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封事召见对言王凤不可任用 西汉 · 王章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天道聪明,佑善而灾恶,以瑞异为符效。
今陛下以未有继嗣,引近定陶王,所以承宗庙,重社稷,上顺天心,下安百姓。
此正义善事,当有祥瑞,何故致灾异?
灾异之发,为大臣颛政者也。
今闻大将军猥归日蚀之咎于定陶王,建遣之国,苟欲使天子孤立于上,颛擅朝事以便其私,非忠臣也。
且日蚀,阴侵阳臣颛君之咎,今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一举手,内省责,反归咎善人,推远定陶王
诬罔不忠,非一事也。
丞相乐昌侯商本以先帝外属,内行笃,有威重,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其人守正,不肯诎节随凤委曲,卒用闺门之事为所罢,身以忧死,众庶湣之。
知其小妇弟张美人已尝适人,于礼不宜配御至尊,托以为宜子,内之后宫,苟以私其妻弟
闻张美人未尝任身就馆也。
且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
此三者皆大事,陛下所自见,足以知其馀,及它所不见者。
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选忠贤以代之(《汉书·元后传》:章奏封事,言日蚀之咎。天子召见章,延问以事,章对。)
上疏乞骸骨 西汉 · 王凤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臣材驽愚赣,得以外属兄弟七人封为列侯,宗族蒙恩,赏赐无量。
辅政出入七年,国家委任臣凤,所言辄听,荐士常用。
无一功善,阴阳不调,灾异数见,咎在臣凤奉职无状,此臣一当退也。
《五经》传记,师所诵说,咸以日蚀之咎在于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右肱」,此臣二当退也。
河平以来,臣久病连年,数出在外,旷职素餐,此臣三当退也。
陛下以皇太后故不忍诛废,臣犹自知当远流放,又重自念,兄弟宗族所蒙不测,当杀身靡骨死辇毂下,不当以无益之故有离寝门之心。
诚岁馀以来,所苦加侵,日月益甚,不胜大愿,愿乞骸骨,归自治养,冀赖陛下神灵,未埋发齿,期月之间,幸得瘳愈,复望帷幄。
不然,必寘沟壑。
臣以非材见私,天下知臣受恩深也;
以病得全骸骨归,天下知臣被恩见哀,重巍巍也。
进退于国为厚,万无纤介之议。
唯陛下哀怜(《汉书·元后传》:京兆尹王章每召见,辄辟左右。时太后从子侍中音独侧听,具知章言以语凤。闻之,称病,出就第,上疏乞骸骨,谢上。)
东平王求子史对 西汉 · 王凤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
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
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
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
皆不宜在诸侯王。
不可予。
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
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
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
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汉书·宣元六王传》:东平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云云。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辛庆忌 西汉 · 王凤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徵入,历位朝廷,莫不信乡。
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
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
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
臣凤不宜久处庆忌之右(《汉书·辛庆忌传》:庆忌左迁酒泉太守,岁馀大将军王凤荐云云。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
黄雾对 西汉 · 杨兴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五
阴盛侵阳之气也。
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汉书·元后传》:成帝王凤大司马大将军,又封太后同母弟崇、庶弟谭等。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
王凤(初即位) 西汉 · 汉成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八
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
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大将军乃引过自予,欲上尚书事,归大将军印绶,罢大司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
朕委将军以事,诚欲庶几有成,显先祖之功德。
将军其专心固意,辅朕之不逮,毋有所疑(《汉书·元后传》)
王凤阳朔初 西汉 · 汉成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八
朕秉事不明,政事多阙,故天变娄臻,咸在朕躬。
将军乃深引过自予,欲乞骸骨而退,则朕将何向焉?
《书》不云乎?
「公无困我」。
务专精神,安心自持,期于亟瘳,称朕意焉(《汉书·元后传》)
奏记王凤冯野王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长安谒,不分别予赐
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夫三最予告,令也;
病满三月赐告,诏恩也。
令告则得,诏恩则不得,失轻重之差。
二千石病赐告得归有故事,得去郡亡著令。
传曰:「赏疑从予,所以广恩劝功也;
罚疑从去,所以慎刑,阙难知也」。
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甚违阙疑从去之意。
即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马之重,不宜去郡,将以制刑为后法者,则野王之罪,在未制令前也。
刑赏大信,不可不慎(《汉书·冯奉世附传》:杜钦大将军莫府,奏记。又见《艺文类聚》五十四。)
王凤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礼一娶九女,所以极阳数,广嗣重祖也;
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
娣侄虽缺不复补,所以养寿塞争也。
故后妃有贞淑之行,则胤嗣有贤圣之君;
制度有威仪之节,则人君有寿考之福。
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
女德不厌,则寿命不究于高年。
书》云「或四三年」,言失欲之生害也。
男子五十,好色未衰;
妇人四十,容貌改前。
以改前之容侍于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徕异态,后徕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是以晋献被纳谗之谤,申生蒙无罪之辜。
今圣主富于春秋,未有适嗣,方乡术入学,未亲后妃之议。
将军辅政,宜因始初之隆,建九女之制,详择有行义之家,求淑女之质,毋必有色声音技能,为万世大法。
夫少,戒之在色,《小卞》之作,可为寒心。
将军常以为忧(《汉书》本传)
复说王凤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诗》云:「殷监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刺戒者至迫近,而省听者常怠忽,可不慎哉!
前言九女,略陈其祸福,甚可悼惧,窃恐将军不深留意。
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
迹三代之季世,览宗、宣之飨国,察近属之符验,祸败曷常不由女德?
是以佩玉晏鸣,《关雎》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
故咏淑女,几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
夫君亲寿尊,国家治安,诚臣子之至愿,所当勉之也。
《易》曰:「正其本,万物理」。
凡事论有疑未可立行者,求之往古则典刑无,考之来今则吉凶同,卒摇易之则民心惑,若是者诚难施也。
今九女之制,合于往古,无害于今,不逆于民心,至易行也,行之至有福也,将军辅政而不蚤定,非天下之所望也。
将军信臣子之愿,念《关雎》之思,逮委政之隆,及始初清明,为汉家建无穷之基,诚难以忽,不可以遴(《汉书》本传)
王凤重后父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
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初后父嘉自元帝时大司马车骑军,辅政已八九年矣。及成帝立,以元舅王凤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
王凤罽宾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罽宾王阴末赴本汉所立,后卒畔逆。
夫德莫大于有国子民,罪莫大于执杀使者,所以不报恩,不惧诛者,自知绝远,兵不至也。
有求则卑辞,无欲则娇嫚,终不可怀服。
凡中国所以为通厚蛮夷,惬快其求者,为壤比而为寇也。
今县度之阸,非罽宾所能越也。
其乡慕,不足以安西域
虽不附,不能危城郭。
前亲逆节,恶暴西域,故绝而不通;
今悔过来,而无亲属贵人,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故烦使者送至县度,恐失实见欺。
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
起皮山南,更不属汉之国四五,斥候士百馀人,五分夜击刁斗自守,尚时为所侵盗。
驴畜负粮,须诸国禀食,得以自赡。
国或贫小不能食,或桀黠不肯给,拥强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丐无所得,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
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又有三池盘石阪,道狭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
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馀里乃到县度。
畜队,未半坑谷尽靡碎;
人堕,势不得相收视。
险阻危害,不可胜言。
圣王分九州,制五服,务盛内,不求外。
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蛮夷之贾,劳吏士之众,涉危难之路,罢弊所恃以事无用,非久长计也。
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汉书·西域传》)
王凤处置夜郎等国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太中大夫匡使和解蛮夷王侯王侯受诏,已复相攻,轻易汉使,不惮国威,其效可见。
恐议者选耎,复守和解,太守察动静,有变乃以闻。
如此,则复旷一时,王侯得收猎其众,申固其谋,党助众多,各不胜忿,必相殄灭。
自知罪成,狂犯守尉,远臧温暑毒草之地,虽有孙吴将,士,若入水火,往必焦没,知勇亡所施。
屯田守之,费不可胜量。
宜因其罪恶未成,未疑汉家加诛,阴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豫调谷积要害处,选任职太守往,以秋凉时入,诛其王侯尤不轨者。
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
如以先帝所立,累世之功不可堕坏,亦宜因其萌芽,早断绝之,及巳成形然后战师,则万姓被害(《汉书·西南夷传》)
王凤治河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前河决,丞相史杨焉言延世受焉术以塞之,蔽不肯见。
今独任延世,延世见前塞之易,恐其虑害不深。
又审如焉言,延世之巧,反不如焉。
且水势各异,不博议利害而任一人,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
如此,数郡种不得下,民人流散,盗贼将生,虽重诛延世,无益于事。
宜遣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杂作
延世与焉必相破坏,深论便宜,以相难极
、延年皆明计算,能功利,足以分别是非,择其善而从之,必有成功(《汉书·沟洫志》)
复说王凤起就位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将军深悼辅政十年,变异不已,故乞骸骨,归咎于身,刻己自责,至诚动众,愚知莫不感伤。
虽然,是无属之臣,执进退之分,洁其去就之节者耳,非主上所以待将军,非将军所以报主上也。
周公虽老,犹在京师,明不离成周,示不忘王室也。
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就封于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夫欲天下治安变异之意,莫有将军,主上照然知之,故攀援不遣,《书》称「公毋困我」!
将军不为四国流言自疑于成王,以固至忠(《汉书》本传)
复说王凤举直言极谏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以为不坐官职,疑其以日蚀见对有所言也。
假令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
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
如是,塞争引之原,损宽明之德。
钦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并见郎从官展尽其意,加于往前,以明示四方,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也。
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汉书》本传)
王凤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周公身有至圣之德,属有叔父之亲,而成王有独见之明,无信谗之听,然流言周公惧。
穰侯昭王之舅也,权重于秦,威震邻敌,有偃伏之爱,心不介然有间,然范睢起徒步,由异国,无雅信,开一朝之说,而穰侯就封。
及近者武安侯之见退。
三事之迹,相去各数百岁,若合符节,甚不可不察。
将军周公之谦惧,损穰侯之威,放武安之欲,毋使范睢之徒,得间其说(《汉书》本传)
复对 其二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五
方今四夷宾服,皆为臣妾,北无薰粥、冒顿之患,南无赵佗吕嘉之难,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
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吴、楚、燕、梁之势,百官盘互,亲疏相错,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洞洞属属,小心畏忌,无重合安阳博陆之乱。
三者无毛发之辜,不可归咎诸舅。
此欲以政事过差丞相父子、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皆瞽说欺天者也。
窃恐陛下舍昭昭之白过,忽天地之明戒,听晻昧之瞽说,归咎乎无辜,倚异乎政事,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
陛下即位,委任遵旧,未有过政
元年正月,白气较然起乎东方,至其四月,黄浊四塞,覆冒京师,申以大水,著以震蚀
各有占应,相为表里,百官庶事,无所归倚,陛下独不怪与?
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表也;
黄浊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
夫贱人当起,而京师道微,二者已丑。
陛下诚深察愚臣之言,致惧天地之异,长思宗庙之计,改往反过,抗湛溺之意,解偏驳之爱,奋乾刚之威,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进,犹尚未足也。
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
推法言之,陛下得继嗣于微贱之间,乃反为福。
得继嗣而已,母非有贱也。
宫女史使令有直意者,广求于微贱之间,以遇天所开右,慰释皇太后之忧愠,解谢上帝之谴怒,则继嗣蕃滋,灾异讫息。
陛下则不深察愚臣之言,忽于天地之戒,咎根不除,水雨之灾,山石之异,将发不久,发则灾异已极,天变成形,臣虽欲捐身关策,不及事已。
疏贱之臣,至敢直陈天意,斥讥帷幄之私,欲间离贵后盛妾,自知忤心逆耳,必不免于汤镬之诛。
此天保佑汉家,使臣敢直言也。
三上封事,然后得召,待诏一旬,然后得见。
夫由疏贱纳至忠,甚苦;
由至尊闻天意,甚难。
语不可露,愿具书所言,因侍中奏陛下,以示腹心大臣。
腹心大臣以为非天意,臣当伏妄言之诛;
即以为诚天意也,奈何忘国家大本,背天意而从欲!
唯陛下省察熟念,厚为宗庙计(《汉书·谷永传》:王凤方见柄用,阴欲自托,乃复曰云云。时对者数十人,杜钦为上第焉。)
王凤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将军说其狂言,擢之皂衣之吏,厕之争臣之末,不听浸润之谮,不食肤受之诉,虽齐桓、晋文用士笃密,察父悯兄覆育子弟,诚无以加!
昔豫子吞炭坏形以奉见异,齐客陨首公门以报恩施,知氏、孟尝犹有死士,何况将军之门(《汉书·谷永传》、《艺文类聚》三十三。)
上书言王凤专擅 西汉 · 梅福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
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
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不可为言也。
高祖纳善若不及,挫渡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
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
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当此之时,天下几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
何者?
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闑鬻者,不可胜数。
汉家得贤,于此为盛。
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
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
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
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
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
缪公行伯,繇余归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
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
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人。
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高祖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祇鹊遭害,则仁鸟增逝;
愚者蒙戮,则知士深退。
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
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
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卜之,一矣。
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讳之召,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
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
阴盛阳微,金铁为飞,此何景也!
汉兴以来,社稷三危。
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
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
《书》曰:「毋若火,始庸庸」。
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已(《汉书·梅福传》:成帝委任王凤,凤专执擅朝,而京兆尹王章为凤所诛。上书,不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