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重修亳州洞霄宫碑铭(并序 奉敕撰)1003年8月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八、《武夷新集》卷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昔者大道之行,异人间出。
洪惟柱史,寔畅真宗,叙《道德》之二篇,述慈俭之三宝。
玩志众妙,理洞于帝先;
垂训方来,尊居于教父。
尹喜望气,爰识真人;
史迁编年,首推黄老。
或谓之隐君子,著书五千文;
或以为太史儋,享寿二百岁。
立言垂于不朽,乘化入于无间。
苦县厉乡,即降神之地。
土风杂乎南楚,郡境介于陈留
盖尸而祝之,㟪𡾊作庚桑之社;
思且爱矣,陕郊存召伯之棠。
后人缅慕玄风,周爰旧壤,聿因灵迹,肇建严祠。
历代封崇,樵苏之禁弥肃;
昔贤赞述,金石之刻具存。
又往者圣质诞祥,元符冥合,乘白鹿而下,爰自九天,感流星之精,生于左腋。
李树以为姓,由聃耳而立名,禀粹斗魁,发祥井脉。
佥以为涂山,式脩启母之祠;
后稷配天,乃建姜嫄之庙。
恭惟圣母,实育至人,陵谷未移,光灵如在。
又因遗址,别启殊庭,目之为李母祠,盖有年矣。
虽洁粢致享,不领天子之祠官
而閒馆栖神,具载职方之地志。
岁月寖远,遗构仅存,期运环周,祥符显发,施及唐室,系自仙源
乾封中以锡羡流光,肇开鸿绪,似续蕃衍,袭庆本支。
且念太极之先,冠二仪而首出;
盛德之后,垂百世以弥昌。
追崇长乐之名,用显始基之迹,由是追封圣母为先天太后
又以列真之宇,神光烛于宫坛;
集灵之虚,紫气干乎霄极。
琳房绛阙,窈窱重光,孔盖翠旌,裴回戾止。
盖方舆之福地,乃虚皇之密都。
由是改命祠宇为「洞霄宫」。
香火无废于熏修,栋宇益增于轮奂。
南望吾子,飞观凌云;
左带临溪,清流漱石。
行人胥畏,颇类轩台
游者忘归,更疑秦洞。
至乃玄贶昭格,冥感彰闻。
或旭景朝跻,非烟绚䌽;
或柔条夕劲,甘露垂滋。
或千仞凤翔,览德晖而下集;
九井龙见,乘云气以上腾。
往昔海县尘飞,萑蒲蚁聚,流矢集屋,束蕴乘墉,即必黑气塞川,愁霖贯序。
凶党不能肆毒,阖境率以宁居。
当时降玺书以旌扬,垂方策而标记。
求诸故府,盖图牒之未刊;
岿然灵光,实神明之所庇。
皇朝接千岁之统,按九州之图,包举海隅,并走群望,讲求祀典,咸秩无文。
诞扬清净之风,式契玄元之旨,深诏谯郡,崇奉灵场,缮究匪亏,焚修弥洁。
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之在宥天下也,恭默思道,斋慄事神,绍祖宗之耿光,集乾坤之景命。
端拱南面,唯轸念于苍生;
閒宴西清,乃娱情于玄牝。
顺风之拜,几慕于崆峒;
赤水之珍,靡徵于𧩶诟。
驱民寿域,日用而不知;
决事斋居,天行而弥健。
乃至探求三五之载籍,致恭上下之神祇,牺牲,悉用先王之礼;
坛场圭币,无取方士之言。
正违治烦,脩弊起废。
陈信策告,蔑闻秘祝之官;
备物荐尝,奚馁若敖之鬼。
乃至山川作镇于地,出云雨以嘉生;
卿士有益于人,垂竹帛而悠久。
莫不咨询典故,弥缝阙漏,丰洁苾芬而致用,聪明正直之是依。
用能陟降泰畤,与三灵交欢;
端委明堂,俾诸神受祀。
帝锡纯嘏,百禄是膺,出图书,九畴式叙。
盛德大业,光表格天,固非名言之所能及也。
乃眷亳社,时惟谷阳,仁里未迁,清都斯在。
曩以神虬跃于沮泽,阴魄离于罕车,雩禜偶愆,水潦荐降。
云不待族,雨及我私,甫田或害于粢盛,樊圃几勤于浸灌。
是宫也虽面势爽垲,取规《大壮》。
在山楶藻棁,于焉胜人;
非麦曲鞠穷,何以禦湿?
屋瓦斯漏,梁木其摧,本郡以闻,当阳太息。
即日降明诏,遣近臣,案行故墟,周视层搆,度费制用,庀徒僝工。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灵台经始,不日而成。
云锸募农隙之民,风斤得艺成之匠。
朱扉洞呀于广陌,绀殿崛起于中天。
榱桷交持,见阴虬之腾倚;
觚棱四注,状名翚之翰飞。
绘素彰施,模晬容而克肖;
吉蠲享献,表明德之惟馨。
空歌洞章,萧寥乎旦暮;
飙轮欻驾,出入于虚无。
固以昭戬谷于圣神,誇壮丽于方国,契宸心于妙有,跻氓俗于无何。
行将追七十二君,告成功于日观
享万八千岁,比圣历于天皇。
玄同至真,永锡难老,如斯而已矣。
秋八月,新宫成,主者上言,愿志能事。
大君有命,允属下臣。
臣学古非优,闻道素浅。
草宽大之诏,无东里润色之才;
谈恍愡之宗,增吾党狂简之愧。
踯躅燥吻,谨为之铭。
其铭曰:
至哉玄元,权舆太极。
象帝之先,昧者奚觌?
矫矫伯阳,自天生德。
其道犹龙,人靡能测。
厥初诞祥,时惟厉乡。
领垂缟发,室照神光。
蹈十把五,舌舑而长。
井泉涌脉,星精耀芒。
集灵之址,玄祠崛起。
亦手植,树曾亲指。
圣母遗阡,右环涡水。
福地旁连,清都对峙。
瓜瓞其昌,锡羡于唐。
宝册追谥,云篆龙章。
金阙易号,丹台绛房。
明灵如存,祀典不忘。
帝临赤县,乘正御辩。
致恭神祈,大庇黎献。
德馨流闻,沼毛登荐。
鬼有所归,民亦不倦。
帝居紫宸,味道全真。
格天在宥,易俗还淳
阴阳大顺,关石和钧。
亮采时叙,辉光日新。
乃眷东顾,钦崇教父。
定之方中,增修祠宇。
閒馆相望,飞軿攸驻。
日薄星回,池平树古。
申命中人,王言如纶。
鸠工底法,即旧谋新。
三时之隙,百日之勤。
恍若神化,以栖灵真。
瞰鲜兮靡迤,面皇州兮密迩。
气蓊蔚兮上腾,波奫沦兮东委。
唯列仙之殊庭,干青霄兮特起。
竦金阁兮崔嵬,荐兰蒸兮裴回。
缄紫箓兮难见,秘灵符兮不开。
伊九天之神母,御琼轮兮下来。
祝圣人兮富寿,延宝历兮京垓。
又何必迎年之馆兮,通天之台!
六言五首赠李相士景春 其一 1258年 南宋 · 刘克庄
六言诗 押冬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东家丘如狗,誉太史儋犹龙。
卿可自用卿法,吾未始出吾宗。
老子口义发题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二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以其耳漫无轮,故号曰聃。
楚国苦县人也。
为藏室史。
周景王时,吾夫子年三十,尝问礼于聃,其言屡见于《礼记》,于夫子为前一辈。
《语》曰「述而不作,窃比于我老彭」,太史公谓夫子所严事,亦非过与也。
及夫子没后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尝见秦献公言离合之数,或曰老子,非也。
与聃同音,传者讹云。
周室既衰,老子西游,将出散关关令尹喜知为异人,强以著书,遂著上、下篇五千馀言而去。
其上、下篇之中,虽有章数,亦犹《系辞》上、下。
河上公分为八十一章,乃曰「上经法天,天数奇,其章三十七;
下经法地,地数偶,其章四十四」。
严遵又分为七十二,曰阴道八、阳道九,以八乘九,得七十二,上篇四十,下篇三十二。
初非本旨。
乃至逐章为之名,皆非也。
唐玄宗改定章句,以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尤非也。
今传本多有异同,或因一字而尽失其一章之意者,识真愈难矣。
大抵老子之书,其言皆借物以明道,或因时世习尚,就以谕之,而读者未得其所以言。
晦翁以为老子劳攘,西山谓其间有阴谋之言。
盖此书为道家所宗,道家者流过为崇尚其言,易至于诞。
既不足以明其书,而吾儒又指以异端,幸其可非而非之,亦不复为之参究。
前后注解虽多,往往皆病于此。
独颖滨起而明之,可谓得其近似;
而文义语脉未能尽通,其间窒碍亦不少。
且谓其多与佛书合,此却不然。
庄子老子者也,其言实异于老子,故其自序以生与死与为主,具见《天下篇》,所以多合于佛书。
老子所谓无为而自化,不争而善胜,皆不畔于吾书;
其所异者,特矫世愤俗之辞,时有太过耳。
伊川曰老氏《谷神》一章最佳。
文定曰:「老氏五千言,如我无事、我好静、我有三宝,皆至论也」。
朱文公亦曰:「汉文帝曹参只得老子皮肤,王导谢安何曾得老子妙处」?
又曰「伯夷微似老子」,又曰「晋、宋人多说庄、老,未足尽庄、老实处」。
然则前辈诸儒亦未尝不与之,但以其借谕之语皆为指实言之,所以未免有所贬议也。
此从来一宗未了款案,若研究推寻,得其初意,真所谓千载而下知其解者,旦暮遇之也。
鬳斋林希逸题。
按:《道德真经口义》卷首,正统道藏本。
谢道士混元皇帝实录后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七三、《水心文集》卷二九、《水心题跋》卷一
世儒固病老子之徒矜大老氏,今谢怀英此书,矜太尤甚。
欲自使其徒尊诵之可尔,怀英故为士人,将以示其为士者则可乎?
余观司马迁老子传》,言孔子叹服老子,隐而著书,莫知所终,言老子二百岁,又以太史儋老子,又言老子子孙至汉有仕宦者
盖其隐显不常,变化难名,自周以来记之矣,何必道士也!
天地,定位也;
人物,定形也;
寿夭贵贱,可约而推也;
爱恶苦乐,可狎而齐也:此世论也。
人之为天地,天地之为人,统气御形而谓之道者,非世论也,学者存之而已。
陈阜荪阮秋海棠》十二律次原韵 其八 1907年 清末至民国 · 罗庶丹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寄身香国乐耽耽,荡子无情鹭羽毵。
蒲蒻含茸堪结友,芷兰纫佩不宜男
红颜娇似康成婢,紫气浓如太史儋
岭上早梅应聘汝,欢苗爱叶绿龛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