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论安关辅真宗至道三年七月二十五日997年7月25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五、卷二七、《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陛下临御以来,观庶政以仁,接大臣以礼。
闻奏山陵诸事,必泫然流涕;
闻奏灵州往事,必恻然动容。
圣智渊深,临事能断;
睿机神速,驭下以宽。
济之以严明,小人屏退而敛迹;
博之以询访,大臣畏爱而推诚。
臣未见时政之是非,亦未见人君之过失。
若军旅措置之宜,非臣所能知;
若黎民利害之本,微臣辄敢议。
民之利莫先于省征徭、宽赋役,民之害莫大于用兵甲、挽刍粟。
利害有大小,康济有先后。
今利害之大者无先于舍灵武康济之先者莫重于安关辅
灵武则甲兵不兴,甲兵不兴则挽运自息,挽运既息则关辅必宁,关辅既宁则四方无虞,四方无虞则四夷无事。
臣今所忧者,关西二十五州军,昨经灵武之役,不胜困弊。
加以时雨稍愆,秋田失种,府库未实,仓廪尚虚。
西戎辄敢骚边,北狄忽来犯塞,则朝廷何以备之?
关辅何以宁之
臣虞此患必生,臣谓此灾必有。
何以知之?
臣窃闻去年九月十九日未时永兴环州庆州延州、清远军、隰州,同日同时六处地震,塌损城墙,毁坏庐舍,在处州府不敢不奏,所属转运不敢不申。
灵州送粮草回来,死者十有馀万。
议者即云地震已应于此,臣则未以为然。
夫天垂象动而不息,地生物静以为常,茍当静而动,是失其常。
永兴、环、延、庆、隰、清远军六处地震,臣亦窃见报状,延州路祗候冬官正杨文镒奏称其月是戌月,又是戌日未时,自北上来。
臣以为当静而动,动之方位既在关辅,将来虑至戌年,岂无在下者辄动乎?
关辅若有寇盗弄兵,雈苻聚啸,跨连州郡,僭称王公,则臣虑西川复保剑关之危,南方复恃重江之险,闽中、越中、淮南湖南岂无见利忘义之人?
岂无幸灾乘便之者?
愿陛下思之。
禳此灾者在修德,除此患者在早图。
德之修者,以诚信感神明,以言行动天地,以简易理机务,以清静安黎元;
图于早者,减关市之征,放筦榷之利,蠲减租赋,优复流亡。
乡闾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
郡县在官未理者,命之移任。
设制科,使怀才抱器者悉为朝廷所用;
置屯田,俾弃本竞末者尽为户籍所收。
铸农器以结之,储时种以贷之,免五年之租徵,冀十年生聚
如此纾民,民无不安;
如此安民,民无不泰。
《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
既知礼节,又知荣辱,则岂敢为寇盗,岂敢犯禁令!
禁令既不敢犯,寇盗必不敢为,又何忧啸聚之虞,又何虑侵扰之患?
此置屯田,其利一也。
制举科目,不可具陈,今略举可设者: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道侔伊吕才科,传道经典达于教化科,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文堪经邦科,武足安边科。
臣伏睹太祖朝曾设制科,于时敕限三千字已上成。
字数既多,书写不易。
赐食之后,就试以来,既对天颜,岂无兢惧?
又值日晚,固不遑宁。
虽有经邦之谋,岂能周悉;
虽有安边之策,靡暇敷陈。
今若设此科条,但用汉时公孙弘董仲舒所试之法,则往复问答,既尽见其才谋;
品藻甄升,信无遗于器业。
此设制科,其利二也。
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则乡闾静谧。
在官未理者,命之移任,则臧否详明。
税赋蠲减,则民稍苏。
流亡优复,则民不散。
放筦榷之利,则米麦可充于边备。
减关市之征,则商旅交通于万物。
暂如此五年,则关辅之民必安;
暂如此十年,则灵武之役必息。
若以此下主者,若以是问有司,必以臣不达时机,必以臣不谙世务,必以臣只知蠲减赋税以息黎元,而不知供军日费之多少,必以臣只知除放筦榷以安疲俗,而不知岁计备边之盈虚。
臣岂不知沿边有屯兵,岂不知备边须积粟,岂不知岁时衣裘之赐锡,岂不知将卒酬赏之颁宣,岂不知上供京师之货财,岂不知量留州郡之物色。
然以臣所见,则帝王所务,当务广大;
官吏所守,各守职司
所职为主计之臣,不得不聚敛供亿;
所司在主计之职,不得不经度有无。
然天生时而地生财,下用力而上节用。
时不可失,故授时劝农,使不失时;
财生有数,故务穑劝分,使不乏用。
财之生也有数,上之用也有节,则民力不困,国用常丰
今未喻国家有九年之蓄乎?
未喻西北隅边郡有六年之蓄乎?
未喻陕西二十五州军有三年之蓄乎?
访闻籴籴谷,以充折变;
将无作有,以应供输。
谓供输不得不然,不然则军储无备;
谓折变不得不然,不然则军食不充。
若如是,可见陕西二十五州军无三年之蓄。
加以民忧再送灵州粮草,臣虑变故从此生,臣忧祸乱从此起。
变故未生,陛下得不虑之?
祸难未起,陛下得不思之?
若以灵州送粮草之人,死者十馀万,已应地震之灾,即国家昨已降敕榜抚谕轸恤也;
若未应地震之灾,则臣虑变故起于关辅
关辅既有变生,则西川上供钱帛恐未能上供,南北常贡物货亦未得常贡。
上供既有阻,常贡复未来,乃是国家只知督责关辅之货财,只知供备灵武之粮草,是急小利而忽大利,舍远图而劳近谋。
愿陛下谋之。
谋之于未兆则易谋,理之于未乱则易理。
臣又闻朝廷昨差使臣往谕迁贼,以礼义观其来意,以恩信导其归心。
李继迁既忽闻朝廷告哀,亦能举部族大临,缟素受命,贡奉谢恩。
既未闻乞守塞垣,又未闻乞归朝阙。
大臣必有拟议,必有臧谋;
谋之允臧,计必先定。
今山陵既在近,边塞虽无虞,黎元尚未苏,仓库尚未实,边防或有骚动,朝廷何以枝梧?
关辅或有乱离,朝廷何以制禦?
谋之正在今日,理之正当是时。
时不再来,又不可失,无使有心者知关辅乱而知剑阁可守,无使适变者见关辅乱而谓天堑可凭,无使关辅所得之货财不侔吴蜀所得之货财,无使关辅所守之疆土不侔吴蜀之疆土。
关辅静则蜀货吴财交至,关辅乱则剑外江南各有所守。
此所谓舍小利而必得大利,无远虑则必有近忧也。
禦戎论 其一 篇之一1053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七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客问臣:「子为陛下守中山,直契丹西鄙,天下精兵处
敌敢引弓南面射,最先薄战。
自先帝咸平以来,常以重将临统。
子今出入三年,颇知敌情伪乎」?
臣应曰:「太守诸生,朝廷不知其愚,使护诸屯,未尝履军陷阵,又无横纵之辨,王霸之术,乌能论敌乎?
虽然,传曰『知彼知己』,太守诚不肖,粗能举其凡」。
客曰:「愿子无让,请以今事言之。
窃闻西夏契丹解仇申约,复为甥舅,信乎」?
臣曰:「契丹使一介叩朝廷,言夏人臣顺事,驱马羊纳有司,果信矣」。
「然则两敌合而无隙,彼将连衡,以扰二边,奈何」?
臣曰:「合则有之,隙未平也。
契丹地大,兵众而猥;
羌地狭,卒寡而精。
大临狭,则弗获已而合;
以精抗猥,何敢安受其臣哉」!
「且契丹战,一不胜,杀卒二万馀,北主仅自脱。
威武、金萧等城,跨河而守者五年矣,讫无尺寸功。
是北穷于侵而西倦守矣。
故卑辞厚币,以休兵甲之劳。
思弭隙而连和,以轧吾境。
抄劫系累,各饱其私,安得不合」?
臣曰:「不然。
如客所谓,兹易与耳。
国家岁弃金帛五十万与契丹,以五万与西夏,彼有肯盟为不臣者,我币五十万固不出境。
若阴以十万许羌人,赦其罪以携之,彼必与中国合,还兵而抗契丹
契丹失西援,且不敢前。
我又阴许还契丹三十万与之平,则二敌之仇结不解矣。
朝廷安视其祸,以虚馈操二国重轻,何所患哉」!
客曰:「羌人自元昊以来,势始张,国褊而兵寡。
虽与合,恐不足为重轻」。
对曰:「不然,元昊善用兵,其左右皆贤,故数乱西陲,未尝少衄焉。
虽挟胜而不敢不来臣,知事大之体也。
既父子戕死,而诸酋扶孀妪,抱婴雏,南面而朝人,惕息相与,守旧君法,无违德。
南抗中国,东支契丹,养马按兵自如,西邻不敢欺。
国中有年,无疾疫死亡。
意者天假之幸,是且将兴,乌得不为重轻哉」?
泽州龙堂记 北宋 · 夏侯观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二、乾隆《凤台县志》卷一三、一九
粤若神龙,运变化于自然,契阴阳之不测,云从雨施,功济九有,与夫蛇蠋之化,山泽实生,其圣凡之异乎!
高都郡西南二里有古潭,其广百尺,怪树丰草,阴森蔽之,近而可畏。
按旧记,唐刺史温璠因岁旱询于耆艾,云此实龙泉也。
遂命开凿,致祷而雨澍。
由是建祠于侧,祀典载焉。
然自温而后,长人者或尝救旱,克诚举之,靡不获应,则未暇有重迹其事者矣。
太守王公,亮采三朝,劬勤数纪,剧藩荐领,异状洽闻。
自前年中移临是郡,属已再期,立政示民,信于茕寡,尽忠报国,监于神祇。
今春以仲阳用事,膏泽尚愆,轸于公怀,过彼农望。
惟先洁志,乃率僚佐,萃州民诣祠祈请。
才应蜀都之鼓,郁郁云兴;
俄回汉里之车,霏霏雨逐。
翊日诸邑牒上,称已优洽。
暮春至于隆夏,载祷如昔,固益降神休,终祛魃虐。
是岁远迩旱暵,惟我辐员多稼滋茂。
至诚所感,繄物惟馨,抑公之能事也。
河南鲁褒以政除奸弊,广陵束晰以志达明灵,是时皆能却旱而致雨。
鲍德有神父之美,萧雅贻旱母之诮,书之信史,岂徒然乎!
观顷岁中科云陛,始佐濩泽之幕,比时调选天官,复掌刑台之籍。
寓兹待阙,暇日居多,因以所目之事,纪为不朽。
文且无饰,敢示于大雅君子。
时天圣九年七月十日记。
文林郎、守晋城县王汲
将仕郎、守晋城县主簿张□人。
将仕郎、守晋城县刘至诚
文林郎、守司户参军山宗□。
将仕郎、守司法参军宿运。
承务郎、守录事参军郑旦
文林郎、守司理参军王咸
朝奉郎卫尉右丞监酒税、骑都尉梁居简。
承直郎试大理评事、权军事推官王立。
军事判官、□□郎、试大理评事王若谷篆额。
右班殿直监酒李元
西头供奉官兵马监押兼在城巡检杨德政。
左班殿直泽州管界并连太行山一路巡检怀德
大中大夫、行尚书都官郎中知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王世昌
按:新授安国军节度掌书记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夏侯观撰并书。
史彦辅1057年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五、《文编》卷六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六三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呜呼彦辅,胡为而然,胡负于天?
谁不寿考,而于彦辅,独啬其年?
谁不富贵,使终贱寒?
谁无子孙,诜诜戢戢,满眼蚳蝝
于天何伤,独爱一孺,使殒其传?
幨幨其帷,其下惟谁,有童未冠。
彦辅从子,带经而哭,稽颡来前。
天高茫茫,恸哭不闻,谁知此冤?
辍哭长思,念初结交,康定宝元
子以气豪,纵横放肆,隼击鹏骞。
奇文怪论,卓若无敌,悚怛旁观。
忆子大醉,中夜过我,狂歌叫欢。
予不喜酒,正襟危坐,终夕无言。
他人窃惊,宜若不合,胡为甚欢?
嗟人何知,吾与彦辅契心忘颜
飞腾云霄,无有远迩,我后子先。
挤排涧谷,无有崄易,我溺子援。
破窗孤灯,冷灰冻席,与子无眠。
旅游王城,饮食寤寐,相恃以安。
庆历丁亥,诏策告罢,予将西辕。
慨然有怀,吾亲老矣,甘旨未完。
往从南公,奔走乞假,遂至于虔。
子时亦来,止于临江,系马解鞍。
爱弟子凝,仓卒就狱,举家惊喧
秋八月,予将北归,亦既具船。
有书晨至,开视惊叫,遂丁大艰。
故乡万里,泣血行役,敢其生还?
中涂逢子,握手相慰,曰无自残。
旅宿魂惊,中夜起行,长江大山。
前呼后应,告我无恐,相从入关。
归来几何,子以病废,手足若挛。
我嘉子心,壮若铁石,益固而坚。
瞋目大呼,屋瓦为落,闻者竦肩
子凝之丧,大临呕血,伤心破肝。
我游京师,强起来饯,相顾留连。
我还自东,二子丧母,归怀辛酸。
子病告革,奔走往问,医云已难。
问以后事,口不能语,悲来塞咽。
遗文坠稿,为子收拾,以葺以编。
我知不朽,千载之后,子名长存。
呜呼彦辅,天实丧之,予哭寝门
白发班班,疾病来加,卧不能奔。
哭书此文,命轼往奠,以慰斯魂。
尚飨!
安修城皇祐六年 北宋 · 李大临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八、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九
皇祐六年春王正月甲午,城唐安
朝廷从端明殿学士、知益州广平程公之请,益之旁郡皆得从广平之命而役焉。
唐安郡驾部员外郎清源王君以书属大临,且列其事,使记其城之之谓,因得述其所以。
唐安唐垂拱初,分晋源县为州于斯,三百七十年无城。
岁伐木剡而编之为塞,从权宜作限禦,今俗之传言曰「塞内」、「塞外」者是也。
噫!
蜀地皆富饶沃衍而忘他盗耶?
大道之行,而民不奸也,俗淳而自化耶?
政察而不敢踰者耶?
作牧者继至,而不可以为而不为之者耶?
何制作因循之若此?
古之建立州里,未有不先以城郭、沟池为固,圣人之作法,岂虚也哉!
彼茍安者不思之甚。
君子则不然,事必谋于其始,而患必防之于未萌。
幸蛮獠面内,两川久泰,当无事时,不可忽于其备焉尔。
驾部君强干明敏,为守土臣而尽力于城郭,乃可谓有能名者也。
蜀邑太常博士舒照亮,注簿内殿承制黎传庆,监押左侍禁石炳,军事判官路谏,司理参军董倚,更相共事,能身先风霜氛露。
又多心匠,善计,朝夕观视其兵民。
兵民四千八百,人乐且舞,以趋其劝。
自鸠工至于其役,凡十旬有十日而城成。
上丈有五尺,崭然其高也;
下丈有三尺,妥然其袤也。
十里环然其周也,四门腹然其拥也。
石柱架梁,道其水也;
铁闸水门,时其利也。
如是,其壮大坚完,而又有所捍。
仓廪府库之积,营屯军旅之戍,军马出入之节,商旅往来之征,蔽焉通焉,阖焉辟焉,皆得以专而司之。
编民藏镪百万,蓄储万厢,聚而居,坐而愉,曾不有所恐而有所虞。
于是老者、壮者、义者叠肩拍袂而喜,且贺曰:今而往,吾乡、吾里、吾族、吾父子兄弟相亲而相保,无缓急之警者,赖驾部君之庇始也。
非惟吾民赖之,后守是邦者,实赖之矣。
郓州处士王君墓志铭嘉祐六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七、《司马公文集》卷七七
至和中,光从故丞相庞公郓州
公命光典州学学生大临,通经有行谊,光特爱重之。
后十五年,王生来见光于京师,曰:「大临将以今年某月某日葬其亲于须城县长山之麓,子为我铭其墓」。
光辞以拙于文。
生曰:「大临远来,非有佗故,唯铭之求。
朝士大夫以百数,大临无所诣,唯子之归,子何得拒之」?
光愧其言,不敢辞,因曰:「然则愿闻先子之行」。
生乃出其邑人试秘书省校书郎梁君焘之状以授光,曰:君讳惟德,字辅之
始为童子,父行戍于蜀,君侍大父母,抚诸弟,以孝友闻,其治家如成人。
大父母终,君亲负土成坟,终丧不尝酒肉。
父自蜀归,家益富。
父好散施,君竭力以助之。
有所予,必称父命以致之。
尝举三《礼》,一试于礼部,不中格,喟然归,不复就举。
专以养亲治经为事,著《礼说》二十卷。
性温厚,喜导人为善,乡里谓之王君子。
有斗者,君徐以义理辨告,皆悦曰:「君子幸教我,我何敢违」。
即解去,不复诣吏。
年若干,病亟,叹曰:「死生有命,恨不得终为子之道」。
天圣五年十一月辛亥终。
再娶,皆杨氏。
后夫人职方员外郎旦之女也,能成君之志,顺适舅姑,使之终身无忧愠之色。
及老寝疾,每祭祀犹强起执事,年若干,以嘉祐五年十二月己巳终。
子男五人:长曰大顺,今为剡县主簿
次未名,次大同,皆早世;
宗道,次大临
女二人,长适大学馆学究刘应祥,次亦早世。
君既没,家甚贫。
大临以善讲解为诸生师,月受俸于州学钱二千,积而不用,满三十万,乃举两世之柩而葬之。
光不及见君,知其为人,以其子之贤,与梁君之言,于是乎铭。
铭曰:
孝乎亲,友于其弟。
家有馀,施及乡里。
人悦其教,称为君子。
呜呼!
是亦为政,奚必仕?
内降条贯(同李奏熙宁三年四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九
臣等检会熙宁二年七月六日奉圣旨,今后台官有阙,委御史中丞奏举,不拘官职高下令兼权。
如所举非其人,令言事官觉察闻奏。
四月二十八日,苏某上殿,面奉圣旨,将上件条贯赴舍人院商量草除李定官制者。
臣等寻将上件条贯同共看详。
称今后台官有阙,委御史中丞奏举,不拘官职高下令兼权。
如所举非其人,令言事官觉察闻奏者,盖为从前台官须得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奏举充职。
后来为朝行中难得资序相当之人,故朝廷特开此制。
云不拘官职高下者,只是不限博士中行员外郎耳,即非谓选人亦许奏举也。
所谓兼权者,如旧官资序不相当,三丞以下未可为监察,故且令上权;
前行员外郎以上不可为侍御史,故令下兼。
详此皆不为选人设文也。
若不拘官职高下并选人在其间,则是秀州判官亦可以权里行,不必更改中允也。
以此言之,选人不可超授台官明矣。
至于程颢王子韶等并已先转京官,因中丞荐举,方蒙特迁中允,上权监察。
李定初等职官资序,若特与改官,只合转大理寺丞
且选人特改京官,已是优恩,若更超授朝籍,处之宪台,恩命重叠,升擢非常。
先朝以来,未有此比。
未知李定有何所长,而可当此殊命也?
臣等所以喋喋有言,不避斧钺之诛者,非它也,但为爱惜朝廷之法制,而守遵有司之职业耳。
且爵禄赏罚,进退黜陟,皆陛下得以专之,无所不可者。
若事下有司,则具有条例,当官者须奉行而固执也。
大抵条例戒于妄开,今日行之,它日遂为故事。
若有司因循,渐致隳紊,诚恐倖门一起,则仕途奔竞之人皆有侥求,希望不次之擢。
朝廷名器有限,焉得人人而满其意哉?
前世所以慎重爵赏,不以假人,虽有奇才异伦,亦须试以执事,俟有成效,然后超擢者,以此也。
兼臣等前来论列,虽不具记上件条贯,亦只指陈选人超授台官为过当耳。
宋敏求言去岁骤用京官而迁之,又以幕职官便升朝著而峻处纠绳之地,窃恐弗循官制之旧,未厌群议。
大临秀州判官除授监察御史里行,不惟超越资序,未厌群言,抑亦有乖国朝从来法制。
臣某言去岁诏旨专令中丞举官,虽不限资品,犹以京秩荐授,所以无言者,以前有诏令故也。
详此与今来检举到不拘官职高下条诏,亦不致违戾。
以此臣等所以须致再三执守初议也。
臣等非不知再拒严旨,获罪不轻,但以意在尽公,不敢自为反覆,上误朝廷耳。
所以臣大临昨日当草薛昌朝除官制,亦疑虑,恐未得允当。
既而思之,昌朝虽非御史荐,朝廷特除,缘已是京官,为有程颢王子韶近例,所以不敢违拒,非如李定选人之比也。
欲望圣慈,更赐详察臣等惓惓之诚。
所有李定除官制,臣等未敢具草(《苏魏公文集》卷一六。又见《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一,《宋史》卷三四○《苏颂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件:原无,据右引补。
卦名解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九、《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三、《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二、《文章类选》卷一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七五
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故曰「云雷《屯》」。
屯已大亨,则雷雨之动满盈,而为《解》,故曰「雷雨作,《解》」,「动而免乎险,《解》」。
山下有险,非险在前也,可往而止焉,必蒙者也,故为《蒙》。
《蹇》,则险在前者也,险在前则不可以往,故为《蹇》。
《彖》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知者,反乎蒙者也。
《需》,亦险在前也,其不为《乾》健而进也,非若《艮》之止也,非《坎》之所能陷也,待时而进耳,故为《需》。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小者之畜也。
小者畜,则其畜亦小矣,故为《小畜》。
以小而畜大,非柔之中也。
柔得位而不中,不中而上下应之,《小畜》之道也。
能止健,大者之畜也。
大者畜,则其畜亦大矣,故为《大畜》。
四阳过二阴,而阳得中,故为《大过》。
《大过》者,大者过也。
大者过,则亦事之大过越也。
四阴过二阳,而阴得中,故为《小过》。
《小过》者,小者过也。
小者过,则亦事之小过越者耳。
大有》,能有大者也,大者应之也;
柔得尊位,大有者也。
《同人》,同乎人者也,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者也。
巽而丽乎内,故为《家人》;
止而丽乎外,故为《旅》。
少男长女必惑,山下有风必挠。
蛊者,挠惑之名也,为天下之蛊者事也,故为《蛊》。
少女少男,男下女上,故为《咸》。
咸者,交感之名也。
长男长女,男上女下,故为《恒》。
姤阴遇阳,故为《姤》。
阳终决阴,故为《蒙》。
柔履刚,故为《履》。
履,礼也。
礼者,以柔履刚者也。
刚应顺而以动,故为《豫》。
上下交,故为《泰》;
不交,故为《否》。
刚中为主而下顺从,故为《比》。
顺而止,故为《谦》。
动而说,故为《随》。
大者在上,故为《观》。
大者壮,故为《大壮》。
刚浸长以临柔,故为《临》。
临者,大临小之名,故曰「临者大也」。
柔来文刚,分刚上而文柔,故为《贲》。
柔变刚为《剥》。
剥者,消烂之名也。
剥穷上而刚反,故曰《复》。
复者,反而得其所之名也。
天下雷行,物应之,故为《无妄》。
雷之感物,物之所以应,无妄者也。
刚退,故为《蒙》。
明入地中,故为《明夷》。
明者,伤于暗之名也,文王当其象矣。
以爻考之,自三以下,周象也;
自四以上,殷象也。
明出地上,《》,臣进之象卦也。
明出地上,则方昼而未至乎中,中则照天下。
昼则进之盛而不亢乎王者也。
损上益下,主于自损者也,故为《益》;
损下益上,主于自益者也,故为《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凡女卦皆受《损》者也,凡男卦皆受《益》者也。
损上益下,损下益上,此之谓也。
巽乎水而上水,故为《井》。
以木巽火,故为《鼎》。
明以动,故为《丰》。
丰者,光明盛大之卦也。
刚上下而实在其间,颐中有物之象也。
颐中有物必噬,噬则合矣,故为《噬嗑》。
嗑者,有间而通之之卦也。
上险下说,说以行险,故为《节》。
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故为《中孚》。
柔亦在内,可谓对矣。
《中孚》者,至诚之卦也;
《无妄》,则不妄而已。
一阳陷于二阴,故为《坎》。
坎者,陷也;
内明,水象也。
一阴丽于二阳,故为《离》。
离,丽也;
外明,火象也。
水之为物,陷者也;
火之为物,丽者也。
推此则《震》、《巽》、《艮》、《兑》可以类知之也。
上火下泽,《睽》。
睽者,不合之名也,二女之卦也。
火在水上,《未济》。
未济者,有济之道也,男女之卦也。
水上火下,男女相逮之卦也,故为《既济》。
泽上火下,二女不相得之卦也,故为《革》。
不相得而相违,革之所以生也。
以众行险,故为《师》。
上刚而下险,险而健,故为《讼》。
上动而下止,止而动,故为《颐》。
止而动,颐之道也。
上说而下顺,故为《萃》。
上巽而下险,险而巽,故为《涣》。
涣者,离散之名也。
巽而免乎险,则不蹇不困,下虽险,上巽而不健,则不讼,故为《涣》而已。
困则刚见掩者也,在难中者也,不可以不动矣。
《蹇》,则难在前者也,不可以往而已,故《彖》曰「利西南」也。
顺而巽,其进也孰禦焉?
故为《升》。
止而巽,有止之道,故为《渐》。
《归妹》者,归女之卦也。
妹,少女也;
少女为主于内,故曰「归妹」。
归妹,女归之以其时也。
故曰「动而说,所以为归妹」也。
阳在下。
则动而进,故为《震》。
进在阴上,已得其所则止,故为《艮》。
内柔伏,故为《巽》;
外柔见,故为《兑》。
此其文皆在《系辞》。
或《彖》《系》所不言,以其所言反求其所不言,则知其所以然也。
光禄寺丞致仕何君墓志铭熙宁八年十月1075年10月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四、《净德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何氏之先,盖晋之卿佐封于韩者,子孙因以为氏。
秦灭韩,其后流散四方,或谓韩为何,故汉魏以来始著。
何氏有居于闽者,至瓒乃显,即君六世祖也。
后唐,历太原留守,除西川副使
会孟氏僭窃,耻屈其下,饮恨以死。
子柔不能东,乃家青城,遂为青城人
柔生令昕,令昕生缮,不幸逢乱离,无复振起。
缮生中,即君皇考也。
任道晦处,无意官禄,以聚书为能,以赋诗为乐。
蜀之耆儒李畋渭卿、戈渊仲颜皆与之友。
子四人,君其季也,讳敏字希颜
简悫庄重,克承厥家。
贫而能力生,以养亲奉祀,至于抚养百口,靡有不给。
富而能好善,以训其子孙,至于起家从仕,翘然有闻。
旁支外属之无归,则倍仰而济,乡闾识者,以吉人君子称焉。
熙宁初,今天子祀南郊,以君之子大章登朝,封大理评事
四年,明堂大飨,迁光禄寺丞
六年十一月某日终于家,享年七十二。
八年十月某日葬于县之某乡某里。
君娶李氏,今封仁寿县君
生三子:大章,皇祐四年进士第五,迁太常博士通判汉州
大临、某,皆勉饬乡行,不坠先训。
孙四人:宗元荣州荣德县
宗范合州巴川县令
某、某,悉志于学,期以自立。
惟何氏来,中叶不耀,至博士君始以学文得禄,而荣德巴川二君又能同时取科第,士议荣之。
君可谓有后矣。
某与博士君同进士籍,且为姻家,君之葬也,敢志而铭。
铭曰:
何迁于岷,五世至君。
既永以年,再光以恩。
山之阿,江之濆,祗厥祀,传后昆。
张御史行状 北宋 · 吕大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七、《伊洛渊源录》卷六、乾隆《凤翔府志》卷一○、乾隆《郿县志》卷一二
君讳戬,字天祺,少而庄重,有老成之气,不与群童子狎戏。
长而好学,不喜为雕虫之辞以从科举。
父兄敦迫,喻以为贫,乃强起就乡贡。
既冠,登进士第,调陕州阌县主簿,移凤翔普润县
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陕州灵宝渠州流江怀安军金堂县事。
太常博士
熙宁二年,超为监察御史里行
明年以言事出知江陵府公安县,改陕州夏县
转运使举监凤翔府司竹监,秩满,以熙宁九年三月朔旦,感疾卒,享年四十有七。
君历治六七邑,诚心爱人,而有术以济之。
力行不怠,所至皆有显效。
视民之不得其所若己致之,极其智力,必济而后已。
灵宝采梢,岁用民力,久为困扰。
至则访其利害,纤悉得之。
乃计一夫之役,采梢若干,以计其直,请命民纳市于有司而罢其役,止就河壖为场,立价募民,采伐以给用。
言于郡守监司,皆不之听。
后以御史言于朝廷,行之。
竹监岁发旁县夫伐,一月罢,君谓无名以使民,乃籍隶监园夫,以日月课伐,以足岁计。
其为邑,养老恤穷皆有常,察恶劝善皆有籍,钩考会计,密察不苛,府吏束手听命,举莫能欺。
尝摄令华州蒲城蒲城剧邑,民悍使气,不畏法令,斗讼寇盗,倍蓰他邑。
异时令长以峻法治之,奸愈不胜。
君悉宽条禁,有讼至庭,必以理敦喻,使无犯法。
间召父老,使之教笃子弟,服学省过。
作记善簿,民有小善,悉以籍之。
月吉以俸钱为酒食,召邑之高年,聚于县以劳之,使其子孙侍,因劝以孝弟之道。
不数月,邑人化之,狱讼为衰。
熙宁初,上初即位,登用大臣,将大有为,以御史召。
君喜以为千载之遇,间见进对,未尝不以三代之事进于上前,恻怛之爱,无所迁避。
其大要,启君心,进有德,谓反经正本,当自朝廷始。
不先诸此,而治其末,未见其可也。
事有不关兴衰者,人虽以为可言,皆阔略不辨。
既见,而新政所更,寖异初议,左右迩臣,不以德进。
君争之不可,乃告诸执政执政笑而不答。
君曰:「戬之狂易,宜其为公所笑。
然天下之士笑公为不少矣」。
章十数上,卒不纳,乃叹曰:「兹未可已乎」?
遂谢病不朝,居家待罪,卒罢言职。
既去位,未尝以谏草示人,不说人以无罪。
天下士大夫闻其风者,始则耸然畏之,终乃服其厚。
公安改知夏县,县素号多讼,君待以至诚,反复教喻,不逆不亿,不行小惠,讼者往往扣头自引。
不五六月,刑省而讼衰。
未几,灵宝之民遮使者车请曰:「今夏令张君,乃吾昔日之贤令也,愿使君哀吾民,乞张君还旧治」。
使者欣然,听其辞而言于朝。
去之日,遮道送,不得行。
父老曰:「昔者人以吾邑之人无良喜讼,自公来,民讼几希。
是惟公知吾邑民之不喜讼也」。
言已皆泣下。
君笃实宽裕,俨然正色。
虽喜愠不见于容,然与人居,温厚之意,久而益亲。
终日言,未尝不及于义。
接人无贵贱疏戚,未尝失色于一人。
乐道人之善,而不及其恶;
乐进己之德,而不事无益之言。
其清不以能病人,其和不以物夺志。
常鸡鸣而起,勉勉矫强,任道力行,每若不及。
德大容物,沛若有馀。
常自省,小有过差,必语人曰:「我知之矣,公等察之,后此不复为矣」。
重然诺,一言之欺,以为己病。
少孤,不得事亲,而奉其兄以弟,就养无方,极其恭爱。
推而及诸族姻故旧,罔不周恤。
有妹寡居,子不克家,君力为经其家事。
别内外之限,制财用之节,男就傅,女有归。
诚意恳切,不弛其劳,人以为难,而自处裕如也。
有一二故人,死不克葬十馀年,君恻然不安,帅其知识,合力聚财,乃克襄事。
其兄载重于世,常语人曰:「吾弟德性之美,吾有所不如。
其不自假,而勇于不屈,在孔门之列,宜与子夏后先。
晚而讲,学而达」。
又曰:「吾弟全器也,然语道而合,乃自今始。
有弟如此,道其无忧乎」?
既暴病卒,载哭失声,如不欲生。
将葬,手疏哀辞纳诸圹,曰:「哀哀吾弟,而今而后,战兢免夫」!
是月还葬,以从先大夫之兆,将求有道者以铭其墓。
大临惟君之善,有不胜书,要其大者,盖其力之厚,任天下之重而不辞;
其气之强,笃行礼义而无倦;
其忠之盛,使死者复生而无憾。
是宜得善言以传诸后,敢次其状以请。
潮州吴致之字序 北宋 · 郑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五、《西塘集》卷二
临以上,涖其下也。
上之于下,其所则也,非则下者也。
故君子之于临,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大与小正对,非大人之道,即小人之道。
造次而离道,则入于小矣。
《诗》云:「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盖伤夫居大而不为大者之辞也。
琐言细,尾言末也。
夫不治其大而治其细,不急其本而急其末,流湎而离道,不保妻子者之所为也。
其妻孥之不保,欲以保人之天下国家,难矣!
《书》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言治民之急于民教也。
如此其急云何?
惟其使之知大而不为细也。
见龙之在田,君德之离乎下也。
近之妻孥、兄弟、乡党、州里,将以观而化者,非大人之道,可乎?
飞龙在天,君德而丽乎上也。
合天下之广,无不环其耳目,而吾视听者也,知在田之所利者,则知在天之所利者矣。
故三爻所在,皆以「利见大人」为辞。
臣子之于君,务引之以当道而已。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致之者大而已矣。
妹夫揭阳吴君,学子之愿者也。
其不已于中心者,好善力道,视世之琐尾,不茍为也。
其名大临,吾意一日之达,必有为于时也,故字之曰致之云。
潘处士墓志铭元祐三年八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八、《山谷全书·别集》卷一○、《豫章先生遗文》卷七
处士讳萃字信夫,享年七十有二。
其先河南潘氏有讳季荀者,仕唐昭宗太仆卿,兼御史中丞五岭催勘使,行部至长乐,爱其山水而家焉。
太仆生仁杲,为殿中丞,世乱,王氏擅闽粤,皆家居,不宦游。
殿中生吉甫,入朝为国子博士,赠工部侍郎
工部生衢,为屯田郎,治数郡有声。
其甥刘彝尝称其外家政事,虽古之良吏不能远过也。
盖尝通判黄州,子孙遂不能归也。
田实生处士,尝举进士,不能受有司绳墨,因弃去。
当以父任得官,又推与其弟,独浮沈酒间。
与人无贵贱,皆去畦畛,赴人急难,不遗力也。
人或怒骂与绝,从而谢之,倾倒不留纤介。
昆弟破散父时资产,至无一钱,处士未尝以为言。
其处忧患如舟人安于水,未尝险焉。
国子博士李馀庆之女,有才智,能殖其家,故处士落魄而不困。
生六男子:鲠,吉州军事推官
幼子祖述,吉水
仲丙、叔匪、季原,皆举进士,而匪早卒。
二女子,嫁著作郎罗绍、黄冈万渊。
孙男十有四人,曾孙男女三人。
处士卒以元祐三年六月某甲子,葬以某年八月某甲子,兆于黄冈之方步原,李夫人祔焉。
处士大临有艺学,与予游,状处士平生来乞铭,曰:「将坎石于墓前」。
遂为铭曰:
不骎骎于欲得,与世异邪。
彝酒而不溺于酒,不彫而有特操邪。
取予喜怒若过,而皆得情而不校邪。
世故不惊其胸次,年耆而不耄邪。
可为智者言,而难为俗人道邪。
代兄祭非熊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九、《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三
维元祐八年岁次癸酉正月己卯朔二十九日乙未,兄大临以清酌时羞之奠,昭告于亡弟非熊之灵。
尔竞豪爽快,才不□□。
可以亢宗,闻之先亲。
禀命不融,不能中身。
客土风露,草□既陈,痛我手足,我哀如新。
我等不天,安康弃养,以尔同归,及兹大葬。
台平之原,先君所卜,其,竁以昭穆。
二月戊申安康祖行,尔亦就次,恩如平生。
别酒一觞,有泪从横。
李夫人墓铭元祐七年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一、《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夫人建昌人李姓溧水、赠特进之子,大理丞、知康州黄庶之妻,集贤校理佐著作庭坚之母也。
初,特进贤其子,不妄与人,久之以归康州
康州大臣幕府,持议不挠,大臣外敬内怀,以故官不达,夫人安之以相焉。
康州卒,子稚而贫,夫人以丧还葬豫章,遣子就学。
或劝以利,夫人曰:「自我家及儿父时,未尝不贫,何用利」?
其后校理仕于朝,名伟人,士倾下之,然亦以是数致言者。
校理谢不谨,为夫人忧,夫人曰:「大者吾望汝,细何忧焉」?
夫人始封寿光校理辞所拜官,进封安康郡太君
元祐六年,年七十二,卒于东都
五男,大临叔献叔达仲熊校理其次也。
四女,有妇行,长为洪氏妇,其死不幸,校理是以赋《毁璧》也。
于是大临梁县,而仲熊卒。
诸子名文行,而梁县法度之士也,世以是贤夫人
明年,合于康州之墓,在分宁之台平,实双井
梁县与其群弟使来言曰:「先实知子,子其铭以寿吾先」。
师道学于校理,贫不自食,又客焉,知其私为详,不辞而铭。
铭曰:
妇患不德,不患不能。
惟其身之,孰不承之!
特进之子,康州之妻。
善于其身,内外具宜。
翁姑如亲,夫夫妇妇。
盍监其子,则知其母。
孰吾孰汝,五子如一。
敬而不忌,以有其室。
娣姒之间,庸庸坦坦。
不愧以长,覆护其短。
内仁族姻,外事宾客
哭有馀哀,室无遗帛。
孰不贵富,以亡为存。
孰不老寿,以死为生。
死而不腐,何有于文。
我其矢之,以累斯人。
东坡书卷1100年7月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五、《柯山集》卷四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苏公谪居黄州时,为奉议郎潘公书一卷,备正书行草数体。
予再官于黄,首尾且三年,尝假此书于奉议之子大临,以为书法。
庚辰孟秋,蒙恩守鲁,将之官,尽出所假潘氏诸书归之,独此一卷,令男纳之箧中。
予与邠老苏学士徒也,舍潘归张奚择焉。
邠老惧后东坡复徵此书,疑于收视之不谨也,使书此以为据。
潘奉议墓志铭1098年10月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柯山集》卷五○、《经义考》卷二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齐安有君子曰潘昌言,其学也正,其言也文,其家居笃于孝悌,其为吏清介刻苦,而为政本于惠下爱民。
至大吏势力能寒热人者,必与之较义理,一毫不为屈。
其为人务内而简外,信己而不求人知,而人之知者,必皆诚心愧服焉。
呜呼,君子哉!
绍圣丁丑岁,某得罪,谪官于齐安,自幸得从君游。
既至而君病矣,无几何而卒,实元符元年十月某日也。
齐安之君子皆相吊,已而又曰潘君之墓宜有铭矣,咸以铭事属某。
某既素高君之义,用不复辞,走其家哭之,求其世家历官行事于其子大临,而次叙之曰:「潘氏在唐为荥阳人,当僖宗时,有名季荀者,仕为太仆卿,官于福州,避乱,因家焉。
季荀之弟曰季翱,为太子司议郎
季翱后二世吉甫,事吴越,入朝终国子博士,累赠工部侍郎
侍郎生衢,为屯田郎中
屯田尝官于黄,遂居之。
屯田生处士革,隐德不仕。
君讳字昌言处士长子也。
生而俊警绝人,为儿时,赋诗已有奇语。
闽有周希孟者,博学笃行之士也。
君从之学,希孟以为尽己之道。
君居乡里,以经教授,聚徒常百馀人,后进皆师尊之。
元丰己未进士第
初调蕲水县,迁和州防禦推官,知江州瑞昌县,监楚州都盐仓,迁吉州军事推官,改宣德郎,监汉阳军酒税,遂以奉议郎致仕。
卒年六十三。
蕲水民有以花为献者,君一嗅而还之,曰:「受赐多矣」。
其廉洁类是。
江州赋属县鬻建茶,太守问君:「瑞昌岁可售若干」?
公曰:「四斤耳」。
守惊诘其说,君曰:「县小民贫,米盐犹不足,而暇及乎?
独县僚四人,人一斤可矣」。
守悟,以故诸县皆得无多售,而旁郡有卖千斤者。
后七年,君以事过瑞昌,有两民拜马前。
其一曰:「异时君为县,我讼得直」。
其一曰:「异时君刑我当罪,我心服,是以偕来」。
君之为吏得民,举如是也。
元祐赦民负官钱无奸者悉免之,吉州通判摄守事,乃悉下负者于狱,将鞫其奸,君曰:「赦欲宽之,而君故狱之耶」?
执不可,民乃得免。
龙泉捕得私酒三十家,将上府,君谓令曰:「是法皆当徒。
龙泉小邑,一日徒三十人,君为令安乎」?
令乃颇减出之。
呜呼!
历官微而见于行事者寡矣,然其修身治人,立心操术,亦可概见矣。
向使之得富贵,立朝廷,据位操柄,以行其义,达其道,其不贪利苟得如还蕲水之花,其忤上爱下如鬻瑞昌,民甘其罚如瑞昌之拜者,则虽古之君子,无以加分寸于此矣。
有集三十卷,曰《春秋断义》者十二卷,《讲义》者十五卷,《易要义》者三卷。
致仕时家无一金,骨肉衣食仅给,而君萧然病卧一榻,口不及俗事,时与其子清言而已。
娶何氏,有贤行。
男二人,长大临,次某,皆力学有文。
一女,嫁进士罗启宗。
四孙,其一男也,曰戆。
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某县某原,铭曰:
白壁芳兰,包以九袭。
长于外者,千万而一。
莫为出之,卒殒无施。
呜呼昌言,不幸类兹。
致美在里,不耀于肌。
岂人是谋,谓天实知。
黄冈之原,其猗。
我相后人,将穫其菑。
张才元大临高阳兼寄杨霍 北宋 · 赵鼎臣
 押词韵第一部
少年公子麒麟种,使者选之来入贡。
文章到处是青钱,谈笑有时飞白凤
留连太学滞远业,叹息南陵发归梦。
黄河一苇浩将往,太行诸山森欲动。
上堂嘉庆拜庭闱,入户埙篪迎伯仲。
幕中济济尽应刘,笔下翩翩皆
四者能并盖已难,一尊可饮何妨痛。
老夫久客兴愈阑,公子远行情所重。
为见应刘借问看,惟有月明千里共。
吴夫人墓志铭 北宋 · 赵鼎臣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八五、《竹隐集》卷一九
夫人吴氏,世家京师高祖廷祚,事太上皇枢密,帝每征伐四方,辄以谨信守筦钥,见谓劳臣。
父守一,左千牛卫上将军
母曰华原郡赵氏。
夫人既笄而嫁,为侍中某公孙、正奉大夫南阳张公讳宗望之妻。
华原燕王元俨之女。
夫人太宗皇帝所自出也,而又家故枢臣,夫族皆贵公子,门地宠甚。
夫人既归,修妇道,佐子职,恭俭谨肃,身不自知其贵。
事姑舅垂四十年,竭诚尽孝,左右奉侍如一日,心不自知其劳。
睦宗族,收姻戚,疏密有恩,人不自知其异。
正奉公薨,抚诸子慈而庄,爱而一。
已而诸子踵以材德进,显于时,夫人之教为多。
于是伯以显谟阁直学士历帅瀛、并二府,叔以右司员外郎典皇长子记室,仲、季咸以推择,为朝廷所官使。
夫人老矣,气体康彊,聪明不少衰。
上尝命右司公使北庭,道当出高阳,入辞,上问夫人起居状,嘉叹久之。
因敕过瀛传诏以劳其兄,所以宠光夫人而慰怿之者甚渥,高阳之人皆以为夫人荣。
会朝廷更定封爵,拜太硕人
夫人春秋益高,诸子皆华发,显谟公以方伯禄致养。
岁时嘉庆,将吏僚属诣门下候谒,衣冠满堂上;
爱孙诸倩奉觞荐寿,搢笏跪起者相摩于旁,夫人欿然无侈泰色。
已而显谟公罢河东兵,与右司公相继以事左迁。
视人情温凉,缺有间矣,而夫人怡然无愠戚容。
性宽仁,乐施与,所以赒戚属者甚备,下至臧获毋不爱也。
逮亡恙时,即自制送终服,且以币诿金山浮屠,营所谓佛事者。
其于死生,盖若无所甚爱云。
夫人生四男一女,长曰近,奉直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所谓显谟公者;
次述,修武郎磁州兵马都监
叔夜朝散郎提点亳州明道宫右司记室公也;
次适,宣德郎,管宣州宁国观。
馀皆前卒。
孙男十八人:苍舒宣义郎大名府司录事;
大临承事郎管勾彭州冲真
庭,承务郎管勾南雄州会仙观;
容,承奉郎磁州武安县
叔达承务郎
伯奋叔献季仲伯虎仲熊伯达叔豹、伯适、仲忽、大鸿伯益、伯夔,未仕。
孙女五人,忠翊郎、监滑州天台埽物料场宋徵,通直郎颍昌府司录杨爽登仕郎、监北岳庙杨渊,假将仕郎赵伯牛将仕郎京西南路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钱堪,其婿也。
曾孙男女十七人。
政和四年夏六月癸丑夫人以疾薨于磁州之官舍,年七十有九。
某月某甲子,诸孤葬之于颍昌府阳翟县大隗乡高村正奉公之兆。
某,显谟公客也,夫人待之若子姓然。
客有问夫人之德者,某应曰:「闺门之行隐矣,虽然,其子足以知其母。
今显谟公以忠孝勤劳,连将西北,折冲禦侮,声绩伟然。
兄弟接武,更职华要。
夫人之庆厚矣,宠禄之报抑未艾也」。
客以为知言。
将葬,诸孤谓某:「非吾子不足铭吾母」。
亟辞,不获命,乃泣而铭之曰:
抑抑泰伯,弃豳弗居。
自西徂荆,爰始氏吴。
逮于孙曾,度祉而兴。
克踵其武,懿厥延陵
芮居长沙,汉大司马
不陨其承,世有闻者。
宋受天命,四征弗宾。
帝有筦钥,属我信臣
信臣劳止,乃燕厥后。
钟夫人,惟德之茂。
本支诜诜,实自其出。
媲于公孙,不显其匹。
为妇而顺,不愆于正。
为母而慈,卒厚厥庆。
其庆维何,昆弟翼翼。
朱紫成帷,来时饮食。
春秋时节,大纛高旌。
元戎先路,版舆是迎。
既贵且寿,甚康而适。
凡人所愿,毋弗我获。
更八十祀,以没其身。
谁呱其泣,白发老人。
惟杞及梓,我则种之。
帝抡其材,既克用之。
孰施云丰,而报不钜。
纳铭于藏,以诏终古。
方府君并夫人墓志铭 北宋 · 叶之表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九一
元符三年四月十六日方府君之郡城,疾于道,归不逮,卒于柳氏家。
其妻钱夫人奔赴,自伤不及见,暨执丧,日夜号哭无绝声,后一年果由此继亡,实建中靖国元年三月二十五日也。
府君讳淇字文老,唐处士干之后,世为睦州桐庐人高祖慈溪,因家焉。
曾祖赞、祖亿、父平皆不仕。
夫人吴越国王钱氏六代孙育之女。
府君幼善读书,日诵数千字,群儿中推为第一。
逮长,退然似不能言者,及考索经史,往往多所自得,虽阴阳医卜之术亦皆洞晓。
始应试,其志甚锐,继失所怙,弟兄俱亡,或没为浮屠氏者,府君踽踽然佽助。
一日叹曰:「吾家赀粗给,虽不幸有先君之祸,祖尚无恙,而又有偏亲存焉。
苟不失甘旨之养,何以仕为」!
遂与夫人内外相应,事亲治生,甚孝且勤。
祖妣病,夫妇侍疾,衣不解带者累月,逮终,哀毁过制,里□称之。
朝夕趋诸子为学,久而益坚,视诸女趣解,皆淑慧,教以女功之馀,声乐书□之属无不毕授也。
中间伯仲虽号为别籍,岁时会聚,与夫亲戚往来通而为一,□殽异馔罗列堂上,少长咸集,笑歌蹈舞,觞豆争奏,雍雍和气袭于闺门,俾子孙中未尝有□色于人者,实府君夫人为之先也。
府君喜饮酒,虽通昔,夫人警之,夙兴视事,未尝失节。
夫人资性和厚,所以承上接下,悉能得其欢心,家人有过蔑口不道,邻里亲戚有以匮告者,每赒给无倦,府君同之,若出于一性。
府君宾客,夫人每不执庖爨,及亲朋过门,夫人则踖踖躬事,而未尝有惮色。
夫人孝于父母,父母终,府君谕于夫人家比所居之地以葬,以便夫人春秋享祀。
府君善佛学,悟理性,方氏居里梵刹环绕者十数,夫人自出己财以施之。
夫人病且革,其子累命医,告曰:「吾之疾非药石所能攻,莫若□佛事以资我正念」。
俄顷遂瞑目而逝,皆从府君之志也。
呜呼!
《诗》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言天地不能常和也;
又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言万物不能常和也。
天地万物且不能常和,而况夫妇之际乎!
窃观府君夫人之为夫妇,虽琴之与瑟,黄鸟之与灌木,不足以喻其和也,则府君不得死于室,而夫人哀痛伤绝终亦不得□其生者,非夫人之过也。
男七人:曰振,曰扦,曰□,曰扩,曰采,皆举进士,二从释。
女三人:长适邑人严大临,次适越州新昌石世永,皆士人也,一尚处。
府君享年五十,夫人五十四。
崇宁九年四月初一日乙酉合葬于县金川乡定香湖之原,从新卜也。
临葬,夫人弟廌状其行来求铭于予。
予与夫人弟为婚姻,熟闻其行事,安可辞乎!
因为之铭曰:
无故以合者固无故以离,有故以合者非恩义而孰持!
以上而下兮草虫其倡,以下而上兮阜螽曰随。
协心内外兮为与不为,上下雍雍兮卒乎家肥。
庆流浩浩兮一德之归,高大其门兮维尔之时。
子子孙孙兮勿替引之!
按: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王著作墓志铭 宋 · 章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八、《南宋文范》卷六七、同治《长兴县志》卷三○上
道学衰微,千有馀载,士习于章句传注,孰有心传自到者?
宪自髫龄,已闻河南二程夫子之绝学,私淑诸人,独恨不得供洒扫应对之役,问所以学也。
既冠居吴,则闻州里福清王先生实程门高第,乃与吾季弟悊,又闽陈长方、少方执门弟子之礼,薰蒸灌溉于仁义道德之言,若江海之浸,虽莫测其涯涘,然知师道可尊、朋友讲习可乐也。
先生讳蘋字信伯,世居福之福清,自其考徙平江
先生资禀清粹,充养纯固,平居恂恂儒者,及语当世之务、民俗利病,若习于从政者,盖其理达而义精故也。
然不邀名当世,世罕知之。
今天子急贤图治,搜扬岩穴,俊乂汇征,知府事孙公佑列先生学行于朝。
召见,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
先生于是冀得行其道,以所学为上言曰:「道无古今,惟人能弘,故尧以传舜,舜以传禹,禹以传汤,汤以传文武。
或见而知,或闻而知,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然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
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德大业由此而成,故欲传文武之道,扩充是心焉尔」。
又曰:「帝王之学与儒生异尚,儒生从事章句文义,帝王务得其要,措之事业。
盖圣人经世大法备在方策,苟得其要,举而行之无难也」。
未几,兼史馆校勘,属刊修《裕陵实录》,书奏,改左承奉郎,迁著作佐郎
丐外,补通判常州主管台州崇道观
族子坐法,一时观望,文致以罪,久之还故官,复主管崇道观
引年致仕,官至左朝奉郎
寿七十有二,绍兴二十三年五月戊午疾终于里第,以其年八月甲申葬于湖州长兴县和平镇栗山之原。
嗟乎,先生所试止于是,故见之行事不大彰彻,道学渊微不得暴之天下,然一时名儒推与论荐,亦可槩见。
杨文靖公时程门先进,尝曰:「同门后来,成就莫踰吾信伯」。
中书舍人朱公震宝文阁直学士胡公安国徽猷阁待制尹公焞皆举以自代,胡公论荐尤力,谓其学有师承,识通世务,使司献纳,必有补于圣时。
是二三公盖有心照莫逆之道存焉。
先生纯一不杂,故得之深,不事表暴,故所养厚,貌肃而气和,言简而义明,故望之可钦,即之可爱慕。
其接物意诚而感通,其治事从容而中理,其从政必尽其职,其涖民必极其惠,岂非所谓时措之宜者耶!
曾祖讳珣,祖讳础,皆隐君子
考讳伯起,假承务郎、赠右宣教郎
室蔡氏、胡氏,前卒,俱赠安人
胡氏钦州安远峄之女,安远名士,女又贤也,以配先生,士以为美谈。
三子:曰大本,右修职郎淮南东路安抚准备差使
曰大中,曰大临,皆业儒。
女二人,婿皆进士
呜呼!
夷考世儒之学,自先秦两汉魏晋,涉隋唐,穷经探道,号称名儒者不乏,然韩愈氏顾以为孟轲氏不得其传,下到今若河南氏之学,若先生所受学,远有端绪,质之无愧也。
其学要以深造自得,敏于躬行,其序自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本于格物致知,自尽己之性以至尽人物之性,极于参天地赞化育,要本于至诚不息,达于礼乐,则可以穷神知化,择乎中庸,则可以开物成务。
然士无师传以肄业考疑,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虽然后生可畏,焉知来者无涣然冰释于斯道。
先生既葬,修职以状来,曰:「先君未尝著书,所以传后者惟幽堂之铭是赖。
子从先君游久,子实甚宜」。
宪义不得以浅陋辞也,谨次其状,且具列古今之学可考不诬,盖有待于来者。
铭曰:
圣人迹熄经仅存,章句传注极丝棼。
衰微绝塞道之真,剽剥斗俪攻于文。
卓哉夫子闯圣门,学得其承道乃尊。
不杂不溺醇乎醇,相时行义觉斯民。
胡神啬此畀穷屯,我述墓文琢斯珉。
谂兹源委垂无垠,闻而知者存乎人。
门人浦城章宪撰。
按:《王著作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