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朝奉郎尚书屯田郎中致仕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蒲君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二、《华阳集》卷五九
尚书屯田郎中蒲君慎密者,字叔荣,世为果州人,三世累晦不仕。
果远,人少学,君独好学有志行,为乡闾所称。
景祐五年,擢进士第,为泾州保定、庆成军荣河开封府长垣县主簿
万州蒲县,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京兆府醴泉县福州闽县徐州沛县,监在京事材场通判安州
秘书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员外郎,为屯田郎中,遂致仕。
熙宁五年七月十八日,以疾卒于京师,享年六十一。
君为人廉慎自持,其于官尤敏辨而不烦。
方其在保定,会元昊叛,西方用兵,而州县部送刍粮多失期坐斥。
君乃言去边近、积粟多,凡若干处,请尽以输边,徐自内地转以补军乏。
转运使用其言,边计大给。
大将葛怀敏驱所获马以万计,君以县僻无畜牧处,而马露则多死,乃就山劝民出所积材而偿以直,不踰月作厩五百楹,人不以为扰。
在南蒲,尝权涖州幕,廷尉駮州狱之失出死者。
君以为法者天下共守,今罪于法不当死,不争则不可。
州将曰:「可与廷尉争耶」?
君愈执不夺。
及诏下它司议,而卒得不入死,州将始愧服。
闽县,有亡命吴才者,聚徒方山,数出剽劫,为民患。
君一日廉知其处,择精卒数十人夜驰赴之,纵火四发,贼运槊突围,就擒者五人,于是境内不复有盗。
君所至有能名,若三司使蔡襄韩绛翰林学士范镇元绛端明殿学士张方平王拱辰龙图阁学士陈荐李中帅,皆尝君材于朝,其内外监司张师颜等,又三十馀章,君可谓材矣。
然宦学不达,年未至而引去,顾其抗情安命,与夫老而不知自止者,不亦异哉?
八年七月十三日癸酉,葬华州郑县孝悌乡田村社。
曾祖承蕴,祖仁赞
父士廉,赠尚书都官郎中
娶李氏,河北提点刑狱内殿承制閤门祗候守信之女,封仙居县君
子男二人:希孟右班殿直
希闵,太庙斋郎
女二人,长适光禄寺丞王仲京,次适太庙斋郎张公著。
孙男女三人。
铭曰:
蒲世蜀远,果穷又䊸。
世晦弗食,君食自初。
所临敢前,闻者众
亦既有闻,谁谓不显?
进虽云艰,君亦易退。
六十之龄,其志已遂。
山之嵯嵯,水之潏潏。
表名在朝,兹为不没。
观文殿学士户部尚书陈州张方平南京留台不允诏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三、《司马公文集》卷五六
方平:省所奏乞南京留台,事具悉。
卿学问精洽,文辞雅奥,荐登俊科,久居迩列。
入赞大政,出临近藩。
晦明小愆,何恙不已?
遽祈散地,良用怃然。
当体眷怀,往安尔职。
所乞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张方平守边轻易状嘉祐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九、《司马公文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七
右,臣窃闻近者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张方平承信边人,虚称西夏点兵侵犯边境,惶扰失度,闭门乘城,移牒邻路,索兵自救。
永兴以西,军马皆被抽发,使近边之民,转相惊动,关陇骚然。
仍飞奏上闻,致朝廷忧疑。
已而按省,皆无事实。
方平身为元帅,系一方安危,举措施为,众所瞻倚。
今乃怯懦轻易,一至于此。
万一疆埸实有警急,使方平当之,岂不败事!
臣窃恐戎狄闻之,得以窥将帅之浅深,益有轻中国之心,非所以壮皇威、镇殊俗也。
伏望朝廷治方平之罪,严加谴谪,更择明智沈勇之人,以代其任。
庶几国家藩屏得禦侮之臣,可以高枕矣。
张方平第二状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九、《司马公文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七
右,臣先于今月十四日上言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张方平怯懦轻易,乞更择良将以代其任,未蒙朝廷采纳。
臣闻将者成败之机,安危之本,固不可以任非其人。
方平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
不才之迹,章灼如此,而朝廷犹掩覆包含,一无所问。
臣恐戎狄闻之,皆有窥窬之志;
吏士睹之,皆有轻侮之心。
是国家重惜方平,而轻弃秦陇也。
将帅能否,患在不知。
既知其不能,而任之如故,臣诚愚戆,深所未达。
议者或以为方平虽失于仓猝,然止于过为备禦,若从而罪之,恐自今守边之臣闻有寇至,皆不敢为备也。
臣窃以为不然。
所谓为备者,当平居无事之时,简其将佐,训其士卒,严其壁垒,利其器械,审其间谍,远其斥候。
使朝夕之间,常若寇至。
如是,则虽有猛鸷之敌,不能犯也。
万一犯之,可以安坐而制之耳。
何至狼狈如是哉!
臣闻方平秦凤,专以贵倨自处,下情壅而不通,自门墙之外,皆可欺也。
况于兵民之休戚,戎狄之情伪,方平安得而知之?
是以一旦承信虚声,惶惑失据,内惊诸郡,上动朝廷。
此而不责,典刑安用?
臣所以区区献言不已者,乃责方平之无备,非责其为备也。
伏望朝廷察臣前后所言,明治方平之罪,谪之远方,以儆封疆之臣,使皆豫为备禦,不敢骄傲懈弛,如方平所为也。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张方平第三状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司马公文集》卷二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七
右,臣先曾上言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张方平怯懦轻易,乞更择人,至今未蒙朝廷施行。
臣窃闻拓拔亮祚年齿寖长,猖狂好兵,常分之外,邀求无厌。
董毡凶悍狡狯,超其父兄。
朝廷官爵不满其意,颇怀怨怼,与契丹结婚,阴相表里。
此朝廷所当旰食而忧也。
秦州居二虏之交,为陕西四路之首,军马民夷,最号繁富。
而以怯懦轻易之人守之,是委羔豚于虎狼之蹊也。
臣窃为国家危之。
方平其他材识,素无所长,止以文辞,致位至此。
奸憸贪猥,士论共知。
今不可使之守边,事状昭然。
而朝廷掩覆其过,曲加保全,爱一人而失一方,臣窃以为过矣。
伏望陛下不以边事为细而忽之,速治方平之罪,严加谴谪。
更择沉勇晓兵之人,以代其任。
不然必待有烽燧之警然后易之,则寇已深矣。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封事劄子治平四年六月十七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四、《司马公文集》卷三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右编》卷七
臣伏以大舜举贤,敷纳以言,明试以功。
汉武帝详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终获其用,威加胡越
真宗皇帝总览群臣章奏,用其言而显其身,以成咸平景德之治。
凡察言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立政,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今陛下即政之初,首开言路,令中外臣民皆得上封事。
海内欣欣,咸毕精竭思,以承休德。
若于此际能采其嘉谋,举其贤材而用之,则太平之基可指日而望也。
若徒备外饰,废其言而不用,弃其人而不取,则天下颓弊之事,当何时而振起乎!
臣与张方平先受诏详定中外所上封事,虽已尽心料简合于义理可施行者一一奏闻,更望陛下择其精者,决自圣意,必令行之。
其有识虑稍出于众者,愿陛下特赐召对,面加询访,考其虚实。
果有可采,密籍姓名,遇有差遣,随材授任。
俟其实有显效,然后不次拔擢。
如此则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矣。
取进止。
张方平第一劄子治平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五、《司马公文集》卷三八
臣伏见陛下用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参知政事
方平文章之外,更无所长,奸邪贪猥众所共知
府大臣,系国安危,茍非其人,为害不细。
臣职在绳纠,不敢塞嘿。
伏望圣慈追寝方平新命,以协舆论。
取进止。
张方平第二劄子治平四年十月一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五、《司马公文集》卷三八、《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司马温公年谱》卷四
臣近曾上言张方平参知政事不协众望。
臣识浅材下,其言固不足采。
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与台谏官共言方平奸邪贪猥,事迹甚多。
陛下傥欲知方平为贤为不肖,乞尽令检取包拯等言方平章奏,及开封府陈升之两处推勘刘保衡公案,并方平秦州所奏边上事宜状,即知臣所言,非一人之私论也。
今所言之事,尚未蒙施行,寻闻除臣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若臣所言果是,则方平当罢政事;
若其非是,则臣为谮毁忠贤,亦当远贬。
今两无所问,而臣复迁翰林,仍加美职。
臣诚愚懵,未晓所谓。
伏望圣慈察臣前言方平事为是为非,早赐施行。
所有新命,臣未敢祗受。
取进止。
侍读乞先上殿劄子治平四年十月二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五、《司马公文集》卷三八
臣累日前曾上殿论列张方平事,后来续闻除臣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臣智识顽闇,不达圣心,以为朝廷大政必当辨是与非,人臣事君不可辞难就易。
是以不胜狂狷,复有奏陈。
今蒙圣恩曲赐手诏,过加奖待,谕以至意,温密纤悉,提耳谆谆。
臣虽木石,亦将开悟,况含气血,得为人类?
自咎愚迷,九死难赎,伏地流汗,无所容入,愧感之极,涕泗滂沱,诚宜即时奔赴阙庭,祗受诏命。
然臣尚有私恳,须当面陈,欲望圣恩先许上殿敷奏,禀取圣旨,然后遂授敕告,不胜死生幸甚。
取进止。
乞降臣民奏状劄子元丰八年七月十四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
臣伏见陛下诏开言路,至今已涉旬月,必有臣僚民庶上言朝政阙失、民间疾苦,奏状已多,未见有付外令三省或枢密院商量施行者。
如此则徒烦听览,何所裨益?
汉昭帝时,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辄下杜延年平复奏言。
先帝初即位,诏中外上言得失,亦令臣与张方平同详定,选择可取者与元奏状同进入内,或降付三省、枢密院施行。
臣窃计今来臣民所上文字,其间是非臧否虽错杂,嘉谋长策不可谓无。
以睿明所烛,谅毫发无遗,岂可一概弃置,全不采用?
欲乞选其可从者降出施行,或以万几之繁,未暇遍加省览,即乞依臣前奏,降付三省,委执政官分取看详,择其可取者,用黄纸签出再进入,或留置左右,或降付有司施行。
取进止(《司马公文集》卷四八。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张尚书熙宁四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司马公文集》卷八○、《司马温公年谱》卷一
维熙宁四年月日,女婿具官司马光,谨以清酌庶羞,祭于故礼部尚书张公之灵。
公之德业,众所尊仰。
始终详实,已载铭文。
在昔先公,与公同省。
间来问讯,延就中堂
时弁髦,立侍左右。
蒙公一见,许以成人。
不卜不谋,遂妻以子。
自惟童騃,齿位殊绝。
未尝交语,从何辱知。
知己之恩,重于姻戚。
没身衔戢,不敢弭忘
闻讣之初,涕零如雨。
缀于官守,走哭无从。
远荐醪羞,用辞为侑。
尚飨!
张尚书葬祭文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司马公文集》卷八○
熙宁四年八月日,女婿具官司马光,谨以清酌庶羞,祭于礼部尚书致仕清河恭安公之灵。
日月徂迁,葬期已及。
承乏西台,不敢离局。
行不执绋,奠不操卮。
引领松楸,悲何有极!
尚飨!
程戡曾祖母平原郡太夫人田氏追封某国太夫人制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八
枢机之任,下所具瞻,必使泽副其爵,服称其礼,而后可以一统类、美风俗矣。
故吾于股肱之良,加礼貌之重,申锡宠数,逮于曾门。
某氏,具体圣善,作嫔良家,奥宫无违,梱教兼备。
既成蕃衍之祉,实启燕翼之训。
肆其裔孙,服在近辅。
原钟庆于有后,知积善之攸从。
俾疏大国之封,以极小君之宠。
襚服悯策,泥书密章,足以光贲泉壤,流美厥后矣(《公是集》卷三○。)
以下四篇题亦无「程戡」二字,查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知仍为程戡三代,据补。
太子太保致仕张方平乞免明堂陪位允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苏魏公文集》卷二二
方平:省所上表,免明堂陪位事,具悉。
朕涓吉季秋,有事太寝,祇严圣考,陟配上神。
百辟诸侯,咸肃雍于肆祀;
四朝旧德,宜显相于清明
暨阅奏封,坚辞疾老。
谅久安于闾里,重远涉于道涂。
姑徇至怀,益延上寿,可免赴阙陪位。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秋热,卿比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张方平可依前官充观文殿学士知河南府西京留守司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三、《苏魏公文集》卷三○
敕:三年之丧,圣贤不可踰礼;
六职之任,朝廷所以仰成。
粤予鼎饪之良,近阕苴麻之制,甫更中月,当复通规。
就委居留之权,固无中外之间。
具官某,蕴天人相与之学,挺金石不移之心。
被遇累朝,极清崇于禁复;
逮予初政,遂擢赞于钧衡
适告吁谟,俄婴钜创。
服衰去位,久深栾棘之情;
钻燧变时,已毕缟纤之祭。
矧任于体貌,方渴伫于猷为。
姑还革履之朝,仍锡玉符之寄。
殿涂秘职,盖优异于老成;
洛宅中圻,俾尹釐于王会。
是惟付畀之重,式示眷毗之隆。
宜谅至怀,往钦成命。
罙务同寅之守,副兹注意之勤。
可。
奏乞增修南京大内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一、《苏魏公文集》卷一九
臣伏以南京国之东门,当吴、楚、闽、越舟车走集之会,盖周之寰内而周之北门也。
自建都迄今六十馀年,人物风流,一时甚盛,而宫殿城阙,都未修崇。
大内正门以真宗皇帝车驾巡幸,曾驻跸于此,肆赦观酺,因赐名重熙颁庆楼。
当时虽稍完饰,然犹是双门,不改列郡之制。
内中只有御制诗碑亭子二座外,更无屋宇,俱是榛芜,非所以尊艺祖肇基之邦,慰都人徯望之志也。
臣伏睹大中祥符七年建京制曰:可升应天府南京
正殿以归德为名,即以牙城为大内
寻降图修造,事虽颁下,即未施行。
天禧中知府王曾相度减省舍屋,别具图进呈,乞行营建。
景祐中知府夏竦韩亿相继奏请,乞改内前正卫中隔城祥辉门及正南外城崇礼等门,皆作三门
适值岁时不稔,并以陕西事宜,未暇及此,然亦逐次降朝旨,令候丰熟日奏取指挥
嘉祐中知府张方平经画得旨,只是修葺过祥辉、崇礼二门,馀尚仍旧。
臣近叨守钥,目睹其事,阙门摧侧,栋宇堕颓,盖由守臣失于检举。
欲望圣慈颁命有司,令讨寻王曾等所奏,再行相度,酌中制度,修盖归德一殿并前后门四面轩廊,仍改正门为三门,大约不过一百馀间。
度其所费,亦不甚多。
若自京师事材场八作司般辇事造了材木,量差工匠役兵等逐旋修盖,亦不至劳扰。
若谓间架稍多,难为遽办,即乞只降指挥应天府支破系省钱,赴京西木场收买材植,先且修盖内门,令稍合阙庭制度。
候工毕日,渐次经营崇建殿宇等。
二三年间,便可就绪。
庶几兴王旧都,稍为壮丽;
近圻别钥,得以尊严。
表式四方,事体诚重。
论屯兵漕河大要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一、《苏魏公文集》卷二○
臣今月初九日入侍经筵,进读《三朝宝训》,至咸平六年契丹南牧,真宗皇帝尝命辅臣条陈禦辽之策,因谓宰相李沆等曰:「今已屯大兵,辽未有隙。
聚兵广费,民力何以充给?
自来建议营田河道,多为帅臣所沮」。
臣伏蒙圣问屯兵漕河孰长?
臣寻上对,以为屯兵漕河二事相须,阙一不可。
盖天下无事,兵虽不用,用边防武备在乎戍守,则屯兵不可阙也。
既有戍守,必资粮饷,积储粮饷,须由运漕,运漕小阻,其费百倍,是漕河不可阙也。
契丹连岁绎骚,边城谨备。
真宗以露师累岁,思长久控扼之术,故语及营田设阻,储粮赡军之议,盖为息民止戈之渐。
帅臣不能远谋,但矜甲马雄盛,反以设险为示弱,故李沆又陈「功之难成,盖人人互执所见,参验而行,实为至便,欲望圣断决行」。
是后虽与契丹讲和,然而运河营田,终亦不废,至今沿边以为大利。
又国家禁旅大兵多驻沿河州县,皆取运漕之便也。
臣故曰:「屯兵、漕河二事相须,阙一不可」。
臣退而伏思圣问渊奥,皆经国裕民之先务。
臣前对疏浅,不甚周悉。
辄复稽考书传所载,前世已行之事,进言其一二,仰备圣览。
臣闻古者内诸夏而外荒译,故有甸侯要藩之限,祭祀享贡之令,盖异远近而别内外也。
远人不服。
则侯伯之国得以文告而惩艾之。
文王南仲伐猃狁,城朔方,而猃狁于夷。
宣王命召公平淮夷,至江汉而淮夷来求。
此攻伐征讨之备素具故也。
秦并诸侯,天下混一,而朔漠未服,始皇使蒙恬将兵攻取,疲敝中国,卒无成功。
此无外禦之所致也。
韩安国将兵屯渔阳,上言方佃作时,请且罢屯。
罢屯月馀,而匈奴大入上谷渔阳,掠其人畜而去。
此失备虞之所致也。
自尔以来,中国未尝无剽窃之患,郡县未尝无戍守之役。
千金之费,岁月相乘,由是转漕运粮之策兴焉。
秦使天下飞刍挽粟,起黄、腄、(直瑞反,又音谁。)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六斛四斗为钟,计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正。),卒困民力。
汉守荥阳,军无见粮。
萧何转漕关中以给食,粮道不绝,遂兴汉祚。
此运漕有策与无策相去之万万也。
赵充国先零,请罢骑兵,以步兵万人留屯要害,因田致谷,威德并行。
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
唐姜师度易州,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以隔奚、契丹之寇。
又约魏武故迹,傍海穿沟,号平辽渠,以避海道,运粮者至今赖之。
此皆屯兵漕河前代之明验也。
臣闻帝王之都,必据形势,故三代居河、洛之间,汉唐宅咸、洛之壤。
太祖皇帝尝爱洛阳山川之胜,始有建都之意。
军校李怀忠陈汴渠运漕之利,遂东还京师
此实圣断睿谋,因时适变,贻万世之长策。
京师有汴、蔡之广,转输之饶,沿边有塘泺营屯之固。
镇压夷夏,踰于金汤。
非三代、汉、唐之可拟伦也。
臣顷在先朝,窃闻今太子太保致仕张方平,尝蒙神宗顾问汴渠兴置利害。
方平奏曰:「古者建国必依山川,今国家都汴,实据平夷之地,所以为形势者,禁旅也;
资禁旅者,粟帛也;
所以富粟帛者,汴渠也。
望戒有司以时开塞,毋辄轻议,天下幸甚」!
神宗深以为然。
审此言亦可见屯兵漕河之大要也。
臣愚僭易开陈,庶几上裨圣政之万一。
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绍圣五年二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一
龙图阁直学士正议大夫致仕、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濮阳李公公仪,年八十四,以元祐四年十一月某甲子考终于济南郡退居之私第,终以正也。
绍圣五年二月某甲子返葬于濮州鄄城县遗直乡栖鸾里,葬从先也。
前期嗣子驾部员外郎孝纯以季弟密直君承之所叙状,走书南徐,请铭以识其圹。
予惟先世并游之旧,甘泉同僚之契,纪其功伐,书于乐石云。
公仪讳肃之公仪字也。
太尉讳逊之子,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蔡国公讳护之孙,赠太师中书令讳珣之曾孙。
天圣中,以世父、故相文定公乾元节推恩,奏补为将作监主簿
初,命监大名府军资库,年少气劲,早有才誉。
大河溢张家口,府命督修冠氏县堤,茭薪出纳之事,畚筑力役之政,晨夕亲临,如期而功就。
冠氏民数千,诣府请为县宰
府上其事,朝旨如请,既涖职,视民所先急者,宿寇根据乡疃,人不安其居。
乃案令使乡村置鼓,盗发击之,远近闻声而毕应。
民既知教,因亲临试,鼓鸣而保伍麇至,自是盗为衰息。
都转运使李公纮奏为御河催纲。
景祐二年,河决横陇,又奏巡护金堤,满岁无溢齧之患。
通判德州,改澶州
庆历二年契丹耶律仁先刘六符驰礼赴阙。
将过郡,而病谯楯颓缺。
即谋于郡守曰:「吾州实景德初銮舆誓敌之地,今泛使来而城垒若是,万一朝廷有问,则土木暴兴,其扰甚矣。
惟先事为备,可以宽责」。
于是料工度材,增罅补漏,成屋千区。
已而果有中人衔命检视,指顾徙置,不日而棚楼一新,使者惊异。
时我先人自禁林贰枢副任公出使修建北京,往复城中,目其治迹,归言于上,擢知德州
未几,以施、黔蛮首田忠霸寇边,被选提点夔州路刑狱公事。
到部径趋边砦,喻诸蛮以威信,众遂伏窜。
玺书褒其劳,就移提点开封府县镇公事,赐五品服。
出知沂州,州人常苦沂水败桥、水涸修复之患,乃询于众。
咸曰:「家户输财,无有宁岁」。
于是教为舆梁,使可彻置。
植坚木为杠,横巨材为栋,夏秋撤去,至冬复旧。
暂劳永逸,众以为若是便,于今不废。
河北岁歉,流殍至郡。
视其强壮者募为兵,羸不任者餔以庾,抵遣还,两得其所。
历深、潍二郡,徙荆湖南路提点刑狱
皇祐三年,广源侬智高邕管,侵掠十馀州。
朝廷至遣大臣经治。
湖、湘密迩贼境,使者实任其责,于是亲督诸郡兵往禦其冲。
广东蒋偕王正伦追贼湖岭间失利,又率兵丁往,收其馀烬,招辑散亡,蹑迹讨袭过临贺,贼遂引去,一境帖然。
经制使狄青孙沔言状,朝廷第赏,特转尚书主客员外郎荆湖北路转运使
辰阳彭仕羲之叛,被诏亲行处置。
乃画攻取策授郡将宋守信进兵穷讨,径山坂篁竹之险,兵不得前。
又为之募敢勇士为乡道,直抵溪州,破荡其巢穴。
贼平,以太夫人高年求乡郡
自齐易海,就选江东转运使,徙两浙
时以浙河水灾,籍诸州役兵疏浚堤堨,不劳民力而苏、秀之患除。
成都路,改河北,赐三品服。
江淮发运使
是时,方治汴堤,创木岸以束湍流,久之未就,接旨召赴相府参议
于是有都大提举陕河之命。
既而堤岸卒成,以亲丧去职。
服竟,由三司勾院度支副使
厚陵之役,百费所出,皆先期应办,公私无扰。
将作监,再领发运使
因对神宗皇帝西夏谅祚犯大顺城事敷奏合旨,翌日拜谏议大夫、知庆州
既至,治戎政,严攻守之具,将佐禀命,常若寇至。
敌闻声而戢。
数月,移瀛州
熙宁元年河北大水,地震数州,累日不止。
城垒厩库、公廨民庐,摧陷几遍。
乃躬冒泥潦中,指喻僚属,为之区处。
仓庾粟麦,暴露者则结草为囷圌而以储积之,沾渍者出以赈流冗。
编户之无盖藏者为茇舍以居处之。
公宇亦如其制。
又严盗贼之禁,下令民敢有乘灾剽攘,一切以军法从事。
后有叛卒夜掠民财,立捕斩以徇。
人遂安息
上闻其措置有绪,特遣中使劳问,赐茶药以示优恤。
踰年,拜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出知定州
召还,权三司使事、出知永兴军
青州,改齐州提举南京鸿庆宫
三命皆自请也。
过都,留提举中太一宫,判将作监
元丰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
占谢日,上谓之曰:「郓介濮、齐之间,在卿为便矣」。
州自曹村决口之后,积水为患。
甫下车,为之相土高下,创筑长堤,请民丁万人于朝,一月而成,水患遂除。
四年告老,优诏提举兖州景灵宫太极观,遂居济南
七年致为政而归。
退休六年,而精力罙健。
每岁时节序,率子侄辈往濮上祀先垄,合族以食,欣欣然步趋笑语,少年不若也。
早通竺乾之教,持心行己,衷无隐情。
常曰:「吾无他长,惟至诚待物而已」。
故其启手足之日,疾无甚苦。
忽语诸子曰:「人生一梦耳」。
寂尔顺化
岂其生也操行纯固,故其往也若有归焉。
夫人宋氏,前十一年卒于京师,追封延安郡夫人
子六男子:长即驾部君也;
次曰孝谨,通直郎
孝愿,宣义郎
皆先亡。
孝锡通直郎
孝益,宣德郎
孝常承事郎
五女子,孟、季皆出家为尼:曰智满号明觉大师
曰慈妙,悟真大师
三婿:大理寺丞韩镇,国子博士张照,宣义郎仲康
孙男二十三人:觥,宣义郎,傅、仅、仔、侍、倚皆仕,铨选为州县掾佐。
曾孙二十二人。
公仪性明达,周知世务,而于吏事尤为精密,敏而能断,主于宽平,不戾文法。
其治郡也,不为条教,事至而应。
初莅东海,牒诉满庭下,独于俦人中指一叛卒讯曰:「若非前九年沂州犯盗而亡者,今尚不悛耶」?
卒寘于法,闻者畏惕。
奉使也,务举大体,不以小察为明,未尝以细故案吏,吏伏其公。
其立朝也,直以奉上,勤于济务。
尹京主计不累月,以治最闻。
凡七领州节,皆近于乡邻,而济南三至,两为提点刑狱,五为转运使,而成都以亲年免行。
制溪蛮,禦邕寇,绩效尤显。
六领方面,并兼一路安抚使,而庆州又兼经略使马步军都总管
高阳捍患之政,至今人犹能道其事。
两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皆以疾辞。
府省特恩授之再至,又兼群牧使、判三班
其别使则体量陈、亳水灾,相度张、马㪷门,分杀都城水患,护魏王葬事,贺大辽生辰,皆称所职。
出入中外六十馀年,自九品至三品,更十六官,用岁月转者少,由功最迁者多。
两拜内阁,所涖实迹可纪而无悔尤。
晚岁以学士归老里第,逢辰锡福,既贵而寿且
善始令终,仕宦如公仪者几希矣。
少有至行,年十四,时从文定公南迁衡阳,至复相不离左右。
公薨,又请沂州以奉襄事。
德州,闻先公讣,即时徒跣赴殡。
居太夫人之丧,庐墓三年,不入城郭。
曹村河流坏先垄,躬募乡民负土增葺。
季君密直君生数月而孤,亲为鞠育诲导,以至大成。
密直君常曰:「承之奉兄如父,兄之视我如子」。
因省兄陈留过都,神宗特召见劳问。
面谕曰:「卿家可谓一门忠孝」。
天平除书有「父子忠孝,兄弟显人」之语,当时贤公名卿多以端方目之。
王沂公吕许公杜祁公、富郑公、韩魏公最为知己。
冠氏则沂公之荐。
夔路许公、祁公所引用,汴则魏公委择,其为君相称举如此。
李氏世占濮上,为东州望族。
文定公薨,未数年,而公仪兄弟以才名相继登朝。
元昆柬之,太子少保
仲兄徽之,正议大夫
亚弟及之,通议大夫
立之,中散大夫,并以年德致仕而终。
季弟密直君与公仪同时为学士,今子侄践省寺、使一道者又数人。
诸孙及仕与未仕四十馀人,克绍家训。
有后之泽,其可量乎?
治平初度支判官,与公仪同曹共事,相好尤笃。
追纪平昔,怆然于怀。
系之以铭,言不逮意。
铭曰:
伯阳苗裔,飞将来云。
山东著姓,濮水名门。
相有遗直,庆贻后昆。
弟兄鸣玉,子侄輶轩。
藩朝互陟,霄鹤齐骞。
猗欤内阁,克承世芬!
声驰初仕,惠布黎元。
公卿交荐,州使宣勤。
梁沂罢歛,木汴通堙。
上嘉乃绩,诏锡褒言。
尹京主计制阃藩军。
中外更践,宠数便蕃。
再留持橐,恳丐乡枌。
玉符琳馆,汶水仙源
遂还印绶,退老丘园,公生鼎族,仕遘华勋。
寿弥七纪,家有曾孙。
归全新第,返葬先原。
始亨终吉,本固枝繁。
垂于永久,考以斯文(《苏魏公文集》卷六一。)
珣:库本作「令珣」。
张宫保文定公 其一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三、《苏魏公文集》卷七○
呜呼!
景德后元,协洽纪岁。
连珠耀芒,鹑火之次。
钟秀于人,为时之瑞。
矧在九秋,天晴气霁。
月正下弦,光连五纬。
公生是时,得天精粹。
金声玉质,浑然国器。
岳立渊渟,出乎伦类。
刚则不折,柔亦不废。
危行危言,可止可仕。
两策贤科,简在仁帝。
四入内庭,晚登三事。
并岁诸公,孰不隆贵。
或践亨衢,半途而逝。
惟公始卒,德充福备。
七纪康宁,閒堂遂志。
一品晏安,万缘泯弃。
不怛物化,考终蝉蜕。
生禀纯灵,殁全浩气。
骑箕入昴,孰知所憩。
文定之名,空遗永世
藐是孤生,早缘素契。
爰自弱龄,获闻教义。
提携成就,爱均子弟。
每侍燕閒,两忘年位。
名理之谈,或容难议。
间关虽久,音书沓至。
昔闻公丧,适拘朝缀。
临吊无从,荷恩有地。
今叨守藩,过公里第。
言瞻松槚,交挥洟涕。
一觞荐诚,百感中萃。
永怀德音,没齿无替。
张宫保文定公 其二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三、《苏魏公文集》卷七○
惟公禀德河岳,王者之辅。
出而逢时,道则靡阻。
初来公车,首举。
言配乎经,行应乎古。
禁垣黄阁,雍容步武。
远犹闳议,沛然孰禦。
公出在外,心留帝所。
惓惓怀忠,尽言不顾。
刚必摧之,非柔则茹。
惟是全德,一代之矩。
矧我先公,金石之契。
台阁同升,道义一政。
伊昔待侧,话言在耳。
辱登公门,垂今四纪。
出处契阔,造请莫继。
谓公难老,天锡之祉。
遘疾未几,孰云不起。
讣来恸哭,我则何以。
薄奠致诚,尚或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