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犬韬 其二十三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太公武王曰:「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利之也。
故役不再籍,一举而得(《文选。孙楚石苞孙皓书》注。)」。
苏武 其七 西汉 · 李陵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八
陵当谓单于畜士养兵,循先将军之令。
饮马河洛,收珠南海(《文选》孙楚《为石苞孙皓书》注)
政论 其三十一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孝宣帝方外安静,单于稽颡来朝,百世不羁之虏也(《文选·孙楚石苞孙皓书》注引崔寔《本论》)
善哉行 曹魏 · 曹睿
 押词韵第四部
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练师简卒,爰正其旅。
轻舟竟川,初鸿依浦。
桓桓猛毅,如罴如虎。
发炮若雷,吐气如雨。
旄旌指麾,进退应矩
百马齐辔,御由造父
休休六军,咸同斯武。
兼涂星迈,亮兹行阻。
行行日远,西背京许。
游弗淹旬,遂届扬土。
奔寇震惧,莫敢当御。
权实竖子,备则亡虏。
假气游魂,鱼鸟为伍。
虎臣列将,怫郁充怒。
淮泗肃清,奋扬微所。
运德耀威,惟镇惟抚。
反旆言归,旆入皇祖(《诗纪》云。《宋书》乐志分为八解。无权实竖子以下四句。乐府云。右一曲魏晋乐所奏。○《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三十六、广《文选》十三、《诗纪》十二所引并少权实竖子四句。又《书钞》百十四引虏、旅、虎、雨、矩五韵。《文选》四十三为石仲容孙皓书注引虏、伍二韵。五十七马汧督诔注引伍一韵。又《御览》三百六引虏、旅、浦、虎、雨、矩六韵。○逯案。权实竖子以下四句。盖《诗纪》据《文选》注以意补入。未必符原诗旧貌。)
上书请平吴 西晋 · 王浚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莫不嗟怨。
且观时运,宜速征伐。
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
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晋书·王浚传》)
上书自理 西晋 · 王浚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臣前被庚戌诏书曰:「军人乘胜,猛气益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
臣被诏之日,即便东下。
又前被诏书云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胄及浑、彬等皆受节度」,无令臣别受浑节度之文。
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知孙皓穷踧,势无所至。
十四日至牛渚,去秣陵二百里,宿设部分,为攻取节度
前至三山,见浑在北岸,遣书与臣,可暂来过,共有所议,亦不语臣当受节度之意。
臣水军风发,乘势造贼城,加宿设部分行有次第,无缘得于长流之中回船过浑,令首尾断绝。
须臾之间,遗使归命。
臣即报浑书,并写笺,具以示浑,使速来,当于石头相待。
军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浑所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将所领,还围石头,备越逸。
又索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
臣以为已来首都亭,无缘共合空围。
又兵人定见,不可仓卒,皆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
中诏谓臣忽弃明制,专擅自由。
伏读严诏,惊怖悚慄,不知躯命当所投厝
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
世受国恩,任重事大,常恐托付不效,孤负圣朝。
故投身死地,转战万里。
被蒙宽恕之恩,得从临履之宜。
是以凭赖威灵,幸而能济,皆是陛下神策庙算。
臣承指授,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臣以十五日至秣陵,而诏书以十六日起洛阳,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则臣之罪责宜蒙察恕,假令孙皓犹有螳螂举斧之势,而臣轻军单入,有所亏丧,罪之可也。
臣所统八万余人,乘胜席卷。
以余叛亲离,无复羽翼,匹夫独立,不能庇其妻子,雀鼠贪生,苟乞一活耳。
而江北诸军不知其虚实,不早缚取,自为小误。
臣至便得,更见怨恚,并云守贼百日,而令他人得之,言语噂沓不可听闻。
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犹有专辄。
臣虽愚蠢,以为事群之道,唯当竭节尽忠,奋不顾身,量力受任,临事制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若其顾护嫌疑,以避咎责,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实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臣不自料,忘其鄙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凶逆,清一宇宙,愿令圣世与唐虞比隆。
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任,委臣以征讨之事。
燕王之人乐毅汉祖之任萧何,无以加焉。
受恩深重,死且不报,而以顽疏,举错失宜。
陛下弘恩,财加切让,惶怖怔营,无地自厝,愿陛下明臣赤心而已(《晋书·王浚传》)
复上表自理 西晋 · 王浚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被《壬戌诏书》,下安东将军所上扬州刺史周浚书,谓臣诸军得孙皓宝物,又谓牙门将李高放火烧伪宫。
辄公文上尚书,具列本末。
又闻浑案陷上臣。
臣受性愚忠,行事举动,信心而前,期于不负神明而已。
秣陵之事,皆如前表,而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欲构南箕,成此贝锦,公于圣世,反白为黑。
夫佞邪害国,自古而然。
故无极破楚,宰嚭灭,及至右显,倾乱汉朝,皆载在典籍,为世所戒。
乐毅伐齐,下城七十,而卒被谗间,脱身出奔。
乐羊既反,谤书盈箧
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
然所望全其首领者,实赖陛下圣哲钦明,使浸润之谮不得行焉。
然臣孤根独立,朝无党援,久弃遐外,人道断绝,而结恨强宗,取怨豪族。
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冲,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唇齿
夫犯上干主,其罪可救,乖忤贵臣,则祸在不测。
朱云折槛,婴逆鳞之怒,庆忌救之,成帝不问。
望之、周堪违忤石显,虽阖朝嗟叹,而死不旋踵。
此臣之所大怖也。
今浑之支党姻,内外皆根据磐牙,并处世位。
闻遣人在洛中,专共交构,盗言孔甘,疑惑观听。
曾参之不杀人,亦以明矣,然三人传之,共母投杼
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夫猛兽当途,麒麟恐惧,况臣脆弱,敢不悚栗!
伪吴群臣,今皆生在,便可验问,以明虚实。
前伪中郎将孔摅说二月武昌失守,水军行至。
孙皓出案行石头还,左右兵人皆跳刀大呼云:「要当为陛下一死战决之」。
魏帝尚以千人定天下,况今有数万众,自足辨事。
意大喜,谓必能然,便开库藏,尽出金宝,以赐与之。
小人无状,得便持走,惧,乃图降首。
降使适去,左右劫夺财物,略取妻妾,放火烧宫。
逃身窜首,恐不脱死,臣至,遣军主者救断其火耳。
周浚十六日前入宫,臣时遣记室吏往观书籍,使收缚。
若有遗宝,则前得,不应移踪后人,欲求苟免也。
臣前在三山得浚书云:「散宝货以赐将士,府库略虚」。
而今复言「金银箧笥,动有万计」,疑臣军得之。
言语反复,无复本末。
臣得与军司张牧、汝南冯紞等共入观宫,乃无席可坐。
后日又与牧等共视舟船。
浑又先臣一日上其船,船上之物,皆浑所知见。
臣之案行,皆出其后,若有宝货,浑应得之。
又臣将军素严,兵人不得妄离部阵间。
秣陵诸军,凡二十万众。
臣军先至,为土地之主。
百姓之心,皆归仰臣。
臣切敕所领,秋毫不犯。
诸有市易,皆有伍任证左,明从券契,有违犯者,凡斩十三人,皆吴人所知也。
余军纵横,诈称臣军,而臣军类皆蜀人,幸以此自别耳。
岂独浚之将士皆,而臣诸军悉聚盗蹠邪!
时有八百余人,缘石头城劫取布帛,臣牙门将军马潜即收得二十余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浚,使得自科结,而寂无反报,疑皆纵遣,绝其端绪也。
又闻吴人言,前张悌战时,所杀财有二千人,而浑、浚露布言以万计。
以吴刚子为主簿,而遣刚至洛,欲令刚增斩级之数。
可具问孙皓及其诸臣,则知其定审。
若信如所闻,浚等虚作,尚欺陛下,岂惜于臣!
云臣屯聚蜀人,不时送,欲有反状。
又恐动吴人,言臣等当诛杀,取其妻子,冀其作乱,得骋私忿。
谋反大逆,尚以见加,其余谤𠴲,故其宜耳。
浑案臣「瓶磬小器,蒙国厚恩,频繁擢叙,遂过其任」。
浑此言最信,内省惭惧。
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受咎累,既无孟侧策马之好,而令济济之朝有谗邪之人,亏穆穆之风,损皇代之美,由臣顽疏,使致于此,拜表流汗,言不识次(《晋书·王浚传》)
山涛 曹魏 · 晋文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足下在事清明,洁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丝百斤,谷二百斛(《艺文类聚》四十八引王隐《晋书》。又见《晋书·山涛传》,有删节。案,《吴志·孙皓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晋文王《与孙皓书》,乃荀勖作,编入集。)
遣戍交阯 蜀汉 · 霍弋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三
若贼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属诛;
若过百日而城没者,刺史受其罪(《吴志·孙皓传》注引《汉晋春秋》。初霍弋杨稷毛炅等戍,与之誓。)
请伐吴疏 曹魏末晋初 · 羊祜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一
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
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此来十三年,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
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谓侯之时耳。
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
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
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戟,十人莫当。
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
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
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
江淮之难,不过剑阁
山川之险,不过岷汉
孙皓之暴,侈于刘禅
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
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于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
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
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
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晋书·羊祜传》)
又表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
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
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
自顷朝廷事无大小,异意锋起,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
汉宣帝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诘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
自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
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晋书·杜预传》)
向子期难养生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八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
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
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
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
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
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
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
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
知正其身,不营于外;
背其所害,向其所利。
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
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
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
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
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
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
此俗谈耳。
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
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
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
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
故君臣相忘于上,烝民家足于下。
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
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
柳惠三黜,容不加戚。
何者?
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
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
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
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
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
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在上何得不骄?
持满何得不溢?
求之何得不苟?
得之何得不失邪?
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
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
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
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
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
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
患意之不足耳!
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
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
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
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
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
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
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
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
理之然也。
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此之谓也。
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诚哉是言!
今不使不室不食,但欲令室食得理耳。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
识而后感,智之用也。
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
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
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嫫母同情;
愦者忘味,则糟糠与精昭卑等甘。
岂识贤、愚、好、丑,以爱憎乱心哉?
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
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
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
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
何以言之也?
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
知其所不得,则不当生心也。
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岂恨向不得酣饮与大嚼哉?
且逆旅之妾,恶者以自恶为贵,美者以自美得贱。
美恶之形在目,而贵贱不同;
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也。
苟云理足于内,乘一以御外,何物之能默哉?
由此言之,性气自和,则无所困于防闲;
情志自平,则无郁而不通。
世之多累,由见之不明耳。
又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
近虽小,莫不存之。
夫何故哉?
诚以交赊相夺,识见异情也。
三年丧不内御,礼之禁也。
莫有犯者。
酒色乃身之雠也。
莫能弃之。
由此言之,礼禁虽小不犯,身雠虽大不弃;
然使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旋害其身,虽愚夫不为:明天下之轻于其身,酒色之轻于天下,又可知矣。
而世人以身殉之,毙而不悔,此以所重而要所轻,岂非背赊而趣交邪?
智者则不然矣,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
交赊之理同,故备远如近,慎微如著,独行众妙之门,故终始无虞。
此与夫耽欲而快意者,何殊间哉?
难曰: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乎?
案论尧、孔虽禀命有限,故导养以尽其寿。
此则穷理之致,不为不养生得百年也。
仲尼理尽性,以至七十;
田父以六弊蠢愚,有百二十者。
若以仲尼之至妙,资田父之至拙,则千岁之论,奚所怪哉?
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或菲食勤躬,经营四方,心劳形困,趣步失节者;
或奇谋潜称,爰及干戈,威武杀伐,功利争夺者;
或修身以明貌,显智以惊愚,藉名高于一世,取准的于天下,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
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实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今不言松柏,不殊于也,然则中年枯陨,树之于重崖则荣茂日新,此亦毓形之一观也。
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
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火蚕十八日,寒蚕三十日,余以不得逾时之命,而将养有过倍之隆。
温肥者早终,凉瘦者迟竭,断可识矣。
圉马养而不乘,用皆六十岁。
体疲者速雕,形全者难毙,又可知矣。
富贵多残,伐之者众也;
野人多寿,伤之者寡也。
亦可见矣。
今能使目与瞽者同功,口与聩者等味,远害生之具,御益性之物,则始可与言养性命矣。
难曰:神农唱粒食之始,鸟兽以之飞走,生民以之视息。
今不言五谷,非神农所唱也。
既言上药,又唱五谷者,以上药希寡,艰而难致,五谷易殖,农而可久,所以济百姓而继天阏也。
并而存之,唯贤者志其大,不肖者志其小耳,此同出一人。
至当归止痛,用之不已;
耒耜垦辟,从之不辍。
何至养命蔑而不议?
此殆玩所先习,怪于所未知。
且平原则有之属,池沼则有菱芡之类,虽非上药,犹□于黍稷之笃恭也。
岂云视息之具,唯立五谷哉?
又曰:黍稷惟馨,实降神祇。
蘋蘩蕴藻,非丰肴之匹;
潢污行潦,非重酎之对。
荐之宗庙,感灵降祉。
是知神飨德之与信,不以所养为生。
犹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
又曰:肴粮入体,益不逾旬,以明宜生之验,此所以困其体也。
今不言肴粮无充体之益,但谓延生非上药之偶耳。
请借以为难:夫所知之善于菽,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
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谓不可尚矣。
然则世人不知上药良于稻稷,犹守菽麦之贤于蓬蒿,而必天下之无稻稷也。
若能仗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
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于初九,吸朝霞以济神。
今若以肴酒为寿,则未闻高阳有黄发之叟也;
若以充性为贤,则未闻鼎食有百年之宾也。
且冉生婴疾,颜子短折,穰岁多病,饥年少疾。
故狄食米而生癞,疮得谷而血浮,马秣而足重,鹰食粒而身留。
从此言之,鸟兽不足报功于五谷,生民不足受德于田畴也;
而人竭力以营之,杀身以争之。
养亲献尊,则□蓏梁;
聘享嘉会,则肴馔旨酒。
而不知皆淖溺筋腋,易糜速腐。
初虽甘香,入身臭处。
竭辱精神,染污六府。
郁秽气蒸,自生灾蠹
饕淫所阶,百疾所附。
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
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
金丹石菌紫芝精。
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
贞香难歇,和气充盈。
澡雪五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
又练骸易气,染骨柔筋。
涤垢泽秽,志凌青云
若此以往,何五谷之养哉?
且螟蛉有子,果赢负之,性之变也。
渡江为枳,易土而变,形之异也。
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岂不能哉?
赤斧练丹赪发,涓子以术精久延。
偓佺松实(《文选》郭璞《游仙诗》注作「柏实」,《列仙传》作「松实」。)方目赤松以水玉乘烟。
务光以蒲韭长耳,邛疏以石髓驻年
方回以云母变化,昌容以蓬草累易颜。
若此之类,不可详载也。
孰云五谷为最,而上药无益哉?
又责千岁以来,目未之见,谓无其人。
即问谈者,见千岁人,何以别之?
欲校之以形,则与人不异;
欲验之以年,则朝菌无以知晦朔,蜉蝣无以识灵龟。
然而千岁虽在市朝,固非小年之所辨矣。
彭祖七百,安期千年,则狭见者谓书籍妄记。
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
仲都冬裸而体温,夏裘而身凉,桓谭谓偶耐寒暑;
李少君识桓公玉碗,则阮生谓之逢占而知;
尧以天下禅许由,而扬雄谓好大为之。
凡若此类,上以为关键,毕志一诚
下以嗜欲为鞭策,欲罢不能。
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多同自灭,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论,以言变通达微,未之闻也。
久愠闲居,谓之无欢,深恨无肴,谓之自愁。
以酒色为供养,谓长生为无聊。
然则子之所以为欢者,必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也。
夫俟此而后为足,谓之天理自然者,皆役身以物,丧志于欲,原性命之情,有累于所论矣。
夫渴者唯水之是见,酌者唯酒之是求,人皆知乎生于有疾也。
今昔以从欲为得性,则渴酌者非病,淫湎者非过,桀、蹠之徒皆得自然,非本论所以明至理之意也。
夫至理诚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
人从少至长,降杀好恶有盛衰。
稚年所乐,壮而弃之;
始之所薄,终而重之。
当其所悦,谓不可夺;
值其所丑,谓不可欢;
然还成易地,则情变于初。
苟嗜欲有变,安知今之所耽,不为臭腐;
曩之所贱,不为奇美邪?
假令厮养暴登卿尹,则监门之类蔑而遗之。
由此言之,凡所区区,一域之情耳,岂必不易哉?
又饥飧者,于将获所欲,则悦情注心
饱满之后,释然疏之,或有厌恶。
然则荣华酒色,有可疏之时,蚺蛇珍于越土,中国遇而恶之;
黼黻贵于华夏,裸国得而弃之。
当其无用,皆中国之蚺蛇,裸国之黼黻也。
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
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
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
今谈者不睹至乐之情,甘减年残生,以从所愿,此则李斯背儒,以殉一朝之欲,主父发愤,思调五鼎之味耳。
鲍肆自玩而贱兰茝,犹海鸟对太牢而长愁,文侯闻雅乐而塞耳。
故以荣华为生具,谓济万世不足以喜耳。
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
外物虽丰,哀亦备矣。
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故得志者,非轩冕也;
有至乐者,非充屈也;
得失无以累之耳。
且父母有疾,在困而瘳,则忧喜并用矣。
由此言之,不若无喜可知也。
然则乐岂非至乐邪?
故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声色不去,此三难也;
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
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然或有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中和,无甚大之累,便谓仁理已毕,以此自臧,而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者,未之闻也。
或抗志希古,不荣名位,因自高于驰骛;
运智御世,不婴祸故,以此自贵。
此于用身,甫与乡党□齿耆年同耳,以言存生,盖阙如也。
或弃世不群,志气和粹,不绝谷茹芝,无益于短期矣。
或琼糇既储,六气并御,而能含光内观,凝神复朴,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者,则有老可却,有年可延也。
凡此数者,合而为用,不可相无,犹辕轴轮辖,不可一乏于舆也。
然人若偏见,各备所患,单豹以营内致毙,张毅以趣外失中,齐以戒济西取败,秦以备戎狄自穷。
此皆不兼之祸也。
积善履信,世屡闻之。
慎言语,节饮食,学者识之。
过此以往,莫之或知。
请以先觉,语将来之觉者(本集)
张辽叔宅无吉凶摄生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
夫神祇遐远,吉凶难明,虽中人自竭,莫得其端,而易以惑道。
故夫子寝答于来问,终慎神怪而不言。
是以古人显仁于物,藏用于身,知其不可,众所共非,故隐之。
彼非所明也。
吾无意于庶几,而足下师心陋见,断然不疑,系决如此,足以独断。
思省来论,旨多不通,谨因来言以生此难。
方推金木,未知所在,莫有食治,世无自理之道,法无独善之术。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礼乐政刑,经常外事,犹有所疏,况乎幽微者邪?
纵欲辨明神微,祛惑起滞,立端以明所由,□断以检其要,乃为有徵。
若但撮提群愚,□□蚕种,忿而弃之,因谓无阴阳吉凶之理,得无似噎而怨粒稼、溺而责舟楫者邪?
《论》曰:「百年之宫,不能令殇子寿;
孤逆魁冈,不能令彭祖夭」。
又曰:「许负之相条侯英布之黥而后王,皆性命也」。
应曰:此为命有所定,寿有所在,祸不可以智逃,福不可以力致。
英布畏痛,卒罹刀锯;
亚夫忌馁,终有饿患。
万物万事,凡所遭遇,无非相命也。
然唐虞之世,命何同延?
长平之卒,命何同短?
此吾之所疑也。
即如所论,虽慎若曾颜,不得免祸;
恶若桀蹠,故当昌炽。
吉凶素定,不可推称,而古人何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履信思顺,自天祐之」?
必积善而后福应,信著而后祐来,犹罪之招罚、功之致赏也。
苟先积而后受报,事理所得、不为暗自遇之也。
若皆谓之是相,此为决相命于行事、定吉凶于智力,恐非本论之意,此又吾之所疑也。
又云:「多食不消,必须黄丸」。
苟命自当生,多食何畏,而服良药?
若谓服药是相之所一,宅岂非是一邪?
若谓虽命犹当须药自济,何知相不须宅以自辅乎?
若谓药可论而宅不可说,恐天下或有说之者矣。
既曰寿夭不可求,甚于贵贱,而复曰善求寿强者,必先知灾疾之所自来,然后可防也。
然则寿夭果可求邪?
不可求也。
既曰「彭祖七百、殇子之夭皆性命自然」,而复曰不知防疾致寿去夭,「求实于虚,故性命不遂」,此为寿夭之来、生于用身;
性命之遂,得于善求。
然则夭短者何得不谓之愚,寿延者何得不谓之智?
苟寿夭成于愚智,则自然之命,不可求之论,奚所措之?
凡此数者,亦雅论之矛盾矣。
《论》曰:「专气致柔,少私寡欲,直行情性之所宜,而合养生之正度,求之于怀抱之内而得之矣」。
又曰:「善养生者,和为尽矣」!
诚哉斯言。
匪谓不然,但谓全生不尽此耳。
夫危邦不入,所以避乱政之害;
重门击柝,所以避狂暴之灾;
居必爽蚁,所以远风毒之患。
凡事之在外能为害者。
此未足以尽其数也。
安在守一和而可以为尽乎?
夫专静寡欲,莫若单豹,行年七十而有童孺之色,可谓柔和之用矣!
而一旦为虎所食,岂非恃内而忽外邪?
若谓豹相正当给厨、虽智不免,则寡欲何益,而云养生可得?
单豹以未尽善而致灾,则辅生之道不止于一和。
苟和未足保生,则外物之为患者,吾未知其所齐矣。
《论》曰:「师占成居则有验,使造新则无徵」。
请问占成居而有验者,为但占墙屋邪?
占居者之吉凶也?
若占居者而知盛衰,此自占人,非占成居也。
占成居而知吉凶,此为宅自有善恶,而居者从之。
故占者观表而得内也,苟宅能制人使从之,则当吉之人,受灾于凶宅;
妖逆无道,获福于吉居。
尔为吉凶之致,唯宅而已,更令由人也。
新便无徵邪?
若吉凶故当由人,则虽成居、何得而云有验邪?
若此果可占邪?
不可占邪?
果有宅邪?
其无宅也?
《论》曰:「宅犹卜筮,可以知吉凶而不能为吉凶也」。
应曰:此相似而不同。
卜者,吉凶无豫,待物而应将来之兆也;
相宅不问居者之贤愚,唯观己然有传者、己成之形也。
犹睹龙颜而知当贵,见纵理而知饿死。
然各有由,不为暗中也。
今见其同于得吉凶,因谓相宅与卜不异,此犹见琴而谓之箜篌,非但不知琴也。
纵如《论》,宅与卜同,但能知而不能为,则吉凶已成,虽知何益?
卜与不卜,了无所在。
而古人将有为,必曰问之龟筮,吉以定所由差,此岂徒也哉!
此复吾之所疑也。
武王营周,则云「考卜惟王,宅是镐京」。
周公迁邑,乃卜涧瀍,终惟洛食。
又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古人修之于昔如彼,足下非之于今如此,不知谁定可从。
《论》曰:「为三公宅,而愚民必不为三公,可知也!
「或曰:「愚民必不得久居公侯宅,然则果无宅也」。
应曰:不谓吉宅能独成福。
但谓君子既有贤才又卜其居,复顺积德,乃享元吉。
犹夫良农,既怀善艺,又择沃土,复加耘耔,乃有盈仓之报耳。
今见愚民不能得福于吉居,便谓宅无善恶,何异睹种田之无十千,而谓田无坏塉邪?
良田虽美,而稼不独茂;
卜宅虽吉,而功不独成。
相须之理诚然,则宅之吉凶未可惑也。
今信徵祥则弃人理之所宜,守卜相则绝阴阳之吉凶,持智力则忘天道之所存,此何异识时雨之生物、因垂拱而望嘉谷乎?
是故疑怪之论生,偏是之议兴,所托不一,鸟能相通?
若夫兼而善之者,得无半非冢宅邪?
《论》曰:「时日谴祟,古盛王无之,季王之所好听」。
此言善矣,顾其不尽然
汤祷柔林,周公秉圭,不知是谴祟非也?
「吉日惟戊,既伯既祷」。
不知是时日非也?
此皆足下家事,先师所立,而一朝背之,必若汤周未为盛王。
幸更详之。
又当知二贤何如足下邪?
《论》曰:「贼方至,以疾走为务;
食不消,以黄丸为先。
子徒知此为贤于安须臾与求乞胡,而不知制贼病于无形,事功幽而无跌也。
夫救火以水,虽自多于抱薪,而不知曲突之先物矣。
况乎天下微事,言所不能及,数所不能分,是以古人存而不论。
神而明之,遂知来物,故能独观于万化之前,收功于大顺之后。
百姓谓之自然,而不知所以然。
若此岂常理之所逮邪?
今形象著明、有数者留成尚滞之,天也广远,品物多方,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也。
今执辟谷之术,谓养生已备,至理已尽,驰心极观,齐此而还;
意所不及,皆谓无之,欲据所见,以定古人之所难言,得无似蟪蛄之议冰邪?
欲以所识,而□□□之所弃,得无似戎人问布于中国,观麻种而不事邪?
吾怯于专断,进不敢定祸福于卜相,退不敢谓家无吉凶也(本集)
平吴表章 西晋 · 裴秀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三
孙皓酷虐,不及圣明御世,兼弱攻昧,使遗子孙,将遂不能臣,时有否泰,非万安之势也。
臣昔虽已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疾笃不起,谨重尸启,愿陛下时共施用(《晋书·裴秀传》。薨,友人料其书记,得表草,言平吴之事,乃封以上闻。)
封禅仪 其一 西晋 · 张华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八
太康元年九月庚寅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等奏曰:圣德隆茂,光被四表,诸夏乂清,幽荒率从,神策庙算,席卷吴越孙皓稽颡,六合为家。
巍巍之功,格于天地,宜同古典,敕封东岳
告三府太常仪制(《宋书·礼志三》)
诣吏自列 孙吴 · 邵畴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不白妖言,事出于己,非府君(《吴志·孙皓传》。凤皇三年会稽妖言,章安侯奋当为天子,临海太守奚熙会稽太守郭诞书,非论国政,诞但白书,不白妖言。注引会稽《邵氏家传》曰:「邵畴为诞功曹,诞被收,惶遽无以自明,遂诣吏自列。」)
临亡置辞 孙吴 · 邵畴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生长边陲,不闲教道,得以门资,厕身本郡,逾越侪类,位极朝右,不能赞扬盛化,养之以福。
今妖讹横兴,干国乱纪,以噂口沓之语,本非事实,虽家诵人咏,不足有虑。
天下重器,而匹夫横议,疾其丑声,不忍闻见。
欲含垢藏疾,不彰之翰笔,镇躁归静,使之自息。
愚心勤勤,每执斯旨,故诞屈其所是,默以见从,此之为愆,实由于,谨不敢逃死,归罪有司,唯乞天鉴,特垂清察(《吴志·孙皓传》注引《劭氏家传》。诣吏自列自杀以證之,临亡置辞。)
诏有司以书答孙皓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昔汉文、光武怀抚尉他、公孙述,皆未正君臣之仪,所以羁縻未宾也。
遣使之始,未知国庆,但以书答之(《晋书·武帝纪》。帝既受禅,人来祭吊,有司奏为答诏,曰云云。)
伐吴诏(五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制诏:兵兴以来,八十馀年。
戎车出征,罔有宁岁。
死亡流离,伤害和气。
朕每恻然悼心,思戢兵静役,与人休息。
故罢习业,广分休假。
大遣扶老,养孤及女,朝夕相对。
而吴贼失信,比犯王略。
胡虏校动,寇害边垂。
人兵缺少,不足禽制。
辄当前休中土,以相应赴。
将士疲悴,而犹不及事。
欲以为静,而更为劳。
昔淮夷不宾,成王东伐;
猃狁作难,戎车夏征。
自古及今,咸皆勤戎远戍,先劳后逸,未有得修无为于有事之时也。
宣皇帝以来,以吴蜀为忧、边事为念。
孙皓犯境,夷虏扰边。
此乃祖考之遗虑,朕身之大耻也。
故缮甲修兵,大兴戎政,内外劳心,上下戮力。
以南夷句吴,北威戎狄。
然后得休牛放马,与天下共飨无为之福耳。
今调诸士,家有二丁,三丁取一人;
四丁取二人;
六丁以上三人。
限年十七以上,至五十以还。
先取有妻息者,其武勇散将家亦取如此。
比随才署武勇掾史,乐市马比为骑者,署都尉司马。
中间以来,内外解弛。
吏寡尽忠之心,将无致命之节。
朕方静人用,未加罪戮。
今当大修戎政,以混壹六合。
赏功罚惰,明罚整法。
其宣敕中外群官,使各悉心毕力。
明为身计,主者以时施行条品(《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
王浑封爵诏五月庚辰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京陵王浑督率所统,遂逼秣陵,令贼孙皓救死自卫,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军之功。
又摧大敌,获张悌,使途穷势尽,面缚乞降。
遂平定秣陵,功勋茂著。
其增封八千户,进爵为公,封子澄为亭侯、弟湛关内侯,赐绢八千匹(《晋书·王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