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一百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恒氏,楚大夫思公之后。
汉有东安长恒裴,子孙因居之。
孙吴 · 张温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六
刘禅送臣温熟锦五端(《御览》八百十五)
上言平蜀后事宜 曹魏 · 邓艾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四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
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
留陇右兵二万人,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
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
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
以为可封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
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
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魏志·邓艾传》)
密书通后主 其二 蜀汉 · 姜维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二
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蜀志·姜维传》注引《晋阳秋》,密与刘禅表疏云云。)
请伐吴疏 曹魏末晋初 · 羊祜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一
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
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此来十三年,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
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谓侯之时耳。
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
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
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戟,十人莫当。
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
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
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
江淮之难,不过剑阁
山川之险,不过岷汉
孙皓之暴,侈于刘禅
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
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于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
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
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
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晋书·羊祜传》)
谯周散骑常侍(六年秋)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骑都尉谯周,间居中道,不仕危国。
蜀亡之际,劝刘禅归命,有忠君济民之谋,又耽习典艺,博物洽闻,朕甚嘉之,以为散骑常侍(《书钞》五十八引干宝《晋纪》)
上疏追理邓艾 曹魏末晋初 · 段灼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征西将军邓艾,心怀至忠而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
惜哉,言之反也!
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
臣敢昧死言所以不反之状。
本屯田掌犊人,宣皇帝拔之于农吏之中,显之于宰府之职,处内外之官,据文武之任;
所在辄有名绩,固足以明宣皇帝之知人矣。
会值洮西之役,姜维有断陇右之志,官兵失利,刺史王经困于围城之中。
当尔之时,一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
先帝以为深忧重虑,思惟可以安边杀敌,莫贤于,故授之以兵马,解狄道之围。
围解,留屯上邽
承官军大败之后,士卒破胆,将吏无气,仓库空虚,器械殚尽,修治备守,欲积谷强兵,以待有事。
是岁凶旱少雨,为区种之法,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先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
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身不离仆虏之劳,亲执士民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
故落门、段谷之战,能以少击多,摧破强贼,斩首万计。
先帝知其可任,遂委以庙胜成图,指授长策。
受命忘身,龙骧麟振,前无坚敌。
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步乘不满二万,束马悬车,自投死地,勇气凌云,将士乘势,故能使刘禅震怖,君臣面缚,叉手屈膝,军不逾时,而巴蜀荡定:此固足以彰先帝之善任矣。
功名已成,亦当书之竹帛,傅祚万世。
七十老公复反,欲何所求哉?
初降远郡未附,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
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事可详论。
镇西将军钟会,有吞天下之心,忌威名,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构成其事。
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
受诛之后,参佐官属、部曲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破坏槛车,解其囚执。
在困地,是以狼狈失据。
夫反非小事,若怀恶心,即当谋及豪杰,然后乃能兴动大众。
不闻有腹心一人,临死口无恶言,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
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市,诸子并斩;
故见之者垂涕,闻之者叹息,此贾谊所以慷慨于汉文;
天下之事可为痛哭者良有以也。
陛下龙兴,阐弘大度,释诸嫌忌受诛之家不拘叙用,听立后、祭祀不绝。
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之立祠。
今天下民人,为悼心痛恨,亦犹是也。
臣以为身首分离,捐弃故土,谓可听门生故吏收尸丧,归葬旧墓,还其田宅;
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
使阖棺定谥,死无所馀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
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
所为者寡而悦者众,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魏志·邓艾传》。泰康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又见《晋书·段灼传》,又《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
策命蜀后主 曹魏 · 曹奂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二
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安乐县
于戏,其进听朕命!
统天载物,以咸宁为大,光宅天下,以时雍为盛。
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
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
上下交阳,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
乃者汉氏失统,六合震扰。
太祖承运龙兴,弘济八极,是用应天顺民,抚有区夏。
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争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
自是已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
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
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
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让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
公其祗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食邑万户,赐缉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子孙为三都封侯者五十余人。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蜀志·后主传》。案:《晋书·武帝纪》有晋策,是朱整刘良所撰,今编入晋文。)
怀旧赋 西晋 · 潘岳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十六
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而道元公嗣,亦隆世亲之爱。不幸短命,父子凋殒。余既有私艰,且寻役于外,不历嵩丘之山者,九年于兹矣。今而经焉,慨然怀旧而赋之曰:
开阳而朝迈,济清洛以径渡。
晨风凄以激冷,夕雪皓以掩路。
辙含冰以灭轨,水渐轫以凝冱
涂艰屯其难进,日晼晚而将暮。
仰睎归云,俯镜泉流。
前瞻太室,傍眺嵩丘
东武托焉,建茔启畴。
岩岩双表,列列行
望彼矣,感于予思。
兴慕戴侯,亦悼元而哀嗣。
坟垒垒而接垄,森森攒植
逝没之相寻,曾旧草之未异。
余总角而获见,承戴侯之清尘。
名余以国士,眷余以嘉姻。
自祖考而隆好,逮二子而世亲。
欢携手以偕老,庶报德之有邻。
今九载而一来,空馆阒其无人。
陈荄被于堂除,旧圃化而为薪。
庭庑以徘徊,涕泫流而沾巾。
宵展转而不寐,骤长叹以达晨。
独郁结其谁语,聊缀思于斯文。
颍川豫章庙主不毁议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礼,兄弟不相为后,不得以承代为世。
殷之盘庚不序阳甲汉之光武不继成帝,别立庙寝,使臣下祭之,此前代之明典,而承继之著义也。
惠帝无后,怀帝承统,弟不后兄,则怀帝自上继世祖,不继惠帝,当同殷之阳甲汉之成帝
议者以圣德冲远,未便改旧。
兹如此礼,通所未论。
是以惠帝尚在太庙,而怀帝复入,数则八。
八之礼,由惠帝不出,非上祖宜迁也。
下世既升,上世乃迁,迁毁对代,不得相通,未有下升一世而上毁二世者也。
惠怀二帝俱继世祖,兄弟旁亲,同为一世,而上毁二为一世。
今以惠帝之崩已毁豫章怀帝之入复毁颍川,如此则一世再迁,祖位横折,求之古义,未见此例。
惠帝宜出,尚未轻论,况可轻毁一祖而无义例乎?
颍川既无可毁之理,则见神之数居然自八,此尽有由而然,非谓数之常也。
既有八神,则不得不于七室之外权安一位也。
至尊于惠怀俱是兄弟,自上后世祖,不继二帝,则二帝之神行应别出,不为庙中恒有八室也。
武帝初成太庙时,正神止七,而杨元后之神亦权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庙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旧例也。
又议者以景帝俱已在庙,则惠怀一例。
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义著祖宗,百世不毁,故所以特在本庙,且亦世代尚近,数得相容,安神而已,无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满,终应别庙也。
以今方之,既轻重义异,又七庙七世之亲;
昭穆,父子位也。
若当兄弟旁满,辄毁上祖,则祖位空悬,世数不足,何足于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然后成七哉!
今七庙之义,出于王氏。
从祢以上至于高祖,亲庙四世,高祖以上复有五世六世无服之祖,故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
世祖郊定庙礼,京兆颍川曾、高之亲,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应此义。
今至尊继统,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颍川五世,俱不应毁。
今既云豫章先毁,又当重毁颍川,此为庙中之亲惟从高祖已下,无复高祖以上二世之祖,于王氏之义,三昭三穆废阙其二,甚非宗庙之本所据承,又违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礼所阙不少(《晋书·贺循传》)
劝进怀帝皇太弟 西晋 · 修肃
 出处:全晋文
二相经营王室,志宁社稷,储贰之重,宜归时望,亲贤之举,非大王而谁?
清河幼弱,未允众心,是以既升东宫,复赞藩国。
今乘舆播越,二宫久旷,常恐氐羌饮马于泾川蚁众控弦于霸水。
宜及吉辰,时登储副,上翼大驾,早宁东京,下允黔首喁喁之望(《晋书·怀帝纪》。永兴元年,立为皇太弟,以清河王章本太子也,惧不敢当。典书庐陵修肃云云。)
已下各书引见篇名缺 其二十一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袁子》曰: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今国家一举而来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
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廪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三国志·邓艾传》注。案:此下五条但称《袁子》,其为《正论》《正书》,不能分别,录置卷末。)
杨皇后宜配食武帝咸康七年 东晋 · 虞潭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世祖武皇帝光有四海,元皇后应乾作配。
元后既崩,悼后继作,至杨骏肆逆,祸延天母。
孝怀皇帝追复号谥,岂不以鲧殛禹兴,义在不替者乎!
太宁二年,臣忝宗正,帝谱泯弃,罔所循案。
时博咨旧齿,以定昭穆,与故骠骑将军华恒尚书荀崧侍中荀邃因旧谱参论撰次,尊号之重,一无改替。
今圣上孝思,祗肃禋祀,询及群司,将以恢定大礼。
臣辄思详,伏见惠皇帝起居注》、群臣议奏,列作逆谋,危社稷,引鲁之文浆汉之吕后
臣窃以文姜庄公之母,实为父雠;
吕后宠树私戚,几危刘氏,近此二事异于今日。
汉章帝和帝之母,和帝即位尽诛诸窦。
当时议者欲贬窦,及后之亡,欲不以礼葬。
和帝以奉事十年,义不可违,臣子之道,务从丰厚,仁明之称,表于往代,又见故尚书仆射裴頠议悼故事,称继母虽出,追服无改。
是以孝怀皇帝尊崇号谥,还葬峻陵。
此则母子道全,而废事荡革也。
于时祭于弘训之宫,未入太庙。
盖是事之未尽,非义典也。
若以悼复位为宜,则应配食世祖;
若以复之为非,则谱谥宜阙,未有位号居正,而偏祠别室者也。
若以孝怀皇帝私隆母子之道,特为立庙者,此苟崇私情,有亏国典,则国谱帝讳,皆宜除弃,匪徒不得同祀于世祖之庙也(《晋书·武悼杨皇后传》)
魏氏春秋评 其一 蜀先主托孤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夫杖道挟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
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何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备之命亮,乱孰甚焉!
世或有偶备欲以固委付之人,且以一蜀人之志。
君子曰不然;
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途。
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
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
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谓之为权,不亦惑哉(《蜀志·诸葛亮传》注)
《晋阳秋》评 其一 姜维谋复蜀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人于今伤之。
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姜维之谓乎!
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
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蜀志·姜维传》注)
谏用宦官王沈等表 晋 · 刘易
 出处:全晋文
臣闻善人者,乾坤之纪,政教之本也。
邪佞者,宇宙之螟塍,王化之蟊贼也。
文王以多士基周,桓灵以群阉亡流,国之兴亡,未有不由于此也。
自古明王之世,未尝有宦者与政,武、元、安、顺,岂足为故事乎!
王沈等乃处常伯之位,握生死予夺于中,势倾海内,爱憎任之,矫弄诏旨,欺诬日月,内谄陛下,外佞相国,威权之重,侔千人主矣。
王公见之骇目,卿宰望尘下车,铨衡迫之,选举不复以实,士以属举,政以贿成,多树奸徒,残毒忠善,知王琰等忠臣,必尽节于陛下,惧其奸萌发露,陷之极刑。
陛下不垂三察,猥加诛戮,怨感穹苍,痛入九泉,四海悲惋,贤愚伤惧。
等皆刀锯之馀,背恩忘义之类,岂能如士人君子感恩展效,以答乾泽也。
陛下何故亲近之?
何故贵任之?
齐桓公易牙而乱,孝怀黄皓而灭,此皆覆车于前,殷鉴不远。
比年地震日蚀,雨血火灾,皆等之由。
愿陛下割剪凶丑,与政之流,引尚书御史,朝省万机,相国与公卿,五日一入,会议政事,使大臣得极其言,忠臣得逞其意,则众灾自弭,和气呈祥。
今遗晋未殄,巴蜀未宾,石勒潜有跨赵魏之志,曹嶷密有王全齐之心,而复以等助乱大政,陛下心腹四支,何处无患?
复诛巫咸,戮扁鹊,臣恐遂成桓侯膏肓之疾,后虽欲疗之,其如病何!
请免等官,付有司定罪(《晋书·载记·刘聪传》,太宰刘易,及大将军刘敷御史大夫陈元达,金紫光禄太夫王延等诣阙谏云云,以表示等寝之,又见《十六国春秋》二。)
会稽太妃尊号诏太元十九年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会稽太妃文母之德,徽音有融,诞载圣明,光延于晋。
先帝追尊圣善,朝议不一,道以疑屈。
朕述遵先志,常惕于心。
今仰奉遗旨,依《阳秋》二汉孝怀皇帝故事,上太妃尊号曰简文太后(《晋书·简文郑太后传》)
怀帝梓宫未返正会不宜作乐议 东晋 · 熊远
 出处:全晋文
谨案尚书,尧崩,四海遏密八音。
《礼》云,凶年,天子彻乐减膳。
孝怀皇帝梓宫未反,豺狼当涂,人神同忿。
兆庶怨嗟。
公明德茂亲,社稷是赖。
杜韬蚁聚湘川,比岁征行,百姓疲弊,故使义众奉迎未举。
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贡士鳞萃,南北云集,有识之士于是观礼。
公与国同体,忧容未歇。
昔齐桓贯泽之会,有忧中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数国,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国。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将绍皇纲于既往,恢霸业于来今,表道德之轨,阐忠孝之仪,明仁义之统,弘礼乐之本,使四方之士退怀嘉则,今荣耳目之观,崇戏弄之好,惧违《云》、《韶》、《雅》、《颂》之美,非纳轨物,有尘大教。
如矜黎庶涂炭之困,以废欢悦伎乐之事,谓宜设膳以赐群下而已(《晋书·熊远传》,《通典》一百四十七,建兴元年十二月主簿熊远议。)
晋纪总论 东晋 · 干宝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四十九
史臣曰: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轸,驱驰三世。
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
故贤愚咸怀,小大毕力,尔乃取邓艾于农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
故能西禽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夷曹爽,外袭王陵神略独断,征伐四克。
维御群后,大权在己。
屡拒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去吴人辅车之势。
世宗承基,太祖继业,军旅屡动,边鄙无亏,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
玄丰乱内,钦诞寇外,潜谋虽密,而在几必兆。
淮浦再扰,而许洛不震,咸黜异图,用融前烈。
然后推毂钟邓,长驱庸蜀,三关电扫,刘禅入臣,天符人事,于是信矣。
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名器崇于周公,权制严于伊尹
至于世祖,遂享皇极
正位居体,重言慎法,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和而不弛,宽而能断。
故民咏惟新。
四海悦劝矣。
聿修祖宗之志,思辑战国之苦,腹心不同,公卿异议,而独纳羊祜之策,以从善为众。
故至于咸宁之末,遂排群议而杖王杜之决,汎舟三峡,介马桂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
夷吴蜀之垒垣,通二方之险塞,掩唐虞之旧域,班正朔于八荒。
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
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
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乐其生,百代之一时矣。
武皇既崩,山陵未乾,杨骏被诛,母后废黜,朝士旧臣夷灭者数十族。
寻以二公楚王之变,宗子无维城之助,而阏伯实沈之郤岁构;
师尹无具瞻之贵,而颠坠戮辱之祸日有。
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谣,民不见德,唯乱是闻,朝为,夕为桀蹠,善恶陷于成败,毁誉胁于势利。
于是轻薄干纪之士,役奸智以投之,如夜虫之赴火。
内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实反错,天网解纽。
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
李辰石冰,倾之于荆扬,刘渊王弥,挠之于青冀,二十馀年而河洛为墟。
戎羯称制,二帝失尊,山陵无所。
何哉?
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
夫作法于治,其弊犹乱;
作法于乱,谁能救之?
故于时天下非暂弱也,军旅非无素也。
刘渊者,离石之将兵都尉
王弥者,青州之散吏也。
盖皆弓马之士,驱走之人,凡庸之才,非有吴先主诸葛孔明之能也。
新起之寇,乌合之众,非吴蜀之敌也。
脱耒为兵,裂裳为旗,非战国之器也。
自下逆上,非邻国之势也。
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群羊,举二都如拾遗
将相侯王,连头受戮,乞为奴仆而犹不获。
后嫔妃主,虏辱于戎卒,岂不哀哉!
夫天下,大器也;
群生,重畜也。
爱恶相攻,利害相夺,其势常也;
若积水于防,燎火于原,未尝暂静也。
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势动者不可以争竞扰,古先哲王,知其然也。
是以捍其大患而不有其功,禦其大灾而不尸其利。
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己以生也。
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如晨风之郁北林,龙鱼之趣渊泽也。
顺乎天而享其运,应乎人而和其义,然后设礼文以治之,断刑罚以威之,谨好恶以示之,审祸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笃慈爱以固之,故众知向方,皆乐其生而哀其死,悦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廉耻笃于家闾邪僻销于胸怀。
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之事乎?
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
是以昔之有天下者,所以长久也。
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
延陵季子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显,文武之功,起于后稷
故其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又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又曰:「实颖实,即有邰家室」。
至于公刘遭狄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
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以处其民」。
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故其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民从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从之如归市。
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每劳来而安集之。
故其诗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以至于王季,能貊其德音。
故其诗曰:「克明克类,克长克君,载锡之光」。
至于文王,备修旧德,而惟新其命。
故其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者也。
而其妃后躬行四教,尊敬师傅,服浣濯之衣,脩烦辱之事,化天下以妇道。
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是以汉滨之女,守絜白之志;
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
故曰:「文武自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
于是天下三分有二,犹以服事殷,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犹曰天命未至。
以三圣之智,伐独夫之,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保大定功安民和众」。
犹著大武之容曰「未尽善也」。
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
故自后稷之始基静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六王而武始居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爰及上代,虽文质异时,功业不同,及其安民立政者,其揆一也。
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事捷于三代,盖有为以为之矣。
宣景遭多难之时,务伐英雄,诛庶桀以便事,不及脩公刘太王之仁也。
受遗辅政,屡遇废置,故齐王不明,不获思庸于亳;
高贵冲人,不得复子明辟;
二祖逼禅代之期,不暇待参分八百之会也。
是其创基立本,异于先代者也。
又加之以朝寡纯德之士,乡乏不二之老。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
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
若夫文王日𣅳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
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涂,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
而秉钧当轴之士,身兼官以十数。
大极其尊,小录其要,机事之失,十恒八九。
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
子真著崇让而莫之省,子雅制九班而不得用,长虞数直笔而不能纠。
其妇女庄栉织纴,皆取成于婢仆,未尝知女工丝枲之业,中馈酒食之事也。
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有逆于舅姑,有反易刚柔,有杀戮妾媵,有黩乱上下,父兄弗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
又况责之闻四教于古,修贞顺于今,以辅佐君子者哉!
礼法刑政,于此大坏,如室斯构而去其凿契,如水斯积而决其堤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
国之将亡,本必先颠,其此之谓乎!
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
庾纯贾充之事,而见师尹之多僻。
考平吴之功,知将帅之不让;
郭钦之谋,而悟戎狄之有衅。
傅玄刘毅之言,而得百官之邪;
傅咸之奏,钱神之论,而睹宠赂之彰。
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见之于祭祀,季札必得之于声乐,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
又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临之哉!
贾后肆虐于六宫,韩午助乱于外内,其所由来者渐矣,岂特系一妇人之恶乎?
怀帝承乱之后得位,羁于彊臣。
悯帝奔播之后,徒厕其虚名。
天下之政,既已去矣,非命世之雄,不能取之矣。
怀帝初载嘉禾南昌
望气者又云豫章天子气
及国家多难,宗室迭兴,以悯怀之正,淮南之壮,成都之功,长沙之权,皆卒于倾覆。
怀帝豫章王登天位,刘向之谶云,灭亡之后,有少如水名者得之,起事者据秦川,西南乃得其朋。
悯帝,盖秦王之子也,得位长安长安,固秦地也,而西以南阳王右丞相,东以琅邪王左丞相
上讳业,故改临漳
漳,水名也。
由此推之,亦有徵祥,而皇极不建,祸辱及身。
岂上帝临我而贰其心,将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乎?
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于中宗元皇帝
为宋公檄蜀文 东晋 · 袁豹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六
夫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失仁与义,难以求安,冯阻负衅,鲜克有成。
详观自古,隆替有数,故成都不世祀,华阳兴国
日者王室多故,夷羿遘纷,波振尘骇,覃及遐裔。
蕞尔谯纵,编户黔首,同恶相求,是崇是长。
肆反噬于州相,播毒害于民黎,俾我西服,隔阂皇泽。
自义风电靡,天光反辉,昭皙旧物,烟煴区宇。
以庶务草创,未遑九代,自尔以来,奄延十载。
而野心不革,伺隙乘间,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蛮獠,摇荡我疆垂。
我是以有治洲之役,丑类尽殪,匹马无遗,桓谦折首,谯福鸟逝,奔伏窠穴,引颈待戮。
当今北秋露晞,南寇埃埽,朝风载韪,庶绩其凝,康哉之歌日熙,比屋之隆可咏。
孤职是经略,思一九有,眷彼禹迹,愿言载怀,奉命西行,途戾荆、郢,瞻望巴、汉,愤慨交深。
清江源于滥觞,澄氛祲于井络,诛叛柔远,今也其时。
即命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精勇二万,直指成都
龙骧将军臧熹,戎卒二万,进自垫江
益州刺史朱龄石,舟师三万,电曜外水。
分遗辅国将军索恳,总汉中之众,济自剑道。
振威将军朱客子,提宁州之锐,渡泸而入。
神兵四临,天纲宏掩,衡翼千里,金鼓万张,组甲贝胄,景焕波属,华、夷百濮,云会雾臻,以此攻战,谁与为敌?
况又奉义而行,以顺而动者哉!
今三陕之隘,在我境内,非有岑彭荆门之险。
弥入其阻,平衢四达,实无邓艾绵竹之艰。
山川之形,抑非曩日,攻守难易,居然百倍。
当全蜀之强,士民之富,子阳不能自安于庸、僰,刘禅不民窜命于南中,荆邯折谋,伯约挫锐。
故知成败有数,非可智延,此皆益土前事,当今元龟也。
盛如卢循,强如容超,陵威南海,跨制北岱,楼船万艘,掩江盖汜,铁马千群,充原塞隰。
然广固之攻,陆无完雉,左里之战,水靡全舟,或显戮京畿,或传首万里。
故知逆顺有势,难以力抗,斯又上前殷鉴,深切著明者也。
梁益人士,咸明王化,虽驱迫一时,本非奥主
从之淫虐,日月增播,刑杀非罪,死以泽量。
而待命寇仇之戮,㩻䧢豺狼之吻,岂不溯诚南凯,延首东云?
普天有来苏之幸,而一方怀后予之怨。
王者之师,以仁为本,舍逆取顺,爰自三驱,齐斧所加,纵身而已。
其有衿甲反接,自投军门者,一无所问。
士子百姓,列肆安堵,审择吉凶,自求多祐。
大信之明,皦若朝日,如其迷复奸邪?
守愚不改,火燎孟诸,同烂,河决金堤,渊丘同体,虽欲悔之,亦将何及(《宋书·袁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