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徵士 北魏 · 高允
四言诗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八
昔岁同徵,零落将尽,感逝怀人,作《徵士颂》,盖止于应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则阙焉,群贤之行,举其梗概矣。今著之于左:中书侍郎固安范阳卢玄子真,郡功曹博陵崔绰茂祖河内太守下乐侯广宁燕崇玄略上党太守高邑广宁常陟公山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渤海高毗子翼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渤海李钦道赐,河西太守、饶阳子博陵许堪祖根,中书郎新丰侯京兆杜铨士衡征西大将军从事中郎京兆韦阆友规,京兆太守赵郡李诜令孙太常博士钜鹿公赵郡李灵虎符中书郎中即丘赵郡李遐仲熙营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张伟仲业辅国大将军从事中郎范阳祖迈,征东大将军从事中郎范阳祖侃士伦东郡太守蒲阴子中山刘策,濮阳太守真定常山许琛,行司隶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中书郎燕郡刘遐彦鉴,中书郎、武恒子河间邢颍宗敬,沧水太守浮阳侯渤海高济叔民,太平太守、平原子雁门李熙士元秘书监梁郡公广平游雅伯度廷尉正、安平博陵建兴祖,广平太守列人西河宋愔,州主簿长乐潘天符,郡功曹长乐,征东大将军从事中郎中山张纲中书郎上谷张诞叔术秘书郎雁门王秘书郎雁门闵弼,大将军从事中郎中山郎苗,大司马从事中郎上谷侯辩,陈留郡太守高邑赵郡吕季才。夫百王之御世也,莫不资仗群才,以隆治道,故周文以多士克宁,汉武以得贤为盛。此载籍之所记,由来之常义。魏自神麚以后,宇内平定,诛赫连积世之僭,扫穷发不羁之寇,南摧江楚,西荡凉域,殊方之外,慕义而至。于是偃兵息甲,脩立文学,登延俊造,酬咨政事。梦想贤哲,思遇其人,访诸有司,以求名士。咸称范阳卢玄等四十二人,皆冠冕之胄,著闻州邦,有羽仪之用。亲发明诏,以徵等。乃旷官以待之,悬爵以縻之。其就命三十五人,自馀依例州郡所遣者,不可称记。尔乃髦士盈朝,而济济之美兴焉。昔与之俱蒙斯举,或从容廊庙,或游集私门,上谈公务,下尽忻娱,以为千载一时,始于此矣。日月推移,吉凶代谢,同徵之人,凋歼殆尽。在者数子,然复分张。往昔之忻,变为悲戚。张仲业东临营州,迟其还返,一叙于怀,齐衿于垂没之年,写情于之末。其人不幸,复至殒殁。在朝者皆后进之士,居里者非畴昔之人,进涉无寄心之所,出入无解颜之地。顾省形骸,所以永叹而不已。夫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可以长言寄意。不为文二十年矣,然事切于心,岂可默乎?遂为之颂。词曰:
紫气干霄,群雄乱夏,王龚徂征,戎车屡驾,扫荡游氛,克剪妖霸,四海从风,八垠渐化
政教无外,既宁且一,偃武兵,唯文是恤。
帝乃旁求,搜贤举逸,岩隐投竿,异人并出。(一章)

亹亹卢生,量远思纯,钻道据德,游艺依仁。
旌弓既招,释褐投巾,摄齐升堂,嘉谋日陈。
自东徂南,跃马驰轮,僭冯影附,刘以和亲。(二章)

茂祖茕单,夙罹不造,克已勉躬,聿隆家道。
敦心六经,游思文藻,终辞宠命,以之自保。(三章)

燕、常笃信,百行靡遗,位不苟进,任理栖迟。
居冲守约,好让善推,思贤乐古,如渴如饥。(四章)

子翼致远,道赐悟深,相期以义,相和若琴。
并参幕府,俱发德音,优游卒岁,聊以寄心。(五章)

祖根运会,克光厥猷,仰缘朝恩,俯因德友。
功虽后建,禄实先受,班同旧臣,位并群后。(六章)

士衡孤立,内省靡疚,言不崇革,交不遗旧。
以产则贫,论道则富,所谓伊人,实邦之秀。(七章)

卓矣友规,禀兹淑量,存彼大方,摈此细让
神与理冥,形随流浪,虽屈王侯,莫废其尚。(八章)

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
矫矫清风,抑抑容止,初九而潜,望云而起。(九章)

诜尹西都,灵惟作传,垂训皇宫,载理云务。
熙虽中夭,迹阶郎署,馀尘可挹,终亦显著。(十章)

仲业渊长,雅性清到,宪章古式,绸缪典诰。
时值险难,常一其操。
纳众以仁,训下以孝,化被龙川,民归其教。(十一章)

迈则英贤,侃亦称选,闻达邦家,名行素显。
志在兼济,岂伊独善,绳匠弗顾,功不获展。(十二章)

刘、许履忠,竭力致躬,出能骋说,入献其功,輶轩一举,挠燕下崇,名彰魏世,享业亦隆。(十三章)

道茂夙成,弱冠播名,与朋以信,行物以诚。
怡怡昆弟,穆穆家庭,发响九皋,翰飞紫冥。
频在省闼,亦司于京,刑以之中,政以之平。(十四章)

猗欤彦鉴,思参文雅,率性任真,器成非假。
靡矜于高,莫耻于下,乃谢朱门,归迹林野。(十五章)

宗敬延誉,号为四俊,华藻云飞,金声夙振。
中遇沈疴,赋诗以讯,忠显于辞,理出于韵。(十六章)

高沧朗达,默识渊通,领新悟异,发自心胸。
质侔,文炳雕龙,耀姿天邑,衣锦旧邦。(十七章)

士元先觉,介焉不惑,振袂来庭,始宾王国。
蹈方履正,好是绳墨,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十八章)

孔称游夏,汉美渊云,越哉伯度,出类逾群
司言秘阁,作牧河汾,移风易俗,理乱解纷。
融彼滞义,涣此潜文,儒道以析,九流以分。(十九章)

崔、宋二贤,诞性英伟,擢颍闾阎,闻名象魏。
謇謇仪形,邈邈风气,达而不矜,素而能贲。(二十章)

潘符标尚,杜熙好和,清不洁流,浑不同波。
绝希龙津,止分常科,幽而逾显,损而逾多。(二十一章)

张纲柔谦叔术正直,道雅洽闻,弼为兼识。
拔萃衡门,俱渐鸿翼,发愤忘餐,岂要斗食。
率礼从仁,周愆于式,失不系心,得不形色。(二十二章)

郎苗始举,用均巳试,智足周身,言足为治。
性协于时,情敏于事,与今而同,与古曷异。(二十三章)

物以利移,人以酒昏,侯生洁己,唯义是敦。
日纵醇醪,逾敬逾温,其在私室,如涉公门。(二十四章)

季才之性,柔而执竞,届彼南秦,申威致命。
诱之以权,矫之以正,帝道用光,边土纳庆。(二十五章)

群贤遭世,显名有代,志竭其忠,才尽其概。
体袭朱裳,腰纽双佩,荣曜当时,风高千载。
君臣相遇,理实难偕,昔因朝命,与之克谐。
披襟散想,解带舒怀,此昕如昨,存亡奄乖。
静言思之,中心九摧,挥毫颂德,潸尔增哀(《魏书·高允传》)(二十六章)
卢玄崔绰等诏神麚四年九月 北魏 · 拓跋焘
 出处:全后魏文卷一
顷逆命纵逸,方夏未宁,戎车屡驾,不遑休息。
今二寇摧殄,士马无为,方将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废职,举逸民,拔起幽穷,延登俊乂,昧旦思求,想遇师辅,虽殷宗之梦板筑,罔以加也。
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
《诗》不云乎?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邕熙之美。
《诗》曰:「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如玄之比,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尽敕州郡,以礼发遣(《魏书·太武纪》上)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氏注。
爰在近古。皆云郑注即康成
魏晋之朝。无有此说。
江左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
再聚偫臣。共论经义。
有荀茂祖者。撰集孝经诸说。
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以来。
多有异论。陆澄以为非元所注。
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
遂得见传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
著在律令。盖由肤俗无识。
故致斯讹舛。然则孝经非元所注。
其验十有二条。据郑君自序云。
遭党锢之事。逃难注礼。
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
袁谭所逼。来至元城
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
其验一也。郑君卒后。
其弟子追论师注所述。及应对时人。
谓之郑志。其言郑所注者。
唯有毛诗三礼尚书周易。都不言孝经。
其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
五经之外。有中候书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荅临硕难礼駮许慎异义发墨守针膏肓及荅甄子然等书。
寸纸片言。莫不悉载。
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
其验三也。郑之弟子。
分授门徒。各述师言。
更相问荅。编录其语。
谓之郑记。唯载诗书礼易论语。
其言不及孝经。其验四也。
赵商郑先生碑铭。具称诸所注笺駮论。
亦不言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书尚书中候尚书大传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凡九书。
皆云郑氏注名元。至于孝经。
则称郑氏解。无名元二字。
其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云。
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其春秋孝经则有评论。
宋均诗纬序云。我先北海郑司农
是元之传业弟子也。师所注述。
无容不知。而云春秋孝经唯有评论。
非元之所注。于此特明。
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
郑六艺论叙孝经云。元又为之注。
司农论如是。而无闻焉。
有义无辞。令予昏惑。
举郑之语。而云无闻。
其验七也。宋均春秋纬注云。
元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之谓。
所言元又为之注者。汎辞耳。
非事实。其序春秋亦云。
元又为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
其验八也。后汉史书存于代者。
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松等。其为郑元传者。
载其所注。皆无孝经。
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云。
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说为长。
若先有郑注。亦应言及。
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
王肃著书。发扬郑短。
凡有小失。皆在圣證。
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被攻击。
最应烦多。而无言。
其验十一也。魏晋朝贤。
论辨时事。郑氏诸注。
无不撮引。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
其验十二也。凡此證验。
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
不觉其非。乘彼谬说。
竞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
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陋。
义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
传诸不朽。至古文孝经孔传。
本出孔氏壁中。语其详正。
无俟商搉。而旷代亡逸。
不复流行。至隋开皇十四年
校书学士王孝逸于京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
以示河閒刘炫。仍令校定。
而此书更无兼本。难可凭依。
辄以所见。率意刊改。
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以为此书经文尽正。
传义甚美。而历代未尝置于学官
良可惜也。然则孔郑二家。
云泥致隔。今纶旨发问。
校其短长。愚谓行孔废郑。
于义为允。又今俗所行老子
河上公注。其序云。
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
草庵河曲。仍以为号。
以所注老子文帝。因冲空上天。
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
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有三家。
河上所释无闻焉尔。岂非注者欲神其事。
故假造其说耶。其言鄙陋。
其理乖讹。虽使才别朱紫。
粗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
而况有识者乎。岂如王弼英才隽识。
探赜索隐。考其所注。
义旨为优。必黜河上公
王辅嗣。在于学者。
实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志。
易有十二家。而无子夏作传者。
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
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
作。然据汉书艺文志。
韩易有十二篇。丁易有八篇。
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矣。
夫以东鲁伏膺。文学子游齐列。
西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
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
其所著述。沈翳不行。
岂非后来。假凭先哲。
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璞滥名周宝。
必欲行用。深以为疑。
臣窃以郑氏孝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舛讹不足流行。
孔王两家。实堪师授。
每怀此意。其愿莫从。
伏见前敕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
臣寻草议。请行王孔二书。
礼部讫。如将为允。
请即颁行。谨议。
绣观世音菩萨像赞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莲华经普门品。载菩萨盛德大业详矣。盖变动不测之谓神。穷理尽性之谓圣。慈悲广运之谓力。三者一贯。是为妙觉。功不并化。尊无二上。故佛为法王。我为素臣。或拟诸形容。称其名号。资不匮之力。报罔极之恩。谁其为之。有齐孝女。初尚书吏部赵郡李公第六女。归于博陵崔绰大历初居公忧。泣血无声。至于大祥。既而思求冥祐。徼福上圣。针缕之閒。成就庄严。其用心也至矣乎。公之立行立言。天下所推焉。存为人范。没无鬼责。前际之胜因。不可度已。此功德也。盖以展蓼莪者。蒸蒸之心。崔氏之子。以肃尝获升公堂。以赞述见托。痛梁木之坏。恸怀恩之烈。故像设之所。敢著乎辞。赞曰。
菩萨之德相炳而慈。
凭身以仪之。
女也孝思。
不可方思。
冀冥福于斯。
欲报之德。
斯焉取斯。
中奉大夫通判洪州杨公墓1200年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五、《诚斋集》卷一二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宋受天命,一四海,圣圣相承,泽深仁高,一百六十馀年间,重乂累宁,罔一玷缺。
宰臣蔡京穷奸极妖,窃弄国秉,遂成靖康之祸,言之可为痛哭已。
盛时,蔽亏天日,阖开雷霆,生杀寒炎,在其爪掌。
久居,有尼出其门,倚其势夺民地,民诉之仁和县县宰庐陵杨公直之
尼诉于讽守胡谕公以地畀尼,当雠以美官,公执不可。
他日有从臣荐公,以前憾摈不用。
公自是留落老州县,君子是以为公惜也。
使是时公遇主,得为谏官御史,则斩安昌,破铜山,为国除此贼不难也。
君子是以为国惜也。
讳存字正叟一字存之
其先出晋武公子伯侨,伯侨四世孙叔向,族号羊舌氏,食采于杨,生食我,以邑为氏。
其后居华阴
战国者曰章,章生款,为秦卿。
后四世曰喜,仕汉祖封赤泉侯
十一世曰震,至唐曰绾,曰嗣复,曰汝士,曰虞卿
虞卿之孙承休天祐元年刑部外郎使吴越杨行密乱,不得归,遂家江南
六世曰辂,仕南唐,徙家庐陵
子铤,终海昏,公之六世祖也。
曾祖讳戬,祖讳伦,考讳郊,皆潜德不仕。
考以公累赠太中大夫,妣黄氏,赠硕人
太中公乐易有容,里善人。
家贫,择师训子,笃意无倦。
公幼,日诵数千言,未十岁能属文。
既冠,第元丰八年进士,授郴县
丁父忧,服除,授袁州司理参军
丁母忧,服除,授广州南海县,改循州长乐县
长乐,二广穷处也,士不知学。
公首延士子,脩学校,与诸生行乡饮酒礼,民风一变,声最诸邑
荐者交章,改宣德郎,知河中府猗氏县,改杭州仁和县
钱塘吴越胜地,公治整以暇,与文士登临赋诗,为一时绝唱,号诗将军
秩满,坐忤时宰意,授知袭庆府奉符县
奉符岱岳祠廷在焉。
仕者相传以为膏腴之邑,令与祠官同掌其利,故前令多墨。
公为置策书,凡四方之民捐金钱以奉香火者皆书之,属之祠官,隶之府廷,己无与焉。
有戚里任氏子为祠官转移祭器,公白诸部刺史以闻,有诏漕使韩公鞫之。
任置对穷,反诬公。
既具狱,公无秋毫,而任抵罪。
韩叹曰:「公之清虽畏人知,神知之矣」。
通判建昌军,地与闽境,盗所出入。
有恶少属徒数百,杀人火庐,巡尉惮之。
公谕招不从,设方略尽禽之。
既而戚曰:「愚民触法,情实可矜」。
白州戮渠魁,贷其馀。
民感悔,盗遂息。
令公当最,公推之他吏。
通判洪州,帅孙公俟素宽厚,自公在建昌,孙已知公。
既至,府事一委之公,公亦济以明惠,治而不扰。
公见时事日异,有拂衣告老志。
靖康元年七月钦宗皇帝登极恩,加朝议大夫
八月,竟上章致其仕,归于吉之吉水县湴塘里之故居。
高宗皇帝登极恩,加中奉大夫,赐金紫。
退居后,口不道朝廷事,手不染州县牍,友溪山,艺松竹,葛巾藜杖,寄傲其间。
轩曰报春,堂曰馀庆,皆有诗以纪之。
丙午冬大雪木稼,婴疾踰年而终,建炎戊申正月九日也。
得年七十有一。
葬以明年十一月壬申,乡曰中鹄,原曰王阮
娶黄氏、曾氏、刘氏,皆累封赠令人。
五子:王休博洽有辞藻,两预乡赋,修职郎抚州崇仁县
王庭,迪功郎兴国军司法参军
王烈迪功郎全州录事参军司户
王猷,迪功郎肇庆府司法参军,皆以公荫补;
王训,不仕。
孙九人:光祖、振祖、茂祖、焕、承祖、炳、赓、庶、得清,诸孙皆业进士,而得清弃家为道士云
曾孙十人:扶、谟、清节、掀、清成、清简、清德、清臣、掖、清卿,皆世其业。
公宇量恢疏,名宦冲淡,家素空乏,不问生业。
事兄布如父,禄赐必分,训其子如己子。
杞未冠策第,公以诗贺其兄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
至今诗家者流传诵为佳句。
公之葬,奉议郎、知处州虔南县刘师旦铭之矣。
后七十有三年庆元庚申,曾侄孙万里览其铭,慨公之忠,悼公之诎,复表其墓曰:
宣政之辰,有孽其臣,载弄之钧。
士伏以蜚,于其颦嘻,于霄于泥。
毅毅杨公,载凛其风,载劘其锋。
怒霆奋挻,排山塞渊,畴不剽旃。
予进可蹉,予传可磨,其如予何!
郭夫人墓志铭嘉定八年九月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一、《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五
夫人,龙舒郭日休先生名作德之女,临川晏元献公曾孙名巽之配。
既没而状其行者河东薛慈俭,既葬而为之请铭者新城黄义勇,叙其事而铭之者长乐黄干
予尝从宦潜皖,爱其土俗之美,闻两家世德为尤详,与薛、黄二君交相好也。
日休博学有行义,为淮人所宗师。
晏氏望族,世守礼法。
薛君耆儒,黄君名士,皆谨然诺,不轻许可。
则夫人性行,禀赋薰习,始为女,中为妇,终为母,各尽其道,可书如状,不诬也。
夫人端静敏慧,闻讲诵,辄通大旨,闲于女功,极其精巧。
既嫁,闺阃如宾,能勉以正。
夫党繁衍,遇以恩礼,咸得其情。
执夫之丧,哀痛摧毁。
既免丧,不御绮縠,宴游之会不赴。
创书室,蓄经籍,择端士子师
礼以齐家,俭以足用。
迨其晚岁,资生之具倍致昌阜。
亲属贫者月给之,里巷死丧不能举、女不能嫁,力赒之。
岁或艰食,辄发廪平其贾。
夫人之德见于状者,此其大略也。
予尝嗟夫世之称妇德者必曰柔静,然非刚严方正以济之,则昏愚庸弱之败人家者多矣。
夫人年方三十,夫丧子幼,独能以礼节防其身,以义方训其子,以勤俭富其家,又能斥其有馀以及族属乡党,无秋毫顾惜意。
介然烈丈夫之所为,非所谓至柔而动刚、至静而德方者耶?
夫不能鞠躬尽瘁,以直道事其君,务为脂韦软美以偷合苟容者,士大夫犹为之,况敢责之妇人女子乎?
予以是益叹夫人之为贤也。
夫人孀居四十有八年,享年七十有九,以寿终。
子男三人:绍祖茂祖、荣祖。
女一人,适乡贡进士吴绾
孙男十一人:焕、炳、烨、奕、煜、炜、炽、炘、燧、熺、燐。
女八人。
振振之盛又如此,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
夫人没嘉定癸酉九月□□,葬于长乐乡大园窠,乙亥九月□□也。
铭曰:
妇人之德,柔淑静专。
济以刚方,其德乃全。
岂惟妇道,臣道亦然。
靖共正直,曷其有偏。
承颜顺旨,为世所贤。
亡家败国,伊谁之愆。
孰若夫人,行通于天。
子孙振振,眉寿永年。
于昭厥声,勒铭幽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