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西州 魏晋 · 无名氏
 押阳韵
《晋书》曰:尹氏。李玄盛后。玄盛之创业也。谋谟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谚曰:
李尹主敦煌(○《晋书》凉武昭王李率盛后尹氏传。)
述志赋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皓以纬世之量,当吕氏之末,为群雄所奉,遂启霸图,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谓张氏之业,指期而成,河西十郡,岁月而一。
既而秃发傉檀入据姑臧,且渠蒙逊基宇稍广,于是慨然著述志赋焉,其辞曰:
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
荫朝云之庵霭,仰朗日之照煦。
既敷既载,以育以成。
幼希颜子曲肱之荣,游心上典,玩礼敦经。
蔑玄冕于朱门,羡漆园之傲生;
渔父沧浪,善沮溺耦耕
秽鸱鸢之笼吓,钦飞凤于太清。
杜世竞于方寸,绝时誉之嘉声。
超宵吟于崇领,奇秀木之陵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
情遥遥以远寄,想四老之晖光。
将戢繁荣于常衢,控云辔而高骧。
攀琼枝于玄圃,漱华泉之渌浆。
和吟凤之逸向,应鸣鸾于南罔。
时弗获彤,心往形留,眷驾阳林,宛首一丘;
冲风沐雨,载沈载浮。
利害缤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
乾扉奄寂以重闭,天池绝津而无舟,悼贞信之道薄,谢惭德于圜流。
遂乃去玄览,应世宾,肇弱巾于东宫,并羽仪于英伦,践宣德之秘庭,翼明后于紫宸
赫赫谦光,崇明奕奕,岌岌王居,诜诜百辟,君希虞夏,臣庶夔益。
张王颓岩,梁后坠壑,淳风杪莽以永丧,缙绅沦胥而覆溺。
吕发衅于闺墙,厥构摧以倾颠。
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
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而无烟。
斯乃百六之恒数,起灭相因而迭然。
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暗王命而不寻,邀非分于无象。
故覆车接路而继轨,膏生灵于土壤。
哀馀类之忪懞,邈靡依而靡仰;
求欲专而失逾远,寄玄珠于罔象。
悠悠凉道,鞠焉荒凶,杪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之所会,谅冥契而来同。
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总奔驷之骇辔,接摧辕于峻峰。
崇崖嵏妻嶪,重险万寻,玄邃窈窕,盘纡嵚岑,榛棘交横,河广水深,狐狸夹路,鸮鸱群吟。
挺非我以为用,任至当如影响,执同心以御物,怀自彼于握掌,匪矫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华德是用来庭,野逸所以就鞅。
休矣时英,茂吉隽哲,庶罩纲以远笼,岂徒射钩与斩袂,或脱梏而缨蕤,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于岩陆,拔尧彦于无际。
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
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槃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
咏群豪之高轨,嘉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
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
辉辉南珍,英英周鲁,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龙骧江浦。
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之远踪,侔徽猷于召武,非刘孙之鸿度,孰能臻兹大祐!
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岷益既荡,三江巳清,穆穆盛熏,济济隆平。
御群龙而奋策,弥万载以飞荣,仰遗尘于绝代,企高山而景行。
将建朱旗以启路,驱长毂而迅征,靡商风以抗旆,拂招摇之华旌,资神兆于皇极,协五纬之所宁。
赳赳干城,翼翼上弼,恣馘奔钰,截彼丑类。
且洒游尘于当阳,拯凉德于已坠。
间昌宇之骖乘,暨襄志而案辔。
知去害之在兹,体牧童之所述,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韶于纨素,托精诚于白日(《晋书·凉武昭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一。)
自称凉公领秦凉二州牧奉表诣阙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钟皇晋。
高祖阐鸿基,景文弘帝业,嗣武受终,要荒率服,六合同风,宇宙齐贯。
惠皇失御,权臣乱纪,怀悯屯邅,蒙尘于外,悬象上分,九服下裂,眷言顾之,普天同憾。
伏惟中宗元皇帝基天绍命,迁幸江表,荆阳蒙弘覆之矜,五都为荒榛之薮。
太尉西平武公轨,当元康之初,属扰攘之际,受命典方,出抚此州,威略所振,声盖海内。
明盛继统,不陨前志,长旌所指,仍辟三秦,义立兵强,拓境万里。
文桓嗣位,奕叶载德,囊括关西,化被昆裔,遐迩款藩,世修职贡。
晋德之远扬,繄此州是赖。
大都督大将军天锡,以英挺之姿,承七世之业,志匡时难,克隆先勋,而中年降灾,兵寇侵境,皇威遐邈,同奖弗及,以一方之师,抗七州之众,兵孤力屈,社稷以丧。
臣闻历数相推,归馀于终,帝王之兴,必有闰位。
是以共工乱象于黄、农之间,秦项篡窃于周汉之际,皆机不旋踵,覆餗成凶。
自戎狄陵华,已涉百龄,五胡僭袭,期运将抄,四海颙颙,悬心象魏。
故师次东关,赵魏莫不企踵;
淮南大捷,三方欣然引领。
伏惟陛下道协少康,德侔光武,继天统位,志清函夏。
至如此州,世笃忠义,臣之群僚,以臣高祖东莞太守雍、曾祖北地太守柔荷宠前朝,参忝时务,伯祖龙骧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卓、亡祖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弇毗佐凉州,著功秦陇,殊宠之萨,勒于天府,妄臣无庸,辄依窦融故事,迫臣以义,上巨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
臣以为荆楚替贡,齐桓兴召陵之师,诸侯不恭,晋文起城濮之役,用能勋光践士,业隆一匡,九域赖其弘猷,《春秋》恕其专命,功冠当时,美垂千祀。
况今帝居未复,诸夏昏垫,大禹所经,奄为戎墟,五岳神山,狄污其三,九州名都,夷秽其七,辛有所言,于兹而验。
微臣所以叩心绝气,忘寝与食,雕肝焦虑,不遑宁息者也。
江凉虽辽,义诚密迩,风云苟通,实如唇齿。
臣虽名末结于天台,量未著于海内,然凭赖累祖宠光馀烈,义不细辞,以稽大务,辄顺群议,亡身即事。
辕弱任重,惧忝威命,昔在春秋,诸侯宗周,国皆称元,以布时令。
天台邈远,正朔未加,发号施令,无以纪数,辄年冠建初,以崇国宪。
冀杖宠灵,全制一方,使义诚著于所天,立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晋书·凉武昭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一,义熙元年,改元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阙云云。)
复奉表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江山悠隔,朝宗无阶,延首云极,翘企遐方。
伏惟陛下应期践位,景福自天。
臣去乙已岁顺从群议,假统方城,时遣舍人黄始奉表通诚,遥途险旷,未知达不?
吴凉悬邈,蜂虿冲衢,方珍贡使,无由展御,谨副写前章,或希简达。
臣以其岁进师酒泉,戒戎广平,庶攘茨秽,而黠虏恣睢,未率威教,凭守巢穴,阻臣前路。
窃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案甲,务农养士。
时移节迈,荏苒三年,抚剑叹愤,以日成岁。
今资储已足,器械已充,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承望诏旨,尽节竭诚,陨越为效。
又臣州界迥远,勍寇未除,当须镇副,为行留部分,辄假臣世子监前锋诸军事抚军将军护羌校尉,督摄前军,为臣先驱,又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辄以次子让为宁朔将军、西夷校尉敦煌太守,统摄昆裔,辑宁殊方。
自馀诸子,皆在戎间,率先士伍,臣总摄大纲,毕在输力,临机制命,动静续闻(《晋书·凉武昭王传》,前表未报复遣沙门法泉间行奉表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九十一。)
手令诫诸子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吾自立身,不营世利,经涉累朝,通否任时;
初不役智,有所要求,今日之举,非本愿也。
然事会相驱,遂州士,忧责不轻,门户事重。
虽详人事,未知天心,登车理辔,百虑填胸。
后事付汝等,粗举旦夕近事数条,遭意便言,不能次比。
至于杜渐防萌,深识情变,此当任汝所见深浅,非吾敕诫所益也。
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矣,苟其不然,虽至白首,亦复何成!
汝等其戒之慎之。
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
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蠲刑狱,忍烦扰,存高年,恤丧病,勤省案,听讼诉。
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
赏勿漏疏,罚勿容亲。
耳目人间,知外患苦;
禁御左右,勿作威福。
勿伐善施劳,逆诈亿必,以示己明。
广加咨义,无自专用,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
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
寮佐邑宿,尽礼承敬,宴飨馔食,事事留怀。
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
正为五百年乡党,婚亲相连,至于公理,时有小小颇回,为当随宜斟酌,吾临莅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
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
事任公平,坦然无类,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便为少,经远如有馀,庶亦无愧于前志也(《晋书·凉武昭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一。)
诸葛亮训诫应璩奉谏以勖诸子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五负荷艰难,宁济之勋未建,虽外总良能,凭股肱之力,而戎务孔殷,坐而待旦。
以维城之固,宜兼亲贤,故使汝等未及师保之训,皆弱年受任。
常惧弗克,以贻咎悔。
古今之事,不可不知,苟近而可师,何必远也。
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始终,之教,尽在中矣。
为国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质略易通,寓目则了,虽言发往人,道师于此。
且经史道德,如采菽中原,勤之者则功多,汝等可不勉哉(《晋书·凉武昭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一。)
顾命长史宋繇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吾少离荼毒,百艰备尝,于丧乱之际,遂为此方所推,才弱智浅,不能一同河右。
今气力惙然,当不复起矣。
死者大理,吾不悲之,所恨志不申耳。
居元首之位者,宜深戒危殆之机。
吾终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相辅导,述吾平生,勿令居人之上,专骄自任。
军国之宜,委之于卿,无使筹略乖衷,失成败之要(《晋书·凉武昭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一。)
邛州刺史安喜公李使君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
使君凉武昭王之后(《石墨镌华》一。)
王雄据一方,保乂河右,□□□□文武(下阙)郎。
祖景超,员外散骑侍郎,并□□□□风神□□□□两清人位。
□□。
父通逸,使持节、东南道都督狄道县开国子(下阙)
季父琰之出牧荆郡(下阙),仍□寇乱,乃扶城纯众(下阙)(下阙)状□令□某(下阙)世济□□象贤□出三辰□□宿之精四时膺玉烛之□□□恢□□□□□百□□□千寻直上(下阙)出□□□谈,长者莫不推□□□群公咸相引□。
太祖武元皇帝□□在田府望□重,乃以为外兵参军事(下阙)争未分□□□□□□攻心□□之□太祖□□□□出制□间西□□□之兵□□沙□之众(下阙)(下阙)马骨□□寒水长□塞外□□□阳□氏徵□鞠□□战卜□《音十》腃来背城鱼□□野公壮心□发□□(下阙)师□旋式加□赏□□都督封□州《厂干》喜章县开国子,邑四百户。
周大冢宰晋国公,居社稷之重,当□机之政,爪牙之任(下阙),信寻转大都督,进封□州安喜县开国侯,邑一千二百户,又除天官都上士。
天和四年,除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司武□□大夫
大象二年,□□司武大夫,进位上仪同大将军
皇隋□运□□茅社,进爵为公。
开皇二年,□上开府车骑将军
六年十二月,除使持节邛州诸军事邛州刺史
橘园盐井,物□富饶,□□□文民俗□□□□祭□□□之□莫传文君听琴,失身之风未绝。
公齐礼正德,令行禁止。
沦人□□,欣戴仁风。
蜀□鸣弦□□美(下阙)之□□□玉金空有□□之□十一年,因疾还京。
十六年八月十六日,薨于京第。
春秋六十有五。
粤以十七年二月廿五日厝于□西县交川乡。
唯公□宇外□□□内□非礼不动,唯仁是托。
夜□□行未□改□容□疾□□雨不□□其□□□□同□□之□心地□九□之□垂□□□之□□□□吕之□□乎若对(下阙)庭加以□□好古重□轻财□车而□周人□□□□穷士□□军□雅善兵□研□水□□□□□山之□□□文之妙(下阙)之□□杯不□比□□一德包□□□□□可大可久,全行全名,而才□半古□不充□□山之□未□中□之(下阙)于□□绝弦止□□□□士友□□长史□□大□□□□咸□□□者□□□风俗会稽典□之□安□先贤之状(下阙)民□□于夏□之□□□佳□之地,乃相与进□□城门(下阙)青松□□□久□□□史,其辞曰:
□乘(下阙)后□□□威名。
(下阙)(下阙)行。
手握灵珠,心(下阙)(下阙)未分□天(碑拓本,案此碑泐缺过半。据《石墨镌华》云:余过观榻二纸,而碑颇完,独阙使君名。则今世未必无明拓本,故已置而复录之。)(下阙)
七庙议 隋末唐初 · 岑文本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昔孙卿子云。有天下者事七代。
有一国者事五代。则天子七庙。
古今达礼。故商书称七代之庙。
可以观德。祭法称王立七庙。
一坛二墠。王制云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莫不尊始封之君。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百代不迁。
祫祭之礼。毁庙之主陈于太祖
未毁之庙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室。太祖东向。
昭南向。穆北向。
太祖者。商之元王。
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但商自元王以后。
十有四代。至汤而有天下。
周自后稷已后。十有七代。
武王而有天下。其间代数既远。
迁庙亲庙。皆出太祖之后。
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
其后汉高受命。无始封祖。
即以高皇帝太祖太上皇高帝之父。
立庙飨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为尊于太祖故也。魏武创业。
文帝受命。亦即以武帝太祖
高祖太皇处士君等并为属尊。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晋宣创业。武帝受命。
亦即以宣帝太祖。其征西豫章颍川京兆府等并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历兹已降。
至于有隋。宗庙之制。
斯礼不易。故宇文氏以文皇帝太祖
隋室以武元皇帝太祖。国家诞受天命。
累洽重光。景皇帝封唐公
实为太祖。中间代数既近。
列在三昭三穆之内。故皇帝太庙。
惟有六室。其宏农府君宣光二帝尊于太祖
亲尽则迁。不在昭穆合食之数。
今皇极再造。孝思匪宁。
二月二十九日敕。宣光以下。
依旧号令尊崇。续又奉三月一日敕。
既立七庙。须尊崇始祖。
速令详定者。伏寻礼经。
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周庙太祖之外。
周文王为始祖。不合礼经。
或有引白虎通义云。后稷为始祖。
文王太祖武王太宗
及郑元注诗雍序。太庙为文王以为说者。
其义不然。何者。
彼以礼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周人祖文王宗武王
故谓文王太祖耳。非祫偫主合食之太祖
今之议者。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者。
殊为不可。何者。
昔在商周始封。
汤武受命。汤武之兴。
祚由。故以太祖
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凉武昭王勋业未广。
后主失守。国土不传。
景皇帝始封。实基明命。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凉之远构。
考之前古。实乖典礼。
魏氏不以曹参太祖齐梁不以萧何太祖
晋氏不以胡公殷王卬为太祖。宋氏不以楚元王太祖
陈隋不以胡公杨震太祖。则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太祖乎。
汉之东京。大议郊祀。
多以周郊后稷。汉当郊尧。
制下公卿议。议者佥同。
帝亦然之。唯杜林正议
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
汉业特起。功不缘尧。
祖宗故事。所宜因循。
竟从林议。又传称欲知天上事。
问长人。以其近之。
武德贞观之时。主圣臣贤。
其去凉武昭王。盖亦近于今矣。
当时不立者。以必不可立故也。
今既年代深远。方复立之。
岂是三祖二宗之意。实恐景皇失职而震怒。
武昭虚位而不答。非社稷之福也。
宗庙事重。禘祫礼崇。
先王以之观德。或者不知其说。
既灌而往。孔子不欲观之。
今朝命惟新。宜应慎礼。
祭神如在。理不可诬。
请准敕加太庙为七室。享宣皇帝以备七代。
始祖不合别有尊崇之义。谨议。
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682年10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夫人姓李氏。陇西狄道人也。
凉武昭王以后。一门三公
为四海著族。国史家牒详之矣。
祖充颖。后周大将军滑州刺史江郡公
考元明。皇朝上仪同□济三州刺史成纪县
出入三朝。剖符分竹。
秦陇河济之地。人到于今称之。
天下士大夫。知与不知。
莫不想望其风采。夫人生而纯深。
幼而恭敬。长而敦睦。
成而和惠。年初及笄。
甫归于我。执箕帚。
奉舅姑。人不间于其娣姒妾媵之言。
闺门之内。穆如也。
故宗党推其令问。乡闾以为美谈。
东平公守清白之基。逢太平之日。
辟命交至。声闻于天。
诏徵尚书郎。迁御史中丞
出为棣曹恒常四州刺史。夫人辅佐君子。
聿修内政。平旦纚笄。
则有君臣之严。沃盥馈食。
则有父子之敬。报反而行。
则有兄弟之道。受期必诫。
则有朋友之信。其妇德也如此。
历职中外。声名藉甚。
和其琴瑟。正其邦家者。
夫人与有力焉。盖常喟然而言曰。
古者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
成祭服社而献功。可不勖哉。
可不勖哉。由是服浣濯之衣。
躬纺织之事。筐筥锜釜之器。
所以执其劳。蘋蘩蕴藻之菜。
所以明其德。非夫博文达礼。
贞婉听从者。孰能与于此乎。
及公乞骸告老。退归初服。
夫人年踰耳顺。视听不衰。
每献岁发春。日南长至
偫从子弟称觞上寿者。动至数十百。
未尝不欢言善诱。借以温颜。
侃侃焉。訚訚焉。
孟母之风焉。有敬姜之诲焉。
维永淳元年秋八月旁死魄。寝疾弥留。
终于华阴之望仙里。享年八十有一。
冬十一月一日丙辰。迁窆于永丰乡平原
从先兆也。东平公抚存怀旧。
用痛悼于厥心。远近咸集。
宗亲毕会。生荣死哀。
其此之谓矣。是日也。
皇太子监守长安。炯忝为詹事司直
不获展哀丧次。陪奉灵輀。
敢荐李禺之文。庶同潘岳之诔。
呜乎哀哉。铭曰。
高岳之上。浮云翔兮。
函谷之外。真气扬兮。
建功北狄。讨西羌兮。
受封南郑。家素昌兮。
于赫祖考。为龙光兮。
牧州典郡。佩银璜兮。
降生淑质。秉祯祥兮。
苕华菊茂。若芳兮。
我有懿德。如圭璋兮。
求之卜筮。鸣凤凰兮。
君子至止。玉环锵兮。
室家好合。琴瑟张兮。
执其麻枲。供衣裳兮。
羞其馈食。澄酒浆兮。
诸姑伯娣。穆温良兮。
姨姒叔妹。欢未央兮。
公之出牧。守四方兮。
夫人之化。德洋洋兮。
公之告老。返维桑兮。
闺门之内。道弥彰兮。
正月上日。南至长兮。
子孙欢庆。各称觞兮。
宋云孟母。鲁季姜兮。
匪怒伊教。由旧章兮。
方期高举。登紫房兮。
谁谓冥默。掩元堂兮。
肃肃松槚。郁成行兮。
沈沈厚穸。终不旸兮。
七庙议 武周 · 刘承庆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
谨按王制。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此载籍之明文。古今之通制。
皇唐稽考前范。详采列辟。
崇建宗灵。式遵斯典。
但以开基之主。受命之君。
王迹有浅深。太祖有远近。
昔汤武祚基太祖代远。
出乎昭穆之上。故七庙可全。
若夏继唐虞。功非由鲧。
汉除秦项。力不因尧。
魏晋经图。周隋拨乱。
皆勋隆近代。祖业非远。
受命始封之主。不离昭穆之亲。
故肇立宗祊。罕闻令制。
太祖以功建。昭穆以亲崇。
有功百代而不迁。亲尽七叶而当毁。
或以太祖代浅。庙数非备。
更于昭穆之上。远立合迁之君。
曲从七庙之文。深乖迭毁之制。
皇家千龄启旦。四业重光。
景皇帝睿德基唐。代数犹近。
号虽崇于太祖。亲尚列于昭穆。
且临六室之位。未申七代之尊。
是知太庙当六。未合有七。
故先朝惟有宣光景元神尧文武六代亲庙。大帝登遐。
神主升祔于庙室。以宣皇帝代数当满。
准礼复迁。今止有光皇帝以下六代亲庙。
非是天子之庙数不当有七。本由太祖有远近之异。
故初建有多少之殊。敬惟三后临朝。
代多儒雅。神祊事重。
礼岂虚存。规模可沿。
理难变革。宣皇既非始祖
又庙无祖宗之号。亲尽既迁。
其庙不合重立。若礼终运往。
建议复崇。实违王制之文。
不合先朝之旨。请依贞观之故事。
无改三圣之宏规。光崇六室。
不亏古义。谨议。
右仆射太子少师唐璿神道碑712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钦若于天者。
谓之代工。
覆冒于人者。
谓之成务。
则调元气。
法三象。
鼓洪炉。
宜万物。
其代工成务之本也。
大僚所以服其事。
明先正所以诏其功。
熊罴所以占其兆。
从龙虎所以合其应。
匪徒然而已哉。
有唐元老宋公侯矣。
公讳
字休璟
晋昌酒泉人也。
昔在夏商。
大夫陈其氏姓。
洎迁汾晋。
季子听其声乐。
岂轩之后唐之遗乎。
既仕楚而闻魏。
亦家秦而灭项。
凉武昭王中州之杰。
居右地之盟。
七代祖晋昌宣王和。
佐厥威霸。
守其夷险。
故累为郡之首族。
宣王逮我曾祖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一作襄)刺史讳某
世位大将军二千石
大父洛阳朔方郡赞特赠秦州都督讳某
烈考咸阳岐州刺史讳某
操斧钺班圭瑞者。
耀洪烈于四世。
垂馀风于百里。
于穆不已。
莫之与京。
公初髫而孤。
入则孝。
出则悌。
承于母兄之旨。
及冠而立。
学以聚。
问以辨。
从于师党之言焉。
张嘉运先授于易。
森然可见者万象。
贾公彦次授于礼。
坦然可观者百度。
射策高第。
初补吴王典签
绵州巴西同州冯翊主簿
弗之好也。
尝欲屠郅支。
刺楼兰
执浑邪。
呼韩
始自谋于将帅
终见器于公辅
遂为疏勒道行军从事
策勋至上柱国
营州都督府户曹参军
寻以朝散大夫检校朔州刺史
盖养能而成绩矣。
安西副都护检校庭州刺史
长寿中
武威军大总管王孝杰之复四镇。
实赖其谋。
表公为西州刺史
涉龟沙。
薄乌垒。
精绝
渠犁
此之谓也。
公至则扶厥伤止其擅。
因所利补其阙。
西州之士。
刻石而建碑焉。
无何。
灵州都督新昌防禦营田等使。
萧关
都尉
绝梓岭。
符离
此之谓也。
公至则城彼方要其险。
狎诸野垦其实。
故北地之大者。
有备而无讨矣。
就加银青光禄大夫
入拜左豹韬将军
迁司卫卿。
未几。
摄右肃政大夫检校凉州都尉假节陇右诸军事
参警夜之肃。
严不时之禁。
事典之常者。
惟公是迁。
受南宪之宠。
总西方之役。
邦家之急者。
繄公是任。
其年。
曲莽布支率种落数万寇于洪源也。
公训钲镯完甲兵以禦之。
虏见积尸之凶。
我悬斩级之赏。
遁则忘草。
在而蒙。
他他籍籍。
不可胜云。
朝实休之。
右武卫右金吾大将军
俾仍旧镇。
虽贵而不留中也。
先后稽六官之本。
思五法之要。
自我聪明。
惟天照鉴。
乃拜公文昌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隐心而行。
正色不挠。
功多微管。
议切安刘
中宗之践副君。
旁求中庶
特转公太子右庶子
金紫光禄大夫
知政如故。
召绮里而称叔孙也。
属驾言北垂。
薄伐东鄙。
复公为夏官尚书兼幽营二州都督安东都护
河北之州军。
自弼鄘巡辽碣。
贪夫廉而忌法。
战士逸而待寇。
且有伦要。
而无怨讟。
神功初徵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特进尚书右仆射
食实封三百户
已而居守秦雍。
今之揆路。
古曰台司
百寮师师。
万事理也。
分郡关而典之。
京师以留之。
岂富人之始封。
酂侯之大任。
位益高而勇退。
年愈迈而思止。
抗闻旒扆。
密奏封章。
久之。
听致仕。
进封宋国公
朝朔望。
天子方崇文太学
讲武宣扬。
延首鸿儒。
倾心硕老。
复以公为太子少师监修国史
乞言而书法也。
景云初
匈奴公主使臣
为约未坚。
致辞或绐。
因命公为特进检校御史大夫方军大总管以禦之。
仗宸威。
肃戎令。
人莫闻于吠犬。
骑宁惮于射雕。
举则全师。
还而罢事。
将弃轩冕。
神明芝术。
然邦有大礼乐大政刑。
率由典谟。
罔不咨度。
享年八十有六。
景命不造。
延和元年七月戊子
薨于长安怀真里第。
呜呼哀哉。
皇上闻哀撤悬。
出次挥涕。
柳庄而亟命。
郑产而安归。
制赠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赠物四百段。
米粟四百石。
丧事官给。
仍差官四品一人监护。
有加等也。
太常考行。
谥曰忠
书不云。
殷之得傅。
用训朕志。
而承其道。
雅不云。
周之命程。
是用戒我师而就其绪。
于戏。
惟公浚明前典。
允迪古训。
总而成之。
入则献规。
出不言政。
石建孔光之比。
决胜千里。
通知四夷。
子房充国之亚。
将军
尊重于位。
谢宾客
公之不敢专。
丞相
开陈其端。
以归人主。
公之不敢伐。
如是则镂彝器。
图旂常。
史官
列盟府矣。
夫翠鹄犀象。
非不鸷也。
有其用则不全。
麟凤龟龙。
非不灵也。
无其时则不至。
若乃时已偕。
用不竭。
身已康。
名不灭者。
既明而且哲也。
公上惟祖祢。
傍至功缌。
顷于槐里之閒。
堇原之右。
卜其兆。
图其域。
各以族而为之度焉。
临薨。
戒诸子曰。
俭则自完。
孝不忘本。
吾之志矣。
嗣子陈州刺史先慎左千牛中郎将先择等。
克奉遗命。
能循懿业。
以年月日。
葬于旧茔。
亡夫人太原王氏从祔。
礼也。
禽息进里奚于秦。
穆公之政厚。
虞邱叔敖于楚。
庄王之力霸。
故有代祀而代禄焉。
则我师臣计功。
允子宏风。
小彼秦楚之事。
大哉之烈。
谋可久者。
敢作铭曰。
稽古陶唐。
惟帝之初。
迁虞事
俾侯而居。
曾盘峻峙。
令德之祉。
亦曰绵系。
诞生君子。
君子伊何。
邦之宰臣
宰臣伊何。
秉我洪钧。
登于庙堂。
王则是保。
服于戎狄。
公常致讨。
事惟一心。
恭乃三命。
崇让颐老
归闲体正。
天也不慭。
人之云亡。
大夫掌域。
偫公会丧。
咸阳北坂。
渭水南渡。
其如邢山。
永此防墓。
七庙议 唐 · 张齐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
昔孙卿子云。
有天下者事七代。
有一国者事五代
则天子七庙。
古今达礼。
尚书称七代之庙。
可以观德。
法称王立七庙。
一坛二墠。
王制云。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而七。
莫不尊始封之君。
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
百代不迁。
祫祭之礼。
毁庙之主陈于太祖
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之庙。
太祖东向。
昭南向。
穆北向。
太祖者。
商之元王。
周之后稷是也。
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
但商自元王巳后。
十有四代。
至汤而有天下。
周自后稷巳后。
十有七代。
至武而有天下。
其间代数稍远。
迁庙亲庙。
皆出太祖之后。
故合食有序。
尊卑不差。
其后汉高受命。
无始封祖。
即以高皇帝太祖
太上皇之父立庙。
享祀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为尊于太祖故也。
魏武创业。
文帝受命。
亦即以武帝太祖
高皇太皇处士君等并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晋宣创业。
武帝受命。
亦即以宣帝太祖
其征西豫章颍川京兆府等亦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历兹巳降。
至于有隋。
宗庙之制。
斯礼不易。
故宇文氏以文皇帝太祖
隋室以武元皇帝太祖
国家诞受天命。
累圣重光。
景皇帝封唐公
实为太祖
中间历数既近。
列在三昭三穆之内。
故皇家太庙。
唯有六室。
其宏农府君宣光二帝。
尊于太庙。
亲近则迁。
不在昭穆合食之数。
今皇极再造。
孝思匪宁。
二月二十九日敕。
七室巳下。
依旧号尊崇。
又奉三月一日敕。
既立七庙。
须尊崇始祖。
速令详定者
伏寻礼经。
始祖即是太祖
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
周朝太祖之外。
周文王为始祖。
不合礼经。
或有引白虎通义云。
后稷为始祖。
文王太祖
武王太宗
乃郑元注诗雍序云太祖文王以为说者。
其义不然。
何者。
彼以礼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周人祖文王宗武王
故谓文王太祖尔。
非祫祭偫主合食之太祖
今之议者。
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祖。
斯为不可。
何者。
昔在商周
始封。
汤武受命。
汤武之兴。
祚繇
故以太祖
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
凉武昭王勋业未广。
后主失国。
守土不传。
景皇始封。
实基明命。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
西凉之远构。
考之前古。
实乖典礼。
魏氏不以曹参太祖
晋氏不以殷王卬太祖
宋氏不以楚元王太祖
齐梁不以萧何太祖
陈隋不以胡公杨震太祖
则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太祖乎。
汉之东京
太议郊祀。
多以周郊后稷
汉当郊尧。
制下公卿。
议者佥同。
帝亦然之。
唯杜林正议
独以为周室之兴。
祚繇后稷
汉室特起。
功不缘尧。
祖宗故事。
所宜因循。
竟从林议。
又传云。
欲知天上事。
问长人。
以其近之。
武德贞观之时
主圣臣贤。
其去凉武昭王
盖亦近于今矣。
当时不立者。
必不可立故也。
今既年代浸远。
方复立之。
是非三祖二宗之意也。
实恐景皇失职而震怒。
武昭虚位而不答。
非社稷之福也。
宗庙事重。
禘祫礼崇。
先王以之观德。
或者不知其说。
既灌而往。
孔子不欲观之。
今朝命惟新。
宜应慎重。
祭如神在。
理不可诬。
请敕加太庙为七室。
宣皇以备七代。
始祖不合别有尊崇之议。
谨议。
追尊元元皇帝父母并加谥远祖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四
庇生人者。必崇于大道。
受成命者。实赖于前烈。
恭惟大圣祖元元皇帝。道光太极。
首出混元。宏敷妙门。
广运真化。虽乘时御气。
既超升于上清。而储祉发祥。
每孚祐于来裔。祚我宝运。
格于皇天。爰自创业。
迨于兹岁。频彰嘉贶。
屡睹真容。使夫天清地宁。
物阜人庶。六气时若。
四夷来王。皆圣祖之感也。
至道之应也。成功不宰。
岂假于强名。降福无疆。
敢忘于昭报。是用荐徽号。
增礼册。蠲洁以尽敬。
躬亲以致诚。意既昭格。
良深感庆。宜因展事。
更广扬名。夫圣人之生。
乃先天地。应变无体。
其德犹龙。虽窅冥之初。
不知谁之子。而诞灵之后。
亦必有先。圣祖父母。
著在图牒。母益寿氏巳崇徽号曰先天太后
父周正御大夫追尊为先天太皇。仍于谯郡置庙。
自馀一事以上。准先天太后庙例。
昔契敷五教。殷以为祖。
稷播百谷。周以配天。
咎繇迈种。黎人怀德
我之本系。千载弥光。
追尊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
朕十一代祖也。积德右地。
炳灵中叶。奄有万国。
兆先帝功。敬追尊为兴圣皇帝
其陵侧近。仍并禁樵牧。
春秋二时。备礼致祭
且圣祖所理。本在诸天。
将欲降灵。固宜取象。
况为帝号。岂可名宫。
其元元宫宜为太清宫西京改为太清宫
东京改为太微宫。天下诸郡改为紫极宫
两京宫内道士。宜先择有道行者一七人。
自馀于新度人中择取添。满三七人为定额。
仍各赐近城庄园各一所。并量赐奴婢等。
道士女道士。先令司封较。
不须更隶宗正寺。所置崇元署宜停。
古人制礼。祭用质明。
义既取于尚幽。情实缘于既殁。
我圣祖湛然。尝在为道之宗。
既殊有尽之期。须展事生之礼。
自今巳后。每圣祖宫有昭告。
宜改用卯时巳前行礼。朕深唯复朴。
将致无为。尝恐至理难明。
元风未畅。不有时习。
焉能化成。自今巳后。
每至三元日。宜令崇元馆学士讲道德南华等诸经。
偫公百辟。咸就观礼。
庶使轩冕之士。尽宏南郭之风。
寰海之内。咸为大庭之俗。
其崇元馆大学士宜赐物一百匹。学士赐六十匹。
直学士四十匹。宫内先配住道士各二十匹。
宣布中外。令识朕怀。
遣官祈雨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八
今月之初。
虽降时雨。
自此之后。
颇愆甘液。
如闻侧近禾豆。
微致焦萎。
深用忧劳。
式资祈请。
某祷则久。
常典宜遵。
即令礼部侍郎邱太常少卿李皓分往华岳河渎祈求。
李彦允等入宗正籍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一
古之宗盟。异姓为后。
王者设教。莫遗其亲。
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
请甄叙者。源流实同。
谱牒犹著。虽子孙千亿。
各散于一方。而本枝百代。
何殊于近属。况有陈请。
所宜敦叙。自今巳后。
凉武昭王孙宝巳下。绛郡姑臧燉煌武阳等四房子孙。
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以明尊本之道。用广亲亲之化。
太子少傅李公墓志铭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三
唐之宗盟。
有若武都公者。
讳皓(英华注云凉武昭王亦名皓天宝间方追赠)
字某
太原景皇之穆也。
淮安靖王之允也。
姓族本系
存乎帝籍。
王之子曰虢州刺史讳某(世系表云清河郡灵州都督孝节
虢州之子曰郑州(世系表云郑州刺史瑜)
生公
世载明德。
实维邦翰。
昔我高祖之造区夏也。
淮安王擐甲冑。
诛暴强。
以佐经纶之业。
洎我皇帝之垂衣裳也。
武都公秉衡石。
傅储贰
以宏邕熙之化。
允武允文。
同心同德。
本枝百世。
不亦宜哉。
公应大贤之期。
含正气之秀。
弱而孤藐。
克自激扬。
六射五书。
包礼乐之偫艺。
九流三变。
探古今之至赜。
生八年而当天授革命之事。
宗室惧祸。
至乃不全。
艰贞保身。
以免于难。
久视之后。
密网少宽。
公以太夫人在堂。
无底禄之养。
愿辱身以报德。
岂养高而循名。
解褐授荆州枝江县
维此之故也。
蔿贾尚幼。
嶭宣有能。
为州汉阳所器重。
尝谓所亲曰。
唐宗一日千里。
吾见其人。
国未可量也。
龙兴
复拜通事舍人
其后历尚书工部司勋员外屯田郎中太仆卫尉常三少卿汝汴二州刺史兵部黄门侍郎太原尹太常卿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兵部吏部尚书太子少傅
枝江至于少傅
凡十有九迁。
人臣宠秩。
备更之矣。
先是国朝旧制。
不以宗亲任权。
开元以来。
内举无避。
唯善所亲。
擢拜右职。
公为首也。
公体正心直。
色庄言厉。
明而可畏。
宽而能服。
故所莅之职。
必奸邪衰止。
礼义兴行。
国人宜之。
有由然也。
曩膺列宿。
迨亚象河。
当官而行。
既立名节。
及夫典汝濆之国。
夏卿之贰。
天下归最。
朝廷让能。
宠光大来。
公望首出矣。
黄门政之枢也。
执事举直。
以替其否。
太原邦之捍也。
公灭私宽赋。
克壮其猷。
六官之长
是为人枢。
三命益恭。
遂掌邦理。
综覈流品。
终始七年。
凡所作法。
皆成故事。
其赏能拔异。
寘彼周行者。
可胜记乎。
上难其人。
公是以久。
而深烦职事。
累请归閒。
留侯有疾。
傅太子
尼父不慭。
终萎哲人。
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日
薨于位。
春秋五十有八。
寿不配德。
皇慈震悼。
追赠益州大都督
亲亲尊贤焉。
礼也。
其年十二月七日
葬于河南县岭山之南原。
惟公以文学政事之才。
赡祗庸孝友之德。
扬亲有立身之显。
何止能养。
执丧有过人之戚。
匪惟率礼。
公兄曰升。
弟曰晕。
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
闺门之间。
内外以正。
均养犹子。
不殊所生。
岂引而进之。
乃因心则至。
公为居守也。
晕寝疾私第。
沈痼弥年。
公损膳绝荤。
消形瘁色。
及病革之际。
冒禁而归。
终以为职守管籥。
不敢久留丧次。
长号抚
雨泣还台。
至性伤人。
酸感行路。
升之丧公也。
哀亦如之。
死丧孔怀。
其在是矣。
所谓曾闵生九宗之地。
为万石之门。
盖本乎国风而为世范者。
嗣子造等八人。
无改于道。
聿修厥德。
永为罔极。
靡所寘怀。
以逖尝参使臣之戒。
且为冢卿属。
久承话言。
猥托铭志。
文仲事君之教。
何日敢忘。
鲍叔我之恩。
曷其能报。
徒竭心于所事。
终有恨于斯文。
其辞曰。
高阳之族。
才子克生。
礼乐为宪。
亲贤是程。
六官尤重。
祈父天卿。
二柄皆执。
理均政平。
汲直多病。
留侯强起。
傅重明。
俄惊阅水。
泣尽遗爱。
感深知巳。
铭德下泉。
庶通神理。
孙平子请祔孝和皇帝 唐 · 陈贞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一
王制。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而七。
昭穆者。
父子之位。
则知七代之庙。
无兄弟之义矣。
殷继成汤
至于帝乙
父子兄弟。
十有二君。
其正代止六而已。
易乾凿度曰。
殷之帝乙
六代王也。
此即兄弟不数为代之明据也。
又殷人六庙。
亲庙四。
而六。
殷代兄弟四人。
相次为君。
若以为代。
便当上毁四室。
如此。
则无复祖祢之祭矣。
古之庙位。
自祢已上。
极于太祖
虽数溢迭毁。
随而上迁。
三昭三穆。
未尝有阙也。
又礼。
大宗无子。
则立支子。
又曰。
为人后者为之子。
无兄弟相为后之文。
所以舍至亲。
取远属。
盖以兄弟一体。
无父子之道。
故父子曰继。
兄弟曰及。
礼兄弟不相入庙者。
假如兄弟代立。
孙侄承统。
告享之日。
不得称嗣子嗣孙。
则当上列云伯考伯祖。
下系云侄子侄孙。
此乃何成七庙之位号。
何成继统之义序焉。
斯又不可之甚者也。
后汉论次昭穆。
定所继之统。
以为盘庚不序阳甲之庙。
而上继先君。
光武不入成帝之庙。
而继元帝
以弟不可继兄故也。
又殷十二代。
唯三祖三宗。
明兄弟相及。
自别立庙。
不必继之七代也。
汉祖列叙七庙。
惠帝不入其数。
岂非文帝之嫡兄乎。
文帝代立。
子孙克昌。
汉之太宗
晋景亦晋文之兄。
景帝绝嗣。
不列七庙之数。
何以知之。
永兴元年谥代祖
景帝为从祖也。
若以晋武越次尊崇其父。
而致庙坏。
遂及乱亡。
何因汉氏迁出惠帝
宗尊文帝
而享代二十有四。
历年四百三十。
殷庙何尝见隳。
汉朝未始经折。
殷汉之盛。
委而不言。
鲁晋之灾。
引以为喻。
是以春秋书太室坏者。
乃垂明诫。
何必闵僖。
晋太庙所以毁折者。
天诛奢丽。
不以迁庙。
然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
辨贵贱之差也。
父子相继。
亿万人之心也。
昭穆列序。
重继统之义也。
孝和皇帝若与圣贞皇帝相亚在庙。
正成六代。
何以辨贵贱乎。
裔嗣绝灭。
何以宗后代乎。
昭穆失序。
何以成继统之义乎。
况国家远遵殷之阳甲
近法汉之成帝
特以孝和实中兴之明主。
开百代不毁之庙。
立园寝。
永以宁神。
岁时烝尝。
与国终始。
有何不可乎。
孝和在则天末年。
自身处储嗣。
昌宗小竖。
素宣威权。
恶盈稔贯。
众所共弃。
南衙宰相归奉。
北门则将军向从。
推崇嗣君。
谁曰不可。
岂若韦氏悖逆。
干纪乱常。
总军国之权。
操生杀之柄。
既行不轨。
欲振凶威。
将诛懿亲。
以绝人望。
睿宗大圣贞皇帝枕戈代邸。
泣血待晨。
志切仇雠。
义殷家国。
沈谋内断。
委策圣明。
开元神武皇帝仰禀成规。
俯怀秘略。
挺身奋臂。
突入北军。
不及终宵。
一戎定保。
致君亲于
拯社稷于阽危。
自开辟以来。
未之有也。
建立圣明之副。
宏宣祖宗之业。
前史不疑汉文继统。
今亦何怪圣贞之代宗乎。
礼兄弟相继。
不称嗣子。
而曰及王。
明当用继先君不继兄之绝统也。
睿宗虽代孝和而立。
故当同继高宗
则两室并存。
便成二穆。
求之于礼。
不可同列于庙。
必须一室别居。
开元皇帝光临区宇。
主祭宗庙。
岂容旁继伯考之绝绪。
遂弃已亲之正统乎。
乃云太庙坏。
缘跻圣贞所致。
僖公后薨。
迁居闵公之上。
称为逆祀。
取类当今。
圣贞皇帝亚室高宗
孝和皇帝特出立庙。
孝和升新寝之后。
圣贞方上祔高宗
斯则未尝一日跻居孝和之上。
引此为證。
岂非诬罔朝廷耶。
孙平子云。
春秋传称君薨卒哭而祔。
祔而作主。
特祀于主。
烝尝禘于庙。
今日有违于此者。
自山陵甫终。
九虞卒哭。
特祀正寝。
祔于太庙。
四时享祭。
于礼何亏。
平子又云。
子虽齐圣。
不先父食。
昔禹不先鲧。
汤不先契。
文武不先不窋
自去岁升祔之后时。
孝和新庙未尝乐悬。
所以差辰。
缘阙备物。
初非承制
盖是权宜。
修教若成。
即当同日。
礼增华省。
具列事由。
岂缘尊卑。
致隔先后。
借如睿宗一室。
诚卑孝和
不可缘睿宗之卑。
六祖之祭。
重尊之道。
礼极继先。
因亲之义。
情殷旁及。
平子云。
今太庙毁。
由臣下阿曲之过。
恐危陛下之国。
太康五年
宣帝地陷梁折。
八年正月
太庙殿毁。
改作新庙。
筑阶及泉。
远徵名材。
杂以铜柱
十二年四月乃成。
十一月又梁折。
据此言之。
天降灾谴。
非枯朽者也。
孔子在齐。
景公在焉。
左右曰。
周使至。
言先王庙灾。
孔子曰。
此必釐王
釐王变文武之制。
而作元黄华丽之饰。
故天诛其庙焉。
有顷。
左右报所灾者釐王
景公曰。
善哉。
圣人之智过人也。
故晋之太庙。
掘地及泉。
杂以铜柱
缀以珠玉。
踰先王之制。
降皇天之罚。
釐王之庙。
异代同诛。
今国家太庙。
因隋旧制。
开皇之际。
创造新都
移故太极殿
苻坚所造。
经今将四百年。
日月滋湥。
朽蠹而毁。
晋朝则新构梁折。
岂得非灾。
唐朝则岁久檐摧。
诚何足怪。
夫论徵说咎。
须义正经理。
苟异于斯。
便成妖妄。
平子不识忌讳。
肆其狂瞽。
危言高论。
谤讼朝廷。
引衰晋之朝。
比圣明之代。
惑乱视听。
渐不可长。
平子又云。
庙虽造毕。
灾尚未除来有何变故。
然史册垂范。
义实多门。
妖孽之兴。
理难固必。
庙檐坠落。
自有别由。
天道难知。
岂得专尤别庙。
且庙屋虽年湥朽坏。
圣上犹兢惧不已。
尊儒学于内殿。
刑书于外朝。
居纤以礼。
侧身修德。
同殷汤之罪已。
等周文之小心。
纵今荧惑守辰。
犹能退舍。
况咎徵不见。
逆说其灾。
平子又云。
庄公三十二年薨。
闵公二年吉禘。
自薨至禘。
尚有二年。
春秋犹非其失礼。
禘。
其可得乎。
不亦太速乎。
后又云。
春秋閒淫雨弥旬。
伤稼败邑。
汉书五行志。
简宗庙不祷祀。
逆天时。
则致此灾也。
夫水以润下为体。
不能润下者。
水德微也。
何系于淫雨哉。
斯乃妄引淫雨。
證成咎徵。
牵合灾祥。
推于宗庙。
平子既前非速于祭禘。
后嫌不祷祀。
前后立义。
互相矛盾。
速称越礼。
复贻灾。
未详二途。
何者为适。
且祔后时享。
与禘全殊。
烝礿无愆。
何名为。
虐旱淫雨。
时运或然。
尧日汤年。
安能累德。
平子言伪而辩。
礼所不容。
安州裴长史730年春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八 创作地点: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不语而百物生。
白人焉。
非天地。
安得不言而知乎。
敢剖心析肝。
论举身之事。
便当谈笑以明其心。
而粗陈其大纲。
一快愤懑。
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谨按此二句不可解旧唐书云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因家焉新书云白兴圣皇帝九世孙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中逃还客巴西思白既为兴圣九世孙世为西州右姓如自溯其族望则金陵或系金城之讹否则定因前凉张氏侨置建康郡于敦煌人遂目此建康金陵故下句云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崔鸿十六国春秋云沮渠蒙逊吕光酒泉太守叠滕共推建康太守段业凉州应即此事若云江左金陵则白虽因崔宗之金陵曾经游此并非世居且与下句遭沮渠蒙逊之难云云俱不可通矣)
沮渠蒙逊之难。
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
少长江汉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
颇得闻矣。
横经籍诗书。
制作不倦。
迄于今三十矣。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
见乡人相如大誇云梦之事。
云楚有七泽。
遂来观焉。
许相公家见招。
妻以孙女。
便憩迹于此。
至移三霜焉。
曩昔东游维扬。
不逾一年。
散金三十馀万。
有落魄公子。
悉皆济之。
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
指南死于洞庭之上。
白禫服恸哭。
若丧天伦。
炎月伏尸。
泣尽而继之以血。
行路闻者。
悉皆伤心。
猛虎前临。
坚守不动。
遂权殡于湖侧。
便之金陵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
白雪泣持刃。
躬申洗削。
裹骨徒步。
负之而趋。
寝兴携持。
无辍身手。
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故乡路遥。
魂魄无主。
礼以迁窆。
式昭朋情。
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岷山之阳。
白巢居数年。
不迹城市。
养奇禽千计。
呼皆就掌取食。
了无惊猜
广汉太守闻而异之。
诣庐亲睹。
因举二人以有道。
并不起。
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
白于路中投刺。
待以布衣之礼。
因谓偫寮曰。
此子天才英丽。
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
且见专车之骨。
若广之以学。
可以相如比肩也。
四海明识。
且知此谈。
前此郡都督马公。
朝野豪彦。
一见尽礼。
许为奇才。
因谓长史李京之曰。
诸人之文。
犹山无烟霞。
无草树。
李白之文。
清雄奔放。
名章俊语。
络绎间起。
光明洞彻。
句句动人。
此则故交元丹。
亲接斯议。
若苏马二公愚人也。
复何足陈。
倘贤者也。
有可尚。
夫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
九人而已。
是知才难。
不可多得。
野人也。
颇工于文。
惟君侯顾之。
无按剑也。
伏惟君侯贵而且贤。
鹰扬虎视。
齿若编贝。
肤如凝脂。
昭昭乎若玉山上行。
朗然映人也。
而高义重诺。
名飞天京。
四方诸侯。
闻风暗许。
倚剑慷慨。
气干虹蜺。
月费千金。
日宴偫客。
出跃骏马。
入罗红颜。
所在之
宾朋成市。
故诗人歌曰。
宾朋何喧喧。
日夜裴公门。
愿得裴公之一言。
不须驱马埒华轩。
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
岂不由重诺好贤。
谦以下士得也。
而晚节改操。
栖情翰林
天才超然。
度越作者。
屈佐郧国。
时惟清哉。
棱威雄雄。
下慑偫物。
窃慕高义。
已经十年。
云山间之。
造谒无路。
今也运会。
得趋末尘
承颜接辞。
八九度矣。
常欲一雪心迹。
崎岖未便。
何图谤詈忽生。
众口攒毁。
将欲投杼。
下客震于严威。
然自明无辜。
何忧悔吝。
孔子曰。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过此三者。
鬼神不害。
若使事得其实。
罪当其身。
则将浴兰沐芳。
自屏于烹鲜之地。
惟君侯死生。
不然。
投山窜海
转死沟壑。
岂能明目张胆。
托书自陈耶。
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
何所从来。
答曰。
从师受学。
不觉日晚。
王曰。
岂可鞭挞宁越
以立威名。
想君侯通人。
必不尔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
洞开心颜。
终乎前恩。
再辱英盼
必能使精诚动天。
长虹贯日
直度易水
不以为寒。
若赫然作威。
加以大怒。
不许门下。
逐之长途。
即膝行于前。
再拜而去。
西入秦海
一观国风。
永辞君侯。
黄鹄举矣。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庙享议781年9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议者或云。
献祖懿祖
亲远庙迁。
不当祫享。
宜永閟于西夹室。
又议者云。
二祖宜同祫享。
太祖并列昭穆。
而空太祖东向之位。
又议者云。
二祖若同祫享。
太祖之位永不得正。
宜奉迁二祖神主祔藏于德明皇帝
臣伏以三议俱未为允。
且礼经残缺。
既无明据。
儒者能比方义类。
斟酌取中。
则可举而行之。
盖叶于正也。
伏惟太祖景皇帝以受命始封之君。
处百代不迁之庙。
配天崇享。
是极尊严。
且至禘祫之时。
暂居昭穆之位。
屈已伸孝。
敬奉祖宗。
齿族之礼。
广尊先之道。
此实太祖明神烝烝之本意。
亦所以化被天下。
率循孝悌也。
请依晋蔡谟等议。
至五年十月祫享之日。
奉献祖神主居东向之位。
懿祖太祖暨诸祖宗。
遵左昭右穆之列。
此有以彰国家重本尚顺之明义
足为万代不易之令典也。
又议者请奉迁二祖神主于德明皇帝
行祫祭之礼。
夫祫合也。
故公羊传曰。
大事者何。
祫也。
若祫祭不陈于太庙。
而享于德明庙。
是乃分食也。
岂谓合食乎。
名实相乖。
深失礼意。
固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