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宝胜禅院造塔记大观四年七月 北宋 · 文宗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民国《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卷一五、嘉庆《泾县志》卷一二
宣州泾县龙山乡积善甲石陂社奉佛弟子文宗义与妻陈氏二娘,男德尚、德庸、德全,孙邦彦、邦国、邦礼、僧保、星弟,新妇张氏三五娘,董氏十七娘,程氏五娘,沈氏三娘,女文氏五娘、十娘、四五娘,女孙十一娘,妹儿家眷等,切念幸生乐国,忝际明时,粗丰足于此身,感修因于宿世。
况以复闻胜事,同发诚心,谨捐净贿一百二十五贯文足,就宝胜禅院建于宝塔一面。
所集微毫之上善,用蠲旷大之愆尤。
灾露消融,福苗秀实
门风高建,库务兴崇。
人人寿龟鹤之遐,代代富□□之永。
然愿常逢佛法,不昧信灵,等与法界之含生,共證菩提之妙果。
大观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弟子文宗义与。
范文正公伯夷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陵阳先生集》卷一六、《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九、《范文正公集补编》卷三、《南宋文范》卷六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五
皇祐三年十有一月文正范公青社,用黄素小楷书韩子伯夷颂》,遗京西转运使苏公舜元
盖天下万世大纲常、大议论,扶植天地,不可一日以无者。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伯夷固知其将终身西伯,故辟而归之,其心岂遂忘殷哉?
一旦武王之师载木主而以王号于其众,非文王意也。
兄弟奋然以身为天下万世争纲常,继之以死。
其事诚卓绝,然人乃或非之。
至孔子时,犹有以为怨者,而孔子独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唐时,犹有以为偏而不通者,而韩子独曰:「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愿」。
韩子之言,上继孔子而公乎天下万世,有功于纲常甚大。
时无韩子,议论废则纲常泯,吾为此惧。
而幸犹睹范公之所书,义士仁人壮颜毅色,凛在心目閒。
使顽者懦者一见,且泚汗破胆,知畏议论。
范公亦与有功于纲常矣。
公平生自许忠义,前后缘论谏得罪,至被以诬谤,目以朋党,摈斥远外。
而公信道之笃,踬而愈奋,老而愈厉,《伯夷颂》固其中素所蓄积者。
呜呼!
皇祐盛明时,公之书此,犹义形于色。
设不幸处纲常之变,当何如?
若公者,真可畏而仰哉!
大兴李侯勘得此本,丁丑岁,于燕朅来守姑苏,偕济南陈君祥、汴梁焦君德明,首谒公祠下,访问其子孙而以畀之,尊贤尚义有如此。
公之孙邦瑞、士贵,敬而藏,不啻拱璧。
始其家尝以摹本刻于义庄岁寒堂,至是乃得真迹于二百四十年之后,若有神物护持,以待其子孙而后付,殆偶然。
二君议勒石传不朽,而吾友满君弥坚实来,辄具论颠末,俾以刻。
晏元献杜正献文忠烈富文忠蔡忠惠诸贤,与公忠义相期,各有题赋。
而苏公词翰气槩,又公所重,宜并刻于后。
朝、执中辈,虽素有抵牾,亦不以人废焉。
抑予观忠宣公兄弟,有感手泽,言泯意外,志念深矣,尤后人所当取节。
二君皆有典型文学,能亢其宗,族党所共推尚,帅其族之人与其子弟谨守此宝,图继前志,用忠义之传,其永之无斁。
大德四年二月初吉陵阳牟巘书。
庆元重修孝肃包公墓记庆元五年十月 宋 · 林至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四、《包拯集编年校补》附录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八二五、乾隆《江南通志》卷四二、嘉庆《庐州府志》卷五、道光《安徽通志》卷四三
至为淮西从事之三月,始得再拜谒孝肃包公墓下。
呜呼,庆历嘉祐之閒,何其盛也!
仁宗皇帝以天地高厚之德,平治天下,而又延登耆雅,容纳忠谠。
维时孝肃公危言直论,排斥权倖。
切劘治道,而扶植国本者,睹奏疏可考焉。
至其临政,明不可欺,刚不可挠,公不可干以私,今百馀年,所在士民闻其风采,犹知起敬起畏。
合肥,公之乡里也,中更兵火,子孙流离,故宅废为民居,独庙祀存焉。
今去城十五里,所谓东村原者,公之墓也,去皇考侍郎公墓七里。
每春秋,州教授县令诸生往修岁祀。
然而丘封荒顿,宰木剪拔,担夫牧竖,往来莫禁,甚者至蹊其墓田,欲夺而有之。
呜呼!
以忠贤端士而报施乃尔,岂天道邪?
或兵革之后未能遽复邪?
抑风化不明而冒利者不知敬邪?
教授丁君端祖县令潘君友文相与鸠工敛材,次第修治。
部使者王公补之来摄帅事,即以闻之,公为之恻然。
不踰日,斥公帑助其役费,缭以周墙,方一百五十五步。
菑剔棘蓬,植艺松桧,祭飨有堂,墓道有门。
碣墓记藏虽不复存,立表树阡,往来其下者,皆知为孝肃公之墓,瞿然加敬,风动一乡。
而又正其墓禁,直其田之讼,归之包氏,使岁时奉烝尝,所以揭虔妥灵者厚矣。
呜呼!
仁人君子固有不幸而不能保其后者,世人不察,诿以天道报施之不常,以起为善者之惧,而不知君子之泽,虽曰五世而斩,至于流风馀韵,闻者为之兴起,孰使之然哉?
扶持风化,调护其子孙,此正吾人责也,可舍此而谓天道,是邪非邪?
之元孙邦直,朝廷盖尝命之官,今虽老不能仕,而州县之閒,经纪其存没者,可独为包氏计邪?
风化所系多矣!
至以连帅之命,告成于公墓,而且属笔以纪其事。
公之勋德,载在国史,此不复论,姑叙其本末,以为后来劝云。
庆元五年十月朔日,寄理修职郎、充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嘉兴林至谨记。
番阳余襄书并篆盖。
次韵孙邦少监刘园一首 宋 · 苏籀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权使将军势不行,连云鸳甃鸟乌晴。
池台溢郭锁扃固,林樾半空甍栱赪。
席帽扬鞭来看鹤,绮疏褰幌政闻莺。
贺兰青海勋名事,雅意未谐幽与并。
李日升墓志铭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九、《九华集》卷二一
李日升者,吾同乡人也。
据李氏家牒,九世祖廷翰,通判登州,本简人,徙居于陵阳之仁寿,世隐畎亩。
日升生七十有四,卒于绍兴之乙亥,葬以辛巳之冬,墓于所居之里所。
先是日升有子德辉蚤世,独嫡孙邦光侍养后前,常诲之曰:「来,汝能法我力诗书以藩吾门,吾志乐也。
今里有通儒,曷亲之」?
于是岁己巳,邦光执贽拜吾庐下,承奉菽水恭甚,三返,吾竟以诺。
久之,予因间问邦光:「翁为人何若」?
曰:「翁平居不易言,不以事不造公寺。
喜读书,乐于耕事」。
予即叹惜,谓尔翁所为者,当与若共效之。
后偕二三子即翁垄上,见其执意力耕,励志不怠,则晓之曰:「老父而岁往矣,何至苦身甚勤如此」?
翁曰:「吾闻之天下之事,为者昏昏,则报者没没,岂文事固然,耕事独无然乎」?
吾喜其言,退谓二三子曰:「之人乎,诚愿人也。
汉盛官仪于竟陵,百姓聚观,汉阴老父独不观,而耕事不辍也。
彼老父者,岂以天下纷华之动而易吾耕事哉?
彼其中则有处也。
今之人华颠在畎亩,不易操,殆有汉氏之人之心乎?
二三子其识之」。
后七年卒,邦光求属予言,而为之铭曰:
仁而寿,晦而勤。
卜于斯,固且宁。
孙邦 宋 · 李正民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少年英气已峥嵘,泮水曾传御史名。
白简自宜绳列位,皂囊终不负家声。
且随郡守寻春去,未向班心布武行。
知有弹冠贡公,休嗟华发镜中生。
孙邦 其一 宋 · 李正民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笔砚情亲二十年,相逢直欲尽君欢。
短檠况味同春梦,老鹤精神耐岁寒。
闭户每欣闻杖履,衔杯屡笑倒巾冠。
墙头梅萼休嗟晚,为恐骚人思渐阑。
孙邦 其二 宋 · 李正民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回首宣城一梦间,黄公垆畔记前欢。
故交十载穷空谷,得路三人到广寒。
韩愈应须拜东野钟仪未必困南冠。
平津晚佩黄金印,稳步青云兴始阑。
孙邦 其三 宋 · 李正民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投老侵寻两鬓斑,十年情绪几悲欢。
深倾玉醑何辞醉,养就金丹不畏寒。
鹤驭且芸昆阆草,鸾台曾著鵔鸃冠
少时豪气消磨尽,赖有诗情偶未阑。
孙邦 其四 宋 · 李正民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结友何殊杵臼间,旧游重话发清欢。
西江候月愁宵永,南郭寻梅耐岁寒。
老笔尚凌游猎赋,刚肠宜戴触邪冠。
鹗书屡上初无补,宣室咨询待夜阑。
孙邦 其五 宋 · 李正民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流落天涯强自宽,清樽相对漫追欢。
难求美玉能回暖,岂有良金解辟寒。
放旷尚惭垂贝带,招徕安敢望皮冠。
野梅官柳聊行乐,坐见峥嵘岁已阑。
周氏龙津书馆记 宋 · 袁申儒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二六一、嘉庆《常德文徵》卷八
世之宅幽处胜者,往往骋花柳之媚,诧泉石之美。
贵家有之,为燕乐嬉游之所;
方外得之,为虚无寂静之境;
窭人逢之,为绳枢瓮牖之所。
二者皆不能挹其秀,发其奇,茹其华也。
鼎邑龙阳之循市,有沧浪山,隆阜迤坡,或昂而藏,或耸而伏。
有三尖山列山之南,有良山、金牛山联山之东北,水自沧浪山、三尖出焉。
周氏之祖府君德元,与淳熙丞相文忠益公同源而异派也。
自江右游湖右,至其地,将度书馆而力不逮。
府君之子遹富,生三孙,曰䜣,曰详,曰询。
因笔之以文,而俾遂其志焉。
是地也,群山四挹,而左右顾望,宾从拱揖,沧浪水横其前,演迤如带,澄洁如鉴,上下交映,远水环接。
俗子巧夫以智力求得而不能者,今不谋而得,阴阳家以为地之胜也。
而试礼部,试贤阁,登仕版,皆有人焉。
若升于天子,则未也。
䜣之孙应丁,询之孙邦直、邦宁,䜣之曾孙輗,遂能作柱衡椽,以成前人之志。
宾礼贤士,为师为友。
岁在庚午,应丁与荐,时人欢曰:「周氏愈有闻也」。
或曰:「周氏书馆,果得地之胜也」。
至丙子,邦宁之子辚又荐;
己卯,范又荐。
时书馆以风雨坏,邦宁执二子之手而告之曰:「吾家业儒,书种固在,书馆不可毁,尔其成之」。
乙酉,辚又荐。
庚寅岁,范鸠材命工以继先志。
前后三楹,列为四斋,取四教之义,名之曰博文,曰笃行,曰怀忠,曰守信。
中通以厦,旁翼以廊,厨舍仆室无一不备。
岁辛卯,䜣之孙琰荐,申儒实身为之劝驾。
郡人盛称书馆卜地之验,而周氏岁荐不乏人也。
申儒于是书龙津书馆扁之,因邑以名,且有取乎沧浪之水
岁乙未,辚遂登进士第,书馆于是有光焉。
盖讲道明德,存仁遵义,其功用弘矣。
居今之世,荜门穷巷,焦然愁苦,则愿车马,被青紫,竞率先焉。
舍是无以自达也。
而苟延朝夕者,患无其志,志立矣而备书传诵者,患无其力;
力给矣,而奔走托处者,患无其地。
府君有其志以诏后,有其力以裕后,有其地以垂后,后之为兄弟者角其能,捐其赀,遵奉先训而成之,裕善助贤,天卒有以遂其始志。
是可嘉也。
彼阴阳家卜山卜水,世卒以为窈冥之论,儒家者流莫之与也。
至若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见于诗咏,夫子取焉。
然水之有流泉,地之有隰原,其果系于相宅也乎?
沧浪之水与山,秀可以挹,奇可以发,华可以茹,非花柳之媚,泉石之美,始娱耳目,宜乎崇梁有阅,扁题有揭,乃辚遂释褐于天子之廷也。
山也水也,是之取尔。
且荜蕗蓝褛,楚之谓也。
鼎为建黔中地,非美化所及也,而杞梓皮革,自楚以往,虽晋之名卿士大夫不若焉,则自州而国,非前日比也。
暨我朝宅汴处京,混一阜繁,鼎乃通吴蜀楚粤之会,以达于王畿焉。
为士者闻见殚给,智识超迈,通都大儒,藏书至院,弦诵连璧。
淮水中裂,而荒墟僻野,水绝土断,几为陋郡。
申儒为守为宪,泉流乎院之涯,车驰乎障之巅,未尝不慨叹焉。
然则俗朴而民淳,山川之清俊所启也。
府君中州而至其地,良有以也。
虽然,前人望于后人者,积累非一日之事矣。
彼其自我朝佃业而来,非有立锥地也。
夫一旦舍阛阓而处荒寂,经营缔建,卜吉度宜,盖亦劳于心矣。
而拳拳一念,惟乃子孙,创乃业、垂乃统,深属意焉。
至于取进士第,始见于百年后,亦可谓难矣。
辚固有以承先训也,继辚之后者,其知勉焉。
周氏之盛,安可量乎!
申儒以是年入为秘书郎,会辚第而得归,因言书馆山水之胜,且颂前人营卜之劳,详试之美。
若夫厚其师友,达其闻知,充其伦类,不徒于枝叶而及其本根之大,不徒于利禄而固其性命之地,则其后必有达人也。
申儒尤有望焉。
普成县增脩灵济庙宝庆元年九月 南宋 · 罗有中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六七、《蜀藻幽胜录》卷三
乙酉之秋,余试吏黄安邑佐。
视事之三日,遍谒群望。
县东十五里有祠曰灵济,一潭泠然,洄洑祠下,巨石礧硊,横障溪侧,俯而视之,毛骨森竦。
古老相传汉王潭也。
稽之旧刻,莫得其详。
其亦祭法所谓山林川泽能出云为风雨者乎?
祠据山趾,地势迫狭,而庙貌一新。
询之父老,咸曰:「此令尹文公所规画也」。
旧祠狭隘,莫称奉事,每吏来祷,群立烈日中,咸以为病。
文公出宰之明年岁在癸未六邑皆以旱告。
令尹率僚属乞湫祠下,甘泽随应,大田有秋,倍于他邑。
明年春,五邑饥民聚于府城者动以千计,普成独无之,令尹以神之惠吾民者甚至,锐然有鼎新祠宇之意。
未及兴作,夏旱尤甚,乃再诣祠下,祝曰:「膏泽之应,以三日为期,外此则非龙君所赐也」。
忽阴云如盖,随轩而返,翌日雨势霖霔,沟浍皆盈,百里沾足。
虽潼江武连,壤地相错,不得有此,人咸异之。
是秋,仍大熟,令尹时出缗钱,亟令鸠工,有材者乐为之助,有力者乐为之使。
广殿之前荣为大厦,而拜跪有地;
因山之前险为对庋,而胜景有归。
山光萦绕于檐楹,潭影漾浮于栏楯,云车风马,往来于杳霭之间,意神亦欣然格于斯也。
旧祠创于邑人贾铎,今其孙邦正仍董是役。
甫浃月落成,一毫无扰。
余聆之击节,且叹令尹为民之专,而骇龙君感通之异也。
父老请纪其事,余考其创祠之年,迨今凡四十八祀,邑大夫之祷于神者不一,而神之感应亦多矣,曾一动念于斯乎?
今兹栋宇轮奂,气象恢敞。
令尹非徼福于神也,报神之惠吾民也。
民之乐施而效力也,民非谀令尹也,感令尹之爱吾民也。
噫,百里之地,天人感通如此,积而推之,将见仁会之歌,傅岩之霖,自此升矣。
喜为书之。
公名敏,字尧章,以儒科发身,寓居阆之苍溪,丹渊后人云。
宝庆改元重阳日,脩职郎、隆庆府普成县主簿罗有中记。
怀孙邦 南宋 · 洪适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酒开桑落泛觥觓,行子驱车恨不留。
雁塔自是丈人行,麟台更参儒者流。
官居二年有十月,别思一日真三秋。
冰轮今已可人意,何时来赏城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