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海外东经图赞 其四 竖亥 东晋 · 郭璞
押职韵 出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七
禹命竖亥,青丘之北。
东尽太远,西穷邠国。
步履宇宙,以明灵德。
益州夫子庙碑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帝象权舆。云凤锡乾坤之瑞。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衣冠度律。随鼎器而重光。玉帛讴歌。反宗禋而大备。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由是山河眹兆。素王开受命之符。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有道存焉。斯文备矣。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元禽剪夏。俘宝玉于南巢。白马朝周。载旌旗于北面。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商邱诞睿。下属于防山。泗水载灵。遥驰于汶上。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搆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珠衡玉斗。徵象纬于天经。虎踞龙蹲。集风云于地纪。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八柱冲霄。偫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纡圣哲于常师。混波流于下问。太阳亭午。收爝火于丹衡。沧浪浮天。控涓涔于翠渚。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东海抠衣。郯子叙青云之秩。接舆非圣。询去就于狂歌。童子何知。屈炎凉于诡问。圣人之降迹也。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辱太白于中都。绊乘黄于下邑。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偫方取则。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俳优。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神经幽显。志大宇宙。东西南北。推心于暴乱之朝。恭俭温良。授手于危亡之国。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归齐去鲁。发浩叹于衰周。厄宋围陈。奏悲歌于下蔡。圣人之救时也。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折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旨。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援神叙教。降赤制于南宫。运斗陈经。动元符于北洛。圣人之立教也。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索众妙于重元。纂偫微于太素。圣人之赞易也。若乃灵襟不测。睿视无涯。石砮昭集隼之庭。土缶验羵羊之井。稽山南望。识皓骨于封禺。蠡泽东浮。考丹萍于梦渚。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时义远矣。能事毕矣。然后拂衣方外。脱屣人间。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挠虹梁于大厦。物莫能宗。摧日观于鲁邱。吾将安仰。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成而勿居。抚云霓而高视。圣人之应化也。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十哲丧而大义乖。九师争大易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六体分于楚晋。四始派于齐韩。淹中之妙键不追。稷下之高风代起。百家腾跃。攀户牖而同归。万匹驱驰。仰陶钧而共贯。犹使丝簧金石。长悬阙里之堂。荆棘蓬蒿。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导扬十圣。光被六虚。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故能贵而无位。履端于太极之初。高而无名。布政于皇王之首。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虽复质文交映。瞻礿祀而长存。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盖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国家袭宇宙之淳精。据明灵之宝位。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皇上宣祖宗之累洽。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陈礼容而谒太庙。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冠带混并之所。书轨八纮。闾阎兼匝之乡。烟火四极。竭河追日。夸父力尽于楹间。越海陵山。竖亥涂穷于庑下。薰腴广被。景贶潜周。乾象著而常文清。坤灵滋而众宝用。溢金膏于紫洞。雨露均华。栖玉烛于元都。风雷顺轨。丹蓂翠菌。藻绘轩庭。凤彩龙姿。激扬池籞。殊徵肸蚃。不召而自至。茂祉昭彰。无幽而不洽。虽复帝臣南面。降衢室而无为。岱畎东临。陟名山而有事。灵命不可以辞也。大典不可以推也。由是六戎宵警。横紫殿而摐金。五校晨驱。蹴玄云而喷玉。星罗海运。岳镇川渟。登碧墠而会神祗。御元坛而礼天地。金箱玉册。益睿算于无疆。玳检银绳。著灵机于不竭。功既成矣。道既贞矣。历先王之旧国。怀列圣之遗尘。翔赤骥而下云亭。吟翠虬而望邹鲁。泗滨休驾。杳疑汾水之阳。尼岫凝銮。暂似峒山之典。乃下诏曰。可追赠太师。托盐梅于异代。鼎路生光。寄舟楫于同时。泉涂改照。咸亨元年。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为亿载之师表。顾唯寝庙。义在钦崇。如闻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宜令诸州县官司。速加营葺。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萦锦室于中区。托铜梁于古地。玉轮斜界。神龙蟠沮泽之云。石镜遥临。宝马蹀禺山之影。天帝会昌之国。上照乾维。英灵秀出之乡。傍清地络。庠序由其纠合。缨弁所以会同。文翁之景化不渝。智士之风猷自远。于是双川旧老。攀帝奖而翘心。三蜀名儒。想成均而变色。探周规于旧宅。询汉制于新都。开基于四会之躔。授矩于三农之隙。土阶无级。就击壤于新欢。茅茨不剪。易层巢于故事。庄坛文杏。即架椽栾。夹谷幽兰。爰疏户牖。仪形莞尔。似闻沂水之歌。列侍訚如。若奉农山之对。缁帷晓辟。横绀带于西河。绛帐宵悬。聚青衿于北海。虽秋礼冬诗之化。已洽于齐人。而宣风观俗之规。实归于上宰。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高秋九月。振玉贙于唐邱。宝算干龄。跃璇虬于太渚。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拜玉节于秦京。辉金章于蜀郡。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魏文侯之拥彗。道在而谦尊。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皇根帝绪。列五鼎于三朝。青琐丹梯。跨千寻于十纪。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县令柳公讳明。字太易。河东人也。梁岳之英。长河之灵。沐云汉之精粹。荷天衢之元亨。旌旗赫奕于中古。圭组陆离于下叶。凤岩抽律。擢层秀于龙门。骊穴腾姿。吐荣光于贝阙。自朱丝就列。光膺令宰之荣。墨绶驰芬。高践郎官之右。仙凫旦举。影入铜章。乳翟朝飞。声含玉轸。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旷怀足以御物。长策足以服人。重泉之惠训大行。单父之讴谣遂远。犹为夏弦春诵。俗化之枢机。西序东胶。政刑之根本。上只朝宪。下奉藩维。爰搜复庙之仪。载阐重櫩之制。三门四表。焕矣惟新。上哲师宗。肃焉如在。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锐气英声。一变賨渝之俗。于是侍郎幽思。摛凤藻于瑰材。丞相高材。排龙姿于璧沼。遗荣处士。开帘诠孝悌之机。颂德贤臣。持节听中和之乐。其为政也可久。其为志也可大。方当变化台极。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风教一同而已哉。勃幼乏逸才。少有奇志。虚舟独泛。乘学海之波澜。直辔高驱。践词场之阃阈。观质文之否泰众矣。考圣贤之去就多矣。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嗟乎。今古代绝。江湖路远。恨不亲承妙旨。摄齐于游夏之间。躬奉德音。攘袂于天人之际。抚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呜呼哀哉。敢为铭曰。
五帝既没。三王不归。天地震动。阴阳乱飞。山崩海竭。月缺星围。礼乐无主。宗禋遂微(其一)。
大哉神圣。与时回薄。应运而生。继天而作。龙跃浩荡。鹏飞寥廓。奄有人宗。遂荒天爵(其二)。
尼山降彩。泗滨腾气。志匡六合。神经万类。夹谷登庸。中都历试。睿情贯一。元猷绝四(其三)。
栖遑教迹。寂寞河图。违齐出宋。历楚辞吴。风衰俗坏。礼去朝芜。麟书巳卷。凤德终孤(其四)。
杳杳灵命。茫茫天秩。吾道难行。斯文易失。式宣六艺。裁成四术。虚往实归。外堂内室(其五)。
邈矣能仁。悠哉化主。力制偫辟。权倾终古。陆离彩粲。蝉联茅土。涉海轻河。登山小鲁(其六)。
皇家载造。神风四极。检玉题祥。绳金署德。聿怀圣迹。同享天则。乃眷台庭。爰升衮职(其七)。
玉津同派。金堤茂版。智士高风。文翁泽远。氓淳壤沃。声和俗愿。载启仁祠。遂光儒苑(其八)。
沈沈壶奥。肃肃扃除。灵仪若在。列配如初。槐新市密。杏古坛疏。楹疑置奠。壁似藏书(其九)。
泛泛寰中。悠悠天下。徇名则众。知音盖寡。碝石参琼。迷风乱雅。仲尼既没。夫何为者(其十)。
吏部兵部选人议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九
议曰。太极生而两仪见。圣人作而万物睹。仰以观法于天。夫君人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动。故号令能究。而臣情得上闻。八千年之初。不可得而详矣。夫二十四气之后。请搉扬而陈之。轩辕氏之立议明台。斯所以上官于贤也。陶唐氏之清问衢室。斯所以下听于人也。以大舜之德也。而有告善之旌。以大禹之功也。而有欲谏之鼓。然则三皇垂策而下济。五帝击手而上行。唐虞按辔而光宅。禹汤驱驰而奄甸。虽步骤之道不同。而启沃之情一贯。可不务乎。今天皇垂衣裳。负黼扆。独得千年之景运。犹惧一物之未安。发德音。采舆议。忧选司之或爽。虑考绩之弗明。此天皇尧舜之用心也。有司伏奉明旨。以吏部兵部选人。每年万人已上。及其铨量。十放六七。疲于来往。虚费资粮者。愚臣敢不悉以陈之。夫唐虞稽古。建官惟百。举八才。命四子。上有以明其化。下有以晏其风。康戓之歌。于是乎出。郁乎之德。于此自兴。夏商倍之。亦克用乂。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自周道无章。秦原竞逐。张官设府。班员积于书。选众举才。受垂(疑)一于典宪。降及汉魏。下逮周隋。岂其然欤。无闻焉尔。皇家再造区夏。重张宸极。四神骤雨而来游。五圣奔星而下降。礼明乐备。天平地成。八百馀国之君长。袭宾廷之冠带。七十二代之帝王。仰仙闾之轨躅。量其土宇。固可顿竖亥而迷大章。算其臣人。固已詟容成而惊隶首。室多忠信。家尽孝慈。老夫不知帝力。童子羞称霸道。文也武也。左之右之。实蕃有徒。不可胜既。出门无咎。适显于明时。比屋可封。何惊于圣俗。诚望博谋俊德。敷求哲人。两曹妙选。三官备设。然后收其杞梓。搴其萧稂。其有状犯赃私。罪当惩贬。案覆已定。景迹具存者。此等既未合得官。远来徒为劳费。伏望许同选例。限以岁年。诸色入流。每年参选。资品未著。伎艺未工。此等自知未合得官。情愿更加修习。伏望许同选例。录以选劳。关外诸州。道里迢递。河洛之邑。天地所中。伏望诏东西二曹。两都分。留放既毕。同赴京师。选人每年长名。常至正月半后。伏望速加铨。促以程期。夫然。有署者不来。无德者不至。来者就而之。至者速而遣之。因其物情。亦何疲于来往。顺其人欲。亦何费于资粮。入官考绩。先凭善最。比来乃有不论德行。惟据功夫。奖劝之道。未为折衷者。愚臣敢不明目以论之。书不云乎。三考黜陟。唐帝虞帝之遗烈灿焉。礼有之矣。百官会计。文王武王之彝典存焉。京房进课式之言。汉王之所未暇。卢毓苦真伪之杂。魏后竟以施行。尽善之文。明诏攸在。至如不论德行。惟据功夫者。此由外州郡牧。未尽得贤。监司长官。时有其滥。褒贬不遵令式。高下随其爱憎。至公外爽。曲私内结。伏望播告天下。申明旧章。其有德有行。府寮共推者。虽有公坐小失。重加褒进之。无才无识。朝廷䍐称者。虽有公事微效。量加抑退之。德行虽不能茂。因之以勤劳者。亦量加褒进之。然后命绣衣骢马。纠举内外。随状推科。以情案察。刑兹无赦。令在必行。夫然。德行为上。功夫次之。折衷之方。庶几此道。微臣等才谢知今。学惭半古。海内无事。君子盈朝。天下有道。庶人何议。谨议。
地赋 初唐 · 刘允济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元气攸分。太极斯判。建三才以可久。开二仪以贞观。伟坤德之无疆。恢地道之幽赞。叶高明而资始。孕沈潜而刚断。空徵王母之图。竟劳竖亥之算。用能载九岳。振百川。荡云雾。泄风烟。偫物毕发。众象森然。飞沈咸遂。动植斯甄。五亿十选。二万八千。含灵应节。蓄圣怀仙。元命之所包矣。彝伦之所系焉。周易以为理契于牝。墨翟以为仁深于天。由是开阶立隧。提衡建极。置羲和之官。列司徒之职。审其远近。辨其纡直。广轮之数不愆。夷险之精不匿。用能峻市朝。明甸侯。既布井而陈邑。亦列郡而分州。洼盈沃瘠之品。原野坟衍之流。敛跨万俗。兼该六幽。隔蛮壤。限夷陬。珍卉奇木之他族。鳞介羽毛之异俦。诡怪毕备。璀璨咸周。银台瑶槛。元阙丹邱。邹衍之所不议。方朔之所难䌷。祯符应于河象。灾异纪于春秋。尔乃礼备玉衣。叶隆金屋。弥北渚而应庆。迈东陵而诞福。辞珠珰。屏绡縠。配飞龙以凝顺。咏关睢以荐淑。契明理于东南。想贤才于薖轴。化渐蘋藻。教敷穜稑。咏麟趾而合符。比螽斯而繁育。功宜右转。道叶上升。遵四时以生杀。顺六气以陶蒸。珍符显见。宝历相仍。我疆我理。如坻如陵。徽猷潜畅。礼节郁兴。大炉交泰。庶绩其凝。用能祀列黄琮。礼配苍璧。扬义声于农步。飞仁风于禹迹。服耒耜于田畴。偃戈矛于边埸。谅宾则之广被。信舆图之远辟。
盖地图赋(以圣德感通灵仙降献为韵) 唐 · 钱起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有虞氏提地。享天命。光启九有。缉熙八政。能使坤德以宁。祥符锡庆。神矣王母。通灵感圣。献尔宝图。昌尔金镜。嗣尧之美。于斯为盛。固知冥贶有则。休明无极。非天私我有虞。惟神归于至德。必将永其历数。宁惟锡彼封域。俾皇鉴之昭昭。岂神明之默默。谅可耀寰宇。盛邦国。盖地如何。匪兹不克。懿此图箓。实昭应感。广竖亥之遐步。资重华之睿览。规方远近。微妙元通。致蛮貊于度内。出山川于卷中。可以明四目。达四聪。易曰。不出户。知天下。何莫假此神功。徒稽其囊括也。吞八极。尽四溟。霜露所坠。日月所经。莫不总天目。入帝庭。嗤秦政得燕图以拓境。小穆公梦鹑首以称灵。亦有周王御天。汉君求仙。穷人力于宇宙。遍辙迹于山川。孰与夫高居深视。探微洞元。得地理于冥契。拥神休以永年。则知明德在兹。景福是降。播颂声以洋溢。洎寰海与里巷。美矣哉。历选列辟。符瑞钜万。虽元圭告成。白环入献。曷若斯图之用也。九土宏而庶绩建。
长城赋 唐 · 陆参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九
干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呜呼悲夫。可得而说。原夫恣无道。戮无辜。帝语其眹。亡秦者胡。不可知也。疑是匈奴。于是先蒙恬。次扶苏。帅兵伍。役刑徒。千里万里。雨骤而云趋。入胡之乡。却胡之王。北胡之党。削胡之疆。然后自于洮至于辽。江汉汤汤。将池焉而共浚。太山巍巍。将城焉而共高。欲限华夷。决安危。一世万世。有中原而称大帝。想其初也。辟遐荒。穷下土。极九泉而深。望九霄而树。千夫力殚。目不暇睹。有力如虎。亦不暇努。咫尺之间。或什而伍。离娄瞠瞠。亦不暇数。人气氲氲。成一方之云。洒汗潇潇。成半空之雨。驾肩而趋。踵步而履。纷纷嚣嚣。如日中之市。国不得而宁。役不得而停。伊朝继夕。自昏达明。时若炎风炽烈。川原尽竭。枯肌外焚。内火中竭。是民咿咿。忧秦未拔。至若苦雪初霁。阴风雨霜。冻髭折鬓。冰寒夜肠。是民惶惶。忧秦未亡。民之既酷。载僵载仆。饥兮不粟。寒兮不服。病不暇休。虮不暇沐。基人之骸。压人之肉。少者不遑。老者不复。秦民呜呜。向城而哭。边云夜明。列云铧也。白日昼黑。扬尘沙也。筑之登登。约之阁阁。远而听也。如长空散雹。蛰蛰而征。沓沓而营。远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呼号也。怒风匉訇。其鞭朴也。血流纵横。地祇业业。终朝忽詟。星辰悠悠。畏相其接。而况于夷狄。而况于臣妾。其运输也。巷无居人。田无稼民。牛首濈濈。大车辚辚。轮不暇徙。蹄不暇奔。其伤财也。极民之赋。虐民之赂。糊口而供。赤立而赴。饿殍塞路。亦不我顾。其民呶呶。面天而诉。将以宏其基。恢其堵。尽韩齐之土。固其壁。崇其饰。竭亿兆之力。太华方城。乃一拳之石。既而岌嶪峥嵘。向秦而横。如山之成。如云之平。缭绕无际。亘如长鲸。竖亥汲汲。步不可及。掩映天汉。势不可算。邱陵峨峨。不及其半。影人沙碛。势侵西域。残阳不来。未昏而夕。其坚如金。其峻如林。崇高不可以目辨。远大不可以数寻。鸟飞不前。其归翩翩。云不得施。其阴绵绵。风不得驰。其声喧喧。下视关塞。蜗牛蝉联。回顾宫阙。状如微烟。胡人骈连。望之巍然。如登青天。如临深渊。不敢久视。凫趋而旋。嗟乎。城即高大。民惟艰难。闻之者攘臂而切齿。睹之者涕泣而长叹。夫如是。刑不得不暴。政不得不烦。国不得不乱。民不得不残。谓其城可以固宗社。谓其暴可以定人寰。奈何敌不在远。忧不在胡。城未毕也。而秦已无。殊不知弃秦者身。寇秦者臣。丧秦者嗣。敌秦者民。而怒秦者鬼神。此可忧也。而秦弗忧。徒欲竭生民。垒胡尘。万里而涂炭。十年而苦辛。然且丧其民。亡厥身。非城也。去仁义。积土石。非城也。是曰祸之门。是曰灭之根。安得而为防。安得而称长。呜呼。谓险之可恃。城之可保。则右彭蠡。左洞庭。不为尧之征。面伊阙。背羊肠。不为汤之亡。是以处尧之宫。行尧之风。虽无是城也。不可得而乱。不可得而攻。用秦之威。布秦之非。虽有是城也。如藩垣之微。如阃阈之卑。无以防其患。捍其师。不然者。秦无得而殃。城无得而荒。本以为禦。而反以为亡者哉。
梓州道兴观碑铭 唐 · 李商隐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总天下之事教分为三。处域中之大道居其一。发轫于希夷之境。解鞍于寥廓之场。览若士之游。九垓尚隘。稽竖亥之步。六合非遐。徒欲洞视焦螟。遥驱野马。折尺捶而求尽。循白环而待穷。则元籥犹严。空筌尚滞。辀推地尽。莫知象帝之家。盖朽天穿。未睹谷神之隧。柔皮具纸。折骨疏毫。虽竭虑于九三。终致迷于万一。洎飞龟藏义。猛马垂文。贯王屋之深珠。方摧中冀。封吴宫之合璧。始会涂山。变浩劫之桑田。注偫黎之耳目。闻其大较。未可殚论。及夫秘篆抽奇。隐书诠奥。摧藏鸟迹。郁勃龙光。太上七言。掞灵才之缥绿。元中九锡。贲神物之便蕃。则固可促轸求音。援柯搴秀。存之则总橐籥于虚空。遣之则丧辎重于修涂。故泣辜痹坐之君。挺纪握图之主。何尝不留连于太一。怊怅于上元。考名都为望幸之宫。因爽垲为集灵之地。一言以蔽。百代可知。梓州道兴观者。五帝盘游。九仙卜筑。铜梁对轸。还疑铸鼎之山。锦浦均流。未怯乘槎之水。天彭割壤。井络分缠。挺夏后之灵。滞震蒙之游女。乃知君王化鸟。资是思归。力士挽牛。非将适远。往者大夫遗行。著文自贬于巴歌。中闻协律设官。作乐岂遗于渝舞。照以火井。润之密房。五色九苞。镇飞神凤。三毛孙(疑)孔。屡集文犀。虽膏雨常沾。使星时入。而君平至死。不出灵关。元彦平生。未离严道。亦中州之藩服。上古之名区。昔隋室以绿字腾芳。赤符宣庆。寻思马湩。悦阆苑之遐游。顾慕龙鳞。羡乔山之伪葬。爰依翠阜。式写丹邱。其始也。汉苑澄泉。华阴移土。林中夸父。即贡宏材。桥畔秦皇。仍分怪石。取方中于绛阙。摹大壮于元都。台实九层。观惟一柱。瑶房叠葺。阳树攒融。俄以九县告哀。三灵改物。五芝八桂。刍荛者往焉。四户三阶。椎埋者至矣。祝融有醉。回禄无厌。始爝火以兴端。终槱烟而合气。五明之扇。将劫烧以争飞。十绝之幡。逐昆熛而乱坠。既灾巢鳦。亦毙池鱼。悲哀欲甚于戊辰。厌胜不闻于壬癸。旅为散地。便接芜城。田鼠谁熏。封狼莫射。梧雕碧甃。光风聚失于孙枝。草没彤闱。浩露空溥于弟蔓。我国家克将威命。允富贞期。李出伊墟。洪惟命氏。桧生陈郡。蔼有升仙。誓牧野之辰。则盘古与天皇秉钺。入咸阳之后。则尊卢与栗陆辇车。纳万国于堂皇。携九州于掌握。彼独夫之所废。俟明辟以攸兴。斯观复建蜺旌。还张翠盖。不劳置臬。而鸥阁飞来。无待直绳。而虬堂化出。三宫主箓。八治威魔。罗郁倘游。遽分条脱。安乍至。或送交梨。开元十七年。太守张公。重构石台。并投火齐。九枝散影。二等分光。且异金华。送江南之夜宴。宁同蜡炬。佐洛下之晨炊。号为殊庭。多历年所。元和初。妖兴益部。衅稔坤维。钟会之窥觎。刘璋之闇懦。梁横宋矢。楼舞袁䡴。将禾麦于亲邻。欲邱樊于福地。遂使嵇瓜断蒂。董杏分株。琼苏入燃腹之间。䭀饭在抽肠之里。黄昏望断。不见青牛。昧旦神兴。唯逢白马。殆逾三纪。阙校二官。开成元年。连帅冯公。拥盖巴西。扬麾左蜀。永惟爱女。名列通仙。许长史之全家。皆推道气。茅东卿之继世。并有灵风。乃梦寐假规。丹青往制。既分赵璧。兼施魏珠。拟耸阙于天台。状重楼于句曲。顿还旧观。且介通庄。嗟乎。歘驾方留。化机潜迫。削墨则公输复去。飞梯则宋翟还归。或沙版仍虚。或芝寮未豁。或菡萏阙垂于倒井。或椒聊罕遍于周垣。图石室于西昆。犹资粉墨。画银台于东海。尚渴铅黄。仙家宁有废兴。人世自多休戚。今皇帝骈阗灵贶。合沓真符。爰顾宝臣。来颁瑞节。尚书河东公。华嵩衡霍。麟凤龟龙。霈膏雨于丰年。耀福星于分野。加以融徽妙阃。栖照元津。书圣琴言。论衡棋品。徵君虚幌。未远军牙。都讲曲棂。更联宾阁。周柱史之论上士。张河间所谓仙夫。有猷而九牧具瞻。无待而三元共奖。女道士长乐冯行真庐江何真靖等。并下元受事。大洞刊名。积雪通襟。高霞映抱。鍊气则谷仙留诀。回颜则桂父陈方。华岳洗头。岂肯秦台吹管。阳城掉臂。安能鲁殿窥窗。永念洪纷。每勤元贶。义行于得众。事集于和光。郡人焦太元等若干人。卓郑遥源。严枚远冑。悬情紫简。禀化朱陵。争携莫逆之交。共就列真之宇。灵姿载穆。景从多仪。岳渎奔趋。人天杂集。十州倘见。三岛加升。气转金枢。则云归鸳瓦。漏移铜史。则星入虾帘。焕冰碧以交辉。俨环玭而迭映。纵时更溟滓。代变鸿濛。于元黄未判之中。存轇轕无垠之状。行真等因摽石阙。来访银书。予也五郡知名。三河负气。颜延年之纵诞。未能斟酌当时。王子敬之寒温。徒欲保全旧物。属以鱼车受宠。璧马从知。子虚赋既恨别时。乐职诗空劳动思。况乎无仲祖之韶润。有彦辅之清羸。发短于孟嘉。齿危于许隐。谢文学之官之日。岐路东西。陆平原壮室之年。交亲零落。方欲春台写望。秋水凝情。问句漏之丹砂。饵华阳之白蜜。惠而好我。式契初心。聊复攀逸轨以裁襟。抚空怀而选义。扬子云酱瓿之说。蔡伯喈齑臼之言。斯文倘系于污隆。后世何妨于知罪。稽首归命。乃为铭曰。
道实彊名,先天地生。
渊默未眹,寂寥无声。
中黄立极,元阳降精。
隐轸金阙,开华玉京(其一)。(一章)
于穆犹龙,诞予灵族。
尼山设问,函关著录。
开以九籥,转之一毂。
乃命云孙,纳于大麓(其二)。(二章)
云孙有庆,开国于唐。
允文允武,宜君宜王。
充庭叠瑞,罄宇储祥。
连珠合璧,气紫云黄(其三)。(三章)
大泽斩蛇,新野得马。
泗水亭长,邯郸使者。
乾在地上,丰照天下。
仁及隐微,谦称孤寡(其四)。(四章)
载五纬,肆觐三尊。
虔恭真质,偃曝灵恩。
弥缝宇宙,把握乾坤。
逦迤邃宇,参差妙门(其五)。(五章)
惟此左川,西南奥壤。
古有经始,今存显敞。
瑶林琼树,铜林宝网。
玉女云衣,仙人露掌(其六)。(六章)
吴宫火煹,𤏡道兵来。
聊于一气,示有三灾。
壤因化往,成由运开。
太颠宝贝,声伯琼瑰(其七)。(七章)
长乐肇端,庐江缵美。
英蕤秀萼,旋纲步纪。
克蹈前武,能新旧址。
媚此绮都,邻于锦里(其八)。(八章)
我之刊岳,帝与令封。
青云干吕,白日高舂。
道心结课,天爵畴庸。
沈研胜韵,款至元踪(其九)。(九章)
载念弱龄,恭闻隐语。
蕙纕兰佩,鸿俦鹄侣。
愿腾华藻,请事充举。
如曰不然,吾将谁与(其十)。(十章)
广闲情赋 唐末宋初 · 朱昂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宋史》卷四三九《朱昂传》、《楚纪》卷五五、《宋史新编》卷一六九
维禀气兮清浊,独得意兮虚徐。耳何聪兮无瑱,衣何散兮无裾。务冥怀于得丧,宁勤体乎菑畲。将使同方姬、孔,抗迹孙、蘧。精骛广漠,心游太虚。傲朝曦兮南荣,溯夕飙兮北疏。非道之病,惟情之舒。繇是含颖怀粹,凝和习懿。器奫沦兮幽忧,德芬馨兮周比。井无渫兮泉融,珠潜辉兮川媚。又何必陋雄之尚《玄》,笑奕之心醉,悲墨之素丝,叹展之下位?苟因时之明扬,乃斯文之不坠。睇烟景兮飘飘,心悬旌兮摇摇。感朝荣而夕落,嗟响蛩而鸣蜩。姑藏器以有待,因寄物而长谣。愿在首而为弁,束玄发而未衰。会名器之有得,与缨珥兮相宜。愿在足而为舄,何坎险之罹忧。欲效勤于竖亥,思追踵于浮丘。愿在服而为袂,传缯素而饰躬。异化缁之色涅,宁拭面而道穷。愿在目而为鉴,分妍丑于崇朝。惊青阳之难久,庶白首以见招。愿在地而为簟,当暑溽而冰寒。伊肤革之尚疚,胡寤寐以求安?愿在觞而为醴,不乱德而溺真。体虚受之为器,革谲性以归淳。愿在握而为剑,每辅衽而保裾。殊铅铦之效用,比硎刃而有馀。愿在橐而为矢,美筈羽之斯全。畴懋勋而锡晋,射穷垒而衄燕。愿在体而为裘,托针缕以成功。非珍华而取饰,将被服而有容。愿在轩而为篁,贯岁寒而不改。挺介节以自持,廓虚心而有待。人之愿兮寔繁,我之心兮若此。蓄为志兮璞藏,发为文兮雾委。既持瑾兮掌瑜,复撷兰兮蓺芷。始无言兮植杖,终俛首兮嗟髀。振襟兮自适,觌物兮解颐。云无心兮遐举,萝倚干兮丛滋。想陵谷之变地,况玄黄之易丝。人可汰而可锻,己不磷而不缁。苟一鸣而惊人,何五鼎而勿饴?已而拥膝清啸,倾怀自宽。枢桑户荜兮差乐,鸠飞梭跃兮胡难。指夜蟾兮为伍,仰疏籁兮邀欢。何孙牧而伊耕?何巢箕而吕磻?涤我虑兮绿绮,清我眠兮琅玕。周旋兮有则,徙倚兮可观。终卷舒兮自得,契休哉于考槃。
地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四、《事类赋》卷六
夫地者,盖元气所生,万物之祖。成于积块,始于撮土。性既生草,道惟敏树。旷矣禹迹,辽哉穆驭。亦可以考四游之上下,识八寅之风雨。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厚德以载物,承天而时行。故其列三壤,存十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牝为川谷,牡则丘陵。义既存于含养,道亦闻其牧生。或说绝维而莫系,或谓行舟而靡停。设准望于裴秀,验动静于张衡。若乃关令说自然之柱,张华识相牵之轴。布之以原隰丘陵,错之以山川陵谷。尔其含弘光大,博厚直方。形有高下,气有柔刚。既配天而色黄,亦含物而化光。至于八泽八纮,四极四荒,尽竖亥之所及,大章之所量。懿彼柔祇,至哉牝马,既上顺于乾,亦本亲乎下。若乃考五土之动植,度九州之广轮。桓公问之而知数,墨子对之而称仁。既曰无私,亦云后定。道卑而上行,德方而至静。至若立土训以诏事,命火正而是司。六合四极之广,七表九域之宜。极罔䍚之穷野,与汗漫而为期。若夫成以积阴,宁于得一,振河海而不泄,起毕昂而右辟。承之八柱,分之九则。石骨而草毛,土肉而川脉。著以瘗埋之法,示以谦虚之德。百川既集于东南,形势亦高于西北。然则方地之为舆,沈潜刚克。
北岳醮告文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金石萃编》卷一三○、《恒山志》利集、《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四二、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七、道光《直隶州志》卷二一
维大中祥符八年岁次乙卯,二月壬子朔,二十五日丙子,皇帝稽首言:伏以列辟之规,有邦之典,必依凭于神化,用保祐于生民。《礼》存大享之言,《书》著咸秩之训。上下之祀,必在于交修;人神之和,乃臻于多福。所以励明诚于鉴寐,奉嘉荐于苾芬。庶使不测之灵,诞昭于忽恍;无疆之应,允洽于希微。窃念猥以眇躬,绍兹大宝,荷监观于穹昊,承积累于祖宗,致百福之来同,由三神之储祉。向自交驰玉帛,倒载干戈,尉候聊存,风俗无外。古先盛德之事,罔不繁兴;圆清眷佑之心,由其丕显。发春戒序,吉日协期,夕梦先通,秘文嗣降。既而徇邹鲁之望幸,脩云岱之上封。绿错之图叠,承于锡羡;紫烟之燎言,获于升中。以至辑玉于魏脽,旋轸于郏鄏。欸后祇而躬祈穑事,朝山园而再展孝思。飙驭下临,璿源逖悟。珍台肇葺,宝字奉安。将以伸遹,追罄乾巩。定国阳之位,方答乎天祺;诣涡曲之庭,先朝乎道秘。历平台而驻跸,尊艺祖而建都。盛则继扬,弥文悉举,率土脩贡,舆诵多欢。律吕回环,未盈七载;礼容首冠,俄已三成。自先置之辰,汔饮至之日,鸿猷景铄,既已有融,美贶祯图,抑复无算。尔乃甘泉滋液,神草纷披,珍木交柯,灵禽接羽,矞云炳蔚,嘉气氤氲。日月扬于荣辉,星宿应于瑞谍。考于曩古,盖坟史之未传;萃于方今,乃耳目而咸熟。至若齐璇玑之七政,和玉烛之四时,通范围之书文,惠海域之黎献。千仓之积,盈储峙于大农;三尺之繁,措刑辟于司寇。顾惟眇薄,成此治平,欲仰报于百灵,用永安于九县。乃询甲令于掌礼之官,乃访秘科于脩真之士。载念始缮仪于岱岳,俄饮至于谯都。或丰厥牲牷,或洁斯蘋藻,或崇坛而斯建,或靖馆而斯临。虽复钦翼内增,斋明上达,然而茫茫曾宙,杳杳方舆,其载无声,其功不宰。高也明也,岂裨灶之所详知;经之纬之,岂竖亥之所遍步。穹壤之表,非可以臆论;鬼神之形,莫谐乎缕见。寒门所会,既秩序而靡彰;涂山所朝,亦疆宇而曷识?璇台珠阙,邈处于鸿濛之中;金简琅函,莫尽于杳冥之际。其有默熙妙用,幽赞丕功,或命历之云毗,或造化之攸辅。烈风迅雨,仰其节宣;精气游魂,资其陶冶。或高处于清都紫府,或下居于名山秘洞,或德及庶物,世罔之闻;或力济群生,人弗之谕。虽茂承于纯嘏,而终阙于丰禋。兹谓弗钦,何伸大报!由是内怀颙若,远考编于,庶达寅威,以酬况施,矧复载稽地志,缅眺灵区,挺乔岳以奠方,号下都而分治。神乡福地,咸纪宝章;乘烟御风,常回歘驾。是以择阳和之序,瞻峻极之峰,𥘡遣輶车,遐脩醮席,缕形善祷,罄达至虔。夫国之所保者民,民之所尚者生,生之所切者食,食之所丰者岁。傥或疵疠靡作,富庶允登,寿考可期,顺成常洽。然后八荒之外,俗变风移;九服之中,导德齐礼。衣冠不异,何止于缓刑;文告靡施,孰烦于用武。是则天之祐也,神之顾也,敢不励乃志,惩乃心,以保乎盈成,以戒乎逸豫?兢兢为务,庶协于永图;翼翼在怀,实期乎来格。无任恳倒之至,谨言。
按:御书院祗应臣王守清镌。
与济和尚西极说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八、《文山全集》卷一○
天有南极北极。北极天帝所居,南极惟南海上髣髴可见,非天之南北也。自中土而论,为人世南北之极耳,天之所极实不可知。《淮南子》言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此亦姑举地之极而言。观《禹贡》所载禹迹,不为甚远,《淮南子》之说信有之乎?惟汉张骞曾穷西方几万里而还,不知是时骞何以未尝及佛土。后佛自西域来,又不知佛生处与骞所经历相隔几何。敢问济和尚:「西方有极处无极处,作么生」?和尚未对。旁有童子谓予曰:「日入处不知去人几千万里,吾举目即见。吾不学佛,佛何必西方」?和尚合掌作礼而退。
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三二、郑所南先生文集
所南翁,福之连江人也,落命吴中,不与世接久矣。夫何天风,吹子来前,与吾相见,问远游观地理之事?而子又谓某家传地理学几二十年,以能问于不能,何邪?终不成味古人之所残,钓吾子之所蓄,倒售于吾子?陈言泛意想不足以新子之听,既有问,只得破口倾出自己胸中之天,以廓吾子之天,勿怪其荒诞无绪,不与地理书同也。今吾六十四岁矣。二十二岁,壬戌二月,我父菊山先生卒于吴中。十一月,葬于长洲县甑山之原,天幸保全四十三年,略无他说。幼尝闻我父曰:「汝祖卒于枝江县主簿,葬于南门外。我一两岁失怙恃,莫知所在。丙午岁游荆州,止望祭于南门外。我祖宗坟墓,俱在吾连江透里,我终天憾恨不消」!今我祖之墓不知何如,我父之墓未知其往,又为无后罪人。惟有终天痛哭于罔极,尚忍言坟墓之事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将以泯之于太朴之天也。刘向言,黄帝时始制棺椁。自是以后,缘情制礼,三代损益,尚从简朴。宁俭宁戚,为礼之本,始得尽子孙之心,又得尽春秋霜露之感,祭于斯,拜于斯也。古人胸中高明,一见便了,所以古法人人皆葬,皆无疑背,罔不合宜;未若后世,唠唠叨叨,支支离离,弃本逐末,侈为乖谬。司马温公《葬论》、伊川先生《葬说》,允为儒者正大之论,终难磨灭。唐吕才救时,《卜宅》、《禄命》、《葬》三篇,其说亦正,才所学则浅陋也。吾每思之,天地间山水奇绝之处,世间富贵之人,各有气数,安得人人俱得吉地葬之?又安得富贵之人复得吉地,世世永享福寿富贵邪?天地亦不肯妄加祸福于人,亦安得使人可弄智术,移易天地气数祸福邪?坚欲厚葬吉地,决动温韬窃发之心。今江南罕有数十年完坟,何独樵儿牧竖、荆棘狐狸之悲乎!凡子孙坚欲上穴为安厝,计有数十年求之不得者,非惟死者不能妥其阴魄,而生者空劳心费财,有累养生送死正理。强留死者未得入土骸骨,却为自己他时富贵之谋,何孝子顺孙之用心哉!抑不思《左传》曰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踰月而葬?葬节,书法或书其缓,或书其速,或书其礼、其非礼、其过制厚葬。《春秋》其严乎!与《礼记》葬期微有异,是为古制必有以也。且地理之说,其可考者,自公刘居豳有相其阴阳之意;至十四世周成王有命召公先相洛之事;孔子有「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之语,卜者择其吉也;《礼记·曲礼》已有「前朱鸟、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暨乎《春秋》、《左传》,书葬多主乎大义,不及葬法。《仪礼》、《礼记》丧祭最备,语葬亦多主乎礼,不及葬法。《檀弓》:「县子曰:夫丧不可不深长思也」。至于葬独不深长思之何与?又当思。国子高曰:「葬者,藏也,欲人弗得见也」。孟子曰:「无使土亲肤也,是掩亲之道也」。孔子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礼运》曰:「死者北首」。郑康成注,谓「地藏为葬也,是不可首南、首东、首西而葬也」。此三代之葬法也。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有,毋过制;苟亡矣,还葬,县棺而封(窆同。)」。谓无则便为窆,束棺直下而葬也。孔子曰:「吾见封之如堂,如坊,如夏屋,如斧,马鬣封也」。孔子以延陵季子习礼,观其葬长子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其坎,深(去声。)不至于泉」。谓度深得宜曰深。此即孔子之葬法也。孔子合葬于防,封之高四尺,从周制也。有子曰:「夫子制棺四寸,椁五寸」。孟子曰:「中古棺七寸,椁称之」。则棺椁六向俱当厚也。庄子曰:「卫灵公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椁焉」。则周末已重卜葬之吉凶矣。汉兴,风俗渐繁渐华,正如汉京房辈卜筮之断,不如《左传》载卜筮之断明白简当也。淮阴侯布衣时,贫无以葬母,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者。太史公闻淮阴人言,视其母冢良然。则汉初已尚地理山川之胜矣。至晋,地理之术盛行,如羊祜「犹出折臂三公」,陶侃葬牛眠地,郭璞「葬龙耳,不三年当致天子」等说,久相传为美谈。地理家谓始于赤松子。《青囊书》、《锦囊书》、《狐首经》,樗里子、青乌先生、郭璞、一行师、袁、李、曾、杨辈,俱精其术。郭璞青囊中书,已为火取去,今所存《狐首经》为第一书。迩后其书千百,议论纵横,遇有安厝,咸以此事为重,诚不可废,流至于今,耀为奇术。子毋以是而动心乎!欲以市道网利,则不可;欲以阴骘存心,则可。有足力无眼力,则不可;有足力有眼力,则可。欲之天下四方,观天地造化,观天地气数,观天下山川,观天下人物,观天下风俗,观天下文章,观天下万事,观天下万物,则可。子正少年,锐气英发,宜为古人,宜学儒者,不优于儒者不足以通天地人也。吾其人也,吾之上即天也,吾之下即地也,中其中者吾也。以其中仰乎上,则苍穹高悬,尊不敢望;以其中俯乎下,则大块横陈,近可谛视。足力所到,目力所穷,了不可逃于吾胸中。既不可逃于吾胸中,即今双足之下,尺寸之地,来龙从何发源?若不能见吾双足之下来龙,则不知吾眼底所见八方来龙;若不见吾眼底八方来龙,则不知此县此州众山众水、一丘一壑各各来龙;若不见县州山水丘壑各各来龙,则不知九州五岳万山万水各各来龙,则不知至远八方、遐陬绝域、四大海中一切大小山水、洲潭诸国不与南阎浮提中国接壤之地各各来龙;毕竟毕竟不知渺渺茫茫、无边大地大海全体来龙。欲知茫茫渺渺、无尽无尽大海大地全体来龙,胡不以仰观俯察、近取远譬之理,反覆精思天地人之全体,更反覆精思之,复反覆精思之,求于必悟,以通其太妙!昔者大禹随顺山势,浚导水脉,因其地理支派,别九州以治水本,不论天下地理形势,南扬北冀,东青西雍,中间周围三四万里,为尧之九州天下。《尚书》以积石为河源,苦不远穷于析支、渠搜之外。《周礼》大司徒求地中以建国,周知天下地域广轮之数,远不出于九州之外。唐一行以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其北戒自三危负地络之阴,屈曲入东北,至朝鲜,是为北纪;北纪为胡门,河源为北纪之首。其南戒自岷山负地络之阳,屈曲入东南,至闽中,是为南纪;南纪为越门,江源为南纪之首。两戒乃雍梁以东,两支山势,两支水脉,只是论唐天下十道之形势。更自三危而西北,几万里方至昆崙山,始是黄河之源。汉使张骞穷河源,《续博物志》谓骞至宛夏间,见河水,初示达其潜发处小昆崙山,宛夏间至大昆崙山尚极远。桑钦《水经》谓昆崙山去嵩高山西北五万里,高万一千里,《淮南子》、《博物志》其高如之。司马迁、班固咸赞昆崙山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正是大昆崙山。其上即释氏阿耨达多池,流出四河,黄河居其一。东土之山势,咸自西北大昆崙山迤逦而来,至王屋、太行、飞狐、上党诸山,为东土天下之脊。自大昆崙山更西南几万里,方是天竺国;更几万里以上,方是西海。倘不能尽论南海之南、北海之北、东海之东、西海之西,非大地之全论。不知其大,焉知其微,微者以何为体?不知其近,焉知其远,远者以何为界?知地而不知天,知天地而不知人,知人而不知天地,知天地人而不知万物,非知天地人之全论。天不独为天,亦不自知其所以为天;地不独为地,亦不自知其所以为地;人不独为人,亦不自知其所以为人;万物不独为万物,亦不自知其所以为万物。彻见三才之机,互而万之,则三才之道妙矣。天形圆而完,其体则正,故能范围造化中大全之体,则以日至天顶为午,日入地底为子。地形方而平,其体则偏,仅能函载天运内下半之体,则以极南为午,极北为子。天道虽左旋,天气则下降;地道虽右转,地气则上腾。地势虽散漫,平走八极,而向东向南,最低最弱最薄。地运则在地中,密移东西南北,而不定地外。地之全体,则在大海中,随春夏秋冬,四游而有准。然地之正体以下,以北为正,丙午壬子,正当其正。山亦地也,为阳中之阴而峙;水亦地也,为阴中之阳而流。山以南为阳,以北为阴;水以南为阴,以北为阳。山体虽镇静,其势则活动;水势虽浮动,其体则平静。东土水势虽东流,东海潮势则西上。东土山势皆自西北大昆崙山发源,乾山为山之正位,为先天之艮山,后天寅为艮山,亦为山之正位。大昆崙山西,山皆西向,水皆西流。南海、北海、东海、西海之外诸山,皆深深远远,自海底而来突出,未易评论,决非《山海经》所能尽知。地之阳气尽从地底而上,故纯《坤》之伏卦为《乾》。山之阳气亦自地底而上,由卑而高,阳气直达山顶,故《艮》之阳画居最上爻。冬至后,阳气盛,水土渐重;夏至后,阳气衰,水土渐轻。坤虽柔也,其动也刚;坤虽静也,□□□□。翕则歛而归根,辟则散而生万物。当夏至一阴后,至闭塞成冬时,地气亦上腾,但至深、至微、至密耳。午时后亦如是。以天地间未尝有一息不升降流行之造化也,而人亦未尝有一息不升降流行之气脉也,而坤地之妙用亦未尝有一息顽静而不流动也。潮者,海水还归尾闾之底,为潮落,大海气脉吸而入也;尾闾外之水,涌出大海之上,为潮长,大海气脉呼而出也。良以望夕之月受阳,光正满,则望夕之阳潮,直至子时正盛而正满;晦日之月还阴,魄正满,则晦日之阴潮,直至午时正盛而正满(世传初三、十八为潮大信,如阳极于夏至,而未月之末热愈炽,阴极于冬至,而丑月之末寒愈冽也。)。月与潮、与人身中阳精药物,体虽不同,而同一造化。又日月五星行度,一切星辰,一切风云雷雨等,又阴阳、五行、八卦、八门、九星、太一、十六星等,又劫数、年月、日时、时节、气候、支干、方位,一切吉凶神杀,一切天神地祇,一切诸法,一切造化,妙用无穷无尽,皆一一各各变化不同。又天下无尽世界,地不同,山不同,水不同。一丘一壑,相距不多,步尺凿深,或间寻丈,土性、土脉、土色、土味、土声,水性、水脉、水色、水味、水声,石性、石脉、石色、石味、石声,一一不同。各地所产禽兽,所生草木,以至种种万物,其状其性,一一不同。三才、万物、万事、万法、万变、万异,无穷无尽,一一各各不同。其不同,一一虽不同,一一莫不皆有伦序。文理支脉,一一各相背而驰,不相统,不相合,不相通,不相同,自生自灭,自始自终,自形自色,自性自命,各为络绎,各为经纬,各具一切,各办乃事。非真不相统,非真不相合,非真不相通,非真不相同。不同者、不通者,形也,事也;通者、同者,理也,气也,数也。莫不皆自宜其宜也,莫不皆自然其然也,皆所以错然倒顺,弥纶宇宙,以立三极也。天地人万物,皆活物也。皆以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也,皆一理也,一一皆以大造化为本。大造化以何为本?以真阳生意为本。天以之散为万象,地以之散为万物,人以之散为万事。其根源,一一杳冥乎至深至深玄微之中;而事业,一一发见于无尽无尽广大之外。其实皆原于真阳生意也。真阳者,体也;生意者,用也,二者本不相离也。不伪于伪曰真,不阴于阴曰阳,不死于死曰生,用之无尽曰意。故曰真阳生意。其天地人之神气乎!其天地人之命蒂乎!不以古今变,不以顷刻停,鼓舞万化,无有终极。其机或焉滞,天地闭,在人则病;其机或焉息,乾坤毁,在人则死。《列子》曰:天地,空中一细物耳;人,又天地中一细物耳。然其理甚妙,其心甚大,其机甚微,其气甚深,其体甚真,其用甚溥,可以与天地并,而参天地之化育者,以此天犹吾身也,地亦犹吾身也。今吾之身,相与生其生者,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行乎至深至妙之中,层负万气,支缕万脉,统绪相缠,首尾相衔,次第相轧,玄妙相应,贯顶贯踵,纵横维络,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周匝循环,呼吸吐纳,灌注井荥,流通荣卫,气血筋骨,精神魂魄,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以之为身,其妙未尝不相通也;以之为穴,至于种种之事,其妙用又未始相同也。此所以为一身来龙之关键也。其能如是者,乃吾身中下丹田先天、先父母一点真阳生意流衍之妙也。其人之神气乎!其人之命蒂乎!当天地造化、真阳生意动时,人之三焦之原、十二经脉之根本、双肾之间、下丹田至深深至微微之中,一点真阳生意先动,任、督、涌泉一时俱动。天地人万物,咸同此真机而相通焉(双肾之间为下丹田,出《神景内经》,冯玠注《难经》八难下注引之甚详。《黄庭经·脾长章》注引《玉历经》亦然。又道藏别经,处处皆同此说)。人能通真机之妙,得此真阳药物,聚则成丹,不聚则不成丹,乃妙于人者之聚也。粤自判重浊为地之后,柔者为土,刚者为金,顽者为石,英华荣茂者为草木,杂气为物,秀气为人,皆依于地而形其形者也。然皆不识地之所以为地,能博厚无疆,发育万物,何所藉而能如是?孰知夫大地之下,皆一重土、一重泉,相间为九,因而曰九地、九原、九垒、九泉也。层负万气,支缕万脉,柔顺巩固,荡化流跃,斜细其轴,互为钳锁,深运其机,密相橐籥,张布玄网,维络地根,非金非石,非水非土,千千万万,经攒纬织,牢牢不可解,重重不相碍,绵亘持抱,几千万亿里。无边大地,悬浮于茫茫无边大海之上,以之为地,其妙未尝不相通也;以之为穴,至于种种之物,其妙用又未始相同也。此所以为大地来龙之关键也。其能如是者,乃大地底至深至玄,先天先地,一脉真阳生意流行之妙也。其大地之神气乎!其大地之命蒂乎!此下镇地根之大宝也。真阳生意跃为浮散,流溢于浅浅之处,则地气泄而虚耗,不用之犹不足,凡百事皆不宜;真阳生意妙于凝合,反抱乎深深之根,则地气密而柔实,虽费之亦有余,在天下则太平,在人则寿,则为神仙。真阳生意,其天地人万物之福基乎!《淮南子》、《博物志》所载,地下有四柱三千六百轴,非真有其形,聊借譬喻真阳生意有大力量,负荷世界,支撑劫运也。竖亥、大章所步几万几亿之多,非真有其数,不过测量博厚无疆之地势也。又如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亦孔穴之至大者,可以通仙灵出入之路。洞者,空也,通也,洞而为天也。纯是阳气结而为骨,潜自况,分跨海外,洞洞相通,犬牙相错。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只是一洞,外无隙罅,内有光明,不入凡秽,密贮妙暖。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地底真阳生意凝结流衍之妙也。三十六洞天不可葬,如人身上有三十六穴不可针;七十二福地不可葬,如人身上有七十二穴不可灸,俱禁穴也。洞天福地,神仙长生之气,不可以尸气犯生气也。其洞中四通八达之路,为大地来龙之骨,与人脊梁四肢节节相柱、有筋附骨络之、外寔而无穴、中通而有阳髓之意相同。世人肉眼不见身内支脉,节节有条理,竟以此身为块然之肉;世人肉眼亦不见地底支脉,井井有条理,亦竟以大地为块然之土。殊不知天地人万物,皆有文理支脉。烟缕冰澌、壁裂瓦兆,尚有文理;谓之地理,独无文理支脉乎?曷为地之文理支脉?其来龙者,地之根源所自本也;又取其势如龙之来,蜿蜒活健也。势之大者,厚德载物;次则广阔坦平,委蛇坡陀,崄峻崔嵬之状也。支者,势之分也,又外则路之所通,内则脉之所贯也。脉者,真阳生意流行之迹也。穴者,地气山势、来龙支脉真阳生意之妙,毕聚于此,凝结不滞,活动不流之窟也。此穴之能福于人者,真阳生意凝结不滞、活动不流之泽也。穴者,窍眼也。针穴、灸穴非窍眼,曰筋、曰骨、曰肉,不曰穴;葬穴非窍眼,曰土、曰石、曰泉,不曰穴。以其能通不能通内外气脉之机为义。高土为顷,兆域为墓,即宅所兆也。兆,朕也,谓地之一罅微露造化毫芒妙处,即窍眼为穴也,与凿井无窍眼通泉脉则不为井之意同。凿井,横出泉眼来处,近浅而易竭,水味汗泛;直出泉眼来处,深远而不竭,泉味清甘。土实水妙,土虚水滥。方方处处凿井者,见地下土与泉,各各层层,色泽气味,亦难尽其说。泉之正直而上,曰槛泉;县出曰沃泉,谓倒溜而下也;侧出曰氿(音轨。)泉;涌出曰濆泉;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所出异、所流同,曰瀵泉;井无水,曰眢井。水一也,以泉来处不同,而名不同,味亦不同也。山地一也,地脉阳气发源不同,有散出者、横出者、直出者、曲出者、半地出者、一脉分众脉者、众脉合一脉者、地气竭有穴无脉如眢井者,其类众泉之各异出而异名也。山势以横走而来,地气当直上而出。横者束之胜则穴深,直者汉之胜则穴浅。地之阳气胜为有余,山之形势胜为不足,山地二脉纽结均平为兼美。其间之脉,山势互横互直,互斜互曲,互正互偏,互相坱圠,种种内异脉、外异状不同,又过于泉脉多多,以是聚而为穴,又一一不同。有山势地脉,相逐相轧,相束相入,回抱真阳之气,倒溜结秀于地中者,此归源之穴也。此最难得难识,发虽迟,葬之久久,子孙终有奇特得道之士。穴之为穴,非千万可悉,议其所以为形势气数者。形者,天生其物之象也;势者,物情前陈之状也;气者,天地万物盛衰之候也;数者,天地万物盛衰之限也。形势乃天地万物之部位,气数乃天地万物之机括。形势外也,气数内也。一切形势,卒难自变,尽是气数逼之换骨。形势虽奇,气数未来,无以发其妙趣。有华丽之屋在焉,无富贵之人居之,纵华丽亦衰冷,其如辜负此华屋何!地乃阴物,乃寒物,乃查滓物,而于阴寒查滓中,得阳和精华之妙,非宝而何?非真阳生意而何?此真阳生意,实自深深地底根源而来,与人之一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远远自下丹田、任、督、维、蹻诸脉根源而来,见于骨节皮肤之上而为穴之势颇同。天地人造化之机,悉不在外,悉在内,悉不可见,悉不可知,故妙故神。世人焉得见之?焉能知之?地理之法又与针法同。不知医脉者则不知病,不知病者则不知正穴。毫釐之差即不得穴,或得其穴,针之无法,浅深不中度,反病于人。不识真来龙者,则不识真形势气脉;不识真形势气脉者,则不识真穴。大地茫茫然,不可尺寸量,或坐向不当,或失于东西南北之微差,或深浅不中度,皆不得气脉之正。形势正而气脉完者,唯一穴,祔葬则分矣。祔葬即合葬也,祔葬亦有离合之分,卫人之祔则离,鲁人之祔则合,谓隔椁别圹之分也。《诗》云「死则同穴」,《檀弓》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丧大记》曰:「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意不欲死者恋恋于所私乎!子孙附葬于其下者,皆受正穴之福泽也。葬骨殖初无偏正,势又轻矣;葬衣冠杖履,则寄诚也,盍取形势正而气脉完者为善?形势虽正虽完虽妙,气数已过,非吉也。识形势易,识气数难。识穴尚易,定正偏、浅深尤难。才遇形势气数,得其大体,正以主之,众者客也。主为君,客为臣,君居正位,臣伏四方。须当熟视偏正,不必苦泥末节。穴不真,位不正,不可作如是说。若人平日心地不开,眼力不真,临时微差其意,则龙侧虎倚,风击水冲,关系不小。风水有涣散之象,山风有蛊坏之象。风能扇播地气,夏至以后,风自上而下,渐渐吹来,直入地底,曾有为巽风吹侧墓中之棺者。水能冲地气,能泄地气,能截地气,使山地气脉直从水底过地而去,亦能回抱地气,映带地势。凡当要冲处,俗谚戒之。如当风门水口,遂相袭以为看风水。最忌无情之风,无情之水,无情之山,无情之地。内无含蓄,则直,则露,则无情,则不吉,以其不能聚真阳生意而为神气也。或微拱而不聚,或聚而不凝不活者,为虚位,为盲穴。似聚者,暂驻而即去,微有渗漏,便不完实。真聚者,凝结而不滞,活动而不流者,为真穴。其真自千里、百里、十里,从他山分势舞来,至此歛然而止;或自地底发源,深深直上,至此欣然而聚。多有真似种种物象之形者,或平原旷野间,或水底,或石罅,别有奇异,有非人世可窥睨其深邃之妙者。其地之上也,外欲密而内欲敞,欲常见日月,欲不紊阴阳,欲最茂草木,欲不生蛇虺。势欲团簇,气欲疏通,意欲清美,色欲明净,脉络欲雄健深厚而不露,骨肉欲匀实柔净而不枯。骨者,石也;肉者,土也。大体欲左右宛转,拥护环绕,顾恋有情,如朝王者,然后为佳。使其地气支脉涌沸而透为一窍,山势来龙旋折而注为一窟,两宜相入,通而为一,停涵蟠蓄,众妙絪缊,凝结而不滞,活动而不流。其地之下也,外必柔而内必化,土重而体清,纹细而髓深,暖如春,气如云,润如琼,粲如金,流泛甘香,不与土同,群奇杂瑞,丛然相献,内外四方,靡不相宜。其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神气乎!其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主位乎!环视此外,皆奴仆尔。一窟虽密,其上必有瑞气,其下必有灵物;一窟虽微,其余润所及,或数里,或数十里。莫不随其地气支脉、山势来龙、相宜情态、委蛇踊跃、远近大小、清浊浅深、高下轻重、盛衰通塞之势之意,为地为穴之优劣。势之所驻为止,气之所会为聚,止而不聚则非穴,山脉地脉不止则无穴。果能抱真阳生意之妙,止而聚,则为穴。此妙于地者之聚也。人多看山势之止,不识地气之聚。山乃附于地者也,当以地为主。平原旷野间,当独论地下气脉气数。多不喜平原旷野,以为无形势可取,正缘不见地下气脉气数盛衰端的尔。平原旷野间,忽得清暖妙润之地,虽不如山之高峻,而远于应验,因其平坦,极是耐久而平稳,是以古者葬之中野也。先论地气,然后论山势,乃为全论。山势露在外,易见;地气潜在内,难见。止以山言,聚以地言。《易·萃卦》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聚之义妙矣哉!天者大造化之聚,地者山水土之聚,都邑者人民之聚,山者土石之聚,海者水之聚,圣贤者道德之聚,儒者德行才学之聚,佛者福慧之聚,神仙者纯阳之聚,男女者父母媾精之聚,富贵者福德之聚,一切诸宝货造化秀气之聚。皆聚则妙,不聚则不妙。聚则富贵而有权,不聚则贫贱而无权。大聚则大妙,小聚则小巧。久聚则久耐,暂聚则暂美。大凡阳气聚则暖,暖则生精神,生万物,阳气聚,为生、为吉、为福;阴气聚则寒,寒则不生精神,不生万物,阴气聚,为杀、为凶、为祸,不可不辨。阳气浮于浅,则为暖;阳气极其深,则为热。人之水脏之下极热,不热不足以化诸食,不足以运诸世事;地之水轮之下极热,不热不足以缩诸水,不足以消诸阴气。万物之生,其受气虽偏而杂,只是藉此一点暖气,以生其生。真火,即真阳生意也,为三才万物立深深之寿根也。深深者,不外其外,而内其内也。世人不论内论外,高人不论外论内。外富内贫,外强内弱,外胜内不胜,非福非寿,非根本之论。有能一觑直透数万丈波涛之底者,方见龙宫海藏分明,可唾手取第一颗镇海明珠。有类如是之地,不生奇特之人,必生奇特之宝。所以佛仙胜迹、鬼神灵宅,多据山水秀异所聚之地,可以赫其灵,可以尊其神,葬者可以妥其魄,可以昌厥后,皆天地山水、真阳生意气脉凝结不滞,活动不流之妙所致。其地人神气之流庆乎!缅想《周易》圣人为棺椁治葬之法,翻《巽》初六为《兑》上六,是为《大过》卦,《大过》乃始乎《巽》阴、终乎《兑》阴之卦。虽始终乎阴也,包乎外初六上六之阴画,包乎内二三四五阳体,是拱其阳而聚之于内也。始于入《巽》之阴,终于悦《兑》之阴,《巽》开阴卦之始爻,《兑》了八卦之终事,始可以终乾父坤母之大事,能了父母送死之大事。当以外拱其阴以包之、内聚其阳而实之之地而葬焉,则死者入而悦矣。有归根还源意,孰曰游魂?上古葬之中野者何?中野者非独指一处,凡一山一水、一丘一壑所在,莫不有天地正中之位,天地正中之气,外而得地势之正,内而得地脉之正,其真阳生意之机之聚,宁不在是?宜东不东,宜西不西,宜南不南,宜北不北,宜高不高,宜低不低,宜深不深,宜浅不浅,如盖覆函,分毫不差。微有参差,即不相应,皆非中也;气数已过,气数尚远,亦非中也。中则和,不中则不和。和则真阳生意聚矣。古者葬之中野,圣人以棺椁取《大过》,皆寓葬法于言外,诸葬书尽不议及此。若地理四面形势似乎潮落,吸其真阳生意归歛地中,密拘于内,是为葬者之穴;若地理四面形势似乎潮长,嘘其真阳生意浮漾地上,流润于外,是为生人之居。此阴宅、阳宅之分也。若倒用之,力则减矣。开辟初心,发而为真阳生意,以溥大化。天地尊位,山泽通气,本不为葬而设,本为生民立极,鼓三才万物生死之机,开斯世兴衰无疆之运。先古气清,后劫气昏,此意玄赜,存于不论。一郡有一郡之形势气数,一县有一县之形势气数。坐向,前欲正而朗,后欲实而厚、高而不陷,左欲昂而长,右欲低而短。分而相向,捧盘献珠,怪其光明灿烂,见者颜面亦生红润。地欲厚,土欲重,古人每称土轻重,验地冈厚薄,立郡治、县治,宜于坐镇四方,润泽生民。地下气脉所聚者,大则为郡、为县,人物所聚必繁盛。阳气不聚,则土弱而地无力,不宜胜载世事;阳气聚,则土实而地有力,则地与人相宜而生福。聚之小者为穴,而为穴之形势气脉,则欲歛束。山之与地,数里、数十丈之形势气脉,聚于或一二丈、或数丈之余,愈密愈妙。捅地藏宝货于不露形像,葬者冥窃天地真阳生意一罅之暖,自然宜其后人,吉无不利。地亦欲厚,土亦欲重。一郡一县之间,可居者多,可井者亦多,居而奇则少,井而奇更少,欲求穴,万或一二。真阳生意散而流行天下,无往不在,无往不生草木万物,然气聚处少。聚而为穴者,真阳生意之小小至微一芽尔!其大本则垂荫十方无尽众生世界。《抱朴子》云:「天下一郡、一县、一乡、一里、一宅、一房,各有生地,各有死地」。又兵家兵书多论天下战守形势,其说应机出处,便宜行事,难拘其说。如荆州、永州息壤,不可犯之,《淮南子》谓之「息土」,又地形之小异也。广南之地,颇有恶戾之土,葬及一年,骨与棺尽朽为土;四裔远域,更有粗硬恶戾之土,非正气也。《易》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坤》以柔道为正,土柔而细润则吉,土刚而粗硬则恶。山气多刚,地气多柔,柔胜于刚乃吉。唐末远方或以五色帛,或以器贮活鱼埋之,一年,发视其鱼生死,五色变不变,验其地美恶,其痴殊甚。昔有至人教人待大雪中,看雪不积处,是穴。又有至人教人执火把走,遇火灭处,是穴,乃阳气散漫而出,不容火燃也。又有至人教人燃灯于所指之地,看灯不灭处是穴,乃一缕阳气劲紧直出,随一缕灯焰而上,不为风雨所灭也。如数里、数十里之间,山地四向皆砂砾冷瘦之土,忽其中一围,或一二丈,或数丈,乃清暖柔腻之土,至吉地也。此皆讑地下造化也,皆真阳生意之聚之妙也。水圆折者有珠,水方折者有玉,此其似也。不止于此,地运、山运将兴,素有虎狼,尽尽自去,却与人相宜,而生欢爱心,如增如涨,如地下蔼蔼有情于生春;地运、山运将衰,曩无蛇虺,戢戢乱生,却与人不相宜,而有损害意,似偷似陷,似地下索索有声而走气。非有高明之人,见以见外之见,即古山水,开新气象,剖其精玄,则失之矣。唯是世间万事,年改月换,日变时化,山山别、水水别、处处别、方方别、气数别、变化别、兴衰别,久近别、一别、众别、别别无尽。祇将别以益别,竟莫别其为别。以何别别之法,别其不别之别?应笑尽走于不容不别之万别世竟,不识别有非别、非非别之地,在乎山阿。一天之妙无尽,四时之气常和,八方之风寒莫入,数亩之土宜最多。乐哉斯丘,绝无偏颇。宜以菟裘,遁世婆娑;宜以窀穸,瘗壳嵯峨。过于铁函,牢不可磨。纵有万别,其如之何?不遇至人,意终不决;至人开眼一照,洞见天外,天地俱新,山水俱活。一指指定,不劳再指,更不求其契合于一切法,而自然契合。天上阴阳、五星、九星、四时,地下五行、八卦、八门、九宫、二十四局、三十六将,一切造化,何用安盘下针,拟议来龙,定主宾,分拱按形势诸事?又何须移路避冲,改水换势,种树补缺,培土为照粉饰诸事?世率以五行之山各二十四局,才遇一山一水,若差一步十步,又各有二十四局,互换作数山数水之用,互换为主为宾、为龙为虎、为风为水,互飞天星,互移八卦,互开八门,互飞三白,互为六仪。人各出奇术,人各出奇见,展转发明,各各曲折山水形势,归于轮盘格局之中,为千千万万山水妙用。此为移尺寸之差,尽换山水之势,顿别祸福之应,乃人为之穴也,实非山水自然真穴也。此意相袭已久,难可遽改。若用坐东坐西,则阴阳相差;坐南向北,则位置颠倒,阴寒极重。后人以枕所坐之山即为北首,非北首也,非天地正位也。纵别有至奇特处,不得已而用之,终减分数。何况不深忖细论分金轮盘诸格局法,只推测得世上寻常五行生旺格局,未足以见地下真正自然气数。大地广博,气脉纷错纠缠,潜走地下,自然变化,自然奇特,一一处处,各各自然不同。讵可以世间奇见活法移换拘束自然造化,以三年一步、十步一世种种诸法移易气数,勒为定验?山山水水,处处方方,气脉气数,有时迟,有时速,有时进,有时退,有时然而不然,有时不然而然,又一一各各皆不同。于不同果可以轮盘筹策,算以活法,局以定验,推测之乎?天静无风,一铃独鸣。天津桥上闻杜鹃声,以心通知之,亦似以风角鸟占知之,不以寻常推测法知之。而乃写为山形,板成死本,纂为格诗,钉作死句,争知天下事尽在一毫上错过好事。勿泥死法,当开活眼;勿执外境,当察内情;勿拘小局,当观大体。千丈为形,百尺为势,其见亦狭矣。目前之所谓葬者,不过取山水微有格局处,不问无真来龙,不问无真穴,不能细论主山,妄诞指东画西,诬合迁就立说。只怕地下有石有水,深凿不过按天星九尺为例,却令多增新土培高为势,终是客土,气不相合。江南坟墓,棺椁去土多止三四尺,岂治葬良法?夫子封墓,谓不可弗识,非为培势。从古封墓讑爵,焉敢过制欤?忍闻江南之人,子孙零落,掘焚取物卖地,风俗恶薄可叹,反不如杨王孙立于裸葬也!古者葬法,俱不用石椁塼椁,亦不用柏梁椁板,四围并不甃砌,但以周围厚木棺椁,深深悬棺下葬,不用椁亦可,最以深为妙,不留影迹与后人知始佳。古今天下处处葬法各不同,独此法最简最妙,只恐父母无治命,子孙决不肯用此法。旧以历青和油煎,遍刷棺外;又黄泥石灰或查和捣,却周围实之,久则如铁,极可取。谋葬者当薄葬,棺内无物,棺外葬不华饰;又当漫山无迹,只可遥望拜扫,庶或其可。世人竭目力,继心思,略见地上分毫气数,不能彻见地下本体造化。犹相人之形貌、医人之疾病者,不能彻见人之灵台五脏,岂善相也!岂神医也!世人既见不分明,不得不再四为避凶就吉谋。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释名》曰:「宅,择也」。择吉地而营之也。圣贤教人择地而居之道也。若夫橘踰淮而北为枳,鸲鹆不踰济,貊?汶则死,及蚁迁穴、鹊巢避风、避太岁之类,万物各有所宜,万物各有所不宜。《禹贡》任土作贡,职方氏九州所宜,历代贡各州所产,皆土地所生、风气所宜者。《易》亦论及天地之宜,象物之宜,与地之宜,使民宜之。《月令》亦讑来岁时令之宜,大司徒以土宜相民宅。与夫《七月》豳俗,皆论天时、地气、人事之宜与不宜。阴阳家诸法诸卜,皆论与此事宜与不宜。《考工记》论天时人事,独归重于此地气。然也真的确论,本乎地者亲下故尔。地气非独能变物之美恶,然颇能移人之性情。其地宜佛、宜仙、宜儒、宜富贵、宜豪杰、宜人民、宜于清粹重厚者,吉;宜于浊恶顽脆者,不吉。种种人事所宜不同,由于地土清浊刚柔变化之气种种不同而然。司马头陀识骨人不宜住肉山,而识沩山主之奇验是已。或宜于此,或不宜于彼,或宜于古,或不宜于今,皆地气使然也。山势地气宜于葬者,则宜于存者。论地之外,山地却要分明,一依风俗古例。存者立阳券,问人买地;又立阴券,问土神买亡者葬地,明示疆界,幽告神明。苟不宜,客鬼争之,土神诃之,官讼阴谴,缠绵子孙。乃存亡事理财物不正直分明所招,非山地风水神杀之咎。偷葬者有福无争无咎。葬之不宜,则为僵尸,地寒气滞,骨槁肉坚之故。肉软者非僵尸,暖则化,化则吉。况葬以藏为义,人之藏物,必藏于深密完固之处,不为人窃鼠偷,则物永久;葬之藏骸,当藏于暖密完固之处,复藉山环水拱,则墓永安。更亡者在生,德行精神,完固无失,宜潜阴神,暝如入定,归宿深密,鞠育灵活,一窝暖云,渍醒冷骨,寂以养幽独,妙于游冥漠,何当跃滞爽于玄夜,开生颜于尸解?次则爪甲缠身,笑面如生,此大不易得,否亦过于南面王乐也。非此暖意,则太阴何以炼形?真阳生意之妙,一至于是。于以宜后人,以安以寿,以富以贵,父母子孙,一气潜通,幽明孰能间之?人之欲安欲寿,欲富欲贵者,固天下所同欲也。抑又当思天有时,地有运,气有盛衰,世有古今。天上劫运,世间莫测,而三元甲子,一周一百八十年,天运一小变,地运亦一小变,一丘一壑,一纪十二年亦一小变。小则地脉山脉或移,风路水路或转,土有增有陷,石有长有泐,又或掘凿、烧毁、坍崩;又甚则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又甚则万方易俗,万化易位;又甚则桑田变海,海变桑田。大则复混沌,复开辟,混沌开辟,无有尽期。造化气数一回,天溥真阳生意以福于人,则地气通,一方之水土俱甘香暖润,人物亦清正贤慧,鬼神鸟兽亦咸若,万物亦盛多,一切色、一切声、一切气亦俱清。造化气数一去,地收真阳生意以还于天,则地气塞,一方之水土俱苦涩枯寒,人物亦愚陋恶逆,鬼神鸟兽亦不宁,万物亦衰乏,一切色、一切声、一切气亦俱浊。祯祥妖孽,可以前知;人生无慧目、慧耳、慧性,则不能见一切先变之色,不能闻一切先变之声,不能察一切先变之气,不能辨一切先变之味。以至一切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俗、一切人、一切心,种种先变之兆,外虽如然未变,内已隐然先变。小则数月、数年前,大则数十年、数百年前已兆之矣。如《史记》秦樗里子已先知葬章台东,后百年有天子宫夹我墓,所言奇中。非独此一人一事,亦非独一丘一壑、一物一事、一家一郡消长之理如是,天地气数大体消长之理亦如是。人与万物尚未变,独地气先变,盖地为万物之母也。真阳生意盛,则地气盛,万物壮实而耐;真阳生意衰,则地气衰,万物槁弱而不耐。或消或长,难以定论。如海中沙渚,或东涌,或西没;如空里云雾,或雨出,或晴收。又地水之外,浑是金刚之气,乘而为轮,自然天下八方地底,无往不当生金银。时未至,气未完,体未坚,物未出,彼长此消,古无今有,各有气数,悉难以定论。自古帝王建都,下而小邦外化立国,往往不同,原于天时、地利、人和,各各与其主盛衰,气数之所感召;三者有一不完,则王气衰歇。古今天下三才万物盛衰生死之运,处处亦各各不同。天地日月尚终归于坏,特岁月劫运久近不同耳,安有一定不易之人事,亦安有一定不易之乾坤邪!亘古不坏者,理也,真阳生生之意也。欲知地理之脉络,又当知地运之盛衰,又当合天地人万物之全体,逆参其机括,而擒纵观之,或得其枢要焉。岂可独委之地理,而不究天人之理也?固是天下山水颇多吉地,率皆天秘地隐,神藏鬼匿,不使世人窥见其处;其出也自有气数,决待吉人与之,非天地私与之,吉人自与之也。太公五世反葬于周,礼不忘其本,狐死正丘首,仁也。成子高不肯以死害于人,择不食之地而葬焉。郁郁佳城,有主久矣,当时盗眼,岂不欲窃滕公吉地,似定数也。孙钟感三官下教,其葬不亦重乎!非设瓜也,二人皆阴骘也。君子有是心,葬之不吉,未之有也。是以为恶人葬吉地,上天有禁。天地鬼神,断不许无德行、无福之人,私窃天地之宝,以寿不仁之富贵。至人未尝不见之,未尝不知之,决不轻易漏泄示人。况无先事而知、隔物而见之术,又无透空破地、蓝碧方瞳之人,曷能源流天地人万物一脉真造化乎!其不能溯乎真造化者,以举世之人纷纭万学,一一尽走于不相同之域,而示造于未始不相同之天。同其不同,不同其同,同其同,不同其不同,则不堕于同不同之偏。不同者,三才万物纷然妙用;同者,三才万物本然真体。初未尝同,未尝不同也。恶可以天道、地道、人道、物理,一一一切之不同者,惑乱其胸中之天耶!庶几不泥于天地人之迹,而通乎天地人之赜也。此匪术也,理也。三才万物之理本一致也。欲造一致之妙,必推其精粗而格致焉。譬如乳出酥,酥出醍醐,至醍醐则极妙矣。阳气者,一切有形中之至精者也,是犹酥也;真阳生意者,又阳气中之至精至精者也,是犹醍醐也,道家谓之水中金药物也。天、地、人、万物、万事、万法之各各变化不同也,果谁为之?全论其全体,全然同是一真阳生意,千变万化而为之,其先天、先地、先父母者也。真阳生意果谁为之?超此难言也。按图索骏,泥形取像,真死汉,宁足以语此道?世之所传所学,只是世间法,纵得真传妙用奇诀,亦世间法;不涉于世间法而得之,始为高眼。苦学三十年,不如点化数语,又不如一双乖觉之眼,又不如一片玲珑之心。犹未也,难哉!又况一切世法,上听上天所行,又随国法所转,又审世道污隆,又逐人心正邪,尚之则灵,不尚之则不灵,又当识其时宜也。断以不疑为上,通达之人皆可,不通达之人多忌讳。此阴阳家诸法,不容不存,第人卤莽,难闯其妙,又不可苦溺其说,又当观人力量、见识、德行、福德为何如。遇其地或太过,而其人不足以当之,亦不可。天地至大,万物至多,惟一至公之理行乎其中,天且弗违,安有私心?然彼一一各有分剂,一一各有法缘,当以真情实行,尽力行我之正大,契彼之气数,忽然眼开,见奇特造化。欲加一毫人为,不可得,奚特地理云乎哉!道家谓,五岳之外有别五岳;邹衍谓,九州之外有大九州;列子谓,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于天地者乎;释氏谓,南阎浮提为四大部洲之一,娑婆世界为华藏二十重世界中第十三重诸世界中之一。此其大槩也。恣情澜翻,何有涯涘!是诚不可以圣智测度。然天地依风,风依虚空,虚空无形,无所依。天地虚空,根蒂安在?必有剖破天地、虚空、根蒂者,视之而笑,且置此说。尚有一则语,颇费分疏;昔迦叶示灭窣堵波,至今在天竺国鸡足山中,迦叶亲抱释迦佛金缕袈裟,直待弥勒佛下生而付焉。其事极远极远,当时止是何穴?又如何不随天地、山川、气数迁变邪?理邪,非理邪?数邪,非数邪?子当努力行四方,子当努力行四方。一旦铁鞋根断,会遇无舌大丈夫,历历明以告子,何止三教九流、万方万法要旨。大地山水来龙,天地人万物阴阳,虚空根蒂而已,子终身之事毕矣。子当牢记其语,待归以告我!
长江行 明 · 李东阳
大江西来是何年,奔流直下岷山巅。
长风一万里,吹破鸿蒙天。
天开地辟万物茁,五岳四渎皆森然。
帝遣长江作南渎,直与天地相周旋。
是时共工怒触天柱折,遂使后土东南偏。
女娲补天不补地,山崩谷罅漏百川。
有崇之叟狂而颠,坐看万国赤子沦深渊。
帝赫怒,罚乃罪。
神禹来,乘四载。
驱大章,走竖亥。
黄龙夹舟稳不惊,直送驰波到东海。
朝离巴峡暮洞庭,九派却转浔阳城。
萦纡南徐万余里,更万余里通蓬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下,其大如股空纵横。
长游清济出中境,曷敢南向争权衡。
千流万派琐琐不足数,虽有吐纳无亏盈。
下亘厚地,上摩高空。
日月出没,蛟龙所宫。
奇形异态,不可以物象,但见变化无终穷。
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颢气开穹窿。
或如织女拖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
空山怒哮饱后虎,巨壑下饮渴死虹。
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洪垆风。
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杖狂走无西东。
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
或如神鬼昼露,万象出入虚无中。
吁嗟乎长江!
胡为若兹雄,人不识,无乃造化之奇功。
天开九州,十有二山。
南北并峙,江流其间。
尧舜都冀方,三苗尚为顽。
魏帝倚天叹,征吴但空还。
吁嗟乎长江!
其险不可攀。
古来英雄必南骛,我祖开基自江渡。
古来建国惟中原,我宗坐制东南藩。
如知天险不足恃,惟有圣德可以通乾坤。
长江来,自西极,包人寰,环帝宅。
我来何为?
为观国。
泛吴涛,航楚泽。
笑张骞,悲祖逖。
壮神功,歌圣德。
圣德浩荡如江波,千秋万岁同山河。
而我无才竟若何,吁嗟乎,聊为击节长江歌。
梦游 其一 明 · 祝允明
押尤韵
航苇缘曲溪,峡深溪转幽。
滢靓水气甘,葱苍木荫稠。
空舠孤持楫,愈入世弥遒。
步履穷竖亥,秪此适余舟。
虫鸟元共性,非契我何求。
与杨用修峨眉联句 明 · 余承勋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峨眉跨金维,壮哉谁所凿。
元气启洪濛,轮尻挺磅礡。
巃嵷峡丁开,巑岏华灵拓。
鳌戴松西移,娲鍊石东烁。
翚飞夸娥轩,金覆巨灵椁。
坤舆奠地轴,乾文通井络。
中原五岳遗,殊域四夷扩。
俯瞰小九州,高瞻迸六幕。
密惟少昊都,别是蓐收橐。
咽喉扼冉䮾,藩屏奠邛笮。
屹然拱极尊,蠢尔截戎玃。
竖亥步罕经,文命橇何略。
尚憾夏纪疏,谁云张志博。
管书漏茅脊,周典缺柴杓。
图牒陈讵详,粉绘笔难著。
上界信谲佹,异产纷纠错。
白榆倚杵低,扶桑挂弓彍。
暝惨双黛颦,晴熙修蛾□。
螾蛭眇岣嵝,衣带小锦洛。
出坪台晒经,溯州睇度索。
咄哉岭称鷟,蕞尔谷名骆。
六曲叠云屏,五里开雾□。
高见饮津牛,虚载成梁鹊。
银海烛雪山,瑶穹际云壑。
郁仪回曜軨,结璘停朗轹。
倒景昱两峰,先籍灿双岳。
肺腑爱掩重,眸睫空鄞鄂。
芒背遭且回,疏步前仍却。
壳跔粘壁蜗,尺进求伸蠖。
砧步得平踊,顶心涩连蹻。
崟梯疲升猱,曲岪踬胡□。
蚁旋缘层盘,鱼贯度崔阁。
反转愁箐迷,虚扪恐萝弱。
胝茧极跻攀,衔枚禁喧噱。
人籁阿香应,帝阍黔赢噩。
马𩯣畏崇蹑,鹅顶戒回□。
巆口掩莎栅,埼齿穿棕屩。
御炫謵朋矑,射剽壶丘矐。
挟纩絮寒棱,含辛避岚虐。
求声嘤以鸣,陟嵬兕姑酌。
汗颜触冥茫,踦趾起踧踖。
匍匐困几仆,喘噫吃欲噍。
重阻势则然,绝怪理难度。
佛岩架仙桥,天门启神钥。
羲和迟敦牂,祝融失炎熇。
螮蝀处飘巅,晶象拂奔约。
电笑玉女壶,星临井公簙。
羽流閟碉房,方士寻圭药。
取杖斸青冥,循橦入寥廓。
暗复缀𦶜蘤,明璎贯蒲藿。
蠹柯苏未经,濆泉绠将涸。
桐孙伯牙琴,筱翁伶伦籥。
樛木宛虹盘,裂□耽虎攫。
良材多沟断,文羽寡矰缴。
燕龛封菉葹,蛟楣结荪药。
高盖避樾张,飞轩引绥踚。
美芹脆璚筒,圣泉浥玉勺。
𨵦黝森毛发,漱碧涤膈膜。
翡翠波葳蕤,璠玙挺标格。
赪□蝾螈丝,□□蝙蝠落。
古槎鳞甲皴,绥藤徽缠缚。
乱发鬖委苔,陈茵陨深箨。
蓇蓉坂陆离,蘼芜阿布濩。
被荔有魅魌,玩翅无媌妁。
林于委青蛇,帑咮渺朱雀。
葱茜千纷敷,肸蚃万挥霍。
飕飗应谾谺,沆瀣呼溟漠。
越驰交莽苹,采掇饶蒟蒻。
仙犬声吠狺,乖龙饵糟粕。
握兰佩香纫,茹芝甘蕊嚼。
蓏果疑鸿衔,橘柚恣猿掠。
勾度回追寻,葛由拟商彟。
图经秘餐霞,离骚嗤营魄。
净域少尘埃,福田非钱镈。
宝幢坠天花,圣灯摇露萚。
葺绒袈裟留,茗荈普贤瀹。
辟支坐跏趺,那吒像趠□。
雌蜺彩曜荧,圆晕金光焯。
兜绵影玲珑,银色界煜爚。
簴齿齧凫钟,檐牙啄□铎。
秉芦折琅玕,翔光礧珠珞。
方衲杂毡罽,酸韬交湩酪。
黄馘皆寿康,赤髭鲜痁瘼。
泠泠演呗弹,所所惊樵斫。
驯麇依腊禅,哓蛙奏天乐。
噣石蹲霜雕,巢枝回皓鹤。
孕雾玄豹潜,吐雹蜥蜴跃。
□叫木客惊,夔踞貙□嗃。
孙龙授仙方,楚凤轻人爵。
镠鼎形尚存,遗台望犹恪。
冲襟皋壤怡,天游勃溪𠠎。
齐州指点烟,今古益丘貉。
请垂达人观,勿贻俗士怍。
胜贤偕夙心,嘉携果前诺。
歌叩隐商皓,赋就登台绰。
骖鸾怀韩曾,整骊忆式昨。
济胜邀许询,远策追沈约。
武陵须陶记,临海仰谢作。
移文勒钟英,摛藻焕金雘。
奇观匪危谈,险句谢绳削。
缘情诚荒芜,聊用存矩矱。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峨眉山部
多景楼 明 · 清濋
押词韵第十一部
偶来古润峰头行,峰头杰阁凌空横。
帻压圆天若个笠,循檐万国如轻萍。
分昏割晓泰华耸,冲淮突汉黄河清。
浮玉仙坛剑气赤,紫金佛域龙珠明。
归墟宏泄碧海立,大江直下银潢倾。
杨子渡头帆脚正,瞿塘峡口雷霆鸣。
玄鬣长鲸舞北极,朱翎健鸟翔南溟。
龟台霜寒月皎皎,桃都露湿花冥冥。
狠石曾知已化土,瓮城始信空留名。
英雄纷纷何足数,天语察察当心铭。
张骞乘槎实可意,竖亥按步徒劳形。
伸手便堪扶日毂,脱尘底用登蓬瀛。
六气入口凡骨换,回眸一笑清风生。
曹溪观瀑涨 明末清初 · 李植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泽堂先生集卷之五
前日百川洞,瀑势犹未巨。
曹溪三日雨,壮观实罕侣。
群潨涨一壑,奋猛孰能禦。
乱石当其间,相持作龃龉。
舂撞岂自止,梗捍反欲拒。
岩岩屹不动,活活流必去。
千回溢洼坎,万折经险阻。
观其吞吐状,变态难悉叙。
或涌若峰峦,或堆若阺渚。
或会如韨廛,或聚如商旅。
或如车败辀,或如臼受杵。
或挂若帘箔,或布若缟纻。
或散若珠迸,或沸若汤煮。
或翻若鞲鹰,或逗若藩羜。
或跳若脱阱,或缩若入褚。
或如瓢注浆,或如筛漉醑。
或屹立如柱,或对伏如础。
或卷若筵席,或横如案俎。
腾如雪衣鹤,窜如冰须鼠。
或冕旒天垂,或组帐飙举。
或旁激推岸,或中开成渚。
或骃騢冲阵,或戈戟婴圉。
或狂夫瞿瞿,或硕人俣俣。
或如强项令,摧刚柔不茹。
或如贾勇夫,怒拳争跋距。
阴符纵捭阖,白战坚脊膂。
巴山严抗张,海岱齐馀莒。
建瓴北攻赵,方舟南下楚。
声音又何异,咫尺隐笑语。
鞜鞺鼓鸣枹,噌吰钟响簴。
或铿锵佩环,或合止祝敔。
或杂若唱呗,或和若律吕。
或殷若轰霆,或细若鸣杼。
喧争若仇雠,嗔喝若尔汝。
或逆行趋坦,或径行逢沮。
崩如覆城隍,塌若摧墙宁。
彭浪汩复转,荡潏峻以纾。
才看数亩平,却放千丈许。
吹霏细雨濛,洒润零露湑。
日映绚红晕,风掀乱丝绪。
清如于陵士,白于耶溪女。
雕龙舌未穷,竖亥步应跙。
横流恐襄陵,快泻疑吞墅。
方闻浸畎亩,更报没禾黍。
折苇孰代航,采蘋孰提筥。
无人辨鲛室,有谁燃犀炬。
山前大瀛海,毕竟是归处。
其东极天维,其下深岛屿。
焦山何曾泐,尾闾无尽贮。
幽沈囚䲡鲵,瀺灂潜鲂鱮。
向来千百变,及玆了无所。
大哉坎之德,涓流积有序。
临川起圣叹,浴沂亦所与。
由来曹洞水,甘味胜酎藇。
琳宫在空曲,粉墙疑禁籞。
清凉开士室,五月遗炎暑。
平生山水癖,守官类拘圄。
沿洄快心赏,宿昔忘忧癙。
旋归若遗失,摹写烦缣楮。
他年记陈迹,此句宜㕮咀。
玉川子歌题玉川子画像玉川子江阴顾大愚道民也深目戟髯其状如羽人剑客遇道士授神行法一日夜走八百里居杨舍市去江阴六十里人试之与奔马并驰玉川先至约十里许任侠喜施舍好奇服所至儿童聚观亦异人也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出处:牧斋初学集卷第三
玉川子,何吊诡。
朝游淮阴城,暮宿吴门市。
万回不足号千回,赵北燕南在脚底。
刚风怒生两腋边,蹇驴摺著巾箱里。
阔衣袖,高屐齿。
长须奴,赤脚婢。
白牛为服乘,骆驼背行李。
石猴小于拳,槛虎驯而跽。
俨如洪厓先生负戴共移居,又如中山老馗扶携出游戏。
市儿拍手群追随,君亦蚩蚩颇自哆。
今年六十五,素丝披两耳。
发短心尚长,足缩踵犹跋。
我观世人之行尽如驰,熙熙穰穰往来疾于矢。
争名夺利死不休,钟鸣漏尽行未巳。
閒随竖亥步天地,忙与羲和竞刻晷。
君今江头老布衣,胡为乎,芒芒奔波亦如此。
世路苦偪侧,出门不容轨。
孟郊颦眉阮籍哭,虎豹择人魑魅憙。
择地徐行犹恐遭颠顿,尽气狂奔何以避棘枳。
我昔盛年好驰骋,今缚诛茆守蓬藟。
香篆萦帘閤不开,凝尘蔽榻裘如委。
君之疾驰,裹粮重茧良巳疲。
我方神游,于徐欠伸犹未起。
漆园双蝶梦正甘,华山五龙睡初美。
君归来乎从我游,悔不与君折其趾。
图中一叟类道者,幅巾黄绦著麻履。
权奇俶傥閟不见,安閒萧散差可拟。
披图展玩更对君,乃知画工有深旨。
同床异梦各不知,坐起问景终谁是。
吁嗟乎君其善识图中意,它年为君作传,窃比方山子。
登始信峰回望石笋矼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出处:牧斋初学集卷第十九
三十六峰拔地涌,此峰跂之才及踵。
临深为高地使然,附娄翻能瞰高冢。
松枝悬度势猎猎,略彴孤骞风傱傱。
石径曾无飞鸟度,茆庵尚有残雪拥。
上视近天心气肃,下临无地魂魄悚。
平铺万状尽云练,幻出千岚似丘垄。
逦迤回望石笋矼,万峰矗矗攒穹苍。
故知造化善戏剧,遂使鬼物齐开张。
破碎虚空作苑囿,抟捖厚土成圭章。
孤撑扶陷互相诡,妥伏蹙斗不可详。
益州二笋何微眇,天平万笏空回翔。
起视大壑限寻丈,却立万仞凭堵墙。
高陵巨谷堆众皱,都邑岭陆分毫芒。
篆云一点出九子,突烟片缕回池阳。
心骇神移耳目怠,积苏累块今安在。
中天惝恍游化人,步地苍茫穷竖亥。
锥凿将无死浑沌,刻画何当罪真宰。
经营团辞记灵异,忽漫执笔成晦昧。
眼看夕阳信奇绝,安知夜半不迁改。
笑杀区区刻剑人,但认一沤作黄海。
乳山道士劝酒歌(道士闽人林古度茂之也)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出处:牧斋有学集卷十
乳山道士年八十,短褐蒙茸鬓萧飒。
早时才笔绿沉管,老去行藏青箬笠。
乱后蹙蹙无欢娱,寱语行歌自啜泣。
不为老景恋桑榆,不为儿孙谋捃拾。
仰天指画只书空,踏地竛竮每侧立。
南云北户眼泪枯,细柳新蒲衫袖湿。
唐衢哭世何梦梦,东方骂鬼常啧啧。
是时孟陬揆初度,祝筵酌酒宾朋集。
门生扶老舁蓝舆,山僧好事送米汁。
当头荷鼓占角芒,挂壁龙泉看绣涩。
劝君开口尽一觞,听我长歌解于悒。
君不见脩罗酿海作酒浆,规取日月为耳珰。
手撼须弥尾掉海,擎云把日孰敢当。
刀轮飞空海水赤,五丝系缚善法堂。
藕丝孔中遁刺促,八臂千手嗤强梁。
又不见太行王屋高万仞,愚公面山苦其峻。
子子孙孙誓削平,帝遣夸蛾助除粪。
穆满南征从此归,翟道径绝骋八骏。
灵胡仙掌如等閒,河曲智叟空目瞬。
人生变化良纬繣,蛤水蜣丸量寸尺。
夸父策杖追日轮,竖亥徒步算八极。
鲁连细儿黄鹞子,爪觜雄誇帝秦客。
咸阳喑哑避赤符,天帝𥈭眙寝金策。
我昨南游浮洞庭,具区粘天社橘青。
泾水瞥见征旗闪,朝那复报战血腥。
灵虚凝碧张广乐,珠宫贝阙邗新铭。
钱唐破阵乐舞阕,两耳轰轰喧震霆。
龙宫宴罢天欲白,回车却过蔡经宅。
天厨行酒正初筵,金盘麟脯取次擗。
麻姑鸟爪向余笑,人世茫茫抵博易。
漫道东瀛已三变,又见蓬池浅于昔。
劝君酒,聊从容,听我长歌曲未终。
长绳何当系白日,漉囊那可盛春风。
谁驾青牛逢富媪,谁骑白雀欺刘翁。
苍鹅崇朝起池水,杜宇半夜啼居庸。
铜人休嗟冶新铸,铜驼会洗尘再蒙。
主称未晞客既醉,蕙叶多碧桃花红。
鸡窠叟,鹤发翁,且办一醉莫恼公。
申腰坦腹春睡足,九阳旭日高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