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葛繁北宋
题雪窦和尚亲书偈后 北宋 · 葛繁
七言绝句 押元韵
真机昔振云门路,祖席今多雪窦孙。
传到慧林花果盛,须知叶落总归根宋周密《志雅堂杂抄》卷下)
校刻韦应物集后序熙宁十年 北宋 · 葛蘩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二
权知吴县葛蘩等所校雠《苏州韦刺史集》凡十卷,以相校除,定著五百五十九篇,皆以辨析,可缮写。
刺史洛阳人姓韦氏名应物贞元中左司郎中出为苏州刺史,其详不载于正史,不可得而考也。
其为文峻洁幽深,词意简远,指事言情,格力閒暇,下可以凌颜、谢而上可以薄风、骚。
摆去陈言,纤浓合度,而自成一家,想似其为人也。
繇贞元逮今,三百馀年,而刺史之文传于世者,寥寥不知其几也。
熙宁九年,天子命度支郎中昌黎韩公出知苏州事。
公至则芟剔弊蠹,敷施德惠,而盗遁奸革,治若神明,期年而政成。
方是时,天子平交趾,定河隍,而四方有庆,公于閒宴之际,视学校,讲书史,以文会友,赋诗吟咏,而乐道前人之休,于是得晁文元公家藏韦氏《全集》,俾寮属宾佐参校讹谬,而终之于,始命镂板,将以传之于后世。
嘻!
昌黎公之志可谓远矣!
其为政明白爆耀而不敢忘前人之善,其文章清新雅丽而不敢忘前人之法,其行己刚毅明敏而不敢忘前人之行,是宜位与才称,而荣象其德者也。
千里之任,其能称乎!
后之人诵韦刺史之诗而闻寮属宾佐之言,其能忘昌黎公之德乎!
谨第目录如上。
将仕郎、守长洲县管勾河塘沟洫王昌虞,将仕郎、守陈州司法参军充州学教授霍汉英登仕郎、前监杭州盐官县岩门蜀山盐场、权知吴县葛蘩等校。
按:《韦刺史诗集》附录,四部丛刊本。
庆善寺天台教院记元丰元年十月一日 北宋 · 葛蘩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二、《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一九
天台教法,起于北齐慧文禅师,而祖述于印度龙胜尊者。
龙胜造《中论》,而北齐因《中论》悟一心三观之旨,传之于南岳思大禅师南岳天台智者,而智者由《法华三昧》悟内观玄要之旨,开拓义门,融通观法,以五时八教判一代佛法,以五重玄解解释经题,以四悉檀意破邪显正,消释义路,而随机应物,无滞不融。
以五科为方便,以十乘为轨行,而调伏众生,控制烦恼。
故如来世出,大意晓然,如慧日登空而无物不照,分位显然,而修行顿渐,毫发不可差忒。
教成于智者而始于北齐,故世以其大成之所集者,目其教以为天台焉。
天台五传而后至荆溪,由荆溪以降,枝派分流,而传袭者甚众,世次相承。
天竺慈云法师,而大教复兴,所修内观融通圆合,而九祖之意泠然可见,门人高弟入其室者不啻数十人,而显然有闻于当时者,明智大师而已。
明智之高弟有曰宣教大师立言者,抠衣于明智十有馀年,而悉传明智之要义,居盐官庆善寺之教院。
先时,寺之东南隅有旷隙之地,天圣中慈云之门人曰禹昌者,与寺之首座僧居湛相地形,募众缘,创立佛室、僧坊、法堂、门宇二十馀厦,讲唱教义凡三十馀年,而宣教大师实绍其事。
宣教师行与缘合,而精修三昧,为人祈福忏罪,则殊感昭著,闻于里闾;
其放释生命则异类驯服,事载别记,故僧俗檀那靡不归向,而唱道讲解日无虚席。
由是里人信士委施营葺,建立忏室,为方丈及讲堂、厨库、净舍、廊庑、寮宇,更易屏门,不啻三十馀厦,而院以之完葺。
讲诵之声夜以继日,而天台教观之旨化导于幽显,不动本际而周遍尘刹,使盐邑之人闻所未闻而相胥以为善。
天台之教盛行于此邑者,昌公为之唱道,而言公为之张大也。
呜呼!
二公之所以区区于建立者,岂特私于一己而适于当年而已哉,将欲会十方学者,传天台教义,以绍隆于百世之后。
后之人继二公而兴者,其能忘二公创始之意,而得不以天台教义为之依归乎!
元丰元年十月一日镇江军节度推官承奉郎试大理评事丹徒葛蘩记。
净业院结界记元祐元年五月甲子 北宋 · 葛蘩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二、至元《嘉禾志》卷二三、光绪《海盐县志》卷七
深山大泽,草木之所依附,而鱼龙之所泳游,盖天地既付物以生,而动植之所安息在是也。
若夫毒龙猛兽、妖蛟怪蜃杂处其中,则山或童而不得茂,渊或涸而不得深;
美玉明珠含泳于其间,则光明精粹之气充溢辉散,然后山渊之物得完其生,而草木之瑞、龙鱼之灵□□。
是则「水怀珠而川媚,石韫玉而山辉」者矣。
佛法之在世何以异此?
如来大慈,建立三宝,欲使其法久住于世,在人以持戒为人道之始,在处以结界为證道之基。
建大伽蓝,安立比丘,念十方法界,皆土石瓦砾之所成就。
不有妙法禁结其地,则众魔外道得以乘閒而肆毒。
故重解重结,即秽而净,寓其法于四隅,而隐妙相于秘密之中。
夫惟法之所照,非特珠之光明辉散也;
界之所立,非特玉之精粹充溢也;
而魔党破溃,非特猛毒妖怪之奔伏逃窜也。
比丘处其閒,茍能精进明悟,行道不懈,当有神物念念护持,然而不能成就圣果者,抑未之见。
秀州海盐净业院,久为僧坊,而界相不具。
元照律师从众请以秉持法事,仪范既圆,属余为之记,于是书以告诸学者云。
元祐元年五月甲子通直郎、知广德军广德县葛繁记。
真定府龙兴寺大悲阁绍圣四年二月十五日 北宋 · 葛蘩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二、《常山贞石志》卷一二、金石苑、光绪《正定县志》卷一五
真定府城之西三、四里有大悲寺唐自觉禅师所造金铜大悲菩萨像在焉,因以名寺。
五代之乱,契丹犯境烧寺,镕毁其半,□□以香泥补完之。
周显德中,国用空虚,掌计者无远图,收罗天下铜佛铸钱,以资调度,于是菩萨之像又以泥易其半。
宋兴,太祖皇帝开宝二年讨晋不庭,驻跸真定,召群僧而问焉,得像之兴□本末,欲徙置城中,不可,且言像坏之时有文在其中,曰「遇显即毁,遇宋即兴」,于是诏遣中使相地于龙兴寺佛殿之北,将复建阁,铸铜像以慰镇人之意。
□驾还京师,未几,寺之菜园有祥光出其上,凡三年不灭。
望气者占之,得古铜像不可胜数。
时暴雨大作,浮栋梁材千万计,自五台山而下至颊龙河止。
州以事上闻,诏以铜铸像,以木建阁,内遣军器使与州钤辖等领其事,工人冶者与夫力役之辈皆妙选能者,凡所经费,悉从官给。
像成,其身七十三尺,其臂四十有二,威容烜赫,相好圆成。
善者见之而心开,不善者瞻之而生敬,有生之类,迁善□罪于冥冥不可见之间,其为利也,岂小补哉!
谨案内典,大悲菩萨乃观音大士应现之身,正法明如来降迹之体也。
于曩劫来□□□脩入三摩地,成妙功德,获胜圆通。
上合十方诸佛本原妙心,同一慈力;
下合六道众生融通无碍,同一悲仰。
能成三十二应入国土之身,超过六十二亿沙数菩萨之智,显现众多妙容,宣说无边神咒。
通身是眼,不见纤尘,多手护持,拔提诸趣,不动真际,得大自勋业,传之无穷。
以是使蘩因旧文而为之记。
蘩闻圣本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本无言,不得已而后言。
故起心为物者卒乎无心,为道而言者卒乎无言。
大悲菩萨已成佛道于无量劫前,而我太祖皇帝拨乱反正于五季之后,救民出涂炭之苦,与菩萨度生之誓若合符契。
兴阁建像,作大庄严,皆欲福被□□,使人趋善而归于道,可谓无心之化矣,且得有言乎!
盖宝文公之意,欲尊朝廷而大道之本。
蘩也学浅而文不工,故言多而道不见。
虽然,道岂可见也哉?
将使观是文者知圣人之心存乎道,妙圆超悟而不滞于文句之间,则言虽多,亦志于无言而已矣。
绍圣四年二月望日,朝奉郎管勾真定府路都总管安抚司机宜文字、骁骑尉、赐绯鱼袋葛蘩记。
天宁寺偈碑(并跋 政和元年 北宋 · 葛蘩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二
惯经行脚老禅和,南北东西叉路多。
问得台山蓦直去,行行勘破赵州婆。
赵州婆子最多知,不识当年老古锥。
幸自台山行路直,欲便宜处落便宜。
南和尚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余谓徒当作安怡,因成此,示诸罢参禅者。
鹤林老圃笔。
按:民国定县志》卷一九,民国二十三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