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赵师民
向来 宋 · 赵师民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向来情思已陈陈,旅思无端不及春。
潘子形容伤白发,沈郎文字暗丹唇宋张耒《明道杂志》)
其一 宋 · 赵师民
 押真韵
露台枉惜千金费,却把铜山锡幸臣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 《风月堂诗话》:李义山文帝诗云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本朝赵周翰亦有诗云云,可与其并驱争先。)
其二
 押庚韵
菱天晨气润,夏午风清。
其三
 押冬韵
委地露花啼晓恨,拂提烟柳弄春容(以上《吟窗杂录》卷三四上《历代吟谱》)
其四
 押寒韵
霜女遗灵长著素,玉妃馀恨结成酸
按:《明道杂志》
陈政事疏庆历三年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
陛下体至仁之资,至明之性,足以衣被万物,临照四方。
然而海内吁嗟,边隅震挠,明不得监,仁不得施,岂非有所蔽哉?
臣请陈十五事。
一曰咨辅相。
辅相之本,在于进贤退愚,使中外之任,各当其能,上下之材,咸适其分,虽欲天下之不治,不可得也。
苟浮竞之徒,以希附获进,幽素之伦,以间隔见废,小人道长,贤者穷处,虽欲天下之不危,不可得也。
奇邪者其党常众,方正者其徒常寡;
党众则进取易,徒寡则见用难,士人之常势也。
方今之世,岂能尽善,非简材者,率不胜任,亦陛下所以责之未尽其道也。
二曰命将帅
将帅之臣,虽专阃外,然所以指纵属任而驾御之,在于本朝。
比年以来,师出败衄,虑陛下未尽将将之善也。
臣请粗举强弱以言之,羌贼所盗陕右数州,于本路十二分之二,校其人众,七八分之一,虽兼戎狄,亦不过五六分之一;
穷塞之地土至薄,校其财力,二十分之一。
今乃举天下之兵,引海内之财,未有成功,益为虚费,固有以使之然也。
三曰简侍从
近臣之任,必取于群吏,宰辅之任,亦取于近臣;
前日之群吏,今兹之近侍,今兹之近侍,将来之宰辅也。
当举肃哲之士,方重之人,谋于老成,考其笃行。
纤薄不逞,轻果无行者,不得进焉,则虽异日,朝廷之间无凶人矣。
四曰择守宰
向日吏能盖寡,用兵以来尤甚。
严督责以为善治,促赋歛以为能才,外饬拊养之名,内行苛刻之实。
或束缚疲民,以为军卒,受招募之赏;
或放纵奸吏,傍缘公赋,逞率割之欲。
虽军兴调用,有弗得已,而邦本至重,焉可勿念?
陕右列郡,海滨诸州,方秋冬时,而犹不足,若春夏久旱,人何以堪?
强者起而劫州闾,弱者转而填沟壑,以共理之不善也。
五曰治军旅。
强兵战胜,在于教之有法,御之得道。
羌贼不能数十万,然或举国出寇,或全师远匿,其出如风雨,其匿如鬼神,非有节制之良,徒以暴令驱之。
王旅列戍,自卫而已,贼来与斗,每辄覆败,况能长驱悉起,掩其巢穴哉!
何则?
不示之信义,不明之威赏。
教习之际,尚不能校阔狭,睹深浅,徒取矢道齐发战胜之格,但应得甲首、获戎马者,此乃古技击之流,而为亭长捕贼之事。
将领之臣,宠私其左右,暴虐于吏士,衣食之不恤,器械之不利,举天下之众,困于小夷,用是法也。
安禄山乱,人主在奔迫中,节将之偾军,郡守之委城,皆斩焉,而唐祚遂以兴复,此为小不仁以成其大仁也。
六曰修边防。
晁错上言,募人徙边。
边境少人,尚欲徙之,今东自瀛海,西被秦凤,滨塞数千里,田氓将百万,徒患所以教养制驭未尽其方尔。
人力殚尽,国用衰减,有边民而不善用也。
茍知积聚之术,尽发纵之能,比之远戍之士,新募之卒,其才勇岂但倍哉?
且因边民有十利:安其土壤,一也;
耐其风气,二也;
通其人情,三也;
习其径路,四也;
即其家室,五也;
亲其什伍,六也;
厥性忮猛,七也;
服其金革,八也;
减飞刍之劳,九也;
省转之费,十也。
非徒不能教养制驭,又有四害:地土不毛,而暴徵之,一也;
性鄙朴而重扰之,二也;
称过客者,驱之而使供口腹,三也;
输货赂者,强之而贾其裘马,四也。
七曰求谏诤。
先帝设谏官、御史,以司君上之过,纠臣下之罪。
陛下增其员数,甚盛德也。
然不务规正,专为伺察,掎摭纤微之衅,讦扬幽昧之私,取悦闻听,弥缝非职。
上之所宜言,不献其可;
上之所过作,不替其否。
明四目,达四聪,所以广视听于天下,黈纩充耳,冕而前旒,不欲窥人之私如是,岂诤臣皆非其人,所以咨询之义未当也。
八曰延讲诵。
王者必延学古之士,以备顾访,及于宴间。
先帝时得邢炳、杜镐、孙奭、冯元,犹有正议闻于上,明节著于朝。
汉家宰相,精通一经,天下大事,据之以决。
帝王治经,与品庶异,不独玩空文、占古语也。
天下无事,右文于是在;
天下有事,经武之图于是出。
沈滞僻老、孤陋鄙生,使之坐乡塾,训民士者,非帝王经意也。
今方外小有事,臣等不复进见二年矣,茍不足奉大问,发大对,虽屏斥之,无足惜者;
以为先王之遗籍,古人之陈篇,可以讲无事之朝,不足赞有为之世,臣愚以为过矣。
九曰革贡举。
汉有贤良方正、孝弟力田、敦朴茂异,既举而升诸朝,然后考以古学,询之世务,本行试言,得人为盛。
今欲先策论以近古,后诗赋以救弊,而华伪滋久,淆滥者众,文或代作,言预储,不若还乡举里选,复庠序升黜,以教育而察纠之也。
十曰久官政。
顷年守吏,烦于数易,虽有共治之志,莫之暇,上多茍且,下鲜畏忌。
屡变而启浮伪,数徙而无根据;
浮伪生则易淆乱,根据浅则轻动摇,官不及事,民不安教,欲物俗归厚,难矣。
十一曰谨财用。
兵兴以来,招募尤广,县官所养,浮冗者众,皆不业之徒,无所教之法,可战之士,十无二三。
诸路本城,复非战卒,虚设班行,亦数十万。
仰费公廪,坐殚国财,文武官吏,增倍前朝,此永久之斁也。
臣以为不在于厚招收,在于简费用而已。
十二曰不遗年。
古者七十致仕,非告之使休也,臣请老于下,君加惠于上,进退以礼,其来有旧。
若老悖人无善可师,贪得居位,自可推择,归之田里,未闻一切降诏,为百官之制,既弃其人,复官其子,子不教,而使从政,以为私惠,非理之得者也。
十三曰容诽谤。
近者无名人为诽谤者明旨购捕,此诚厚大臣之议,然臣以为宜但勿惑而已。
尧、舜在上,设诽谤之木。
传有士传言庶人谤,风听胪言于市,谤议于市朝受下赏,皆盛世之所为也。
十四曰除忌讳。
古之人君不讳所恶,唐德宗中才之主,逊于畿甸,一诏罪己,天下知其中兴。
近者诏书之下,先自称美;
其有灾咎,又为文饰,士民识者,岂无观笑?
陛下帝迹多绪,未尽省阅,代言之臣,非皆求媚,习使然尔。
侍于迩英,陛下谓太宗似好名者,此尚实德,虚名之至。
既议名之华,当务道之实,五帝、三王之名至于今者,有其实故也。
十五曰慎出令。
每下诏命,有駮议,朝行夕改,迁流莫已,怯懦者图身福而请留中,浅薄者扬主失而使闻外,皆为臣之敝也。
《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
必先求诸正道,考之古法,既有所下,莫之能改。
茍有狂夫妄议,虽重诛之可也;
若利不补害,正人尽言,何惮改哉?
论帝后不当与先帝同谥奏皇祐二年五月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太常因革礼》卷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二(第一册第六六七页)
商以往,谥号盖简
有周之初,典文浸兴。
《礼记》载武王之事,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者,谓太王、王季,既尊以称号。
至于文王,更加以谥法也
太姜、太任、太姒之贤,而尚未有谥,则其礼犹略焉。
于后幽王之后谓之幽后,惠王之后谓之惠后,此皆从王之谥以为称,同王之谥以为谥也
《左传》记景王之后,谓之穆后,则后之有谥,始于此焉。
东周之际,王制所及,国俗不一。
夷蛮远国,易名不及其君长;
中夏诸侯,考行或达于臣妾。
在夷则略,在华则详,礼斯然矣。
其间诸侯,鲁礼尤备。
君之夫人,皆自有谥,不从于夫,独定姒以首末非义,止曰定姒,不称小公。
《公羊》载宋之恭姬者,乃其从夫之谥为配耳,非谓姬之始谥自为恭也
汉室之兴,周典尚近,未能考故,而习秦馀,乃尊太公曰太上皇,又加昭灵、昭哀二后谥。
谥加于妣,而不加于父,号及其姊,而不及其祖,以为失矣。
前汉诸后,皆不加谥,止从帝名以为之称。
赵太后未亡而贬为孝成皇后,此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惟卫氏以追尊之故,乃谥思,许氏以早世不遂,谥曰恭哀
盖于时宪度未立,后妃之谥,或有或无,非有定制。
汉家之典,为未备矣。
后汉中兴,世主好礼,考姬周之典,参前汉之仪,既从其帝名,复加后谥。
表帝之名于上,系后之谥于下
光烈皇后者,谓光武之烈皇后也,非兼光以为谥也。
明德皇后者,谓明帝之德皇后也,非兼明以为谥也。
然自明德皇后而下,皆以德谥。
蔡邕以为善恶不实,非行大者受大名,行小者受小名之义
乃追改和后曰熹,安后曰思,顺皇后曰烈。
后之谥虽改,而帝之名不易,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魏氏及晋,盖亦因之。
魏武帝宣皇后者,谓武帝宣皇后也。
文昭皇后者,谓文帝昭皇后也。
武之为谥,非后所宜,又非帝名,之名止于一,而后之名得兼二也。
晋之武元皇后、武悼皇后,义亦同此。
传称之止曰元后,曰悼后,史氏追书,又系以武焉。
惠皇后以居位不终,故不得谥,止曰惠皇后,盖从之名,而非后之谥也。
晋称简文帝之后曰简文顺皇后,孝武之后曰孝武皇后,以谥有二,非后之名兼此三者也。
其后宋之文元、梁之武德,并先易名而后系帝号,义犹此也。
后魏本自北夷,而礼同中夏
悼武以上,且从帝名,而由前汉之制也。
明元以降,更加后谥,采后汉之法也。
文明皇后以临朝之故,加谥二字
史氏书曰文成文明皇后者,由之与后俱以文谥,非相从配,故两称之。
后同谥,乃两出之者,又足以见从谥以为称,非同谥以为谥也
唐室因之,亦无所变,太武之后,其谥曰穆,故曰太穆皇后
文皇之后,其谥曰德,故曰文德皇后
睿宗以后,或追改旧谥,或增加本号,故自昭成肃明二后以下,不复配以帝名,史氏之,乃或冠以庙号。
庙号之冠于后谥,又始于此。
朱梁之世,礼官失谬。
梁祖之谥,其名有五,独取其一以系后,谥曰元正皇后
原其本意,谓以后当同谥也。
违误之由,良始于此。
人君后妃,善恶自异,受名之义,安可同也?
五代之际,时运屡改,后妃终位,厥数无几。
后唐正简,有周之宣懿,近于唐制,此颇为得。
圣朝之初,亦因五代之制。
昭宪皇后上谥,有司乃议改明为昭,此于梁世礼官,其意同也。
孝惠、孝明二后,所上谥在太祖之前,而并以孝谥。
及后太祖上谥,乃于谥之中取其孝字,以追配焉。
然臣以为于义虽有违,于文尚未失。
于义有违者,以后同谥以为谥也
于文未失者,谥犹在上,后之谥犹在下也
洎懿德、淑德二后,上谥亦皆在太宗上谥之前,而又并以谥,及后太宗上谥,复取谥之中德字以追配焉。
臣故谓义之与文斯俱违矣。
何则?
者,之谥也,今更在下;
淑与懿,后之谥也,今更在上。
之与后,犹天之与地,上下之位,不可易也。
今乃以所从之名系于下,所配后之谥著于上,远考周汉,次及魏晋、南北诸朝、隋唐五代,未有此也。
臣又闻后之谥,忠和纯淑曰,汉之明德、章德是也,此则帝名之德与后谥之德异矣。
臣不知上此谥者,意谓邪,谓后之邪?
以为也,则不当系于后谥之下;
以为后之也,则不当以为从
臣故以为违谬始于梁世之有司,流祸自彼,积疑至今。
乃者庄怀、庄穆二后,又俱以庄谥,后以谥无庄,方复追改。
而未知违失之源,由于不考。
《书》曰:「若稽古」。
者之作,必考于古也。
《语》曰:「必也正名乎」!
今以谥系于下,后谥著于上,谓之曰正,臣窃未安。
夫革弊去惑,修复圣制,明王之盛举也;
因陋就寡,拘滞所习,愚俗之常守也。
臣幸得以鄙陋之资,值盛明之运,故敢发舒所见,候圣哲而裁焉。
论日食奏皇祐五年十月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九朝编年备要》卷一四、《宋史》卷二九四《赵师民传》、《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宋史新编》卷九一
太阳食于正朔,此虽是阴阳之事,亦虑是天意欲以感动圣心。
臣非瞽史,不知天道,但率愚意言之。
其月在亥,亥为水,水为正阴。
其日在丙,丙为火,火为正阳。
月掩日,阴侵阳,下蔽上之象也。
《诗》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谓之阴奸阳,失其序也。
又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谓下陵上,侵其权也。
又曰:「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家伯宰,仲允膳夫
聚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
谓大小之臣,有不得其人者也。
宗周之间,时王失德,今而引喻,盖事有所譬,固当不讳。
凡天之示象,由人君有失,不然,则下蔽其上。
古人君之失,不过暴虐怠慢,奢侈纵放,不师古始,舍是,何失道之有?
今圣心慈仁恭勤,俭约自检,动循典礼如此,自非下蒙上,邪挠正,使主恩不下究,而谁之咎欤?
望陛下朝夕咨于丞弼心膂之臣,洎左右近侍耳目之官。
其忠而纯者,与之遴选内外百职以及州县牧宰,使主恩究于下,不为群邪所蔽塞,则亿兆之幸也。
创含仁井记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
临沂而西九十里,为费邑
复西三十里,以蹬路间,民无隙地。
西连邾鲁,达于宋梁,东至姑尤,属于沧海。
公之往来,必由于此。
既无说茇,又乏井泉,暍于道周,人人苦之。
乃得浮屠曰智能,始以善利谋群氓。
谓邑西十五里邑人李氏,乃请其土为福地。
鸠众材,募工力,辟土五丈,得甘冽之水焉。
属以天行荐灾,而井未成。
景祐元年春邑宰曹君以肥州从事来莅厥任,事康而民阜,于是治道路,恤行旅,遂及斯未竟之井,以集其功。
复输俸购木为亭三楹,环植杨柳数十本,行李获以少休。
又择善良而典之。
君子曰:井之利大矣,传称伯益作井济人。
迨夫圣人作卦,称名而取象焉。
盖其道被于天下,而井利尤溥,故曰「改邑不改井」。
当乎道者,攸济更急,故又曰「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就道而言,则功以已成为美,故又曰「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今是井也,既在于邑,复当乎道,得良牧而功用成,则井之义备矣,谨命曰「含仁」。
命亭曰「清暍」,林曰「嘉植」。
夫费,鲁邑也,季氏食焉。
昔季斯穿井得羵羊,当是时天下无邦,陪臣执国命,私土田之利,不贡于君,故见怪焉。
先圣之答,其见及此矣。
后之人将必有徇其道,公其利,去灾异,而履元吉,则犹圣之徒也。
君成井之利,得卦之旨。
将以发圣道而泽寰海,自兹始乎!
君吴士也,少以文行鸣,举茂材得第,显历五吏,所在有声迹。
籍其能,均田赋于青部。
余忝校官,获闻其美而记之。
按:光绪《费县志》卷一三,光绪刻本。
劝讲箴庆历三年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皇朝文鉴》卷七二、《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三
若帝之元,于稽古先。
将以其道,格于皇天。
格天如何,谨徽旧典。
惟圣时宪,乃克尽善。
在帝宅中,亮章温雅。
将以其文,化成天下。
化成如何,顺考正道。
席上之珍,兹惟国宝。
天下有帝,体元创制,非先圣之旧章,不足以秉同文而执司契;
日中为市,以熭四方,非先圣之遗法,不足以举大义而正国常。
帝度其身,郁郁乎文。
彰礼施乐,以副皇坟。
帝出其言,穆穆厥声。
含仁吐义,式谐群情。
自天降祥,我民既康,不观于经,惧先猷之寖忘;
四夷放命,有严誓令,不观于经,虑大功之未定。
无以方隅之多事,而谓经籍之宜息,虞舜征苗,诞敷文德。
无谓宸居之至尊,而忽右文之为贵,歧昌造周,天经地纬。
无以陈久之可替,乃谓迂阔而难行,先哲之言,「虽无老成」。
无讥鄙生之窭陋,而略愚儒之浅昧,先师之谈,不以人废。
无以世治之或殊,而谓陈言之可侮,商弼之谏,事不师古。
无玩岁月之其除,而谓寸阴之已速,周王之戒,惟日不足。
有以见世主之御图,或万机纷然,不酌于古道,则风化有时而弗宣。
有以见人君之居极,或百度差忒,不断于古义,则权制有时而弗克。
昔令王之经世,必去害而称利。
明主观其书,可以效财成于万事。
昔贤臣之事君,有谋猷而必陈。
明主观其书,可以示轨度于群伦。
正朝之上,法宫之中,非赞襄雅奥,不足以兴嗜欲于清躬。
神丽之游,光明之处,非启迪深厚,不足以立正事于古语。
是故可以上文,可以立武,可以奉天地,可以为宗主,匪止玩其辞而释其诂。
可以观道,可以对万物,可以临兆人,不止明其旧而知其新。
靖恭乙夜,总览书群,夫圣人之至德,何以加于;
从容晏朝,䌷绎微旨,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此!
臣初闻始元之閒,儒风寖还,待问之臣,赐以清閒。
臣复观永平之烈,经术未缺,群儒议前,称制以决。
桑乾之后,来自幽陵,束发右衽,斯文有承。
金陵之君,越于夷裔,虽则讲习,其文已敝。
李唐之兴,贤君挺生。
贞观初治,开元既平。
东壁群山,儒宗墨卿
侍从之臣,官有佳名。
在我太祖神武披攘。
亲驾辟廱,真儒有光。
有赫太宗,文武并运。
经臣师师,以承帝问。
穆真皇,讲求多艺。
以其人文,发为盛际。
陛下即位,纂承天禄。
肇开二阁,以延儒服。
西临迩英,北启延义
瞻仰皇明,弥纶圣智。
成天下之务,昔游焉而穆清;
陈天下之谟,顷于兹而讲肄。
帝坐甚明,天章不秘。
愿以议道,愿以求治。
下臣执经,敢告中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