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方务德提干赴官浙西一首(时同在鸬鹚源1130年 宋 · 刘一止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鸬鹚山
二十年前湖海旧,而今人物粲琅玕。
文章自袭家风美,骨相仍无父客(四库本作容父寒。
会有忠诚能贯日,不应漫浪懒为官。
他年鹓鹭行中见,傥似鸬鹚谷(四库本作源)里看。
少保岳阳节度使万寿观使永阳郡王居广上表再辞免特授少傅食邑食实封不允批答 南宋 · 崔敦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六八、《玉堂类稿》卷四
朕惟厚陵诸王,有若端献,闻望光美,俪昔间平。
天锡善祥,十子竞爽,流泽未远,逮其闻孙。
秉德在廷,厥犹翼翼,兹朕之所嘉卿。
今踆祠路寝,配天敷泽,非优异之恩,亡以示天下隆亲而尚贤也。
庚子之命,尚庸辞乎?
左奉议郎太平州芜湖县赵君墓表 南宋 · 韩元吉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南涧甲乙稿》卷二二
隆兴改元,予为丞大农
秋九月,有持书自外至,视其题有异,曰孤子赵而廉夫名者
视其词益异,曰不幸死芜湖矣,今奉其丧归,惟君与最厚,愿具舟以行。
予大惊,是予友任卿子耶,因哭之失声。
遂告任卿所厚善,侍御史周元特而下与朝士之识任卿者,莫不愕立聚叹,以谓任卿而止于此也。
明年,其弟益卿既葬任卿于处州严水县孝行乡大曲之原,而来请曰:葬遽不及铭也,愿有以表之。
始予官龙泉,与任卿兄弟善,后官建安,又与任卿游加密。
平生之交无一二数,固宜为此者。
盖任卿赵氏,讳彦堪,任卿其字也。
胄出秦悼王
曾祖叔昂,保宁观察留后东阳郡
祖千之,莫州防禦使文安侯
父公绍,承节郎
任卿与其弟自少来外家,承节君陷于京师,母夫人吴氏继丧,相与力学取应。
而任卿对策居第二,授保义郎,法当得任。
叹曰:任则废学矣,父母皆不及养,吾何可不自立!
约其弟俱奉祠以举进士
五监南岳,再贡于礼部,始中其科,得出身,改授太平州芜湖县绍兴丁丑岁也。
任卿未登第时,尝为建州都作院郡守部刺史咸以笺奏属之,待以文士
而任卿自课其职益严,曰不可以是而怠也。
及在芜湖,岁大水,周行田间,其下无敢秋毫取于民者。
会敌犯淮甸,大军道邑日数千人,近乡汹汹,盗且起,令移疾不视事。
任卿慨然趋县之堂上,独立指呼,无一不办治。
歛居民壮健者为兵,列五戍境上,命土豪主之,鼓声相闻,盗以不发。
安抚使始命属县团结民兵,而邑以先具告。
户部侍郎刘季高按行江东,才之,委以鹿角寨。
任卿曰:「寨固易事,今淮既扰矣,民渡江接武,天寒无食,冻馁死道路,是敌未至而先害之也,愿以常平米赈之两月」。
季高是其请,由是所全活甚众。
明年边事息,任卿谒于县,冀新县学以起乡闾之秀者,众皆难之。
任卿笑曰,县官衔有天子命,以主学事为名,今名存实废,得乎?
请无藉民力而以己力,因相与出俸,邑之豪于财者皆来助,而学以成。
参知政事虞公为守,一见喜之,符檄下于邑者不他属也。
虞公制置荆襄,将辟以从,而任卿已疾矣。
任卿初以盛夏受民输缣劳甚得疾,而医者误投其药,县民闻之,日踵门问状。
逮其亡,皆抵缣于地,号呼相吊,以为自是不可活也。
夫以任卿临政无所自私,能钤制吏奸而得民情如此,使其致位寖高,得年且永,则其施设庸可既
盖宋兴,号贤宗室不过工文词、察吏事,类能表暴自见。
至任卿则衣冠笑貌,退然如寒士,识与不识,莫辨其宗室子也。
其为文赡而蔚,诗敏以妙,于书无所不通,而未尝以其所长盖人
遇事裁决精审,优游不迫,亦不肯近为名声。
与之居莫见其喜愠,然久而后知其益。
又其人方颐而博背,敦敏重厚,可望以功名者,而官仅七品,仕止县佐,年才四十有三,天之祐善非
人之骨相抑又何可期
吾闻天之道吝于与人之贤,而不吝于与人之寿,无以畀其身,必有以昌其家,则人亦徒为任卿戚戚也。
娶吴氏,其母舅归州司理参军钦降之女。
男三人,廉夫其长也,次宽夫立夫
女六人,长前夭,馀尚幼。
任卿卒以元年秋七月十九日,葬以其年十一月四日,积官自忠训郎左宣教郎,后以年劳加覃恩至左奉议郎云。
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淳祐六年十二月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史记》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苦音怙,县本属陈,因楚灭陈,故属楚,即今之亳州真源县也,濑或作厉。杜云:濑水出其西,故以名乡。)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盖尝适周问礼焉(《礼记·曾子问》郑氏注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与孔子同时。」疏云:「老聃,即老子也。」《说文》云:「聃,耳曼也。」《后汉·窦章传》注云:「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道藏玄妙玉女内传》其略云:玉女自九天降为天水尹氏女,适李灵老君,于殷阳甲十七年乘日精化流珠入玉女口中,已而孕,历八十一年,以武丁九年降诞。文王西伯时召为守藏史。故《论语》郑玄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聃也。」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成康之时尚为柱史昭王时乃去官,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博士吴扬昊云:「既生商日,复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按《实录》云:自商武丁九年周赧王九年升昆崙、还紫微上宫之时,计九百九十六年。《史记》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老子在代二百馀年,乃入流沙。此以孔子时人斟酌其岁数,不能知其实,所以每事言「盖」言「或」,及云「莫知所终」。)
故《家语》云: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语,于是孔子发「犹龙」之叹。按《混元实录》:昭王时出关,穆王元年中夏平王东迁复出关,至西海校仙再还中夏,此问礼及五行等事,乃敬王十七年也。)」。
老子居周,久之不得以行其道,乃去周,寻欲西化异俗,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尹喜字公文盩厔县龙乡闻仙里人也。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尝结草为楼,仰观乾象。康王朝为大夫,后召为东宫宾友,昭王时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函谷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王从之。至关,乃曰:「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先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预斋戒,使扫道烧香以俟。是时,老君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壬午驾青牛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将,往开化西域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白舆,驾青牛至,吏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乃入白喜,即具朝服出迎,叩头邀之。老君逊谢至三,尹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大圣人之徵。」于是为留官舍,设座,行弟子礼。乃辞疾去官。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二十八日,授以五千言至次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南山阜辞决升天,戒以千日外寻吾于青羊之肆,至二十七年会于蜀李太官家。是时诸天众仙浮空而至,老君乃敕五老上帝等授《玉册金文》,赐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赐紫服、芙蓉冠等,从游八纮之外也。)
谓之老子者,盖生而白首,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道德经》者,其文载道德之旨,而可以常由也。
《唐艺文志》曰: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云玄序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班固载《老子传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魏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晋羊祜、裴处思、苻坚时沙门罗什后赵佛图澄僧肇梁陶弘景后魏卢景裕刘仁南齐顾欢灵仙人、秦杜弼、宋张凭梁武帝梁简文帝、张嗣、梁道士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陈道士褚柔、道士李播、刘进唐魏徵傅奕、杨上善、贾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韦录、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远、薛季昌、王鞮、赵志坚、车惠李荣、黎元兴、张慧超龚法师、任太玄、申甫张道成玄英、符少明。《唐艺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李允愿、陈嗣古、冯廓、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而藏中所存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著于志,始知所录犹有未尽,惜名存书亡者十盖八九。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耦。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清源子刘骥曰:「矢口而言,未尝分为九九章也。」严遵以阳九阴八相乘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总为上下篇。广川董逌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庙中。」玄宗《释题》云:「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其末又云:「是知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江袤云:「余昔于藏书家见《古文老子》,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亦颇疑后人析之也。」玄宗司马子微三体写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傅奕考覈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史记》云五千馀言,但不满六千,则是矣。今云五千文者,举全数也。彭㭒《皇宋集注》有政和御注、道士陈景元、司马温公苏文定公辙王荆公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仙姑曹道冲、马蹄山达真子、了一子、李文和陈象古、叶梦得、清源子刘骥朱文公熹黄茂材程文简公大昌林东邵若愚。而倪文节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尽录。)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净无为自然为宗,以虚明应物不滞为用,以慈俭谦下不争为行,以无欲无事不先天以开人为治,其于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则太古之治可复也(《前汉·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欧阳修《崇文·总叙》云:「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时,俗尚文胜,淳朴之风无复存者,而老子纯素之道,与时偕极,必待感而后应,故不得位以推是道于天下,盖知夫时数之有所忤也。
然终不能恝然于其道之无传,是以有教无类,且而眷眷于西方之异俗,则其悯当时、虑后世之心何如哉!
犹幸斯文不坠,故西关伺驾,东鲁见龙,而书与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黄石公乐臣公、盖公之徒,盖能究其旨而体之,敛厥用于一身,则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则孝文以之为君,子房以之佐汉,曹参以之相齐,果能通一脉于苛秦之后,吁!
亦验也。
然使又有进于是,如其人羲皇之,则羲皇矣。
或者见是书词意含洪宽大,而不知致察于虚极静笃之时,存乎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务为闷闷若昏之量,而习弊反堕于优游姑息,遂有清虚不及用之讥,故不经而子视之。
呜呼,惜哉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朱文公曰:「晋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使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老子底意思。」《旧唐书·宪宗纪》李藩对曰:「《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唐兵部李约云:「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故太史公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不为无见也。)
是经大义,固已见于诸家,然或病其无所折衷。
仆昏蒙晚学,过不自量,辄采摭诸说,亦间出己见,以补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释,订以异同,图便观览,庶日益日损,而契言外之旨于绝学无忧之地也。
或谓微言隐诀,多寓其间,故以首章有「无为」,在二丹则神气水火也,「虚心实腹」,则炼铅之旨,「用兵善战」,则采铅之方,「冲」字从水从中,乃喻气中真一之水,「三十辐共一毂」,为取五藏各有六气之象及准一月火符之数。
如斯等义,今皆略之(或者盖谓无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举《潜通诀》云「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及以知白守黑为金水之说。然此乃大丹之法,准《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为药物,则《神农古文龙虎上经》三十六字,西汉淮阳王演《金碧要旨经》、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唐元阳子《金碧潜通诀》等是其法也。如《混元实录》云:「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术,然后告以道德之旨。」则是不以丹术杂于本经明矣。又曰:「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外炼之极也。」故所授太清诸经则专言金液外炼之事,然与前所举大丹之法亦少异。后辈见其有坛炉鼎灶之设,乃以灵砂金石等为外丹,殊不知后天有质阴杂非类之顽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或者又曰:无者神也,有者气也。乃以「有无交入为丹本,隐显相符是水金」,及「黑中有白为丹母,虚心实腹义俱深」,「三十辐兮同一毂」,等诗为證。此虽皆用经中之语以为诀,然其说自成一宗,盖内丹之法也。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虽曰内修之事,然与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经术各有指归,不可以一书而兼尽诸家之义,茍强引而合,皆傅会也。)
何则?
性由自悟,术假师传。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纤悉,然后无惑,区区纸上,乌足明哉!
况是经标道德之宗,畅无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环中,遽容以他说小数杂之乎!
白乐天云「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亦确论也苏文忠公轼奉诏撰《储祥宫碑》,其大略云:道家者,源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俭慈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
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学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贯通,则所谓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实昭然于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机,橐籥之用,莫非道之所为也,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祐丙午腊月望清源天庆观后学圭山董思靖书。
按:《道德真经集解》卷首,正统道藏本。
野亭祠堂记开庆元年八月 南宋 · 倪垕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景定建康志》卷三一
理在天下,惟公平可以服人心,惟忠孝可以扬先志,历世千百犹一日也。
盖作善降祥,时乃天道,而芾棠之思,必有感于中者为之,夫岂偶然也哉。
惟我圣朝以仁立国,以忠厚待士大夫,渗漉涵养,愈积愈远。
一时有位之士,知有体国奉法,爱民泽物而已。
一念精白,培寿国家之脉,源流所逮,非止其身,宜乎垂芳袭庆,代有显人。
吕、王、韩、范重圭叠舄,赫奕焜煇,衣冠之盛,其来尚矣。
东阳马公之纯庆元间承议郎主管江东转运司文字,廉平公正,克相其长,持画婉婉,迈德维多。
后六十年,当宝祐戊午,公之孙光祖,清才敏德,昭名于时。
天子鉴其忠,使华玉麟,晋以书殿,恩例视执政,皆殊遇也。
然其临民莅事,壹是以祖为法。
明年春,上以陪京之钥,非重臣不可授钺。
㮚下钟山,草木德威,衣被卓乎。
忠定之重来,都之人士,歌舞畴昔,桐乡之爱,易地皆然。
爰请运管廨之偏,缋公而祠焉。
碧瓦鳞鳞,璿题列楹,垾基拓岸,事不戒而备。
中元后二日,率属落之。
起瞻德容,丰骨远胪,苍髯古貌,衮衣朱而貂蝉峨也。
丰仪肃肃,可拱而即,溯其心君,川渟玉韫,生发迤逦,有衍未艾。
懿哉!
因乎乔木之家,盛德之祀,而验于感应之理,不可诬也。
公弱冠登隆兴进士第,与南轩东莱讲贯精详,天文地理制度之学,靡不洞究。
三山法曹,与上官争是非,民之全活者众。
有欲荐公中都官,辄逊谢之。
其介峭恬退类此。
乔文惠公行简葛端献公洪,皆横经执弟子礼。
其在邺时,吴居父镇守,有「几日不来便晚,开尽桃花」,盖与公唱酬之句,石刻尚存。
公篇章吟咏,初不苦思,而意已独至。
金陵百咏》,殆遗藁耳。
平生著述,如《书经》、《中庸》、《大学说》、《周礼随释》《、讲义》、《春秋编年图》、《豫章流芷》、《杂著》,于家史具载。
老,世号野亭先生
今祠旁扁揭,刻岁月于柱,志不忘也。
先生资政恩,累赠太子少师
祠之兴工逮讫事,凡日周一甲子。
其熏华供设,屏龛俎豆,悉仿忠宣西山二公之礼。
或曰:先生昔列属也,往拜之乎?
曰:明道尝簿正上元矣,道之所在下风,北面可也。
世无孔子,而老聃郯子愔愔于祈招,此世之所以不古。
虽然,象贤崇德,示民知所敬,抑观风者之先务云。
时开庆元年八月旦日,朝议大夫、行尚书户部郎中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倪垕记。
方虚谷问天原发微书(二) 宋末元初 · 鲍云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新安文献志》卷一○
来谕不满二百馀字,而天地之机剖矣。
因记儿时尝侍东里叶公,知天者也。
问:「乘槎之事,谓水从海逆流入天河,循环天地中,皆水也。
水溢无去处,则奈何」?
公笑而不答,有友从旁代对,谓:「海有沃焦石,水至一吸而乾;
海有尾闾穴,水至一泄而尽」。
愚曰吸与泄有限,而水无穷,亦未之信也。
及阅《隋志》,谓「阳精炎炽,入水则竭。
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减,而浸不溢」,此说固善,又遗气而说未莹。
至子方子之言一出,不取沃焦、尾闾,而取日,众聩俱醒,真名言也,足以破千载之惑矣。
愚犹有水与气之说附于后,以求印證焉。
葛洪释浑天曰:「地居天内,天大而地小。
表里有水。
天地各乘气而浮」。
此以水与气并言也。
何承天曰:「天形正圆,而水居其半。
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
日东出旸谷,西入濛汜,亦曰咸池,四方皆水,故云四海」。
朱子曰:「日月出水,乃升于天,其西下又入于水」。
此专以水言也,初不言日能涸水,水从何归。
虞耸曰:「天形穹窿如鸡子,幂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譬如覆奁于水,而奁不没,气充其中也」。
张子曰:「虚空即气,减一尺地,则有一尺气,但人自不见尔」。
又曰:「气之散于太虚,犹冰之疑释于水」。
邵子曰:「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
叔子曰:「有气莫非天」。
岐伯黄帝问曰:「大气举之」。
皆以气言者也。
愚谓言水不言气,水从何生?
言水与气,而不言日,二者何从消长?
合而论之,水也,气也,日也,三者相为循环于无穷,此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
故曰:天依形,地附气,邵子之言当矣。
水不涸于沃焦、尾闾,而涸于天之日,先生之言卓矣。
盖日圆镜千里,无幽不破,升天则万物焦,入海则万水涸。
水不涸则盈而溢,易至汎滥。
涸而不生,则气与水俱竭,天何以包地而运转不穷。
愚以意为之说曰:天包地外,所以浮之者气也,所以浮是气者水也。
气与水合,生生不穷,所以能浮天地而升降之者也。
夫天一生水,神为气主,神动气随。
气为水母,气聚则水生,所以呵气而成润。
今云蒸雾滃,则水珠流出,山川出云,则时雨以降,是其證也。
故天地阴阳二气,日夜流转,日夜熏蒸,氤氲相感,自有许多气,亦自有许多水。
生气则生水,生水则助气,气与水未尝相离。
使水溢而无日从地下以涸之,则阴气日盛而阳气日微。
有日以助之,则扶阳抑阴,而水不能为天地间之沴矣。
然日为火而常明,月为水而有盈亏者,随日以为之进退也,验之潮汐可见。
《易》曰:「明入地中,明夷」。
日从地下转也。
天在水中为《需》,浮之以水也。
故日一升而在天之阴气无不散,所以为昼。
日一入而地下之水气无不消,所以为夜。
是日也者,所以下抑阴,上扶阳,以与天地相为长久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