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张隐直 其一 北宋 · 刘攽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结友儿童岁,对门兄弟辞。
存亡殊不意,晚暮可胜悲。
宰木归吴远,輀车出剑迟。
善人鲜百福,神理傥吾欺。
孙仲谋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历代名贤确论》卷五七、《唐宋名贤确论》卷五八
任人莫难于托国。
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
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
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
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
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
孔明又废李严杨仪,援蒋琬、费袆而授之政。
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馀年。
君臣相安,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
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
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
乘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
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
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
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
程给事越州 北宋 · 刘奉世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使君遗爱遍南州,五马新归瘴海头。
持橐未厌青琐直,怀章还作鉴湖游。
姚馀人物传吴远,越绝(《剡录》卷二作地)山川向剡幽。
应有清诗资卧理,会吟他日记风流宋黄康弼《续会稽掇英集》卷四)
晋论上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八六、《景定建康志》卷三四、《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五、《南宋文录录》卷一八
东晋之始,形势与吴相若,然吴北不能过淮,而东晋时得中原之地。
吴旋为晋灭,而晋更石勒苻坚之强终不能破。
其君臣人材去吴远甚,而其固如此者,晋以中原正统所系,天下以为共主故也。
以正统所系,天下共主,而百馀年不能平天下,雪雠耻,恢复旧物,晋之君臣斯可罪矣。
《诗》美宣王曰:「内修政事,外攘夷狄」。
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句践,皆国中已治,然后征伐。
今夫晋室南迁,士大夫袭中朝之旧,贤者以游谈自逸,而下者以放诞为娱,庶政陵迟,风俗大坏。
故威权兵柄,奸人得窃而取之,小则跋扈,大则篡夺。
士大夫虽有以事业自任者,亦以政事不修,财匮力乏而不得尽其志,可胜惜哉!
《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夫政事已修,任属贤将而待可为之时,时而进焉,则无不成矣。
晋既内无政事,外而任属又非其人,虽有中原可乘之时,而我无以赴之,虽赴之而败矣。
褚裒北伐,蔡谟曰:「今日之事,必非时贤所办」。
殷浩之再举北伐,王羲之曰:「区区江左,固已寒心,力争武功,非所当作」。
又曰:「虽有可喜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喜」。
由是观之,晋之政事不修,任属非其人,虽有中原可乘之时,亦无能为也
之言大抵谓任属非其人,故曰非上圣与英雄,自馀莫若度德量力;
羲之之言大抵谓根本不固,故曰保淮非复所及,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二君虽相当时之失,然尽如二君所言,则东晋未有复中原、雪雠耻之期,端坐江左以待衰弱灭亡而已。
此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东晋之初,其强弱何如三国之吴、蜀?
当时有志之士,尚能欲自强而不肯休。
诸葛亮诸葛恪之语最著,然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之言曰:「先帝知臣伐贼材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孔明之治蜀可谓有政,蜀之任孔明可谓得人,然未有可乘之时。
之言曰:「今所以敌曹氏者,以操兵众于今尽,司马懿已死,其子幼弱,未能用智计之士,今伐之是其厄会」。
之言知可乘之时,而不知所修之政而自量其材与夫所用之人也。
是故孔明无成而卒以败。
蔡谟王羲之诸葛亮之论正相反,而各得一偏也。
世之人好兴作者,必以孔明元逊之言为先;
而安偷惰者,必以蔡谟王羲之之言为是。
酌厥中而论之,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内修政而外攘夷狄,圣经之言不可易也。
后世亦曰事贵乘衅,又曰上策莫如自治,盖急急自治,政事既修,恢复之备已具,事会之来,不患无也。
一旦观衅而动,将无往而不利矣。
若内虽有自治之名而无自治之寔,徒为空言,玩日引岁,端坐而守,而待贼虏之自灭,非愚之所敢知也。
茍不相时,先事妄发,小者无功,大者覆败,一旦机会之来,事力已竭,不能复应。
东晋之事,如此者盖多矣。
乞以兵法赐诸将劄子 南宋 · 蔡戡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四九、《定斋集》卷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
臣闻有大将,有裨将
走及奔马,射中飞鸟,敌敢前攻,垒敢先乘,裨将也。
战必胜,攻必取,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大将也。
裨将以勇力为先,大将以智谋为主。
世之论将者必曰勇力,不知勇力者裨将之所长,为大将役者也。
今之所谓大将,拔于行伍之中,加诸士卒之上,其才智碌碌,无以异于偏裨,盖有懵不晓兵机,漫不治军政者。
一旦边鄙有急,以数万之众付一庸人悍夫之手,不知奇正之术、攻守之策,或可乘而不乘,或当断而不断,勇者轻敌而进,怯者望风而奔,岂不失机会而误大事?
其不败者盖天幸也。
孙吴之书,奇权要机,密谋秘计,出入神鬼,自古用兵者举以为师。
虽临机应变,出奇制胜,存乎其人,然未有不祖其遗法者也。
凡今之将,问之以孙吴,则不知为何人,叩之以孙吴之书,则不知为何书,如此者十人而九。
夫用兵,危道也,智往神来,一日万变,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吾欲专以勇力胜之。
勇有时而怯,力有时而殚,自非运无穷之智,何以应无穷之变乎?
孙吴之书不可废也。
虽按谱而弈非善弈,据方而医非神医,然亦未闻舍谱而学弈,弃方而学医者,是则学用兵者非兵法何以哉?
吴远矣,时君世主有志于四夷者莫不拊髀而思,恨不与之同时。
今其馀智故论载之方册者,尚有可用也。
冠带之儒慷慨谈兵,纚纚可听,然不习行阵,未必能将介胄之士;
勇力绝人,赳赳可喜,然不知兵法,未必能胜。
孙吴之书终不见用于世。
或者又曰:霍去病不学古兵法,顾方略如何。
去病用兵,与孙吴合者多矣,岂真不学兵法耶?
其言大而夸,特以激武帝耳。
后之为将者往往以此藉口,曰我喜为战,我善为阵,孙吴之法,纸上空言,不足观也。
然则儒者必曰,吾能正心修身,诗书礼乐可束之高阁也。
诗书礼乐,正心修身之具,自非圣人,未有不学而得者也。
大将者三军之司命,一国之存亡系焉,可不重哉?
不教而战,圣人以为弃民,不学而将,其害将如何?
臣愚欲望圣慈命武学官知兵法者直解七书,不必过为文言,使人人可晓。
仍取古名将用兵出师、驭众行己大略,著为一书,遍赐诸将。
他日或因奏对,或至庙堂,设问以观其言,议论可采,则旌异之。
如此,则人知兵法之可学,名将之可师,心志益明,识虑益精,驭众当有法,行己当有方,自然名将辈出,而国势无敌矣,岂曰小补之哉?
取进止。
吴远秋塘双禽 宋末元初 · 仇远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昔年曾听雪儿歌,此日池塘见败荷。
寄语鹣鹣春已去,白蘋红蓼奈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