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三日曲水对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而俱亡,一村以为怪;
乃相携之水滨盥洗,因水以泛觞。
曲水之义,起于此也(《御览》三十引《续齐谐记》)
齐王囧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间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
先帝问可以辅政持重付以后事者,答:「明德至亲,莫如先王,宜留以为社稷之镇」。
其忠良之谋,嶷诚之言,信于幽冥,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
议者有责悯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
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命之死。
先圣之教,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
晏婴,齐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难;
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顺之理。
理尽而无所施者,因圣教之所不责也(《晋书·张华传》)
杜预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唐称遏密,殷云谅暗,各举事以为名,非即葬有殊降周室以来,谓之丧服。
丧服者,以服表丧。
今帝者一日万机,太子监抚之重,以宜夺礼,葬讫除服,变制通理,垂典将来。
何必附之于古,使老儒致争哉(《晋书·挚虞传》,《通典》八十二。)
决疑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凡救日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
日将蚀,天子素服避正殿,内外严警。
太史登灵台,伺候日变,便伐鼓于门。
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
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
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
周而复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
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
社,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
日复常,乃罢(《晋书·礼志》上,引挚虞决疑,又见《宋书·礼志》一。)
理疑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父亡,服竟,继母还前亲子家,当为何服?
此有问:「有夫妇生男女三人,遭荒乱离散,不知死生。
母后嫁,有继子,后夫未亡,得亲子信,请就亲子家,后夫言可尔。
后数年,夫亡,丧之如礼,服竟,随亲子去,别继子云:『我则为绝,死不就汝家葬也』。
而名户籍如故。
母今亡,继子当何服?
服之三年则不来葬,服之周则无所嫁」。
博士淳于睿等以为,当依继母嫁,从为服周。
博士孙绰议曰:「父答虽有可尔之语,夫妻枕席相顺之意,固非决绝之辞也。
继母丧父如礼,服竟之后,不还私家,逾岁历年,循养无二,母恩不衰。
适见亲子,专自任意,无所关报,私随其志,绝亡夫,背继子,违三从正义,亦为大矣。
今母虽不母,子何缘得计去留轻重而降之哉!
夫五服有名,不可谬施。
施之为出,出义不全;
施之于嫁,嫁义不成。
欲降服周,于礼何居?
名在居籍,私归亲子,丧柩南北,礼律私法,订其可知,便决降服,许令制周,颇在可怪」。
博士弟子北海徐叔中难孙云:「以前问不立甲乙为名称,于议不便。
今以母为甲,先夫为乙,后夫为丙,先子为丁,继子为戊。
丙言可尔,必虑事宜,顺其至情,非虚欺也。
临终不命,知死之后,制不在己故也。
甲不重求,信之前言也。
本有求还之计,去誓不还葬之辞。
生则己不得养,死则不与己父同穴,就不成嫁,当为去母,附之于嫁,不亦宜乎(《通典》九十四引挚虞理疑)
文章流别论 其一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
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
祝史陈辞,官箴王阙。
《周礼》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赋者,敷陈之称也;
比者,喻类之言也;
兴者,有感之辞也。
后世之为诗者多矣。
其功德者谓之颂,其馀则总谓之诗。
颂,诗之美者也。
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于宗庙,告于鬼神;
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
则以为律吕,或以颂形,或以颂声,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
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
扬雄《赵充国颂》,颂而似雅,傅毅《显宗颂》,文与周颂相似,而杂以风雅之意;
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艺文类聚》五十六,《御览》五百八十八。)
其二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
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
情之发,因辞以形之;
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
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
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
楚辞之赋,赋之善者也。
扬子称赋莫深于《离骚》。
贾谊之作,则屈原俦也。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
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
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
文烦省烦,辞之险易,盖由于此,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
是以司马迁相如之浮说,扬雄疾「辞人之赋丽以淫(《艺文类聚》五十六,《御览》五百八十七。)」,《书》云:「诗言志,歌永言」。
言其志谓之诗。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以知得失,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为篇。
古诗之三言者,「振振鹭、鹭于飞」之属是也。
汉郊庙歌多用之。
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
于俳谐倡乐多用之。
六言者,「我姑酌彼金罍」之属是也,乐府亦用之。
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世用之。
古诗之九言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之属是也,不入歌谣之章,故世希为之。
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
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馀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艺文类聚》五十六)
其三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七发》造于枚乘,借吴楚以为客主,先言出舆入辇蹙痿之损、深宫洞房寒暑之疾、靡曼美色晏安之毒、厚味暧服淫曜之害,宜听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导引,蠲淹滞之累;
既设此辞,以显明去就之路,而后说以色声逸游之乐,其说不入,乃陈圣人辨士讲论之娱,而霍然疾瘳:此因膏粱之常疾以为匡劝,虽有甚泰之辞而不没其讽谕之义也。
其流遂广,其义遂变,率有辞人淫丽之尤矣。
崔骃既作《七依》,而假非有先生之言曰。
呜呼!
扬雄有言「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孔子疾「小言破道」,斯文之簇,岂不谓义不足而辨有馀者乎!
赋者将以讽,吾恐其不免于劝也(《艺文类聚》五十七,《御览》五百九十。)
其四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扬雄依《虞箴》,作十二州十二(当作「二十五」。)官箴,而传于世,不具九官。
崔氏累世弥缝其阙。
胡公又以次其首目而为之解,署曰《百官箴(《书钞》原本一百二)》。
其五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
质文时异,论既论则之矣。
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
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
后世以来之器铭之嘉者,有王莽《鼎铭》、崔瑗《杌铭》、朱公叔《鼎铭》、王粲《砚铭》,咸以表显功德。
天子铭嘉量,诸侯大夫太常,勒钟鼎之义,所言虽殊,而令德一也。
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平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论润色,言可采录(《御览》五百九十)
其六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诗、颂、箴铭之篇,皆有往古成文,可放依而作,惟诔无定制,故作者多异焉,见于典籍者,《左传》有鲁哀公为《孔子诔(《御览》五百九十六)》。
其七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哀辞者,诔之流也。
崔媛、苏顺、马融等为之率,以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
建安中文帝临淄侯各失稚子,命徐干刘桢等为之哀辞。
哀辞之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叹息之辞(《御览》五百九十六)
其八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今所□哀策者,古诔之义(《御览》五百九十六)
其九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若解嘲之弘缓优大,应宾之渊懿温雅,连旨之壮厉忼慷,应间之绸缪契阔,郁郁彬彬,靡有不长焉矣(《书钞》一百)
其十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古有宗庙之碑,后世立碑于墓,显之衢路,其所载者铭辞也。
图谶之属,虽非正文之制。
然以取其纵横有义,反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