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端禅师 北宋 · 郭祥正
 押词韵第十四部
十年不变旧,交深情愈淡。
世乐贻真羞,去若出阱陷。
故林泉石新,悠然在虚鉴。
寂寂夜香沉,无心答钟梵。
端和尚塔铭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罗浮野录》卷四
师之道,超佛越祖;
师之言,通今彻古。
收则绝纤毫,纵则若猛虎。
白云端和尚(一)二首 其一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七
少处更减,多处又添。
达磨不会,却反西天。
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二。
白云端和尚(二)二首 其二 宋 · 释宗杲
 押先韵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七
饥餐渴饮,闲坐困眠。
赤手杀人,血溅梵天。
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二。
徐提刑敦立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五、《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三
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
何谓有所得心?
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
何谓无所得法?
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著者是。
不见释迦老子法华会上,舍利弗殷勤三请,直得无启口处,然后尽力道得个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此是释迦老子初悟此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之椎轮也。
雪峰真觉禅师为此事之切,三度到投子,九度上洞山,因缘不相契。
后闻德山周金刚王化,遂造其室。
一日问德山:「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
德山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
后又问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
德山拈拄杖便打,云:「道甚么」!
雪峰于棒下,方打破漆桶。
以是观之,思量计较聪明灵利,于此个门中一点也用不著。
古德有言:「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拟议寻思便落意识」。
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
故知心意识非独障道,亦使得人七颠八倒作诸不善。
既有究竟此道之心,须有决定之志,不到大休大歇大解脱处,誓毕此生不退不堕。
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
人世间尘劳中事无尽无穷,拨置了一重又一重来,如连环如钩锁相续不断。
志意下劣者,往往甘心与伊作侣伴,不觉不知被伊牵挽将去。
除是当人夙有愿力,方肯退步思量。
永嘉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若如是思量,蓦然向思量不及处见得,无一物底法身,即是当人出生死处。
前所云无所得法,不可以有所得心求,便是这个道理也。
士大夫一生在思量计较中作活计,才闻善知识说无所得法,便心里疑惑,怕落空去。
妙喜每见如此说者,即问他:「只这怕落空者,还空也无」?
十个有五双分疏不下。
盖平时只以思量卜度为窟宅,乍闻说著不得思量底话,便茫然无讨巴鼻处。
殊不知只这无讨巴鼻处,便是自家放身命底时节也。
敦立道友靖康中在夷门相会,是时春秋鼎盛,便知有此段大事因缘,可以脱离生死,与乃兄敦济,时来扣问圜悟先师。
但妙年身心,未能纯一专志理会个事。
别来忽地过了三十馀年,绍兴己卯秋,予因到育王,经由越上,时敦立提总宪纲,始获再会。
握手剧谈,坐间只以此一段因缘为未了,更不及世间尘劳之事。
非百劫千生曾承事真善知识,种得般若种子在藏识中,则不能如是把得定、作得主宰、信得谛当、不退初心,真火中莲华也。
但以博极群书,于九经十七史内入得太深,聪明太过,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应缘处牵挽将去,故于脚跟下不能得啐地折、嚗地断耳。
若时时正念现前,怕生死之心不变,则日月浸久,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
且那个是熟处?
聪明灵利思量计较底是。
那个是生处?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抟量卜度不到,无尔用心安排底是。
蓦然时节到来,或于古人入道因缘上,或因看经教时,或于日用应缘,若善若不善,若身心散乱,若逆顺境界现前,若暂得心意识宁静时,忽地蹋翻关棙子,不是差事。
示妙圆道人(李知省宅)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五、《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三
欲超生死越苦海,应当竖起精进幢,直下信得及。
只这信得及处,便是超生死越苦海底消息。
释迦老子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又云:「信能远离生死苦,信能必到如来地」。
要识如来地么,亦只是这信得及底。
既信得及,不须起心动念求出生死,但十二时中念念不离,决定要得入手,方为勇猛之士。
若半信半疑,则不相续矣。
此事不论男之与女、贵之与贱、大之与小,平等一如。
何以故?
世尊在法华会上只度得一个女子成佛,涅槃会上亦只度得一个广额屠儿成佛。
当知此二人成佛,亦别无功用,亦只是直下信得及,更无第二念。
便坐断报化佛头,径超生死,亦别无道理。
妙圆道人虽是女流,立志不在成佛底女子下,又能知有此段奇特因缘,决定要出生死因。
以此纸乞指示,掇笔挥汗,书此示之。
仍令看个话头,僧问马祖:「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妙圆道人日用只如此看。
祝祝。
示妙净居士赵观使师重)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四、《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
既已知有此段大事因缘,决定不从人得,则便好顿舍外尘,时时向自己脚跟下推穷。
推来推去,内不见有能推之心,外不见有所推之境,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
如水上放葫芦,无人动著,常荡荡地,拘牵他不得,惹绊他不得,拨著便动,触著便转。
如是自在,如是瞥脱,如是灵圣,不与千圣同途,不与衲僧措借,直能号令佛祖,佛祖号令他不得。
当人知是般事,便好猛著精彩,向百尺竿头快进一步。
如进得这一步,则不异善财童子,于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
似这般境界,亦不是外边起心用意修證得来,只是当人脚跟下本来具足底道理耳。
不见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
何故?
毫釐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
及其厌之,又成大患。
恁么说话,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前所云「内不见有能推之心,外不见有所推之境」,便是这个道理也。
这个道理向事上觑则疾,若向意根下思量卜度,则转疏转远矣。
所以释迦老子法华会上,只度得个八岁底女人,华严会上只度得个童子,涅槃会上只度得个屠儿。
看他这三个成佛底样子,又何曾向外取證、辛勤修学来?
佛亦只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只说为他保任而已,且不说有法可传,令汝向外驰求,然后成佛。
幸有如此体格,何故不信?
苟能直下信得及,不向外驰求,亦不于心内取證,则二六时中随处解脱。
何以故?
既不向外驰求,则内心寂静;
既不于心内取證,则外境幽闲。
故祖师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彊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当知内心、外境,只是一事,切忌作两般看。
记得沩山仰山:「妙净明心,子作么生会」?
仰山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沩山云:「汝只得其事」。
仰山云:「和尚适来问甚么」?
沩山云:「妙净明心」。
仰山云:「唤作事得么」?
沩山云:「如是如是」。
观使师重身生富贵之家,不为富贵囚执,而夙植德本,自然知有此段不可思议事,可以于生死岸头为舟为航为凭为仗。
故时时退步,肯向脚跟下推究。
乃为立道号曰「妙净居士」,师重勉之。
行住坐卧造次颠沛,不可忘了妙净明心之义。
妄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只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举来举去,和这举话底亦不见有。
只这知不见有底亦不见有,然后此语亦无所受,蓦地于无所受处,不觉失声大笑,一巡时便是归家稳坐处也。
多言多语,返相钝置,且截断葛藤。
白云端和尚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达摩梁武帝问圣谛第一义。
烧得通红打一椎,周遭跋剌火星飞。
鹘论成个金刚杵,放向门前卖与谁?
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 南宋 · 释智愚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来拜东山祖,峰高日未央。
遐瞻心已足,右绕兴何长。
啼鸟惊人去,飞花过水香。
西河牙爪在,曾不愧汾阳
白云端和尚 南宋 · 释智愚
 押屋韵
接纳少机关,勘验无眼目。
时时膈气筑,只要煨芦菔
题宣上人栖碧轩 明 · 朱同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谪仙不答俗人问,此是西来第一禅。
究竟本无文字教,品题犹有短长篇。
轩开净几云生座,栏瞰清溪水涨川。
忽忆门前车马事,故知宣老即青莲。
注: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此李谪仙诗也大慧语录云归宗可宣禅师与郭功甫友善功甫时任星子寄书云且托生君家六年望君见顾功甫得书惊喜中夜见入内妻果有妊及生即名老才周岁记问如昔逮三岁白云端和尚过其家才见便呼师侄端云和尚相别几年屈指云四年端云在甚处云白云座上吃油𥻓忽门外推车过端云门外甚么声作推车势端云过后如何答曰平地一条沟云
浔阳能仁寺堂厨记嘉祐四年九月 北宋 · 释守端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古之称善知识者,盖专以祖法为务。
旦夕坐于方丈间,应诸学者之问而决疑焉。
若院之事,则有学者分而集之。
故善知识之称,得其实而有尊矣。
嘉祐丙申孟夏,自圆通应命来继兹席。
虽不揆其实而至,且患其法堂厨舍,悉皆颓圮,有风雨不堪之忧,何足以容众而继人之后者哉!
已而得州人周氏怀义大新其堂,明年有慕蔺来者,又新其厨,然后风雨不足忧,而徒众得以安焉。
周氏素达于吾教,不欲书以自显。
愚谓厨资出诸远近之人,不书之无以嘉其善,乃并以二善刻于厨壁。
噫,考于古之称善知识者之义,愚尚有愧焉!
己亥九月十七日,住持沙门守端述。
按:《云卧纪谈》卷上,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一套第一册。
偈七首 其六 北宋 · 释守端
 押阳韵
诸人法眼藏,千圣莫能当。
为君通一线,光辉满大唐
须弥走入海,六月降严霜。
法华虽恁道,无句得商量。
蒋待制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五
此段事,天人群生至于佛祖,皆承威力。
但以群灵虽蕴此而冥昧,枉受沉溺,佛祖达此而超證,迷悟虽殊,其不思议一也。
是故佛祖开示直指,莫不令一切含灵,各各独了自己本来圆具、清净妙明真心,更不留如许尘劳妄想,计念知见,直向五蕴身田,回光返照,湛寂如如,廓尔承当,明见此正性。
此性即心,此心即性。
浩浩作为,应在六根门头,千变万化,初不摇动,故号常住本源
若达此本,力用所作,无不透彻。
须是截流而證,若踟蹰动念,则没交涉也。
唯是当人根性素来纯静深沉,为最易为力,只略返照一透,便可證入。
古人谓此为无尽藏,亦名如意珠亦号金刚宝剑
要深具信根,信此不从他得,行住坐卧,凝神寂照,净裸裸地,无间无断,自然诸见不生,契此正体。
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实无虚,离名离相,即是当人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
古德所以扬眉瞬目,拈槌竖拂,行杖行喝,微言妙句,百千亿方便,无不令人向此透脱。
一才透得,便深彻源,弃却敲门瓦子,了无毫发当情。
三十二十年于中履践,截断路布葛藤,闲机破境,翛然无心,乃安乐之歇场也。
所以道,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摩竭掩室,毗耶杜词,人皆以为极致,殊未梦见渠脚指头。
在大人大见,大智大用,岂拘格量哉!
直是痛的的地,恨不两手分付,那论浅深、得失、彼我,现量纷纭,和泥合水耶?
且如佛未出世,祖师未来,世界未成,虚空未现,向甚处扪摸?
要须丧却机心,死却知见,脱去世智辩聪,放下直如枯木朽株相似,蓦地体得到绝气息处,淡然忘怀,万年一念,将养保卫,久久纯熟,子细返观,便谙得摩竭净名来脉也。
赵州临示寂,封一柄拂子,送与镇府大王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
原其高识远见,岂令人滞于相,执于言,缚于耶?
唯直了證,则活鱍鱍有出群作略,乃能担负,如水入水,似金博金也。
襄阳郡王常侍沩山大圆得旨,一日,有僧从沩山来,常侍问:「山头老汉有何言句」?
僧云:「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沩山竖起拂」。
常侍云:「山中如何领解」?
僧云:「山中商较,即色明心附物显理」。
常侍云:「会便会,著甚死急!
汝速回去,待有书与老师」。
僧驰书回,沩山拆见,画一圆相于中,书个日字,沩山呵呵大笑云:「谁知吾千里外有个知音」。
仰山云:「也只未在」。
沩山云:「子又作么生」?
仰山于地上画一圆相,书个日字,以脚抹之而去。
看他得底人步骤趣向,岂守窠窟耶?
个里若善观其变,则能原其心。
既能原其心,则有自由分。
既有自由分,则不随他去也。
既不随他去,何往而不自得哉!
每接士大夫,多言尘事萦绊,未暇及此,待稍拨剔了,然后存心体究。
此虽诚实之言,然一往久在尘事中,只以尘劳为务,头出头没,烂骨董地熟了,只唤作尘事,更待拨却尘缘,方可趣入。
其所谓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岂是尘劳之外,别有此一段大因缘耶?
殊不知大宝聚上放大宝光,辉天焯地,不自省悟承当,更去外求,转益辛勤,岂为至要!
若具大根器,不必看古人言句公案,但只从朝起,正却念,静却心。
凡所指呼作为,一番作为一番,再更提起审详,看何处起,是个甚物作为,得如许多。
当尘缘中一透,一切诸缘靡不皆是。
何时拨剔,即此便可超宗越格,于三界火宅之中,便化成清净无为清凉大道场也。
法华》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
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始。
示照道人(尼)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
释门奇特,径截超證,速与般若相应,无出禅宗,此乃如来最上乘清净禅也。
灵山拈花,金色头陀微笑,迦文付授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教外别行单传心印,历代四七。
至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无论凡圣久近,但根器相投,一念透脱,更不假三僧祇劫,便證本来圆成净妙调御。
是故游泳此宗,资大法器,从初立志跂步,便要超卓。
所谓立地成佛,暂时歛念,便證无生,不立前后际。
不从他得,惟是自己分上猛利操修。
如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斩。
性灵瞥脱,前念是凡,后念是圣,拟不拟凡圣,一如含吐十虚,更无方所
永嘉道:「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法华会上,龙女献一珠,即成正觉,岂非转念便證妙果耶?
盖此法天地不能覆载,虚空不可包容,蕴在一切含灵根脚,为一切依倚,长时净裸裸,无处不周。
但为情识所拘,闻见所隔,妄认缘影为心,四大为身,不能證得此正体。
所以诸圣以悲愿力指出示人,令一切群生有根器者,回光返照,单拈独證去。
只如龙女所献之宝,即今在甚处?
若才举著,便和坐子承当得,终不向语言中作解会,心机意想里作窠窟,便与灵山无垢世界无二无别也。
从上来唯贵最初一念,最初一句,念未生,声未发,直下截断,千圣灵机,万灵印契,一时划破,可不是脱洒自由,得大自在要妙处耶?
庞居士马大师:「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
马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此个公案多有涉唇吻商量,作机境解会,殊不禀宗猷也。
要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能逆流超證,乃解翻却二老铁船,始到壁立万仞处,方知无许多事。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终。
白云端和尚真赞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
杨岐脑后眼岂亲,透得金尘能几人。
扶持临济,一拳拳倒黄鹤楼
华劈二祖,鼻孔依前搭上唇。
白云端和尚 北宋 · 释清远
 押宥韵
纲纪著明,不忘付授。
净空无际,如日处昼。
欲究根源,瞻之龙岫。
夹山第十五代本禅师塔铭1109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寺
师讳智本筠高安郭氏子。
生五岁大饥,有贵客过门,见其气骨,留万钱与其父母,欲携去。
祖母刘适从旁舍归,顾见怒曰:「儿生之夕,吾梦天雨华吾家,吉兆也。
宁饥死,不以与人」。
推钱还之。
既长大,游报慈寺,闻僧说出家因缘,愿为门弟子。
刘氏喜曰:「此吾志也」。
年十九试经为僧,明年受具足戒,即往游方。
时云居舜老夫、开先暹道者,法席冠于庐山,师往来二老之间。
久之,闻法华端禅师者深为法窟,气压丛林,盖临济九世之孙也,而杨岐会公之的嗣也,师往谒之。
遂留十年,名声远闻。
舒州太守李公端臣,请说法于龙门,辞去之日,领众送之。
师马逸而先,顾曰:「当仁不让」。
笑谓大众曰:「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
其父子法喜游戏多类此。
未几,屏院事,乃还庐山
曾丞相翰林学士出领长沙,以礼迎居南岳之法轮,学者争宗向之。
迁居南台,自南台迁居道林,自道林迁居云盖,自云盖迁居石霜,凡十三年,道大显著,劝请皆一时名公卿。
师既老矣,而湖北运使公举必欲以夹山致师,师亦不辞,欣然曳杖而去。
人登问之,答曰:「系情去留,岂道人事?
湖南湖北,真一梦境尔,何优劣避就之耶」?
大观元年上元夕,沐浴更衣,端坐终于夹山之正寝,阅世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二,阇维齿骨,数珠不坏,葬于乐普庵之西。
师性真率不事事,胆气盖于流辈,作为偈语,肆笔而成,亦一时禅林之秀者。
余未识师,闻清凉洪禅师言其为人甚详。
后二年,门人处晓出开福英禅师所撰行状来乞铭,铭曰:
定慧圆明,力无所畏。
显于湘南,遂起临济
学者如云,异人辈出。
与南,绝群超逸。
号末法中二甘露门
夹山本,实的孙。
七移法席,籍其声华。
迅机雄辩,能世其家。
放怀清真,亦足风味。
睥睨死生,盖其一戏。
白塔林间,矫如飞鹤。
不涉春缘,碧岩花落。
杨岐方会禅师语录序皇祐二年二月 宋 · 释文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
李唐朝有禅之杰者马大师,据江西泐潭。
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机
黄檗运,得其大用,自馀唱导而已。
出颙,颙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圆,圆出会。
初住袁州杨岐,后止长沙云盖。
当时谓得其大机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独会师欤。
师二居法席,凡越一纪,振领提纲,应机接诱,富有言句,不许抄录。
衡阳守端上人默而记诸,编成一轴。
愚仰惠师之名久矣,因就求其编轴,焚香启读。
大矣哉!
师之机辩也,若巨灵神劈开太华、首阳,河流迅急无凝滞。
匪上上大乘根器,曷能凑之乎!
命愚为序,贵师之道流传天下。
且会师之名与道深,于识者悉闻之,故不可辞饰,但实序其由。
袁州宜春人姓冷氏,落发于潭州浏阳道吾山。
俗龄五十四,卒于云盖山,塔存焉。
皇祐二年仲春既望日,湘中苾刍文政述。
按:《古宿尊者语录》卷一九,频伽藏本。又见《大正藏》卷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