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自然子夏德 南宋 · 何梦桂
 押纸韵
子以自然名,诘我自然理。
至理本无言,有言已非是。
畏隹时怒号,厉风从何起。
晚得复怒生,春雨果谁使。
使然与不然,万化谁与纪。
君诘我不知,不如两忘已。
君苟未忘言,请问柱下史
夏德甫易窝吟序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四、《潜斋集》卷七
《易窝吟》,自然夏德甫之诗也。
德甫吟不为诗人章句,徒玩弄光景而已,而必于易窝,盖有得于康节窝中之趣也,故其诗曰:「安乐窝中事事无,惟存一卷伏羲书」。
康节二十年工夫,全在一窝中,其柳风蓉月,随寓成功,犹是长物。
复姤中间,弄丸得手,乐意无极,此无名公之至妙至妙者欤。
德甫诗必有得诸此,此惟可与知道者言之,诗抑末耳。
虽然,诗亦道也。
大德己亥春二月既望
唐虞三代纯懿如何论 南宋 · 吴君擢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六、《论学绳尺》卷二
圣人之心可以言而见,不可以言而尽。
圣人何事于言哉?
道隐于无言而寄于无心者,圣人浑沦之天也。
然圣人之心,虽与天者游,而亦岂能忘情于斯世,则其见于辞令之间、君臣告语之际,始有不能以终隐者矣。
惟其不能以终隐也,故其精神心术之所形,始有可得而见者矣。
人见其粹而正者谓之纯,温而良者谓之懿,遂谓其隐然于心者,皆显而见之于言,抑岂知夫可见者言而不尽见者心!
纯懿之妙,又岂止于言也哉?
王通氏论汉制而有感于唐虞三代之纯懿,通可谓知圣人之言者矣,未必尽知圣人之心也。
唐虞三代纯懿如何,请申之。
圣人之心,何心哉?
无思无虑也,无将无迎也。
其纯而不杂、渊而且懿者常在也,其浑然之天,虽鬼神莫能窥也。
然而有心焉不能以无事也,感而遂通,则应生焉;
有君焉不可以无臣也,都俞吁咈,则言形焉。
噫!
是可以见其心矣,而未可以尽圣人也。
退藏于密者,圣人之分;
矢口成文者,圣人之馀。
为其馀而不及其分,圣人之心亦缺然矣。
吾观之书,其有以见二帝三王之心乎?
典谟之温润深纯,冠冕乎百世之上下,然观二典之寂寥简短,则知三谟已为辞费。
虽曰朝廷之上、君臣之间,不可以无言也,至如命官询谋、恤刑敷教等事,皆不能不衡于虑者,圣人岂能以不言而遂已乎?
然此特其粗者,其精微阃奥则不如是而遽止也。
执中一语,君臣更相授受,心与理涵,如印如券,其精神心术之妙尽在于是。
纯懿之真者固未尝散也,浑者固未尝漓也,迨夫《甘誓》之作,有扈氏之战,君臣至于敌体,或者已伤其夏德之衰。
若夫商周之誓诰,则真者散、浑者漓矣。
《多士》之训,迁都之举,反覆数四,若将曲防而预制之者。
兴言至此,未始不病其用心之劳,则知夫言之多者始为心之病,屈曲聱牙,大非纯懿之所形矣,况于唐虞三代而下者乎?
此王通氏所以慨思于古圣人纯懿之为也。
通其求圣人之言乎,抑亦求圣人之心乎?
若谓帝王之纯懿但止于典诰之间,则未为知圣人者。
其所以致不足于汉制者,曰政则茍简,岂若唐虞三代之纯懿乎?
呜呼,汉之不古若岂独政也哉!
彼徒知帝王之言而不知帝王之心故也。
胡不因其言而求其心乎?
天等语非纯乎?
其所以敬天者,则非止于历象授时之事也。
正德等辞非懿乎?
其所以为者,则非止于用休用威之时也。
曰平章百姓,曰敬敷五教,非帝治之懿者乎?
然帝治之所以懿者在道,则又不独在是也。
由后世而观,亦幸而有可證之言;
由汉制而论,则又未为尽知帝王之心。
何则?
辞令训诰者其粗也,而精神心术者其精也,维持控制者其浅也,而浑沦涵蓄者其深也。
汉之制毋亦于其粗而不于其精、于其浅而不于其深者乎!
贤良制策,犹可曰体古人敬贤之意,而石渠称制临决,则不过任己之见而抑臣下之言。
古人纯懿之妙,恐不从事于言语口舌间也。
虽然,三代而下,如汉制亦未可少,此王通续《书》之百篇所以跻之典诰之列,亦未为无见也。
通之言曰:「皇坟帝典,不得而识矣,不以三代之礼统天下,终危邦也。
如不得已,其两汉之制乎」!
夫以不得已云者,则固已知其非纯懿也,况于真者愈裂、浑者愈漓耶,吾于汉复何尤?
陈十事疏 后唐 · 薛昭文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三
臣闻夏德方衰。
未显中兴之运。
汉仪重睹。
果成反正之功。
稽其上代帝王
前朝基业。
未有不中罹屯否。
閒有凶灾。
是资明圣之谟。
更廓灵长之祚。
伏惟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陛下继汉大宝
缵禹鸿名。
兴牧野之师。
功如破竹。
朝歌之垒。
疾若建瓴。
俄平国家之雠。
大刷神祇之愤。
威远振。
睿德遐敷。
自陛下应天顺人。
奄有诸夏。
九州欣戴。
万国乐推。
既混一于车书。
方大定于区宇。
藩服靡不入贡。
夷狄靡不来庭。
锐旅雄师。
无敌于当代。
谋臣勇将。
有备于中原。
然而尚有凶悖之徒。
窃据于屏翰。
愚迷之辈。
凭恃于江山。
虽闻向化归朝。
犹敢改元僭号。
在陛下武功天纵。
百越不得不臣。
在陛下文德日新。
三苗不虑不格。
夫人乃邦之本。
兵者国之器。
要在安其人而固其本。
训其兵而利其器。
国富兵强。
家给人足。
臣有管窥十条。
谨录奏闻。
伏乞俯回圣览。
其一曰。
陛下复居圣唐之运祚。
雪先帝之雠仇。
戎狄尚解怀柔。
藩服岂敢拒命。
而数处僭伪之地。
尚未悛心。
料此凶狂。
必自覆灭。
臣请陛下明宣睿算。
大振天威。
秣马耀兵。
亦不指名何处。
且为讨逆伐叛之计。
而狡妄之辈。
饕餮之徒。
闻我大国万旅云屯。
六军雷动。
如此昏迷之党。
不俟赫斯之怒。
经略之谋。
彼必敛衽而朝。
望风而溃。
自愿纳归国矣。
斯必有征无战之道也。
其二曰。
臣伏见随驾兵士。
久经战戈。
咸著勤劳。
皆忠勇以难俦。
尚贫乏而未济。
虽陛下告成郊丘之后。
大行赏给之恩。
然而或未优丰。
尚多觊望。
非不知国力尚阙。
天府未充。
臣又闻自古王皇建基业。
抚军戎。
未有不损玉帛。
轻财宝。
以饵于战阵之士。
是故先代拨乱之军。
以此皆留意也。
今以诸道上供钱物。
进纳不时。
遂致朝廷薄于犒散。
稍为经度。
以济急需。
近者藩臣供奉庆贺财帛。
及南郊或有经费羡馀物色等。
伏请且据帑藏。
更加颁赉先随驾兵师。
宴犒代潞州健也。
其三曰。
臣窃见河南兵不少。
亦是先在伪廷。
备经训练。
颇闻精锐。
皆堪征伐。
自陛下平定汴州已来。
寻曾选拣。
或闻诸道分臂之时。
未甚精细。
或有勇悍者放归田里。
或有懦弱者留在军都。
当差发征行。
则逃避诸处。
以此散失。
其数实繁。
请宣示租庸司先管兵帐所司。
子细磨勘向来所系数额多少。
兼取近年诸道所申逃背名帐较量。
比旧额少剩。
即知元数减耗。
臣闻夫军伍者。
以丰财为务。
以重赏为先。
河南道先管兵士。
伏虑三数处僭号不臣之地。
以厚利诱之。
岁月滋深。
耗蠹必甚。
请陛下诏敕令在京及诸道。
常加点捉安抚。
兼勤给其衣粮。
得所。
仍乞严敕边界要害津镇。
寅夜铃辖。
无令透漏。
兼先有放归农亩者。
亦诸指挥州县镇浦点检姓名。
尝知所在。
或缓急追呼。
稍有前却者。
请罪本处军吏节级等。
庶耕耨不隳。
征伐有备。
倘陛下纳臣所奏。
则不臣之人。
知国家训戎讲武。
缮甲治兵。
彼之凶徒。
必怀慑惧。
则旦夕相率。
有臣事本朝之计。
脱使赏给不充。
抚养不至。
非惟士卒生劫掠之心。
抑以步伍有逃遁之患。
必虑夫多投逆臣之境。
更资悖慢之性也。
其四曰。
臣窃见诸道百姓。
皆陛下赤子。
爰自比年。
以伪廷徭役频仍。
租赋繁重。
馈挽不已。
疲敝益深。
既不聊生。
率多逋窜。
虽有德音轸恤。
未闻时降招携。
亦请宣取租庸司。
河南先在伪廷户口文帐。
磨勘从前多少数目。
兼勘诸道所申近年见管及流亡户口。
即知人数增减。
此则虑僭伪之处。
多方招诱。
伏乞特降优诏。
委所在观察使史官吏己下。
设法抚绥。
事件无损于官有益于人者。
仰二县条贯申奏。
仍请下中书
量其利便。
并许施行。
本分税租。
稍令假借。
诸杂科徭。
特予减等。
以表抚俗安民。
兴邦固本之道也。
其五曰。
本朝至德年禄山之后。
京雒之初。
兵革之馀。
生聚彫瘵。
屡降恩诏。
抚恤生灵。
仍遣使臣
诏问闾里。
今陛下嗣守鸿业。
光启雄图。
故事前规。
可得敬而行之。
伏请每年准旧事。
郎官御史忠良廉洁明干堪充使者
令散往诸道。
采访贤良。
抚问疾苦。
务安兆庶。
以拯弊氓也。
其六曰。
窃以伪廷僭号。
俄逾一纪。
连年征剥。
繁日科徭。
士不聊生。
人不堪命。
生聚涂炭。
户口流亡。
河南之民。
皆企踵侧身。
日望陛下复我唐之鸿基。
慰兆民之疾痛。
今陛下吊民伐罪。
新有中原。
所宜减省斧斤。
未欲增修宫室。
汉文帝将起露台。
计百金之费。
且曰百金中人十室之产。
吾有先人宫室。
何事台为。
遂罢。
天下闻之。
万古称汉文之俭德也。
臣窃以陛下以慈爱为心。
以孝理为念。
圣德日新。
又何让于汉文矣。
伏惟陛下慕唐尧土阶之事。
夏禹卑宫之规。
停土木之工。
止营搆之役。
斯则区夏欣悦。
亿兆歌谣。
自然平揖唐尧汉文之至化也。
其七曰。
臣闻汉祖初入咸阳
萧何收秦之图籍。
高祖神尧皇帝平定关中。
亦允收隋室偫书。
仍闻岁降赐天下搜访。
其后盈溢于石渠东观。
充满于秘阁兰台
以是两汉之诗书之盛。
与三代同风也。
贞观开元之后。
文物焕然。
何止同风。
可谓超冠于三代也。
今陛下嗣周景祚。
灵图。
睿藻日新。
圣文天授。
崇文允武。
咸五登三。
将恢偃戢之规。
在广访搜之道。
伏请降使。
采访天下图书。
以示武王偃武
虞舜舞干。
致太平之永远也。
其八曰。
臣闻惟王建国。
辨方正位。
况河雒之名都。
帝王之二宅。
为万国辐凑之地。
乃四方表则之
若不广辟康庄。
何以壮观辇毂。
自丧乱以来。
兵火之后。
九衢荒废。
但长荆榛。
广陌萧条。
惟滋蔓草。
今陛下富有四海。
作宅神都。
当六龙游豫之时。
是万方朝聘之日。
雒阳大道。
所宜法于前规。
鼎邑长衢。
岂可隳于旧制。
都城六街。
请下河南府及左右金吾
仰仍旧依古制分擘广狭步数。
不得纵任居人侵占。
俾朝会之地。
免有湫隘之弊也。
其九曰。
臣伏见诸司行事官。
或历任分明。
选限尚远。
或出身欠少。
入任无门。
闻陛下应千年之运。
建一统之功。
谓圣日照临。
幽显仄陋。
皆辞亲裹足。
迢递而来。
冀郊禋之时。
希求恩泽。
今所司磨勘駮放。
十分去其九分。
访问驻京日多客舍穷悴。
其现在未出京者。
伏乞降宣旨稍赐慰安。
或有粗堪任使者
即乞委铨司量才注拟。
不堪收擢者。
亦聊赐资财。
以济归路。
所以悯职劳而示君德也。
其十曰。
诸戎牧马。
务履践京畿百姓苗稼。
请于隙地置牧场。
伏惟陛下察臣愚衷。
纳臣短见。
俾令遐迩知大君拨乱之功。
是使黔黎圣王无私之也。
五凤楼 唐末宋初 · 梁周翰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皇朝文鉴》卷一、《历代赋汇》卷七四、《玉海》卷一五八、《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四八、《汴京遗迹志》卷一九
京师之权舆也,遐哉邈乎!
验《河图》之象,按舆地之书,宅《禹贡》豫州之域,距天文辰马之墟,因四履建侯之地,为六代兴王之居。
城浚而都,泒河而渠,结坤之络,振乾之枢。
星甍栉堵,我民之卢;
海漕山廥,我田之租。
势雄跨胡,气王吞吴。
茫茫万国,鱼贯而趋。
惟圣皇之受命,应期运而握符
光潜跃于龙德,践元亨于帝衢。
道德何师?
尊卢、赫胥;
揖让何比?
陶唐、有虞。
英略神武,威惮八区。
封豕必诛,长鲸尽刳。
虎皮包刃,鹄板搜儒。
坠典皆索,阙政咸铺。
成天下之大务,若雷奋而风驱。
乃顾京室,时行圣谟,陋宸极之非制,稽紫垣之旧图。
且曰不壮不丽,岂传万世?
禹之卑宫,盖勿暇之计;
尧之茅茨,非经久之制。
矧象魏之县法,伊亿兆之所视。
况我力如天,我赀如地,不渔尔民,不牟尔利,一毫之费,差足为易。
乃诏共工,度景之中,因旧谋新,庀徒僝功。
台卑者崇,屋卑者丰,栋易而隆,椽斲而砻。
去地百丈,在天半空。
五凤翘翼,若鹏运风;
双龙蟠首,若鳌载宫。
丹楯霞绕,神光何融;
朱楹虹植,晴文始烘。
绣楣焜耀,雕栱玲珑;
椒壁涂赭,绮窗晕红。
双阙偶立,突然如峰。
平见千里,深映九重。
奔星坠而交触,灵景互而相逢。
门呀洞缺,若天之裂。
纵举百武,横驾六辙。
金铺烁人,光景明灭。
舞阳之力莫得而排,叔梁之力胡可以挟!
其下则冠盖葳蕤,剑佩陆离,车如流水,待漏而驰。
驾肩排踵,兼蛮浑夷。
万众纷错,鱼龙尊卑,咸去来之由此,竞奔凑于玉墀。
亶皇风之无外,岂朝盈之有时。
三事庶尹,乃拜表萧墙,谒帝未央,以落大壮,登歌永昌
曰:「元圣明兮帝道昌,威四海兮君万方。
峙高阙兮冠百常,赫宋德兮垂无疆。
瞻天颜兮献寿觞,愿君王兮长乐康」。
帝曰:「俞哉!
尔觞且置。
当听朕言,庶晓朕意。
顷于戎马之暇,详窥历代之纪,乃知乎夏德之衰,󰖲室自庇;
商政之坏,倾宫大侈。
楚王章华,一身何寄;
秦皇阿房,二世而弃。
汉武柏梁,孽火随炽;
陈后三阁,义师寻至。
岂非乎祸生于渐,欲起于恣?
亦如崇饮不已,必至昏醉;
嗜色不已,必至乏瘁;
迁怒不已,必绝人纪;
穷兵不已,必暴人胔;
甘谀不已,必杜忠义;
溺谗不已,必斥贤智。
亡国之君,未尝不尔。
朕皆知之,得以趋避。
淫于土木,雅不如是。
美其成功,良以为愧。
不举君觞,恐骄朕志。
其大者天地,所重者神器。
尾虎足冰,终日惴惴。
当共重之,勿使颠坠。
谨谢公卿,无忘纳诲」。
群臣乃退,咸呼万岁。
八月十五日禹祠告成观 南宋 · 苏泂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度密穿青且意行,穷居谁识万人英
山当凿处终须好,水到平时自不鸣。
夏德真应参太始,禹功那复告其成。
登临遗庙秋风里,不尽今来古往情。
张觉夫字序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四、《姑溪居士文集》卷三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五
自形之下者言之,高者必曰山,深者必曰海。
谓山高几尺,海深几丈,则未免于亿计。
要之,终不出于度量,则舍尺与丈,何适乎?
至于锱铢毫发不差则妄矣,山果高几尺,海果深几丈邪?
惟古人真积力久,推其自得之学以就圣人之事业,则未始不若合符节。
圣人之事固不可以形论,则终见之于形者,以其器耳。
以形而论,如山之高,海之深,犹谓之亿计,而圣人之事业乃如是,是器不可以易也。
今夫曲直长短,圆方大小,置之安则安,置之危则危,左右上下惟吾所命,此器之不易者,讵不信哉?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曰:「予天民之先觉也」。
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如己推其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此其器也。
夏德之衰,桀之不道,人知其必亡,犹就之;
就之而不售,则去而之汤。
比五就而卒为汤所用,何哉?
非不知桀之不足与有为也,犹幸我君之或能用。
用我乃汤也,汤非不知伊尹也,亦五就而后用。
君子未尝不谨,未尝不待时而后动,知伊尹之必能相予,吊民伐罪,亦必至于五而后用。
既用矣,盖有所待也。
其后果咸有一德,克享天心,遂济其美,以成其事业。
则其自任之重,得不谓之若合符节邪?
非独伊尹也,凡学者莫不由此。
故曰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
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学之不为王者事,不得谓之学。
零陵君仲先字觉夫,以其名问其字于余
余以是告之。
觉夫明爽高秀,虽在场屋,而不专为场屋之学,旁探密取,自殖物而名之,将种种皆入吾用而后已。
家世以文章行义表见士大夫间,零陵之张,海外率知之。
而觉夫乃资其天得,以负荷家之传,故扩而达之,以见于事业。
则夫名之所因,字之所训,其可得而已邪?
苟不已矣,则伊尹之志其远哉?
勉之,余将拭目以俟。
崇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姑溪居士序。
成都府府学三先生祠堂记1208年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八、民国《华阳县志》卷三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开禧三年,蜀盗既平,诏遣刑部侍郎长沙吴公猎谕蜀。
始至则以崇化善俗为大务,既遂以制置使成都
朔望即学官诸生,讲授经义,退语寮属曰:「古之教者既为之建学立师,而有道有德者皆同祠于学。
成都典治为西南剧,鼓箧学官者,盖六十州之士咸在。
顾倡明绝学以承孔孟,如濂溪周先生河南二程先生,乃未有像设,甚非古人祠有道德者之意」。
会余表兄高文卿亦以书请于公,且曰:「三先生之祠遍天下,况周子尝仕合阳,传谓蜀之贤人君子皆喜称之。
二程先生则尝侍大中公游于广汉成都,最后伊川久居涪,著录甚众。
今其遗风馀泽,犹被诸人,春秋奉祠,安可独后」?
则以属知华阳县度正郡教授杨寅恭、新简州教授王祖孙,度地于文翁石室之西祠焉,以建安朱氏、广汉张氏配,而属某为之记。
某固谢不敢,而教授复以公意来请,不得辞也。
窃尝妄论天命不已,物生无穷,人惟独禀阴阳五行之秀,以成乎两间,静虚动直,万理咸备。
有仁义礼知之性焉,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焉,有口鼻耳目四支之用焉,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焉。
是数者析而言之若弗齐,合而言之其极则一。
皇王以来,生不并世,而行乎中国,若合符节者,率是道也。
尧以天下与舜,舜授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夏德既衰,汤告民于亳,首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殷既坠厥命,周誓众于孟津,首曰:「惟人万物之灵」。
曰道心,曰衷,曰灵,凡皆三王有天下之初,首明此义。
相后各数百岁,如出一口。
至于成王言生厚,尹吉甫秉彝,三代之衰而有刘子言天地之中,孔子言性与天道,子思言诚,孟子言善,不以世之相去有久近,与口授面命,曾不少殊。
益以见性命之源,清明纯粹,可以参天地,宰万物,而关百圣者在此。
虽天下之变一治一乱,而是理不可殄灭也。
孟轲氏殁,学者失其传,务记览、为词章者沈痼于卑陋,既不足与语此;
其虚无寂灭者,自以为高明,又不肯事此。
是理虽卒不加损,惟大本之不究。
则惑世诬民者得以潜驰于世,而伥伥冥行于无所存主之中。
盖降周秦以迄五代,治少乱多,君不得为尧舜之君,民不得为尧舜之民,凡以是焉耳。
艺祖造宋,首崇经术,加重儒生。
列圣相承,后先一揆,感召之至,七八十年之间,豪杰并出。
周先生奋乎千有馀载之下,超然自得,建图立书,本于《易》之太极,子思子之诚,以极乎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而本之以中正仁义,贯显微,该体用。
二程先生亲得其传,相与阐发精微。
凡尧、舜、禹、汤、文、武至于孔子、子思、孟子授受之道,至是复皦然大白于天下,使学者皆得以求用力于斯焉。
呜呼,元气之交会,而天运人事之相参,乃至如此,猗其盛哉!
由是异人辈出,又为之推衍究极。
至于朱氏,张氏,而三先生之蕴亦几于发露无馀矣。
由三先生而来,虽不克皆显于时,究其用,然以其嗣往圣,开来学,潜辅治理,以建万世太平之源,则孔孟氏而下未有之也。
淳熙以后,学者浸盛。
气数屈信,庆元学禁已密,正理不竞,卒之士习日卑,极于内患外变之相仍,则斯道也,至是益信,夫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也决矣!
吴公受学于广汉张氏者,故能尊其所闻,以淑诸人。
既祠三先生,又刻其遗书于学。
蜀自昔号多士,学于京师者,至此比齐鲁
继自今登斯堂,拜遗像,退而复读其书,以索三先生之所以为学者何事,而反求诸己,幸而得之,则弗措焉,其有兴起者矣。
顾余至愚极陋,何足以进此?
而幸尝有志,敢述所闻以告郡教授,使复吴公,且以自厉云。
胤征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
东坡按《史记》及《春秋传》晋魏绛、吴伍员所说,以见征羲、和出于羿擅国政时,非仲康之意,其说详明,信不诬矣。
且《史记》云:「帝太康崩,弟帝仲康立仲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少康立」。
羿既逐太康太康崩,其弟仲康立,而羿执政,是仲康名虽为君,其赏罚之柄则在羿而已,如汉曹操司马懿是也。
孔颖达云:「《左传》云:羿因夏氏以代夏政,羿于其后篡天子之位,仲康不能杀羿,必是羿握其权。
据《五子之歌》,仲康当是其一。
仲康必贤于太康,但形势既衰,故政由羿尔。
羿在世为一代大贼」。
其说是矣。
仲康崩,其子立,羿遂篡位,国是有穷。
相依斟灌、斟鄩,二国盖之同姓也。
羿淫于原兽,弃武罗等,而用寒浞
虞羿于田家,众杀之。
取其国家,淫于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代二斟,且杀帝相
相之后曰缗,方娠,逃于有仍,有仍盖后缗之国也,以生少康
少康为有仍牧正,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
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二女,而邑之于,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之遗臣曰靡,当羿死时,奔于有鬲,自有鬲收二国之烬。
少康遂收夏众,抚其官职,遂灭有过,复禹之绩,祀配天,不失旧物。
东坡曰:以此考之,则太康失国之后,至少康之时,皆羿、浞专政僭位之年,胤征之事,盖出于羿,非仲康所能专。
羲、和,淫湎之臣也,而贰于羿,盖忠于也。
如王凌、诸葛诞之叛晋,尉迟迥之叛隋,故羿假仲康之命以命胤侯而往征之。
何以知其然也?
曰:胤侯数羲、和之罪,至于杀无赦,然其实状,止于酣酒,不知日食而已。
此一法吏所办尔,何至以六师取之乎?
夫酒荒厥职之人,岂复有渠魁胁从之事,是彊国得众者也。
读书如东坡之见,可谓过人矣。
孔颖达知之而不敢断者,以孔子叙此书而不删也。
然余考之,羿挟天子以令诸侯,羲、和在朝,知必将篡位,稍出智虑,必为有羿所图,故一付于酒,如竹林诸子之处魏末晋初也。
以智求免,将有所待耳。
明知日食而不告者,其意以谓吾臣也,乃尽职于羿朝,何为乎?
以酒自污,使羿不疑,一旦轩然归国,知日食之祸,当有篡位之举,故严兵起师,将以图羿而复夏氏也。
胤侯盖羿腹心之臣,故遣往征之尔。
功之不成,天也,羲、和之心,非东坡其谁与明哉?
至其淫湎事,偶未深辨,故余表而出之(《横浦先生文集》卷六。)
绛:原无,据四库本补。
杂说(二)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六、《演山集》卷四八
合敬则无离心,同爱则无异情。
事文,礼乐之迹也;
敬爱,礼乐之情也。
先王之制礼乐也,立本有情,趋时有迹。
情,天也,不可戾者也,故在所因,而曰「礼乐之情同,明王以相沿」。
迹,时也,不可同也,故在所损益,而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事者时之应,名者功之报。
趋时斯有事,建事斯有功,立功斯有名。
为趋时而后有事,故事与时并;
为立功而后有名,故名与功偕。
情可以意会,文可以理考。
无精义不能会其情,无明德不能考其文。
或曰:「夫子既圣矣,述而不作,何也」?
曰:夫子,圣人之在下者也,有其德,无其位,何敢作?
和者,天地之情;
序者,天地之理。
百物言其群分,群物言其类聚。
聚而患其乱,故皆别,则言群物;
有生则贵众多,故皆化,则言百物。
先王之制礼乐也,发天地之情,明天地之理而已。
过制过作,人伪也,非真礼乐也。
故过制则非理而失之乱,过作则非情而失之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者,发其情,明其理而已。
伦者言其理而已矣。
伦,人理也;
乐之情,天德也。
天德论人理,则无病天之患矣。
人之德,出而分于三则有中,入而止于一则有正,中而无邪则能从于人,正而无邪则能侔于天。
敬顺,礼之制在心者也;
庄恭,礼之制在体者也。
欣喜欢爱则设于情,恭顺庄敬则立于质。
与民同礼,乐之小者也;
与天地同礼,乐之大者也;
与道同礼,乐之妙者也。
先王之于天地,以其妙者官之,以其大者相之
王者之为天下,方其图功而谋治也,则有教化以行礼乐之道;
及其功成而治定也,则有制作以建礼乐之业。
道也,先王非敢私行之;
业也,先王非敢私为之,明人之天而已。
礼之实,节文仁义者也;
乐之实,乐仁义者也。
节之不泛,文之不固,乐之不乖。
二者之实,虽人之所固有者,彼所以节文而乐之,则因教化而后至焉。
盖使天下之人,耳目之视听无非礼也,手足之舞蹈无非乐也。
其功已成,其治已定,先王始有制作以收其成而已。
乐以象德,而功成则德之著也,故作乐以扬之;
礼以节事,而治定则事之辨也,故制礼以彰之。
功大者其乐备,治辨者其礼具。
王者之制礼乐,其情相沿而有详略者,时而已矣。
干戚之舞,饰威而已,故非备乐;
熟烹而祀,致味而已,故非达理。
五帝之天下未传之子,故不言世而言时。
其时未失德,故不言礼而言乐。
五帝之时,其俗未顿革,故言殊而不言异。
乐极则忧者,以物为乐故也;
礼粗则偏者,以数度为贵故也。
大圣敦乐有仁,而其乐未尝荒,故无忧;
礼备有义,而其法足以适用,故不偏。
道之下降,气为阴阳,形为天地,数为万物。
气数之中,以其高下散殊而有礼之序,以其流化合同而有乐之和。
二者道理之自然,有生之类莫不具焉。
流而不息者,品物流形也;
合同而化者,万物并育也。
礼居仁义之后,人德之序也;
义居仁之后,天德之序也。
自其天地始分而言之,则仁义在其后矣。
仁主爱,乐主统同,故仁近于乐;
义主断,礼主辩异,故义近于礼。
而礼乐之大用非特于四时,是以仁义之用近之而已。
礼,夏德也,夏之序,长春之生而已,可以统言仁;
智,冬也,冬之序,藏秋之成而已,可以统言义。
天地化始于仁,革始于义。
气也者神之盛也,敦和又其气之盛也。
礼乐之道行乎阳,则高下散殊,合同而化;
行乎阴,则率神而从天,居鬼而从地。
鬼神之神未离乎数,而数实行之。
是以道之妙乎乐,则能率之以从天;
妙乎礼,则能居之以从地。
礼乐之妙能官天地,而率神居鬼则分天地之所主而已。
唱者,天之道也,故作乐而应之;
偶者,地之道也,故制礼以配之。
应也配也,礼乐之参天地者也。
由卑而见贵,由高而见贱。
方以类聚物,物以群分类。
天地之尊卑,阴阳之动静,群类之聚分,形象之上下,天地之理自尔。
交感之相摩,旋转之相荡,鼓以发之,奋以进之,动以化之,煖以养之,天地之情自尔。
化不时则不生,失乐之和;
男女无辨则乱,失礼之节。
不生无辨,天地之情,所不能免。
故后之于天地,以乐之和,辅相其宜;
以礼之中,裁成其道。
乐之和,失之则不生;
礼之别,失之则乱。
及其得之,则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行乎阴阳则物莫能违之,通乎鬼神则物莫能间之。
凡有声气形数之类,在其中焉。
礼乐至于此矣,然后能著大始,能居成物。
天之化,其阳始于亥,生于子,成于丑,而乾位西北焉,则知大始矣。
乾者,天之道也,扬子曰:「天奥西北,郁化精也」。
物于此焉,天道制其命,化精含有其生意,时未判也。
及夫万物资始于元,成于艮,至于震,而天之用出焉。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数者冥合而有乐之和,则大始著矣。
地之化,其阴始于巳,生于午,成于未,而坤位西南焉,则作成物矣。
《易》曰:「致役乎坤」。
致役者作之也。
万物之生,天化气,地化形。
其化形也,萌者出,勾者达,羽者飞,足者走,鳞者游,特未定也。
及夫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游者潜,走者伏,飞者息,方以类聚物,物以群分类。
数者冥分而有礼之别,则成物居矣。
大始者,精气也,乐散为和气以著之。
成物之体立矣,礼分为定体以居之。
礼者,其乐之终始欤!
故言礼制行矣,则在乎乐之前;
言礼居成物,则在乎乐之后。
歌南风,和天也;
赏诸侯,和人也。
诸侯之受赏,亦责其致和而已。
德盛而教尊,则其德和于人。
五谷时熟则其德和于天,乐者象德而赏之也。
舞者德之容,故观其舞而知其德;
谥者行之迹,故闻其谥而知其行
《云门》,天德之象也;
《咸池》,地德之象也。
乐之象德,有天而已,则简地,尧之乐有《咸池》备矣。
《韶夏》,文乐也;
《濩武》,武乐也。
象德有文而已,则缺武,商、周之乐有《濩武》则尽矣。
《大卷》言云之形,《大章》言云之象。
万物之生,得寒而成,得暑而长,然而不时则邪气乘物,故不时则疾;
得风而动,得雨而润,然而不节则淫暴害物,故不节则饥。
教者,先王所以化物也,故譬则寒暑;
事者,先王所以应物也,故譬则风雨。
因时之宜而立教,故不伤世;
通物之变而用事,故有成功。
是以先王之为乐也,于天下也法治,于己也则行象德,然后无不时不节之患。
酒之养人,犹其教其事;
酒之流生祸,犹其不时不节。
壹献之礼,宾主百拜,所以节其流。
上下之分甚严,而不至于绝者,以其有酒食以合欢。
甚欢而不至于荡者,以其有乐以象德,有礼以缀淫,皆以礼终,故哀乐中其节。
众人所乐者物之盛,圣人所乐者德之盛。
惟乐出于圣人之所乐,故能养民心,其感民深。
其移风易俗而出于众人者,彼且自荒矣,其如民何!
有血气则有情欲,有心智则有意识。
情欲可动,意识可感,然后喜怒哀乐随其所遇而变。
君子则不然,血气心智不能淫其性,而喜怒哀乐之情发而中节,故不为忧思淫乱而异其音焉。
是故君子之乐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风俗。
本之情性以正乐之德,稽之度数以正乐之文,制之礼义以正乐之用。
阴阳为道则刚柔为德,阴阳为德则刚柔为气。
刚气,阳德之发;
柔气,阴德之发。
不散不密,阴阳之中;
不怒不慑,刚柔之中。
有中性然后有中德,有中德然后有中气。
乐者本于性,发于德,而作于气者也。
先王以民之喜怒哀乐随其所遇而变,则天理灭矣,故本诸情性而为之乐焉。
及以感道之,则君臣上下同听之,莫不和恭;
父子兄弟同听之,莫不和亲。
夫恭之于君臣,亲之于父子,天理也,而形见于乐,则乐观其深矣。
时有盈虚,运有去来,物有存亡,人有进退。
圣人之知进退也,归之义焉,而不累乎其身;
圣人之知存亡也,归之命焉,而不累乎其物。
物我之累亡,然后能止乎一,而不失其正焉。
由止一之正而上之,为不亏之纯,不杂之粹,至乎抱一之精而尽焉。
故圣人之不动者,不去不来,无进无退,不死不生,无存无亡,不加不损,无得无丧。
然而知之所及者,特与五行之数、四时之运,相为盈虚消息而已。
消息盈虚,天之理也,在人为进退,在物为存亡得丧。
未始有是物也,傥来而得之,然后有存焉;
未始无是物也,适去而丧之,然后有亡焉。
未知人,焉知天?
是故进退先乎存亡,存亡数之大者,且不知焉,焉知得丧?
是故存亡先乎得丧,存亡吾知之矣,未有不及得丧者也。
故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得丧不与焉。
有天道者,地之类不及见之;
有阴道者,阳之类不及见之。
圣人之神能阴能阳,圣人之道有天有地。
及其作也,本乎天地,丽乎阴阳者,无不见之矣。
本乎天者亲上,见圣人之天道者也;
本乎地者亲下,见圣人之地道者也。
扬子曰:「仰而视之在上,俯而窥之在下。
企而望之在前,弃而忘之在后」。
犹之苍天也,东西南北,无不在焉。
圣人之作也,其孰不见哉!
元德之类,即于物者,其德有三,曰刚、曰健、曰中。
即于天者,其德有四:曰正、曰纯、曰粹、曰精。
以刚而立,以健而行,以中而用,元德之成物也。
以中而用,则其为健也,莫能穷之;
以健而行,则其为刚也,莫能折之。
成物而还,止一而静,则有正焉。
纯者止一而不亏者也,粹者止一而不驳者也。
庄子曰:「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
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一之所致,至乎抱一之精而尽焉。
神者,天道之至;
精者,天德之至。
扬子曰:「天奥西北,郁化精也」。
太始冥冥,无有无形,含孕庶类,运动百化。
穷则更生,终则有始。
一阳之萌,万形以分。
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
勾者出,萌者达,蛰者昭,角觡生,羽翼奋,莫制之者,乾元之刚,不亦至乎!
先王之应时也,春将务作,夏将务讹,秋将务成,冬将务易,观日而后知焉。
先王之授时也,于春之中则使民隩,观星而后知焉。
春且至矣,而弗平秩,何以行事?
春且中矣,而民弗析,何以立功?
是故官敏事,农敏功,与时盈虚,与时因革而已。
制治之道,有任无为者,然后可以出法而应物;
有任有为者,然后可以行法而立事。
稷之播种、契之敷教、皋陶之作事、垂之共工、伯益之虞、伯夷之典礼、夔之典乐、龙之纳言,行法者也。
苟无出法之人,论道而揆之,则虽八官之烛理,有能蔽之者,非所谓亮采。
荣者或辱,成者或败,非所谓惠畴。
是故舜之命九官也,禹宅百揆为之先焉。
八官以序,各任其事。
要在大禹,详在八官。
道所揆,晦者斯光,窒者斯通,辱者斯荣,败者斯成,无失职之虑,而况八官以其才之所长而专其任哉?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明君礼下以恭,致君子也;
取民以俭,致野人也。
致君子则使之正经界,均井田,平谷禄,为治野人之计也;
致野人则使之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为养君子之计也。
管仲、晏子,非王者之佐,孟子耻以此自待。
故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齐桓、晋文,无王者之道,孟子耻以此待其君,故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宋德懋韵三首 其一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圣人开运忆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旁午衣冠游北海,纵横耕钓满居延
月氏入贡称属国,日本观光列户编。
威震西溟千万里,汉唐鸿业亦虚传。
宋德懋韵三首 其二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笑我区区亦强为,故园荒矣欲何之。
读书测海持螺测,学道窥天以管窥。
疲俗不禁新疾苦,滥官难抚旧疮痍。
才微(才微 原作「不微」,据渐西本改。)任重宜求退,自有当途国手医。
宋德懋韵三首 其三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广平流落寓平城,亲老家贫强苟生。
炎汉萧曹贤政事,李唐房杜美声名。
进求高誉千金重,退隐闲身一叶轻。
应继开元旧勋业,华堂钟鼓对长檠。
余龄为招到贼首夏德等有劳转承信郎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紫微集》卷一三
敕:尔以招徕盗贼,有功应赏。
秩以武阶,祗承毋怠。
可。
乾隆辛未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九
夏德在暑热其宜,炎威卓午朱明披。
金行明日立秋节,纵复郁熇知几时。
夏德 元 · 黄溍
 押药韵
夏君怀抱何磊落,卜居不肯依城郭。
丙舍新开近墓田,雪柏霜松翳丘壑。
一朝兴来不可遏,万里黄尘走京洛
叩门遗我尺素书,俪玉骈珠相照灼。
为言家世本臞儒,馀力惟知事耕凿。
穷年甘与鹿豕游,敢希鸿鹄翔寥廓。
秪今远来亦有意,求诗元不求官爵。
华星秋月幸分辉,持向山家慰萧索。
我闻君言重太息,感君望我殊不薄。
清时杂遝富才彦,笞凤鞭鸾趍馆阁
挥毫成风墨成雨,瑞锦披张分制作。
一言引重力千钧,青云骥尾端堪托。
顾我方为句读师,掇拾残编味糟粕。
坐隅童子日呶呶,平生雅意浑销铄。
奚暇清吟发天巧,剪红刻紫供嘲谑。
君归卉木尚馀春,况值新篁初解箨。
传家有书故可读,有石可眠泉可酌。
大胜山人来索价,低头欲就微官缚。
我虽龌龊坐无毡,有客如此良不恶。
戏拈笔管和灶煤,为君聊赋山中乐。
瑞箴 北宋 · 孙朴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四
国之将兴,妖不足凭。
国之将亡,瑞不足良。
四灵之长,莫极于龙。
夏德将亡,曷降雌雄。
桑谷生朝,商道复昌。
麟出岂妖,孔子云亡。
周公相周,越裳献雉。
汉安相汉,越裳复至。
白鱼跃舟,鸑鷟鸣岐。
周人聚喜,商人聚悲。
素灵夜哭,五星聚纬。
秦谓之妖,汉谓之瑞。
彼瑞此妖,颠倒如是。
妖至而防,瑞至而狂。
恃物灭德,未或不亡。
按:《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丙集卷一三,清刻本。
湖州武康县渊应庙记 北宋 · 毛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九、《东堂集》卷九
雷君不出装,不复渡扬子而西者,五年于兹。
惟郁华君驾六螭,衔火自烛,馀烈烜然,下曝斗分,吴人不几腊其胔,藁其骼,云不盖山,泉不濡井,东阡西陌,尘翩翩也。
嘉禾郡最剧,如著炉炭上。
武康东出不百里,距嘉禾近,闻其田里萧条,屋散雀鼠而鱼游锜釜。
武康四达比邻,远辄不过三四十里。
比岁闻东西南北境往往轻其赋,独武康县官如平时。
虽然,岁未尝不闵雨,一无雨辄走群望,又为西竺乾法以请,卒无雨。
长老云,直县西八里有响应山,而龙居其山之下,潭水之中,盍往请焉?
余披图牒又得之云,唐县刘汭尝请雨如愿,欲即驰诣请之,未出山而雨。
他日又请,或行半途雨,或返舍未越门限雨。
以故苗垂死辄活,且遂秀以实也。
他日无雪,又往请焉,如雨之信。
因上其状于州,又上郡刺史,且致书诸公间,曰:「龙栖吾邑甚惠,东南无黔突,维疲骸厉首纷相枕籍,而我邑有遗啄以分鸡鹜。
县官赋且办,医师括药囊,无以呻吟叩门者。
朝廷当何以报之?
愿亟以上闻」。
州伯遣主簿送中牢醴酒来,曰:「吾城无雪,县令致吾意于龙,幸分我一尺雪」。
即日往告如伯言,彻牲,云物见雪意,逡巡霰集瓦沟,下如跳珠。
其夕大风飘忽,蓬勃号且东南去,如奔万马,驰千乘车,如铠而戈者相前后,铮铮也。
明日,闻吴兴城濛𩆓雪中矣。
元符二年十二月部刺史上闻,书下春官,有司请曰:「祠庙当旌封者,先赐庙额」。
五月敕书下,赐庙额曰渊应。
然初无有庙也,邑人虔上恩,即共出钱财作屋二十许间,堂潭潭也,庑翼翼也,墙屹然,门焕然,壮哉,侯伯之居乎!
雨旸之变,天耶,人耶?
有数乎,适然乎,抑有召致者乎?
浩浩苍苍,上果有帝居,龙果役于帝者乎?
将帝尸雨旸,或者龙得专之。
班固书曰:「政失于此,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雨旸之变,或见于治世,固言岂皆然耶?
然岂独云尔,先儒之言皆尔也。
一人吁嗟,王政为亏。
所谓政者,州邑皆有政,朝廷虽治而州邑不治,其变将自及所不治者,于以累其民乎?
《易》曰:「天地以顺动,则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审如是,则风雨温寒傥有小异,亦天自不顺,何预人事?
而所谓常雨常旸,又何自而致之?
意人事盖天事尔,天虽不可以晤语,然帝不言而居其中,视焉惟人,听焉惟人,则人与天果相因矣。
岂自天作者皆人,自人作者皆天,天与人若是者,亦莫知其然耶?
虽然,王天下者不罪岁,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呜呼,跃马肉食者纷如也,皆王者所以殷勤属一夫者矣。
雨旸苟不谐于时,凝旒一堂之上,四顾万里,所与弥纶而辅相者,诚当念此。
丞相丙吉道逢牛喘,问之,此果能任其职,而知所以当忧欤?
孝妇死,东海旱,其罪有在矣。
或曰:「若是,子缪将有此雨乎」?
嗟乎,余非敢有也。
苇洲竹屿之间,牧儿钓父与令相依者,少于凫鹄。
上之泽汪濊易满,予不敢使之壅而不流,庶几穰穰满家者在此。
或曰:「浩浩苍苍,上果有帝,雨旸当自帝出,于龙何有?
而子之言夸若是哉」?
余闻云从龙,且曰龙,雨师也,是帝欲其云行雨施而下泽焉,则龙当任其职,龙不任则帝不泽矣。
嘻,岂特龙哉?
乘朝车食太仓者皆龙若也,彼有龙名而职不任者,其出不为人祸,则反为身殃。
身在孔甲之世而夏德衰,漦流厉王之庭而周祚去,喜睡则珠亡于颔,薄游则射中其目。
有龙油然流帝之泽,如渊应者乎?
然闻龙居钧天帝居,上下星辰,呼嘘阴阳,薄蓬莱,羞昆崙,而不即其茫洋,穷乎玄间,奴驱列缺而隶走箕伯,宜其一嘘而宇内湿。
乃悒悒于漻澥间,菜畦麦陇之下,朝嘘暮呵,仅足相濡者,其稼曾不满眦,岂龙之类至多,帝畀其地或褊小,辄不能究其用欤?
彼眄睐层霄,涵泳朝夕之池者,或反与旱魃接殷勤之驩欤?
余尝至淮海上,四望渺然,但见䲡鳝出没,闻有龙而不果见,时见篙师贾客过,辄祝而祀之曰:「豆肥酒香,钱财多有,龙其福我」。
竟去千里,余问其所当祝,云:「有龙恃其居,每辄出狡狯,见怪神,则狼狈波澜,颠倒日月,裂帆摺柂,覆舟如叶,垂涎闪舌,牵其人,尝其血,以自肥腯,故不可不祝。
然不闻有能出膏泽者」。
余亦颇怪世所传岁大旱祀龙而雨者,多在湫潭间,未有闻祷于淮海之上。
岂篙师贾客所云者,特鳅鳝之,彼其曝陆梁而含脂韦,能媚于帝以取容,退而挟其宠以夸鱼虫,虽龙亦为之逡巡引却如此耶?
渊应虽载图牒,其初庙貌无有,血食鲜至,箫鼓不作,独饮玉浸之绀寒,庇云璧之苍秀,负之偃蹇,友烟霞之容与而已。
其所自养者约,而施人者常倍蓰。
余每至潭上,徒想见其萧飒疏瘦,寂寞无营以老也。
庙成,父老请记岁月。
余糊口父老上,无所润泽其子弟,而惭惶于龙者,涉笔慨然,又系以诗。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五日
紫微郁纷,阊阖九门
孰司帝泽,有臣蜿蜿。
曝鬐扶桑,砺角昆崙。
鳞翼一奋,溟海倾盆。
孰为其家,珠宫贝阙。
汹涌万里,荡云沃日。
孰尸其间,䲡鳝出没。
胡不归,淹泊咫尺。
其归非艰,朝发夕至。
伏类蚕蠋,起涵天地。
天飞渊潜,浮沉皆戏。
于穆渊应,光发久翳。
潭山得色,群望抱愧。
突兀新宫,荐椒奠
聊穰尔家,豚蹄非计。
十雨五风,永相岂弟。
急雨五月廿二日乾隆丁丑 清 · 弘历
 押蒸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三
午热特剧郁溽蒸,广厦弗爽炎风仍。
祝融夏德虽云信是日小暑节,三农曝背诚可矜。
重基础润有明验,须臾西岭油云兴。
阳侯列缺各施技,密织空罗知几层。
解烦涤暑只顷刻,絺绤觉薄纱衣增。
已纳囷怒长,但有喜对无愁凭。
其然岂其然乎我,正忆军书愁弗胜。
乾隆乙酉 清 · 弘历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一
夏德信于暑,炎热讵可无。
土溽气益蒸,曦烈威特殊。
广厦深眈眈,犹觉熇切肤。
嗟彼夏畦人,曝背耘正劬。
思艰刻廑彼,协序时凛吾。
无遑披遗篇,高谈学陈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