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孔子《家语》引里语 先秦 · 无名氏
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家语》子路初见篇。《御览》四百九十五。《诗纪前集》十。)
成相杂辞 先秦 · 无名氏
请成相。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
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
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
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反其施。
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
愚而上同国必祸。曷谓罢。
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
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
曷谓贤。明君臣。
上能尊主爱下民。主诚听之。
天下为一四海宾。主之孽。
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
愚以重愚。暗以重暗成为桀。
世之灾。妒贤能
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
大其园囿高其台。武王怒。
师牧野。卒易乡启乃下。
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
世之衰。谗人归。
比干见刳箕子累。武王诛之。
吕尚招麾殷民怀。世之祸。
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
穆公得之。强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恶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绌。
春申道缀基毕输。请牧基。
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
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基必施。辩贤罢。
文武之道同伏戏。由之者治。
不由者乱何疑为。凡成相。
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
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祥。
治复一。修之吉。
君子执之心如结。众人贰之。
谗夫弃之形是诘。水至平。
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
□而有势。直而用曳必参天。
世无王。穷贤良。
暴人刍豢仁人糟糠。礼乐灭息
圣人隐伏墨术行。治之经。
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后势富。
君子诚之好以待。处之敦固
有深藏之能远思。思乃精。
志之荣。好而一之神以诚。
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
治之道。美不老。
君子由佼以好。下以教诲子弟。
上以事祖考。成相竭。
辞不蹶。君子道之顺以达。
宗其贤良辩其殃孽□□□(依前后句例。此处缺三字。○右一章。)。请成相。
道圣王。尚贤身辞让。
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尧让贤。以为民。
汜利兼爱德施均。辩治上下。
贵贱有等明君臣。尧授能。
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
虽有贤圣。适不遇世孰知之。
尧不德。舜不辞。
妻以二女任以事。大人哉舜。
南面而立万物备。舜授禹以天下。
尚德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
内不阿亲贤者予。禹劳心力。
尧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
举舜圳亩。任之天下身休息。
后稷。五谷殖。
夔为乐正鸟兽服。契为司徒
民知孝弟尊有德。禹有功。
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禹傅土。平天下。
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
横革直成为辅。契玄王
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天乙汤
论举当。身让卞随牟光
□□□□道古贤圣基必张。□□□。
愿陈辞。世乱恶善不此治。
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
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前车已覆。
后未知更何觉时。不觉悟
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忠不上达蒙掩耳目塞门户
门户塞。大迷惑。
悖乱昏莫不终极。是非反易。
比周期上恶正直。正直恶。
心无度。邪枉辟回道途
已无邮人我独自美岂无故。不知戒。
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反覆言语生诈态。人之态。
不如备。争宠疾贤利恶忌。
妒功毁贤。下敛党与上蔽匿。
上壅蔽。失辅势。
任用谗夫不能制。郭公长父之难。
厉王流于彘。周幽厉。
所以败。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
欲对衷。言不从。
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
刭而独鹿弃之江。观往事
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托于成相以喻意。请成相。
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
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
臣下职。莫游食
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
莫得相使一民力。守其职。
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卬上。莫得擅与孰私得。
君法明。论有常。
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
莫得贵贱孰私王。君法仪。
禁不为。莫不说教名不移。
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它师。
刑称陈。守其银。
下不得用轻私门。罪祸有律。
莫得轻重威不分。请牧祺。
用有基。主好论议必善谋。
五听循领。莫不理续主执持。
听之经。明其请。
参伍明谨施赏刑。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
言有节。稽其实。
信诞以分赏罚必。下不欺上。
皆以情言明若日。上通利。
隐远至。观法不法见不视。
耳目既显。吏敬莫敢恣。
君教出。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铍滑。下不私请
各以所宜舍巧拙。臣谨修。
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
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右三章。○《荀子》下。《诗纪前集》七。)
鲁哀公下救火令 春秋鲁国 · 孔子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韩非子。内储说》上:「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于是仲尼乃下令。」)
季劄之子葬题字 春秋鲁国 · 孔子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于虖!
有吴延陵君,子之葬(碑拓本,又见《淳化帖》《绛贴》,字数次第不同。季子聘上国,丧子于嬴博之间,见《檀弓》。此盖孔子使子贡观葬后题字。读此当以「于虖」句,「有吴延陵君」句,「子之葬」句。唐宋人不识篆文,释葬为墓,非也。)
孔子司寇 春秋鲁国 · 鲁定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宋公之子弗甫,有孙鲁孔丘,命尔为司寇(《韩诗外传》八)
孔子 其一 春秋末鲁国 · 鲁哀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
呜呼哀哉!
尼父,我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又见《史记·孔子世家》,作「母自」。)
孔子 其二 春秋末鲁国 · 鲁哀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呜呼哀哉!
尼父(《礼记·檀弓》)
过秦论 西汉 · 贾谊
 出处:文选卷五十一
秦孝公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始皇既没,馀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淆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上疏陈政事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五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
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纲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此时而欲为治安,虽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蔧,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淆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
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淮南,六七贵人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
胡不用之淮南济北
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
韩信倚胡,则又反;
贯高因赵资,则又反;
陈豨兵精,则又反;
彭越用梁,则又反;
黥布淮南,则又反;
卢绾最弱,最后反。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曩令樊、郦、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
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
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尰。
一胫之大如要,一指之大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病非徒尰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
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惠王,亲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病尰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后汉·西域传》注引作缯彩)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得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
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窃料匈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故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
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
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锄,虑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抱哺其子,与公并倨;
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
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馀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
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赋六百馀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
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
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有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
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为天子,十有馀世,而殷受之。
殷为天子,二十馀世,而周受之。
周为天子,三十馀世,而秦受之。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太保周公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
傅,傅之德义;
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因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
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
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
学者,所学之官也。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
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
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
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
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使赵高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又曰:「前车覆后车诫」。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
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
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
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
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
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
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是非其明效大验邪!
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
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谕也。
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
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
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
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
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
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
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雠,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如遇官徒,彼自为也。
顽顿亡耻,奊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主上有败,则因而挻之矣;
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
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
主将何便于此?
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耻,俱苟安,则主上最病。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坐污秽淫乱男女无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盭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
吾遇子有礼矣」。
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
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扡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
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
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
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
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汉书·贾谊传》: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云云。)
过秦论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寤。
藉使子婴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
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
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戟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
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已上《文选》为下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知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并韩、卫、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馀列,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馀威振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数百之众,而转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淆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锄耰棘矜,非锬于句戟长铩也;
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洁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已上《文选》为上篇)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止。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示豆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乡使二世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
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弗能纪。
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已上《文选》为中篇。《史记·秦始皇纪》。案《过秦论》相承分上中下三篇,以秦孝公以下为上篇,秦并兼诸侯为下篇,《史记》但为一篇,而次第全异,文亦小异,最为古本,今据录之。)
美人赋 西汉 · 司马相如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二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说之。
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说,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
相如曰:「子好色乎」?
相如曰:「臣不好色也」。
王曰:「子不好色,何若乎」?
相如曰:「古之避色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车,譬犹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
若臣者,少长西土,鳏处独居。
室宇辽廓,其与为娱。
臣之东邻,有一女子。
云发丰艳,蛾眉皓齿。
颜盛色茂,景曜光起。
恒翘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
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
臣弃而不许。
窃慕大王之高义,命驾东来。
途出郑卫,道出桑中
朝发溱洧,暮宿上宫
上宫闲馆,寂寥云虚(《文选·石阙铭》注引作「寂寥至虚」)
门阁昼昼掩,暧若神居。
臣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黼帐高张。
有女独处,婉然在床。
奇葩逸丽,涉质艳光。
睹臣迁廷,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
遂设旨酒,进鸣琴。
臣遂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
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私。
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
时日西夕,玄阴晦冥。
流风惨冽,素雪飘零
闲房寂谧,不闻人声。
于是寝具既设,服玩珍奇。
金鉔薰香,黼帐低垂(《文选·别赋》注作「金炉香薰,黼帐周垂」。《舞赋》注亦作「周垂」。)
裍褥重陈,角枕横施。
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
皓体(《文选·洛神赋》注作「质」)呈露,弱骨丰肌
时来亲臣,柔滑如脂。
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
信誓旦旦,秉志不回。
翻然高举,与彼长辞(《古文苑》、《艺文类聚》十八、《初学记》十九。)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其一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陛下发德音,下明昭,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
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
《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
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
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
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
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
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
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下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行德则民仁寿,行暴则民鄙夭。
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
犹金之在熔,惟冶者之所铸」。
「绥之斯徕,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正次王,王次春。
者,天之所为也;
正者,王之所为也。
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
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
功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
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
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
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
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
自古以徕,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扡,孰烂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此三句《礼乐志》作「一岁之狱以千万数,如以汤止沸,沸愈甚而无益。」)
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
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礼乐志》作「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今临政而愿治七十馀岁矣,不如退而更化
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
五者修饰,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其二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咎繇
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宜,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
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
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
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
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人于河海。
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
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
当此之时,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繇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
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
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
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
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
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
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
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
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
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
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汉书·董仲舒传》)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其三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
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
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
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
《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
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
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
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
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
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
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
知仁谊,然后重礼节
礼节,然后安处善;
安处善,然后乐循理;
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
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
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此其浸明浸昌之道也。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
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
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虽亡道,然犹享国十馀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
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毛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
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
其馀尽循尧道,何更为哉!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湣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谊考问,将欲兴仁谊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
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秏,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
然而臣窃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
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
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
有所诡于天之理与?
试迹之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
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得穷急愁苦;
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
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愠而拔其,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
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
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
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
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
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郊事对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廷尉臣汤昧死言:臣汤承制,以郊事问故胶西仲舒
仲舒对曰:所闻古者天子之礼,莫重于郊。
郊常以正月上辛日者,所以先百神而最居前。
礼:三年丧,不祭其先,而不敢废郊。
郊重于宗庙,天尊于人也。
《王制》曰:「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
此言德滋美而牲滋微也。
《春秋》曰:「鲁祭周公,用白牲」。
色白贵纯也,帝牲在涤三月,牲贵肥洁而不贪其大也。
凡养牲之道,务在肥洁而已。
驹犊未能胜刍秩之食,莫如令食其母便。
臣汤谨问仲舒:「鲁祀周公用白牲,非礼也」?
仲舒对曰:「礼也」。
臣汤问:「周天子用骍,群公不毛
周公,诸公也,何以得用纯牲」?
仲舒对曰:「武王崩,成王幼,而在襁褓之中,周公继文武之业,成二圣之功,德渐天地,泽被四海,故成王贤而贵之。
诗曰:『无德不报』。
成王使祭周公以白牡,上不得与天子同色,下有异于诸侯。
仲舒愚以为报德之礼」。
臣汤问仲舒:「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土,鲁何缘以祭郊」?
仲舒对曰:「周公成王成王遂及圣,功莫大于此。
周公圣人也,有祭于天道,成王令鲁郊也」。
臣汤问仲舒:「鲁祭周公用白牲,其郊何用」?
仲舒对曰:「鲁郊用纯骍刚,周色尚赤,鲁以天子命郊,故以骍」。
臣汤问仲舒:「祠宗庙或以鹜当凫,鹜非凫,可用否」?
仲舒对曰:「鹜非凫,凫非鹜也,臣闻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陛下祭,躬亲斋戒沐浴,以承宗庙,甚敬谨,奈何以凫当鹜,鹜当凫?
名实不相应,以承太庙,不亦不称乎?
仲舒愚以为不可。
犬马齿衰,赐骸骨,伏陋巷。
陛下乃幸使九卿问臣以朝廷之事,臣愚陋,曾不足以承明诏奉大对,臣仲舒冒死以闻(《古文苑》。案:此对见《春秋繁露》十五。)」。
庙殿火灾对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
按《春秋》,鲁定公哀公时,季氏之恶已孰,而孔子之圣方盛。
夫以盛圣而易孰恶,季孙虽重,鲁君虽轻,其势可成也。
定公二年五月,两观灾。
两观,僭礼之物,天灾之者,若曰,僭礼之臣可以去。
已见罪征,而后告可去,此天意也。
定公不知省。
至哀公三年五月,桓宫、厘宫灾。
二者同事,所为一也,若曰燔贵而去不义云尔。
哀公未能见,故四年六月,亳社灾。
两观、桓、釐庙、亳社,四者皆不当立,天皆燔其不当立者,以示鲁,欲其去乱臣而用圣人也。
季氏亡道久矣,前是天不见灾者,鲁未有贤圣臣,虽欲去季孙,其力不能,昭公是也。
至定、哀乃见之,其时可也。
不时不见,天之道也。
高庙不当居辽东,高园殿不当居陵旁,于礼亦不当立,与鲁所灾同。
其不当立久矣,至于陛下时,天乃灾之者,殆亦其时可也。
昔秦受亡周之敝,而亡以化之;
汉受亡秦之敝,又亡以化之。
夫继二敝之后,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难治甚矣。
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骄扬奢侈恣睢者众,所谓重难之时者也。
陛下正当大敝之后,又遭重难之时,甚可忧也。
故天灾若语陛下:「当今之世,虽敝而重难,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
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如吾燔辽东高庙乃可;
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云尔。
在外而不正者,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
在内不正者,虽贵如高园殿,犹燔灾之,况大臣乎!
此天意也。
罪在外者天灾外,罪在内者天灾内,燔盛罪当重,燔简罪当轻,承天意之道也(《汉书·五行志》上:武帝建元六年六月辽东高庙灾,四月,高园便殿火,董仲舒对。)
粤有三仁对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江都王仲舒曰:「粤王句践大夫泄庸、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
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
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徒见问耳,犹且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
繇此言之,粤本无一仁。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汉书·董仲舒传》。案:此对见《春秋繁露》卷九。)」。
山川颂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山则巃嵷崔,山椎嵬嶵巍,久不崩陀,似夫仁人志士。
孔子曰:「山川神祗立,宝藏殖器用资,曲直合,大者可以为宫室台榭,小者可以为舟舆浮滠
大者无不中,小者无不入。
持斧则斫,折镰则艾。
生人立,禽兽伏。
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辟也。
且积土成山,无损也。
成其高,无害也。
成其大,无亏也。
小其上,泰其下,久长安,后世无有去就,俨然独处,唯山之意。
《诗》云:「节彼南山,惟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此之谓也。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
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
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
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
鄣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
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
赴千仞之壑而不疑,既似勇者。
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
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孔子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之谓也(《古文苑》。案:此颂见《春秋繁露》十六。)
狱中上书自明 西汉 · 邹阳
 出处:全汉文 卷十九、文选卷三十九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者荆轲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大王熟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
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
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大王熟察,少加怜焉!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
知与不知也。
樊于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齐之,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
白圭战亡六城,为中山
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
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
何则?
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中山
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身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百里奚乞食于路,穆公委之以政;
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合于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故偏听奸,独任成乱。
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
夫以之辩,不能自免谗谀,而二国以危。
何则?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彊威宣。
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
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则骨肉为雠敌,朱象是矣。
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霸不足侔,三王易为比也。
是以圣王觉悟,捐子之之心,而不悦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
何则?
善无厌也。
晋文公亲其雠而彊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何则?
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彊天下,而卒车裂之。
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霸中国,遂诛其身。
是以孙叔敖三去而不悔,于陵子仲三公,为人灌园
今人主诚能去骄慠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隳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蹠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
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眄者,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无因而至前,虽出隋侯之珠,夜光之璧,秪足结怨而不见德;
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今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虽蒙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欲尽忠当世之君,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信,辅人主之治,则人主必袭按剑眄之迹矣。
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
秦皇帝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之说,而匕首窃发;
周文猎泾渭,载吕尚而归,以王天下。
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
何则?
以其能越拘挛之语,驰域外之义,独观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于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
砥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诱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与子琳书 西汉 · 孔臧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告琳,顷来闻汝与诸友讲肄《书传》,滋滋昼夜,孜孜不怠。
善矣,人之进道,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山霤至柔,石为之穿;
蠍虫至弱,木为之弊。
夫霤非石之凿,蠍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
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故学者所以饰(《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注作「饬」。)百行也。
侍中子国,明达渊博,雅学绝伦,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长操。
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独得掌御唾壶,朝廷之士,莫不荣之。
此汝亲所见。
《诗》不云乎?
「毋念尔祖,聿修厥德」。
又曰:「操斧伐柯,其则不远」。
远则尼父,近则子国,于以立身,其庶矣乎(《孔丛子·连丛》上,又见《艺文类聚》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