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佛眼禅师语录序宣和七年八月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八、《古宿尊语录》卷三四
佛眼老师自得法东山,三坐道场,二十馀年行祖令淮甸
方衲子,云奔辐凑,不到龙岫,谓之空回。
而师端居方丈,惟以传道为任,的的示人,晨夕无倦。
升堂入室,当阳直指,全用大机,普说小参,方便开谕,巧除禅病,要使学者顿悟本心。
大地山河,森罗万象,曾非外物;
十方诸佛,历代祖师,秪是当人。
心外无法,心亦无心,一道灵光,随处出现,自然无法可取,无法可舍。
不见一法为无为有为逆为顺,不见一法为内为外为去为来。
能所两亡,千差独露,从前恶觉情见、妄想尘劳,当体化为微妙三昧。
尘尘刹刹,情与无情,皆是自己真实本体之所建立。
若到这里稳密田地,便可纵横变化,任运施为,于不二法中现作无量差别境界,使人于千头百面处见得根本,毫发不移,便乃不为万境回换,独出独入,透脱自由。
如是神通,录中具载,言言皆正令,句句尽圆宗。
虽然,镂板示人,切忌唤作言句。
若人开卷,洞见指归,当知佛眼禅师至今不曾迁化。
宣和七年八月上休日,遂宁冯楫谨叙。
中兴永安桥记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八、《咸淳临安志》卷二一、万历《杭州府志》卷四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三三、雍正《西湖志》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水行乎地中,大为江河淮济,小为溪涧井泉
汲而取之,引而导之,可以充灌溉,具饮食,资涤濯,备涂泽。
然可用而不可犯,可涉而不可履。
古之圣人,设为方便,使犯之而不溺,履之而不陷,去其害而就其利者,盖有道焉。
于水之直流而远者,作舟航以行之;
于水之横流而近者,造桥梁以通之。
凡人往来乎万里四海之外,水潦莫能为之阻者,舟之利固大,而桥之功亦居多。
今夫道途之间,一水之隔,深不可舟,浅不可涉,咫尺之近,如在千里,有桥济焉,顷步得达。
两山相瞰,水流其中,县崖万仞,其险可怖,彼不能至,此不可往,有桥济焉,如履平地。
平原旷野,穿渠走水,水欲常运,渠不可堙,渠通水流,行者有阻,有桥济焉,二俱无碍。
然则桥之为用大矣哉!
东南之地,势最趋下,受百川水潦之归,随流上下,固有舟矣,截流而过,非桥孰能济之?
钱塘大都,甲于二浙,中有两河,架桥数百所。
府北十馀里,号北关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公私出纳,与城中相若,车驰毂击,无间昼夜,而河流阻乎其间。
旧有三石桥,行者赖以获济。
居北而最大者曰「永安」,系建中靖国初,碑有阙文,僧舜钦募缘成之。
积有岁年,日就隳损,经由不敢俯视,虑其覆坠,人人寒心。
镇民耆艾陈德诚数往观焉,遂萌济众念。
一日,斋沐祷诸天,愿同兴修。
与同侪余庆、施宗宥等命僧梵海结约募缘,共成其事,见闻皆助之。
自是,绍兴丁巳仲秋鸠工聚材,至次年戊午初春告成,皆躬自督役。
比旧桥尤坚厚雄壮,可以经久,观者称叹。
仍以新旧桥馀材,于桥之东建一小阁,屋二厦,上安诸天圣像,下接待云游僧道。
计用钱四千馀缗,德诚、庆、宗宥出其半。
是年中秋日,设大会,供应真五百阿罗汉,以庆其成。
是日,香云芬馥,梵呗交奏,一会胜集,兵火之后,叹未曾有。
会中有客曰:「观天时地利,指日可太平矣,宜加『中兴』二字」。
言讫,莫知所之。
至冬,金国果遣使议和,越己未春,遂复三京五路故地。
诸路父老称贺,能由此桥趋阙。
事之吉祥,有开必先,兹桥之成,若有兆乎今日之事者焉,故如客之言,号曰「中兴永客桥」。
僧梵海与诸父老乞记其岁月,因为书,以贻后人。
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八、《成都文类》卷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世出世法,从一心起,心有染净,遂分真妄。
妄心杂染,发起八万四千尘劳;
真心清净,出生八万四千妙用。
心妄则为众生,心真则为诸佛。
众生以尘劳而堕于轮回,诸佛以妙用而为之救拔。
自昔观音大士爰因旷劫,奉事观音,如来佛教以从闱思修入三地。
大士依而行之,初于闱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知是渐增闻所闻。
盖一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寂圆,空所空灭。
空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本妙觉心,与如来同一慈二力者,下合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惟下与众生同悲仰故,所以怜悯众生,具有八万四千尘劳,造八万四千恶孽,受八万四千苦报。
惟上与诸同慈力故,所以等齐诸,具有八万四千妙用,现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示八万四千母陀罗手。
目之所视,或慈或灭,或定或慧;
手之所运,或执或持,或提或引,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夫大士救众生之苦,一身之中必取手眼之多者,何也?
盖观众生苦,援而置之安乐之地,惟手眼可以致力,倘于世人仅有两手两目,畴能普见受苦众生而拔其苦哉?
且目以观见为义,如大圆镜,有相斯现,相有八万四千,来则照之;
惟能照察,则可以周知众生之业而受诸苦。
手以提拔为义,如大医王,有病斯救,病有八万四千,来则治之;
惟能疗治,则可以尽拔众生之苦而共乐。
大士既具八万四千手眼,而无刹不现,无生不度,所以十方世界或雕或镌,或塑或画,䌽绘其像,而以香花灯珍馐饮食而为供养。
祈福禳灾,解难除危,有八万四千种,无不立应,皆称众生祈求之数而应之也。
然今之世间所刻之像,止取千数者,以过是则非智巧所及,故从中制为之耳。
成都府圣寿寺内敕赐大中祥符院,院乃伪蜀相怀靖公王处回舍财兴建。
堂殿屋宇共四百间,最为宏丽。
中有暖堂,年远颓坏,公七世孙长讲赐紫沙门法珍发心于绍兴十六年,劝诱阖府檀信千家,遇本命元辰生朝讳日,即领二十僧为持大悲等咒,仍岁化五十家修设圆通道场,以所得施利。
十七年季春役工,雕造千手眼大悲像。
至二十一年孟冬像成,立高四十七尺,横广二十四尺。
复于二十二年季春,即故暖堂基而称像建阁。
阁广九十尺,深七十八尺,高五十四尺。
绍兴二十二年三月七日阁就,奉安圣像于其中。
像如阎浮檀金聚而为山,晃耀一切,千目成都,千手咸运,无方不照,无苦不救,一切有求,随感随应,岂惟为终生植福免难之场,实趣菩提涅槃之妙门耳。
呜呼!
人才两目,不可责以并观;
人才两手,不可责以兼用。
大士千目之多,同时照瞩,而照无不察;
大士千手之多,同时运用,而用无不当。
奚为而能是耶?
究其所分,在有心无心之间耳。
凡人以有心逐物,逐此则忘彼,逐彼则忘此。
大士则以无心耳应一切,故能现无尽之手眼,以赴众生之苦,故求则应之,而应无不宜也。
岂独观音能然?
人孰无耳,耳孰无闻,倘能各各返闻以闻自性,即得成无上道,是亦观音而已矣。
故曰「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文殊之言,岂欺我哉!
南禅寺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邑出郭二里有南山,山有院,旧号「南禅」,本朝治平年中赐额「定明院」。
有岩面江,古来有石镌大像自顶至鼻,不知何代开凿,俗呼为大佛。
又有池,靖康丙午,池内忽生瑞莲。
是岁有道者王了知自潼川中江来化邑人,命工展开像身,与顶相称,身高八丈,耳目鼻口手足花座悉皆称。
明年丁未,大水流巨木至岩下,遂得以为大殿、定虚处杰阁。
阁才建一层,了知于乙卯年倏尔去世,寺僧德修继之,并依德修舍缘道者智用,协力增建佛阁,通为五层,尽用琉璃以覆护百尺像。
辛未,复入细磨砻佛像,宛如塑出。
主僧德修绍兴壬申仲春远来泸南,告予佛已就,惟缺严饰,化予妆銮。
予遂舍俸,以金彩妆饰成佛,如金山据于琉璃阁,金碧争光,晃耀天际,遐迩具瞻,咸叹希有。
复求记其始末,予曰:我蜀嘉阳名闻于天下,此像亦其次矣,舍此则无有也。
而此像之设,倚山面江,在市之南,据路之旁,实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
未开之前有瑞莲以启瑞,既凿之后流大木而建阁,颇灵应,正遐迩祈求之所。
于是居者求福,行者求安,耕者求丰,蚕者求熟,无官求官,无子求子,病者祈愈,产者免难,旱者祷雨,涝者祈晴,无不如意。
况复使人人睹像生善,一瞻一礼,从此进修,如《法华经》所谓「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
古人于此镌像,岂徒然哉!
后人复成其志,令瞻睹而发一善心者,究竟成菩提而后已,利益安有既也!
予既为记创造之岁月,复系之以赞云:
路傍石佛几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
往来无不获瞻睹,合十指掌敬慈颜。
睹相生起一善心,从此进修超人间。
佛与众生同一性,众生学佛初不难。
今因见佛便学佛,一念休歇即涅槃。
古人造此岂无意,后人继成古人志。
要使遐迩觐见人,悉皆成佛志乃遂。
是像利益畴可量,书尽海墨莫能记。
我赞大佛一度兮,愿扬此像同无际。
按:光绪《遂宁县志》卷四,光绪五年刻本。
密印寺钟楼记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至元嘉禾志》卷二六、万历《崇德县志》卷九、光绪《桐乡县志》卷五
菩萨三摩地,多自闻中入。
因声始有闻,因器方发声。
声尘投耳根,显出能闻性。
因闻得见性,见性即遗闻。
根尘二俱遗,自性无生灭。
生灭既尽已,三昧当现前。
是故圆通门,观音为第一。
而此阎浮界,教体在音闻。
十方净伽蓝,以声为佛事。
钟鼓以为器,撞击出音声。
要以声发机,警众令开悟。
器大声乃普,声普闻亦周。
堪以觉群迷,俾到菩提岸。
秀外邑,巨镇号青塾
中有古梵宫,敕名密印寺
寺安六百众,钟不满千斤。
其声虽远闻,与众未相称。
比丘行昭者,自发广大心。
愿增铸万斤,晨昏发蒙昧。
亦以除恶念,亦以度苦轮。
庶几获听闻,咸悟真常性。
寻诱三同志,共结此良缘。
大事不易成,三铸三不遂。
最后修忏法,上祷诸天神。
金将跃冶中,火地忽震动。
密云垂堕雨,复恐事不谐。
万口恳观音,开模已成就。
须臾大雨作,匠者悉欢呼。
得雨火力衰,钟声必清亮。
巨钟既已成,复患无巍楼。
不能递远音,开觉未为广。
复欲创大厦,不敢化邑人
鬻屋以为资,借贷市珍货。
泛海易香药,往返数十年。
寇难凡七遭,秋毫无所损。
遂足楼所费,今复次第成。
我念结净缘,凭仗佛威力。
反以自愿力,无一不遂者。
谛观昭意,竭力铸巨钟。
架楼以奉安,非徒为观美。
要使一切众,皆由观音门。
悟真圆通,方满殊胜愿。
泸帅冯楫撰。
大慧禅师真赞(一)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卷下
要识径山长老,强项更无伦匹。
安却千五百众,常住元无颗粒。
若论说禅说道,果是纵横难敌。
一味性气不常,佛也理会不出。
隔江一见便回,敢保上上大吉。
千五百人粥饭头,三百馀州善知识。
室中用个竹篦,只要拗曲作直。
若能当下全提,便见佛祖消息。
信得及则立地成佛,不费纤毫力。
大慧禅师真赞(二)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卷下
个是径山和尚,逆顺千般万样。
喜时菩萨不如,怒时脩罗莫况。
信意七纵八横,一任时人背向。
虚空尚可猫邈,这汉从来无状。
严和尚塔铭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师讳宗邃,遂宁府蓬溪章氏子也。
家世业儒,奉佛尤笃。
母初怀妊,颇有吉祥。
既生,在襁褓间,见僧即喜。
幼不茹荤酒,不随童戏。
年十三,父母顾之曰:「此儿终非尘中人」。
乃携诸本邑南岩院,托僧自庆为师,二十七得度。
才受具,即辞师往依讲席,复遍历吾蜀诸禅,究明己事因缘。
未契,束包南游。
初抵玉泉勤禅师器之,命副院事。
岁馀,罄囊中所积归常住,惟杖屦参访襄汉一时尊宿。
次依栖大洪,开山□禅师看俱视竖指因缘。
一日于僧堂方展坐具,忽见小虫飞堕于地,遽拂之,随手豁然大悟,开山肯之。
于是服勤数载,乃命总院事。
政和辛卯,恩顺寂,师毕后事,乃江浙山,值智禅师住持,偪仍旧职。
政和戊戌,郡东双泉禅院虚席,随守袁公灼命师出世,衲子奔凑,传道不暇。
袁公钦师道德,奏赐「净严」师号。
俄改住水南禅院望益著,遐迩缁徒,闻风而至。
靖康丁未,退止德安𡾇山。
延福禅院方丈阙人,安守李公公济继踵。
未几,兵戈蜂起,凶寇将至,郡官命领众入城,因建化城庵居之,训徒如故。
贼围城久,米升四十金,时众尚广,日惟一粥,独请半,士大夫分惠粮储之类,即均赡大众。
晨夕提振祖命,愈不辍。
贼势甚紧,高声唱言,城破但存延福长老
攻既不利,而曰城中果有异士,遂引去。
镇抚陈公规闻而谓众曰:「异士乃吾净严也」。
绍兴乙卯,师退居东堂。
未数月,宣抚使司命居大洪
时以襄汉才复,百里绝人,荆榛塞路,虎狼交迹,山顶僧行散逃馁死,所存不过百数,日餐野菜橡糜以度朝昏,供利阻隔,屋宇堕颓,庄夫耕具,十无一二。
方定居,劝勉缁徒,开通供路,招置人牛,辟田圃。
未期岁间,四方禅衲,骈肩而来,檀越社供,如赴约束。
逾年,僧及半千,次满七百。
复修院宇,追述先范,大阐纲宗,自此灵济道场废而复兴。
住持十有三年,丛林再盛,不减畴昔。
绍兴丁卯春示疾,诫侍者曰:「每闻钟鱼,方进粥饭,过午则不复啜耳」。
示化前一日,嘱门弟子曰:「吾今将往,信任自缘,汝等壮年,当此佛法陵替,各宜勉力办道,勿违佛戒」。
至三月四日,问侍者曰:「今日是几者」?
曰:「初四」。
师令备浴水,斋罢沐浴更衣,归方丈熟寝,至昏黄遽起。
知事小师环绕侍立,顾视左右,歛容端坐。
少顷,暴风骤作,丈室摇振,土崩瓦坠。
众谓屋摧,四散惊出,唯副院宗舒长往,侍立不动。
良久,端然示蜕。
傍有闻龙神殿内鸣指嘘声,方丈后长崖忽摧,山之四周人望峰顶红光灿烂,皆疑遗火。
诘旦登山,始知逝。
于是连霄风雪陡作,峰峦变白,四众号恸,禽兽哀鸣。
三日,入龛。
后七日,窆全身于院之阳同光塔之右。
葬日晴明,风和日暖。
示化之夕,郡官梦师访于公宇,茶话久之,辞曰:「老僧去矣」。
次日,接遗书,叹异之。
平昔精持毗尼,丝毫无玷,不服缣纩,布衣纸衾,不执财宝,不背众食。
檀越所得施利,积归常住,士大夫惠以玩好,随得随施。
生平与物无忤,至于蚤虱,不忍弃之。
世寿七十六,僧腊四十九,坐道场三十载,提振
度门弟子宗焘等百馀人,嗣法已出世者数人。
师垂手接人,虽慈悲示诲而不顺世情。
入室普说,寒暑无倦,禅徒不时参扣,并无阻却。
因僧问如何是佛,云「休瞌睡」,丛林以为龟鉴。
得师之道者无虑百数。
恩禅师嫡嗣,曹溪十四世孙也。
禅宴接人之外,一毫之善弗遗,结十万人念阿弥陀佛,刊《华严》、《遗教》诸经,集传注解《四十二章》、《遗教经》、《沩山警策》,有语录、偈、颂,并行于世。
绍兴庚申夏稍违和,有景陵越吴兴施财预建塔亭,以备后事。
病起,折充院前歇亭。
知事众谓恐违檀越意,乃恳止之。
因示诫文,其略曰:「予欲以吴君所造塔亭下,止以砖灰垒一同归塔,欲自予已往当山住持者,同葬遗骸于其中。
所贵省缘,免致唐劳从事无益为。
传正眼,令慧命不绝,则斯道绵远无穷。
幸同道者察予鄙志」。
归寂后,人以重钦奉,轻于违师之志,同归之义,众议寝焉。
小师宗善状行实,自洪山不远数千里而来,求铭于予。
予于为同乡,且以道契,每钦其道行为里闾之光,义不当辞。
呜乎!
岁不寒无以知之后彫,火不烈无以验真金之不变,事不难无以见高人之节守。
今世之所谓高僧者,莫大乎阐扬教典,传授祖灯,护戒精严,存心慈忍,禅定不乱,精勤匪懈,身不衣帛,囊无积财,力兴丛林,善徒众,长斋不昧,坐脱立亡,有一于此,号曰名德
傥卒然临之祸患忧危之变,鲜有其心不摇夺者,而于众善则兼而有之,而又能为高尚者之所难能。
粤若逢时厄运,群盗四起,德安大府,环绕几遍,乃入城创庵居之,与众同患,米贵如珠,不忍散众,阖郡惊惶,无惧色,提振,宛若平时。
声传贼耳,自唱言城破但存净严一人,虽闻此,惟以利众为心,誓与阖城俱存亡。
既以道德保护一方,贼遂攻击不利,而曰城中果有异士,从而引去。
贼既解而师退,在他人则追念前日虎口之危,亦且少休,或求安静之地以自养,是为得计。
洪山全仰远供以赡多众,时则贼去未久,供路不通,山顶屋宇,大半颓圮,僧徒饿殍,十丧八九,所存馀众,惟以野菜橡糜仅充口腹,闻者莫不远避。
宣抚司往住持,而亦毅然从之。
既至,躬率其徒通供路,葺治田圃,鱼鼓之声复闻。
未几,社供复来,衲子奔凑,于是重修院宇,百废具兴,卒安百馀众,灵济道场灿然复新,有加于昔焉。
呜乎!
于传道修行之外,又为人之所难能有如此者,求僧中之名德,罕见其比,非夫夙植德本而道力深厚,畴克然邪?
铭曰:
大洪之巅,灵济开山。
始自恩公,更律为禅。
法净严,继踵而住。
十有三年,道乘化普。
师生遂宁,幼愿出尘。
受具之后,周游问津。
遍登讲筵,复历禅苑。
既通教行,欲穷法派。
因缘未,束包南游。
竟遇洪山,针芥相投。
俱视一指,洞彻源底。
佛祖机缘,更无馀旨。
宗说俱通,解行相应。
能博能约,有有绳。
精持毗尼,常恐弗及。
食不背众,衣不衣帛。
不弃蚤虱,不畜资财。
人所爱恶,己独忘怀。
高士所为,独兼众美。
临患难而不变,世莫得而伦拟。
若居德安,会贼四围。
阖城震恐,日惧颠危。
行祖令,宛类平时。
贼谓有异人而引去,庸非赖道德之慈威?
逮兵祸之稍平,亦可休而少息。
洪山供利,久已隔绝。
淩晨无粥,而正昼无食。
殍而死者过半,幸免而存者十一。
宣司之请,不复辞难而往。
芟荆榛以登陟,辟虎狼而趋上。
野菜橡糜,与众同饷。
率其徒以开路,招檀施而赡养。
曾未逾年,衲子奔凑。
田圃丘墟,俄复耕耨。
寺宇倾摧,鼎新卑陋。
卒安七百高僧,名蓝废而复旧。
此举世之难能,优为之而不以为难。
致缁素之皈重,宜幽明之共尊。
圆寂之夕,暴风遽作。
龙神鸣指而长嘘,山崖裂石而崩落。
时当暮春大雪降格。
禽兽哀号,林峦变白。
红光现于峰顶,化体初无改色。
巍巍耸塔瑞云中,高示遗规为永则
按:嘉庆《湖北通志》卷一○三,嘉庆九年刻本。
施经发净土愿文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人天宝鉴
予之施经,一事而具二施。
何故?
以财赎经,是谓财施;
以经传法,是谓法施。
佛所说,财施后世当得天上人间福德之报,法施当得世智辩聪。
盖世之报当知此二报者,皆是轮回之因、苦报之本。
我今发愿,愿回此二报,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托质于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还来十方界内,五浊世中,普见其身而作佛事。
以今日财法二施之因,如观世音菩萨具大慈悲,游历五道,随类化形,说诸妙法,开发未悟,永离苦道,令得智慧。
普与众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经之愿也。
按:《庐山莲宗宝鉴》卷七,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昌州多宝塔发愿文绍兴二十二年二月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大足石刻内容总录》第一四一页
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潼川府路兵马都钤辖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东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冯:今于昌州多宝塔内施钱四百贯文足,造第六层塔一级。
全用银盒,内盛华严感应舍利一百二十粒,安于其中。
祈乞禄寿绵远,逭道无虑,眷属康安,子孙蕃衍,尽此报身,同享极乐。
绍兴壬申岁仲春旦日。
修塔化首任亮刊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