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三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张倅示书,并致公所遗诲帖,已草草具报。
祝掾人至,又领手教,喜闻起居状。
履兹新春,台候动止万福!
春序乖冷,雨雪弥月,丹丘亦复尔耶?
道中数书绝妙,开读三叹。
祠馆少休,正堪琢句,天台、雁荡之盛,当尽驱入笔端矣。
闻新田有百斛之入,此可庆者。
第别储一囷,岁增益之,加以数年,挂冠于神虎门而去矣。
百顺想不辄通好?
二公引去之早,庶几于穆生也。
若少留,岂复见容?
得失何足道,但谗颊翕翕可憎耳。
何由面谕,临书怅惘。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四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相望二千里,区区竦慕,未尝不在门下,而穷僻无由时致一书问安否。
被诲勤恳,具审溽暑台候万福。
承寓丹丘甚乐,固所望也。
公著籍金闺,就问珍馆,禄秩既足以纾啼号之忧,而潜深伏奥,又免与俗子为伍,何为而不乐?
正恐诏追而来,未必全公之乐耳。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五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归田岁馀,寝饭之外,以书自娱而已。
每观古人刀锯鼎镬非意之祸,惕然警悟,得幸免于今日。
以此,益欲灭景扫迹于人閒。
尚恨去州县不远,答书对客无虚日,此可厌者。
向来客江左,一时士大夫相与于交亲解散、众人藉躏之时,贵其真也。
比获首丘,有一等素不相予之人,以寒暄无益之词、肝膈不情之语交相酬应,不惟汩丧精神,而一语疑似,便酝酿以为口实。
此其可厌也!
某今秋举三殡于宜兴山中,作冢舍数椽。
大事甫就,时具扁舟,读佛书其中,庶几稍远其可厌者。
自非一见,安能究所欲言?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跂踵门下,未尝去心。
穷僻欲寓一纸,而道无由。
虞守遣介致所遗书,三复,有欣对之喜。
具审比日台候胜常。
某方就舍傍营一巢以寄衰朽,虽极劳费,作茧不得已也。
别巢一堂,号「种瓜」,它日公过吴中,当具舟邀迎,为十日之留。
奴白饭,马青刍,皆可办也。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七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某以三殡久不克葬,今春卜两茔于荆溪山中,相望三十里。
其三椁营两冢舍,劳费弥年,始获竣事。
而衰老作苦,遂感疟疠。
呼医调护,经时乃复。
属此寒令,病翁守一炉危坐,忽尽此岁。
辱书存省,殊慰落莫。
具审即日台候万福。
淮上交兵汹汹,今小定矣。
虏人出疑兵,连数十空寨对韩垒,而以精锐从钊、张,系三浮桥,度两晨夜。
虏骑断其后,羽书交驰,吴门大震,公卿侍从已具舟楫。
赖将士力战破之,不然,中州县亦左衽矣。
然朝廷以西北士马壮健,尚堪使令,时所以汲汲求复中原者,非它日吴儿所能办也。
第国用空乏,势必取于民,而官吏并缘,徵发如雨,官得其一,吏取其九。
此一事独无措置,甚可惜也。
令叔籍湘中舟楫之利,亦岂得已?
叔诣田园坟墓在此,今其力足以远去,遂诋为非。
令叔身居在所,其家自难远适,亦各随其力之所及而已。
然适国之患,且置勿言也。
吴人夜聚为妖,不御酒肉,连络村舍,十室而九,此可虑者。
向来钟襄起湖北,连数十州,远近皆应,士大夫之外,皆其徒也。
如陆逸中,数百家无一脱者。
非若虏人长驱于通都大邑,而可引避于无人之境也。
今此辈虽无奇谋大虑,为社稷之忧,遇君亲如途人,视官吏如仇雠,兵祸已作,比及讨除,而士大夫为鱼肉久矣。
每端居深念,如佛经所言,顾视其尾已焦,使颓然无居世閒意。
比闻范觉民耿伯顺相继即世,悼念至今不衰。
独吾二人得遥相望于二千里之外,而所寓穷僻,不时一书问无恙,为甚恨。
令叔傥在南方有婚姻之约,今以舍弟长女归公宅相,衰晚之幸也。
分颁荔子,已领重意。
笔二十枝,以向所寄不佳,今倍直为之,似稍胜,方就腊中制数千,当再致也。
三摺席一床同纳。
悤悤不及缘饰,如襆被游赤城,可携以俱耳。
祝掾蒙异顾,孤寒,方求荐援,乞一言为寸进之阶也。
此书闻彻,度已改岁。
日俟徵拜,慰此驰颂。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八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专介贬诲,存问远客。
开读三过,喜不胜言。
具审履兹新春,台候万福。
某四年流离,水陆万里,幸遇公为东道主人,得从一笑之适,固以欣愿。
至此问途,自衢入婺趋,不过迂数十里。
初亦悔之,然世议迫隘,俗子疑人,若枉道过公,必又喧呶累左右,不如想望之愈也。
重辱招呼,诲谕勤恳,竟不获奉教,必谅此意。
小舟跧跼,上状草草。
与婺守李德升尚书 其九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扁舟过境上,三枉劳问之使,慰藉勤恳,喜悦之深。
具审即日台候万福。
比还,幸遇故人为东诸侯,而不敢造铃下
衰病多畏,因噎废食,可以一笑也。
更十日,当入里门。
万一吴中不便,即携孥受公一廛,固无嫌也。
公饷黄柑、荔实甚丰,眷意之厚,敢不下拜!
轻舟急桨,操纸如醉笔,上状极草草。
李德升给事 其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三、《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八
比解印绶,行次霅上,蒙遣介追路,遗书致馈。
厚礼种种,尝草草报谢,并叙感悰,已尘观省矣。
弥月不相闻,乍寒,体力胜否?
伏惟台候万福。
某还故山,四境无所闻,度可以卒岁矣。
但穷绝无便介,欲时致一书访问起居状,厥路亡由。
所冀辅安神明,以须显拜。
李德升给事 其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三、《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八
圭宝尝不能忘怀,又一族人以此见望。
前驱过杭时,诸童仆奴参拜,尝蒙告语,以在钱青江关白相君,归而聚谈,遂见□。
某久无衣冠,不敢以野服拜谒戏下,谨上状起居。
李德升给事 其三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三、《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八
某在象,得李婺州书,具言参政遣骑招延之意。
过蒙恩纪,固欲一望履舄而去,属此久客,家事狼狈不可言,倍道疾驰,比至吴中,已尽此岁。
区区之情,想蒙哀察。
某愚暗自用,仕不知止,造物者调伏以万里之行,始怅然自反,遂扫景灭迹于人閒矣。
惟是瞻溯门墙,临书惆怅。
与祝得教授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七、《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九
被诲勤恳,开读恍然。
具审岁晏馀寒,动止尊安。
高才远业,不废书于敲榜簿领之閒,尤为德升尚书所赏。
衰老未死,当伫一鸣,以慰此心。
德升宫使尚书 其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八、《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九
一别,岁序屡改。
履兹春和,台候胜否?
浙东群魔作祟,方少弭,而胡骑复出没淮泗閒,吴中之忧未艾也。
公寓赤城,正宜稳坐。
已茂往为东道主人,当日有朋酒之乐,閒中获此一适,非小补也。
谨上状。
德升宫使尚书 其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八、《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九
已茂待次,移舟过田閒,留三夕而别。
负天之背,曳途之尾,各适其适,未见欣戚也。
令升又闻舍于荆溪,已度地矣。
某衰病怀土,自不能远去,而令升一览溪谷之胜,遂安之。
然商山在刘、项时乃跳兵走马之地,其中固自有黄公、绮季之閒也。
某尝与令升约,有访公之意,欲上天台邀大旆一出,而江淮方汹汹,又堕渺茫中矣。
与台守曾郎中 其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六八、《内简尺牍》卷六
南北相望,声问缺然。
德升遣介,草草寓一书,审已省察。
奉函教,喜聆即日春和,台候胜常。
公把一麾为千里师帅,而发兴在玉霄之上。
醉著宫袍,望三山银阙于云涛烟霭之閒,世固有扬州鹤也。
与台守曾郎中 其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六八、《内简尺牍》卷六
向寓状后,丘璋父云有司仓之命。
久之,闻临州去矣。
德升书来,喜闻动止。
即日岁晏雪寒,伏惟台候胜常。
昔时严濑乃子陵隐处,而天台郑虔谪官之地,世殊事异,严睦为东藩,天台为内郡。
朝廷专用一时之望,吾宏父又以文章翰墨首被甄擢,日伫宠嘉,别膺新命。
与台守曾郎中 其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六八、《内简尺牍》卷六
天台,仙佛所庐,尝欲乘轻车一诣,馆于德升,十日而后别。
宏父东道主,当为我置醴,无轑釜之嫌矣。
顾以头方命薄,所向累人,不如其已也。
李举之笔力雄赡可畏,如公筑诗坛,当使之致师也。
康王劄子靖康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北宋 · 张邦昌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靖康要录》卷一六、《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五
伏见谢克家元帅府回,恭闻车驾自济州金乡单父径往南京
艺祖受命之邦,嗣王朝无疆之历。
天人合应,以启中兴,凡在臣民,不任抃蹈。
所有合排办舆辇、仗卫、冠冕、服御、禁卫、仪物之属,百官有司,各以其职,并合发赴南京,以候册立礼毕,遂开朝廷,以出号令。
臣猥以驽下,承乏宰司,当躬率百司赴行在所,欲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前去。
庶伸翊戴之诚,以请权宜之罪。
其一行事务,并已行下所属排办,欲乞差中书舍人李擢太常少卿汪藻勾当公事
伏取进止。
益都仰天山题名 宋 · 赵明诚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七
余以大观戊子重阳,与李擢德升同登兹山。
己丑端午,又与家兄导甫及德升、于肇元阙、谢克明如晦同来。
今岁中秋复来游,预会三人:王蔚文□、李絿神举、傅察公晦
政和辛卯中秋赵明诚德父题。
按:《文物》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长清灵岩寺题名 宋 · 赵明诚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七
东武赵明诚德甫、东鲁李擢德升、跃时升,以大观三年九月十三日同来,凡留两日乃归。
后四年,德父复自历下将如奉高,过此。
政和三年闰月六日
丙申三月四日复过此。
德父记。
按:《文物》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李擢徽猷阁直学士与郡制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二、《华阳集》卷三
中台政事之原,尚书均为八座;
内阁图书之府,学士尤高近班。
入则分六职以赴功,出则畀隆名而示宠。
具官某蚤以儒术,简于公朝。
遍仪法从之华,借罄辰猷之告。
顷从外服,载陟周行,亟进贰于冬官,遂跻荣于宗伯
朕方慎择师帅,抚临翰藩,用辍迩联,复分忧寄。
念宣劳于南省,俾列职于西清。
宠遇则均,往服恩荣之意;
论思惟旧,敢忘忠荩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