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南山题名康定二年三月 宋 · 张若谷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
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知府事张若谷两浙路体访安抚、三司度支判官、税课转运司司勋郎中张从笔,康定辛巳暮春二十三日游宴此山,尽日而去。
按:《武林金石记》卷五。台湾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本。
十二考人前权保大军节度推官张从宜可著作佐郎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宋元宪集》卷二三、《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九八
敕:具官张从宜,久调中铨,屡宾外府
近援赦格,归质岁勤。
繄书考之滋多,顾振淹而有序。
宜缘信赏,俾陟荣涂。
勉佐蓬丘之华,更图县绶之举。
可。
唐重摹吴季子墓铭跋(〔大历十四年〕)1063年5月3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一、《集古录》卷八、《六一题跋》卷八、嘉靖《江阴县志》卷二、《六艺之一录》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吴季子墓铭》,自前世相传,以为孔子所书。
张从绅记云:旧石堙灭,开元中玄宗殷仲容模搭其书以传。
然则开元之前已有本矣。
至大历中萧定又刊于石,则转相传模,失其真远矣。
孔子平生未尝至吴,以《史记·世家》考之,其历聘诸侯,南不踰楚。
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
又其字特大,非古简牍所容。
第以其名传之久,不可遽废,故录之以俟博识君子。
嘉祐八年五月晦日书。
临安海会寺殿记庆历三年正月十五日1043年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蔡忠惠集》卷二五、《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咸淳临安志》卷八三、万历《杭州府志》卷一○○、民国《杭州府志》卷三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杭州临安县海会寺梁大同中始作,号曰「竹林」。
五代贞明之初钱吴越王又新之。
王,县人也,少尝往来里中,困甚。
已而跨有全吴,名贵地大,私念所从来,岂非阴有相我者耶?
竹林最得山水佳趣,因大治之,益广前制。
当是时,吴中浮图居虽百千数,无是伦者。
大中祥符间,例易天下寺名,遂锡今额。
天禧五年冬十月火,通夕而墟,其徒散去。
总持僧有朋顾思惕然,以兴所废为己务,每说于众曰:「吾师之法,或资于塔庙,福报之来,称其所出。
今殿适谋始,而大家力饶,不能厚施,异时名氏不齿篆载,反索气以后人,其可乎」?
于是盛仁俊、张从实先输而唱之,又从而和之数十百人。
以圆监元一、盛鋹兼筦度材砻石、塈茨阶级之役,积费钱三千万,行一十年而后已。
既成,列像其下,鼓钟其中,会合邑子而落之,墟者复庀,而散者还集。
昔钱王以一国之资基之于前,而有朋以一己之志继之于后,可谓能且勤矣。
庆历三年正月十五日记。
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左屯卫大将军使持节雄州诸军事雄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御史大夫上柱国荣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七百户赠保宁军节度使追封楚国公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八、《华阳集》卷五四
彰化军节度使、舒国公惟忠之子七人,为左屯卫大将军雄州防御使者,其幼子也。
艺祖皇帝之曾孙,吴懿王德昭之孙,母曰任国夫人田氏。
踰年,即赐名曰从信,除左班殿直
明道元年,积迁内殿承制,寻徙东八作使
景佑二年,朝廷以环卫之秩,大更宗子官,遂改右千牛卫大将军,历简州刺史
皇祐二年,进左屯卫大将军秀州团练使
初,燕恭肃王既薨,其后宗室稍寝封建之制
天子念骨肉之深,至是,大宗正濮安懿王始王汝南,而诸王邸又使世有公爵之封。
久之,公伯氏韩国公且薨。
嘉祐二年,遂进爵荣国公,已而又进以所终之官。
后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以疾薨于寝,享年五十有一。
上抚几而悼之,辍视朝一日,遣入内都知李允恭典护丧事,以太常卤簿、鼓吹,导殡于国南奉先佛寺,纳书以保宁军节度使楚国公印绶告其灵。
公于属籍,盖今上之从兄,字君瑞
少而警悟如成人,舒国公之捐馆,才四岁,哀恸不息,见者为之感欷。
太夫人钟爱独深,抚教之未始去左右。
及侍母疾,蚤夜不解带,而卜祠药膳之无不至。
重离内艰,顿踊叫号,几不能生,于是宗族以孝闻。
公览六经百氏之书,至于御射音律之学,所通靡不精。
一日谓诸宗子曰:「天子择行义经术之士,入教于宫,今倚席不讲,岂称所以奖育之意邪」?
于是延学官堂上,终日敷经授义,靡然向风。
因复敕之曰:「吾幸生盛时,蒙祖宗之休,出入禁闼四十馀年,虽不见用,然未尝有过失。
观宗室中寿罔克以长,岂膏粱玉帛,非所以辅养性命者欤?
若曹当勉志于学,毋自靡于骄华也」。
公又谓唐十院置维城库,约诸王禀入,而上下均其用。
今虽奉养之费,一出县官,然属大者犹或不给。
诸王邸多殖产井市,日以取其资,惟懿王院初无馀财。
因令治一库,帅诸宗子月视禄之厚薄而十输之一,不得辄私以费。
于是车马宾客冠昏丧祭之礼,无不获其助,今其法不废。
公风度伟特,外严而中夷,治家肃然如官庭。
颇恬于声利,位出公下者,或以曲恩迁去,视之泊如,不以介介其中也。
方朝廷以艺祖之后,名礼未称,公于懿王之裔且为长,有司议将进位,而会公薨,故饰终之典非前后所侔。
夫人孙氏,赠太子太师承祐之孙,辅佐有贤德。
子男三十七人:曰世颙、曰世渊,皆右领军卫大将军
曰世爽、曰世逢、曰世燮、曰世鸿,皆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世登、曰世耀、曰世福、曰世穷,皆右千牛卫将军
世荣、曰世掌、曰世阐、曰世重、曰世职、曰世根、曰世引、曰世朏、曰世亲、曰世芃、曰世资、曰世劬、曰世造、曰世藩,皆右监门率府率
馀早亡。
女十九人:适武亢者,封秀容县君
适徐璋者,封河间县君
适徐保恩者,封万年县君
繇亢而下,皆供奉官
张从权者,封乐寿县君
适王立者,封福昌县君
繇从权而下,皆侍禁
六未笄,馀早亡。
孙男十七人:曰令典,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令扁、曰令戚、曰令跻、曰令穆、曰令志、曰令摅、曰令群、曰令摄、曰令优、曰令贯、曰令哿,皆右监门率府率
馀未赐名。
明年十月甲午仁宗皇帝西葬河南永安之原。
其将葬也,宫寮臣恂上公之行于太常,而博士夏卿谥曰「安僖」,有诏铭其墓中。
太史臣圭实为之铭曰:
于赫皇祖,有烈自先。
神明其祚,本支万年。
显允楚公,实大土宇。
乘马路车,来燕来誉。
华堂隆隆,公子之娱。
公敕公子,以诗以书。
天子念公,名礼未报。
其赠伊何?
高幢副纛。
公丧既西,三川逶迤。
有臣太史,作为铭诗。
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1077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今月初七日,递到赦书一道,以十一月二十七日南郊礼毕,大赦天下者,臣已集军府官吏将校军民等宣读讫。
伏以人之所归者莫如德,天之所享者在于诚,其惟圣王,克有全美(中贺。)
伏惟皇帝陛下聪明稽古,承继祖宗,慈惠爱人,抚临邦国。
有遍覆并容之大度,有防微慎独之小心。
不从游畋,不近声色。
无纷华盛丽之好,无便僻侧媚之私。
岁时吉蠲,以承七庙;
左右顺适,以奉两宫。
其功施于人,效见于事。
则宅仁由义,缙绅之徒成材于学校;
超距蹋鞠,熊罴之旅养勇于营屯。
瓯窭污邪之收,充于仓廪;
关通和钧之利,阜于市廛。
家有豫乐之声,人无愁怨之色。
协气所召,休应自殊。
钩陈太微,星纬咸若。
昆崙渤澥,波涛不惊。
近则金石之声,鸟兽欣蹈;
远则干羽之舞,蛮夷骏奔。
象齿旅于阙庭,龙媒纳于闲厩。
是谓六府三事,皆可以歌;
四海九州,罔不率俾。
盖巍巍而特起,非琐琐之能窥。
前世议泰山之封,谋梁甫之禅者,度崇比大,畴克登兹。
陛下抑而不图,谦以自牧。
以谓先后创业垂统,其功莫得而名;
上帝隤祉发祥,其德无可以称。
思所以报,一本于心。
故寅畏严恭,积之有素;
而齐明薰祓,进而益虔。
在于物者不取其烦,尽诸己者必求其实。
是以萧光之烈,奏于宗祊;
柴燎之蒸,焜于郊兆。
幽隐昭答,神灵顾怀。
无疆惟休,方寖昌于万世;
不敢专享,故敷锡于群元。
稽参典彝,定著赦令,弛张从理,同异称情。
罪眚而弃瑕疵,录劳能而纵逋负。
显晦咸暨,洪纤不遗。
万国之欢,既交于冲漠;
一人之庆,遂及于跂蠕
孚于上下之间,极乎帝王之盛。
臣被学最旧,蒙恩寖深,莫待甘泉之祠,独叹《周南》之滞。
第从臣之嘉颂,未效薄材;
望属车之清尘,但驰远思。
想仰宸扆,臣无任(云云)
按:《元丰类稿》卷二七。又见《曾文定公集》卷一○,《曾子固集》卷一四,《皇朝文鉴》卷六七,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四六法海》卷三,《渊鉴类函》卷一五三,《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卷一七九。
宗室故湖州管内观察使镇宁军节度使追封仪国公墓志铭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王魏公集》卷八
元丰二年九月甲午制曰:「古先哲王治四海以孝,亲九族以仁,生则致享叙之恩,死则尽追崇之数,民德归厚,朕甚慕焉。
皇伯、湖州管内观察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湖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五百户、食实封二千一百户克勤,序于宗藩,躬迪善行,无骄慢过差之悔,有端庄谨厚之称。
永言奄亡,良用伤衋。
恩礼之厚,属在亲贤,授钺建旄,锡封南国
尚其冥漠,膺此休荣,可赠镇宁军节度使,仍追封仪国公」。
谨按,公字进之,秦悼王廷美之曾孙,广平郡王德隆之孙,赠深州团练使承训之子。
起家除左班殿直,十一选至观察使
娶薛氏,封仁寿郡君,先公卒。
子男二人:叔昂,右龙武军大将军怀州防御使
叔恺,右羽林军大将军舒州防御使
女十五人:长寿县,适内殿崇班张从逊;
次适西头供奉官宗亮
次仁慈县君,适内殿崇班张保
永康县,适西头供奉官张从悫;
仁寿县,适东头供奉官王君贶
馀早卒。
孙男十二人:羡之,右武卫大将军
施州刺史
劳之、迁之,右监门卫大将军
澄之右千牛卫将军
听之、抗之、政之,率府率
用之、元之,三班奉职
馀尚幼。
曾孙男六人:公铉、公绘,率府率
四人未名。
曾孙女八人。
元丰二年九月丁亥卒,明年三月癸酉葬于汝州梁县悼王之茔次。
公以宗室贵近,幼服恭俭,自奉朝请踰五十年,厚重端良,迄无罪悔,宜其宠禄光大,令问始终,褒恤哀荣,恩礼备称。
制书所纪,辞章烂然。
臣某幸以文字为职,获志公事,谨昧死以闻。
铭曰:
有翼仪公,炜我宗子。
蹈彝去奢,居宠离祉。
制行不踰,厚终令始。
刻铭墓中,以告无止。
宋故宣德郎尚书屯田员外郎永康军青城县尚书都官郎中蔡公墓志铭(代光禄熙宁十年五月 北宋 · 朱长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乐圃馀稿》卷一○
天圣中范文正公讲学于南都,四方英才踵门受教,睢涣之上,实为渊源。
是时蔡氏有四贤焉,君其长也,子清其弟也,故秦州密直公、今资政南阳公,其从父弟也。
余以勤苦获交于四贤之间,而君之叔父、太傅公以其子妻余,由是相与甚厚。
及既从仕,离群索居久矣,而君不幸没于中年。
君之子无一存者,风迹之美,人罕知之。
于其将葬也,南阳公嘱余以铭。
余安敢辞,姑述其世阀官资与其所闻之美行,以志诸幽。
君讳拯,字仲仁应天府下邑人也。
曾祖讳坚,潜德储庆,以南阳公赠太子太保
妣曰陈氏,庆国太夫人
祖讳陟,位国子博士,知泗州
体用强明,为世吏师,赠太子太傅
妣曰张氏,康国太夫人
考讳希颜殿中丞
治邑称惠,以君贵赠尚书祠部员外郎
妣曰谢氏,永昌县太君
蔡氏世称经术,而吾外舅酷爱进士,以教诸子。
君孝友明悟,强学勇进,足以充其科,初虽黜而业益工。
尤善为律诗,琢词练意,得唐人之清,学中翕然称诵焉。
景祐元年试于廷,赋等几中魁甲,以脱误,才得及第。
与子清及南阳公为同年,拜庆于家,乡党歆慕,君子喜蔡氏之兴焉。
初命德清军判官,以廉辨闻。
河北转运使李统监仓草场于天雄军,庾廥无弊。
荐牍交上,改大理寺丞、知下邳县
属家艰,解职,又宰并州平晋徐州之沛
三司使才之,举勾当作坊,迁殿中丞太常博士,出知永康军青城县,又改屯田员外郎
卒于官,年五十七,皇祐六年十月九日也。
以子官赠尚书都官郎中
君少时名声籍籍在人口,自郡县以至列于朝,风力遒劲,所临必最。
其为人轩辟磊落,洞去阙事可为无少惮也。
于朋友直而不隐,亲仁善谑以发其欢心,人莫不欣欣愿交焉。
太常博士沈唐顷在楚州幕,与州将有隙,因致于罪。
君时过楚,闻其状,即以书讯于大理少卿王告
怒以进,坐是龃龉累年。
呜呼!
世俗之友,閒居或煦煦相亲,嗫嚅谄笑,惟惧不合;
一有急难,则弃不之省,若秦越相视肥瘠者多矣。
如君能蹈危以救其友,论者高之。
君之所为皆仿是。
当世名公卿或器待之,然君不亟于进趋也。
俾其克寿,未必不显,而止于此,哀哉!
自子清终于建州推官又逝去,而秦州为英庙旧学之臣,贵重于世,南阳公秉钺殪戎,致位枢府,英胄联进,咸见器使。
天下以蔡氏为华族,而君与子清不及见也。
夫人李氏,封万年县太君,居家整整有法度。
方君之丧,人皆以道远欲火之,独为不可,力护全柩,自蜀归宋。
后五年卒。
三子,长曰天经,淄川高苑县主簿
次天球,都官员外郎
次阙不仕。
二女,长适国子监直讲杨褒,次适著作佐郎刘瑰,今皆亡矣。
孙男曰从,曰复。
孙女三人,睦州巡检张从愈、横海军节度推官凌浩、进士张充,其婿也。
嗟乎!
君亡逾二十年,祗见其孙颇善学,庶几有后。
南阳公尝读君之遗编,乃慨然作诗曰:「一孙身后立,百纸死前书」。
痛之深也。
熙宁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合葬君夫人宋城县之三里村。
铭曰:
浩浩蔡源,既浚且长。
方宋之隆,继才萃良。
济济四贤,从师于庠。
君倡厥伦,有蔚其章
亦既起家,谓宜联仕。
不剉其刚,不慑于义。
滞淹即潜,用未盈器。
死于岷阳,畴不嗟欷。
君亡二纪,子丧孙孤。
昔时流辈,零星邱墟。
棣存一萼,尝运天枢。
是友是怀,涕泗盈裾。
睢阳北原,冈陵迤逦。
壤沃水深,祖考则迩。
既吉其藏,贻后之祉。
勒铭于幽,庸示来世。
宋故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淄川高苑县主簿蔡君墓志铭(代光禄熙宁十年五月 北宋 · 朱长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乐圃馀稿》卷一○
资政殿学士南阳蔡公以其从兄之子天经文编与其子从所书行状畀予,且曰:「天圣中,吾与君学于睢阳,天经已颀然于前矣。
其后仅二十年,遂登第。
后三年,不幸早死,吾甚伤之。
今其孤从将卜葬焉,请为之铭,以摅吾怀」。
予窃谓南阳公洵友且慈,既悼其兄,又闵其子,将以文辞贲于窀穸,安得无述焉。
君字元恺,天经其名也。
太子太傅讳陟之曾孙也,赠祠部员外郎希颜之孙,屯田员外郎讳拯之子。
蔡氏世为睢阳人,持家修严,乡党矜式。
祠部与其弟赠太傅府君教诸子为辞章举进士,遂以起家,而屯田亦善教其子。
君既闻诲于父,又受学于师,弱冠时崭然出群,试文府庠,尝为诸生冠。
庆历六年,以乡荐覆试武成王庙,名在第二。
是年登科,当时士子翕然慕其文。
试校书郎淄州高苑主簿
年少仕初,与大夫辩正枉直,惟其是而后已。
邻境有河,每役夫争渡,或挟仇怨,以至溺死。
及君总役,将罢,先期告民度舟之力,以次为渡,且戒舟人曰:「有溺死者必刑」!
是日坐于水滨,俟其皆济,然后去,以无患。
会岁饥,劝民出以赈贫。
他邑纳粟于县而后给,君独请各输于其村之富室,立期遣官就发焉。
富者不劳,而饿者以活。
大丞相公安抚青、齐,嘉君之为,每谒府,慰待甚渥。
方将荐之,而君以疾卒于官,时皇祐元年四月九日也,享年二十有八。
君资孝友而倜傥有节,志大而气豪迈,美才跼于短数,悲夫!
自屯田昆弟四人擢进士第,君能嗣之,其弟天球又继之。
其后南阳公有才子数人,而三人又为同年,光焰炜炜,缙绅荣之,而君亡久矣。
娶刘氏,虞部员外郎说之女。
秉节自誓,以育其子。
子二人,长即从,次景脩,夭丧。
女适睦州巡检张从愈。
孙男尚幼。
熙宁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奉君之柩,葬于宋城三里村先人之墓次。
铭曰:
凡物之生,或华而易稿,或质而难老。
吁嗟之子,夙敏而成早,胡龄之夭。
自旅而归,终安其兆,维后人之孝。
保宁军节度观察留后东阳郡仁寿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八、《范太史集》卷四七
夫人李氏。
祖汉琼,彰德军节度使
父文昶,供备库使
夫人年十五,归于东阳郡宗办。
宜于家,和于族人。
富贵荣溢,自视欿然。
尤好修身养性之术,每阅儒释书,欣然有所得。
常勉东阳公以学,东阳由是力于文,皇祐中为举首,召试禁中,独中高选。
熙宁初薨,夫人持戒绝荤茹,澹泊缟素,若将终身。
训诸子孙以学,继东阳之业。
诸子孙服其教,菲饮食,耽经史,寤寐勤劳,数年之业成。
于是仲绾、仲瑝、仲缄、士获继登科第,迁优秩,宗属改观,以相劝励。
魏邸文学之盛,由夫人之训也。
仁宗时,尝召燕宫中,夫人同命妇,特髻见。
上顾之曰:「宗戚近属有德者固当异数。
东阳家,无宜碌碌以朝」。
诏有司命改服,自后以包髻入,当时荣之。
初封金乡县君,后以夫贵,封德安郡君
神宗时,以积行之懿,特封仁寿郡夫人
元祐五年五月丁亥薨,年六十有八。
至今宫邸言妇德之美,可以为闺门轨范者,以夫人为称首。
男十六人:曰仲富,左率府率,幼亡;
曰仲寻,故羽林大将军黎州团练使,赠郓州观察使追封东平侯
曰仲绾,故台州防御使,赠武康军节度使,追封崇国公
曰仲瑝,郓州观察使
曰仲緎,右武卫大将军端州团练使
曰仲汧,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仲琨,右千牛卫将军
曰仲闿、仲㲄,并右监门率府率
馀七人皆早卒。
女十九人:长适殿直张从懋,次适供奉官李仲正,次适侍禁王镐,次适左藏宋安道,次续侍禁王镐,次适奉职高烈,次适侍禁石继承,次适殿直李士宏,次适假承奉郎周剔,馀十人皆幼亡。
孙男三十二人:士获,右武卫大将军濮州团练使
士托,右武卫大将军汀州刺史
士陆,右监门卫大将军
士纯、士怤,并右侍禁
士伴、士舂、士𥠺、士汷,并左班殿直
士今、士聪、士琰、士牵,并右班殿直
一人未赐名,馀十八人皆早亡。
孙女出适者八人,未出适者十二人,馀皆早亡。
曾孙男二十二人:不党,右班殿直,不谄、不磷、不溢、不惑,并三班奉职
十二人未名,馀五人皆早亡。
曾孙女出适者一人,未出适者十有二人。
九年二月己酉宣仁圣烈太皇太后之丧,葬河南永安县
铭曰:
于穆夫人,宗妇之贤。
有母之教,蕃其子孙。
仁祖神宗,异礼锡命。
凡厥有家,宜视其庆。
开府仪同三司昌国公妻同安郡安氏墓志铭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六○、《范太史集》卷四九
夫人安氏,京师人
曾祖解州防御使习,祖左侍禁怀正,父东头供奉官承祐,母李氏。
年十七,归宗室昌国公仲騑。
事舅姑谨肃,治家有法。
待内外亲属,无贵贱长幼,一以礼,虽遇婢妾,亦未尝大声色,故无不得其欢心。
和义郡夫人,昌公之继母也,夫人奉之愈加敬顺,未尝以纤介致异。
昌公事继母亦以孝闻,人以为有内助焉。
既而公先夫人捐馆,夫人执舅姑及公之丧,哀毁尽礼。
戒子孙必以慈俭为称首,子孙服其教训,循以为法。
封同安郡君
元祐七年四月壬午卒,年五十有六。
九男:曰士感,右武卫大将军渭州刺史
曰士齿,右内率府副率
曰士趋,左班殿直
曰士勿,右班殿直
曰士颁,右班殿直,卒;
四人早夭。
女二十人,适左侍禁刘鈜、供备库副使张从厚、西头供奉官世明承务郎刘公佐三班奉职王审方;
二人幼,十三人皆早卒。
孙男五人:不求,三班奉职
不愚,右班殿直
不惑,三班奉职
二人幼。
孙女三人,二早夭,一人在室。
九年二月己酉,葬河南永安县
铭曰:
涧溪沼沚,潢污行潦。
筐筥锜釜,蘋蘩蕴藻。
夫人是职,公侯之宫。
著为壸则,继彼《国风》。
济州钜野弓手营重修土地祠堂记 北宋 · 王籍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七
神土之义,其来远矣,自穴处而降,谓之中霤。
大至区宇,小至一家,悉有主焉,故上至天子,下逮庶人,咸得祠矣。
实荫庇生民,不私于祸福者也。
济州城南附于县廨宇,环居百家,曰弓手营
旧有土地祠堂,历年寖远,栋宇摧毁,神像随闇。
一日,有本直节级卜温、鹿臻、王穆洎厅吏张从等数人,拱立堂下,叹而议曰:「我等受神之赐多矣,今庙貌若是,不为葺而饰之,是负神之赐也」。
众议喜修。
于是乃与其徒同心协力,鸠工聚材,堂成而廓备,像塑而壁绘,焕然一新,如在之容俨然端肃。
噫,不有特达干能之者为之倡首,而众皆说随,奚可遽有成就也?
百人者诚能为国家佐佑,良尉罄厥公忠,奋不顾惜,捕逐奸盗,畏慑屏息,俾百里之民泰然常得安堵,靡枉良平。
斯岁时祠祀,神必飨之而贻诸福,不尔,神岂私乎?
盖聪明职在福善而已。
籍鄙浅无文,见托为记,聊叙葺修始末云耳。
时圣宋熙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立。
承奉郎、行济州钜野县尉管勾沟洫河道盖申,纠首节级卜温等。
按:道光钜野县志》卷二○,道光二十年刊本。
丞相仪国韩公行状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
元符三年十月,诏以通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南阳开国韩公右正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公,故侍中魏国忠献公子也。
忠献之子六人,而公居长。
为人外和内刚,美须髯,姿貌辞气大抵类忠献,而仁厚平恕,无所矫饰。
自忠献在时,已有人望,识与不识曰:「是魏公之子而如魏公,宜其复为相也」。
及为相制下,都城传布除目,行道之间鼓舞相告。
先是,公在仁宗皇帝朝,尝以太常少卿充大辽正旦国信使,燕于辽帐。
辽主问左右:「孰尝使南朝,识所谓韩侍中否?
言国信少卿貌类其父,果类否」?
对者曰:「实类」。
遂使工人图之。
至神宗皇帝时,公复以给事中使辽,持礼详重,姿貌益奇伟。
凡在北廷之人,皆拭目观之。
及公为相后,辽人贺正使萧喜、张从约来,语行人李某曰:「比持礼回,北主问韩忠彦今安在?
从约对曰:『在大名』。
北主曰:『何为未相而在大名耶』?
居两月,闻为相制下,北主大喜,不觉大声起曰:『此真宰相矣』」!
然则忠献魏公事仁宗英宗神宗宰相九年,定册安宗,隐然为时宗臣。
而公亦历事四朝,出入内外,所至可纪,卒亦至宰相,公之行可得而言矣。
公讳忠彦字师朴
魏公而上七世家于安阳,故公为安阳人
以魏公任子恩守将作监主簿,力学为文章,登进士第,改郊社局令勾当府司检校库
丁母魏国夫人崔氏忧,服除,改秘书省著作郎
神宗皇帝即位,迁秘书丞
魏公辞位去国,以故事召试,除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宗室秦楚王后无嫡子嫡孙,同母弟又无庶子,传至庶孙,疑所袭,议者欲舍庶孙而使曾孙袭封,公奏言:「甲令所载以古礼,嫡长孙之外皆为庶孙。
既在庶孙之列,则虽非见袭之子,期服兄弟亦皆庶孙矣。
今庶孙在也而舍之,使曾孙袭封,若有大功庶孙而无曾孙,则将谁使袭乎?
抑遂除其国乎?
今秦楚之后无嫡子嫡孙,同母弟又无庶子,则凡在庶孙之列而长者,当袭之人也」。
诏用公议。
会召故荆公介甫翰林学士,与学士吕公著侍讲迩英,二人奏言:「故事,讲者坐而侍者立。
乾兴以来,讲者立而侍者坐。
请复故事」。
礼官,公议以谓「故事,侍臣与讲者皆坐,或侍者坐而讲者立,或讲与进读者立而侍臣皆坐。
此人主之恩出一时者也,顾皆无所轻重。
即人主不命而自请之,则非礼。
孔子之时,人臣或拜君于上,孔子曰:『拜下,礼也。
虽违众,吾从下』。
今侍臣讲于上前而立五十年矣,以孔子拜下之义观之,姑用乾兴以来故事可也,何必改」?
诏是公议。
除兼本寺丞事,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权开封府推官,迁判官,以太常少卿为大辽正旦国信使
还,丁秦国太夫人忧,解所居官。
终制,除三司盐铁判官
三司火,出通判永宁军事。
召还,为三司户部判官
丁魏公忧,服除,贴直龙图阁知审官西院三司户部副使,改盐铁副使
超授右正言宝文阁待制高阳关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知瀛州
是岁,元丰四年也。
朝廷以夏人囚杀其长秉常,用兵四万,下米脂数十城。
夏人阴使辽求救,辽人为移书至阙下。
朝廷报以兵端,而虏书复来,词意悖慢。
会永乐用兵不利,而当遣人使辽贺生辰,上难其人。
二府安焘为对,上不可。
又以李承之李定为对,上又不可。
上曰:「韩忠彦尝使辽,辽信爱之,而知其父琦有勋劳德望,加重其子。
今日使辽,忠彦其人也」。
乃以给事中召公北朝贺生辰国信使
公至上前,辞曰:「臣尝使辽,而今复往,无乃使辽人妄意中国为乏人也」?
上曰:「卿无言,行矣。
西事未定,无以易卿者」。
公遂行。
辽人使赵资睦迓公境上,行且问西事,公一切以閒暇对之,且曰:「西事,小小役尔,何足问」?
及至其庭中,纵观者如堵,皆咨嗟叹息。
乃使其国参知政事王言敷燕公,问:「夏国何大罪,而中国用兵不解也」?
公曰:「夏人之罪,中国尝移文矣。
观所移之文,则罪可知也」。
言敷曰:「闻已还兵塞上,信乎?
如此而南北大国之好可保也」。
公曰:「问罪西夏乃细故尔,南北大国之好,岂相奸乎」?
言敷更有他语,公连以言挫之。
及还,资睦诎服,返曰:「先正侍中之制西事有攻策,今取城若砦数十,使先正侍中而至今,快可知也」。
公归,神宗皇帝劳之曰:「使乎!
使乎」!
大辽使至,上复使公馆客,西北之衅遂解。
官制之行也,章惇门下侍郎,而给事中为之属,乃奏言:「给事中东省之属。
凡所封驳,宜先禀而后上」。
诏从之。
公曰:「嘻,是执政之意也,给事中失其职矣」。
乃复奏言:「今月丁亥诏门下封驳视中书舍人封还之制
庚寅复奉诏,门下封驳从执政官议,议不同乃上之。
窃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任遇均也,一则不禀议而听封还,一则听封驳而先禀议。
且所驳正之事,执政所行也。
事当封驳,则与执政固已异矣。
异而取决于上,乃其职尔。
而更从执政禀议,是为失职。
愿从丁亥诏为正」。
从之。
左仆射王圭为南郊大礼使,事之当下者皆画旨直下,类不由中书
公以官制劾之曰:「南郊大礼,所下之书不从中书,画旨出一时,又不从中书奏审,皆非官制也。
官制之行,将为万世不易之典。
今行未期月,而南郊大礼所行已不用官制,后将若之何」?
神宗皇帝诏如官制,于是中外之事必由三省而下。
法官郝京为大理司直,有比例而无法,吏部患之,乃禀于都省而具钞,公曰:「官制有令必用法也,今援比例而废法,是无官制也」。
驳之。
神宗皇帝嘉公之守,于是自吏部侍郎郎官都司官吏皆差次受罚,而丞相与同列谢于殿。
上乃以公为礼部尚书,俄迁枢密直学士定州路安抚使、知定州
州贡文绫、文絁有常数,诏增贡文绫百疋,绫百疋,公上言:「唐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诏贡缭绫千疋,德裕奏言:『若将匪颁臣下,则千匹岂足于用?
若止上躬自服,何至多用千疋』?
奏至,遂停之。
臣幸遇圣朝,则德裕前日之言亦臣今日所当言者,惟陛下察许」。
诏从,罢之,凡江东西、二浙属郡增贡之数亦罢。
遂召还为户部尚书
而《元祐会计录》成,其大较一岁所入不足以供天下一岁之用,公深忧之,因上言:「今天下乃祖宗之天下也,祖宗之时,岁入之数多于所出,故国计有馀。
祖宗之天下乃今之天下也,今岁出之数多于所入,故国计不足。
臣窃计之,凡文武百官宗室之费加倍于皇祐,而四倍于景德,三班常选胥吏之数则又过之。
而天下二税、榷酤、征商、山泽之利,较之皇祐景德之前无以大相过也,则国计盈绌正今日所当议者」。
上遂诏议裁省中外冗费,置局于户部
公复上言:「上自宗室贵近,下至官曹胥吏,旁及宫室器械,皆可得而议。
惟宫掖之费有司不得而见,虽见,不可尽也。
按:宝元中尝诏入内内侍省裁节禁中之费报详定所,庆历中又诏入内内侍省章圣时簿帐较近年禁省之费以闻。
愿陛下上法宝元庆历祖宗已试之效,亦诏入内内侍省忖裁禁省之费报于有司,使天下晓然知陛下节用裕民自宫禁始,天下幸甚」。
当时所裁,虽不尽如公意,而岁省县官之费已数十万计。
上倚公以为执政者久矣,会尚书左丞某甫去位,即以公为中大夫尚书左丞
赵瞻薨,复以公为同知枢密院事,进拜太中大夫知枢密院
是时夏人已得所赐地,方事分画,丞相吕大防关右人也,喜用兵,故西师尚未解严。
而公意在偃兵息民,以安边境,尝曰:「兵在平日犹为危事,今主上富于春秋,太皇太后垂帘共政,是岂用兵时也」?
故讫公在西府七年,非甚不得已,兵未尝窥于境外。
宣仁圣烈皇后崩,哲宗亲政,更用大臣数人。
其下观望,争取垂帘时事为言。
公见上奏言:「古者君薨三年,听于冢宰,不言。
古今异宜,故有母后垂帘之制。
乃遭会时变,补天之隙,权宜之大者,岂得已哉!
仁宗皇帝初年庄献明肃太后垂帘共政。
仁宗亲揽政事,言者亦争取垂帘时事言之。
仁宗曰:『是持情近薄,不可听也』。
乃下诏戒饬中外,不得言垂帘时事」。
遂出仁宗之诏为上读之,哲宗皇帝嘉纳久之,谓公曰:「知人实难,然自先正侍中以来,阅人必多矣。
侍从之间率自引去,谁可以为侍从者」?
公荐彭汝砺曾肇井亮采张舜民韩宗师范纯礼韩宗道七人,且曰:「汝砺有词学而以名节自许,亮采端亮不倚,舜民质且有文。
宗师安恬久次,临事不苟。
纯礼宗道立朝守正,无所阿循。
皆今日尚书侍郎给舍之选也」。
哲宗皇帝亦嘉纳用之。
然公自章申公为相,即求去位。
至绍圣三年正月,始以观文殿学士真定府,改定州路安抚使、知定州
章申公幸公去,且惮公复来,乃使言者言公在西府时尝弃湟、鄯之地,降资政殿学士知成都府
不行,复知定州,改知大名府北京留守司事、大名府路安抚使
先是,魏公尝以武康节帅镇及定武熙宁中又以侍中大名府,有德于赵、魏之邦,故定武大名皆为庙以祀公。
而公相去三十年,亦为镇定帅而知大名,仍有惠政见称于二邦,故定人、魏人亦为像于魏公之庙而祀之。
章申公慊公未已,又使言者言公尝同尚书左丞王存联奏请刊除谢景初过名非是,降中大夫
哲宗皇帝晏驾,群臣朝晡临,道路相传曰:「召公矣」。
又曰:「公今来矣」。
及上即位,以吏部尚书召公都下相告语,欣欣然,如召其父兄。
至则除门下侍郎进封南阳郡开国公,见上陈四事以裨新政,一曰广仁恩,二曰开言路,三曰去疑似,四曰息用兵。
广仁恩之说曰:「孟子曰:『汤、武之所以得天下者,得其民也。
得其民者,得其心也』。
唐封德彝太宗用刑罚以治天下,太宗曰:『是欲我失人心也』。
本朝自祖宗以来,推广仁恩德泽以固结人心,故方内大宁,如泰山之安。
近年执政大臣骛于功利,而以苛察相高,政太急,刑太峻,其失人心多矣,社稷之忧也。
愿陛下远鉴汤、武、太宗之治,近摹列圣之用心,罪疑惟轻,宽以御众,益推广仁恩德泽以固结天下之人,则人心安。
人心安,天下不足治也」。
其辟言路之说曰:「窃以中丞御史谏省之官,自昔以为人主之耳目。
耳目之官,人主岂可不自择哉?
近年执政大臣虑台谏之为己蠹也,乃布腹心于言路,外虽不事请谒,而中实相通,以蔽欺人主耳目,人主何利焉?
其间有论及时事与执政意少忤,众人曰:『其必以罪去』。
而果以罪去矣。
愿陛下旁采忠直重厚之士,亲加识擢,布在言路。
如其敢言有补,惟陛下容纳主张,特加旌劝,行其言而用其人,则言路辟。
言路辟,则天下之事始可议矣」。
其去疑似之说曰:「法无旧新,便民则为利;
人无彼此,当材则可用。
自绍圣以来六七臣者,凡曰元祐之事,不问其所从来,一皆以为非是而不行。
凡元祐除用之人,大则投窜,小则退斥,枉损人材,无补于事。
且元祐者,先帝在位,宣仁权同听断之年也,何负于天下而逆施如此?
愿陛下用人之际,无分熙、丰、元祐,惟是之从,惟材之用,则万务毕举,天下安宁,自无事矣」。
其慎用兵之说曰:「臣自先朝蒙恩守土于外,闻朝廷熙、秦、延、庆、泾原河东六路进筑,五七年间建置城若砦垒数十,得地虽广而不可耕,皆由永兴等路州军转饷以馈之,欲实外而外终不可实。
自陕以西,民力大困。
斩获之数则增一为百,失亡之数则减千为一。
愿陛下试令有司考其用兵以来之费出于府库及将吏官军散亡之实几千万数,而所建置城垒、可耕之地收入以为用者其数几何,而边城父子肝脑涂地与官军逃散疮痍物故者其数又几何,则进筑利害较然可见矣。
今日边事惟亟罢进筑之兵,以休息中外,惠养万民,则天下幸甚」。
上皆嘉纳之。
公自召还为吏部尚书,未拜而为门下侍郎,自门下侍郎踰月遂为相。
命既下,公上免表,其词曰:「今蠹萌未消,国是难一。
事无可否,必分年号而后行;
臣无忠邪,槩指朋党而皆废。
西方师老而财匮,斗米至于千钱;
北道河溃而民流,十室几于九去。
大霈更新,而犹多禁锢;
宿逋虽减,而尚困追偿。
方当大有为之时,宜得不世出之主」。
识者见而喜曰:「上医医国
医者识病,则病可治也。
公既识今日之病,天下其有瘳乎」?
上既听用公,遂数下赦令,蠲天下逋责,尽还岭外流人,甄叙士大夫之迁谪者,而内外之臣可任使及尝为御史谏官,忠直可言与天下知名士,率见收用。
公尝与上从容论天下事,上问:「政令之行,犹有当先急者乎」?
公因建言:「哲宗皇帝即位,尝诏天下实封言事,由此能言之士献言于朝者千万数,今中书所编类章疏是也。
章惇为政以来,与上书言事者为雠敌,乃置局编类,摘取语言近似者以为谤讪,故上书者率皆得罪,大伤求言之体。
今臣闻编类之馀,犹有五百馀疏继从编类。
近日陛下又诏中外,许直言朝政阙失。
然编类之令未除,则能言之士必怀疑惧。
疑者疑求言之意非诚,惧者惧如前日之获罪,则今日求言之诏,岂不妨哉?
臣愿陛下亟诏有司,尽将已类未类之章与省中所行编类前后文书纳之禁中,罢其所置局,则中外之士无所疑惧,而所求忠直之言始可来也」。
上即诏罢编类局事,章疏文书尽纳之禁中,仍诏公曰:「已焚之矣」。
当是时,中外欣欣然,以为嘉祐治平之事可复见乎今日也。
是岁郊天,为南郊大礼使,进右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仪国公
曾布子宣右相子宣数至上前留身,务破坏公所为,以中伤公所引重者。
或劝公亦留身上前,与之辨,公曰:「宰相自有体,如是,又一曾子宣也,其相去几何?
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乃上章乞罢相补外。
上封还所上章,使中贵人趣公至都堂视事,而谏臣吴材王能甫数奏疏,言公以向子宣意所便。
公闻之,复上章请外,章凡三上,乃以公为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
能甫言不已,乃罢大学士,犹知大名
初,钦圣皇太后垂帘共政,而故相章申公惇犹未去位,公与申公帘对,皇太后曰:「登极之恩博矣,无所不被。
废后孟氏可复也」。
公退谓申公曰:「有故事乎?
事体之间无所伤乎」?
曰:「无伤」。
及以事对,上曰:「复孟氏则可,而皇太后欲复孟氏而废刘氏,奈何?
复一废一,则上累永泰,岂小哉?
公等执政也,其执之」。
公曰:「陛下之言乃谟训也,其敢不执」?
退见皇太后皇太后盛以废复为言,不可易。
公援引古今,具道其所以然,以死争之,皇太后之议遂格。
故复后之诏曰:「元符之号定矣」。
永泰上宾无并后之嫌者,公之意也。
而言者不知,又曰:「是尝动摇中宫」。
乃降右正议大夫提举西京崇福宫
公自罢相守大名,凡三黜,怡然无所辨。
及言者诬公以中宫事,公曰:「是不可不辨也」。
乃具言其始末上之,而言者抵公尤力,遂降太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居于怀。
言者未厌,乃曰:「公在位尝弃湟州,非是」。
遂复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居于济。
及复湟、鄯,又谪磁州团练副使
是岁崇宁三年十一月也。
明年九鼎成,大赦,公得归相。
又一年,复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崇福宫如故,俄复通议大夫
请老,遂还公故官,以宣奉大夫致仕。
踰年薨于安阳之里第,实大观三年八月二十日也,享年七十二。
惟公系出博陆,自高祖而上载于《顾命之碑》与龙图阁直学士颍川陈荐所撰次魏公之志,不备言也。
曾祖讳某,太子中允,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燕国公
祖讳国华,谏议大夫,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魏国公
及公在位,申赠燕、魏二祖皆太师开府仪同三司
忠献魏公以故韩王赵普故事,赠不加。
娶两夫人,皆故太尉惠穆吕公公弼之女,嫡曰韩国夫人,继室曰冀国夫人
四女,五子,十一孙,三曾孙。
子治中奉大夫
澡,朝散郎
浩,奉议郎
澄,宣德郎
女嫁蔡承冯询王傅约、王朋约,有既嫁而卒者。
孙曰肖胄、肯胄、肤胄、完胄、宏胄、安胄、宝胄、应胄、昌胄、庄胄、昭胄。
曾孙曰和、协、彬。
或问公之所行孰为大,曰:「公有大焉,而人未之思也」。
「为其父为宰相,而身又为相乎」?
曰:「汉、唐、本朝父子为宰相者,可问亦可记也。
美则美矣,奚其大」?
曰:「为其逮事五朝,出将入相,兄弟联荣,子孙众多,门下之士诵美无穷乎」?
曰:「显则显矣,奚其大」?
「然则公之所以为大者,何也」?
曰:「公质刚气和,居家不妄语笑,内无机心,外不事矫饰,天下之士不待被公之恩,承公之力,皆咏公贤而期公贵,非天爵之高,不至于此。
此则似大矣,然犹未也。
盖尝闻士处穷困,甘藜藿,褐衣蓬户,出入为常。
及其遭时遇合,都廊庙,位卿相,得志之事日日在前,而能不忘宿昔穷困未遇之心者,以为贤矣。
一旦失倚离权,身折势夺,宜其追惟夙昔穷困未遇而等之,有以自处。
然犹憔悴枯槁,或愠怼而自失,故屈平怀石,亚父疽殒,贾谊忌鵩,张昭塞户,汉唐以来,公卿大臣以废放不用而颠沛若无以乐其者,比比是。
而公于魏公之世,长于宰相之家,少有闻望,食饮、服用、居处行乎富贵者四五十年,卒亦自为宰相,岂尝知閒放之事,穷居之乐哉?
崇宁大观之间,遭吴材王能甫之毁,身被五黜,仅夷庶士。
去都邑庙堂之重,而寓异乡下里之居;
辞公卿寮采之奉,而接野夫乡老之陋;
谢旌麾徒御之众,而甘舆台僮使之约。
富贵之事,物物不同,而公中怀漠然,不异平昔。
门下之士间得请谒于前者,辞气颜色了不见其欣戚,惟以上恩保全,先众人还乡里叙感而已,则良为大也。
盖能用而不能舍,能显而不能晦,能处安乐而不能处患难,皆非成德也。
能用能舍,能显能晦,能处安乐且能处患难,然后为成德
成德始可言大矣。
故曰公有大焉者,此也」。
公所著文章集为三十卷,奏议二十卷,《魏公行事》一卷,《家传》十卷,藏于家未出。
谨状(《西台集》卷一五。又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三。)
未:原无,据右引补。
仲尼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淮海集》卷三五、法帖通解、淮海题跋、《六艺之一录》卷三○、《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七八
鲁司寇仲尼书者,《吴季子墓铭》也。
《铭》在季子墓上,其字皆径尺馀。
张从绅记云:「旧本湮灭,开元中玄宗殷仲容摹榻其书以传。
至大历中萧定又刻于石。
小字者,盖后人依效为之者也」。
欧阳文忠公谓:「孔子平生未尝至吴,以《史记·世家》考之,其历聘诸侯,南不逾楚,推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
又其字特大,非古简牍所容」。
然则《季子墓铭》,其真者犹疑非仲尼书,又况依仿为之者欤!
乞颁降古籥奏宣和元年三月十九日 北宋 · 蔡攸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七、《宋会要辑稿》乐四之二(第一册第三二二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谨按《周官》设籥师、籥章之职,掌舞羽吹籥,以奉祭飨,以迎寒暑。
盖律吕于是乎生,而鼓钟之诗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则众乐又待是而为之节也。
窃见大晟制籥,祗为舞器,执而不吹。
方今大晟乐备之时,独此为阙。
近据百姓张重杨、教坊乐工张从宝赍到古籥一管,自陈世习其艺。
按之以声,悉协钧律。
臣考《尔雅》:大籥为产,其中为仲,其小为箹。
考之制造,太、少正声,籥之律吕咸,乞颁降施行。
熙河路马军照应泾原陷没推恩诏绍圣四年四月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五
特加赙赠,录用子孙。
张德客省副使,与六资恩泽外,更与一资。
王道、李应祥并赠皇城使,各与四资恩泽,更与亲属一名三班差使
包诚赠虔州观察使赵永寿赠忠州刺史赵永福、赵永保并赠皇城使遥郡刺史
杨玉与三资恩泽,更与亲属一名三班借差
张从志、何昱各与两资恩泽,更与亲属一名三班借差
杨保等四人并与父职名,更与男一名下班殿侍
汉蕃官等第赐银绢钱酒等。
熙河兰岷路经略司疾速具蕃官包诚等儿男人数、职位开析以闻,并优与推恩,仍差官就逐人家各以诏旨致祭,告谕所得恩例,倍加存恤。
造石香炉题记崇宁元年三月二日 北宋 · 段蠲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二
真定府行唐县合河村使南庄造香炉,维那段蠲妻郭氏,男段受、段立,孙段希,合家眷属二十三口;
张密妻封氏,男张澄张济,合家眷属一十一口;
张思妻董氏,男张立、张文,合家眷属一十六口;
张开妻封氏,男张温张良,合家眷属一十口;
张从妻刘氏,男张珍、张恩,合家眷属一十二口;
张旻妻侠氏,男张秀、张太,合家眷属一十一口。
崇宁元年壬午岁春季初二日记。
按:《常山贞石志》卷一二,清道光刻本。
申屠嘉 南宋 · 蔡戡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五七、《定斋集》卷一二
古之所谓大臣者,励节行,正词色,谨法度,垂绅端笏于庙堂之上,风采所及,足以折奸回之气,弭阴邪之谋。
故人君专其任,厚其礼,重其权者,所以尊朝廷、卫宗社也。
历观汉相申屠嘉近之。
刚毅方正,凛然有大臣之风,故愚每叹慕而不已。
邓通文帝宠臣也。
通方贵幸,倾动一时,宜其负宠恃贵,不为屈。
乃移檄而召之,如取囚隶;
廷责而辱之,如待僮仆。
坐府中,免冠徒跣,顿首而谢,其傲慢之容、骄悍之心,固已消铄殆尽,而况白刃及颈,魂飞胆落,岂复有生全之望?
盖几死而幸免。
且嘉之召,帝可以固执而不遣,通可偃蹇而不来。
帝不能庇,而使之前;
不敢拒,而就之辱。
非有陈平绝人之智,周勃震主之威,然而当时君臣皆严惮之者,其故何哉?
必其平居秉义守节,毅然不可夺,素有以服人之心也。
夫嘉所立如此,意其学问有大过人者,故能振厉英发,荡人耳目。
夷考其传,初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征伐,特一力士耳,班固亦以无学术贬之。
无学之人,所为乃能若是耶?
盖其天资之美,见义必为,无所顾忌,虽力学者有所不逮也。
贡禹孔光为时儒宗,交结石显以取爵位,卑事董贤宠禄。
服儒衣冠,传先王语,高谈极论,人莫能屈;
一旦临事,反不若一无学术之人,是岂学术之过哉?
盖气质之美者,虽不知学术,而立朝大节多与古人暗合;
气质之卑者,虽以学术矫揉之,终不能自立于世,其所禀者异也。
故君子学以成其材,小人学以济其伪。
嘉也,气质之美,辅以学术,其成就当不止此;
也、也,气质之卑,假学术以文奸言耳。
世之议者每以学术之工而轻恕小人,以学术之陋而责备君子。
风节如,虽不学,未害。
班固以为无学术,与陈平异。
号名儒,附丽权要,身陷大戮,所学果何事耶?
乃反以无学贬,多见其不知量也。
若夫后乎者,一汲黯,吾有取焉,而武帝亦以无学鄙之。
噫,时君世主既已徇其名而不求其实,世之好为一切之论者又从而责备之,为君子者难矣哉!
中兴遗传序1166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七、《陈亮集》卷二二、《敬乡录》卷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二八六、《南宋文录录》卷一五、《金华文徵》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初,龙可伯康京师,辈饮市肆,方叫呼大噱,赵九龄次张旁行过之,雅与伯康不相识,俄追止次张,牵其臂,迫与共饮。
次张之父时守官河东,方以疾闻。
次张以实告,伯康曰:「毋苦!
乃翁疾行瘳矣。
子可人意者,为我姑少留」。
次张不得已从之。
箕踞笑歌,恢谐纵谑,旁若无人,次张固已心异。
一日行城外,过麻村,观大阅之所,伯康勃然曰:「子亦喜射乎」?
次张曰:「颇亦好之,而不能精也」。
伯康曰:「姑试之」。
张从旁取弓挟矢以兴,十发而贴中者六七。
次张心颇自喜。
伯康拾矢而射,一发中的,矢矢相属,十发亡一差者。
次张惊曰:「子射至此乎」!
伯康曰:「此亦何足道。
千军万马,头目转动不常,意之所指,犹望必中,况此定的,又何怪乎」!
次张吐其舌不能收。
俄指其地而谓次张曰:「后三年,此间皆胡人,子姑识之。
火龙骑日,飞雪满天,此京城破日之兆」。
因嘻吁长叹,不能自禁。
后三年,京城失守,其言皆验。
中原流离,伯康自是不复见矣。
岂丧乱之际,或死于兵,抑有所奋而不能成也!
次张每念其人,言则叹惜。
绍兴初韩世忠拒虏于淮西,力颇不敌。
张献言:「乞决淮西之水以灌虏营」。
朝廷易其言而不之信。
已而虏师俄退,世忠力请留战。
虏酋使谓曰:「闻南朝决水以灌我营,我岂能落人计中」!
次张言虽不用,犹足以攻敌人之心者类如此。
次张尝为李丞相所辟,得承务郎
督府罢,次张亦径归。
大驾南渡,次张侨居阳羡
故将岳飞尝隶丞相军中,次张识其人于行伍,言之丞相,给帖补军校
后为统制,遇大驾巡永嘉,与诸将彷徨江上,莫知攸适;
又乏粮,将谋抄掠,次张闻而竟往,说移军阳羡,州给之食,得无他,而州境赖焉。
人有言次张生平于赵丞相者,丞相喜,欲用之,复有谮者曰:「此人心志不可保,使其得志,必为曹操」。
丞相疑沮而止。
张度时不用,屏居不出,竟死。
参政周公葵屡为余言其人,且曰:「我尝荐之朝廷,诸公皆诘我:『子端人正士,胡为喜言此等狂生』?
我因告之曰:『吾侪平居谭王道,说《诗》《书》。
一日得用,从容庙朝,执持纪纲可也;
至于排难解纷,仓卒万变,此等殆不可少。
吾侪既不能办,而恶他人之能办,是诬天下以无士,而期国事之必不成也。
是乌可哉』」!
余尝大周公之言,异二生之为人而惜其屈,尝欲传其事而不能详,因叹曰:「世之豪伟倜傥之士,沈没于困穷,不能自奋以为世用,欲用而卒沮于疑忌,如二生者宁有限哉!
然自古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崭然自赴功名之会,如建炎绍兴之间,诚亦不少,虽或屈而不用,用不大,大或不终,未四十年,已有不能道其姓字者。
记事之文,可少乎哉」!
自是始欲纂集异闻,为《中兴遗传》。
然犹恨闻见单寡,欲从先生故老详求其事。
故先为之纂例,而以渐足之。
其一曰大臣,若李纲宗泽吕颐浩赵鼎
其二曰大将,若种师道岳飞韩世忠吴玠
其三曰死节,若李若水刘韐孙傅
其四曰死事,若种师中王禀徐徽言
其五曰能臣,若陈则、程昌禹郑刚中
其六曰能将,若曲端姚端王胜、刘锐。
其七曰直士,若陈东欧阳澈吴若
其八曰侠士,王友张所刘位
其九曰辩士,邵公序祝子权汪若海
其十曰义勇,孙韩、进、石竧。
其十一曰群盗,李胜杨进、丁
其十二曰贼臣,徐秉哲王时雍范琼
合十二门而分传之,总目曰《中兴遗传》。
聊以发其行事,而致吾之意。
然其则起于惜二生之失其传,故序首及之。
司马子长周游四方,纂集旧闻,为《史记》一百三十篇。
其文驰骋万变,使观者壮心骇目。
顾余何人,岂能使人喜观吾文如子长哉!
方将旁求广集,以备史氏之阙遗云耳。
赠策军将张仲举其父故居吾乡与先君游也 南宋 · 孙应时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铁马横戈三十秋,天涯肯忘旧交游。
看君材气万人敌,何日关河一战收。
判把身心专报国,不忧骨相封侯
尊前感动书生恨,听说当年下宿州(自注:张从宿州,其事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