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唐 · 辛替否
押纸韵
送君青门外,远诣沧海汜。
凫舄游帝乡,羽衣飞故里。
术妙焚金鼎,丹成屑琼蕊。
追饯会群僚,属文降天旨。
秦吴称异域,少别犹千祀。
黄鹤寓辽阳,应明城郭是。
按:(见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二)(〖1〗郑樵《通志》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诗总集类」有「《贺监归乡诗集》一卷。」〖2〗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七云:「仆寻考《会稽集》,得明皇所为送贺老归越之序与诗,及朝士自李适之以下三十七人饯别之作,是时正天宝三载正月五日也。」按:王楙所见《会稽集》,当即《会稽掇英总集》。该集卷二收明皇以下三十七人送贺诗,与楙所云正合。除明皇、李白、李林甫、姚鹄等四首已收入《全唐诗》外,馀均失收,以下分别辑出。其中王铎、严都、李慎微三首,系晚唐人拟作,分别收入本书卷三十三、卷三十一、卷三十五。)
天台观石简记(咸通十三年,台州刺史姚鹄于天台山天台观观讲堂后创老君殿,得石函,中有玉简,上有文云云。具以上闻,敕宣付史馆,颁示四方。) 唐 · 不详
海水竭,台山缺,皇家宝祚无休歇。
鲤鱼(一作旱鱼词上苗相公)。(一作姚鹄诗) 唐 · 项斯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
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于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山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造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感王母降于宫中。遗帝白银像五躯。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其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观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有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纯立遣使上进。帝视之大惊。不觉流涕。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即又安宛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以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天下大定。东封礼毕。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魏明帝为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度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吴主孙权于天台山造桐柏观。命葛元居之。于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建业造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晋武帝于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著白衣。垂素发。戴金冠。现于襄武县。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及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帝问司空张华。此物何用。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帝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击之集众。自兹始也。后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及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并皆受箓。后周武帝于长安造通元馆。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于隋末大业十三年感霍山神。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戴金冠。乘朱騣白马。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天下大定。善行辞。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但去。有献石龟者。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孝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昂曰。是秦王使者。太上曰。我不饮不食。何用祭乎。所有委曲。令人具知。昂还。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天下安。子孙兴。千万岁。千万叶。遂入面奏。高祖大悦。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乃令通事舍人柳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羊角山为龙角山。太上又现。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对曰。大喜。又曰。疑惑何事。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氏。号老君。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授朝散大夫。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羽衣人赐紫衣。自兹始也。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于邙山建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帝令设醮。太上又现。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乾封初。帝东封礼毕。回銮亳州。亲谒太上。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仍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又为太宗及文德皇后造东明观于京师。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县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后庆山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睿宗舍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帝亲书。勒之于石。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置太清宫。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一如宫阙之制。帝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诏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香花之盛。近古未有。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帝亲自策之。达者甚众。后蒲州奏。因修紫极宫。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长三尺。其状似铁。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遣使来献。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永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帝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作大幢。造八角楼。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及阌乡奉仙观。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乃诏授邬元崇为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与本州刺史李忠徇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林昭隐宣取像柱入京。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藏一匮灵符在桃林故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忠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玉版朱书细篆。帝闻奏大悦。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自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上。身披龙衮。手执金炉。六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斯须。山呼之声。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于灵昌殿。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乃于正月一日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制可之。大赦天下。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萧元裕于城西南寻访。数日。忽于楼观山谷间见有紫云现。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五载。帝梦见混元言。我有灵应。寻当自至。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仍封太白山神为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于山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帝幸华清宫。其月四日。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帝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诏改会昌县为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又封会昌山为昭应山。封山神为元德公。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颁示天下。宣付史官。八载。帝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帝亲自制赞。寻改罗川县为真宁县。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帝制碑文立之。于今并在。其年六月。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人李浑上言。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记圣皇福寿。之符。敕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帝谒太清宫。加五圣尊号。作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谓帝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获之。乃造真灵观。十三载正月。帝谒太清宫。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帝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十五载。帝幸蜀。混元现于汉中郡中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山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山为白卫岭。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置兴唐观。成都置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建大斋会。十八日。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因见混元真像立于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众尽瞻礼。其山虽高。亦不及肘。良久乃隐。遂具上奏。内出图本。太上皇制赞并叙。文繁不录。具编史册。仍示天下。乾元二年。帝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冠九凤之冠。坐方席。垂宝盖。凭玉几。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罗列极众。帝著绛衣秉圭。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经历甚远。帝一一潜记。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帝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乃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仍颁示于天下。普令供养。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因改安宜县为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遂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谓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时注脚下。云在人间。或为帝王。或为宰辅。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帝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谓剪曰。当此路有井。可速实之。不然。祸在不测。剪惊惶顾。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因失老君所在。驾至。具以上闻。百官称贺。诏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立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立于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为阆州刺史。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成老君真像。眉发衣章。巾履服饰。无不周备。傍有一人。宽衣大袖。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双髻高束。谨若听命。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士民请福。无不立效。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教导清净。苦县旧里。圣祖故乡。宫宇具严。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遂至诛夷。缅惟元功。申兹灵贶。内出青词。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修老君殿。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颁示四方。诏从之。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据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侧柏树上。瑞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于二树间立殿宇。逾年之后。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此蔓枯死。旬月之后。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安史叛逆。朱泚谋乱。皆忽枯落。久而复生。广明元年。黄巢犯阙。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有异于常。奏诏褒美。编付史官。其后祥异。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帝令宣示内外。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差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太清宫自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少或逾千。多或逾万。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率皆颠沛。寻至败亡。灵贶益彰。神功罔测。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修崇告谢。帝即稽首东拜。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名高道祖。福荫皇基。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广出俸钱。备修宫观。垣墉栋桷。无不精新。像设丹青。弥加焕丽。观图考事。深可慰嘉。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诏帝房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各方二寸。深三分。镌刻莹洁。迨非人工。文曰太上平中和灾。九月一日。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膺图抚运。凝怀至道。属想大同。是用省方。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清中和寇孽之灾。乃示明文。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帝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嗣曹王龟年表贺曰。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天灾流行。国家代有。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顾彼凶妖。即当殄灭。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其为感现。可谓丁宁。枢密使李顺融十浑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来于仙观。至诚才发。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知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每逢多难。皆有殊祥。唯彼明徵。备书正史。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立以陛下还宫之庆。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帝并俞之。十五日。李特立授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便乘云驾。俱入流沙。仙记传闻。地图标载。自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景像寂寥。基踪牢落。今因巡幸。灵贶昭彰。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塼合古色。字验休祯。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须传简册。兼示寰区。已付史官。备令编录。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蒜。清虚之地。难使薰蒸。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仍给公验。永归靖庐。宗子特立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所宜升奖。用荷庆灵。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其为休美。倍可嘉称。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相次擒戮。旬月之内。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颁赐有差。李特立赐绯。授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太上垂祥。青羊应现。礼宜崇饰。用答殊休。诸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圣祖昭祐。洪图延永。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度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则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
任居云栖枝阁 北宋 · 文同
押药韵
峨峨仙鸾山,杳杳山上阁。
道傍问耕者,居云之所作。
居云倜傥士,缰锁不可缚。
读书三十年,议论写不涸。
纵横入众艺,深晓不止略。
自笑与世疏,回首念岩壑。
安排事幽隐,终老期此托。
结茅层峦巅,退比篱下雀。
栖枝榜其号,意岂羡鹏鹗。
时兹入岑绝,寄愤满寥廓。
江风拂危栏,涧月满疏箔。
独横古溜琴(自注:居云琴名。),远意追淡泊。
萧萧履霜操(自注:《履霜》,居云之所好弹者。),隐隐天外落。
飘扬杂仙籁,泛响度林薄。
其谁共高兴,唯此猿与鹤。
愿言解尘缨,一赴方外约。
上张丞相书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八六、《跨鳌集》卷二三
某尝闻百千法门,本无差别,河沙妙用,岂有异同?人与非人,性相如一。众生错乱,为境所惑,一沤起处,目为全潮。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苟能圆融和会,不与物迁,视彼与我等,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泯绝妄缘,即如如佛。恭惟相公虚光独耀,觉性具存,迥脱根尘,了绝知见。凡所谓雕墙潭府,高牙大纛,呵前拥后,妓奴舞僮,使令便辟,俯伏趋走,多色伎俩,此皆幻相。于本来湛静之体,了不相应,既已自利,亦欲利他。世固无西天。多罗谶可以前知,而明珠水镜,应物现形,自无臬碍。且以全蜀千里,三峨之秀,九江之清,其先腾而上者,不知几万由旬。自汉到今,人材出兴,晶明奇特,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王褒、子云之智慧,何武、相如之辨才,君平、仲元之行业,谯周、子昂之多闻,俱得第一。彼皆具正法眼藏,得涅槃妙心,神通运用,足以尊主庇民。当时之狗监、牧守能诵其赋,传其书,力推其人。数千百年,风谊寥落,借如有相如赋,人亦不识其字;有子云书,人亦不贵其学。士之志节高于须弥者,化为微尘,气魄断尽,历殑伽沙劫,叹惜未有穷已也。重念吾属识性有限,人伦藻鉴如郭有道、裴行俭者,才一二数,而宗门印證,何其多也?六祖谓让曰:「他日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其后果有寂子。而龙潭称德山亦云:「他日孤峰顶上立吾道」。在沩山称德山云:「将来有把茅盖头,骂佛骂祖」。在洞山言云居云:「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黄檗谓临济曰:「汝已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盘山称普化云:「此子向后,如风狂接人」。在忠国师称丹霞云:「三十年后,觅此子也难得」。在前洞山称后洞山云:「此子已后,走杀天下人」。在龙牙谓天台云:「汝向后自会在片言之发,如矢中的」。凡所肯可,若九鼎大吕,他时云为,竟入先料,非龙门、月旦、山公启事之比。其精谛确密,过吾属远甚,是事且置。伏念某以言语文字触突狂见,得罪流浪,选调洄洑,凡二十年。其本有之性,虽无成亏,幸今仆射相公调赞元化,为天人师策,百工尽待炉锤之赐。值遇之难,愈于佛出道德嗣似,何啻灯传烁迦罗眼。通身皆是西南之士,愿备扫门之役,垂手接引,宜有半个人。悟无尽妙义,直取凡庸,授以梵位,似未为过。性地可指,衣钵不传,得法无心,事不获已。尺书陈情,干冒钧席,某下情无任俯伏战汗。
题古塔主论三玄三要法门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五
古塔主著论,呵诸方但解知见,未明道眼。予初骇之,及观其论三玄三要之义,援引诸家證左甚明,而曰:「岂特临济用此法门,殆是三世如来之法式也」。僧辄问曰:「师论三玄法门,名既有三,其语亦异,切不相离,而临济本曰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何以辩明之」?古气索良久,引《金刚般若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首楞严》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义对之,曰:「理性无边,事相无边,杂而不参,混而不一,何疑一句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予独不晓《金刚般若》、《首楞严》等义,非知见乎?且诸经之旨既具,临济安得踪迹之而建立哉?古方呵知见,而自语相违,可笑也。盘山宝积禅师曰:「道本无体,因道而求名;道本无名,因名而立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盘山盖形容三玄三要者。云居云:「譬如猎犬寻香,嗅迹而去;忽若羚羊挂角,时莫道迹,香亦无矣」。同安曰:「涅槃城里尚犹危,陌路相逢勿定期。权挂垢衣云是佛,却装珍御复名谁?木人夜半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又形容盘山之语,而三玄三要之旨益微矣。古乃又引教乘以解释之,吾无以徵其失,将撼临济起,而使痛叱之乃快也。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十一 北宋 · 释正觉
你也住,我也住,十方三世一时捏。
聚月醉云酣离水犀,转身触倒珊瑚树(举赵州到云居,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云:教某甲向甚么处住?居云:山前有古寺基。州云:和尚何不自住?居便休去。)。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八十九 北宋 · 释正觉
雨从何来,不离问处。
森罗大千,出乎方寸。
照中之虚,静中之动,衲僧分上常相共。
寒露濡松夜气清,皋禽惊起月巢梦。
举刘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
居云:从端公问处来。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十七 北宋 · 释正觉
押灰韵
端公问处来,径直勿迂回。
善财处处逢弥勒,弹指作声楼阁开(举刘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居云:从端公问处来。)。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三十四 北宋 · 释正觉
押庚韵
不问维摩经,看底甚么经,大千卷出破尘情。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机前有路妙难名。
才形言像迢然去,又是泥团换眼睛(举云居问僧:看底是甚么经?僧云:《维摩经》。居云:不问《维摩经》,看底是甚么经?)。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六十九 北宋 · 释正觉
你也恁么住,我也恁么住,作业相似贫相聚。
十方无壁,四面无门。
遮丑无衣,禦寒无絮。
直下不居功,个中看转处。
采华蜂集萌不枝,卧月鸟栖无影树(举云居问赵州: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云:教某甲向甚么处住?居云:山前有个古寺基。州云:和尚何不自住?)。
策问 其二十八 南宋 · 林光朝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四、《艾轩先生文集》卷四
问:法制密于古,而古道未易复,此学者所以深求其说而不可得也。自六乡之法坏,而贤能之书不复见;自五等之议寝,而泽宫之射不复闻。汉有贤良方正之科,而隋有进士之目,盖放诸古法而为是也。文帝于十五年乃得晁错,武帝于元光中乃得公孙弘、董仲舒之徒。晁、董、公孙之对,其亦温温乎六籍之苗裔也。若始元、地节、初元、建始之际,或以旱乾水溢,或以日月之眚,求民之瘼,访政之疵,故以是举也为近古,而郡国三辅有其人,且于于而至矣。进士始于隋大业中,而盛于贞观、永徽之时,较数岁为率,而处人臣之极者十之二,登显列者又十之六七。然在当时,不以通榜为嫌,不以奔竞为耻。陈子昂走京师,多至百轴,而迄无一人知之者。牛僧孺一遇韩愈、皇甫湜,而声名且十倍矣。崔郾持文律,而吴武陵欲置杜牧于五人之数,王起问所欲于李德裕,而得夫卢肇、姚鹄者矣。武陵何为而昌言之,而李德裕且以为公道?数百年之前,乃有是而无复窃论之者,其视结绳之政为如何也?我国家荡涤区宇,雕饰人文,其于百代取士之法,是皆损益而并用之。在乾德有三科,在景德有六科,天圣以还,又多至十科,此为天子自诏者,可谓极一时之选也。建隆之初,进士科目一仍旧贯,岁中猎取,以数十人为率。及至太平兴国二年,以进士第者至百馀人。自此或间岁,或三岁,隶之以甲乙之科,而所得者为益广也。今天下梦想贤俊,三十年来,未闻以贤良方正褒然为举首者。进士一科,用之数百岁,检约之具,视前代为甚备,而道涂之人,犹以为增损不止是也。负薪之语,有可以补国论,况通习博识之人乎?循汉、唐之法,而可以望古道,其说为何如?
月衣集句。寄呈岩遁。以叙再招不来之意 元末明初 · 郑枢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圆斋先生文稿卷之中
千首诗轻万户候(杜牧),一声长啸海山秋(吕洞宾)。
凭高目断无消息(姚鹄),好月那堪独上楼(谭用之)。
过习礼检讨家观菊不遇留三绝句 其一 明 · 杨士奇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习礼检讨家植菊过节始花而闻连日有远客之扰今旦客去余造焉则主人皆往治职务惟两童子导引至花所黄紫二色烂然可观独坐久之作三绝句留奉习礼宗琏时同居云
花开只在屋西头,常待看花散旅愁。
人事已閒天意好,无边晴景属清秋。
秋怀 其十七 明 · 王元俸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竹冈藤树小跻攀(唐彦谦),未报深恩鬓已斑(罗隐)。
凿壁犹怜前日事(萧云举),望云空见暂时閒(温庭筠)。
烟霞正值萧条候(梁月),亲友相逢梦寐间(李颀)。
多病独愁常阒寂(杜甫),半帘初日未开关(姚鹄)。
秋怀 其十九 明 · 王元俸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眼前今古泪交颐(陈白沙),天远楼高宋玉悲(温庭筠)。
满院落花从覆地(姚鹄),旧山残烧几侵篱(伍乔)。
风飘玉笛凄初断(梁月),云破霜鸿欲度迟(灵一衲)。
纵有芳尊心不醉(许浑),更应无处展愁眉(秦韬玉)。
九日游仙女山怀有训信卿是山为先祖谦谦府君旧游 明 · 胡直
押词韵第二部 出处:衡庐精舍藏稿卷三
仙女山居云,吾祖昔临赏。
九日乘清飙,挈客恣如往。
层嶂列重帏,前川脩以朗。
残椒犹可扪,绝磴步难广。
振袂猋升霄,翔身出穹壤。
生负丘壑姿,矧复税归鞅。
以兹释天刑,焉用祛尘想。
但无王子晋,吹箫双偃仰。
引睇忽忘言,孤月流归舫。
郊居集句十首 其六 明 · 卢龙云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公门何事更相牵(姚鹄),独上高楼思渺然(赵嘏)。
养拙久判藏姓字(张宛丘),僻居惟爱近林泉(伍乔)。
前江后岭通云气(陈与义),万壑千岩锁翠烟(朱熹)。
自笑无成今老大(薛逢),日高窗下枕书眠(杜荀鹤)。
郊居集句十首 其十 明 · 卢龙云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揣分非才合退藏(吕颐浩),不离窗下见羲皇(皮日休)。
青袍白马有何意(杜甫),社酒寒灯乐未央(苏轼)。
年貌暗随黄叶去(李群玉),此心兼笑野云忙(韩致光)。
悠悠物外身无事(王平甫),莫倦连朝在醉乡(姚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