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郑毅夫 宋 · 许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明时乐事输诗酒,帝里风光剩占春。
况是白衣重得侣,不堪青旆自招人。
早知玉漏催三鼓,肯把金貂换百巡。
大抵仁人怜气类,不教孤客作囚身(以上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二 《竹庄诗话》:《青琐集》云:方勉及甫许虞部女,好学能诗。尝同妻夜看《晁错传》,许氏有诗云云。后与故人饮于市,醉犯夜禁囚于府庭。时郑毅夫作尹,许氏投诗云云。遂释其夫。)
论礼乐 其三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七、《慈湖先生遗书》卷九
《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曰鬼。
《孔子家语》:「子羔问庙制于孔子孔子曰:『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太祖近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
《王制》亦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郑康成据《礼纬》谓夏五庙,殷六庙,周七庙。
康成岂未见《商书》之《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则殷七庙甚明。
谓周七庙,大概是矣,而亦有始末。
《礼器》曰:「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六尸,六庙也。
周之始,享尝之庙六而已。
康成之注曰「后稷发爵,不受旅」,凿说也。
《礼器》方言「尸」,岂有发爵之尸而独不及乎?
康成不思武王欲祖文王之心,而执七庙之常说也,又忘《祭法》「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欤?
康成礼学详审,然不无差失。
其甚病者,不善属文,而好穿凿牵合。
此注「周旅酬六尸」,谓后稷发爵之尸不言,亦不善属文之验也。
康成改「醴宾」为「礼宾」,改「醴妇」为「礼妇」,以「唯舒武」为「唯舒」。
《冠礼》:「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
强注作「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
其不善属文之状若此者众。
《孔子家语》虽曰「孔子观周,遂入太庙、后稷之庙」,然此乃记者之言,非孔子之言,况《家语》所记多误。
是时其以文王未正太祖之名位,而周人或以称后稷之庙耶?
《祭法》及《孔子家语》皆曰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则文王太祖甚明。
《家语》及《祭法》皆曰远庙为祧,而康成以有功德者为二祧,夫远庙不以功德言也。
孔子谓以功德见祖宗者,其庙不毁,则殷之太宗中宗高宗皆当不毁,康成又将何以处之?
天子之庙七,而周旅酬六尸六庙者,武王将以祖文王,虚其位以待之也。
太祖不可迁也,是故周之始享尝之庙六而已。
后稷虽以始祖亦有庙,而不与六庙同,其禘郊则及焉,大祭则及焉,有祷则及焉,惟四时享尝祫不及。
旅酬六尸,享尝祫祭也。
周家推本姜嫄,《大司乐》首言享先妣,谓姜嫄也;
「閟宫有侐」,谓姜嫄之庙也。
姜嫄有庙,则后稷宜亦有庙。
姜嫄之生后稷也神,后稷始封,则后稷始祖也。
《周礼》守祧奄八人,每庙一人,则当有八庙。
武王周公之时庙惟姜嫄后稷、三昭三穆,是为八欤?
《家语》又曰「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者,谓鲧之类尔。
无功德,不祖不宗,以亲故郊。
故其后去祧而坛,是为毁欤?
周至共王时文王始正太祖之位,而三昭三穆。
至懿王时始复三昭三穆。
至孝王时武王之庙不迁不毁。
太祖及三昭三穆,及武王、及后稷,其庙九矣。
曾子问:「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之主行乎」?
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
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言五庙者,谓诸侯也。
言七庙者,因彼失礼而生文尔,不可遂执此以为周止七庙。
《祭义》曰:「致爱则存,致悫则著」。
未知鬼神之无所不在也。
人自知德之无所不在,则信鬼神之无所不在矣。
《祭义》曰:「殷人贵富而尚齿」。
此非圣人之言也。
富非道之所贵也,而《家语》谓孔子之言,岂记者之差乎?
圣言之传记讹谬者亦多矣。
「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
孝敬之诚发于中、达于外者自尔也。
而曰「此与境内乐之之义也」,非也。
礼家之说也失其诚敬,支离而为是说也。
又曰「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
此又《祭统》之意说也,求道于心外而溺没于故智者也。
孔子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人心之礼本周流无不遍,三子未明,今启之教之,故曰「使」。
夫言以启人,因言而后生名,而人以名而致惑。
天下之名众矣,不可不思其故也。
曰道,曰德,曰仁,曰义,曰礼,曰乐,悉而数之,奚有穷尽?
所谓道者,圣人特将以言夫人所共由、无所不通之妙,故假借道路之名以明之,非有其体之可执也。
所谓德者,特以言夫直心而行者,即道之在我者也,非道之外复有德也。
所谓直心而行,亦非有实体之可执也。
仁者知觉之称,疾者以四体不觉为不仁。
所谓仁者,何思何虑,此心虚明,如日月之照尔,亦非有实体也。
礼者,特理而不乱之名。
乐者,特和乐而不淫之名。
以是观上数名者,则不为名所惑;
不为名所惑,则上数名者乃所以发明本无名言之妙,而非有数者之异也。
是故道即礼,礼即乐,乐即《诗》、《书》、《易》、《春秋》。
孔子又曰:「礼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又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
孔子不为名言所惑,洞见贯通至一之妙,故确然曰礼周流无不遍也。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斯言见《小戴记》,学者厌观熟诵。
圣诲切的如是,而未闻有表而明之者,此无他,无意之可解,无说之可求,如空之不可升,如金石之不可钻。
或者强为之说,则曰:「其相生有义焉」。
噫嘻,异哉!
孔子曰「乐之所至,哀亦至焉」,未有相生之言也。
而亦曰「至」者,又何耶?
至即不可见,不可闻。
彼惟不知可见即不可见,可闻即不可闻,故弃粗而求精,弃一而求二。
哀乐必有物,人以为必可见;
哭笑必有声,人以为必可闻;
孔子则曰「不可见,不可闻」,非弃形而言义也。
形即无形,无形即形。
声即无声,无声即声。
正不必作意以离之也。
据实而论,不见其为二也,意作而始离始二也。
自孔门诸贤犹率病乎意,故孔子谆谆止绝之,曰「毋意」,而况于后世乎?
意积见牢,故虽闻正实之言,反骇怪以为不可解。
今学者诚尽屏胸中之意说,则自明自信矣。
孔子閒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
子曰:「慎听之!
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是亦圣人已。
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
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
下管象武(《家语》作舞。),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
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家语》作。)》。
客出以《雍》,彻以《振羽》。
是故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孔子又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
然则县兴而金作,铿然而鸣,即吾之情也,何以言为也?
又曰:「升歌清庙,示德也」。
然则人声由中而发,文德由中而畅,即吾之德也,何以言为也?
又曰:「下而管象,示事也」。
然则堂下管籥,武舞文舞,次序而兴,又即吾之事也,何必身亲之也?
浑然天地万物皆吾之体也,纯然宫商节奏皆吾之用也。
荐俎非外,百官非彼。
行非行,夫孰知其所以行而自中规?
还非还,夫孰知其所以还而自中矩?
和鸾,车之和鸾也,而即吾之中《采齐》也。
客出以《雍》,其彻也以《振羽》,庄敬和乐之妙,又何其始始终终而不可致诘也!
畎亩之中,无两君相见之礼也,而即两君相见之礼也;
无金声之乐也,无管象夏籥也,而管象夏籥之音舞未尝不日奏于其前,而昧者不见不闻也。
耒耜之器,耕艺之勤,良禾之欣荣,耘耔之仁,两目散日月之明,四体运天地之神,步中和鸾之节,声谐韶頀之音,此岂说合而强同之哉!
默而识之,当自知自信也,不可思也,不可言也。
道者率以言而离,默而近。
孔子引三子归之一默之中,庶乎默而成之矣。
孔子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维岳降神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也」。
孔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
孔子曰:「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孔子曰:「射之以乐也,何以听,何以射」?
人皆曰所以听者以耳,而所谓耳者,肤与肉而已,肤肉能听乎?
孔子于是致其问曰:「何以听」?
人皆曰所以射者心与手而已,而所谓心者何状?
方其挽弓挟矢,而心已注于鹄
及其射已,心又若入。
而执之无得,视之无见,穷之无乡域,卒不知其所。
孔子于是又致其问曰:「何以射」?
乌乎,至哉!
射者即听者,听者即视者,视者即思者。
是数者杂出而并用,何末何本?
何始何终?
无所不通,是之谓大同。
其间高者曰天,厚者曰地,明者曰日月,暄凉寒暑曰四时,震动者曰风霆,润泽者曰雨露,凝结者曰霜雪,恍惚变化者曰鬼神。
其事亲曰孝,其事君曰忠,其事长曰顺,其抚下曰慈。
其节曰礼,其和曰乐。
言之则无穷,思之则无说。
其谓之事物也非粗,其谓之道德性命也非精。
粒我烝民,莫匪尔极。
设官分职,莫匪尔极。
哀乐相生,孔子以为不可见,不可闻,则精粗之名何所置之?
知春秋冬夏、风雨霜露之无非教,则知之矣。
知神气风霆、庶物露生之无非教,则知之矣。
孔子之一贯,则知之矣。
知则不知,不知则知,知即不知,不知即知。
深衣》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无被土」。
此言其纵也。
又曰「续衽钩边」,此言其衡也。
自旁而数之,衽居其端也。
古之衽,今之襟,亦曰袂也。
深衣属裳,则当续衣之衽,使之长与裳齐也。
上狭下广,其边如钩,言其旁曲也,于体为宜。
玉藻》曰「衽当旁」,此之谓也。
衽亦脩广矣,矧当衣前,故首言之。
《丧服》言丧衣裳,负、适、袂、袪,广博尺寸,靡不备载,独不见所谓襟焉,而有曰「衽二尺有五寸」,是衽即襟也。
《丧服》言衣二尺有二寸,襟与衣齐,而衽二尺有五寸,何也?
言「衣带下尺」,则衣之长略可知。
袂幅属衣之处,曰二尺二寸,此言袂之度,而衣之长大略三尺二寸。
内阙中八寸偏前,以安项。
衽缀于前领平衡之下,则衽长二尺五寸,正其度也。
通乎《丧服》之衽,则《深衣》之衽与衣齐,是为襟,昭昭矣。
郭璞注《方言》,亦谓衽为襟。
郑康成既误释之,孔颖达复误疏之,谓深衣十二幅,幅即衽也,且援鲁哀公以衽受齐馈为證。
而《深衣》之篇未尝以幅为衽,又与《玉藻》「衽当旁」之文不符。
盖孔思不及此,故不知此下广之衽,正足以受馈,不为不宽。
古志四夷左衽,《丧记》敛衣左衽,咸谓襟也。
《左传》「结衽若讼」者,结此衽也。
古棺有衽,是谓小要,以钩边如衽也。
古曰衽度,度左敛右敛如衽也。
详考衽制,无所不通。
深衣》曰:「要缝半下」。
玉藻》曰:「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袪尺二寸」。
袪,袂口也。
袂,今之袖也。
三袪言其大略,谓深衣之长也,非恰言必三尺六寸。
古尺短,盖侈乎衰衣矣。
康成之注曲矣。
,下也。
其缝倍要,即「要缝半下」也。
深衣》曰:「袂之高下,可以运肘」。
言乎当掖之度也。
又曰:「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带,下无厌髀,上无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
袷,交领也。
夫衰衣,上古之制也。
正方,其前平衡,故可缀六寸之衰。
后儒不究古者制衣之始,自然之体若是,而曰「如今中衣邪领之交,亦近于方也」。
使古表衣之领果邪,则六寸之衰于何所制之也?
邪缀于前,领则非宜也,非正也。
古初制衣,惟取阙中之方,以安项尔。
某尝为方领深衣,久则前坠,近于今之圆领,则后世变而为圆领,亦其势之自然;
又变而为邪领,其当暑之为欤?
以是为中衣,不敢以为表衣,人心之灵不敢尚巧而下朴也,不敢贵末而忘本也。
深衣》曰:「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权衡以应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故《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下齐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
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深哉衣乎,奚止次而已矣!
十有二幅,即十有二月也。
袂圆,天也。
袷方,地也。
负绳及踝,直也。
下齐权衡,平也。
奚止于应之而已也?
人性自善,自直,自平,自广大,自神明,自无所不通,自与天地同。
有毫釐不平者,不可以服是衣也;
有毫釐不直者,不可以服是衣也;
有毫釐与天地有间者,不可以服是衣也。
深衣》惟曰「抱方」,时已圆其所负之方欤?
中古之制欤?
抑阙中偏前故为抱方欤?
循颈而势同,故独言抱方欤?
深衣》曰:「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绩;
具父母,衣纯以青;
如孤子,衣纯以素。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玉藻》曰:「朝玄端,夕深衣
深衣袂可以回肘。
长、中,继掩尺。
袷二寸」。
谓长衣、中衣则继袂之长,掩手不露,复一尺而已,反诎不及肘也,微短于深衣之袂也。
《家语》、《小戴记》并载《儒行》一篇,其间可疑者良多,最其甚者曰:「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
其刚毅有如此者」。
殆非孔子之言。
舜命伯夷典礼,而告之曰:「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何谓也?
寅敬者,礼之道。
礼曲折万状,而由道心行之。
实未尝曲折,故曰直;
实未尝万状,故曰清。
曰直,曰清,曰寅,以三言明礼之一道,后世道不明,此等语多莫晓。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自道心中流出,人皆有道心,苟不明而徒执迹,必至失道。
玉藻》「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与《皇矣》「临冲闲闲,攸馘安安」之容异矣。
天下之事不可执定论也,久矣于是益信,惟圣人之言礼贯通无阻。
《大戴礼·小辨篇》:哀公曰:「多与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
子曰:「毋乃既明忠信之备,而口倦其君,则不可有;
明忠信之备,而又能行之,则可立待也。
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满于中而发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
公曰:「请学忠信之备」。
子曰:「惟社稷之主,实知忠信。
若丘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
公曰:「非吾子问之而焉知也」?
子三辞,公曰:「彊避」。
子曰:「彊侍。
丘闻大道不隐,丘言之。
丘闻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
若动而无备,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与知忠信」?
某读孔子之书至此,不胜敬叹。
大哉,圣人之善于明道如此!
夫忠信,人所忽,以为至平至近,不可以为大道,而孔子大而言之,三辞而后言,且曰「大道不隐」,是明忠信之为大道也。
呜呼!
知忠信之为大道,则日用庸平无他之心皆大道也,喜怒哀乐皆大道也,是谓中庸。
无所不通,用之不穷,刚健中正,虚明莹融,何思何虑,如镜如空。
《大戴记》:公与孔子言而善,孔子曰:「君之言善,就国之节也」。
公曰:「是非吾之言也,吾一闻于师也」。
子吁焉其色,曰:「噫,君行道矣」。
公曰:「道耶」?
子曰:「道也」。
大哉圣言!
发明道心,坦夷明白至于此也。
惜乎不载之《论语》,使万世人人知之,庶其有觉者。
道心人所自有,无俟乎求,惟私意蔽之,始昏始惑。
今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闻于师也」,私意尽无,纯诚著见,即道也。
而公不自知其为道,故孔子吁焉其色,发叹而告曰:「君行道矣」。
孔子之,公乃不自知,故惊曰:「道耶」?
孔子安得不正言曰「道也」?
此岂惟启明鲁公之道心,亦足以启明万世之道心。
某常读《大戴》所载孔子之言,谓忠信为大道,某不胜喜,乐其深切著明。
某自总角承先大夫训迪,已知天下无他事,惟有道而已矣。
穷高究深。
年三十有二,于富阳簿舍双明阁下侍象山陆先生坐,问答之间,忽觉某心清明,澄然无滓,又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神用。
此心乃我所自有,未始有间断。
于是知舜曰「道心」,明心即道。
孟子曰「仁,人心也」,其旨同。
孔子又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某谓人人本心知皆与、文、武、周公孔子同,得圣贤之言为證,以告学子,谓吾心即道,不可更求。
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程伯淳求之太过,曰「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
某谓忠者,与人忠;
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吾庸常之心即道。
孔子曰:「主忠信」。
谓忠信即主本。
渡河丈人亦曰:「吾之入于波流,忠信而已;
其出也,亦忠信而已」。
孔子使二三子识之。
乌乎,至哉!
即吾与人忠不妄语之心即道。
丈人当日之言未必果曰忠信,往往曰:「吾出入波流,吾心如是而已,无说也,无术也。
始吾之入也,如是而入;
其出也,亦如是而出」。
世以如是而往,实直无他之心,谓之忠信,故二三子识之,或传录失真而微差欤?
后读《大戴记》孔子忠信大道之言,如获至宝,盖深喜得圣言为證,正平常实直之心即道。
孟子亦以徐行后长即之道。
箕子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人心至灵至神,虚明无体,如日如鉴,万物毕照。
故日用平常,不假思为,靡不中节,是为大道。
微动意焉,为非为僻,始失其性。
意消,则本清本明、神用变化之妙固自若也,无体无际、范围天地、发育万物之妙固自若也。
即视听言动,即事亲事君。
兄弟、夫妇、朋友,慈爱恭敬,喜怒哀惧恶欲,未始不妙,固自若也,而实不离乎庸常。
圣人曰「中庸」,所以昭示万世深切著明矣,而学者犹曰「我未有道」,吁!
《大戴》所记《诰志》篇:孔子曰:「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
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星辰不孛」。
、禹之时,历年多无日食,至太康失邦,始日食。
历家虽谓日月薄蚀,可以术推者,衰世之术也,而亦不能一一皆中。
僧一行归之君德,颇与孔子之言合。
一行之术精矣,而有此论,则诚不可尽委之数。
胡康侯于《春秋》误解日食,殆未读《大戴记》。
孔子斯言,世罕诵习,故表而出之。
《小戴记》:孔子云:「礼必本于大一」。
陆德明音「泰」,学者咸读为「太一」。
某一日忽省其非,自孔子殁,学者罕知道,奚止千无一、万无一,故靡然作「太一」。
郑康成谓本于太一与天,而况于陆乎?
以太一与天为二,则必读「大」为「太」。
太之为义,始也。
言始而不该终,非大全也,非大道也。
不当音「太」,当如字。
一明无二,大明无外,有外焉,不足以言大。
曰大曰一,所以明道,亦犹曰中曰庸,所以明道
大一,道之异名。
异用于筮,百姓所日用,故权以谕俗。
曰「乾元」,曰「资始」,人道惟始,庶其易觉。
觉始无始,则无始无终,浑然大通
《系辞》间有圣言大统,多非圣正言
「乾知大始」,是读作「太始」。
又曰「易有大极,是生两仪」,辞意亦音「太」。
自作《系辞》者已失孔子大旨,而况于后世乎?
又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裂易与圣人为二,岂孔子一以贯之之旨?
某尝曰:幽明本无故,何必仰观而俯察也?
死生本无说,何必原始而反终也?
皆指《系辞》之蔽。
易、天、地一也,何必言「易与天地准」?
准,平也,言二者平齐,其辞意谓实二物而强齐之也。
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裂道与器,谓器在道之外邪?
自作《系辞》者其蔽犹若是,尚何望后世之学者乎!
然人性皆善,此性皆与、文、武、周公孔子同,皆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同。
「与」亦非二,因形与气与名之异,而姑言「与」。
因人情而姑言,亦犹孔子言「何莫由斯道」,非我自我,道自道也,亦因人之常情而姑言也。
孔子曰「言不尽意」,谓是欤?
天下事理诚不可以执一论。
《周官》大司寇之职曰:「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土均》曰:「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美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
《洪范》曰:「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然则天下事理诚不可以执一论,必如此而后可行。
《周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
六官之长不过卿而已,而乡老则以公焉,何也?
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不必常也。
夫六乡之治而以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者临之,则古之所以治其近者若是其至。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以乡八刑纠万民。
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六乡之民皆教之以德行道艺。
而后世尹京都者,其说曰「辇毂之下先弹压」,无惑乎后世之治不如三代。
人心无古今之异,政教有古今之殊。
《周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子曰:「圣人以天下为一家」。
《中庸》曰:「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左传》:「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自汉以来,士大夫有知此理者绝少。
不思夫上帝一视同仁,有国家者不视夷狄如赤子,使无罪之民肝脑涂地,大违上帝之心,无乃不可乎?
行人之职掌朝觐宗遇之礼,其朝位宾主之间,公九十步,立当车轵;
侯伯七十步,立则车前;
子男五十步,立当车衡。
不曰宗觐,遇有别义,则知通言朝位,其制同。
夫诸侯立不离车,则王不可负斧扆于户牖间,如《觐礼》所云。
王当出,在应门之内,以受诸侯之礼,如《康王之诰》。
参验事状,则与今《仪礼》之中《觐礼》不合。
意者《周官》乃周公所为,有所损益,而成王未之行欤?
迁都洛邑,封建益地,成王皆不能行,以此类知之。
《记》曰觐礼不下堂而见诸侯。
夷王以下,诸儒率以周家所行之礼与周公所著之书合而论之,故多不通。
或者又过疑《觐礼》汉儒所为,则又不然。
孔子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
阼非王之常位,惟觐诸侯为宾主之礼,则王践阼,则王有东序西向之位,其常朝皆南乡
周公不敢南乡,不得已而践阼也。
《周礼·大行人》,诸侯朝位,主宾之间若干步,是践阼之礼也。
司士》正朝仪之位,惟曰「王南乡」,以是知常朝皆南乡
《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
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绖服。
凡丧,王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绖」。
不闻爵弁缁衣也。
而《檀弓》篇:「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
此殆衰世之礼,而郑康成又谓「绖,衍字也」,无乃不可乎?
康成之学率牵合群书杂说为一说,故至于此。
檀弓》篇继曰:「或曰使有司哭之,为之不以乐食」。
观此,则《檀弓》所记衰世之礼亦明,使有司哭之,益薄矣。
檀弓》所说多衰世之礼。
汲古问:「古之族党州乡皆有相保相宾之义,今日之州乡族党徒有相两相靡之习,岂非古今之制不同,而风俗人情之变所致如此耶」?
先生曰:「周礼五家为比为邻,即今之五家结为一甲。
又如州长、党正、族师闾胥,亦今之小保长、大保长、保正、保副之类。
古者设官分职,得贤久任,行乡举里选德行道义之法,是以比闾族党之制脩,而有长有师,皆儒士,故曰『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
使其法复行于今,则士民亦何敢为不善,而德行孝悌之俗自成,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此势之所必至也」。
汲古曰:「尝见《周礼·夏官》多有侍御仆从之职,皆以端人正士为之。
大仆掌正王之服位,而小臣上士四人;
御仆掌王之燕令,下士十二人;
隶仆掌埽除粪洒,洗乘石,而下士二人。
其职虽卑,而以士人为之者,谓王之前后左右关系尤重,不可以非其人。
穆王伯囧为大仆正,曰:「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
后世则失其制矣。
汉时宿卫之人犹有光禄勋考其德行而进退之,终不免具文。
孔安国掌唾壶,扬子云执戟,初非古人以德诏爵之意。
厥后侍御宦寺卫士皆武夫,良可惜哉」!
先生曰:「此言是」。
孔子閒居解1208年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孔子閒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
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无体之礼,威仪翼翼。
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
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
无体之礼,日就月将。
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
无体之礼,施及四海。
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汤降不迟,圣敬日齐。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是汤之德也。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其在《诗》曰:『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
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
『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礼乐之原即五至五至三无三无即五起,五起即能先知四方之败者。
道不可言,孔子欲无言,不得已而有言,曰「原」足矣,何必言五至
五至多矣,又何必言三无
子夏沈溺于文义之渊薮,断非一语之所能晓,敷而明之,曲而畅之,庶几或触其机也。
何谓至?
人皆有心志,即志即至,无所复至。
凡志之有所思焉,有所感焉,思亦何所思,感亦何所感?
思无所思,人自以为思;
感无所感,人自以为感。
倏然而思,思无所起;
思而又思,思无所止。
人自以为止,所止者何所?
厥思亦何物?
执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
倏然而感,感无所起;
感而又感,感无所止。
人自以为止,所止者何所?
厥感亦何物?
执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
或曰气,气亦中无有。
或曰心,心亦无本体。
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
若然,则由志而为诗,诗亦然也。
发于礼仪,礼亦然也。
于是乎乐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乐亦然也。
人情亦岂能终月乐,终年乐?
亦有哀焉。
有所恻焉则哀,有所伤焉则哀。
或哀焉,或乐焉,哀乐相生,其变万状。
于戏,至哉!
孔子曰,此虽使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哀虽至于哭颜渊,恸矣,而不自知。
乐虽至于孟子喜而不寐,亦不可见,不可闻也。
哀乐必有物,非不可见也。
哭笑必有声,非不可闻也,而圣人断然曰「不可见,不可闻」。
众人之乐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自以为可见可闻也。
众人之哀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自以为可见可闻也。
哀与乐名也,闻与见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是名即实,是实即名,名与实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志即诗,诗即礼,礼即乐,乐即哀。
志气即天地,谓之充塞,非过论也。
谓天地合德可也,谓范围天地可也。
其曰「充塞」,乃因人心狭,固井蛙不可以骤语海,姑为是言也。
圣人之言,不可以一定论也。
或曰礼乐之原,或曰五至,或曰三无,或曰致,或曰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圣人曰五至,吾曰六曰七可也。
圣人曰三无,吾曰四曰五可也。
诗与礼与乐类也,忽继之以哀,何也?
深明夫一体无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是故无声之乐即无体之礼,无体之礼即无服之丧
乐未尝无声,必曰无声,非无声也,即声也。
礼未尝无体,必曰无体,非无体也,即体也。
丧未尝无服,必曰无服,非无服也,即服也。
声即无声,体即无体,服即无服,本无所异,何必言同?
惟人徒执其声,故曰无声;
徒执其体,故曰无体
徒执其服,故曰无服。
《诗》曰:「夙夜基命宥密」。
命何所基?
命何所始?
始无所始,无所穷际,谓之极宽极宥可也。
不可得而见,不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思,谓之至密可也。
曰基,曰宥,曰密,皆名也。
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声即无声,天下之至实也,而徇名与声者惑之。
圣人曰无声,所以破学者牢不可破之定见也,非以无声为定论也。
又虑学者无从而求之,使穷其本,始得其始,则得其终矣。
曰「基命」,所以原始也。
原声所始,始无所止,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果日闻四方矣。
无声即声,无体即体,无服即服,无本末,无粗精。
威仪实无体,其曰「不可选也」,是诚不可选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是固无服之丧也,即齐、斩、功、缌之道也。
于父斩衰,于母齐衰,兄弟期,降而功、缌。
哀诚有等差,皆一心之为也,即匍匐救丧之心。
以丧其亲,则为齐、斩,为擗踊,为毁瘠,一也。
非人之所为也,天也。
天即人,人即天地,即日月,即四时,即鬼神,即礼乐之原。
原无所本,亦无所末。
本末之名,因人心而生。
本末之实,不以人心而异。
人谓之本,则亦姑从而谓之本。
人谓之末,则亦姑从而谓之末。
人谓之天,则亦从而谓之天。
人谓之地,则亦从而谓之地。
人曰日月,吾亦何得不谓之日月?
人曰四时,吾亦何得不谓之四时?
人曰礼则曰礼,人曰乐则曰乐,人曰人则曰人,人曰道则曰道,曰气则曰气,曰志则曰志,曰有曰有,曰无曰无。
号名纷然,意虑杂然,而未尝不浑然寂然也,人自以为纷然杂然也。
故曰即哀乐之相生,而实不可见,不可闻也。
此非徇名者之所知也,亦非徇实者之所知也。
实无所徇,实无所实。
弃名而求实,非实也;
弃实而言名,非名也。
实非学者之所知也,名亦非学者之所知也。
知则不知,不知则知。
知则乱,则昏,不知则清明,则无所不知。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子贡以为多学而识之,圣人以为非。
孔子又曰:「天下何思何虑」?
学者茍有意焉,夫子必曰毋有必焉,必曰毋有固焉,必曰毋有我焉,必曰毋微有意象,如云气之蔽太虚矣。
四方有败,安能先众人而知之?
先知四方之败者,必其不识不知者也。
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而亦自先觉,何也?
意虑不作,而本清本明之性自无所不照故也。
此非口舌之所能道也,此非思为之所能到也。
人心自清,人心自明,人心自无思无为,人心自寂然不动。
思未尝思,人自以为思。
为未尝为,人自以为为。
清也,明也,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也。
知也,不知也,皆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子夏三无之论,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子夏未领吾圣人之旨也,圣人之旨非美盛所可得而言也,亦非言所可得而尽也。
孔子又启之曰,君子之服之也,又有五起焉。
服而念之,畅而明之。
五起,非有五者之不同也。
五起犹五节,加焉而六可也,损焉而四亦可也。
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气志即乐,匪异匪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威仪迟迟,不可度思。
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其恕其悲,孰得而知?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得匪有得,亦匪无得。
无体之礼,威仪翼翼。
威仪翼翼,顺帝之则。
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三者一旨,三者一德。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何异何同,昭明浑融。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此敬此恭,何所不通。
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有安无危,有福无殃。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
人皆闻之,而曰不知。
无体之礼,日就月将,不勉不强,从容有常。
无服之丧纯德孔明,皓皓精白,礼乐同情。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斯起斯止,变化不已。
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此道大通,无远弗届。
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礼亦如此,乐亦如此。
三王之德如此,天地之德如此,日月之明如此。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人无私喜怒。
天地日月即人,人即天地日月。
以为异者,耳目思虑之所及也;
以为同者,非耳目思虑之所及也。
非是有非,非及不及。
天人无违,故帝命之。
人而违天,私意作之,故天命去之。
得此道者谓之圣。
圣无不敬,敬非人为,是日跻,为则堕矣,莫克进矣。
进亦匪进。
人言曰进,姑亦曰进。
是进无思,是进无为。
自然昭明,自然暇怡。
寂然浑然,融融迟迟
所以顺帝则者在斯,所以作式于九围者在斯。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
自地而上,莫非神气。
神气之可指者如风霆,风霆作而芽甲形。
庶物露生,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
其在我也,为百骸,为九窍,为视听言动,为气志嗜欲。
寂然浑然,又何其清明,又何其如神也。
即人即神,姑曰如神,何以验其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欲降雨,山川先云。
宣王未出,而临莅天下也,而岳先降神,及申。
何为乎其神至如此?
道通为一,其心甚神。
神无方体,《易》曰「范围天地」,天地在吾心量中也。
子思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
万物者圣人实发育之也。
此道非圣人独有而众人无也,天下之所同也。
自此而上,千万亿年皆此心也。
自此而下,千万亿年皆此心也。
天者,宣王之高明。
地者,宣王之博厚。
山川,宣王之流峙。
云雷风雨,宣王之震动散润。
嵩岳宣王嵩岳
申甫宣王申甫
在古不为先,在今不为今,在后不为后。
浑然寂然,昭然不澄,治而常清,不思虑而常明
何独圣人为然?
又何独宣王为然?
乐平有老士王者,曩数年梦令遣胥致命,俾成先圣之宫。
且召之食,期日二十有七。
至是默符曩梦,期日正同。
故王老感异,捐金特盛。
此亦王老之有开必先也。
于戏!
人皆有是至灵至神、古今一贯之心,即天地之道,即礼乐之原,即文武之德,即三代之德。
而不知自贵,不知自爱,殊可念也。
能自知者,千无一,万无一。
自知诚鲜,而常知常明者又鲜。
自知者,孔子谓之「知及之」;
常知常明者,孔子谓之「仁能守之」。
自知非意虑之所及,亦非舍意虑之所为。
意虑交作,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人皆有是明德,而不能以自明。
能自明而又不能常明,有时乎昏,则不可以为仁。
仁者觉之谓,医家者流谓四肢不觉为不仁。
先儒尝举此以明仁无一物之不觉,无一事之不觉,无斯须之不觉。
如日月中天,如水鉴昭明。
常觉常明,自觉自明,昼夜通贯。
颜子进乎此,故曰「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馀日月至者,如仲弓之徒,亦可以言仁,惟日月之外亦昏亦违,可以言仁,不可以言尽仁。
颜子几于尽仁矣。
孔子六十而耳顺,则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二。)
此篇之前原尚有语录二则,其一则「学者当先读孔子之书」已见《遗书》卷一五《汎论学》篇,今删;
另一则「先生曰勿尽信非圣之书」今亦移于《汎论学》,此处删。
刘仓使生朝 南宋 · 曾丰
四言诗
眷此良月,开此良辰。
水德奫奫,羽音盿盿。
玉曜在戌,旁烛于寅。
仁气收薰,天地氤氲。
武夷鞠淳,甫生及申,将秉周钧。(一章)

眷此良月,协此良序。
水德漙漙,羽音诩诩。
金曜在郑,对烛于鲁。
儒风妆鼓,乾坤煦妪。
武夷裒湑,及甫,且持汉斧。(二章)

眷此良月,生此良臣。
金矿玉璞,质气天贞。
静以牧身,与吾德为仁。
动以牧人,与吾民为春。
彼蠢者民,视自吾身。
彼穹者旻,听自吾民。
不求自应,不召自臻。
乃齿乃发,斯椿(右二章章十一句,一章章十六句。)(三章)
从仕郎汪君墓志铭嘉定十一年十二月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八七、《絜斋集》卷一九
君讳伋,字及甫,其先自歙徙明,明升府,遂为庆元奉化人
家于双溪之上,非通都也。
持家谨恪,不自表暴,非干誉之士也。
而名声日出,蔼然芬芳,取重于士大夫,下至闾里细民,亦称之曰君子人也。
迨其殁,皆痛伤之。
人心爱敬如此,岂易得哉。
培其根,浚其源,所由来者远矣。
曾祖讳康世,妣徐氏。
祖讳邦式,高州助教,妣孺人陈氏。
父讳汝贤,常州录事参军,妣安人张氏。
君自为儿时,识趣已不凡。
长益严重,有植立之志。
宜州通守舒公之未第也,已有盛名,录参公器之,妻以女。
君与之款密,薰染浸灌,新益有加,美质增长,遂因舒公而熟闻四方师友学问操履之详。
太学录沈公严毅不苟合,君勤勤请益,以得亲炙为幸。
又从将作监杨公讲立身之要,一话一言,服膺无斁。
夫以君之志操,而周旋于明师畏友之间,进而不止,谁能禦之。
故虽生长巨室,而食饮被服,与寒素无异。
遵规矩,履绳约,不溺于骄侈之习,而非啬于财者,义所当为,勇决不靳。
其于族属也,高年者敬馈之,匮乏者周恤之,可教者奖拔之,或资以脩脯,勉使从学,或毕其嫁娶,或助其丧葬。
里有重费,则以为己任。
更新县学,材良工坚,有助风教。
石梁双溪,新既坏于南江,续惠政于归湖。
建炎十年中兴,兴大役,费缗钱殆数百万,岁租减价而粜,凶年损廪赈饥,代输口赋关征,以宽民旅。
仁心孚洽,闻风起敬,士之过其里者,必求见焉。
大学》曰:「仁者以财发身」。
其斯之谓欤?
淳熙中,乡士大夫列其行义于朝,补迪功郎,该思陵庆寿恩,循修职郎,调汉阳,不赴。
绍熙四年郡太守表荐其材,超转从事郎。
请祠,监南岳庙,自是不复调矣。
虽恬于仕进,居官之美,不克著见,行乎闺门者,是亦为政也。
事亲惟谨,年垂六十,愉色养母,慕若婴孺,承其志意而敬行之,凡轻财乐施,皆庭闱意也。
不尚峻急,而家人惮之,如侍严师;
不事苛细,而家政有条,疾徐得所。
尤急于教子,以身率之,鸡鸣而起,盥颒诵书有程。
点勘讹舛,手自亲之,心所未安,质之同志。
笔其格言大训,朝夕对之,勉自警策,至老而不倦,以故诸子皆知务学。
又尝遣其长子受业于永嘉,其志念深矣。
雅意林壑,幅巾藜杖,逍遥自适,时以棋酒自随。
款故人隐士之庐,谭论竟日,精神不衰。
既属疾,知不可为,语人曰:「吾将逝矣」。
胸中了无一事,正巾整冠,有问者必拱而对,至属纩亦拱,临死生之变,而泰定如此,寔嘉定十一年十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一。
娶王氏,先三年卒,葬于邑松林乡安住山。
子男三人,龙友,尝偕漕计,龙纪、龙允。
女四人,长适甥袁邦度,次适迪功郎景陵郑次申,次适承事郎长兴谢奕修,次适迪功郎、前于潜陈祖开。
孙男一,介。
孙女一。
君殁之次年,诸孤来见,泣且言曰:「龙友等将以十有二月壬午奉先君之丧,启先妣之窆,以合葬焉。
敢以德铭为请」。
余虽老且钝,然四十年交游之久,知之深矣,奚可以辞,于是勉从之。
铭曰:
汪氏一门,乡评所宗。
都漕种德,久而愈丰。
伟欤及甫,前规是蹈。
造次不忘,可谓克孝。
猗欤渥欤,及甫之泽。
咨尔后人,续次血脉。
又次及甫渚宫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南楼风物远,西郭市声连。
蝇虎寒窗搏,蜗牛败壁缘。
怀人乔木外,吊古折荷边。
富贵今安在,樵归唤渡舡。
及甫即事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万里西征路,同君汗漫期
吴歈花里曲,楚些边词。
问学千鸡蹠,功名五羖皮
目前姑置此,多办峡江诗。
及甫觉寒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霜勒衾如水,寒于客有期。
不成神女,空赋外孙词。
瓮暖宜桑落,冠凉怯竹皮
悬知鄱水上,冷落扊扅诗(自注:程,鄱阳人。)
及甫入峡杂咏 峡口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
风梢猿自挂,露草虎曾过。
坐客犹吴语,行人尽楚歌。
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
镜月酒后戏呈及甫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判取琅珰醉,赢教糊涂眠。
参横梅下客,月淡菊中(自注:成都学宫有菊花仙祠。)
舌在君何患,尻高我自怜。
岷峨如许碧,强欲为人妍。
及甫见寄 其一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文采晁无咎,襟期李伯时
昔为钩直钓,今是劫忙棋。
弩谷深无路,盘堤薄有基(自注;程辟武阶教官。)
广文如我冷,两地四愁诗
及甫见寄 其二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燕颔非无相,鸢肩会有时。
三薰珍敝帚,一笑玩征棋。
松菊吾家物,衡茅厥父基。
青峰帘独捲,细和式微诗
及甫见和 其一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唤晴山鸟滑,辟暑水花明。
蜀隶绵犹重,吴侬自轻。
交情潘接魏,师法尹从程。
鹅鸭堪供客,多烦拗项烹。
及甫见和 其二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我爱湖南客,从横正复奇。
短裳甘制芰,破釜懒燃萁。
愤世惟堪饮,忧边不到诗。
最怜孤寂甚,欲为唤罗龟。
遇风出陆金陵道中次程及甫 南宋 · 洪咨夔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留滞周南命使然,莫疑上水逆风舡。
乡山故故随人后,客月依依堕我前。
半夜索樽同决计,五更回柂不成眠。
笋舆吹面新凉入,须信封姨正自贤。
及甫韵送致远别 南宋 · 洪咨夔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塞尘没没马萧萧,世事今朝异昨朝。
为羡白鸥何浩荡,却思斥鴳逍遥
平沙露碛江波敛,远树明堤野雾销。
快着扁舟归教子,胜渠满屋贮胡椒。
程及甫徐少望 南宋 · 洪咨夔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客程欠舞䌽衣斑,懒把茱萸对酒看。
凉思着人穷脚健,丰年到手老怀宽。
有风不怕江流逆,无愧何忧蜀道难。
但愿浣花花好在,免教杜曲眼长寒。
宿柁头次及甫入沌韵 南宋 · 洪咨夔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手遮西日望褒斜,百折舟行尚玉沙
风趁港回帆落柱,草迷路断牵收车。
长烟漠漠非吾土,老树离离似我家。
今夜宿头应更好,月明四面尽芦花。
追和及甫 南宋 · 洪咨夔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胚腪造化妙天家,趁得辛夷未着花。
浊水淤泥还絮白,枯株朽树亦芳华。
长空光眩鸣皋鹤,厚地寒侵入宇蛇。
钜竹南墙清绝甚,一编孟子一瓯
分歧四绝呈及甫 其一 南宋 · 洪咨夔
五言绝句 押药韵
草色半有无,梅花间开落。
还家正自好,此抱离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