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人物志序 曹魏 · 刘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聪明邵其度。)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人物者,官材之总司。)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君子者小人之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
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其政不改其俗。)
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虽不易其方,常以诗礼为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
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
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
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使(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戎;一则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其至矣乎,人鲜久矣,唯圣人能之也。),尚德以劝庶几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士仁人希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之。)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
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洁己而无为。在上者两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
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则似托不得逃矣。)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终,行必睹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粗可观矣)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不详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
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毌丘俭 曹魏 · 杜挚
 押词韵第七部
文章叙录曰:毌丘俭乡里相亲。故为诗与。求仙人药一丸。欲以感切求助也。答以诗。然竟不得迁。卒于秘书
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
壮士志未伸,坎轲多辛酸。
伊挚为媵臣,吕望身操竿。
夷吾困商贩,宁戚对牛叹。
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
卖臣老负薪,妻畔呼不还。
释之宦十年,位不增故官
才非八子伦,而与齐其患。
无知不在此,袁盎未有言。
被此笃病久,荣卫动不安。
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三国志》刘劭传注。广《文选》十。《诗纪》十七。)
蒋济请议封禅诏太和中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斯言,使吾汗出流足。
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馀君耳。
太史公曰,虽有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
是以中间旷远者千有馀年,近者数百载,其仪阙不可得记,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
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泰山之志乎!
吾不敢欺天也。
之所言,华则华矣,非助我者也。
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省之而已,勿复有所议,亦不须答诏也(《晋书·礼志下》。《宋书·礼志三》。《魏志·高堂隆传》载首二句。)
上疏奖劝太子 孙吴 · 步骘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六
臣闻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
故舜命九贤,则无所用心,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不下堂庙而天下治也。
齐桓用管仲,被发载车,齐国既治,又致匡合。
汉高祖揽三杰以兴帝业,西楚失雄俊以丧成功。
汲黯在朝,淮南寝谋
郅都守边,匈奴窜迹。
故贤人所在,折冲万里,信国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
方今王化未被于汉北,河、洛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揽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
愿明太子重以经意,则天下幸甚(《吴志·步骘传》)
谏专任中书监令疏 曹魏 · 蒋济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三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敝,古之至戒也。
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
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祇肃。
夫大臣非不忠也。
然威权在下者,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
陛下既已察之于大臣,愿无忘于左右。
左右忠正远虑,未必贤于大臣,至于便辟取舍,或能工之。
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
况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回附而向之。
一有此端,因当内设自完,以此众语,私招所交,为之内援。
若此,臧否毁誉,必有所兴;
功负赏罚,必有所易。
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
因微而入,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
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
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
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
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然人君犹不可悉天下事以适己明,当有所付。
三官任一臣,非周公旦之忠,又非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机败官之弊。
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名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魏志·蒋济传》,又《通典》二十一)
咏怀诗十三首 其三 曹魏 · 阮籍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清风肃肃,修夜漫漫。
啸歌伤怀,独寐寤言。
临觞拊膺,对食忘餐。
世无萱草,令我哀叹。
鸣鸟求友,谷风刺愆。
重华登庸,帝命凯元
鲍子倾盖,仲父佐桓。
回滨嗟虞,敢不希颜。
志存明规,匪慕弹冠。
我心伊何,其方若(○本集上。《诗纪》十九。又《类聚》二十六引言、餐、叹三韵。)
清河平原争界案图宜属平原疏 曹魏 · 孙礼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管仲霸者之佐,其器犹小,犹能夺伯氏骈邑,使没齿无怨言。
臣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界实以王翁河为限;
而鄃以马丹侯为验,诈以呜犊河为界。
假虚讼诉,疑误台阁
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
平原在两河,向东上,其间有爵堤。
爵堤在高唐西南,所争地在高唐西北,相去二十余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
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
辄束带著履,驾车待放(《魏志·孙礼传》)
墙上难为趋 西晋 · 傅玄
 押词韵第三部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云。墙上难为趋行。荀录所载墙上一篇。今不传。
门有车马客,骖服若腾飞
革组结玉佩,蘩藻纷葳蕤。
冯轼垂长缨,顾盻有馀辉。
贫主屣弊履,整比蓝缕衣。
客曰嘉病乎,正色意无疑。
吐言若覆水,摇舌不可追。
渭滨钓翁,乃为周所咨。
颜回陋巷,大圣称庶几。
苟富不知度,千驷贱采薇。
季孙由俭显,管仲病三归。
夫差耽淫侈,终为越所围。
遗身外荣利,然后享巍巍。
迷者一何众,孔难知德希。
甚美致憔悴,不如豚豕肥。
杨朱泣路歧,失道令人悲。
子贡欲自矜,原宪知共非。
屈伸各异势,穷达不同资。
夫唯体中庸,先天天不违(○《乐府诗集》四十。广《文选》十三。《诗纪》二十二。)
何当行 西晋 · 傅玄
 押支韵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外合不由中,虽固终必离。
不世出,结交安可为(○《乐府诗集》七十六。《文选》补遗三十四。《诗纪》二十二。)
举贤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七
贤者,圣人所与共治天下者也。
故先王以举贤为急。
举贤之本,莫大正身而壹其听。
身不正,听不壹,则贤者不至;
虽至不为之用矣。
古之明君,简天下之良材,举天下之贤人,岂家至而户阅之乎?
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执大象而致之,亦云诚而已矣。
夫任诚,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
傅说,岩下之筑夫也。
高宗引而相之;
吕尚屠钓贱老也,文武尊而宗之;
陈平,项氏之亡臣也,高祖以为腹心。
四群不以小疵忘大德,三臣不以疏贱而自疑,其建帝王之业,不亦宜乎!
文王内举周公旦,而天下不以为私其子;
外举太公望,天下称其公。
周公诛弟而典刑立;
桓公任雠而齐国治。
苟其无私,他人之于骨肉,其于诛赏,岂二法哉?
唯至公然后可以举贤也。
夏禹有言:「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
因斯以谈,君莫贤于高祖,臣莫奇于韩信
高祖在巴汉,困矣;
韩信去楚而亡,穷矣。
夫以高祖之明,困而思士,之奇材穷而愿进。
其相遭也,宜万里响应,不移景而相取矣。
然信归汉,历时而不见知,非徒不见知而已,又将案法而诛之。
向不遇滕公,则身不免于戮死,不值萧何,则终不离于亡命。
幸而得存,固水滨之饿夫,市中之怯子,又安得市人可驱而立半天下之功也哉?
萧何一言,而不世之交合,定倾之功立,岂萧何知人之明绝于高祖,而韩信求进之意曲于萧何乎?
尊卑之势异,而高下之处殊也。
高祖势尊而处高,故思进者难;
萧何势卑而处下,故自纳者易。
然则居尊高之位者,其接人之道固难,而在卑下之地者,其相知之道固易矣。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
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
舜之举咎陶难,处咎陶致天下之士易;
汤之举伊尹难,得伊尹致天下之士易。
故举一人而听之者,王道也。
举二人而听之者,霸道也。
举三人而听之者,仅存之道也。
听一人何以王也?
任明而致,也。
听二人何以霸也?
任术而设疑也。
听三人何以仅存也?
从二而求一也。
明主任人之道专,致人之道博,任人之道专,故邪不得间;
致人之道博,故下无所壅;
任人之道不专,则谗说起而异心生;
致人之道不博,则殊涂塞而良材屈。
使舜未得咎陶,汤未得伊尹,而不求贤,则上下不交,而大业废矣。
既得咎陶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大匠斫也。
群臣易位,劳神之道也。
今之人或抵掌而言,称古多贤,患世无人,退不自三省,而坐诬一世,岂不甚邪?
夫圣人者,不世而出者也。
贤能之士,世无之?
何以知其然?
舜兴而五臣显,武王兴而九贤进;
齐桓之霸,管仲为之谋;
秦孝之强,商君佐之以法。
欲王则王佐至,欲霸则霸臣出;
欲富国强兵,则富国强兵之人往。
求无不得,唱无不和。
是以知天下之不乏贤也。
顾求与不求耳。
忧天下之无人乎(《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傅子补遗上 其七十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汉末有管秋阳者,与弟及伴一人,避乱俱行。
天雨雪,粮绝,谓其弟曰:「今不食伴,则三人俱死」。
乃与弟共杀之,得粮达舍,后遇赦无罪。
此人可谓善士乎?
孔文举曰:「管秋阳爱先人遗体,食伴无嫌也」。
侍中难曰:「秋阳贪生杀生,岂不罪邪」?
文举曰:「此伴非会友也。
管仲鲍叔贡禹食王阳,此则不可。
向所杀者,犹鸟兽而能言耳。
今有犬啮一狸,狸啮一鹦武,何足怪也?
重耳恋齐女而欲食狐偃,叔敖怒楚师而欲食伍参,贤哲之忿,犹欲啖人,而况遭穷者乎」(《意林》)
傅子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诸子之异如四时。
四时相反,天地合而通焉(《意林》,《御览》四百一)
傅子补遗上 其一百三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夷吾为政,士三妻者逐于境外,女三嫁者入于隶也(《御览》八百二十九)
傅子补遗下 其十三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齐相管仲之后也。
昔田氏有齐而管氏去之,或适鲁,或适楚。
汉兴管少卿为燕令,始家朱虚,世有名节,九世而生宁公孙度有辽乐)
往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
还乃因山为庐,凿环为室。
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
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
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度已下心不安之。
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密遣令西还。
庶子康代居郡,外以将军太守为号,而内有自王心,卑己崇礼,欲官以自镇辅,而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
是时康又已死,嫡子不立而立弟恭,恭懦弱,而康孽子渊有隽才。
曰:「废嫡立庶,下有异心,乱之所由起也」。
乃将家属乘海即受征。
辽东,积三十七年乃归,其后渊果袭夺恭位,叛国家而南连吴,僭号称王,明帝使相国文侯征灭之。
辽东之死者以万计,如宁所筹。
之归也,海中遇暴风,余船皆没,唯乘船自若。
时夜风晦冥,船人尽惑,莫知所泊,忽望见有火光,辄趣之,得岛。
岛无居人,又无火烬
一门人忿然曰:「群责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可以不把火照我?
当得觅钻火具」(「一门人」下三十二字依《御览》加)
行人咸异焉,以为神光之祐也。
皇甫谧曰:「积善之应也」文帝诏以宁为大中大夫
上书天子,且以疾辞,曰:「臣闻傅说发梦,以感殷宗,吕尚启兆,以动周文,以通神之才悟于圣主,用能匡佐帝业,克成大勋。
臣之器朽,实非其人。
虽贪清时,释体蝉蜕。
内省顽病,日薄西山。
唯陛下听野人山薮之愿,使一老者得尽微命」。
书奏,帝亲览焉。
明帝即位太尉华歆逊位让司空陈群又荐曰:「臣闻王者显善以消恶,故伊尹,不仁者远。
伏见征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前虽征命,礼未优备。
司空荀爽,家拜光禄,先儒郑玄,即授司农,若加备礼,庶必可致。
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
明帝以宁为大夫(案,本传作光禄勋,赐□□一具,衣一袭,被一领,安稳犊车一乘(「明帝」下二十四字依《北堂书钞》五十六加。)
以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载。
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儋石,必分以赡救之。
与人子言,教以孝;
与人弟言,训以悌;
言及人臣,诲以忠。
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
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
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三国·魏·管宁传》注)
胡征君(昭字孔明怡怡无不爱也。
虽仆隶必加礼焉。
外同乎俗,内秉纯洁,心非其好,王公不能屈,年八十而不倦于书籍者,吾于胡征君见之矣(《三国·魏·管宁传》注)
卜疑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七
有弘达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方而不制,廉而不割。
超世独步,怀玉被褐
交不苟合,仁不期达。
常以为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
浮沧海,践河源。
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
是以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遗忘好恶,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之细故也。
然而大道既隐,智巧滋繁
世俗胶加,人情万端。
利之所在,若鸟之追鸾。
富为积蠹,贵为聚怨。
动者多累,静者鲜患。
尔乃思丘中之隐士,乐川上之执竿也。
于是远念长想,超然自失。
郢人既没,谁为吾质?
圣人吾不得见,冀闻之于数术。
乃适太史贞父之庐而访之,曰:「吾有所疑,愿子卜之」。
贞父乃危坐操,拂几陈龟,曰:「君何以命之」?
先生曰:「吾宁愤陈诚,谠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将卑懦委随,承旨倚靡,为面从乎?
宁恺悌弘覆,施而不德乎?
将进趣世利,苟容偷合乎?
宁隐居行义,推至诚乎?
将崇饰矫诬,养虚名乎?
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臧否乎?
傲倪滑稽,挟智任术,为智囊乎?
宁与王乔赤松为侣乎?
将进伊挚而友尚父乎?
隐鳞藏彩,若渊中之龙乎?
将舒翼扬声,若云间之鸿乎?
宁外化其形,内隐其情,屈身随时,陆沈无名,虽在人间,实处冥冥乎?
将激昂为清,锐思为精,行与世异,心与俗并,所在必闻,恒营营乎?
宁寥落闲放,无所矜尚,彼我为一,不争不让,游心皓素,忽然坐忘,追羲农而不及,行中路而惆怅乎?
将慷慨以为壮,感慨以为亮,上干万乘,下凌将相,尊严其容,高自矫抗,常如失职,怀恨怏怏乎?
宁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娈美色乎?
将苦身竭力,剪除荆棘,山居谷饮,倚严而息乎?
宁如伯奋仲堪,二八为偶,排摈共鲧,令失所乎?
将如箕山之夫,颖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
宁如泰伯之隐德潜让而不扬乎?
将如季札之显节义,慕为子臧乎?
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玄抱一乎?
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
宁如夷吾之不吝东缚,而终立霸功乎?
将如鲁连之轻世肆志,高谈从容乎?
宁如市南子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乎?
将如毛公蔺生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
此谁得谁失?
何凶何吉?
时移俗易,好贵慕名,臧文不让位于柳季,公孙不归美于董生,贾谊一当于明主,作色而扬声。
况今千龙并驰,万骥徂征。
纷纭交竞,逝若流星。
敢不惟思,谋于老成哉」?
太史贞父曰:「闻至人不相,达人不卜。
先生者,文明在中,见素表璞。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
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鉴乎古今,涤情荡欲。
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
方将观大鹏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本集。案:此拟《卜居》)」!
释私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
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
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
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无违;
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
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
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
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是故伊尹不惜贤于殷汤,故世济而名显;
周旦不顾嫌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
夷吾匿情于齐桓,故国霸而主尊。
其用心岂为身而系乎私哉!
故《管子》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
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
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
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
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
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
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故论公私者,虽云志道存善,□无凶邪,无所怀而不匿者,不可谓无私;
虽欲之伐善,情之违道,无所抱而不显者,不可谓不公。
今执必公之理,以绳不公之情,使夫虽为善者,不离于有私;
虽欲之伐善,不陷于不公。
重其名而贵其心,则是非之情不得不显矣。
是非必显,有善者无匿情之不是,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
无不是则善莫不得,无大非则莫过其非,乃所以救其非也。
非徒尽善,亦所以厉不善也。
夫善以尽善,非以救非,而况乎以是非之至者,故善之与不善,物之至者也。
若处二物之间,所往者必以公成而私败。
同用一器,而有成有败。
夫公私者,成败之途而吉凶之门也。
故物至而不移者寡,不至而在用者众。
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值心而言,则言无不是;
触情而行,则事无不吉。
于是乎同之所措者,乃非所措也;
俗之所私者,乃非所私也。
言不计乎得失而遇善,行不准乎是非而遇吉,岂公成私败之数乎?
夫如是也,又何措之有哉?
故里凫显盗晋文恺悌;
勃鞮号罪,忠立身存;
缪贤吐衅,言纳名称;
渐离告诚,一堂流涕。
然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
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措善之情,亦甚其所病也。
「唯病病,是以不病」,病而能疗,亦贤于疗矣。
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类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
故变通之机,或有矜以至让,贪以致廉,愚以成智,忍以济仁。
矜吝之时,不可谓无廉,情(「情」一作「猜」。)忍之形,不可谓无仁;
此似非而非非者也。
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
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
故乃论其用心,定其所趣;
执其辞而准其理,察其情以寻其变。
肆乎所始,名其所终。
则夫行私之情,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
淑亮之心,不得蹈乎似是而负其是。
故实是以暂非而后显,实非以暂是而后明。
公私交显,则行私者无所冀,而淑亮者无所负矣。
行私者无所冀,则思改其非;
立功者无所忌,则行之无疑,此大治之道也。
故主妾覆醴,以罪受戮;
王陵庭争,而陈平顺旨。
于是观之,非似非非者乎!
明君子之笃行,显公私之所在,阖堂盈阶莫不寓目而曰:「善人也」!
然背颜退议而含私者,不复同耳!
抱□而匿情不改者,诚神以丧于所惑,而体以溺于常名;
心以制于所慑,而情有系于所欲,咸自以为有是而莫贤乎己。
未有功期之惨,骇心之祸,遂莫能收情以自反,弃名以任实
乃心有是焉,匿之以私;
志有善焉,措之为恶。
不措所措,而措所不措,不求所以不措之理,而求所以为措之道。
故明时为措而暗于措,是以不措以致为拙,措为工。
唯惧隐之不微,唯患匿之不密。
故有矜忤之容,以观常人;
矫饰之言,以要俗誉
谓永年良规,莫盛于兹;
终日驰思,莫窥其外。
故能成其私之体,而丧其自然之质也。
于是隐匿之情,必存乎心;
伪怠之机,必形乎事。
若是,则是非之议既明,赏罚之实又笃。
不知冒阴之可以无景,而患景之不匿;
不知无措(《御览》四百二十九作「无情」,下句放此。)之可以无患,而患措之不巧,岂不哀哉!
是以申侯苟顺,取弃楚恭;
宰嚭耽私,卒享其祸。
由是言之,未有抱隐顾私(《艺文类聚》二十二作「抱伪怀奸」,《御览》亦作「抱伪」。)而身立清世,匿非藏情而信著明君者也。
是以君子既有其质,又观其鉴。
贵夫亮达,希而存之;
恶夫矜吝,弃而远之。
所措一非,而内愧乎神;
贱隐一阙,而外惭其形。
言无苟讳,而行无苟隐。
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
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
忠感明天子,而信笃乎万民;
寄胸怀于八荒,垂坦荡以永日。
斯非贤人君美异者乎!
或问曰:「第五伦有私乎哉?
曰:『昔吾兄子有疾,吾一夕十往省,而反寐自安;
吾子有疾,终朝不往视,而通夜不得眠』。
若是,可谓私乎非私也」?
答曰:「是非也。
非私也。
夫私以不言为名,公以尽言为称,善以无名为体,非以有措为负。
第五伦显情,是非无私也;
矜往不眠,是有非也。
无私而有非者,无措之志也。
夫言无措者,不齐于必尽也;
言多吝者,不具于不言而已。
故多吝有非,无措有是。
无措之所以有是,以志无所尚,心无所欲,达乎大道之情,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
抱一而无措,而无私无非,兼有二义,乃为绝美耳。
若非而能言者,是贤于不言之私,非无情,以非之大者也。
第五伦有非而能显,不可谓不公也;
所显是非,不可谓有措也;
有非而谓私,不可谓不惑公私之理也(本集,又略见《晋书》本传,《艺文类聚》二十二)」。
复白 晋 · 褚契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七
、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著也。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则谔谔之臣,将济济而盈庭;
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
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并周公,实不可以同冰炭,虽悬重赏,忠谏之言未可致也。
魏绛由和戎之功,蒙女乐之赐,管仲有兴齐之勋,而加上卿之礼,功勋明著,然后赏劝随之。
未闻张重赏以待谏臣,悬谷帛以求尽言也(《晋书·王沈传》。又教,褚契复白,无以夺之,遂从议。)
表上诸葛氏集目录 西晋 · 陈寿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奏,使臣定故丞相诸葛亮故事。
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其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左将军刘备有殊量,乃三顾草庐之中;
深谓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既宿服仰,又睹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
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为军师将军称尊号,拜丞相录尚书事。
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皆专之。
于是外运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萧何韩信管仲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之器能政理,抑亦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矣!
论者或怪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
周公圣人也。
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
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谨录写上诣著作。
臣寿诚诚惶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蜀志·诸葛亮传》)
策问贤良郤诜泰始中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盖太上以德抚时,易简无文。
至于三代,礼乐大备,制度弥繁。
文质之变,其理何由?
虞夏之际,圣明系踵,而损益不同。
周道既衰,仲尼犹曰从周。
因革之宜,又何殊也?
圣王既没,遗制犹存,霸者迭兴而翼辅之,王道之缺,其无补乎?
何陵迟之不反也?
岂霸德之浅欤?
期运不可致欤?
夷吾之智,而功止于霸,何哉?
夫昔人之为政,革乱亡之弊,建不刊之统,移风易俗,刑措不用,岂非化之盛欤?
何修而向兹?
朕获承祖宗之休烈,于兹七载,而人未服训,政道罔述。
以古况今,何不相逮之远也?
虽明之弗及,犹思与群贤虑之,将何以辨所闻之疑昧,获至论于谠言乎?
加自顷戎狄内侵,灾害屡作,边氓流离,征夫苦役,岂政刑之谬,将有司非其任欤?
各悉乃心,究而论之。
上明古制,下切当今。
朕之失德,所宜振补。
正议无隐,将敬听之(《晋书·郤诜传》)
东海王越 西晋 · 刘弘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三
适闻以吾州将擅举兵逐范阳,当讨之,诚明同异、惩祸乱之宜。
然吾窃谓不可。
何者?
今北辰迁居,元首移幸,群后抗义以谋王室,吾州将荷国重恩,列位方伯,亦伐鼓即戎,戮力致命之秋也。
范阳代之,吾州将不从,由代之不允,但矫枉过正,更以为罪耳。
昔齐桓赦射钩之雠而相管仲晋文忘斩祛之怨而亲勃鞮,方之于今,当何有哉!
且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今奸臣弄权,朝廷困逼,此四海之所危惧,宜释私嫌,共存公义,含垢匿瑕,忍所难忍,以大逆为先,奉迎为急,不可思小怨忘大德也。
苟崇忠恕,共明分局连旗推锋,各致臣节,吾州将必输写肝胆,以报所蒙,实不足计一朝之谬,发赫然之怒,使韩卢东郭相困而为豺狼之擒也。
吾虽庶姓,负乘过分,实愿足下率齐内外,以康王室,窃耻同侪自为蠹害,贪献所怀,惟足下图之(《晋书·刘乔传》)
上表陈五事 曹魏末晋初 · 段灼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沈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陛下弘广纳之听,采狂夫之言,原臣侵官之罪,不问干忤之愆,天地恩厚,于臣足矣。
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
退则有戚然之忧,非怀禄也。
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能已已者也。
臣伏自悼,私怀至恨:生长荒裔,而久在外任,自还抱疾,未尝觐见,陛下竟不知臣何人,此臣之恨一也。
遭运会之世,值有事之时,而不能垂功名于竹帛,此臣之恨二也。
逮事圣明之君,而尪悴羸劣,陈力又不能,当归死于地下,此臣之恨三也。
哀二亲早亡陨,兄弟并凋丧,孝敬无复施于家门,此臣之恨四也。
夏之日忽以过,冬之夜寻复来,人生百岁,尚以为不足,而臣中年婴灾,此臣之所恨五也。
惭日月之所养,愧昊苍而无报,此臣之所以怀五恨而叹息,临归路而自悼者也。
语有之曰:「华言虚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臣欲言天下太平,而灵龟神狐未见,仙芝萐莆未生,麒麟未游乎灵禽之囿,凤凰未仪于太极之庭,此臣之所以不敢华言而为佞者也。
汉高祖初定天下,于时戍卒娄敬上书谏曰:「陛下取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
于是汉祖感悟,深纳其言,赐姓为刘氏
又顾谓陆贾曰:「为我著秦所以亡,而吾所以得之者」。
乃作《新语》之书,述叙前世成败,以为劝戒。
田肯建一言之计,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而受千金之赐。
故世称汉祖之宽明博纳,所以能成帝业也。
今之言世者,皆曰复兴,天下已太平矣。
臣独以为未,亦窃有所劝焉。
且百王垂制,圣贤吐言,来事之明鉴也。
孟子曰:「尧不能以天下与舜,则舜之有天下也,天与之也。
昔舜为相,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天下诸侯朝觐者、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舜曰天也,乃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若居尧之宫,逼尧之子,非天所与者也」。
曩昔西有不臣之蜀,东有僭号之吴,三主鼎足,并称天子。
魏文帝率万乘之众,受禅于靡陂,而自以德同唐虞,以为献即是古之尧,自谓即是今之舜,乃谓孟轲孙卿不通禅代之变,遂作禅代之文,刻石垂戒,班示天下,传之后世,亦安能使将来君子皆晓然心服其义乎!
魏文徒希慕之名,推新集之魏,欲以同于唐虞之盛,忽骨肉之恩,忘藩屏之固,竟不能使四海宾服,混一皇化,而于时群臣莫有谏者,不其过矣哉!
孙卿曰:「让,是不然矣。
天下者,至重也。
非至强莫之能任;
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
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见。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
由此言之,孙卿孟轲亦各有所不取焉。
陛下受禅,从东府入西宫,兵刃耀天,旌旗翳日。
虽应天顺人,同符唐虞,然法度损益,则亦不异于昔魏文矣,故宜资三至以强制之。
而今诸王有立国之名,而无襟带之实。
又蜀地有自然之险,是历世奸雄之所窥窬,逋逃之所聚也,而无亲戚子弟之守,此岂深思远虑,杜渐防萌者乎!
汉文帝据已成之业,六合同风,天下一家。
贾谊上疏陈当时之势,犹以为譬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此言诚存不忘亡,安不忘乱者也。
然臣之㥪娄,亦窃愿陛下居安思危,无曰高高在上,常念临深之义,不忘履冰之戒。
尽除魏世之弊法,绥以新政之大化,使万邦欣欣,喜戴洪惠,昆虫草木,咸蒙恩泽。
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薮无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视望者也。
陛下自初践阼,发无讳之诏,置箴谏之官,赫然宠异谔谔之臣,以明好直言之信,恐陈事者知直言之不用,皆杜口结舌,祥瑞亦曷由来哉!
臣无陆生之才,不在顾问之地,盖闻主圣臣直,义在于有犯无隐。
臣不惟疏远,未信而言,敢历论前代隆名之君及亡败之主废兴所由,又博陈举贤之路,广开养老之制,崇必信之道,又张设议者之难,凡五事以闻。
臣之所言,皆直陈古今已行故事,非新声异端也。
辞义实浅,不足采纳。
然臣私心,诚谓有可发起觉悟遗忘,愿陛下察臣愚忠,悯臣狂直,无使天下以言首为戒。
疾痛增笃,退念《桑梓》之诗,惟狐死之义,辄取长休,归近坟墓。
顾瞻宫阙,系情皇极,不胜丹款,遣息颖表言。
其一曰:臣闻善有章也,著在经典;
恶有罚也,戒在刑书
上自远古,下洎秦汉,其明王霸主及亡国暗君,故可得而称;
至于忠蹇贤相及佞谄奸臣,亦可得而言。
故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
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
是有国者皆欲求忠以自辅,举贤以自佐;
而亡国破家者相继,皆由任失其人。
所谓贤者不贤,忠者不忠也。
臣谨言前任贤所由兴,任不肖所以亡者。
尧之末年,四凶在朝而不去,八元在家而不举,然致天平地宁,四门穆穆,其功固在重华之为相。
夏癸放于鸣条,商辛枭于牧野,此俱万乘之主,而国灭身擒,由不能属任贤相,用妇人之言,荒淫无道,肆志沈宴,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于是登糟丘,临酒池,观牛饮,望肉林,龙逢忠而被害,比干谏而剖心,天下之所以归恶者也。
太甲暴虐,颠覆汤之典制,于是伊尹放之桐宫,而能改悔反善,三年而后归于亳。
既已放而复还,殷道微而复兴,诸侯咸服,号称太宗,实赖阿衡之尽忠也。
周室既衰,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
齐桓公,淫乱之主耳;
然所以能九合一匡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
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非任竖貂之过乎!
且一桓公之身,得管仲、其功如彼;
用竖貂,其乱如此。
夫荣辱存亡,实在所任,可不审哉!
秦本伯翳之后,微微小邑,至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穆公至于始皇,皆能留心待贤,远求异士,招由余西戎,致五羖于宛市,取丕豹于晋乡,迎蹇叔于宗,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兼称皇帝,由谋臣之助也。
道化未淳,崩于沙丘。
胡亥乘虐,用诈自立,不能弘济统绪,克成堂构,而乃残贼仁义,毒流黔首。
陈胜吴广,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
于是赵高逆乱,阎乐承指,二世穷迫,自戮望夷。
子婴虽立,去帝为王,孤危无辅,四旬而亡。
此由邪臣擅命,指鹿为马,所以速秦之祸也。
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
假令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俗儿女之情耳,而荣之。
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禽之走旷野,故曰「为川驱鱼者獭也。
为薮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人者也」。
汉高祖起于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国之资,无唐虞之禅,岂徒赖良、平之奇谋,尽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项氏为驱人也。
子孙承基二百馀年,逮成帝委政舅家,使权势外移。
安昌侯张禹者,汉之三公成帝保傅也。
帝亲幸其家,拜床下,深问天灾人事。
当惟大臣之节,为社稷深虑,忠言嘉谋,陈其灾患,则王氏不得专权宠,王莽无缘乘势位,遂托云龙而登天衢,令汉祚中绝也。
佞谄不忠,挟怀私计,徒低仰于五侯之间,苟取容媚而已。
是以朱云抗节求尚方斩马剑,欲以斩,以戒其馀,可谓忠矣。
成帝尚复不寤,乃以为居下讪上,廷辱保傅,罪死无赦,诏御史将云下,欲急烹之。
云攀殿折槛,幸赖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熏以死争之。
若不然,则云已摧碎矣。
后虽释槛不修,欲以彰明直臣,诚足以为后世之戒,何益于汉室所由亡也哉!
然世之论者以为乱臣贼子无道之甚者莫过于,此亦犹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传称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朋友归仁。
及其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动见称述。
然于时人士诣阙上书荐者不可称纪,内外群臣莫不归功德。
遭遇汉室中微,国嗣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遂策命孺子而夺其位也。
昔汤武之兴,亦逆取而顺守之耳。
深惟殷周取守之术,崇道德,务仁义,履信实,去华伪,施惠天下,十有八年,恩足以感百姓,义足以结英雄,人怀其德,豪杰并用,如此,宗庙社稷,宜未灭也。
光武虽复贤才,大业讵可冀哉!
即位之后,自谓得天人之助,以为功广三王,德茂唐虞,乃自骄矜,奋其威诈,班宣符谶,震暴残酷,穷凶极恶,人怨神怒,冬雷电以惊其耳目,地动以惕其心腹。
犹不知觉悟,方复重行不顺时之令,竟连伍之刑,佞媚者亲幸,忠谏者诛夷。
由是天下忿愤,内外俱发,四海分崩,城池不守,身死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岂不异哉!
其所由然者,非取之过,而守之非道也。
既屠肌,六合云扰,刘圣公已立而不辨,盆子承之而覆败,公孙述又称帝于蜀汉
如此数子,固非所谓应天顺人者,徒为光武之驱除者耳。
夫天下者,盖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又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由此言之,主非常人也,有德则天下归之,无德则天下叛之。
故古之明王,其劳心远虑,常如临川无津涯。
于是法天地,象四时,隆恩德,敬大臣,近忠直,远佞人。
仁孝著乎宫墙,弘化洽乎兆庶;
为平直如砥矢,信义感人神。
虽有椒房外戚之宠,不受其委曲之言;
虽有近习爱幸之竖,不听其姑息之辞。
四门穆穆,辟而不阖,待谏者而无忌。
恒战战栗栗,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之驱除也。
且臣闻之,惧危者,常安者也;
忧亡者,恒存者也。
使夫有国之君能安不忘危,则本枝百世,长保荣祚,名位与天地无穷,亦何虑乎为来者之驱除哉!
传有之曰:「狂夫之言,明主察焉」。
其二曰:「士之立业,行非一概。
吴起贪官,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不孝之甚。
然在魏,使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曾参闵骞,诚孝子也,不能宿夕离其亲,岂肯出身致死,涉危险之地哉!
今大晋应期运之所授,齐圣美于有虞,而吴人不臣,称帝私府,此亦国之羞也。
陛下诚欲致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使奋威淮浦、震服蛮荆者,故宜畴咨博采,广开贡士之路,荐岩穴,举贤才,徵命考试,匪俊莫用。
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其三曰:昔田子方养老马,而穷士知所归,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乎!
昔明王圣主,无不养老。
老人众多,未必皆贤,不可悉养。
故父事三老,所以明孝;
宗事五老,所以明敬。
孟子曰:「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天下虽定,而华山之阳无放马之群,桃林之下未有休息之牛,故以吴人尚未臣服故也。
夫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天下元元瞻望新政。
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其四曰:法令赏罚,莫大乎信。
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
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
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
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
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
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郭绥劝帅有方,深加奖励,要许重报。
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
今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儿,或王或侯,不蒙论叙也。
晋文犹不贪原而失信,齐桓不惜地而背盟,况圣主乎!
其五曰:昔周汉之兴,树亲建德,周因五等之爵,汉有河山之誓。
及其衰也,神器夺于重臣,国祚移于他人。
故灭周者秦,非姬姓也;
代汉者魏,非刘氏也。
于今国家大计,使异姓无裂土专封之邑,同姓并据有连城之地,纵诸王后世子孙还自相并,盖亦楚人失繁弱于云梦,尚未为亡其弓也。
其于神器不移他族,则始祖不迁之庙,万年亿兆不改其名矣。
大晋诸王二十馀人,而公侯伯子男五百馀国,欲言其国皆小乎,则汉祖之起,俱无尺土之地,况有国者哉!
将谓大晋世世贤圣,而诸侯之胤常不肖邪,则放勋钦明而有丹朱瞽瞍顽凶而有虞舜
天下有事无不由兵,而无故多树兵本,广开乱原,臣故曰五等不便也。
臣以为可如前表,诸王宜大其国,增益其兵,悉遣守藩,使形势足以相接,则陛下可高枕而卧耳。
臣以为诸侯伯子男名号皆宜改易之,使封爵之制,禄奉礼秩,并同天下诸侯之例。
臣闻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也,与死人同病者未尝生也。
与亡国同法者未尝存也。
况夫巍巍大晋,方将登太山,禅梁父,刻石书勋,垂示无穷。
宜远鉴往代兴废,深为严防,使著事奋笔,必有纪焉。
伊尹耻其君不为,此臣所以私怀慷忾,自忘轻贱者也(《晋书·段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