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中书乞赐御制表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
西清绎志,东壁垂文,幸谐物睹之荣,窃冀恩颁之宠。
辄兹披露,倍极震惶中谢。)
伏惟皇帝陛下,骏惠在躬,亶明宣业,总郁彬而成化,宅渊静以凝神。
尧德始于钦明,被于四表;
汤圣由乎修纪,正厥万邦。
克念惟勤,允恭若厉。
洪惟元嗣,夙茂英徽。
上庠之典式观,载崇术教;
内竖之询弗匮,攸踵温文。
且复历探前世之规,躬抒有章之作,聿申慈训,益懋凝猷。
而又储思濩蠖之中,研几系象之表。
索至精之理智,同于万殊;
宣尚要之辞体,包于三变。
金声迭振,缇帙相辉。
与经义以备陈,居为代宝;
兼天常而广布,用厚民风。
而臣等备位黄枢,侍观绨几。
珠躔逖仰,惭测管以非周;
琼蕴悉披,庆出图之期偶。
窃怀耸抃,弥激倾虔。
恭祈容照之私,庶适传家之愿。
其前御制,伏望圣慈,各赐一本。
所冀洗心祗诵,以获于漱芳;
清室谨藏,永期于承式。
按:《文恭集》卷一一。又见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四。
完美集序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四、《范忠宣公集》卷一○
自古国家将兴隆平之运、建不拔之基者,则必上天为生贤杰之佐,启佑其主,戴翊其世,而成非常之功。
故有商之兴也,汤得伊尹高宗傅说
周之兴也,文王吕尚宣王得申、甫;
汉之兴也,高祖得三杰,光武得寇、邓;
唐之兴也,太宗得房、杜,肃宗得郭、李。
故皆能光启皇图,成中兴王业。
至于我朝,仁宗皇帝享御绵久,道冠百王,泽浸四海,纯诚骏德,格于皇天。
故天将锡我宋以无穷之祚,是生良弼,以赞襄大议,定策元嗣,置天下于泰山之安,神器有覆盂之固。
时则有若康节张公,以清德直道,奋于寒儒,历职试位,由河东转运使入为御史知杂,正色抗论,以肃朝政。
仁宗从谏知臣,眷公甚厚。
公感上知遇,夙夜思报。
于时国本未立,公因启建储之议,事未果,出典外藩。
及拜御史中丞,复进前说。
仁宗益爱其言,而将行之,遂用公为执政
至嘉祐末,公既为枢密使西府,会韩魏公元宰二府协力,以赞丕命,英宗皇帝遂继大统
公之勋烈,辉映万世。
乃退身养道,十有馀年,康宁寿考,薨于正寝。
而朝廷赠有诰,谥有议
士大夫慕公之德者,哀有词,祭有文。
及铭于圹,纪于碑,而状于太史者,皆所以述公之功德。
得其髣髴,而未之尽也。
至今上特题其碑之额曰「清忠旧德之碑」,然后公之大节,于是乎称矣;
国家崇德报功之道,于是乎备矣;
天下修己为善之人,于是乎劝矣。
一举而三善从之,可不谓之美欤?
在昔人臣立大节、成大功,为天下士民之所称爱者,未必见知于时君;
居高位、席盛宠,蒙遇于时君者,未必见称于士大夫;
善其初者,未必能保其终;
盛其名者,未必能安其身。
如公者兼得而并有之,可不谓之完欤?
嗣子虞部君集公之赠诰、谥议、哀辞、祭文、行状、碑志为上下二卷,以藏于家,以传于世,盖孝子继志述事之一端矣,属某名其集而为之序。
某以先君文正公有同榜之契,而知公行事为详,义不得辞,请名其集曰《完美》,因以公之大节而叙其云。
和皇后谥议大观二年十一月1108年11月 北宋 · 蔡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二、《宋会要辑稿》礼三四之五(第二册第一二八三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尝读《诗》,《周南》言王者之风,而《关雎》以下则独称后妃。
至《大雅·思齐》之诗曰:「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而序云:「文王之所以圣,盖感人之道神矣,孰得而议?
所见者后妃之化而已。
由后妃以观焉,则文王圣可知矣」。
夫岂特文王然哉?
舜之所以大,见于妫汭之嫔;
禹之所以神,见于涂山之翼。
古帝王之功,未有不始于内,而推之天下者也。
洪惟我宋,圣神相授,真主嗣兴。
天作之合,化先阃内,帝业以隆。
盖方俪体宸极,则仪声茂实,既有以彰于一时;
及奄弃椒涂,则鸿名徽称,斯有以垂于万世。
是用稽于公卿大夫,以合天下公议,靡敢私也。
恭维大行皇后慈惠和徽,柔肃恭实,故尚书令秦正懿王之后。
惟时正懿佐命艺祖,勋载旗常,庆流苗裔,是生淑哲,出应昌运。
白龟见梦,朱蛇效祉。
载诞之夕,祥光满室;
来嫔之初,神僧授记。
袆褕之尊,信有符矣。
故方养德闺门,则端庄静重,不妄言笑,身衣浣濯,靡有厌色。
逮作配潜邸,正位坤仪,则功德之盛,超今绝古,粲然可纪。
若其祗奉九庙,则严恭以相祀事;
致养慈德,则思媚以尽妇道。
谓靡丽之饰伤俭也,故服御无珠玉之奉;
谓私谒之风害德也,故外家无干请之私。
居母仪之贵,而能守礼执义,怀抑畏之小心;
嫔嫱之众,而能屈己达下,无嫉妒之诐行。
然则后之德可谓至矣。
属飞龙之御天,而有拱翼圣躬之勤;
占熊之应兆,而有诞育元嗣之庆。
继生贵主,以启天支之蕃衍;
章明阴教,以致阃内之雍熙。
思贤才之为助,所以转佐圣德;
择左右以诲子,所以协成义方。
然则后之功可谓极矣。
矧乃鸡鸣而起,侍求衣也;
明盛服,侍旰食也;
言摭经史,化圣学也;
挥毫洒落,法宸翰也。
族既蕃矣,则岁荐必以贤,而弗及于庸下;
家既宠矣,则训弟必以学,而靡容于怠荒。
至于侍上宴閒,则裨政化而甚密;
为民祈福,则捐脂泽而不吝。
此又徽美昭著,中外之所共仰者也。
方且崇清静之化,悟真乘之理,游心于恬淡,绝意于纷华,此又不玩于富贵,而超然独得者也。
历考在昔后妃之贤,如大行皇后,可谓鲜俪矣。
圣上感德大业,丕冒海宇,廓尔天造,渊然神化,鼓舞群生,莫窥其奥。
窃仰大行皇后之懿,则主上之所圣,可概见其万一已。
夫以所示于行,则知存诸心者有不可量之善;
以所施于外,则知秘于内者有不胜述之迹。
然则殚竹帛,罄金石,有不足以形容者矣。
若乃汉魏以来,史氏所称身衣大练,装不务饰,无戏弄音乐之好者,犹且载美咏歌,流芳简册,曾何敢望大行皇后之德之美之髣髴哉!
圣上叹珩璜之弗御,悼窀穸之有期,睿情伤轸,典礼备举,乃诏有司扬德善,册丕称。
皇哉铄乎,岂不慰明灵而协众愿哉!
谨按谥法曰:柔德教众曰靖,恭仁鲜言曰靖;
雍熙阃内曰和,闺门有礼曰和。
恭维大行皇后,众德之所备,大名之所归,神人合契,罔不惟称。
伏请谥曰靖和皇后
蔡卞 北宋 · 任伯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四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九
臣窃谓朝廷之事,当行者不可犹豫,未行者不可漏泄。
当行而犹豫谓之不断,未行而漏泄谓之不密。
意外不测之变,常生于此。
古人既往之事,可考而知也。
陛下改用大臣,明示好恶,前日之所谓国是者,陛下既察其非矣。
章惇以社稷自任,蔡卞以经义教之,当此之时,共忧国事,必不以二圣之所行为是也。
彼皆以王安石自比,固宜以进退为心。
则安坐而不动,则备礼而求去,其于上圣之所行,能无正救之心乎?
皇太后不宰之功,发于至慈;
陛下无已之报,方在舜心。
天佑命之,俾我元嗣,慈孝之治,实冠前古,我家之庆,不求而至。
此内外之所以欢欣,而和气之所以充溢也。
然而天道难谌,事当儆戒。
等立其私说,变乱名实,为国政之害者,其大有三:一则以继述神考为名,违其说者谓之不孝,而实有负诬之心。
二则以厚于先帝为名,违其说者谓之至薄,而实有轻欺之意。
三则假经义之糟粕,窃安石之绪馀,依语而行,蔽惑上下,违其说者谓之非圣人,加人以至恶之名,陷人以难名之罪。
谋发于蔡卞之心,事成于章惇之手,胁持上下,果断必行。
此二人者,外示暌间,而心手相资,无事则相忘,有急则相应,自然必致之理也。
臣十四日密章所论深思熟虑,然后敢发,在陛下断之而已。
犹豫不决,理必生事。
又况今日所行之命,已有可密而不密者矣。
机既不密,又不时断,执中无权,必有后悔。
所以念难谌之道而儆无虞之时者,其可忽乎。
愿陛下上禀慈闱,熟议而速断之也。
臣愚不胜惓惓爱君之心。
蔡卞元符三年四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宋史全文》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谓朝廷之事,当行者不可犹豫,未行者不可漏泄。
当行而犹豫,谓之不断;
未行而漏泄,谓之不密。
意外不测之变常生于此,古人既往之事可考而知也。
陛下改用大臣,明示好恶,前日之所谓国是者,陛下既察其非矣。
章惇以社稷自任,蔡卞以经义教之,当此之时,共忧国事,必不以二圣之所行为是也。
彼皆以王安石自比,固宜以进退为心。
则安坐而不动,则备礼而求去,其于上圣之所行,能无正救之心乎?
皇太后不宰之功发于至慈,陛下无已之报方在舜心。
天佑命之,俾我元嗣慈孝之治实冠前古,我家之庆不求而至。
此内外之所以欢欣,而和气之所以充溢也。
然而天道难谌,事当儆戒。
等立其私说,变礼名实,为国政之害者,其大有三:一则以继述神考为名,违其就者谓之不孝,而实有负诬之心。
二则以厚于先帝为名,违其说者谓之至薄,而实有轻欺之意。
三则假经义之糟粕,窃安石之绪馀,依语而行,蔽惑上下。
违其说者,谓之非圣人,加人以至恶之名,陷人以难名之罪。
谋发于蔡卞之心,事成于章惇之手,胁持上下,果断必行。
此二人者,外示睽间,而心手相资,无事则相忘,有急则相应,自然必致之理也。
十四日密章所论,深思熟虑,然后敢发,在陛下断之而巳。
犹豫不决,理必生事。
又况今日所行之命,已有可密而不密者矣。
机既不密,又不时断,执中无权,必有后悔。
所以念难谌之道,而儆无虞之时者,其可忽乎!
愿陛下上禀慈闱,熟议而速断之也。
臣愚不胜惓惓爱君之心。
福州王谟老语录序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二、《竹溪先生文集》卷二二
予旧观东坡南华寺》诗意,明上座非凡僧。
后二十年,始识之于姑熟隐净方丈。
时梦堂新成尚虚,数与予偶坐堂上。
味其言,非凡僧也。
其后退居堂中,故衲子多以梦堂称之。
自是诸子得髓得皮,名满四方矣。
绍兴乙丑,偶居福之仁王,谟公始来补处是刹。
相从五六年间,叩之益深,真梦堂子也。
夫祖意不立文字,然非言句无以显机,亦无以观来学,与夺之柄,正在于此。
从上祖师古尊宿拈颂代别,的有深旨。
谟公早得梦堂不言之妙,而尝学诗于郭祥正李端叔,二俱不立,自成一家,故其语言三昧,超出有无,诸方所不及焉。
侍者元嗣录其上堂小参问答之语,请叙于予。
予老病不能为文,姑述其父子相知之旧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