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闻笛 唐 · 赵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馀音嘹亮尚飘空。
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 其四 唐 · 赵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日暮江边一小儒,空怜未有白髭须。
马融已贵诸生老,犹自容窥绛帐无。
商于848年 唐 · 李商隐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
引用典故:绮季 张仪诈
商于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
割地张仪,谋身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令狐相公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
今月二十四日礼部放榜。
某徼成名。
不任感庆。
某材非秀异。
文谢清华。
幸忝科名。
皆由奖饰。
马融立学。
不闻荐彼门人。
孔光当权。
讵肯言其弟子。
岂若四丈屈于公道。
申以私恩。
培树孤株。
骞腾短羽。
自卵而翼。
皆出于生成。
碎首糜躯。
莫知其报效。
瞻望旌棨。
无任戴恩陨涕之至。
举人韩郎中琮851年7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某启。某少承严训。
早学古文。非圣之书。
未尝关虑。论都之赋。
颇亦留神。徒以不授彩毫。
未吞瑞鸟。驰名江左
陆机莫及于才多。擅誉邺中。
王粲终闻于体弱。上下偫士。
差池累年。顷者辄露疏芜。
不思狂简。捧爝火以干日御。
动已光销。抱布鼓以诣雷门。
忽然声寝。不谓郎中授材路广。
登客门宽。望犬附书
冀鸡谈易。特垂题目。
曲赐丹青。旋属荥嶓从行。
神州视膳。同孟阳之觐蜀。
孝若之归齐。虽佩恩私。
竟乖陈谢。光阴荏苒。
诚抱勤拳。今此秋期
遂有天幸。更奉祢衡之刺。
敢无鬷蔑之言。某在京多时。
有疾。失外郡荐名之限
俯神皋试士之期。物情既集于宗师。
公选果归于令季。怀材者皆云道泰
抱器者自谓时来。以卞和为玉人
无不收之琼玖。得蹇修为媒氏。
无不嫁之娉婷。是以愿托一拳。
潜布百两。顾方流而有托。
虑良会之犹赊。伏惟郎中先辈贤弟。
价重两刘。誉高二陆。
李膺仙舟对棹。方马融绛帐双褰。
若某者。虽陋若左思
瘦同沈约。无庾信之腰腹。
乏崔炎之须眉。然至于感分识归。
衔诚议报。将酬杨宝
则就雀求环。欲答孔愉
则从龟觅印。推其异类。
不后他人。谨复轴新文。
重干清鉴。马卿室迩。
孔子高。迟面莫由。
隳肝无所。任重道远。
方怀骥坂之长鸣。一日三秋
空咏马嵬之清什。知深可恃。
言切成烦。幽谷未见于莺乔
曲沼空勤于凫藻。仰瞻几阁。
伏待简书。谨启。
祭吕商州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
惟灵族光钓渭。庆显歌齐。
分东箭。玉夺南圭。
委蛇霄路。睥睨云梯。
浅牙洞鼠。短刃分犀。
圣堂奥。前贤町畦。
湔肠效药。刮膜留篦。
弹琴而放臣见释。买赋而妒后还闺。
既步京国。亦荐乡里。
与田苏游。有太叔美。
邺都才运。洛阳年齿。
何晏神仙。张良女子。
礼闱之擅誉也如彼。册府之传。
名兮若此。囊成内殿之帷。
书贵皇都之纸。中台南省
谏署戎藩。才难价重。
举人存。莲池易晓。
兰圃多暄。涵波独跃。
弄影孤翻。王粲中。
常经暇日。扬雄里。
几吊遗魂。参差觏闵。
萋菲成冤。汉庭毁谊。
楚国谗原。建礼门内。
明光殿外。直金既肆于猜疑。
魏被竟从于沙汰。蒙犯霜露。
支离埃。厉山遥郁于朝岚。
溠水傍奔其素濑。犹怀毒草。
农井以低窥。尚忆神珠。
向随台而独酹。渚宫贰尹
相府中郎。将申蠖屈。
欲复鸳行。朱轓意气。
皂盖辉光。训说则马季长之居南郡
风流则殷仲文之守东阳刘宠一钱
邓攸五鼓。遂解郡符
来登书府。儒林文囿。
瑶山琼圃。铅椠朝阅。
芸签夜数。瓜当郑灼之心。
锥在苏秦之股。是从佐理。
于彼东周。雷喧洛派。
电掣嵩邱玉泉嘉月。
金谷清秋。陈思王之罗袜有道之仙舟。
不无赋咏。聊以优游。
汉入峣关。晋分阴地。
藉贤太府之政。有古诸侯之贵。
载扬笔阵。复清剑气。
长卿消渴士安风痹。
逝川几叹于不回。朝露俄闻于溘至。
呜呼。昔也风尘投分。
平生少年。雕龙竞巧。
倚马争妍。开襟随岸。
促膝伊川月中乃共誇科
池里亦相矜幕莲。刘樗屡掷。
毕瓮多眠。中以世务纷纶。
物情推斥。抚事伤年。
减欢加戚。路泣杨朱
墨翟。纵风至而音来。
竟月同而地隔。逮予廉部。
及子颁条。华樽旨酒
绮席嘉肴。各悬章绶。
俱失箪瓢。谁论金而契在。
终照玉而颜凋。子牟之思魏阙
望之之忆汉朝。诚知舌在。
不觉魂消。书断三湘
哀闻五岭。天涯地末。
高秋落景。重叠忧端。
纵横泪绠。漏虬夜促。
隙驹朝骋。怨藻缋之无睢。
惜阳春之乱。言念令季。
托余属城。鸰原雁序。
昔日欢情。蛮圻瘴峤。
今日哭声。悯支体遽亡于手足。
况弟兄不如其友生。呜呼。
厚夜依台。穷泉访路。
已已金骨。嗟嗟玉树。
莫和哀挽。空陈薄具。
衔万里之遐诚。托千辞之寄喻。
异时楸枯朽。羊虎倾颓。
草宿苔厚。门平阙摧。
尚期越礼。用写馀哀。
灵今不昧。傥或来哉。
东都神主议 唐 · 顾德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夫礼虽缘情将命。
厥要实在得中。
必过礼而求多。
则反亏于诚敬。
伏以神龙之际。
天命有归。
移武氏庙于长安
即其地而置太庙。
以至天宝初复。
不为建都而设。
议曰。
中宗立庙于东都
无乖旧典。
徵其意不亦谬乎。
又曰。
东都太庙。
至于睿宗元宗犹奉而不易者。
盖缘尝所尊奉。
不敢辄废也。
今则废已多时。
犹循莫举之典也。
又曰。
虽贞观之始。
草创未暇。
岂可谓此事非开元之法者。
谨按定开元六典敕曰。
听政之暇。
错综古今。
法以周官。
作为唐典。
览其本末。
千载一朝。
春秋谓考古之法也。
行之可久。
不曰然欤。
此时东都太庙见在。
六典序两都宫阙。
西都具太庙之位。
东都则存而不论。
足明事出一时。
又安得曰开元之法也。
又三代礼乐。
莫盛于周。
昨者论议之时。
便宜细大取法。
于周迁而立庙。
今立庙不因迁。
何美之而不能师之也。
又曰。
建国神位。
右社稷而左宗庙。
君子将营宫室。
宗庙为先者。
谨按六典。
永昌中。
则天以东都为神都。
迩后渐加搆宫室。
百官于是备矣。
今之宫室百司。
乃武氏改命所备也。
上都巳建国立宗庙。
不合引言。
又曰。
东都洛阳孝宣等五帝。
长安祭孝成平三帝。
以此为置庙之例。
则大非也。
当汉两处有庙。
所祭之帝各别。
东都建庙作主。
上都同。
概而论之。
失之甚者。
又曰。
今或东洛复太庙。
有司同日侍祭。
以此为数。
实所未解者。
谨按天宝三载诏曰。
顷四时有事于太庙。
两京同日。
自今已后。
两京各宜别择日。
载在祀典。
可得而详。
且立庙造主。
所以祭神。
而曰存而勿祀。
出自何经。
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而欲立虚庙。
法于何典。
前称庙貌如故者。
即指建中之中
就有而言。
以为国之先也。
前以非时不造主者。
谓见有神主。
不得以非时而造也。
江左至德之际。
主并散亡。
不可拘以例也。
或曰。
废主之瘗。
请在太微宫者
谨按天宝二年敕曰。
古之制礼。
祭用质明。
义兼取于尚幽。
情实缘于既没。
我圣祖澹然常在。
为道之宗。
既殊有尽之期。
宜展事生之礼。
自今已后。
每至圣祖宫有昭告。
宜改用卯时者。
今欲以主瘗于宫所。
即与此敕全乖。
又曰。
主不合瘗。
请藏夹室者。
谨按前代藏主
颇有异同。
至如夹室仪用。
以序昭穆也。
今庙主俱不中礼。
则无禘祫之文。
又曰。
君子将营宫室。
以宗庙为先。
则建国营宫室。
而宗庙必设。
东都既有宫室。
而太庙不合不营。
凡以论之。
其义斯胜。
西周东汉
并曰两都。
其各有宗庙之證。
经史昭然。
又得以极思于扬搉。
诗曰。
其绳则直。
缩版以载。
作庙翼翼。
大雅瓜瓞言丰庙之作也。
又曰。
于穆清庙。
肃雍显相。
洛邑既成。
以率文王之祀。
此诗言洛之庙也。
书曰。
成王既至
烝岁祭。
文王骍牛一。
武王骍牛一。
又曰。
裸于太室。
康王又居丰。
毕公保东郊。
岂有无庙而可蒸祭。
非都而设保。
则书东西之庙也。
逮于后汉卜洛。
西京之庙亦存。
建武二年
洛阳立庙。
而成哀平三帝祭于西京
一十八年。
亲幸长安行禘礼。
当时五室列于洛都
三帝留于京庙。
行幸之岁。
与合食之期相会。
不奉斋车。
又安可以成此礼。
则知两庙。
周人成法。
载主以行。
汉家通制。
或以当虚一都之庙为不可。
而引七庙无虚主之文。
礼言一都之庙。
室不虚主。
非为两都各庙。
而不可虚也。
联出征之辞。
更明载主之意。
因事而言。
理实相统。
非如诗人更可断章以取义也。
古人求神之所非一。
奉神之意无二。
故废桑主。
重作栗主。
既事埋之。
已明其一也。
或又引左氏传筑郿凡例。
谓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而立建主之论。
鲁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
左传为筑凡例。
谷梁讥因薮泽之例。
公羊称避凶年造邑之嫌。
三传异同。
左氏为短。
何则。
当春秋二百年间。
鲁凡城二十四邑。
唯郿一邑称筑。
其二十二邑。
岂皆宗庙先君之主乎。
执此为建主之端。
又非通论。
或又曰。
废主之瘗。
何以在于太微宫所。
藏之所宜。
舍故依新。
前已列矣。
按瘗主之位有三。
或于北牖之下。
或在西阶之间。
庙之事也。
其不当立之主。
但随其所以瘗之。
夫主瘗乎当立之庙。
斯不然矣。
以在所而言。
则太微宫所藏之所。
与汉之寝园无异。
历代以降。
建一都者多。
两都者少。
今国家崇东西之宅。
极严奉之典。
而以各庙为疑。
合以建都故事。
以相质正。
即周汉是也。
今详议所徵。
究其年代。
率皆一都之时。
岂可以拟议。
亦孰敢献酬于其间。
详考经旨。
古人谋寝。
必极于庙。
未有设寝而不立庙者。
国家承隋氏之弊。
草创未暇。
后虽建于垂拱。
而事有所合。
其后当干戈宁戢之岁。
文物大备之朝。
于十一圣。
不议废之。
岂不以事虽出于一时。
庙有合立之理。
而不可一一革也。
洛都之制。
上自宫殿楼观。
下及百辟之司。
西京无异。
銮舆之至也。
虽厮役之贱。
必归其所理也。
岂先帝之主。
独无其所安乎。
时也虞主尚瘗。
废主宜然。
或以马融李舟二人称。
寝无伤于偕立。
庙不妨于暂虚。
则是马融李舟可法于宣尼矣。
以此拟议。
乖当则深。
或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无曰邑。
邑曰筑。
都曰城者。
谨按春秋二百四十年间。
惟郿一邑称筑。
如城郎费之类。
各有所因。
或以他防。
或以自固。
谓之尽有宗庙。
理则极非。
或称圣主有复古之功。
简册有考文之美。
五帝不同乐。
三王不同礼。
遭时为法。
因事制宜。
此则改作有为。
非有司之事也。
如有司之职。
但合一一据经。
变礼从时。
则须俟明诏也。
凡不修之證。
略有七条。
庙主应迁。
一也。
巳废不举。
二也。
庙不可虚。
三也。
非时不造主。
四也。
合载迁主行。
五也。
尊无二上。
六也。
六典不书。
七也。
谨按文王迁酆立庙。
武王迁镐立庙。
成王立庙。
东都不因迁而欲立庙。
是违因迁立庙也。
谨按礼记曰。
凡祭。
有其废之。
莫敢举也。
有其举之。
莫敢废也。
东都太庙。
废已八朝。
莫果立之。
是违已废不举也。
谨按礼记曰。
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今欲立虚庙。
是违庙不可虚也。
谨按左传。
丁丑作僖公主
书不时也。
记又曰。
过时不祭。
礼也。
合礼之祭。
过时犹废。
非礼之主。
可以作乎。
今欲非时作主。
是违非时不作主也。
谨按曾子问。
古者师行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曰。
天子巡狩。
必以迁庙主行。
载于斋车。
言必有尊也。
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
则失之矣。
皇氏云。
迁庙主者。
载迁一室之主也。
今欲载偫庙之主以行。
是违载迁之主也。
谨按礼记曰。
天无二日。
土无二王。
尝禘郊社。
尊无二上也。
今欲两都建庙作主。
是违尊无二上也。
谨按六典序两都宫阙及庙宇。
此时东都有庙不载。
是违六典不书也。
遍考书传。
并不合修。
寖以武德贞观之中
作法垂范之日。
文物大备。
儒彦毕臻。
若可修营。
不应议不及矣。
记曰。
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
天之体动也。
地之体止也。
此明乐可作。
礼难变也。
伏惟陛下诚明载物。
庄敬御天。
孝方切于祖宗。
事乃求于根本。
再令集议。
俾定所长。
臣实职司
敢不条白。
湖南王大夫873年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某启。
某闻元亮苦贫。
姑求彭泽
戴禺多病。
遂乞海虞
苟物役之是牵。
亦人情而斯见。
某族惟单贱。
品在下中。
三箧亡书。
幸无遗漏。
一枝仙桂
尝欲觊觎。
十年恸哭秦庭
八举摧风于宋野。
近者以调甘轸虑。
负米撄心。
毛义前贤。
尚犹捧檄。
鲰生何者。
焉可守株。
勒气马以徐回。
解藩羊而适愿。
前使常侍
遽怜此志。
遂以奏官。
藉俸入于衡阳
专表章于使府
元瑜书记
不足愈风。
处士衣裘。
未尝换雪。
斯亦冤鸟尚思于衔石
愚公犹锐于移山
寻遇大夫辍梦轩宫。
吹暄楚峤。
手中扇在。
河必袁宏
天上才高。
宁惟公辅
间者龙门掌贡。
搜遗。
泉客号咷。
只忧宝尽。
地灵惆怅。
不觉山空。
而某适限兵。
远留吴会
不得少将鳞鬣。
侧望风雷。
函谷以驰诚。
遥知气紫。
苏台而送目。
空羡河清。
今者辄奉危心。
来干画戟。
大夫或俯回赵印。
下煦韩灰。
更于茶药之中。
重假勾留之便。
所冀犹縻禄食。
远救朝昏。
迹稍免于屡空。
心尚期于妄动。
百生可卜。
式占郭泰之龟。
一字为褒
全系宣尼之笔。
谨启。
惠生869年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足下。
某赘于天地之间。
三十三年矣。
及览古之贤豪事迹。
惭企不暇。
则又环顾尘蔑。
自知不足为天下之赘也。
噫。
岂非才不足而自强耶。
虽然。
丈夫志业。
引之犹恐自跼。
诚不敢以此为惮。
故文之外。
往探治乱之本。
俟知我者。
纵其狂愚。
以成万一之效。
壮心未决。
俯仰人郡。
今遇先生
俾仆得以尽论。
愿修讨源。
然后次第及于济时之机也。
唐虞之风。
三代非不敝也。
赖圣人先其极。
而变之不滞耳。
秦汉而下。
时风益浇。
视之而不知其弊。
矫之而不知其变。
文质莫辨。
法制失中。
侮儒必止。
沈儒必削。
则士大夫虽有自负雅道者
既不足以振之。
而又激时之怨耳。
汉魏之际。
其弊盖极。
马融胡广之流。
李膺质而峻。
何晏桓范之俗。
王衍简而清。
矫之而不和。
滞之而不顾。
始以类聚相扇。
终以浮党见嫉。
而至家国皆瘁而不寤也。
悲夫。
故愚以为今欲应时之病。
即莫若尚通。
不必叛道而攻利也。
隘则驱之以仇已。
树政之基。
莫若尚法。
不必任察而嗜刑也。
弛则怠之以陷人。
舍此二者。
不能为当今之治。
苟在位者有问于愚。
必先存质以究实。
镇浮而劝用。
使天下知有所竟。
而不自窘以罪时焉。
噫。
有必不能辨之于言者。
有之矣。
未有无其心无其言。
可以垂名于不朽者。
且一家之治。
我是而未必皆行也。
一国之政。
我公而未必皆行也。
就其间量可为而为之。
当有以及于物。
不可为而不为。
亦足以见其心。
必曰俟时而后济其仁。
盖无心之论。
夫百人并迫于水火。
可皆救之。
斯为幸矣。
不可皆救。
则将竭力救其一二耶。
亦将高拱以视之耶。
先生以质于时贤。
审其有心。
然后可为编次第之说。
再拜。
汉三高士赞 其二 后汉一人 唐 · 陆龟蒙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一
先生恂,伯陵之孙。
学通五经,居于渭滨
弟子累百,马融服勤。
以子妻之,师而益亲。
融为大儒,恂乃知人。
和帝之世,公卿以闻。
季直才器,宜当辅臣。
公车就徵,礼备元纁。
守道不至,终为逸民。
黄云表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臣某伏睹鸿胪卿赵温圭奏。今月二十三日。
皇帝驾幸得贤楼看阅将士。皇太子自城南阅头回入城。
至酉时。城上有黄云两片。
状如华盖。逡巡变为紫色者。
臣谨按尧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
汉宣帝甘泉宫紫云入殿。
宋世祖践祚。紫云见于端门。
黄帝有瑞云。以云纪官。
今者德动天休。瑞呈云物。
华夷共仰。海岳同欢。
臣某中贺。伏惟陛下体道握符
惟天纵圣。仁周动植。
惠普寰瀛。柔远俗以文明
慑凶奴以武略。盖以中原未泰。
品物未宁。将申戡静之机。
用拯生灵之弊。授律则南摧丑蜑。
凿门则北扫烟埃。铁轴牙樯。
水辉龙骧之旅。霜戈雪戟。
陆陈隼击之师。振动山川。
奔驱雷电。伫闻恢拓。
以廓乾坤。爰命皇太子训整六军。
申明三令。蒙轮挟辀之士。
壮气淩空。拔山扛鼎之夫。
雄心贯日。皆坚金石。
咸励忠贞。允合天心。
果昭灵贶。轮囷对起。
萧索齐凝。成金柯玉叶之奇。
高浮帝座。变紫盖如葩之状。
低接皇城。初呈荫鼎之姿。
渐结临关之色。有以见圆穹赞祐。
皇德升闻。越唐虞舜之徵。
超宋祖汉宣之感。自此率宾八极。
同轨万方。增圣寿于亿千。
固宏基于隆永。臣躬深睿奖。
謺睹殊祥。敢谣咏以抒情诚。
效讴歌而颂圣德。诗一首陈进。
翰林刘学士启 晚唐 · 顾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五
某闻郑元之谒马融
不知不去。
赵壹之干羊陟
未遇未休。
三年常在于门庭。
或一日再经其墙仞。
盖以此时儒学。
无出于马公。
当世文儒。
莫先于羊子。
今所以重桴灵鼓。
复扣洪钟者。
实存于此也。
某问不知三。
书惟阙五。
未能窥豹。
强欲知龙。
洎投弃纶竿。
依凭湘帙。
田巴于稷下。
杨震关西
三箧之书。
粗知篇目。
一枚坠简。
微识指归。
栖迟虽甚于苏秦
辛苦近同于宁越
时或严霜届节。
脱叶辞枝。
曲突无烟。
幽窗有雪。
飞文月殿。
欲拟谢庄
染翰兰台
思齐宋玉
实以钝踰庞统
鲁极曾参
三犯龙门
奔鲸浪。
元珠难得。
空迷罔象之津。
大道多歧。
频洒亡羊之泣。
辄尘藻鉴。
叨献菲辞。
窃自朋游。
或闻推许。
潘生摛锦。
巧借丹青。
谢氏碎金。
猥加流品。
亦复愿披仙雾。
频扣朱门。
冀遂望尘。
不期倒屣。
今则籓羝类窘。
幕燕同危。
正当羸角之时。
未识安巢之计。
辄披肝胆。
来诉融明。
伏以学士辨敌飞龟。
才雄白凤
鉴同止水。
公甚平衡。
润青藻于词林。
于义路。
讲理则丝绳让直。
发言则山岳惭轻。
傥假以风云。
赐之慰荐。
扬雄于汉殿。
郭隗燕台
愿借吹嘘。
岂无裨助。
至于斩衣毕命。
顾印酬恩。
夜盗狐裘。
晓开鱼钥。
凡于死所。
请以身先。
干犯清严。
无任陨越。
谨启。
江陵津致赴阙启 唐 · 罗衮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八
启。伏令公念以赴阙奔驰。
临途窘罄。特颁厚赐。
用备促(一作俶)装。捧命循涯。
无任荷戴惶灼之至。伏以拙艰成性。
穷约处身。宁殊枕祉之郎。
谬列伏蒲之地。昨以西京无象。
南国迷方。苍黄于河华之间。
流落于汉地之外。荆州刘表
幸获依栖。南郡马融
叨陪训说。爰从杀节。
以及熙春。恩知将日月兼深。
惠恤与邱陵比峻。今则周倾再定。
禹会重修。既凭桓后之功。
且惧防风之戮。辄将行计。
上轸冲襟。伏惟令公韬世量宏。
济人心侈。组骈缗襁。
委彼货泉。七百里以趋程。
兹辰顿赡。二十万之为赠。
今代所稀。得不泣类鲛人
惭同剑客。归赤墀而有赖。
顾元幕以难忘。突剑触锋。
始称效酬之分。抽毫命牍。
终馀感慨之诚。竟乏雄词。
徒扬懦气。铭誓激切。
不任下情。伏惟俯赐鉴察。
河桥楼赋得群公夜宴 五代至宋初 · 谭用之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芙蓉帘幕扇秋红,蛮府新郎夜宴同。
满座马融吹笛月,一楼张翰过江风。
杯黏紫酒金螺重,谈转雕珰玉麈空。
深荷良宵慰憔悴,德星池馆在江东
李谟吹笛歌 北宋 · 田锡
洛阳少年李谟,众推横笛多功夫。
当时教坊第一部,算得比衣(四库本作伊)皆不如。
天津杨柳笼桥绿,胧月澹烟何处宿。
不怕金吾禁夜严,偷得新翻禁中曲。
曲中次第能记持,尽向乔栏闇谱之。
性聪心慧归来习,分明把向月中吹。
五音嘈囋相搀出,呼宫吸徵尤奇崛。
谁羡曹纲善琵琶,未说阳陶能觱栗。
(自注:去。)声不断如连环,重声忽转如回山
清新不比落曲,飘飖乍象霓裳翻。
碎节繁音交砉騞,南箕鼓风箫籁窄。
一斛明珠一索穿,撒落金盘催曲拍。
铮摐大抵声雄豪,历历出群宫调高。
丰隆惊得蛟螭起,雨趁云随初啸嗥。
每到换头多顿挫,一声忽迸疑轰破。
玲珑祇许牙枝催,清脆不容他乐和。
宫城响应声更辉,夜静月明诸处闻。
何人懒忆马南郡,知予已胜桓将军
明皇上楼初听得,听罢沈呤都不测。
宣令遍询坊巷中,旋使王人捕入宫。
李谟悉心以实封,皇慈由是宽其罪。
后来落魄如散仙,扁舟玩月江湖天。
绣囊探出金线管,扬眉舐唇徒自怜。
惊神动鬼吹一曲,指法尤高气海圆。
波浪无风帖然静,千里水面铺轻烟。
水族精灵潜鼓舞,老龙变见来相顾。
因将铁笛相对吹,李谟未识无惊怖。
乃知艺但出众奇,不独人知鬼亦知。
笛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事类赋》卷一一
惟籦笼之修簳兮,生万仞之石溪。
不假饰于雕镌兮,禀自然之天资。
学龙吟兮相似,截马簻兮易持。
蔡邕识高迁之异,汉祖昭华之奇。
考其清浊之制,辨夫长短之宜。
尔其伐昆溪之翠竹,剪云梦之霜筠
为《气出》以《精列》,采《延露》与《巴人》。
则有卧平阳之坞,宿代郡之亭,聆宋同之新引,听朝霞之变声。
固可以涤邪纳正,感物通灵者也。
若乃传妙理于马融,美修能于丘仲,加之既自于君明,减之复因于奚纵。
或以起路傍之愁,或以助军中之勇。
别有黄门之署,东箱之制。
向秀怊怅而思旧,王恺忍暴而杀妓。
歌闲夜者已讶神奇,宝烟者忽惊裂碎。
石崇每赏于宋伟,谢氏曾矜于阿纪。
李牟瓜洲之逸思,桓伊青溪之遗美。
传于乐府,有《折柳》兮《落梅》;
起自羌人,见飞鸿兮流水。
鹰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事类赋》卷一八
钟山之鸷鸟,禀金方之劲气,含火德之明辉,沦瑶光之纯粹。
或闻于苍成千日,或重其指如十字。
若乃点血散花之状,草眸金距之名,既在南而为鹞,亦与鹞而为兄。
亦有下鞲命中,画壁如真。
僧达之驰猎,教行父之事君。
唐则断联而见放,汉则斥卖而不用。
逐黄犬于东门,击鹏雏于云梦。
至若梁冀贪而见求,大亮忠而不献,马融既美于出笼,要离亦闻于击殿。
故其威同尚父,名传郅都,魏帝以秋吟见重,侯文以严霜行诛。
支遁则爱其神俊,元坦则肆其畋渔。
至于惊蛰靡失于为鸠,处暑不差于祭鸟。
逐不仁者子产,名爽鸠者少皞
又若翮短飞急,骹长起迟,大雌小雄,加毛减肌。
时令既传于学习,《尔雅》亦号于飞翚。
亦闻恶彼足黄,欲其食疾,罻罗设于已化,矰弋禁于未击。
饥而为用,猜防既见于曹公;
饱则高飏,引喻亦闻于权翼
其一 北宋 · 陈靖
 押东韵
玉堂视草思严助铃阁谈经滞马融荆州怀古)
按:《舆地纪胜》卷六五《荆湖北路·江陵府下》
后汉南郡太守马融今封扶风伯赞 北宋 · 崔遵度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山左金石志》卷一五、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
季长博洽,为世通儒。
名立训传,善诱生徒。
东观文炳,南国化孚。
躬圭之赠,明我弁服。
忆别 北宋 · 赵湘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何处篱筵酒欲空,夜凉横玉自吹风。
人当木落关山外,秋在月明池馆中。
隔水不堪惊远梦,入云犹拟触孤鸿。
凭栏寂寂还多感,谁会无言忆马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