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舍利弗阿毗昙论 晋 · 释道标
 出处:全晋文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
出自八音,亚圣所述,作之虽简,成命曲备,重徽旷济,神要莫比,真只洹之微风,反众流之宏趣。
然佛后暗昧,竞执异津。
或有我有法,或无我有法,乖忤淳风,亏朦(一作蒙。)圣道。
有舍利弗,玄哲高悟,神贯翼从,德备左面,智参照来。
其人以为是非之越,大猷将隐,既曰像法,任之益滞,是以敢于佛前所闻经法,亲承即集,先巡提防,遮抑邪流,助宣法化。
故其为经也,先立章以崇本,后广演以明义
明义之体四焉:问分也,非问分也,摄相应分也,序(一作绪。)分也。
问分者,寄言扣击,明夫应会;
非问分者,假韶默通,唯宣法相;
摄相应分者,总括自他,摄非相无;
(一作绪。)分者,远述因缘,以彰性空。
性空彰则反迷至矣,非相无则相与用矣,法相宣则邪观息矣,应会明则极无遗矣。
四体圆足,二谛义备,故称无比法也
此经于先出《阿毗昙》,虽文言融通,而旨格异制。
又载自空,以明宗极,故能取贵于当时,而垂轨于千载,明典振于远维,四众率尔同仰。
是使徇有者祛妄见之惑,向化者起即隆之动。
迢迢焉故冥宗之遗绪也,亹亹焉故归轮之所契也。
此经标明曩代,灵液西畛,纯(一作淳)
教弥于阆风,玄问扇于东岭。
秦天王冲姿睿圣,冥根树于既往,实相结于皇极,王德应符,阐扬三宝,闻兹典诰,梦想思览。
虽曰悠邈,感之愈勤。
天竺沙门昙摩崛多、昙摩邪舍等义学来游。
秦王既契宿心,相与辨明经理,起清言于名教之城(一作域。)
散众微于自无之境,超超然诚韶外之致,愔愔然覆美称之实。
于是诏令传译。
然承华天哲,道词圣躬,玄味远流,妙度渊极,特体明旨,遂赞其事。
经师本虽暗诵,诚宜谨备。
秦弘始九年命书梵文,至十年寻应令出,但以经趣微远,非徒关言所契,苟彼此不相领悟,直委之译人者,恐津梁之要,未尽于善。
停至十六年,经师渐闲秦语,令自宣译,皇储亲管理味,言意兼了,复所向尽然后笔受,即复内呈上,讨其烦重,领其指归,故令文之者修饰,义之者缀润,并校至十七年讫。
若乃文外之功,胜契之妙,诚非所阶,未之能详,并求之众经,考之诸论,新异之美,自宣之于文。
唯法住之实,如有表里,然原其大体,有无兼用,微文渊富,义旨显灼,斯诚有部之永涂,大乘之靡趣,先达之所宗,后进之可仰。
标以近质,综不及远,情未能已,猥参斯典,希感之诚,脱复微序,庶望贤哲,以恕其鄙(《释藏群》一,又《迹》十。)
论语义疏叙 南梁 · 皇侃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五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
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
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符应颓周,生鲁长宋,游历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
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坏。
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区驻。
门人痛大山长毁,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
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
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
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礼记》。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
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偷。
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
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
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
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
第三,云伦、论无异者,盖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
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
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
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
何者?
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
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
《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答述为语」。
今案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准,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
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托。
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
《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
《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
寻当昔撰录之时,岂有三本之别?
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
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
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邪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
晚有安昌侯张禹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改齐验古,为之注解。
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敦煌周生烈,皆为义说。
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
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著作郎阳江淳字思俊,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散骑常侍陈留周环字道夷,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邪王珉字季瑛:右十三家江熙太和所集。
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
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
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改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论语义疏》日本国本)
四端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四、《横浦先生文集》卷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
孟子抱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历聘齐、梁之间,于梁惠则一去不复介意,至于齐宣则眷眷不忍舍去,其故何也?
孟子有节于内,合其节者,可与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也;
不合其节,虽爵以公卿,禄以土田,不复回首,将浩然长往矣。
所谓节者何也,其曰仁乎。
人而不仁,则我饱而忘天下之饥,我暖而忘天下之寒,我逸而忘天下之劳,惟知有我而已,天下四海虽血肉伤残、沟壑流殍,不恤也。
是谓血脉断绝,犹人之肢体,不知痛痒,医家谓之不仁,盖以其血脉不通也。
知有我而不知天下四海,非血脉不通而何?
梁惠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又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惠王知爱土地而已,虽付斯民于死地,不恤也;
未快其意,又付所爱子弟于死地,亦不恤也。
血脉断绝如此,故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惠王如此,是与孟子之节不合矣,决然而去,何足怪乎!
齐宣王好勇、好货、好色、好今之乐,庸鄙如此,孟子何为而眷恋哉?
盖尝闻其以羊易牛也。
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夫见牛赴死,而其心恻然,有不忍之意,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心也,是孟子所存之节也。
好勇、好货、好色、好今之乐,傥推不忍之心于其间,决不为一己,而与民同之也。
孟子指以示人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齐宣王不忍之心,游泳其间,眷眷不去,盖谓此也。
呜呼!
人者天地之心也,其谁无不忍之心哉?
但不忍之心一起而辄断,此所以为愚人也。
若圣人者,其心常在,绵绵不绝。
施之于身,则耳目聪明,血气和平;
施之于家,则父子笃,夫妇睦,兄弟和;
施之于朝廷,则君君臣臣,赓歌迭和;
施之于政教礼乐之间,使四海九州之民咸被其泽。
犹未已也,垂法天下,使后之人举其心以行其法,传其仁心,使亿万斯年而不已,何所存之远乎!
子产,惠人也,然惠而不知为政。
至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非所谓惠而不知为政也。
夫有不忍人之心,而不能行不忍人之政,是其思虑之狭小,识见之卑陋也。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子产不知先王之道,故有仁心仁闻,而所济不远矣。
且以一事观之:子产悯溱洧之人深冬涉水,乃以其乘舆济之,是其心之不忍,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心同也。
然而焉得人人而济之乎?
孟子推其失曰:「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之心,先王之道,则思虑广大,识见深远,不为目前之给,而为万世之利。
故人之涉水也,则每岁十一月徒杠成,徒杠者,人徒所行之桥也。
十二月舆梁成,舆梁者,车马所涉之桥也。
桥有两道,人车不相妨,而往来者受其利,免冬寒之苦,而有亿万斯年之福。
所谓政者类如此。
即此一事以观之,则先王有不忍人之政,皆可以心喻而默识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事事皆如徒杠、舆梁之利,岂不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乎?
然而人皆有是心也,何独先王乎!
何以见人皆有是心哉?
有人于此,其心本无一事也,倏然见有孺子者将入于井,则其心将如何哉?
必于无事心中肃然而起怵惕恻隐之状,期乎疾走,救之而后已。
当是时也,其几迅速,间不容息,思虑不及,知识不致,何暇较计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乎?
亦何暇较计要誉于乡党朋友乎?
又何暇较计恶其声而然乎?
是其天理决然,遇事而发,欲罢不能也。
若夫释老之学,岂知此耶?
彼已视世间如梦幻,一彭殇为齐物,孺子死生,何所介其心哉?
是未知天理之运用也。
予尝闻给谏吴公之论此矣,曰:「孟子云『乍见孺子』,『乍见』字极有意义」。
予笑而领之,今日试为诸君明之。
世有从事于兵革之间者,朝杀数千,暮杀数万,至有置婴儿于锋刃,以为戏玩之具。
彼岂无不忍之心哉?
以其惯习于杀人尔。
使其端居静虑,乍见孺子入井,将有不忍之心,瞥然而著其心矣。
「乍」字之意,岂在是乎。
孟子悯天下之故,揭以告之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逊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予前论之,诸君已默识矣。
所谓羞恶者,大凡羞而不肯为,恶而不肯作,此心即义也。
所谓辞逊者,大凡辞而不肯受,逊而不肯争者,此心即礼也。
所谓是非者,大凡是而喜之,非而恶之,此心即智也。
诸公试以心体之,坦然明白,谁可眩惑?
虽然,有是四端而不知学问、不能辨识者,则其心无所节。
行恻隐于所不当行,故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行羞恶于所不当行,故有不恶小人而恶君子者;
行辞逊于所不当行,故有逊位于子之而召乱者;
行是非于所不当行,故有非君子而是小人者。
此其所以不可不学也。
此四者之心,因事而起,随即变灭者,是其端耳。
有四端,如人之有手足也。
可以运用,可以行止。
若释氏则无手足,徒有腹心尔,安知运用行止之理哉?
明道先生斥之曰:「言为无所不周,实则碍于伦理;
自谓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谓其无手足也。
孟子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其真知言者欤!
盖有是四端,则有父子之爱,有君臣之义,有夫妇之别,有兄弟之懿。
无是四端,则如死灰,如槁木,无君臣,无父子,无兄弟、夫妇,枯死瘠绝,何足以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乎?
然人之自弃者多矣,其弃人者亦多矣。
故有是四端,不能体认而举行之者,自贼者也;
谓人君不能当此而不肯告之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断之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夫知之一字,在我而不在人。
知者,体认之意。
今恻隐之状,愀然怛然,是吾仁也。
吾既知其状矣,则推而达之于人事之间,使血脉流通,则扩而充之,即所谓推也。
夫知之非艰,而推之为艰。
知也,犹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也;
知之而不推,是必有人欲以碍之也。
人欲碍之,是灭始然之火,而窒始达之泉也,岂有照用灌溉之功哉?
知而推之,恻隐、羞恶、辞逊、是非,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其心何事哉?
惟有四端而已。
所以本根深固,枝叶婆娑,游泳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如听丝竹笙簧,如观文章黼黻,何其甚乐也。
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以谓血脉疏通也。
苟不充之,虽父母且不知矣,况君臣、兄弟、夫妇乎?
血脉断绝,不仁之人也。
学者傥观予《少仪》之说以审其内,观予《四端》之说以行其外,则圣人之心,亦思过半矣。
吴门芹宫策问(一六) 南宋 · 陈造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六二、《江湖长翁集》卷三三
问:《诗》颂文王,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士之多,王国赖之,而天之纯佑者在是。
舜之时,黎献共惟帝臣,仲尼称其治,乃曰「有臣五人」。
武承文之后,多士未憖也,亦曰「九人而已」,于焉发才难之叹,则五臣、九人而外非才欤?
申命用休,不我庸释之意,又果安在?
汉之君,勋业之茂者孝武,而建中兴之功者宣帝也。
史述二君得人之盛,在西京鲜俪。
武自公孙而下几三十人,犹谓有不胜纪者,宣自望之而下亦二十馀人,较仲尼之言虞周多矣,而汉之治果舜、武班乎?
武之于宣,其人才似过之。
考其政治失得,人民耗息,华夷衰盛,论者每不足于武,而于宣则无间,然得人之效重有可疑,又何欤?
东京顺帝,汉业益衰,无以议为也,一时贤才,承风咸事,李固而下二十许人,见于范晔之赞者皆英隽。
课功计效,设未及虞周之盛,犹当振起炎图之坠绪,绍复武、宣之丕绩。
而无益于寖弱极弊,或者激成天下之乱也,不惟贤者无益于国,小人得以藉口。
而天之生是人必不苟也,顾乃尔,又何耶?
诸君师孔子之言,而深究二京之治乱,请深述圣人之意,而铺绎三君治否之迹,贤才之所以生于世而用于上者,其定论安在?
右中散大夫提举台州崇道观强公行状1157年4月 南宋 · 曾协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四、《云庄集》卷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公讳某,字幼安钱塘人也。
皇曾祖讳冲,隐德不仕,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妣程氏,封仙源县太君
皇祖讳至,始以进士起家,终尚书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
妣杨氏、曾氏,封鲁郡夫人
皇考讳俊明,历尚书主客员外郎,终两浙路提点刑狱,以公贵赠开府仪同三司
妣赵氏,封荣国夫人
强氏之先,其别自齐,盖本姜姓,班班见于汉、唐苻秦之书。
至国朝,公之祖考始以文学大显,为世称首。
公尤警敏,四岁能辨四声。
年十有五而孤,太夫人相继即世,刻意问学,居乡数年,人罕识面。
乡先生施国光学,遇讲解,尝默记数千言,退而笔之,无一脱遗。
齿最少,同辈敬惮,不敢为逸游慢戏。
府公嗜学,博极百氏,造次未始释卷。
公从旁观之,悉能记忆,问辄响答。
馆客傅崧卿子骏极爱重之,叔父文宪公渊明尤器焉。
居乡最为乡人所推,薛太尉昂目为后进第一,李修撰及闻而敬爱,与为忘年交。
未冠,以开府公恩补太庙斋郎,调睦州遂安县主簿,时年二十二。
持身廉约,一介不以取人。
滞讼有越十年者付公,一言决之,一邑称服。
民有方泽者,讼前令,去之,亟输粟得官以自庇,横益甚。
士子郭霖、邵振民之徒,持吏短长,以自衣食。
公来,皆屏息悔过。
时朝廷重兴州县学宫,吏奉行唯谨,闾阎氓隶假逢掖立讼庭,则长吏改容加礼,事无曲直,一切右之,不则叫号欢呶,或面骂不顾,令不能制。
值公在坐,则循循如平时。
以是公旦旦造令,讼未毕不听去也。
有詹天申者稍不逊,公遣人谕以理,少选,詹之族长相率携天申诣公愧谢。
公因勉励之,卒为善士,后登科,仕为升朝官云。
县岁给蚕盐,豪民劫持强取,多或倍蓰,吏破产以偿。
公命工织为畚者百馀,细大有差,预实之,乱其钞而覆置之,次第而赋,讫事无敢哗者。
吏以手加额曰:「使官得宰天下,当如此盐矣」!
未几,移长洲
过市,民皆啜泣。
后十有九年,以避地复来,士民争出劳问,相与调护焉。
时去乱未几,邑豪杰更为长雄,乱屡起,令姑息不暇。
公适寓居,犹以遗爱得其欢心,岁时问遗,邑人赖以为安。
又尝之淳安,遣仆市药于肆,主人潜益其数。
公觉而归之,不从。
县吏见之,叱使去,曰:「是尝官吾邻邑,唯井水不以钱取,汝曹无知,敢污若人耶」?
及为长洲,守盛章恃势恣横,郡官多谄以求进,小忤意,中以危法。
公从容有常,敬爱之。
既去,称誉不衰。
未几,除主管编估局,既而复改刬刷折钞官物。
文宪公年高多病,跬步不许离侍侧,而折钞官例不坐曹,如公之志云。
承奉郎,除光禄寺丞,兼大晟府务官
踰年,文宪公薨,除公通判杭州,年二十六。
人初少之,而公遇事敏明,老吏皆畏服,以为不可及。
杭本乡郡,公持身廉平,亲旧来者礼之,馈者厚报之,恩意往来如平时,皆得其欢心,然终不敢以毫发私慁公也。
杭为一都会,多奸盗。
薛昌以善迹捕名里中,弟宁桀骜横一方,州郡倚以为用,虽名太守莫敢诘。
每捕弗满品,即推一无赖者,号家人,代之受责。
公取其牒视之,曰:「姓名汝也,又奚辞」?
属吏
宁惶惧,愿自效,公不听。
白太守,守知公不可夺,卒杖之,诸薛为少衰,良民以安。
马端者,专掌鞫狱,一州侧目。
公行守事,来不以时,命数卒捽置庭下,痛捶之,市人称快,迄公去,不敢为奸。
公所决讼,人多纪之。
后方腊陷杭州,族僧法秀者,老而有戒行,方逃伏山中,以书抵公曰:「州人出万死,犹谈强寺丞断事不去口。
到今郡人语及公,必以手加额」。
陈通据城叛,尤嫉衣冠,公出入兵间,皆起立致恭云。
初,公在杭,待制赵公㠓来典是州,公外诸翁也,不敢以儿子畜公。
赵雅饰厨传,一日偕郡僚登双门,曰:「官奴殊未差择」。
将属公。
公举手谢不能。
且曰:「非某事,有仪曹在」。
赵愠见而罢。
其他规正多此类。
然心爱公,尝语人曰:「吾内外族之贤者,霈与幼安二人而已」。
霈,赵兄子也,后为工部侍郎云。
公在职多馀暇,数游西湖两山间及龙山诸刹,与文人秀士论文赋诗,及高僧逸人为方外之交。
每出行县,迹遍历胜处,徜徉兼旬乃归。
当是时,权倖用事,其党皆据在州要职。
或衔命出入,每会集,金带烂然照坐,在仕者多结以媒进,有骤用者。
公未尝与之亲昵,然不得而怨也。
给事中傅公墨卿使高丽,取道钱塘归,语其弟崧卿曰:「方是时,某亦不能处之使如此,盖惟有道者能之」。
及终更,爱公者以书私相贺曰:「强幼安完璧而归,可喜也」!
公初佐徐端明铸,独泊然无附意,日一见,非公事未尝请间。
官欲满而徐去,过公,太息曰:「某尝接前辈,如公似之」。
去年受代时,居舍在城西,蒿莱没人,而邸店别业率颓毁不治,盖未尝役一匠者。
某心服焉,始知徐初不敢以众人见遇也。
罢官去京师,寓景德寺,与眉山唐子西以文字相酬酢。
子西夜过公,语或到钟鸣。
宰相谢宾客,有劝公诡道以求见者,公谢不愿。
久之,得通判宣州
杭倅选甚高,前此未有复为倅者。
公至宣州,守俞公焘旧好饮燕,不事事。
公到,数辞疾不往,守为之稍损。
事有与法戾者,必从容规正。
时州方建神霄宫忠翊郎徐正德护宫门戟幡由京师来,自谓童贯门人,守畏权势,礼之如王人。
倨益甚,郊迓数里外,称疾不得见。
公适到郡,吏白致书,不听。
既视事,问戟何为不立,曰:「奉使有命,须病间」。
公曰:「此在选使臣尔,护戟到州,无他虞职也。
奉安乃州郡事,彼何与」?
守不听。
公命一戎官即舟次,谕以新通判意,曰:「戟到久不立,岂朝廷崇奉之意?
今择日奉安,倘管押官病未间,持假状来」。
正德皇恐,力疾出。
正德既自他郡回,曰:「童宣抚命我市物,为钱若干,须车以载」。
公使索文檄阅视,且问费将安取,语塞不能报。
部使者来,犹据传舍不肯避。
公遣牙卒二十辈迁之僧舍,明日遂行,众论快服,时宣和二年也。
是年十月,盗方腊睦州青溪县。
十一月,稍逼新安
歙州曾公孝蕴移帅营丘,知宣州上官敦复老而畏愞,亟求去,得提举江西常平,知广德军韩公某亦以老病自列罢去。
三州皆以判行守事。
而宣、歙接壤,唇齿之国也。
贼势日张,承平岁久,民不知兵,远近汹惧。
闻之朝廷,辄寝不报。
江东帅司遣东南第三将,西人号病关索者,老于行阵,慨然有平贼志,然其所统乃江东诸郡兵尔,皆恇怯不习战。
驻军歙州,贼率众来犯,亟帅所部应之,身冒矢石,为士卒先。
未战,众皆溃,将死之,贼遂陷绩溪宣州大震。
先是,御笔以江东李侗董率诸州兵讨贼。
,宣人也,领江兵八百人驰赴山前。
既到宣,闻歙已危,顿兵不进。
公方缮城壁,募敢勇为守禦计,分遣巡尉扼其要冲。
有摄管界巡检张禹臣者,自言将家子,愿自效,请往杭、宣境上,气锐甚。
行三舍抵宁国,闻已陷,驻溪南僧寺不进。
中夜凭高远觇,如有火光然,大惧,委众驰还,所过以策叩门,大呼曰:「寇来矣」。
五鼓抵城下,径造宣城县及使漕幕府言状,且云:「贼壁南门矣」。
公使状其事。
既又走南陵云:「贼临青弋江矣」。
江去县不能五十里,于是城中官吏百姓尽室奔窜,一城为空。
公亟诣漕计事,则既装矣。
方退,则已领众出北门,趋江宁,于是内外大扰,寇攘蜂起。
先是,漕使太平州诸县土兵弓手一百五十人自随,是日抵宣州,漕以州无兵以畀公,公使分护帑廪囹圄,而州禁卒调发溃散,才馀三十六人,各给兵仗,列在庭下,目为亲兵。
当是时,官吏无复一人存,独公在焉。
骑诣诸狱,慰抚囚之在禁者,又走帑廪,坏扃鐍,以给士卒之仰哺者,亟遣人往宁国问状。
邑尉来告,境内无寇,昨夕贫民附火耳。
公访得一二小吏,求纸笔书榜以告百姓,将乘时作乱,公觉之,不为动。
入夜,城中四面次第纵火,从者襆被持马促公去者数四,云:「贼已入城纵火,不可少俟」。
公诡对曰:「吾决矣,姑更觇其实」。
乃遣人之火所,既又报火方起,则又遣一人。
乃解衣就寝,戒老卒曰:「吾夙兴罢甚,觇者至,俟来晨并白」。
于是投床大鼾。
众知不可动,不复言火矣。
翌日,州监军宣城宰始自城外还,胥徒亦有归者,百姓诉剽夺者相属。
公捕得,命以大校,帽其首如大辟者,书其械以徇于郊外,曰:「将不以常法治之」。
于是人始知惧。
宣州政和末病水,流徙者十室而九,存者无以自赡,及是肆掠居民。
宣城宰出,民持檄赴愬,遮道不得行。
宰以白公,公命吏视其居处,以类相从,书其后以付巡尉,戒以须生致毋擅取首级,非格斗毋轻用矢刃,非经有司鞫实不以论赏。
于是鸣金鼓献俘者早晚不绝。
公命列之于庭,挟以铠仗,乃出据厅事。
士卒有功,赏以金钱;
里正若土豪与有力者,劳给加等。
巡尉坐语,温言相劳苦,然后以贼付有司。
人人喜悦自奋,未旬日,奸人屏息,境内肃然安堵,城中外户不闭,见道遗者辄连呼其人,授之然后去。
先是,城孤兵寡,度贼到无以守。
有周某者,自言有家徒三百,膂力绝人,愿率以捍城。
官吏得之欣然,请借兵资粮。
公独疑之,命赴宣城县问状。
周请与弓级蒋彬者偕行,彬一见,唾骂曰:「县官何负汝,乃欲反乎?
若顷为强盗,吾获汝,欲杀我甘心耶」?
周抚膺惭恨。
宰阳怒彬,叱使去,好言谕周:「诘旦以尔诣州,为汝」。
是夕大扰,失周所在,乃径出村落为盗。
里正率众围之,格杀周,搜其衣间有降书,将举城以应贼者,盖独惮蒋彬,欲先以计取之耳。
方是时,非公先见,城几殆。
漕宪讽公清野,及焚附城民居积聚,公曰:「是非边城比,内外皆吾民,奈何弃之」?
是时,州县察奸甚密,城门昼闭,商旅不得行。
公曰:「贼所为遣间侦伺者,以未测吾虚实也。
今吾州无城与民,孰不知之,何以侦为?
重扰吾民,无益也」。
命勿察,城门启闭如无事时。
间与同僚置酒高会,赋诗为乐。
敌罔测,不敢轻犯。
自军兴,州县多便宜杀戮以威众,公独不然。
张禹臣晚自归,众谓当斩以徇,否则械系。
公曰:「某人臣也,何得专杀?
且一命以上荷校有著令」。
第付狱奏劾而已。
虽捕获奸盗,必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
时取一二死囚,断其首竿于市,远近骇服。
事闻京师执政者拊掌惊叹,曰:「儒者之勇也」。
宣为江淮襟喉,贼得宣则江淮横溃,为京师忧,是以时多比公于巡、远。
明年正月,朝廷方起钱公即为守,大军亦踵来。
二月五日庐州队将与三州巡检黄𧦬与贼战麾岭下,大败。
贼陷宁国,直抵黄社,距州城四十里。
时东兵将仔相继率众一千五百人趋宁国,闻败不救,领兵径还,夜抵城外,莫知为贼为官军也。
守惧,与漕使俱出北门,欲趋太平州
公亟自出城追及,谕以利害,与俱还。
贼闻大军且到,旁趋旌德州城复安。
当是时,童贯出为统帅,思所以为归报藉手者。
广德军有常平钱六万埋地中,军倅取以献,大悦。
或以此讽公,公曰:「军兴,州县所费无艺,更以为献,将不免科调。
为一身计可尔,如吾民重困何」?
言者愧服。
由是不乐,及第功,他郡倅获厚赏,州守钱公就加龙图阁学士,而不及公。
钱初欲论于朝,其子谏之,畏祸而止。
是时,帅臣监司咸欲为公言之,士民亦为公讼功不已,而漕以屡跳为耻,众相视莫敢发。
然欲默不忍,各以著令荐员举公,其词则极道城守事。
内翰徐公绩以书抵公,曰:「仁者有勇,今见之矣,碌碌鼠辈不足道也」。
盖指辈云。
西州士人屈从军宣州,摭民言为《楚歌》二十章,其末皆云「我不去」,盖实录也。
其馀作为语言以记一时之功者甚众。
童贯既班师,宣有四大寇环处境内,合散出没,四郊骚然。
州檄公督捕,久之悉平。
先是,诸州捕贼得辄杀,不问其所由来,良民往往为贼坚守巢穴,屡拒官军。
公请于宣抚司,悬赏募为首及用事者,胁从一切置不问。
又与帅约,无遣将兵,喜扰而善惊,用之适足败事,在道者还之。
但会数县巡尉及召募勇敢士分布要路,戒以无得妄出兵,且谕巡尉曰:「吾曹第为国家毕事,毋贪功幸赏。
他时有赏,通判不专有也,多寡当与诸君均之」。
乃镂板为榜百纸,募人持入贼中,揭道上,众稍离叛。
间有执贼来者,问知胁从,立慰遣之。
于是徒党尽散,独所谓首领用事者数辈,窜伏山谷,未几皆擒获无遗。
公迁官一等,巡尉第赏有差,如初约焉。
公之以职事留郊外也,一日得部使者檄,以朝旨委公,密具城官吏姓名。
方公摄事,时郡官皆出境外,间有驰归者,闻一虚传即日去,或白事未竟,就坐潜遁,虽主兵官亦然。
皆盘泊和、太平、真、扬、高邮,逮事平始归。
同时守会稽者,劾城官吏,皆荷校远窜,守骤加职数等。
公念事出意表,安能人人责其固守,独守臣不可去尔。
人情不相远,使数十百家流离狼狈,己取厚赏,安乎?
即报以无城者,僚属由是获免。
初,郡官闻有檄,忧惧不知所出,候公入城,迎叩公,犹相视怀疑。
公命取案牍示之,无不感服。
关注子东作序送行,具载其事。
钱公号风力帅,所到不假僚吏以权,独重公为,政事无细大,一皆诹访。
文书经公者、钱不复省视。
尝行县,郡事留不决以待。
然其为人尚威猛,下情或不得通,公介居其间以济之。
钱尝云:「公之处事,初若不快人意,徐而思之,莫不曲当,盖所不及也」。
倅宣二年,领郡事者十七八。
比去,民闭门遮道,不听去。
公去踰一纪,宣州吏卒时犹为󸈠言相动云:「强寺丞来守此州」。
踊跃驩呼,以先睹为快。
公之友黄公子鲁自新安建康,道宣州溪上,饭于野店,一妪前问曰:「官识强寺丞否?
今安在」?
曰:「在馀杭」。
「安否」?
曰:「安」。
则以手加额。
黄曰:「汝何为问之」?
曰:「若人,宣民再生父母也。
自有吾州以来,得知州通判知县才各一人,此其人也」。
问守为谁,曰李龙图,令曰李朝奉,盖光、椿年也。
公始还乡里,造父友傅岩老。
迎劳曰:「宣城之节甚高,行季有子矣」。
行季,开府公字也。
杨公时一见公,大奇之,曰:「强氏有此人」!
一时名胜,造门愿交。
入朝,道毗陵,钱公谢事家居,宾客不得通,闻公在门,肩舆亟出,留连欢甚。
曰:「公之为政,吏师也,有德又有言。
老夫退居静念,愈觉可服」。
是时王黼当轴,官以贿成,因曰:「闻迩来官有定价,非是不可得。
公奕世清德,其值不赀,不得官,慎勿为此」。
公敛衽谢曰:「某素心也」。
留毂下半年,果不得官,乃告去。
居乡二年,殆无出仕意。
亲故更劝勉,乃再趋朝。
吏部,视文榜有湖州录事者,即求以归,时论为之扼腕,而公恬然自若也。
杨公时屡为蔡攸之,不效。
公于蔡氏虽姻戚,然未尝少为之屈,故不用。
及其将败也,子衎除徽猷阁直学士,始荐自代,虽其父祖犹以为然也。
唐公恪、许公景衡,相知尤笃。
会渊圣即位,二公方向用,慨然许以振起,及执政辄忘之。
盖公耻于自售,故难进如此。
公方待次里中,会朝廷穷治朱勔党与,命江浙漕臣凡以得官者即斥之,莫知主名,则求故吏,俾疏姓氏。
由是争夺纷纷,或讦以自售,而公之代者亦误堕罢中。
檄既去矣,一日漕使招公甚急,面授檄使之官,仍戒以速行毋留,且有所畀付。
公力明其不然,曰:「閒居六年,不急禄,然岂可厚诬他人?
不敢承命」。
漕再三勉谕,辞益坚。
以公言为信然,乃已。
既而代者始使人自辨,然事已白矣。
当是时,犹用旧制,圭田以四月三十日为断。
既望,漕以此动公,曰:「藉彼不然,而文移往来,犹可易朔」。
公辞不愿,漕终身愧服,士论益以此归重。
公未到吴兴郡守直龙图阁梁公端闻公名,悚然以待。
钱塘叛军尚婴城,湖卒董照等亦谋据城叛,其党以告,为首者孥戮之,郡僚迁秩一等。
于是州下令诸营卒十人为一保,一人有谋,十家坐之,又联城中居民为保伍以伺察,军士反侧不自安。
而公适到郡,有兵士张青者,夜梯子城西门,并茶肆,登屋纵火。
未及燃,为保伍所执,一城汹汹。
质明,守命理官鞫于郡圃,具得纵火状。
因会郡僚议罪,皆曰当如约束,戮十家。
公曰:「不然。
前日孥戮,出于仓卒,不暇详议,然何可为常?
今日之事,唯宽可以已乱,不然众怒不可遏,此州殆矣。
且焉知斯人于彼不有私憾,未见反状,当傅轻典」。
同列曰:「唯前日用刑太恕,无人忌惮。
若更从轻,则乱可立俟」。
公固争曰:「杀人不是好事,须宽猛迭用,不然人人思乱矣」。
守独谓公曰;
「幼安与意合,然则当如何」?
公曰:「烧有人居舍,在法当死,况当此时,且近子城,处以极典,夫复何辞」?
又问家属,曰:「徙邻州」。
又问十保人,曰:「杖而释之」。
同列犹力争,守不听,退坐后厅,书断如公言。
未竟,客至,曰十保人已轻,因令俱徙邻州
既命斩张青市中,薄暮始治馀人,登时迫遣上道,家属相送,哭声震野。
是夕卒辈无人色。
于是巡察益严,溪下小舟一一搜索不遗。
时方增置武尉,募新弓手二百人,州令分守武库,以备不虞。
于是弓手横凌军士,军士愤怨,道遇新弓手辄殴之。
守一付公使治。
公呼證佐使前,曰:「彼均国家人也,州郡遇之无厚薄,但殴人者罪耳,汝当以实,不然先罪汝」。
咸对以实。
又呼军士前,反覆问之,至三四,然后杖之,莫不悔服。
有龙骑节级陈方及舟师沈青,攘袂市中,曰:「吾必为死者复怨」。
一郡以为忧。
已而陈方遇一鬻青果者于涂,夺其刀揕之,伤胸。
逻者录以送州,众皆喜,谓去此人有名矣。
公私语守曰:「慎无急杀,一陈方易尔,然祸有不可讳者
姑系狱,徐议之」。
翌日,伤者困重,始以大校。
方举目直视,鼻息咈然,众益惧。
已而其妻又诬鬻果者怨其夫,持刀逐己,众證不然,杖而遣之。
于是杂然谓使出狱必为乱,当遂去之。
公曰:「法有限,候限至徐议区处尔,何遽也」?
守呼法吏将改配,公曰:「改配亦逃归尔,何益」?
守问计于公,曰:「第付决杖可也」。
守孤疑虑累日,不得已,然公言,诸黥随之者数十百人。
公初命依法行决,才数下,号呼若不能堪者,遽命释之。
且使升阶,好谓曰:「吾视汝貌,岂碌碌者,异日立功名,享官爵,殆未可量,而轻生如此,可乎?
使前日被伤者不幸遂死,汝且不免。
虽有富贵,将谁使享之?
太守兼管内安抚,岂不能以便宜斩汝?
盖将责汝后效,吾又从而贷汝,亦知悔未也」?
曰:「然」。
曰:「侥倖不再,而今而后,当自爱毋忽」。
再拜谢。
众卒欢呼,以手加额,曰:「官犹齿吾辈于人类乎」!
守初犹忧之,后半月见公,曰:「陈帖然,公勉以忠义之力也」。
未几,沈青又以私酿捕获,众持论如前日。
公曰:「不当与陈方异罚」。
亦杖而释之。
自是湖卒不复萌反意,州人于今不见兵革,实公之功也。
苗、刘肆逆,挟诏旨以除内侍,有寓他州者,辄没其家赀,徙之远方。
吴兴郡官一时受牒者数人,惟公处之得宜,毫发不使有欺隐,而其家以口赋服用饮食甚备,具名物归之案牍,曰:「此固诏旨也」。
其人感泣。
未几,有诏复给,于是诉者纷纷,而公独晏然,众又愈服。
在湖一年半,凡诉讼,守一委公,倅具员而已,郡无留事。
公所决,皆傅情法,无纤介私,州人思之不忘。
时公脱兵革,囊中无留藏,独恃月俸,有馀辄分畀同事,郡守益以此多之。
公雅志退藏,见四方多故,遂挂衣冠去。
会新天子即位,用人如不及,翰林学士汪公藻等交荐,诏公主管亳州明道宫,除通判永州,改主管台州崇道观
秩满,除通判泉州,复改崇道祠事。
任满赴阙,望倾一时。
凡论人物,必以公称首。
时有诏从官荐堪任监司郡守者,将书姓名御屏以待选用,观其治否以殿最举者。
又诏须明指事实,不得泛论。
又诏监司郡守有阙,先除所荐人。
吏部侍郎晏公敦复兵部侍郎刘公宁止、给事中傅公崧卿,以公应诏
傅雅器公,尝欲以十科荐,会资序碍格乃止。
舍人时尝以所草赠告三十六道书以畀公,使书其后。
前后屡荐,动辄数百言。
给事史官赐对,又反复口陈,不觉日旰,皇恐谢曰:「臣奏事喋喋,烦黩圣听」。
上曰:「不妨,正要如是」。
然与时宰无素,卒不用。
乃从吏部调,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到官,会郡守数易,倅白彦搆适行守事,性多苛而疏率,文书有不合理者,公辄持不肯下,虽力取之不为动。
既而出旁郡,以州事诿公者凡五十日,日阅讼牒千馀,区理郡事,一府厌服。
既而公诸舅徽猷阁直学士赵公霈知府事,赵雅爱重公,日间见坐语堂上,老兵辈悉屏远,每事问。
公以忠厚信于上下,赵所施为,一事近厚,曰:「必自强丈出」。
不然则曰:「强丈未言尔,姑待之」。
赵固劲正,公左右之,治状远闻。
己未秋大旱,户部尚书梁汝嘉建言漕运不通,、湖、苏三州募游手二万人治漕河,自秀州抵长河堰凡一百八里。
公得之,笑曰:「彼初无水源,必待天泽。
无益,第漕下塘可也。
且岁旱井眢,万众野处,弱者暍死,壮者溃而归尔」。
移书言事官,罢之。
是日大雨踰二尺,漕运以汝嘉憾焉。
吏部尚书张公焘、吏部侍郎刘公岑、给事中刘公一止、中书舍人李公谊,共荐公可用。
惟焘遂及宣城城守事。
丞相曰单方择守,其以公往。
既而以私计辞行。
秩满,主管崇道观
宰相秦益公既悉公行治,兵部侍郎程公瑀乘间道公姓名,秦闻之欣然,即除知常州
始一识面,叹曰:「清苦之士也」。
退而之郡,岁且旱,入境而雨告足。
自是凡有水旱,走群望,应不移晷,且间有异事。
公老于州郡,听决如流,虽毛密,应如有馀。
率以辰刻退食,未刻始复视事,迨晡休吏卒,当昼门庭阒然。
暇日书传皆自校勘,或手抄,其从容如此。
为治简静,不事苛刻,人谓有前辈风度,上下安乐之,迄今士民思咏不去口。
贡献赂遗,一切罢去。
守臣供须,非法所有,一毫不取。
邻州馈饷,不以归私家。
会元夕,按乐行酒速,于是漕始大怒。
因有媒孽其短者,谓公以廉自喜,而中书有成规之,盖嫁怨焉。
自是求瑕甚悉。
一日过州,得二事,锐意欲按治,以委晋陵李璹
力言其无有,曰:「兹事如有之,安能掩众人耳目?
监司有所劾,必合公论,乃终无悔。
彼人皆曰贤而害之,无终悔乎」?
漕大愧,引道去。
于是属吏之干荐者,胥吏之惧罪者,多受风旨,至讽寓居过客以求公短。
,了不可得。
岁莫再道旧治,惭前事不效,毛举数事以劾,皆公事,又无其实,坐是罢郡,远近冤之。
自漕之相伺察也,人人危之,公不为动。
或劝引避者,曰:「吾内省不疚,以朝命典此州,俟谴黜尔」。
漕吏亦以此服公。
及罢归,未尝片辞自辩。
有言及漕,如未尝相失,虽家人父子间,不见其有忿色也。
自是,凡三领崇道祠事。
公自罢郡,买田筑室,慨然有终焉志
公所居占水竹之,幅巾杖屦,与邻里相往来,否则閒居一室,左右图史,视一世荣利泊如也。
如是者十年。
故人给事中刘公一止来见公,喜曰:「公形癯而神,养之如此,岂古所谓得道者耶」!
既而得微疾,以绍兴二十有七年二月十有三日薨,享年六十有七。
官累右中散大夫,以久次赐服金紫,开国馀杭县
公资禀既异,涵养有道,内外修整,色夷气清。
嗜读书,博览强记,自少迨老,手抄口诵,未尝释卷。
前言往行,往往成诵,取其要领以身行己,期于有用,非特玩其文章而已也。
人以疑事疑义质诸公,一言立决,问者冰释。
为文敏捷立成,尤积思于诗,以诗名世者,皆见推许。
公尝语人曰:「吾不事场屋,不干举荐,未尝为外所挫,故吾之乐也全」。
平生以清约为尚,无所嗜好。
自少年以来,未尝历媱坊酒肆。
若夫纷华盛丽,性所不悦,非勉强而去之者,人以为公有外曾祖父赵清献公之风也。
仁而爱物,内刚明而外和易,后己而先人。
少壮时敏而锐,勇于立事,居正而行,自谓贲育莫能夺也。
晚节益以盛德服人,杜门却扫,宅心物表,渊然其静,泰然其安,对之使人不善之心销也。
早从学浮屠者游,出语简妙,多得其指归,临终神色不乱。
善与人交,久而不渝。
明而善容物,未尝恶于人。
世人嗜好相反,有若荼荠,及语公,皆心服。
盖其处心平恕、待人如一而然也。
闻人之善,欣然如出诸己,虽异己者犹喜道之。
街谈巷议有可取者,不废也。
既老,以「乐闻过」名其斋,且自述其,为文置左右,闻者益服其进德云。
于内外姻戚,曲尽恩意。
少尝与季父架阁公献明同居,开府公殁,架阁公养生送死甚力,既而亦下世。
公经理其家,始终不怠,士夫谈之。
族人之无归者,尤悉意存抚。
其任子也,舍其孙而官其从父兄弟之子。
既属纩,舌本强不能掉,家人环问所欲,但能道孤侄女名字而已,闻者泣下。
既殁,虽庸夫贱隶无不涕洟咨嗟。
公行己于其细者,每所加意,盖不胜载,而大节著于宣州城守时,故纪之特详。
宣人周右司紫芝尝为:「当寇迫时,一日见公圃亭,忽睇视自语曰:『何期今日乃死于此』?
食,不在匕箸也」。
以此观之,未尝有去志,非侥倖得名者。
周每之,心形俱服云。
公娶同郡元氏,直龙图阁积中曾孙女,封令人。
二男一女。
长男曰系,将仕郎,未冠而夭;
幼曰修年,以公任从事郎。
女嫁右宣义郎
孙男女三人:男曰回,并幼。
其孤某以二十有七年四月十有四日葬公于临安府钱塘县履泰乡郁家山之原,实迩开府公墓,从公志也。
唯公于圹宜有铭,于国史宜有传,于墓隧宜有碑,谨掇公言行,以告世之立言者,求铭而刻诸幽,且备异日史官采择云。
月日,右宣义郎、知湖州长兴县丞、主管学事状。
吴㮚进官制绍兴十二年八月十四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四、《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三
朕惟王道隆而颂声作,盖将告诸神明而无愧,岂徒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而为观美哉!
汉宣虽兴协律之事,至王褒侈辞,亦莫敢当也,其贤于武帝远矣!
比者东朝旋轸,尔援大喜而献颂,材藻甚巨丽,然朕取汉宣则虚美薰心,固在所畏,特喜尔能得思齐推本,与进一官,勉行所学。
上殿劄子 南宋 · 陈长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三、《唯室集》卷一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臣伏见去岁僭叛之臣外连强敌,陛下圣心果断,元戎北指,天威皇灵,截然而下,如雷如霆,震惊万里,故敌计不日告穷。
然自敌师行遁已复半年,臣辈远在阙廷之外,庙谋胜算有不及知。
而臣窃观,金人缘自靖康,所向必得,去岁之举,犹循故智,不谓朝廷遣将四出,六飞亲驾,前控大江,后隔长淮,顿兵老师,不能寸进,是自金人侵犯以来,未有若去岁少挫其锋者也。
大凡狃胜者耻于少衄,好利则不惮兴师,安知敌人不于秋高马肥之时,犹思奋而再入?
臣愚深恐议者妄意敌情因此畏怯,签军调发,势难再举,以悦耳谀佞之词上误国家大计。
欲望圣慈敦喻辅臣,内严师律,外饬诸将,谨长江控带之方,讲漕运转输之画,留司庶务、斥候要隘,无不毕举素定,以视敌人之进退。
如此,则孔子所谓「能治其国家,孰敢侮之」者,臣于今见之矣。
臣观自古中兴之君,未尝不有灾祥以警戒之,岂天之独私于是耶?
盖亦爱之深耳。
商高宗则有鼎雉之异,在周宣则有旱暵之虐,然二君遇灾修省,故其功德由是以兴。
恭惟陛下念雨泽愆期,至诚恻怛,形于诏令。
下至闾巷垂髫戴白之民,莫不歌咏盛德,谓陛下焦劳悯雨之心,商宗、周宣蔑有加矣。
然而方今斗米不啻千钱,尚且踊贵未已,万一雨泽后时,饥馑之患有所不免,流离之民聚为盗贼,势不得不虑。
臣愚欲望先敕有司经画邦计,预为之备,使储蓄素定,无至乏绝。
近降诏书之外,凡一毫未便于民者并令罢去,以成陛下中兴之政。
虽圣人焦劳格于上下,必无雨泽后时之患。
臣妄言,盖以为先虑,不胜区区而已。
春日宣则门书事简虞邵庵 元 · 泰不华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三月龙池柳色深,碧梧烟暖日愔愔。
蜂黏落絮萦青幔,燕逐飞花避绿沈。
仙仗晓开班玉笋云韶春奏锡琼林。
从臣尽献河东,独有相如得赐金。
回宸翰勉留奏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二六、《可斋续藁后》卷三
臣昨者手奏乞许退休,干冒天威,正切震惧,三月十二日恭准亲洒宸翰,曲加训辞,臣百拜伏读,凛然莫知所对。
盖宣制、宣策之皆难并建,事理晓然,非独臣所难处。
意向言论之不同,朝廷固知之,蜀之官吏、军民亦皆虑之,犹以朝廷前秋遣臣则曰「敌退即出」,去秋留臣则曰「过冬处分」,孚于众听,谓非久留,以此尚泯于形迹。
今蒙圣谕少留,宠眷固渥,然人心已它向,臣气已尽索。
且臣当惊忧之后,衰病日侵,志虑凋耗,留此不过茍容制、策间,事缓则彼此相顾,事急则尔汝相推而已,将士官吏宣则违制,顺策则逆宣,牵掣多端,易启间隙。
而况凡有一项之费,宣、制两处俱支,残坏之蜀,支吾许时,已不胜其窘极,又何以维之耶!
陛下但观近进财计纲目,一二年所印银会之数,视往时几倍,即知之矣。
陛下留臣本领共以保蜀,正恐适速误蜀也。
乃若圣谟所戒,如边防事件,则臣近奏已陈大略,不敢重渎。
大理一路,则去年屡令俞兴桑愈遣间体探,小云南以往,今皆为鞑人降附地分,路不复通。
兀郎之入蜀,人犹有归咎,谓踏开蹊径者,纵若再遣,恐亦难达,要不过结约诸蛮,俾之觇彼动息,为我捍蔽。
乃若川江江面,在在风寒,去年贼兵自南自北而入,实与共之,臣固以危急为忧,或者及以张皇为说,欲为堤备,所乏舟师,已屡与蒲泽之言,令作措置。
至于救楮之策,则具见前奏,此事倘上当圣意,乞自朝廷斟酌可否,推而行之,俾知天子明见万里之外,盖非蜀士所欲,难与共议之也。
若使知臣言而臣行之,虑有批激,利未见而祸先及矣。
臣又伏读圣训,谓臣之归,当有辞于诸阃,此尤感陛下保全之意。
但臣自知材智不逮,所乞者休致,非望荣进,皇天后土实鉴臣心。
丙午以前,臣为陛下守边,与珙、玠同列,今犬马力竭矣。
目前两阃,荆则月日未久,淮则春秋鼎盛,臣自知愚分,岂敢比伦!
伏望圣慈矜怜其衰钝,悯恻其孤苦,特赐早攽成命,放还首丘,拜此天隆地厚之恩,九殒不足以报。
臣已别具公奏外,谨昧死祈哀圣造,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贴黄〕窃惟蜀中甲兵、钱谷尽在,制阃实多,宣司所申结局,非比谋代。
欲乞早赐处分,俾泽之专意任事,免相诿责。
伏乞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