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皇甫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六符成象。所以平太阶。
九赋克均。所以阜群物。
宰执。宏赞谟猷。
达其富庶之源。以致雍熙之化。
用辅台德。其允具瞻。
朝请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上护军赐紫金鱼袋皇甫镈。行惟孤贞。
性本坚直。秉仁履义。
守正持方。才适变通。
辞去枝叶。蕴冲用于灵府。
表公器于士林。夙怀经济之谋。
早在贤良之选。累践华贯。
服于大僚。端肃有常。
发挥事任。自总邦计。
贰领地官。属以徵戎车。
讨平淮冠。发軵调食。
制外自中。法无过差。
动有成绩。山甫彰勤恪之效。
志在奉公。夷吾识轻重之权。
诚宜佐国。是用命尔。
俾升台司。望以拔心。
劳乎注意。尚兴师旅。
方殄妖氛。翼亮是参。
经费仍属。尔其悉乃心力。
副予求。物有未遂其宜。
望有未洽于道。罔或安位。
必思匪躬。酌下土之盛虚。
中枢之政令。光昭厥辟。
时乃之休。可守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判度支
程异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门下。
汉宣帝宏祖宗之业。
正刑德之本。
求辅相。
以致中兴。
朕祗丕图。
思扬圣绪。
每怀舟楫。
以涉大川。
俾人不迷。
用厎于道。
今获良弼。
式允佥谐。
朝散大夫卫尉卿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赐紫金鱼袋程异
厚德外严。
沈机内朗。
抱精微以致远。
本诚明以格物。
尽瘁事国。
诚正在公。
常探化原。
雅尚学术。
扬历斯久。
公望蔼然。
自位列大僚。
总诸剧务。
达榷酤之利。
适财赋之方。
赡出纳于邦家。
申绩效于官业。
顷以淮夷未殄。
师旅在郊。
有漕挽之劳。
兼供亿之费。
言念多事。
恐伤吾人。
法能变通。
道益明著。
言无伐善。
动必由衷。
蕴夷难致君之心。
见怀道佐时之略。
况属馈军之事。
尚倚良能。
载阅前功。
宜当大用。
乃服休命。
俾参中枢
爰表秩于冬官
仍兼综于旧职。
膺兹重任。
用表全材。
尔宜左右朕躬。
朝夕启沃。
干戈未戢。
尤伫庙谋。
敬听斯言。
副我明奖。
可守尚书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放归蕃使论矩立藏等制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朕临御万邦。
推布诚信。
西戎纳款。
积有岁时。
中或亏违。
亦尝包贷。
我有殊德。
宁不是思。
重译贡珍
道途相继。
申恩示礼。
曾无阙焉。
昨者蕃使奏章。
又至京辇
将君长之命。
陈和好之诚。
临轩召见。
馆饩加厚。
复以信币。
谕之书。
亦既言旋。
才及郊甸。
遽闻蚁聚。
来犯封陲。
河曲之閒。
颇为暴扰。
背惠弃约。
斯谓无诚。
公议物情。
咸请诛绝。
朕深为德化之未被。
岂虑夷俗之不宾。
其国失信。
其使何罪。
释其维絷以遂性。
示之宏覆以忘怀。
予衷苟孚。
庶使知感。
其蕃使论矩立藏等并后般来使。
并宜放归本国。
仍委凤翔节度使以此意晓谕。
刘悟义成军节度使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门下。
王者驱大顺以道至和。
不能无狡寇。
天将廓沴气以息暴乱。
则必有忠臣。
非处迷何以明其劲节。
非嘉奖何以表其尤功。
况讨罚之初。
诏命斯著。
高悬宠爵。
获则当之。
淄青都知兵马使金紫光禄大夫殿中监察御史上柱国刘悟
忠孝之后。
义勇为心。
久沦迹而未申。
每蓄谋以思奋。
属奸凶负阻。
将帅徂征。
宣威巳震于河山。
肆逆犹固其巢窟。
遂能潜通密款。
先事指期。
决策于万众之中。
挺身于重城之内。
感深而信誓若一。
气直而神明为徒。
枭彼渠魁。
歼厥丑类。
乃飞章以驰献。
繄大庆之遐闻
临轩载怀。
是举斯命。
眷彼雄镇。
惟兹滑台
有二郡察俗之殷。
其人劲而刚。
有三军制节之重。
其士毅以肃。
俾膺分阃。
式委观风。
超升题剑之名。
所以崇其望。
兼假弄印之任。
所以峻其威。
疏封广载其土田。
真食爰优其户赋。
仍加厚赐。
用示深恩。
高门大启于通衢。
别墅荣分于沃野。
凡是赏典。
称乎国章。
于戏。
在昔天宝季年。
羯胡首难。
之祖。
职居平虏。
能戮贼臣。
竟通朝命。
赐名以旌其忠。
授钺以仗其材。
又能除妖。
可谓济美。
勉持忠孝。
以保家邦。
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滑州诸军事义成军节度使
勋封如故。
裴度河东节度使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忠利于国者。
效积而事彰。
器周于物者。
志远而任重。
况入调鼎鼐。
出镇藩垣
荷中外之宠荣。
膺文武之重寄。
将允佥望。
命兹辅臣。
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食邑三千户裴度
量惟宏深。
道在匡济。
大玉蕴连城之价。
长材负搆厦之姿。
言必公忠。
义本诚罄。
自居钧轴。
叶赞机谋。
匪躬以务其将明。
忧国不忘于造次。
当夷凶淮蔡。
仗节于师旅之閒。
及殄寇青齐。
运筹于帷幄之内。
勤劳靡替。
宏益居多。
绩用是嘉。
撝冲逾恳。
东夏雄屏。
实惟晋阳
控大卤之山川。
司北门之管籥。
横制獯虏远清疆陲。
是以辍献纳于沃心。
抚方隅于注意。
倚属攸切。
勋庸可宣。
舟楫常赖其弼予。
鈇钺载观其莅众。
山甫之恪德。
成方叔之壮猷。
式副具瞻。
勉扬休问。
务既兼于左揆
秩仍践于中台
尔其戒哉。
以服嘉命。
检校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皇甫镈门下侍郎平章事仍兼判度支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门下。
选众举材。
参大政
俟善绩丕著。
嘉谟有成。
然后进序台阶。
宣德务。
乃制轻重。
谓之盈虚。
以经用靡亏。
而戎功克集。
黄扉之位。
式示畴劳。
朝请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上护军赐紫金鱼袋皇甫镈
器识端方。
性尚孤直。
文发身而词去枝叶。
学为己而政资本根。
每脱落于浮荣。
能优游于剧任。
志图经远。
心惟徇公。
贰中台
专总大计。
升之相府。
兼赞鸿猷。
属问罪二方。
徵师十万。
千金难减于日费。
百役并萃于司存。
而供亿罔差。
中外咸若。
泉货无虞于竭涸。
干戈遂致于清宁
允兹忠勤。
副我倚任。
是宜践居左辅
均赋中邦。
渐于雍熙。
期乃成绩。
可守门下侍郎平章事依前判度支
皇甫镈勿兼判度支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门下。
古者丞相
府不接吏。
盖以任重体大。
地亲礼崇。
苟非征讨之时。
岂仗货财之事。
爰俾出纳。
归诸有司。
用严台庭。
以辅吾道。
中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皇甫镈
精明绝伦。
乾健不息。
蕴是器业。
发为英华。
顷以守位聚人。
必资大计。
因其能事。
委以重权。
致用之机。
所以经天下之务。
重轻之法。
所以筦天下之财。
自淮右不虔。
东平犯顺。
兵车在野。
馈食连年。
而乃庖无折刃。
御有濡辔。
既授明命。
升之股肱。
轩裳所瞻。
崖岸益峻。
请谒自绝。
其风凛然。
况瞻给之馀。
谋虑必至。
平二方之险阻。
虑载戢之干戈。
庸非坐筹。
佐朕而致。
今则百揆攸叙。
万邦保和
宜全相府之重。
勿领计司之剧。
抚夷夏。
调阴阳。
用安元元。
时乃之职。
可守门下侍郎依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胡证京西京北巡边使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周礼政官之属。
掌导王志
以巡天下之邦国。
六郡统临。
二庭绵邈。
居必申儆。
动当慑怀。
顷自东夏有虞。
近郊多垒。
沙朔之外。
剪为寇戎。
亭障烽橹之严。
遐张塞下。
使译道途之要。
远属湟中
今妖氛甫清。
师旅方息。
思欲肃关陇之右地。
制昆夷于盛秋。
而虑师无见粮。
卒有虚籍。
乏守御之全备。
积愁叹之馀音。
临轩永怀。
宜俾宣导。
非夫忠良练达。
文武兼资。
信厚足以得人心。
恪恭足以奉王事。
则何以膺兹选任。
布我忧劳。
至于问戍役之勤。
详山泽之要。
稽军实之名数。
计馈饷之盈虚。
宿弊有未除。
众情有未达。
兵机虏态。
一以上闻。
冀在此行。
所至循拊。
宜令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胡证京西京北巡边使
所经过州镇。
节度防御使刺史审量利害。
具事实闻奏。
令狐楚中书侍郎平章事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门下。赞天工而成光济。
叶帝力以致升平。非中和禀气。
不能将燮调之道。非诚明在躬。
何以膺弼亮之位。况今积祆巳弭。
而边鄙犹虞。大化方行。
而里闾未泰。将欲举百度。
甄群材。外抚四夷。
内辑诸夏。纳之寿域。
被以仁风。代予之勤。
其孰克任。眷求斯得。
是用命之。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朝议郎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令狐楚
根于粹厚。著以端明
表山立之庄容。洞泉渟之精识。
文高雄富。学茂该通。
自顷挥翰掖垣。持囊禁署。
尝延造膝。屡竭沃心。
发言有诚。临事无惑。
蔼是公望。居然国桢。
及剖符近郊。兼畅牧人之术。
仗节分阃。尤深驭众之方。
可谓器适中外。郊宣文武。
宜展舟楫之用。式登鼎铉之司。
管于中枢。持我大柄。
于戏。辅翼之任。
人臣极崇。未至而众议有归。
既处而其名罕副。万务攸托。
朕何赖焉。尔其敬听此言。
深思其道。行致君之志。
始终勿渝。以报国为期。
夙夜益励。无俾厥后。
有惭知臣。可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加韩宏中书令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纳大忠。
树嘉绩。
为臣所以明极节。
锡殊宠。
进高秩。
有国所以待元臣。
况乎邦教诞敷
王言总会。
百辟攸宪。
四方式瞻。
永念于怀。
久虚其位。
载扬成命。
佥曰休哉。
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司徒兼侍中使持节汴州诸军事汴州刺史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韩宏。
降神挺材。
积厚成器。
中蕴深宏之量。
外标严重之姿。
有匡国济时之心。
推诚不耀。
有夷凶禁暴之略。
仗义益彰。
自镇浚郊。
二十馀载。
师徒禀训而咸肃。
吏士奉法而愈明。
俗臻和平。
人用庶富。
威声之重。
隐若山崇。
属者淮濆濯征。
命统群帅。
克殄残孽。
惟乃有指纵之功。
及齐境兴妖。
分师进讨。
遂枭元恶。
惟乃有略地之效。
既闻旋旆。
俄请执圭。
深陈魏阙之诚。
远继韩侯之志。
朝大有庆。
湛露方浓。
又抗表章。
固辞戎旅。
三加敦谕。
所守弥坚。
于蕃于宣。
谅切于注意。
我弼我辅。
难违其衷恳。
式遂良愿。
载兼上司。
论道之崇。
因之以齐八政。
中枢之长。
升之以赞万务。
元衮赤舄。
备于宠光。
不有其人。
孰膺斯任。
于戏。
出总兵柄。
入参庙谟。
家国之庆盈门。
君臣之道交泰。
为我柱石。
古今曷俦。
服而滋恭。
以佑乃辟。
可依前守司徒兼中书令
散官勋封如故。
主者施行。
田宏正侍中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古之所谓有功诸侯。出征不庭。
入觐王室。既展述职之义。
必加锡命之恩。彤弓所以表其威。
元衮所以荣其服。然后勋烈炤焯。
宠章荣崇。临于一方。
示彼四国。风雅所载。
不其美欤。我思忠臣。
是有兹命。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食邑三千户田宏正
受天地之正性。明君臣之大节。
才贯文武。识探古今。
熙百志以立身。坚一心而奉主。
积诚自久。遇事乃彰。
晓于群情。率以大顺。
遂提六郡之地。首革两河之风。
及负海阻兵。徵师问罪。
又能长驱义旅。直抵虏城。
一鼓而凶徒禠魄。再战而元恶传首。
永清氛沴。功实卓然。
自秉圭来朝。鸣玉入侍。
察其器度。询以谟猷。
每闻匡国之术。弥见致君之道。
而恳陈恋阙。不愿守藩。
朕以将相之权。中外一体。
苟意有攸往。则诚难遽从。
况彼邦之人。皆愿其至。
师徒久便其训令。黎庶咸思其惠和
镇方之安。倚赖攸切。
是用命尔。式遄其归。
且兼八舍之营。俾仍五教之重。
又实其井赋。益以土田。
褒赏之典。劝忠斯在。
往𦲷乃服。厥惟懋哉。
检校司徒兼侍中依前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仍赐食实封三百户。
崔群潭州刺史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致君之道。
爰在辅臣。
发挥政经。
端理教化。
或彝伦未叙。
公议不明。
免其所职。
盖常典也。
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群
根于温恭。
发以词彩。
践履台阁
润色丝纶。
尝以敏才。
列于宥密
考能观行。
益表谦勤。
擢处钧衡
参大政
缉熙之绩。
每竭其谋猷。
翊赞之心。
亦彰于夙夜。
朕旰食思理。
注于话言。
善而可行。
无不虚受。
而顾问之际。
谓近于至公。
详听之閒。
或违于事实。
将何以同厎于道。
化洽万方。
宜罢印于中枢
俾报政于外服。
优以显秩。
尔其勉之。
使持节都督潭州诸军事潭州刺史御史大夫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
勋赐如故。
令狐楚宣州刺史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朕闻为政以德。
必推诚而任人。
为君以道。
必存体以立国。
况乎位崇元辅
职总庶寮。
众方具瞻。
时以轻重。
得不明进退之礼。
全终始之恩。
太中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令狐楚
夙擅懿文。
累阶清贯。
先朝特加宠命。
奖擢内廷。
出拥旌旄。
入居鼎铉。
朕祗膺宝位。
注意旧臣。
方属奉陵之时。
委以复土之务。
是宜竭心徇虑。
使下不欺。
而颇闻工徒之诉。
累彰官吏之罪。
遽有章表。
固求退閒。
宜归相印之权。
往授使符之命。
仍兼劳于司宪
俾奉法以惠人。
勉率乃心。
思予洪覆。
使持节宣州诸军事宣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勋赐如故。
改封永昌公主制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门下。
普宁公主天泉浴德。
崇兰发彩。
纂组之华。
每工于经目。
保阿之训。
深得于稚年。
容礼必叶。
言行无閒。
从容珩璜之韵。
婉娩柔嘉之仪。
而封疏旧邦。
礼宜改避。
是择美邑。
再申异恩。
改封永昌公主
主者施行。
禁奏祥瑞及进奇禽异兽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朕以寡昧。
纂承丕业。
永思理本。
所宝惟贤。
至如嘉禾神芝
奇禽异兽。
盖王化之虚美也。
所以光武形于诏令。
春秋不书祥瑞。
朕诚薄德。
思及前人。
自今巳后。
所有祥瑞。
但令准式申报。
有司不得上闻。
其奇禽异兽。
亦宜停进。
宣示天下。
知朕意焉。
遣使宣慰江淮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理天下者。先修其国。
国命之重。寄在方镇。
方镇共理。实惟列城。
列城为政。系乎属县。
然则匹夫之耕。匹妇之织。
积微成著。以供国计。
永念蒸庶。厥惟艰哉。
顷年以江淮租赋。爰及榷税。
委在藩服。使其平均。
太上皇君临之初。务从省便。
遂令使府。归在中朝。
或恐巡院既多。职因交替。
新制未立。旧纲巳紊。
况河汴而东。濒海之右。
名都奥壤。疆里接连。
如或征赋不均。徵输难济。
物轻货重。法弊人劳。
又闻江淮数道。比愆时雨。
深忧黎庶之不足。军国之阙供。
政有所不宣。事有所未便。
牧宰有课绩。官吏有否臧。
爰遣使臣。申我休命。
宜令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副使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潘孟阳专往宣谕。慰安疲氓。
询访便宜。蠲除疾苦。
安人利国。称朕意焉。
甄录诸道节度使团练经略防御等将士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道节度使团练经略防御等将士。久执干戈。
式遏封略。勤劳王室。
深用嘉之。据其优劳。
并与甄录。各委本军本使即具名衔奏闻。
遣使宣慰申光蔡等州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申光蔡及陈许两道将卒百姓等。
比遭旱损。
多缺粮储
特宜赈给。
令其有济。
申光蔡等州宜赐米十万石。
陈许等州赐米五万石。
仍令刑部员外郎薛舟充宣慰使
专往存问。
招谕剑南诸州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门下。朕闻皇祖元元之诫曰。
兵者凶器也。不得巳而用之。
恭惟圣谟。常所祗股。
故虽文诰有所不至。诚信有所未孚。
姑务安人。必能忍耻。
朕之此志。亦可明徵。
近者德宗皇帝举柔远之规。授宰衡之杰。
宏我庙胜。遂康巴庸。
故得南诏入贡。西戎寝患。
成绩始著。元臣丧亡。
刘辟乘此变故。坐邀符节
朕以枉成命者。虽乖于理体。
从权变者。所冀于辑宁。
竟违卿士之谋。遂允侥求之志。
朕之于。恩亦宏矣。
曾不知负牛羊之力。饱则逾凶。
畜枭獍之心。驯之益悖。
诳惑士伍。围逼梓州
诱陷戎臣。塞绝剑路。
师徒所至。烧掠无遗。
干纪之辜。擢发难数。
朕为人司牧。育彼黎元。
如辟之罪。非朕敢舍。
是用叶群率之谋。除百姓之害。
永清妖孽。厎定一方。
伐罪吊人。于是乎在。
其逆贼刘辟在身官爵。并宜削除。
今王师鼓行。寻济天险。
梓潼城守。巳解攻围。
压卵注萤。坐看扑灭。
西川将士。如有乘此声势。
翻然改图。枭斩凶魁。
以效诚节者。必当特加爵秩。
高位重赏。朕无爱焉。
其馀将吏等。但能去逆效顺。
以所领归降者。超三资授官。
以一身降者。亦与改转。
长行官健归顺者。并与叙录
仍加赏给。其西川管内刺史等。
当其阻乱。孰克静戈。
虽章表未通。而衷诚可见。
今能归款。亦仍旧职。
如或乘机立效。因事建功。
并特加酬赏。务极优厚。
夫皇王之道。吊伐所加。
义在除残。情非乐战。
故胁从罔理。必诫于徂征。
焚溺是哀。但兴于徯怨。
禁暴止乱。其在兹乎。
况有迹陷凶徒。心非党恶。
归我无路。遂至沦胥。
言念斯流。尤深轸恻。
所以明谕将帅。罪止渠魁。
其馀染污。一切勿问。
布告遐迩。咸怀朕意。
处分及第举人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搆大厦者。
必总于群材。
成大川者。
必资于百谷。
故思理之主。
求贤罔遗。
所以昭宣令图。
广大前绪。
观文缉化。
其在兹乎。
朕以寡昧。
获奉丕业。
虚己问政。
实始于兹。
考言求益。
敢不祗若。
故命左右辅弼。
洎有位之臣。
会于中台
必究其论。
閒密以献。
省自朕躬。
果获贤能。
副于饥渴。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人第三次等元稹韦惇第四等独孤郁白居易曹京伯韦庆复第四次等崔韶罗让崔护元修薛存庆韦珩第五上等萧俛李蟠沈传师柴宿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第五上等陈岵等。
咸以待问之美。
观光而来。
询以三道之要。
复于九变之选。
得失之监。
粲然可观。
宜膺德茂之异。
式叶言扬之举。
其第三次等人。
中书门下优与处分。
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上等。
中书门下即与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