫。兴寝增劳。
寒势转严。比得清吉。
及处危城。无乃忧悴。
自猜狂嗣位。多历岁年。
剥削黔黎。涂毒天下。
琼室瑶台之丽。未极骄奢。
糟邱酒池之荒。非为淫乱。
加以违忠臣之谏。从妇人之言。
杀戮忠良。科税无巳。
是以猬毛而起。豹变其文。
共举义旗。同剪凶虐。
今者屯营巩洛。开发太仓。
赈恤饥羸。或从充健。
吴戈电照。隶首算而无穷。
冀马云屯。宏羊计而难尽。
是以八方并凑。万里俱来。
莫不期入关以亡秦。争渡河而灭
东穷海岱。南洎江淮
凡厥遗黎。承风慕义。
唐公起兵(疑作晋)。军临灞岸。
三秦父老。千里犒师。
协义同心。共为犄角。
元宝藏武阳兴义。即取黎阳
燕赵之郊。来苏成咏。
荥阳一郡。仍独守迷。
爰以宗盟。尚疑衔璧。
敬陈针药。冀愈膏肓。
微子之长兄。亲实为重。
项伯籍之季父。戚乃非疏。
然其去朝歌而处周。背西楚而归汉。
岂不眷恋宗祊。留连骨肉。
但为识宝鼎之迁移。知神器之先改。
河决不可壅。树颠不可维。
所谓元览通人。明鉴君子者矣。
而王之先代。家住山东
本姓郭氏。乃非杨族。
只为宿与隋朝。颇有勋旧。
遂得预沾磐石。名在葭莩。
娄敬之与汉高。殊非血允。
吕布之于董卓。良异天亲。
芝焚蕙叹。事不同此。
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
储忿同胞。乃甚沈阏。
惟勇及谅。咸罄甸师
魏文之毒任城汉武之鸩河献。
假使宗祧是一。疏不间亲。
况乃族类为非。有何疑阻。
王之为臣。无所献纳。
不能曲突徙薪。除烦去惑。
致令四海鼎沸。百姓乱麻。
高垒深沟。自固而巳。
藩屏之寄。岂若是乎。
欲免大责。其可得也。
为王计者。莫若举城从义。
开门送款。识几知变。
足为美谈。乃至子孙。
长守富贵。今王世充屡被摧破。
偷存漏刻。段达等东都窘迫。
自救无聊。世充朝亡。
彼便夕死。又江都荒酣酒色。
流湎忘归。内外崩离。
人情怨愤。上江米船。
皆被抄截。士卒饥馁。
不充。事切析骸。
义均煮弩。举烽火于骊山
诸侯莫至。浮胶船于汉水
还日未期。近得朱粲启词。
锐师百万。已破襄阳
总帅熊罴。沿流东下。
尅期指日。定灭江都
项籍于五侯。切王莽于千段。
王独守孤城。援绝千里。
糇粮之计。仅有月馀。
弊卒之多。才盈数百。
何以恃赖。欲相抗拒。
求枯鱼于市肆。即事未遥。
因归雁以运粮。竟知何日。
然城中豪杰。王之腹心。
思杀长吏。将为内应。
只恐祸生匕首。衅起萧墙。
枉以七尺之形。徒偿千金之购。
可为寒心。可为酸鼻者也。
今貔貅百万。马首欲东。
惟待王世充破了。鼓行东迈。
梯冲乱舞。鼓角潜鸣。
虢叔之死焉。悲襄阳之噍类。
南阳守齮。封侯之事杳然。
东门逐猎。临刑之叹何晚。
深相爱惜。裂帛裁书。
幸可三思。自求多福。
九成宫醴泉碑铭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
皇帝避暑于九成之宫。
此则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
绝壑为池。
跨水架楹。
分岩竦阙。
高阁周建。
长廊四起。
栋宇胶葛。
台榭参差。
仰视则𨔴𨘬百寻。
下临则峥嵘千仞。
珠璧交映。
金碧相辉。
照灼云霞。
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
穷泰极侈。
以人从欲。
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
无郁蒸之气。
微风徐动。
有凄清之凉。
信安体之佳所。
诚养神之胜地。
汉之甘泉。
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
经营四方。
逮乎立年。
抚临亿兆。
始以武功一海内。
终以文德怀远人
东越青邱。
南踰丹徼。
皆献琛奉贽。
重译来王。
西暨轮台。
北拒元阙。
并地列州县。
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
迩安远肃。
偫生咸遂。
灵贶毕臻。
虽藉二仪之功。
终资一人之虑。
遗身利物。
栉风沐雨。
百姓为心。
忧劳成疾。
同尧肌之如腊。
甚禹足之胼胝。
针石屡加。
腠理犹滞。
爰居京室。
每弊炎暑。
偫下请建离宫。
庶可怡神养性。
圣上爱一夫之力。
惜十家之产。
深闭固拒。
未肯俯从。
以为隋氏旧宫。
营于曩代。
弃之则可惜。
毁之则重劳。
事贵因循。
何必改作。
于是斲彫为朴。
损之又损。
去其太甚。
葺其颓坏。
杂丹墀以砂砾。
间粉壁以涂泥。
玉砌接于土阶。
茅茨续于琼室。
仰观壮丽。
可作鉴于既往。
俯察卑俭。
足垂训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彼竭其力。
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
咸引谷涧。
宫城之内。
本乏水源。
求而无之。
在乎一物。
既非人力所致。
圣心怀之不忘。
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
上及中宫
历览台观。
閒步西城之阴。
踌躇高阁之下。
俯察厥土。
微觉有润。
因而以杖导之。
有泉随而涌出。
乃承以石槛。
引为一渠。
其清若镜。
味甘如醴。
南注丹霄之右。
东流度于双阙。
贯穿青琐。
萦带紫房。
激杨清波。
涤荡瑕秽。
可以导养正性。
可以澄莹心神。
鉴映偫形。
润生万物。
同湛恩之不竭。
将元泽之常流。
匪惟乾象之精。
盖亦坤灵之宝。
谨按礼纬云。
王者刑杀当罪。
赏锡当功。
得礼之宜。
醴泉出于阙庭。
鹖冠子曰。
圣人之德。
上及太清。
下及太宁。
中及万灵。
醴泉出。
瑞应图曰。
王者纯和。
饮食不贡献。
醴泉出。
饮之令人寿。
东观汉纪曰。
光武中元元年
醴泉出于京师
饮之者痼疾皆愈。
然则神物之来。
实扶明圣。
既可蠲兹沈痼。
又将延彼遐龄。
是以百辟卿士。
相趋动色。
我后固怀撝挹。
推而弗有。
虽休勿休。
不徒闻于往昔。
以祥为惧。
实取验于当今。
斯乃上帝元符。
天子令德。
岂臣之末学。
所能丕显。
但职在记言。
属兹书事。
不可使国之盛美。
有遗典策。
敢陈实录。
爰勒斯铭。
其词曰。
惟皇抚运。
奄壹寰宇。
千载应期。
万物斯睹。
功高大舜。
勤深伯禹
绝后光前。
登三迈五。
握机蹈矩。
乃圣乃神。
武克祸乱。
怀远人
书契未纪。
开辟不臣。
冠冕并袭。
琛贽咸陈。
大道无名
上德不德。
元功潜运。
几深莫测。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靡谢天功。
知帝力
上天之载。
无臭无声。
万类资始。
品物流形。
随感变质。
应德效灵。
介焉如响。
赫赫明明。
杂遝景福。
葳蕤繁祉。
云氏龙官。
龟图凤纪。
日舍五色。
乌呈三趾。
颂不辍工。
笔无停史。
上善降祥。
上智斯悦。
流谦润下。
潺湲皎洁。
蓱旨醴甘。
冰凝镜澈。
用之日新。
挹之无竭。
道随时泰。
庆与泉流。
我后夕惕。
虽休勿休。
居崇茅宇。
乐不般游。
黄屋非贵。
天下为忧。
人玩其华。
我取其实。
还淳反本。
代文以质。
居高思坠。
持满戒溢。
念兹在兹。
永保贞吉。
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观乎天造草昧之初。
有圣经纶之始。
原鹿逐而犹走。
乌飞而未定。
必有异人间出。
命世挺生。
负问鼎之雄图。
郁拔山之壮气。
控御英杰。
鞭挞区宇。
志逸风飙。
势倾海岳。
或一丸请函谷
或八千以割鸿沟
夏殷资以兴亡。
楚汉由其轻重。
懋功隳乎既立。
奇策败于垂成。
龙门以摧鳞。
望天池而坠翼。
求之前载。
岂代有其人者哉。
公讳
字元邃
陇西成纪人
自种德降祉。
宏道垂风。
导碧海之长澜。
竦阆峰之遥构。
家传馀庆。
明哲继轨。
论文德则弼谐舜禹。
语武功则经纶秦汉。
其馀令闻令望。
且公且侯。
垂翠緌拖鸣玉者。
盖亦耆旧未得尽传。
良史莫能详载矣。
曾祖弼。
周太师上柱国卫公。
祖曜。
周太保魏公
父宽。
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蒲山郡公
并匡周之美。
吕望愧其嘉谋。
平吴之功。
杜预惭其远略。
公渥洼龙种。
丹穴凤雏。
降列象之元精。
禀成形之秀气。
云生五色。
一日千里。
起家左亲卫东宫千牛备身
趋驰武帐。
晖映廊庑。
出入龙楼。
光生道路。
隋文帝精华已竭。
义不断恩。
始开陵长之源。
将致覆宗之祸。
公见机而作。
谢病言归。
优游经史。
晦明藏用。
风尘靡杂。
宾友简通。
交必一时之俊。
谈必霸王之略。
尚书令景武公杨素
崖岸峻峙。
天资宏亮。
壁立千仞。
直上万寻。
关西孔子
追陜东之姬旦
深谋远鉴。
独步当时。
公年甫弱冠。
时人未许。
景武一见风神。
称其杰出。
乃命诸子。
从而友焉。
并结以始终之期。
申以死生之分。
暨有隋二世
肆虐黔首。
三象雾塞。
五岳尘飞。
妖灾所臻。
匪唯血落星陨。
怨讟所动。
宁止石言鬼哭。
辙迹遍于天下。
徭戍穷于海外。
冤魂塞宇宙。
白骨蔽原野。
坟垄发掘。
城郭邱墟。
万里萧条。
人烟断绝。
公与楚公协契。
共拯横流。
未息溟海之波。
几及昆冈之火。
亡自道中。
窜身草泽。
奋臂大呼。
偫雄向起。
豹变梁楚。
凤翔巩洛
据敖庾而塞轘辕。
太行而临白马。
九服诸侯。
四方豪杰。
或跨州连郡。
或称帝图王
合从缔交。
争亡秦族者。
莫不驱兹青犊。
背彼黑山
击长毂以雷奔。
望高旗而电集。
不期而会者以百千数。
遂大开幕府
肇启霸图。
敷七德以宣威。
掩八纮而取俊。
鳞羽毕萃。
草泽无遗。
于是发人文以化之。
播仁义以乘之。
应时机以鼓之。
总偫策以决之。
九野风驰。
六合雷骇。
弹压赵燕。
振惊江汉
世充甚昆阳之败。
炀帝同望夷之祸。
化及师歼于黎阳
建德稽颡于河朔
七国之地。
四为我有。
五都之所。
三在域中。
胡骑千偫。
长戟百万。
馀马则河洛可竭。
作气则嵩华自飞。
近无不怀。
远无不肃。
声溢寰宇。
威慑华夷。
属人神乏主。
以天下为已任。
荒裔伫来苏之望。
遗黎有息肩之所。
虽实下民伊赖。
然非上帝所临。
壮志展于人谋。
雄图屈于天命。
始先鸣于大树。
终垂翅于偫孽。
乃眷西顾。
举兹东夏
载驱周道。
来谒承明。
曰念功。
降兹休命上柱国邢国公
光禄卿
公威虽未振。
主自为谋。
盖当世旧部先附。
多出其右。
故吏后来。
或居其上。
怀渔阳之愤愤。
耻从吴耿后列。
淮阴之怏怏。
羞与绛灌为伍。
负其智勇。
颇不自安。
俄属元帅秦王
经营洛。
亦亲承秘策。
率卒先行。
既出鸡鸣之关。
方次休牛之塞。
诏命施号。
更尽嘉谋。
公想云梦之伪游。
青衣之诈反。
心辞魏阙之下。
志在江湖之上。
范蠡之高蹈。
赤松之远游。
熊耳峰危。
羊肠路险。
降吴不可。
归蜀无路。
短兵既接。
修途已穷。
阴陵失道。
讵展拔山之力。
骓马不逝。
徒切虞兮之歌。
临阵丧元。
时年三十有七。
故吏上柱国黎阳管曹国公徐世绩等表请收葬。
有诏许焉。
公体质贞明。
机神警悟。
五行一览。
半面十年。
雅善书剑。
尤精文史。
轻一夫之勇。
学万人之敌。
至于三令五申之法。
七纵七擒之功。
出天入地之奇。
拔帜拥沙之策。
莫不动如神化。
应变无穷。
负纵横之才。
遇风云之会。
望紫气以骧首。
淩扶摇而振翮。
总不召之众。
问独夫之罪。
从我如流。
三分将二。
遂有囊括四海之志。
并吞六合之心。
既而神器有归。
朝宗天阙。
率从义之旅。
为勤王之师。
更以名重自疑。
功高是惧。
将远游以避难。
翻途穷而及祸。
惜乎高鸟未尽。
良弓遽折。
敌国犹梗。
谋臣已丧。
天子过细以兴嗟。
闻鼓鼙而轸虑。
雅重事人之节。
方申诏葬之礼。
粤以武德二年某月日。
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之平原
礼也。
故吏徐世绩等。
或同婴世网。
共涉艰难。
感意气于一言。
托风云于千载。
所恨并发唐代
不列元凯之功。
俱为汉臣。
独漏山河之誓。
是以恸深栾布
悲甚向雄
虑陵谷之推移。
勒斯铭于泉户。
庶使神游楚国
无惭项羽之臣。
魂往齐都。
不愧田横之冢。
乃为铭曰。
如马唐臣。
犹龙周史。
宏道百世。
迈德千祀。
带地深源。
极天峻峙。
玉种逾润。
兰芳不已。
成形腾气。
成象降精。
馀庆钟美。
惟公挺生。
少表奇智。
早擅美声。
符采发越。
志略纵横。
隋道方衰。
始开陵长。
睹兹兆乱。
缅然长想。
闭关晦迹。
招弓莫往。
盘桓利居
不婴世网。
运居道消。
时逢改卜。
朱旗爰止。
素灵已哭。
野战偫龙。
驰走原鹿。
竞窥周鼎。
争亡秦族
时遭蠖屈。
运偶凤翔。
劬劳百战。
经营四方。
振荡六合。
牢笼八荒。
始闻楚霸。
终基汉王
并起。
莫恢王度
圣人既作。
皇天乃顾。
爰自东夏
言遵西路。
来拟窦融
宠逾英布
爵穷五等。
位登九棘
帷幄参谋
高衢骋力。
海运方远。
图南未极。
纵壑摧鳞。
摩天坠翼。
熊耳失路。
新安殒身。
长男丧楚。
少女留秦。
惊魂靡托。
反葬何因。
列树松槚。
唯馀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