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颂古五首 其七 北宋 · 释文准
 押歌韵
好笑提婆达多,入捺落十小劫波。
然得三禅妙乐,吹布毛须还鸟窠(以上《嘉泰普灯录》卷二七)
蛙赋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八一、《跨鳌集》卷一
逃虚西山兮,徜徉乎叔皮之方池。
冥师濯原隰之光兮,少女静林樾之枝。
偶万籁之初阒兮,问淫蛙之奚为。
悲耶乐耶,曷汩汩而无时?
鸣其类以为才耶,或其处之非宜,岂疾痛而呼天兮,抑怀忧而增悲?
涨其腹以怒兮,腾眦目以俱裂。
将引吭而效鼓吹兮,复隶官而隶私。
居士曰:兴「考槃」之歌,赋「衡门」之诗,引「泽畔」之吟,咏「北门」之
士不得志,故嗟叹之。
鸟鸣常山,孤雉朝飞;
杜宇亡国,秋猿号儿。
物不得平,哀也无期。
意者,动吾天机适然,騞然而不自以为劳。
倡者自倡,和者自和,而不知其为恶。
四邻结蒲藻之好,一国幸泥沙之托。
往岁东鳖,等苏秦之徇;
前日丙鱼,参彭越之臛。
吾大非鲸鲵兮,免京观之筑;
小非鲦鲿兮,逃竭泽之虐。
吾身不登于俎豆兮,志已忘于沟壑。
泳坎井之隘兮,同钧天之妙乐
据釜斛之水兮,谓东海之莫若。
时跳梁莫予侮兮,虽强聒焉而无怍。
右奉议郎致仕赐绯鱼袋鲁公墓志铭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丹阳集》卷一三
宣和七年,天子祀上帝,推恩廷臣,提举福建路市舶鲁詹得封其父为承仕郎致仕。
岁中,逢渊圣皇帝受内禅恩,进封父宣义郎,且乞以当得朱衣银鱼改赐,诏从之。
上践阼,覃沾若南郊、明堂恩。
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判官,又累封其父为右奉议郎
奉议公讳寿宁,字景修秀州海盐人鲁姓
自鲁灭于芈,子孙以国为氏,而扶风之鲁,汉、晋代有显人。
至横江将军肃始踰淮居曲阿,中徙嘉兴,隶名海盐,自公父始。
公家故贫,既孤,与兄弟共理赀业,雍睦闻东南。
稍温,斥所有辟文馆,延名儒,教饬群弟子。
已而长子进士,中某科,开迹入仕。
未几,以才器自见,膺被识擢,更中外显曹剧部,而公目及享其宠,规模智识之远,人士多之。
公为人外乐易而中方质,出处取予常徇义而动,恬于世味,而奉己刻削。
中年,敕诸子勿复以家政相关,屏居一室,食不击鲜,非披佛书则习禅观,精苦如山中头陀,转识誓必生净土。
绍兴三年枢密院检讨官,取告归寿其亲,俄以疾不起。
人谓公老而哭子,且不堪其忧,公一恸即知自广,处馀年。
察、訔二子并特赐第,闾里歆艳,而公无津津喜色。
公操道有得,视死生荣辱如寒暑旦暮,故哀乐不能汩其舍如此。
公生皇祐癸巳,阅七朝,更五百有二十四甲子,而步趋视听不衰,颠发犹黑。
九年秋七月属病,丙戌召常往还僧可观谓曰:「吾诵《弥陀经》无虑二十馀万,他契经数不可纪,已面佛自列,师其證明,吾且逝矣」。
俄召姻族叙诀,复呼子孙前,数戒各尽其意,且曰:「吾闻佛说,执持弥陀号七日,心不乱,决生安养
吾虽净业已熟,宜遵佛语」。
复颛心七昼夜,自是不复饮食语言,惟口嗫嚅,若有所诵。
癸巳亭午,始泊然善逝,正七日也。
曾大父承秀,大父延厚,父惟辩,比三世不仕而德义有闻。
娶刘氏,赠孺人,亦笃奉释教,尝婴疾即医钱塘,命千僧礼伽文塔,舆疾膜拜,俄现毫光,赫奕亘天,倾城来瞻,赞叹希有,濒死亦有善證。
呜呼!
岂夙昔与公同为善知识乎,何其缘契之符也!
子六人:长即,终左朝奉大夫
慧静,出家为比丘
次谟,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
次誉,未仕;
察、訔,皆左迪功郎
女一人,适进士陆绅。
及公之存,孙男十有三人:可度,右迪功郎
可久;
可效,右迪功郎,新授江州彭泽县
可立,将仕郎
可封,右迪功郎湖州德清县
可复、可传、可大、可辅、可观、可宗、可受、可群。
孙女十四人。
曾孙男、女七人。
公以没之年十月癸酉,窆于县东武之原,与刘孺人偕葬。
谟等清明迈往,力学问自立,诸孙复嶷嶷见头角。
今推儒学家,必曰武原鲁氏,流庆盖未艾也。
以某有连,猥属以铭,不敢辞。
铭曰:
本自无生,湛静真常
寓形槜李,岂曰公乡?
本自无灭,圆明虚寂。
藏魄东武,岂曰公宅?
西方妙乐,以净为缘。
净业相应,报土现前。
不历僧祇,得大解脱。
铭以著之,用警来哲。
道场山斋僧荐考妣疏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一
昊天罔极,难酬顾复之恩;
春露既○,载动劬劳之感。
念代耕之入,痛于弗洎;
而输税之羡,厥有自来。
每伏三坛之胜缘,追助二尊之影福。
设香羞而延除馑之众,捐谷旦而临护圣之宫。
伏愿先考少师清孝相公、先妣秦国夫人侍其氏悟法性之本空,涤罪愆于无始。
睹史多天上,均内众以薰修;
安养佛国中,聆法音之妙乐
按:《丹阳集》卷一○,孔抄本。
临桂水岩题名大观四年六月 宋 · 张庄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一、《粤西金石略》卷六、光绪《临桂县志》卷八
转运判官周元吉宠迁近部,副使唐梦传饯别游此,提举学事戴质夫提举常平陈从道预焉。
大观四年六月十六日权知州张庄正民题。
时自妙乐,来从风洞,转魁龙隐以归。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二六四○。
风洞题名政和二年九月 北宋 · 王先之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粤西金石略》卷六、《桂胜》卷二、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二○、《桂林石刻》上第一○五页
政和壬辰季秋丙子经略安抚使王先之转运副使陈道夫提点刑狱唐梦传、提举学事路质夫提举常平陈从道走马承受明远转运判官唐晋德,蚤集东禅寺,饭于妙乐堂,煎茶少憩,遂过风洞
桂林题名宣和七年六月 北宋 · 杨损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九
华阴杨损益老,来自都城,观桂林山水奇秀,叹未尝见。
江都尚安国长卿于是拉金华姚弸中文发、宠弟充国翁卿定国曼卿、宅相杨俊彦周辅,相与遍游岩洞,登超然,过八桂,升雉山,探风穴,入栖霞,扪七星,濯缨于洑波,烹茶于灵隐,酌酒曾公岩中,泛舟妙乐堂下。
戊申庚戌,凡三日,而后历览物外胜游,一段佳事也。
宣和七年岁次乙巳夏六月初十日书。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七五八二。
清净居士李提举献臣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
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證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道于如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
佛者觉义,谓于一切处,常遍觉故。
所谓遍见者,见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无一时一处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不遍故也。
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
诸佛悟此,而超诸有海,受殊胜妙乐
然苦乐皆无实体,但迷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
故枉顺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是也。
担荷此段大事因缘,须是有决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矣。
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
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
可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
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
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
安云:「牧牛」。
山云:「汝作么生牧」?
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山云:「子真牧牛也」。
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
但常自检察,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
道林禅师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
白居易侍郎钱塘,特入山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
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
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遂作礼而去。
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
信也著,不信也著,请思之。
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托善而为恶者?
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
尘劫来事,只在如今。
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销。
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如是。
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许。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
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
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著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
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
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
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
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
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李文和都尉石门慈照聪禅师,悟临济宗旨。
有一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
世间尘劳之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处便省。
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日,卒著手脚不办。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
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
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著诸法。
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
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
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且非口头说底无心。
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说底,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
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
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归宗斩蛇、南泉斩猫儿,学语之流,多谓之当机妙用,亦谓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殊不知总不是这般道理。
具超方眼,举起便知落处,若大法不明,打瓦钻龟何时是了?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
自心清净,诸缘息矣。
诸缘既息,体用皆如。
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
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
入净入秽,无所染著。
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
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
未得如是,请快著精彩。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
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
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于此悟入,又有何差别?
于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
时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舍。
乃是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
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
此乃愚之甚也。
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
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
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馀无杂用心处」。
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履处,不用作佛法禅道会。
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外,唤甚么自心,自心却从甚么处起?
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而自至矣。
生从何处来?
死向何处去?
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
知生死底是阿谁?
受生死底复是阿谁?
不知来去处底又是阿谁?
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
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一团火相似底,又是阿谁?
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
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
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
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
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佛字尚不喜闻,想无闲工夫管闲事,逐日波波地检点他人也。
古人提持此事,或就理、或就事、或据时节、或向上提持,俱无定准。
教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献臣道友在富贵中不为富贵所迷,知有此一段大事因缘,决定透脱生死。
予得谴来衡阳,与之相聚,首尾四年,只同一日。
守官政事不苟简,凡百从宽,廉谨重厚,未尝谈人过恶,此真佛菩萨所行之行也。
因以此轴求指示,故书此二十六段似之。
亦以其纯诚向道甚力故,欲赞成之。
庶几依此做工夫,将来发明大事,如杨大年张无尽诸大老,作吾家内外护菩萨,则予之言不虚发耳。
真如道人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
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
于一日中,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相契,不著和会,自然成一片矣。
世尊说火宅喻,正为此也。
《经》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具在经中」。
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谓信根狭劣,在火宅中,无智慧而恋著尘劳之事为乐,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净妙乐故也。
若在其中,信得及识得破,不恋著幼稚戏处,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
何以故?
佛不云乎:「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
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故远行地菩萨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
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
学般若人舍此方便而随顺尘劳,定为魔所摄持。
又于随顺境中,彊说道理,谓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步步行有,口口谈空。
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言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如此之流,邪魔恶毒入其心腑都不觉知,欲出尘劳,如泼油救火,可不悲哉!
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火宅尘劳中,头出头没,受无量苦,忽于苦中而生厌离,始发无上菩提之心,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正谓此也。
俗人学道与出家儿迥然不同。
出家儿自小远离尘劳,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身居清净伽蓝,目睹绀容圣相,念念在道,心心无间,所观底书无非佛书,所行底事无非佛事,不见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赞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诃者不敢违犯,有明眼宗师可以寻访,有良朋善友可以咨决,纵有习漏未除者,暂时破佛律仪,已为众所摈斥,以俗人较之,万不及一。
俗人在火宅中,四威仪内与贪欲瞋恚痴为伴侣,所作所为,所闻所见,无非恶业。
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彻,其力却胜我出家儿百千万亿倍。
打得彻了,方可说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
本来广大寂灭,妙心中清净圆明,荡然无一物可作障碍,如太虚空一般。
佛之一字亦是外物,况更有尘劳烦恼恩爱作对待耶?
在火宅中打得彻了,不须求出家,造妖捏怪,毁形坏服,灭天性,绝祭祀,作名教中罪人。
佛不教人如此,只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又云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只依本分,随其所證,化其同类,同入此门,便是报佛深恩也。
但念念不要间断,莫管得不得,便是夙与般若无缘。
今生未打得彻,临命终时亦不被恶业所牵,于日用二六时中亦不被尘劳所困,后世出头来亦得现成受用。
学道无他术,以悟为则。
今生若不悟,尽崖到尽未来际常存此心,今生虽未悟,亦种得般若种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见家,不入魔军类,况忽然心华发明耶?
当此之时,三世诸佛證明有分,诸大祖师无处安著,非是彊为,法如是故。
真如道人欲学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著矣。
如上所说,乃一期应病与药耳。
若作实法会,又却不是也。
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
写至此兴虽未已而纸已尽,且截断葛藤。
更数日,真如道人又连黏此轴来致谢曰:「闻前日老师兴尚未已,更望铺华锦上,不识可否」。
予应之曰:「已展不缩」。
复为续此云。
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
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
佛说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顿渐偏圆,权实半满,无不是这个道理。
《净名》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佛只说因语入,不说因入语。
禅家千差万别,种种言句亦如是。
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
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
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
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
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
苦哉!
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
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分。
经云:「不著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
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
又云:「观语与,非异非不异,观与语,亦复如是」。
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而以语入灯照色,所以云「依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进修趣向分。
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
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
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除夙有灵骨,方能到这里得转身一路。
既能转身,即能转物;
既能转物,方谓之了义人。
既了其,即了此心;
既了此心,试于了处微细揣摩,元无可了。
于无可了处,剔起便行,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种种变化,成就一切法,毁坏一切法,七颠八倒,皆不出此无所了心
正当恁么时,不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不是心性禅,不是默照禅,不是棒喝禅,不是寂灭禅,不是过头禅,不是教外别传底禅,不是五家宗派禅,不是妙喜老汉杜撰底禅。
既非如上所说底禅,毕竟是个甚么?
到这里莫道别人理会不得,妙喜老汉亦自理会不得,真如道人请自看取。
答普贤梦石纪梦授观音偈 南宋 · 释慧空
补陀大土观世音,位超灌顶佛长子。
不取正觉不涅槃,大慈悲等众生界。
以如幻智入我梦,示身为石令我取。
入手光严觉即无,无中度我观音在。
俄而梦石一信通,授我大士栴檀像。
空无定居懒惰久,礼敬供养心常疏。
云何大士与梦石,不付他人惟付我。
譬如良医视患众,各随其病授其药。
空今病处正在懒,是故二彼用同时。
慈力欲我如观音,一身普现一切处。
辩才欲我如梦石,一法圆成一切义。
懒无根蒂当处平,道有萌芽随念长。
仰观仁意乃我愿,敢不再拜而钦承。
惟愿菩萨大慈悲,受我少分之供养。
戒品为香万行花,勇猛为幢坚固座。
愿云定水功德山,慧灯智日清凉月。
所陈妙乐法喜,所列珍羞尽禅悦。
一一遍满虚空界,念念出我清净心。
心无所住供亦然,是则名为无尽供。
普愿我等诸佛子,见佛尽作如己想。
而无彼己同异心,乃至梦中亦如是。
虽恒观世间如梦,而能广作诸佛事。
虽常观诸法如幻,而能力转大法轮。
当知如梦如幻法,非眼境界惟智境。
东山说偈梦石纪,见者悉成无上觉。
采莲衮/采莲令 宋 · 史浩
 押词韵第三部
有珍馔,时时馈。
滑甘丰腻。
紫芝荧煌,嫩秀媚。
实玛瑙琥珀精器。
延年益寿莫拟。
人间烹饪徒费。
休说龙肝凤髓。
妙乐、仙音鼎沸。
玉箫清,瑶瑟美。
龙笛脆。
杂遝飞鸾,花裀上、趁拍红牙,馀韵悠飏,竟海变桑田未止。
瑞鹤仙 元日朝回 宋 · 史浩
 押词韵第八部
霁光春未晓。
拥绛蜡攒星,霜蹄轻袅。
皇居耸云杪。
霭祥烟瑞气青葱缭绕。
金门羽葆。
听胪唱、千官并到。
庆三朝、雉扇开时,拜舞仰瞻天表。

荣耀。
万方图籍,四裔名王,赆琛珍宝。
椒盘颂好。
称寿斝,祝难老。
更传宣锡坐,钧天妙乐,声遏行云缥缈。
逗归来、酒晕生霞,此恩怎报。
瑞鹤仙 劝酒 宋 · 史浩
 押药韵
瑞烟笼绣幕。
正玳席欢燕,觥筹交错
高情动寥廓。
恣清谈雄辩,珠玑频落。
锵锵妙乐
且赢取、升平快乐。
又何辞、醉玉颓山,是处有人扶著。

追念抟风微利,画饼浮名,久成离索。
输忠素约。
没材具,谩担阁。
良辰美景花前月下,空把欢游蹉却。
到如今、对酒当歌,怎休领略。
念佛回向发愿文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乐邦文类》卷二
愿弟子某申:普及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从今已去,安住第一义谛。
修行净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义,以至诚心,称佛名号。
观佛依正十六妙境,念佛本起四十八愿。
筹量三辈,深入五门。
随顺三种菩提门,信受十方诸佛教。
或以散心定心,而修散善定善。
依经起行,毕命为期。
惟愿阿弥陀佛法力冥加,神通显益,令我等凝神觉路,暗蹈大方,进止威仪,不离见佛,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及于梦中,得见彼国众妙乐事,慰悦我心,令生增进。
承佛威神,远离魔事,所有无量劫来业惑尘劳,皆为梵行,善根功德,同入性海,积集诸缘,并用回向。
临命终时,无诸障难,七日已前预知时至,身无痛苦,心不颠倒,身心安乐,如入禅定。
遇善知识教称十念,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光明宝林。
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还,究竟至于一生补处。
化身自在,周遍十方,无量国中,成等正觉,极重苦处,游戏设化。
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发菩提心;
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住普贤行。
福慧资粮,悉得圆满,同成无上正等菩提。
各各庄严净土,各各摄化众生,如我世尊,等无有异。
所有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常无尽。
御街行 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三部
时康三载升平世。
恭谢三朝礼。
群臣禁卫带花回,龊巷儿郎精锐。
战袍新样团雕拥,重隘围子队。
绣衣花帽挨排砌。
锦仗天街里。
有如仙队玉皇来,钧天盈耳。
都民观望时,果是消灾灭罪。
饯寄定海交代 南宋 · 陈造
县尹古子男,今不一钱直。
低摧(原误作催)奉简书,侦伺常屏息。
白简与按章,岁月供弹劾。
当路虽所惧,奸民巧狙击。
吻间售蜂虿,意外变白黑。
防虞莫救过,弥缝或逃谪。
政使有,未容置形迹。
云何世难事,君不动声色。
编民翕风移,恶少且心革。
田庐有笑歌,魑魅亦窜匿。
斯人纪仁爱,几磨南山石。
政声懿如此,仅免绳治厄。
诸公蜚鹗书,犯严尚遗力。
安得定海民,为君洒荐墨。
兰台传循吏,采访多失实。
安得定海人,为君秉直笔。
嗟我吏隐者,志在山南北。
身名万金重,如博试此掷。
赖今遗爱地,一一可矜式。
政恐效西子,美颦得嘲剧
江皋一樽酒,聊挽朝天客。
妙乐喧江浪,清谭倒理窟。
盟言底遽寒,舟驶潮水急。
西望念风义,感叹徒至骨。
释签岩记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北涧集》卷二
天台法华三昧之所流出,与修多罗若合符节,如破竹,如建瓴,非心思意度识识而指陈也。
今之三十卷,九牛一毛耳。
宏远微密,浅闻单见,往往不能句读。
天宝间荆溪然公避寇,眷此穷独,惕然而作曰:「《易》演于羑里,《春秋》作于历聘不遇合之后。
吾以儒冠换伽黎,敢忘吾两圣人所事哉」?
岩栖涧槃,糁不逮,夜龛云屋,拾叶记事。
不数年,抱成书而出,名曰《释签》。
妙玄之道,于是大明。
它日妙乐辅行,则又释《止观》文句。
天台以来,驾其说于文字,作者鲜俪。
嘉定二年春,余陟华顶,度石梁,访国清,憩佛陇。
宜独蒙养正速余登赤城绝顶,浣肠井眢,浚之则甘泉源源,有乳色。
书记岩,临焚藁池,憩释签岩,周览江山,徘徊不忍去。
感昔人艰难殄瘁之所成就而光明卓伟如此,住山人普应请纪其事,以俟僧史大手笔
若流通大节,融摄宏度,则有唐补阙梁肃之言云。
灵岩 南宋 · 何子举
 押词韵第十六部
灵岩之境最超卓,高隐翠微浸碧落。
迢迢一径倒青松,壁立危门敞虚阁。
敞虚阁,见寥廓,万叠青山连海角。
山田疏密布棋文,行看远近分凫雀。
入虚堂,真邃寞,太古以来天所凿。
上如屈曲老龙腰,下似空明巨鳌壳。
豁然平铺如琢削,低不碍人高可摸。
洞彻中开隐籁传,虚通远映飞光铄。
烟岚前后如帘幕,洞户东西迢锁钥。
明月宵涵两玉壶,白云晓度长银索。
壶天春秋长不恶,琼室夏凉冬燠若。
老僧雪夜不新炉,童子炎天尚狐貉。
夜静风清冰露薄,天碧境寒河汉烁。
泠泠风吹叱斗牛,浩浩清声生万壑。
我欲飞王乔之凫,呼丁令之鹤。
架羽仗之轻车,奏灵台之妙乐
披星机绘素以为衣,举金茎沆瀣以为酌。
呼群仙以遨游,休此岩而宴乐。
酒容渔父参,棋许樵夫著。
不知乌之东飞,兔之西跃。
相将远逐无穷滨,逍遥永脱尘缘缚(清李汝为光绪永康县志》卷一二)
灵金山观金灯 宋末元初 · 吴龙翰
 押阳韵
嵯峨灵金山,峭壁偕天长。
巑岏万苍翠,无复敢颉颃。
登临劳远目,久羁尘俗缰。
天风送筇屐,此愿今一偿。
所喜侍老亲,赑屃升崇冈。
琪树蔼柔丝,瑶草超群芳。
松声入幽怀,妙乐非笙簧。
好鸟相劝酬,醉我林中觞。
我吟游仙诗,客和招隐章。
起舞沸欢笑,人影乱夕阳。
何妨阿堵女,山北敞虚堂。
石池閟甘泉,瓦炉腾妙香。
昔言山有灵,金灯夜呈祥。
信哉华严经,佛眉施白光。
澄公有妙力,一笑通禅房。
讵知山石间,而有金光藏。
崦嵫下朱景,山气相激扬。
若以色见佛,于法参与商。
我生事迂阔,咄咄颠复狂。
读书猎千古,浩气凌八荒。
乃欲落须发,掬水曹溪傍。
吹以无孔笛,倒骑牛一场。
手击混沌开,有此硬脊梁。
指点生死根,棒喝行诸方。
墨兰(为湛然上人题)湛然上人 元末明初 · 张以宁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五 兰竹类
云林苍苍石齿齿,一花两花幽薄底。
远香自到定中来,道人湛然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