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劝进表 西晋 · 刘琨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三十七
建兴五年三月癸未朔十八日辛丑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河北并冀幽三州诸军事、领护军匈奴中郎将司空并州刺史、广武侯臣琨,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州诸军事抚军大将军冀州刺史左贤王渤海公臣磾,顿首死罪上书。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
圣帝明王鉴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飨,故屈其身以奉之;
知黎元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
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
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
所以弘振遐风,式固万世,三五以降,靡不由之。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区夏,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有虞,卜年过于周氏。
自元康以来,艰祸繁兴永嘉之际,氛厉弥昏,宸极失御,登遐丑裔,国家之危,有若缀旒。
先后之德,宗庙之灵,皇帝嗣建,旧物克甄,诞授钦明,服膺聪哲,玉质幼彰,金声夙振,冢宰摄其纲,百辟辅其治,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
逆胡刘曜,纵逸西都,敢肆犬羊,凌虐天邑。
臣等奉表使还,仍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复沈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
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
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承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
晋有骊姬之难,而重耳主诸候之盟。
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
黔首几绝,必将有以继其绪。
伏惟陛下玄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两仪,应命代之期,绍千载之运。
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兴之兆,图谶垂典。
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虽有之遘夷羿宗姬之离犬戎,蔑以过之。
陛下抚宁江左,奄有旧吴,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
纯化既敷,则率土宅心;
义风既畅,则遐方企踵。
百揆时叙于上,四门穆穆于下。
少康之隆,夏训以为美谈;
宣王之兴,周诗以为休咏。
况茂勋格于皇天,清辉光于四海,苍生颙然,莫不欣戴。
声教所加,愿为臣妾者哉!
宣皇之胤,惟有陛下,亿兆攸归,曾无与二。
天祚大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陛下而谁?
是以迩无异言,远无异望,讴歌者无不吟咏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天地之际既交,华裔之情允洽。
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
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而同辞者,动以万计。
是以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以上尊号。
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
上以慰宗庙乃顾之怀,下以释普天倾首之望。
则所谓生繁华于枯荑,育丰肌于朽骨,神人获安,无不幸甚。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尊位不可久虚,万机不可久旷。
虚之一日,则尊位以殆;
旷之浃辰,则万机以乱。
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以废而不恤哉!
陛下虽欲逡巡,其若宗庙何,其若百姓何
惠公虏秦,晋国震骇,吕郤之谋,欲立子圉。
外以绝敌人之志,内以固阖境之情,故曰丧君有君,群臣辑穆,好我者劝,恶我者惧。
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
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虑,出自胸怀,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
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
臣等各忝守方任,职在遐外,不得陪列阙庭,共观盛礼踊跃之怀,南望罔极。
谨上
臣琨谨遣兼左长史右司马温峤主簿臣辟闾训,臣磾遣散骑常侍征虏将军清河太守、领右长史、高平亭侯臣荣劭,轻车将军关内侯臣郭穆奉表。
臣琨臣磾等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下令绝刘曜 后赵 · 石勒
 出处:全晋文
孤兄弟之奉刘家,人臣之道过矣,若微孤兄弟,岂能南面称朕哉,根基既立,便欲相图,天不助恶,使假手勒准。
孤惟事君之体,当资舜求瞽瞍之义,故复推崇令主,齐好如初,何图长恶不悛,杀奉诚之使。
帝王之起,复何常邪!
赵王赵帝,孤自取之,名号大小,岂其所节邪(《晋书·载纪·石勒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十三。)
刘曜下令 后赵 · 石勒
 出处:全晋文
所欲擒者一人耳。
今已获之,其敕将士,抑锋止锐,纵其归命之路(《晋书·载纪·右勒传》下,又《十六国春秋》十三。)
征西将军庾亮移镇石城议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时有否泰,道有屈伸。
暴逆之寇虽终灭亡,然当其强盛,皆屈而避之。
是以高祖受黜于巴汉,忍辱于平城也。
若争强于鸿门,则亡不终日。
萧何曰“百战百败,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终,归于大济而已。
岂与当亡之寇争迟速之间哉!
夫惟鸿门之不争,故垓下莫能与之争。
文王身圮于羑里,故道泰于牧野;
句践见屈于会稽,故威申于强吴。
今日之事,亦由此矣。
贼假息之命垂尽,而豺狼之力尚强,宜抗威以待时。
或曰:“抗威待时,时已可矣”。
愚以为时之可否在贼之强弱,贼之强弱,在季龙之能否。
季龙之能否,可得而言矣。
自勒初起,则季龙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国,境土所据,同于魏世。
及勒死之日,将相内外欲诛季龙
季龙独起于众异之中,杀嗣主,诛宠臣。
内难既定,千里远出,一攻而拔金墉,再战而斩石生,禽彭彪,杀石聪,灭敦权,还据根本,内外并定,四方镇守,不失尺土。
详察此事,岂能乎,将不能也?
假令不能者为之,其将济乎,将不济也?
贼前攻襄阳而不能拔,诚有之矣。
不信百战之效,而执一攻之验,弃多从少,于理安乎?
譬若射者,百发而不一中,可谓之拙乎?
且不拔襄阳者,非季龙身也。
桓平北,守边之将耳。
贼前攻之,争疆场耳。
得之为善,不得则止,非其所急也。
今征西之往,则异于是。
何者?
重镇也,名贤也,中国之人所闻而归心也。
今而西度,实有席卷河南之势,贼所大惧,岂与桓宣同哉!
季龙必率其精兵,身来距争。
若欲与战,战何如石生?
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
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
苏峻何如季龙
凡此数者,宜详校之。
愚谓石生猛将,关中精兵,今征西之战不能胜也。
金墉险固,刘曜十万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不能胜也。
又是时兖州洛阳关中皆举兵击季龙
今此三处反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觉也。
若石生不能敌其半,而征西欲当其倍,愚所疑也。
苏峻之强,不及季龙沔水之险,不及大江
大江不能御苏峻,而以沔水季龙,又所疑也。
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虑贼来攻,因以为资,故豫安军屯,以御其外。
谷将熟,贼果至。
丁夫战于外,老弱获于内,多持炬火,急则烧谷而走。
如此数年,竟不得其利。
是时贼唯据沔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
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御其四,又所疑也。
或云:“贼若多来,则必无粮”。
然致粮之难,莫过崤函。
季龙昔涉此险,深入敌国,平关中而后还。
今至襄阳,路既无险,又行其国内,自相供给,方之于前,难易百倍。
前已经至难,而谓今不能济其易,又所疑也。
然此所论,但说征西既至之后耳,尚未论道路之虏也。
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首尾百里。
若贼无宋襄之义,及我未阵而击之,将如之何?
王士与贼,水陆异势,便习不同。
寇若送死,虽开江延敌,以一当千,犹吞之有馀,宜诱而致之,以保万全。
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晋书·蔡谟传》。庾亮石勒新死,欲移镇石城,为灭贼之渐,事下公卿,议。)
下书追赠崔岳 前赵 · 刘曜
 出处:全晋文
盖褒德惟旧,圣后之所先,念惠录孤,明王之盛典。
是以世祖草创河北,而致封于严尤之孙,魏武勒兵梁宋,追恸于桥公之墓。
前新赠大司徒烈悯公崔岳中书令曹恂、晋阳太守王忠太子洗马刘绥等。
或识朕于童乱之中,或济朕于艰窘之极,言念君子,实伤我心。
《诗》不云乎?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汉昌之初,虽有褒赠,属否运之际,礼章莫备。
今可赠使持节侍中大司徒辽东公,恂大司空南郡,绥左光禄大夫平昌公镇军将军安平侯,并加散骑常侍
但皆丘墓夷灭,申哀莫由,有司其速班访等子孙,授以茅土,称朕意焉(《晋书·载记·刘曜传》,《十六国春秋》五。)
下书封乔豫和苞 前赵 · 刘曜
 出处:全晋文
侍中恳恳有古人之风烈矣,可谓社稷之臣也。
非二君,朕安闻此言乎?
夫以孝明于承平之世,四海无虞之日,尚纳钟离一言,而罢北宫之役,况朕之暗眇,当今极弊,而可不敬从明诲乎?
今敕悉停寿陵制度,一遵霸陵之法,诗不云乎?
“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今封豫安昌子,苞平舆子,并领谏议大夫,可敷告天下,使知区区之朝思闻过也。
自今法政有不便于时,不利社稷者,其诣阙极言,勿有所讳(《晋书·载记·刘曜传》。《十六国春秋》五。)
手诏张寔建兴四年十一月甲午 晋 · 晋悯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天步厄运,祸降晋室,京师倾陷,先帝晏驾贼庭。
朕流漂宛许。
爰暨旧京。
群巨以宗庙无主,归之于朕,遂以冲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
自践宝位,四载于兹,不能剪除巨寇以救危难,元元兆庶仍遭涂炭,皆朕不明所致。
羯贼刘载僭称大号,祸加先帝,肆杀藩王,深惟仇耻,枕戈待旦
刘曜去年九月率其蚁众,乘虚深寇,劫质羌胡,攻没北地
曲允总戎在外,六军败绩,侵逼京城,矢流宫阙。
胡崧等虽赴国难,殿而无效,围堑十重,外救不至,粮尽人穷,遂为降虏。
仰惭乾灵,俯痛宗庙。
君世笃忠贞,勋隆西夏,四海具瞻,朕所凭赖。
今进君大都督凉州侍中司空承制行事。
琅邪王宗室亲贤,远在江表。
今朝廷播越,社稷倒悬,朕已诏王,时摄大位。
君其挟赞琅邪,共济艰运。
若不忘主,宗庙有赖。
明便出降,故夜见公卿,属以后事,密遣黄门郎史淑、侍御史王冲赍诏假授。
临出寄命,公其勉之(《晋书·张实传》。又见《十六国春秋》七十一。)
假刘氏令(刘氏刘曜,幼女,虎以为皇后,生子世。) 后赵 · 石遵
 出处:全晋文
嗣子幼冲,先帝私恩所授,皇业至重,非所克堪,其以遵嗣位(《晋书·载纪·石遵传》)
中丘城寺碑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大和上佛图澄愿者,天竺大国罽宾小王之元子本姓湿,所以言湿者,思润理国,泽被无外,是以号之为湿(《封氏闻见记》八,刑州内丘县西古中丘城寺有碑,后赵石勒光初五年所立也,碑云云。案光初赵刘曜年号,是时石勒尚奉赵朔,故碑题光初五年也。)
白玉文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愕西小衰困嚣丧,鸣呼鸣呼,赤牛奋靷其尽乎(《晋书·载记·刘曜传》,终南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云云。又见《水经·渭水》注中,又《十六国春秋》六。)
刘曜进酒作 魏晋 · 孙机
 押阳韵
《晋书》曰:石勒河南丞廨。疮甚。载以马舆。使李永与同载。北苑市三老孙机进酒于曰:
谷王。关右称帝皇。
当持重。保土疆。
轻用兵。败洛阳
祁运穷。天所亡。
开大分。持一觞(○《晋书》刘曜载记。)
陇上为陈安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载纪曰:刘曜陈安陇城败。南走陕中。使将军平先、丘中伯率劲骑追与壮士十馀骑于陕中格战。左手旧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鞭服。左右驰射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与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遂追斩于涧曲。善于抚按。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为之歌。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
爱养将士同心肝,䯀骢父马铁锻鞍。
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
弃我䯀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晋书》刘曜载记。《御览》二百八十。《乐府诗集》八十五、《诗纪》四十三并作陇上歌。又《御览》四百姓十五引和苞汉赵记作陇上语。引安、槃二韵。万花谷十五引安、鞍、湍、盘、前五韵。)
附:〖见赵书。与前小异。〗陇上健儿曰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騄骢骏马铁锻鞍。七尺大刀配齐镮。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战始三交失蛇矛。十骑俱荡九骑留。弃我騄骢攀岩幽。悲天降雨迨者休。阿呵呜呼奈子何。呜呼阿呵奈子何。(《御览》或作乎。○《御览》三百五十三、四百六十五并作谣。《诗纪》四十三。又《书钞》百二十四、《类聚》六十并引灵鬼志录、宽、盘三韵。《类聚》十九引、宽、肝三韵。《御览》三百五十四引灵鬼志录、宽、盘三韵。)
永嘉中长安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曰:张寔。轨之子也。轨卒。授凉州刺史。进大都督刘曜逼迁天子。太府司马韩璞东赴国难。璞次南安。诸羌断军路。击破之。斩级数千。时焦崧、陈安寇陇右。东与刘曜相持。雍秦之人死者十八九。初永嘉中长安语云云。至是验矣。乐府云。三十国春秋曰永嘉中童谣也。
秦川中。
血没腕。
唯有凉州倚柱观(《御览》作看。《诗纪》云。一作看。○《晋书》张寔传。《御览》四百六十五引刘敬叔《异苑》。乐府计集八十八引三十国春秋。《诗纪》四十四。)
凉州为张氏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三部
《魏书》曰:昭成末。苻坚遣将苟苌伐凉州。破之。天锡降于苌。初骏时。谣曰云云。是时姑臧及诸郡国童儿皆歌之。谓刘曜石虎并伐凉州不克。至而降之也。
刘新妇簸米。石新妇吹羖羝。
荡涤簸张儿。张儿食之口正披(○魏书私署凉州张天锡传。)
惠帝时洛阳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萧韵
《晋书》曰:惠帝时洛阳童谣。明年而胡贼石勒刘曜反。
邺中女子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腰(○玉台新咏九。《乐府诗集》八十八引《晋书》。《诗纪》四十四。)
悯帝初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东韵
《晋书》曰:悯帝初童谣曰云云。至建兴四年。帝降刘曜。在城东豆田壁中。
天子何在。豆田中(○《晋书》悯帝纪。《晋书》二十八。《御览》九十八。)
上疏谏营作 晋 · 乔豫、和苞
 出处:全晋文
臣闻人主之兴作也,必仰乾象,俯顺人时,是以卫文承乱亡之后,宗庙社稷,漂流无所,而犹上侯营室,以构楚宫。
彼其急也,犹尚若兹,故能叔武公之迹,以延九百之庆也。
奉诏书,将营酆明,观,市道刍荛咸以为非之,曰一观之功可以平凉州矣。
又奉敕旨复欲拟阿房而建西宫,横琼台而起陵宵,此则费万酆明功亿前役也。
以此功费,亦可吞吴蜀、剪齐魏矣。
陛下何为于中兴之日,而踪亡国之事!
自古圣王,人谁无过!
陛下此役,实为过举。
过贵在能改,终之实难。
又伏闻敕旨,将营建寿陵,周回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以铜为棺椁,黄金饰之,恐此功费,非国内所能办也。
且臣闻尧葬谷林,市不改肆,颛顼广阳,下不及泉。
圣王之所终也如是。
秦皇不锢三泉,周轮七里,身亡之后,毁不旋踵,暗主之所终也如此。
向魃石椁,孔子以为不如速朽,王孙裸葬,识者知其矫世。
自古无不亡之国,不掘之墓,故圣王知厚葬之招害也,故不为之。
臣子之于君父,陵墓岂不欲高峻如山岳哉!
但以保全始终,安固万世为优耳。
自丧乱以来,汉帝诸陵,咸见践辱,惟霸陵独全,此虽太宗之至达,抑亦释之之功(自丧乱已下三十一字从《十六国春秋》补。兴亡奢俭,囧然于前,惟陛下览之。《晋书·载记·刘曜传》,又见《十六国春秋》五。)
剑铭 晋 · 管涔王
 出处:全晋文
神剑服御除众毒(《水经·汾水注》云,刘曜隐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三尺,光泽非常,背有铭云。)
朗法师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皇帝敬问太山朗和尚:承睿德光时,飞声东岳
灵海广淹,有生蒙润。
大人起世,善翼匡时。
辄伸经略,悬禀妙算。
刘曜创荒,戎狄继业;
元皇龙飞,遂息江表。
旧京沦没,神州倾荡。
苍生荼蓼,寄在左衽。
每一念至,嗟悼朕心。
长驱魏、赵,埽平燕、代。
今龙旗方兴,克复伊洛。
思与和尚同养群生,至人通微,想明朕意。
今遣使者送五色珠像一躯,明光锦五十疋,象牙簟五领,金钵五枚,到愿纳受(《广弘明集》三十五)
钟律纬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七
案律吕,京马郑蔡,至蕤宾,并上生大吕,而班固律历志,至蕤宾,仍以次下生。
若从班义,夹钟唯长三寸七分有奇,律若过促,则夹钟之声成一调。
中吕复去调半,是过于无调,仲春孟夏,正相长养,其气舒缓,不容短促,求声索实,班义为乖。
郑玄又以阴阳六位,次第相生。
若如玄义,阴阳相逐,生者止是升阳,其降阳复将何寄?
就筮数而论,乾主甲壬而左行,坤主乙癸而右行,故阴阳得有升降之义。
阴阳从行者,真性也。
六位升降者,象数也。
今郑乃执象数以配真性,故言比而理穷,云九六相生,了不释十二气所以相通。
郑之不思,亦已明矣。
京房六十,准依法推,乃自无差,但律吕所得。
或五或六,此一不例也。
而分焉上生,乃复迟内上生盛变,仍复上生分居,此二不例也。
妙尽阴阳,其当有以,若非深理难求,便是传者不习,比敕详求,莫能辨正,聊以馀日,试推其旨,参校旧器,及右夹钟玉律,更制新尺,以证分豪,制为四器,名之为通。
四器弦间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黄钟之弦二百七十,丝长九尺,以次三分损益其一,以生十二律之弦,丝数及弦长,各以律本所建之月,五行生王终始之音,相次之理,为其名义,名之为通。
通施三弦,传推月气,悉无差舛,即以夹律命之,则还相中。
又制为十二笛,以写通声,其夹钟笛十二调,以饮玉律,又不差异,山谦之记云,殿前三钟,悉是周景王所铸无射也。
遣乐官以今无射新笛饮,不相中,以夷则笛饮,则声韵合和。
端门外钟,亦案其铭题定皆夷则,其西厢一钟,天监中移度东,以今笛饮,乃中南吕,验其镌刻,乃是太蔟,则下今笛二调,重敕太乐丞宣达,令更推校。
钟定有凿处,表里皆然,借访旧识,乃是宋泰始中使张永凿之,去铜既多,故其调啴下,以推求钟律,便可得而见也。
武平中原,使将军陈倾致三钟,小大中各一,则今之太极殿前二钟,端门外一钟是也。
案西钟铭,则云清庙撞钟,秦无清庙,此周制明矣。
又一铭云,太蔟钟徵,则林钟宫所施也。
京房推用,似有由也。
检题既无秦汉年代,直云夷则大蔟,则非秦汉明矣。
古人性质,故作僮仆字,则题而言,弥验非近。
且夫验声改政,则五音六律,非可差舛,工守其音,儒执其文,历年永久,隔而不通,无论乐奏,求之多缺,假使具存,亦不可用。
周颂汉歌,各叙功德,岂容复施后王,以滥名实?
今率详论,以言所见,并诏百司,以求厥中。
祖冲之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年
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
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
姑洗微强,西京临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此尺者,勖新尺也。
今尺者,杜夔尺也。
雷次宗何胤之二人作钟律图,所载荀勖校量古尺文,与此铭同。
主衣,从上相承,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主衣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不复存。
玉律一口,萧馀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取细毫中黍,积次训定今尺最为详密,长祖冲之尺校半分,以新尺制为四器,名为通
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钟,案刻夷则,以笛命饮和韵夷则,定合。
武平中原,送浑天仪土圭,云是张衡所作。
验浑仪铭题是光初四年铸,土圭是光初八年作,并是刘曜所制,非张衡(已上四条,并见《隋书·律历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