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周山茨观察老圃秋容图 清 · 赵翼
 出处:瓯北集卷三十七
冷艳离离入焦墨,不写春华写秋色。
风光偏称白髭须,是我故人几不识。
公昔登科最少年,吹箫子晋缑山仙。
明光奏赋不起草,摇笔压杀才人千。
遂乘露辋按五管,清风瘴扫苍梧烟。
我从词垣早师事,出守又为公属吏
锁院秋灯酒共倾壬午秋同校京闱),粤江夜雨舟同系己丑端州随公至桂林
弹指俄惊三十春,雪鸿往迹不堪论。
公曾出塞悲流徙,我亦归田作隐沦。
此时尚说香晚节,三尺儿童也笑绝。
岂知人各有秋容,何必升沉共一辙。
君不见陶家篱、韩相圃,一在岩廊一环堵。
后先两个主人,一样清芬占千古。
公今才望隘九州,书法况埒虞褚欧。
煌煌碑版照四裔,宦虽未达名长留。
此正暮年着力处,不徒占尽老风流。
只怜同作扬州客,幕府沉沉几重隔。
何当携手菊花天,醉倒落英纷满席(公方客鹾使幕中
寄渭北徐从事895年 唐末 · 罗隐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引用典故:霍嫖姚 荀秘监 鹄箭
暖云慵堕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官秩旧参荀秘监,樽罍今伴霍嫖姚
科随鹄箭频曾中,礼向侯弓以重招。
莫恨东风促行李,不多时节却归朝。
百字令 和铁尊道尹仙岩 清末至现当代 · 王理孚
 押词韵第九部
兵戈满地,只溪山深处,未经尘污。
不负先民分鹤俸,点缀灵湫香火(先大参旸谷公曾资修山寺。)
谢客风流,逋仙峭特,千载重经过。
吟鞭遥指,九天飞下珠唾。

曾记白石工词,广平能赋,著个屠沽我。
泼墨淋漓梅雨瀑,到此羽衣惊破乙卯夏与姜啸樵、宋籀民同游梅雨潭。)
眉妒西颦,心输崔句,下笔终蒐騀。
阳春白雪,乃知高曲难和。
成均讽880年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闻元胎凝象。
标器府以飞芒。
曜魄谐神。
阅环天而肆会。
瑶山激响。
妙靡于跄鸾。
嶰谷搜奇。
写玲珑于嬉凤。
叶六气则生植必茂。
文八音则锦绣相宣。
既象物而省风。
乃昭功而示德。
周旋尽美。
黈益随时。
清庙严禋。
肃和鸣而侑响。
紫坛殷荐。
受繁祉以贻休。
备缉化之元机。
契穷神之妙用。
故以感动天贶。
纪纲人伦。
荡迅羽而落丹霄。
帖惊波以澄绀海。
诱归昌于琼树。
一变标祥。
导舞佾于瑶阶。
三苗罢祲。
揄扬盛业。
粉饰元猷。
足使鹤列呈妍。
骋飞容而合绪。
龙蹲丧味。
超浩叹以违齐。
大朴久雕。
迷风益扇。
浮音薄思。
雅曲沉英。
要平靡漫之娱。
竞袅㛐娟之奏。
金华翠羽。
逾备饰于充庭。
去雁吹蓬。
已无资于易俗。
纷葩莫辩。
流僻萌生。
司成废齿冑之文。
端委昧防民之制。
雉门灾起。
谁惩燕女之荒。
凤德日衰。
无救关睢之乱。
颓波竞爽。
诡趣繁兴。
咿注狂会于四夷。
叛衍扃和于六器。
琼楼月榭。
争漂亡国之音。
翠花红。
似惹迷魂之态。
况乃高台骋望。
团扇伤秋。
少年狭路之期。
落日哀蝉之感。
行人赠恨。
折杨柳以徘徊。
陇水分流。
度关山而幽咽。
芳树袅相思之意。
卷衣追旧宠之欢。
鸟啼则兴咏于迟迟。
子夜则如怜于脉脉。
汉殿之云娥一去。
柘馆销魂。
淮王之仙驭不归。
小山留唱。
鹍鸡辍晓。
石申壮士之悲。
宝锷雄鸣。
独禄诉分夭之愤。
鸳鸯缔思。
蛱蝶缨情。
襄阳之浓艳惊神。
邺下之无愁忘返。
江天浩丽。
杳春思于龙舟。
绮阁骄频。
媲仙姿于玉树。
莫不旁罗缀赏。
分被讴谣。
芳情尽寄于弦心。
巧变逾新于濮上。
悟晋臣之窃视。
其乃衰乎。
徵单子之格言。
将焉用也。
复有南邻宴衎。
北里追随。
绣轴争奔。
兰堂洞敞。
斗轻盈而入玩。
逞夷冶以乘
名编协律之籍。
妙轶总章之观。
元云起唱。
绛树分行。
法婴之暂赏人间。
净婉之曾誇掌上。
翠娥低敛。
儗画扇而初疑。
凤翼旋披。
蹑染香而不印。
绿萝山畔。
徒有传名。
金谷楼中。
犹应掩嫭。
轻埃渐弭。
泛空碧之横云。
曳绪黎收。
凌波之回雪。
既而麟麛罢飨。
龙辔倾夕。
簇红艳于金擎。
滟兰英于琥珀。
瑶钗递约。
粉镜齐匀。
炫华藻之新装。
捧重霄之宝器。
凄锵缥缈。
轻飔渐拂于花丛。
鸳鹄和鸣。
上客潜惊于烟隥。
雕筵让促。
玉斝横飞。
堕珥颜。
牵裾屡舞。
笺霏彩笔。
递申燕婉之情。
月晓莲塘。
更乱鸡人之唱。
必使倾欢买笑。
怅归路于太行
失意沉情。
怜霜锋于使客。
且秦图启霸。
先输婵媛之工。
楚剑宣铓。
宁谢优倡之拙。
龟山远蔽。
迷津则元类吹毛
鱼藻陈规。
式宴则唯思在镐。
繁华托好。
沦误忘归。
盛德何观。
风洞丧。
愉心炫目。
俱谋越礼之讥。
异轸分流。
弥会相淫之旨。
犹是史迁衔涕。
愤沉湎于衰周。
荀勖披丹。
愿仪形于治古。
乃曰。
升下含微握契。
映调露之微踪。
驭道斯元。
演咸池之积润。
双龙肃驾。
爰钦九辩之神。
八凤迎祥。
再袭五英之荐。
非烟毓媚。
应玉烛以登歌。
皓质依仁。
乐神扃而畅律。
虽循机之思。
必无谢于继韶。
而制俗之规。
犹未先于放郑
夫南薰北鄙。
祸福相淫。
感物穷微。
兴亡是系。
繁声罢奏。
建武之贞范斯存。
妖玩无容。
太初之芳尘可挹。
得不翘襟酌训。
经虑防奢。
揖璇玑养命之符。
受帝女昭华之琯。
探灵测化。
但累黍而无差。
思古妍幽。
将一夔而可任。
悬衡睿旨。
合契乾心。
追六代之英华。
汰百王之荡涤。
岂容苏夔席势。
胶独见以邀能。
高肇凭豪。
抑偫儒而徇已。
变唯尚质
贵在扬清
动以敷愉。
绰之仁义。
简节繁文之制。
不用于明庭。
非崇严煦育之姿。
不传于委巷。
使牛刀学制。
必笺武邑之猷。
鹭羽将持。
敢惧宛邱之刺。
然后返歌莺于海峤。
维舞骥于璜台。
鱼龙息曼衍之陈。
鞮译沮兜离之献。
掖庭弦吹
先罢赏于材人
司隶纠绳
次申严于权右。
傥莲舟帝子。
独贻招隐之诗。
绮殿台臣
别奏登封之颂。
酒唯洽礼。
遽无纵于流连。
乐则缘情。
但取优于名教。
俾春浓上苑。
空凝桃李之情。
月满西园
寂寞芙蓉之艳。
式敷围范。
交畅人情。
澄积乐于一时。
靡清风于四表。
岂复平西长史
淑丽以希恩。
司律中郎
恣哇咬而被宠。
则必三雍八佾。
休僭滥于豪门
春诵夏弦。
服祇庸于冑子。
自然调元演庆。
开瑞历而贯氛氲。
驾俗遗华。
抚鸿钧而明揖让。
臣业惭待扣。
恩谢识微。
鹿鸣传锦里之谣。
象舞阙青衿之致。
孤桐韬响。
唯均雨露之濡。
泗石含清。
未冠云韶之节。
编蓬反素。
誓击壤以亡机。
汗简潜心。
警夺朱而发愤。
实愿希风正始。
拟制旋宫。
缅推伤化之源。
克裕闲邪之范。
访徽猷于显庆
酌茂实于开元。
坐镇浇讹。
式清缁蠹。
是用撤书竦志。
高允贞规
企日裁成。
翁卿之谠议。
春台自煦。
舞希金奏之和。
下曲难投。
犹阻钧天之荐。
谕锦屏而托讽。
徒欲输忠。
仰魏阙以兢魂。
翻同滥窃。
山涛 曹魏 · 晋文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足下在事清明,洁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丝百斤,谷二百斛(《艺文类聚》四十八引王隐《晋书》。又见《晋书·山涛传》,有删节。案,《吴志·孙皓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晋文王《与孙皓书》,乃荀勖作,编入集。)
晋正德大豫舞歌二首 其一 正德舞歌 西晋 · 傅玄
四言诗
《宋书》乐志曰:晋武帝泰始九年荀勖典知乐事。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之舞。傅玄张华又各造舞歌。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豫舞。
天命有晋,光济万国。
穆穆圣皇,文武惟则。
在天斯正,在地成德。
载韬政刑,载崇礼教。
我敷玄化,臻于中道(○《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五十二。《诗纪》四十。)
游仙词四首赠三阳观昝云山道士 其二 明 · 于慎行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五游凌碧落,彷佛见乘鸾。
瑶水银为阙,蓬丘玉作坛。
飞尘成大药,毁灶出神丹。
旧遇华山博,曾将六箸看(昝公曾华山故云)
蒲萄赋 曹魏 · 钟会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余植蒲萄于堂前,嘉而赋之,命荀勖并作。(《御览》九百七十二)
美乾道之广覆兮,佳阳泽之至淳。
览遐方之殊伟兮,无斯果之独珍,托灵根于玄圃,植昆山之高垠。
绿叶蓊郁,暧若重阴翳义和
秀房陆离,混若紫英乘素波。
仰承甘液之灵露,下歙丰润于醴泉。
总众和之淑美,体至气于自然。
珍味允备,与物无俦,清浊外畅,甘旨内遒。
滋泽膏润,入口散流(《艺文类聚》八十七)
晋正德大豫舞歌二首 其一 正德舞歌 西晋 · 张华
四言诗
《晋书》乐志曰:泰始九年光禄大夫荀勖杜夔所制律吕。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乃制古尺。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遂班下太常。使太乐总章、鼓吹。、清商施用。遂典知乐事。启朝士解音律者共掌之。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乐章亦张华所作云。
曰皇上天,玄鉴惟光。
神器周回,五德代章。
祚命于晋,世有哲王。
弘济区夏,陶甄万方。
大明垂耀,旁烛无疆。
蚩蚩庶类,风德永康
皇道惟清,礼乐斯经。
金石在县,万舞在庭。
象容表庆协律被声。
轶武超沪,取节六英。
同进退让,化渐无形
大和宣洽,通于幽冥(○《宋书》乐志。《晋书》乐志。《乐府诗集》五十二。《诗纪》四十。)
表上诸葛氏集目录 西晋 · 陈寿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丞相诸葛亮故事。
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其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左将军刘备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
深谓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既宿服仰,又睹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
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为军师将军称尊号,拜丞相录尚书事。
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皆专之。
于是外运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萧何韩信管仲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矣!
论者或怪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
周公圣人也。
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
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谨录写上诣著作。
臣寿诚诚惶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蜀志·诸葛亮传》)
客归喜金翰孺先自中州见候(君曾祖太阿公曾守吾郡,与先大父讲学,郡有专祠。)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三十九
何人千里独相思,到久还嗟见面迟。
匹马间关过陋巷,一尊藻荐先祠。
官斋共指谈经处,祖德犹传堕泪碑
漫说江南好风景,牡丹重忆故园时。
诏问荀勖九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司徒处当得人,副远近之望,并治事见才谁可也(《御览》二百八引荀勖答语,咸宁四年司徒何曾太宰,诏问。)
荀勖尚书令太康中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周之冢宰,今尚书令,皆古百揆之任。
以其亮采惠畴,熙帝之载,实允于此。
勖肆力先朝,庸勋超格,受终之揆,协于大麓,故受以此位也(《书钞》五十九引曹嘉之《晋纪》)
荀勖光禄大夫(三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勖明哲聪达,经识天序,有佐命之功,兼博洽之才。
久典内任,著勋弘茂,询事考言,谋猷允诚
宜登大位,毗赞朝政。
今以勖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辟召,守中书监侍中、侯如故(《晋书·荀勖传》)
荀勖太康中 其一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尚书令荀勖,既久羸毁,可赐乳酪,太宫随日给之(《御览》八百五十八引《晋康起居注》。案,今本《御览》不云云「诏」,又无「既久可」三字,张采所辑本如此,疑宋本也。或别有所据也。今据补录。)
荀勖太康中 其二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赐石蜜五升(《御览》八百五十七引《晋太康起居注》)
通鉴外纪后序 北宋 · 刘恕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通鉴外纪》卷末、《三刘家集》卷一、《皇朝文鉴》卷三○、《群书考索》前集卷一四、《通鉴外纪节要》卷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七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八
孔子作《春秋》,笔削美刺,子游、子夏门人之高弟不能措一辞。
鲁太史左丘明仲尼之言高远难继而为之作传,后之君子不敢绍续焉,惟陆长源《唐春秋》、尹洙《五代春秋》。
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吴楚之君僭号称王,诛绝之罪也。
《左氏传》据鲁史,因诸侯国书,系年叙事。
《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以免时难。
汉献帝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传》体为《汉纪》,言约事详,大行于世。
晋太康初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纪年》,文意大似《春秋》,其所记事多与左氏符同,诸儒乃知古史记之正法。
自是袁宏、张璠、孙盛、干宝、习凿齿以下为编年之书,至唐、五代其流不废,汉、起居注,梁、唐实录皆其遗制也。
《国语》亦左丘明所著,载内传遗事,或言论差殊而文词富美,为书别行。
周穆王晋知伯、赵襄子,当贞定王时,凡五百馀年,虽事不连属,于史官盖有补焉。
七国有《战国策》,晋孔衍作《春秋后语》,并时分国,其后绝不录焉。
唐柳宗元采摭片言之失,以为诬淫,不槩于圣,作《非国语》六十七篇,其说虽存,然不能为《国语》轻重也。
司马迁始撰本纪、年表、八书、世家、列传之目,史臣相续,谓之正史
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烦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
而近代士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识。
承平日久,人愈怠惰。
《庄子》文简而义明,玄言虚诞而似理,功省易习,陋儒莫不尚之,史学寖微矣。
案历代国史,其流出于《春秋》,刘歆叙《七略》,王俭撰《七志》,《史记》以下皆附《春秋》。
荀勖分四部,史记旧事入丙部,阮孝绪《七录·记传录》纪史传,由是经与史分。
夫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因善恶以褒贬,察政治以见兴衰,《春秋》之法也。
使孔子赞《易》而不作《春秋》,则后世以史书为记事琐杂之语,《春秋》列于六艺,愚者莫敢异说,而终不能晓也。
皇祐初进士,试于礼部,为司马公门生,侍于大儒,得闻馀论。
嘉祐中,公尝谓曰:「春秋之后,迄今千馀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
予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魏、赵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
曰:「司马迁以良史之才,叙皇帝至汉兴亡治乱。
班固已下,世各名家。
李延寿总八朝为南北史,而言词卑弱,义例烦杂。
书无表、志,沿革不完。
梁武帝通史、唐姚康复统史,世近亡轶,不足称也。
公欲以文章论议成历世大典,高勋美德,褒赞流于万世;
元凶宿奸,贬绌甚于诛殛,上可继仲尼之经、丘明之传,司马迁安可比拟,荀悦何足道哉」?
治平三年,公以学士英宗皇帝侍讲,受诏修《历代君臣事迹》,蒙辟置史局
尝请于公曰:「公之书不始于上古或尧舜,何也」?
公曰:「周平王以来事包《春秋》,孔子之经不可损益」。
曰:「曷不始于获麟之岁」?
曰:「经不可续也」。
乃知贤人著书,尊避圣人也,如是儒者可以法矣。
熙宁三年冬,公出守京兆年春移帅颍川,固辞不行,退居洛阳
褊狷好议论,不敢居京师,请归江东养亲。
公以新书未成,不废刊削。
亦遥隶局中,尝思司马迁《史记》始于黄帝,而包牺、神农阙漏不录;
公为历代书而不及周威烈王之前,学者考古,当阅小说,取舍乖异,莫知适从。
若鲁隐之后,止据《左氏》、《国语》、《史记》、诸子而增损,不及《春秋》,则无与于圣人之经。
包牺至未命三晋为诸侯,比于后事,百无一二,可为前纪。
本朝一祖四宗一百八年,可请实录、国史于朝廷,为后纪。
何承天乐资作《春秋》前后传,亦其比也。
将俟书成,请于公而为之。
熙宁九年罹家祸,悲哀愤郁,遂中瘫痹,右肢既废,凡欲执笔,口授稚子羲仲书之。
常自念平生事业无一成就,史局十年,俛仰窃禄。
因取诸书,以《国语》为本,编《通鉴前纪》。
家贫,书籍不具,南徼僻陋,士人家不藏书,卧病六百日,无一人语及文史,昏乱遗忘,烦简不当。
远方不可得国书,绝意于后纪,乃更《前纪》曰《外纪》,如《国语》称《春秋外传》之义也。
周共和元年庚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四百三十八年见于《外纪》,自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周显德六年己未,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载于《通鉴》,然后一千八百年之兴废大事,坦然可
李弘基用心过苦,积年疾而药石不继。
卢升之手足挛废,著《五悲》而自沈颍水。
予病眼病创,不寐不食,才名不逮二子,而疾疹艰苦过之。
陶潜豫为祭文,杜牧自撰墓志,夜台甫迩,归心若飞,聊叙不能作前后纪而为《外纪》焉。
他日书成,公为前后纪,则可删削《外纪》之烦冗,而为《前纪》,以备古今一家之言。
虽不及见,亦平生之志也。
穆天子传序 西晋 · 荀勖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序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也。
素丝编,以臣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汲者战国时魏地也。
案所得《纪年》,盖魏惠成王子今王之冢也。
于《世本》,盖襄王也。
案《史记·六国年表》,自今王二十一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燔书之岁八十六年,及至太康二年初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其书言周穆王游行之事,《春秋左氏传》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辄马迹焉」。
此书所载,则其事也。
王好巡守,得盗骊騄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与太史公记同。
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虽其言不典,皆是古书,颇可观览。
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请事平以本简书及所新写,并付秘书缮写,藏之中经,副在三阁,谨序(《穆天子传》道藏本)
李胤司徒 西晋 · 荀勖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三公具瞻之望,诚不可用非其人。
魏文帝贾诩、为公孙权笑之。
尚书令李胤,忠亮高洁,堪处台辅(《御览》二百八引荀勖《对诏》)
三公保傅表 西晋 · 荀勖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三公保傅,宜得其人。
若使杨珧参辅东宫,必当仰称圣意。
尚书令卫瓘、吏部尚书山涛皆可为司徒
如以新为令未出者,涛即其人(《晋书·荀勖传》。时太尉贾充司徒李胤并薨,太子太傅又阙,表陈,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