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帝后不当先帝谥奏皇祐二年五月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太常因革礼》卷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二(第一册第六六七页)
以往谥号盖简
有周之初,典文浸兴。
礼记》载武王之事,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者,谓太王王季,既尊以称号
至于文王更加谥法也
太姜太任太姒之贤,而尚未有谥,则其礼犹略焉。
于后幽王之后谓之幽后惠王之后谓之惠后,此皆从王谥以为称,同王之谥以为谥也
左传》记景王之后,谓之穆后,则后之有谥,始于此焉。
东周之际,王制所及国俗不一
夷蛮远国易名不及君长
中夏诸侯考行或达于臣妾
夷则略,在华则详,礼斯然矣。
其间诸侯,鲁礼尤备。
君之夫人,皆自有谥,不从于夫,独定姒以首末非义,止曰定姒,不称小公
公羊》载宋之恭姬者,乃其从夫之谥为配耳非谓姬之始谥自为恭也
汉室之兴,周典尚近,未能考故,而习秦馀,乃尊太公太上皇,又加昭灵、昭哀二后谥。
谥加于妣,而不加于父,号及其姊,而不及其祖,以为失矣。
前汉诸后,皆不加谥,止从帝名以为之称。
赵太后未亡而贬为孝成皇后,此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惟卫氏以追尊之故,乃谥思,许氏以早世不遂谥曰恭哀
于时宪度未立,后妃之谥,或有或无,非有定制
汉家之典,为未备矣
后汉中兴世主好礼,考姬周之典,参前汉之仪,既从其帝名,复加后谥。
表帝之名于上,系后之谥于下
光烈皇后者,谓光武之烈皇后也,非兼光以为谥也。
明德皇后者,谓明帝之德皇后也,非兼明以为谥也。
然自明德皇后而下,皆以德谥。
蔡邕以为善恶不实非行大者大名,行小者受小名之义
追改曰熹,安后曰思,顺皇曰烈。
谥虽改,而帝之名不易,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魏氏及晋,盖亦因之。
魏武帝宣皇后者,谓武帝宣皇后也。
文昭皇后者,谓文帝昭皇后也。
为谥,非后所宜,又非帝名,帝之名止于一,而后之名得兼二也。
晋之武元皇后武悼皇后,义亦同此。
传称之止曰元后,曰悼后,史氏追书,又系以武焉。
惠皇后居位不终,故不得谥,止曰惠皇后,盖从帝之名,而非后之谥也。
晋称简文帝之后曰简文顺皇后,孝武之后孝武皇后,以帝谥有二,非后之名兼此三者也。
其后宋之文元、梁之武德,并先易名而后帝号,义犹此也。
后魏本自北夷,而礼同中夏
悼武以上,且从帝名,而由前汉之制也。
明元以降更加后谥,采后汉之法也。
文明皇后以临朝之故,加谥二字
史氏书曰文成文明皇后者,由帝之与后俱以文谥,非相从配,故两称之。
帝后同谥,乃两出之者,又足以见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唐室因之,亦无所变,太武之后,其谥曰穆,故曰太穆皇后
文皇之后,其谥曰德,故曰文德皇后
睿宗以后,或追改旧谥,或增加本号故自昭成肃明二后以下不复配以帝名史氏之,乃或冠以庙号
庙号之冠于后谥,又始于此
朱梁之世,礼官失谬
梁祖之谥,其名有五,独取其一以系后,谥曰元正皇后
原其本意,谓以后当同谥也。
违误之由,良始于此
人君后妃善恶自异,受名之义,安可同也?
五代之际,时运屡改,后妃终位,厥数无几
后唐正简有周宣懿近于唐制,此颇为得。
圣朝之初,亦因五代之制。
昭宪皇后上谥有司乃议改明为昭,此于梁世礼官,其意同也。
孝惠孝明二后所上谥在太祖之前,而并以孝谥。
及后太祖上谥,乃于帝谥之中取其孝字,以追配焉。
然臣以为于义虽有违,于文尚未失。
于义有违者,以后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于文未失者,帝之谥犹在上谥犹在下也
懿德淑德二后上谥亦皆在太宗上谥之前,而又并以德谥,及后太宗上谥,复取帝谥之中德字以追配焉。
臣故谓义之与文斯俱违矣。
何则
德者,帝之谥也,今更在下
淑与懿,之谥也,今更在上
帝之与后,犹天之与地上下之位,不可易也。
今乃以所从帝之名系于下,所配后谥著于上,远考周汉次及魏晋南北诸朝、隋唐五代未有此也。
臣又闻后之谥,忠和纯淑曰德,汉之明德章德是也,此则帝名之德与后谥之德异矣。
不知上此谥者意谓帝之德邪,谓后之德邪?
以为帝之德也,则不当系于后谥之下;
以为后之德也,则不以为从帝之
故以违谬始于梁世之有司流祸自彼,积疑至今
乃者怀、庄穆二后,又俱以谥,后以帝谥无庄,方复追改
未知违失之源,由于不考。
《书》曰:「若稽古」。
言帝者之作,必考于古也
《语》曰:「必也正名乎」!
今以帝谥系于下,后谥著于上,谓之曰正,臣窃未安。
革弊去惑修复圣制明王盛举也;
因陋就寡拘滞所习,愚俗常守也。
幸得鄙陋之资,值盛明之运,故敢发舒所见,候圣哲而裁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