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朝请郎潼川府路提点刑狱杜公墓志铭1103年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三、《净德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吾友杜公,讳敏求字趣翁,其先出于唐杜氏,历世有显人。
西汉御史大夫曰周,东汉谏议大夫曰穰,晋有恕、有预,皆名臣也。
洎唐之盛,为宰相者十一人,子孙又以文章显者,有曰审言审言生闲。
闲生甫,字子美肃宗时右拾遗论事忤旨,出为华州司功
会关、陕凶歉,弃官流落剑南,居成都西郊,严武待之甚厚,表为节度参谋
久之,崔旰乱,甫往来二蜀。
至大历初,南下沅、湘,卒于耒阳
甫初娶司农少卿杨怡女,生二子,及下江陵,留二子守成都籍。
杨子琳之乱,避患奔眉之东山大垭,因家焉。
其后族属蕃衍,遂为郡大姓。
后有葬青神者,遂为青神人
公之曾大父光期,隐晦不仕;
大父允升,以文行推高于众,为乡先生
父万,静默守道,笃好经史,由公贵,赠朝散大夫
妣宋氏,赠昌国县太君
公幼禀颖秀,不与群儿类。
在襁褓时,每见字书,辄喜动于色,或指而道之。
幼教以班固史,遂能记。
七岁尝赋《闵雨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
年十八,问学该赡,尝应进士试。
眉素多士,试者二千人,能合于式度中选者,数止二十,由是人人竞衒所蕴,以争能决胜于一时。
有司深慎去取,莫不搜索隐奥,标而为题,明经中选,或于题有所不知者。
公凡两试,每临为一词,则详尽意谓,贲以辞藻,选在甲乙,乃登嘉祐六年进士第
简州司理参军,徙绵州西昌判州事。
寻而丁大夫公忧,除服,知汉州什邡县
嘉州犍为泺骤激入江,有罗护滩据险奔激,屡为患。
公导而通之,至今民赖以济。
赖田寨控羌夷,率以武弁领之。
公至未期月,主者数以夷人相侵扰为告,意在开边隙以要赏。
公揣知其情,不答,而告至不已,公曰:「某虽不肖,来临此邦,羌人未必我欺。
他日茍有患,吾自任其责」。
已而终公之去,竟无他警。
邑人孙熙祖险猾慢上,县官稍不假借,辄造作飞语,欲中伤之。
前后来者,往往悦以美言,幸无事。
公将抉剔其恶而诛锄之,终公之去,更不敢涉县境。
昌国君忧去职,既除丧,屏处里舍,悢然有不愿仕之意。
部使荐之,就监成都商税。
成都市征,岁多羡入,至者往往苛敛以觊赏。
公独不然,务职举以办事,耻削民以希进,于是上下两得,民甚乐之。
元祐中,以十科进擢天下士,命近臣荐而后用。
时荐公者十数人,既还阙,未尝一言闻于人,乃诣吏部,拟润州通判以归。
或告之曰:「公德望之重,十科所荐尤多,傥诣丞相,当得美仕,何不审为计,而遽归乎」?
公曰:「富贵穷达,有命。
吾读书闻道踰四十年,未尝求知于人。
茍有知者,皆自相知耳,何暇修辞令,俛颜色,汲汲自媒以取辱哉」!
执政惜其所守如此,不得已,除公成都府教授
公闻命,喜甚,促装而西。
官满,执政见其姓名,问同列,曰:「是尝除成都学官,欣然而去,而未尝识之者。
若人安恬静退,岂须识其面目而后用之乎」!
即日除太学博士
熙宁元丰以来,士专一经,或略去文学,及委公撰堂试策目,乃条析班、马之学以询之,自是诸生稍稍习史传。
未几,罢词赋,复以经术取士,公曰:「吾昔以诗赋举进士,故在此选,今用非所长,安能屑屑务向背以徇合于人乎」!
即请于朝,求罢去,改差通判定州,在韩公师朴幕府,事无巨细,多以委公,公率以仁恕忠厚补之。
韩公尝谓同僚曰:「吾与治中君性相若,气相投,无异兄弟,但姓不同耳」。
掾曹以母疾赴官淹缓,众皆难之,公为出力必争,然不可夺。
徐诘之,乃故右辖胡公婿也。
公告韩公曰:「万里从官,以母疾后期,不失为孝子,又况胡公婿乎!
某素受胡公之知深,傥不一言,他日泉下何面目见之」?
竟使就职。
韩公叹曰:「笃于风义至如此,可为薄俗戒」。
元符初,除广汉太守
京居仅二年,掩关读书,未尝妄与人交一言,士论伟之。
今上即位覃霈,迁朝请郎,除梓州路转运判官,就移提点刑狱
识者谓朝廷将大用,俄感疾,乞致仕,卒于官,享年六十有三,实建中靖国元年八月二十日也。
公初娶太原王氏,崇德县
再娶郭氏,旌德县
又娶郭氏,长安县
二子:长曰端方,博学孝友,公笃爱之,先公十五年卒;
次曰续,今才六岁。
女三人:长适进士孙燮;
次适新授成都郫县主簿张澈
季适进士郭琛,而先亡。
孙男一人,曰嗣老。
将以崇宁某年二月二十三日葬于玉台乡敦教里,举长安君及端方之丧而祔焉。
有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公仕宦四十年,未尝殖产,或劝之,则曰:「君独不闻萧相国所谓『令后世贤,师吾俭』乎」?
使没于利者闻之,当足以自警,故今西南指士大夫廉洁者,必推以为先。
既丧,梓人哀其贫,赒以赗赠,孀妇诸孤号且诉曰:「先君子昔以礼义自持,终身未尝一毫取于人,今不幸至大故,虽贫甚,寒饿以死,敢纳人之遗,以累其清白耶」!
辞不受。
闻者深嘉之,以为非公廉洁自处,素信于其家,安能至是。
呜呼!
予从公最久,知公最详。
方少时学有原本,文辞纯明博赡,谓其可以标范后来,故爱之。
既壮而仕,则闻其治有体要,重民贵义,谓其可以扩而充之,以及远大,非特区区郡县耳,故畏之。
及见其信道守己,愈老益坚,不以一毫屈于物,而觊尺寸之茍获,然亦竟不为时用,故惜之。
又悲其平生患难,死亡憔悴,岁月相继,将卒而子尚幼,已死而家尤贫,诸孤尚不忍茍得,以累其素履,可谓贤矣。
天地之报施善人吉士,果可知邪,果不可知邪?
予又闻,昔者孔子论死生之际,则曰:「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
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至「朋友之丧,则亦吊于寝门之外」。
斯皆要以恩义而归诸礼也。
予于公既吊而又伤之,哭于寝门之外,而又铭之,孰谓非礼欤!
铭曰:
终始从公,可得而知。
义操于我,从容典彝。
德爱在物,涵濡咏嘻。
吊且伤矣,曷穷予悲。
大山之垭,青江之湄。
著信以铭,云乎庶几。
恭闻诏书褒悼陈少阳赠官与一子恩泽赐缗钱五十万感涕四首 其三 1129年5月 宋 · 李纲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广西贵港市
屡将鲠议叩枫宸,不为承恩始爱君。
谁使崔宁卢杞,恨无庆忌救朱云。
死生一吷心应了,忠义千年笔有芬。
一介草茅言世务,从今不复数刘蕡
迂论四 其四 宰相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宰相,以道事君者也,故以固宠谋身为深戒;
以荐进人材为职者也,故以妒贤嫉能为最忌。
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又曰:「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宰相佐天子以治天下,一物不得其所,乱之阶也。
操规矩绳墨陈于前,而君不能用,则当去;
苟有患失之心,则阿谀取容,妄作生事,亦无所不至矣。
《传》曰:「人主之职论一相,一相之职论百官」。
又曰:「使卿大夫各任其职」。
宰相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一夫不获自尽,则罔与成厥功。
进贤使能,持众美而效之君,乃为善。
苟有嫉妒之心,则高材美器悉摈弃之,失职者多矣。
李林甫之相明皇也,善刺上意而养君欲,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密伺微旨,以固恩信,以故当国几二十年。
开元中,大臣多由节度使相天子,林甫请用蕃将主边,则夷狄可灭,利其虏也,无入相之资,以久己权。
安禄山则专三道劲兵,卒荡覆天下,而王室遂微。
卢杞之相德宗也,率众裒歛以中帝欲,恨悱之声满天下,及泾帅乱呼于市曰:「不夺而商人僦质矣,不税而间架除陌矣」。
其倡和造作,召怨挻乱,皆为之,朱泚奉天李怀光赴难,解去。
惧其见帝斥己短,即谲奏曰:「怀光勋在宗社,贼惮之破胆,若许来朝,则犒赐留连失机会,不如席胜使平京师,破竹之势也」。
帝然之,诏无朝,怀光怏怏遂叛,帝跳幸梁。
由是观之,宰相固宠谋身,其祸至于如此,岂非深戒哉!
林甫阴密面柔令若可亲,近崖阱深阻卒不可得,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
时相若张九龄、李适之皆遭逐。
帝尝御勤政楼,见兵部侍郎卢绚按辔绝道去,爱其蕴籍,称美之。
林甫即谲令请老,遂坐废。
于时有以材誉闻者,皆能得于天子抑远之,以故在位恩宠莫比。
险贼阴狡,贤者媢,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
颜真卿挺正敢言,恶之,即令宣慰李希烈,竟为贼害。
宰相李揆有雅望,畏复用,遣为吐蕃会盟使,卒于行。
帝出奉天崔宁自贼中来,以播迁事指,即诬杀之。
矫谲害物,虽国屯主辱,犹謷言自肆。
由是观之,宰相妒贤嫉能,其害至于如此,岂非最忌哉!
明皇在蜀,与裴士淹宰相,至林甫,曰:「是子妒贤嫉能,举无比者」。
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
帝默不应。
德宗尝从容语李泌曰:「卢敢言,人皆指为奸邪,而朕不觉,何也」?
曰:「陛下能觉之恶,安致建中祸邪?
李揆和蕃,真卿使希烈,其害旧德多矣。
天下皆以为奸邪,而陛下独不知,此乃所以为奸邪也」。
呜呼,其真知言欤!
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四
征镇四出。凿门之寄崇。
邦畿千里。内史之官最。
非夫任均周召。名轶赵张。
则何以展心膂之谋。光缿筒之制者矣。
公讳济。字应物
京兆杜陵人征南大将军当阳侯元凯十四代孙。
周礼部侍郎殿内监甘棠公懿之来孙。符玺郎乾祐之元孙。
皇朝度支员外主客郎中续之曾孙。朝散大夫明堂丞赠润州刺史知让之孙。
高陵令赠太子少保惠之第三子也。器识通简。
履怀坦易。以文饰吏。
用晦而明。逗机而举无遗谞。
莅事而照有馀地。早岁以寝郎从调。
书判超等。为李吏部彭年所赏。
梁州南郑主簿。州主司马垂为山南西道采访使
引在幕下。俄丁内艰
终制。转许州长社
杨光翙都督陇西。奏公为法曹
皇甫侁采访江西。奏公为推官
大理司直。摄殿中侍御史
赐绯鱼袋。寻正除殿中。
俄宰郿县相国李岘京兆
奏公为渭南仆射裴冕剑南节度
奏公为成都。迁绵州刺史
赐紫金鱼袋。属徐知道作乱。
使裨将曹怀信招公。公执以归朝。
户部郎中。加朝散大夫
广德中检校驾部郎中上柱国。公善与人交。
严武情均莫逆。再充剑南节度
行军司马郭英乂之代也。
矫宣恩命。毁元宗宫为节度使宅。
公惊其异谋。移疾不视事。
司空冀国公崔宁既诛英乂。请知使事。
公坚卧不起。仍俾通泉
今前殿中侍御史韦都兵密使家僮潜表事实。大历初
杜鸿渐为东西川。公为副元帅判官
东川节度。拜大中大夫绵剑梓遂渝合龙普等州都防禦使梓州刺史御史中丞
公以威信驭戎。宽明莅俗。
克念八州之地。绥靖两川之人。
朝廷嘉之。寻拜东川节度使
俄而移军。复为遂州都督
徵拜给事中。间岁拜京兆少尹
明日迁京兆尹。出为杭州刺史
不逾周岁。风化大行。
不幸感疾。又闻代到。
请寻医于晋陵。以大历十二年岁次丁巳秋七月二日辛亥
薨于常州之别馆。春秋五十有八。
夫人京兆韦氏曰平仲房州刺史景骏之孙。
礼部尚书琅琊王邱之外孙。太子中舍迪之第三女也。
精识高明。正家柔克。
移天有干夫之蛊。宜室多绥族之仁。
六姻称其壶则。四德被于彤管。
生五子四女。而公即世。
夫人昼哭茹毒。星言割哀。
留子婿秘书省校书郎范阳少康暨四子匡陟缉宁家残。独与子杨匍匐万里。
以祗护丧冬十一月上都
二十四日壬申。虔窆公于万年县洪原乡少陵原。
祔先茔也。仍自为祭文以抒意。
其略曰。周旋吴蜀。
备历艰危。不陷寇难。
赖君携持。一朝孤立。
更复何依。鱼失水而鳞悴。
树无根而叶萎。词理精婉。
才情恳到。闻者伤悯焉。
于戏。公以杰俊之材。
当艰虞之际。伸其智略。
宣力盛时。颉颃鸳鹭之间。
总统龙犀之节。旋登琐闼。
骤陟尹畿。方当焜耀高衢。
升淩台序。而一麾出守
铩翮江皋。竟吉往而凶归。
赍此志而殁地。吾道憯矣。
真卿何幸。得忝维私。
未终倚玉之欢。遽切据梧之恨。
吁足痛也。铭曰。
杜侯峨峨。令闻猗那。
其用于世。为猷匪他。
理称易简。政绝烦苛。
州县发迹。云霄切摩。
化存江浒。威肃岷嶓。
巴蜀靖谧。精诚孔多。
琐闱久拜。亚尹遄过。
始陟京兆。旋移浙河。
云如不吊。遘此凶瘥。
哲妇哭昼。护丧奔波。
祔于先垄。映蔚条柯。
曷用表德。勒铭坟阿。
颜鲁公1200年10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四、《平园续稿》卷九、《益公题跋》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真卿承命南来,诸事草草。
但贼势尚尔,奈何!
张贞不了/国事。
可念,可念!
颜鲁公帖凡四行计二十六字,或真或临不能辨也。
第一、第二行尽处各减一字。
惟公忠烈峣然,千载犹有生气,况睹遗墨,起敬谓宜如何?
永泰二年岁在丙午,公奏宰相元载抑塞人言甚于李林甫、杨国忠。
怒,因公论祭器诬以诽谤。
二月乙未,由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峡州别驾,未至,易吉州司马,所谓「南来诸事草草」正此时也。
先是汉州刺史崔旰成都,蜀中大乱。
公贬后十九日癸丑兴元帅兼剑南东川节度张献诚就近讨旰。
三月梓州献诚大败,仅以身免,所谓「不了国事」殆指斯人。
张贞之下阙文疑称其字,盖诚、贞义相通耳。
献诚陷安史之乱,将兵守汴,后弃朝义,以州来降,与公俱奋忠义者,故公贤其人,念其败云尔。
此帖当是公赴吉或到官所作。
丙午岁庆元六年庚申凡四百三十五年,而临川世昌实宝藏之,远来求跋。
考《唐史》永泰无二年,盖是岁冬至改元即称大历元年
至三年八月,公自吉移刺抚州,六年书《麻姑山仙坛记》。
今年三月戊寅夜,山之仙都观大火,焚荡几尽,古杉星列亦随飞烟,众碑皆断裂杂瓦砾中,独公《坛记》岿然其傍。
祝融回禄,曲意护持如此,故并记其异,为后世忠臣之劝。
十月甲子,周某书。
客居766年 唐 · 杜甫
 押元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云阳县
引用典故:王孙何在
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
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
葱青木梢,邪竖杂石痕。
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
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
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
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
西南失大将(谓郭英又为崔旰所杀),商旅自星奔。
今又降元戎(时以杜鸿渐为蜀帅),已闻动行轩。
舟子候利涉,亦凭节制尊。
我在路中央,生理不得论。
卧愁病脚废,徐步视小园
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
凤随其皇去,篱雀暮喧繁
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一作乡)村。
日暮归几翼,北林空自昏。
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
稷契为力,犬戎何足吞。
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番(一作藩,一作思翻)
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即阳济,时兼御史中丞通简台省诸公770年 唐 · 杜甫
 押翰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
引用典故:风病辞
愧为湖外客,看此戎马乱。
中夜混黎氓,脱身亦奔窜。
平生方寸心,反掌(一作当)帐下难。
呜呼杀贤良,不叱白刃散。
吾非丈夫特,没齿埋冰炭。
耻以风病辞,胡然泊湘岸。
入舟虽苦热,垢腻可溉灌
痛彼道边人,形骸改昏旦
中丞连帅职,封内权得按。
身当问罪先,县实诸侯半。
士卒既辑睦,启行促精悍。
似闻上游兵,稍逼长沙馆。
邻好彼克修,天机自明断。
南图卷云水,北拱戴霄汉。
美名光史臣,长策何壮观。
驱驰数公子,咸愿同伐叛。
声节衰有馀,夫何激衰懦(叶煖去声)
偏裨表三上,卤莽同一贯。
始谋谁其间,回首增愤惋。
宗英李端公守职昭焕
变通迫胁地,谋画焉得算。
王室不肯微,凶徒略无惮
此流须卒斩,神器资强干
扣寂豁烦襟,皇天照嗟叹(《通鉴》:“臧玠之乱,澧州刺史子琳讨之,取赂而还。初,崔旰郭英乂子琳起兵讨旰,杜鸿渐各授官以和解之。及子琳攻旰败还,纵兵涪夔,卫伯玉请于朝,以为峡州团练使。”甫诗所谓“褊裨表三上,卤莽同一贯”者,合前后三叛言之也。“始谋谁其间”,盖追论鸿渐伯玉,故曰“回首增愤惋”。唐藩镇有事,俱用偏裨上表,假众论以胁制朝廷也)
请留崔宁以收蜀奏 唐 · 杨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一
蜀地富饶。
据有之。
贡赋不入。
与无蜀同。
若其有功。
则义不可夺。
是蜀地败故失之。
胜亦不得也。
不若留
范阳戍兵杂禁兵往击之。
何忧不克。
因得纳亲兵于其腹中。
蜀将必不敢动。
然后更授他帅。
使千里沃野。
复为国有。
是因小害而收大利也。
杜相公剑南元帅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七
臣鸿渐惶恐言。臣本自诸生
素乏经邦之具。无才无行。
至愚至拙。其所望者。
在寸禄代耕而已。往属先帝中兴。
时方草昧。攀附日月。
遭逢盛时。获奉驰驱。
遂蒙委遇。毫发未报。
哀惶靡及。陛下龙飞践阼。
俊乂满朝。犹顾微臣。
使参大政。备位宰辅。
出入六年。上不能调和阴阳。
下不能亲辅百姓。朝典隳废。
圣虑忧劳。其心愧耻。
中夜三叹。况外统偫帅。
遥制戎阃。在臣懦劣。
非所堪任。曩者受命而行。
属西南未安。中外所注。
虽有危难。臣不合辞。
崔宁顷至朝廷。亲授经略
及还方镇。事颇条理。
叔明献恭。并是良将。
自蒙擢用。甚允声实。
可以倚办。并堪独任。
且将在阃外。事得专之。
远道取决。恐失要会。
坐而临制。诚亦非宜。
今又靖谧。臣何所效。
岂苟贪荣利。以固宠恩。
镇抚四夷。宰相之任也。
陛下不以臣薄陋。待罪鼎司
至于疆事不休。戎车不息。
实得参议。任其安危。
无以裨补。皆臣之罪也。
何必一方之务。独有责成。
特乞下鉴愚恳。俯停戎号。
则王朝无兼授之宠。臣下有知止之分。
昧死上言。冀回宸眷。
无任惶迫屏营之至。谨奉表陈露以闻。
剑南破西蕃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六
臣某言。今日伏见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所奏露布。
十一月七日剑南大破吐蕃。斩首八千五百级。
生擒九百四十二人。获马牛器械以千万计者。
陛下以西戎负恩。连岁设备。
近兴武旅。远铄王师。
故陇上或虞。邛南每捷。
事同符契。谋动鬼神。
凡在臣庶。不胜庆快。
伏以西蜀一隅。犬戎乘隙。
圣谋潜运。藩帅龚行。
以我同力。出其不意。
故得边兵无遗镞之费。狂寇有舆尸之凶。
名王首将。既充俘馘。
要塞坚城。亦入封守。
神武之德莫测。扫除之势足徵。
天声一临。风动万国。
则方隅不扰。候我绥怀。
夷夏大同。期于指掌。
臣等睹兹大捷。愧乏嘉谋。
庆跃之诚。实倍恒品。
章贡纪功碑绍兴二十二年 宋 · 朱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九、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嘉靖《赣州志》卷一一、康熙《西江志》卷一四九、乾隆《赣州府志》卷四二、同治《赣县志》卷四九、同治《赣州府志》卷六五、《南宋文录录》卷九
绍兴二十有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东南第六将校齐述以八营四千人叛,胁制者二千人,附贼者又二千人。
皇帝命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忠州团练使李耕护殿陛之师致讨,诏曰:「汝善抚吾师,师之在外者,汝皆制之。
立功者,视汝奏加厚赏」。
至,军于狮子冈。
刘纲洪州兵驻城之东南,崔宁副之。
张宁循州兵驻城之南,郭蔚副之。
张训通以鄂州兵驻于北,陈敏福建兵驻于东,呼延迪副之。
邓酢宁都民兵扼水东,王历、陈修年以漕属给饷,刊木辇石,攻具大兴。
上仁圣不忍诛,屡下金字符,赐以生路,许从招抚
遣辩者直谕祸福,无自新意,乃服袍誓曰:「圣恩等天地,而群丑罔革。
受钺来南,继奉命守兹土。
其敢旷日,即殄灭之,无遗种乃已。
诸军其用命」。
筑甬道将毕,十一月二十三日,天未明,促云梯天桥径薄东北隅,神臂克敌弓交发命中,炮十三梢飞石相属。
敢死士先登,诸军扳甓跃而上。
贼弃城巷战,督麾下躏之。
、蔚戒其军毋动,更严备以待。
贼败,缒西城,通、纲扼其冲,半溺于江,馀转走城南突。
、蔚寨士鏖击,一贼不得纵。
披灰烬瓦砾,立治所,敛贼骨,筑京观,葬无辜,为丛冢,等列功状以闻。
有旨观察使等迁两秩,将士迁一秩,减磨勘年有差。
桐乡朱新仲屏居曲江,实邻章贡,念诸公戮力一心,以克有成功,因赣人之请,为书本末,刻石示后。
铭曰:
帝御明堂,盖乾载坤。
子视八纮,泽倾四籯。
有悖于德,始烦震霆。
章贡迫岁,何悍覆城。
选将殿庐,推毂禁营。
肆檄外屯,戮力合盟。
猛气斗冲,怒颊鲸吞。
炮飞摧山,桥梁殒星。
椎鼓一誓,挐云立登。
豨突麇奔,一迹不存。
数实辕门,鼓角轰轰。
崆峒之高,摩天以青。
维兹赣人,既乂且
笃其忠醇,永陶太平。
杜工部诗集序 北宋 · 王洙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八、《永乐大典》卷九○五、《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四、《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五、《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八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
审言膳部员外郎
父闲,奉天
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辞不行,代右卫率府胄曹。
天宝末以家避乱鄜,独转陷贼中。
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
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上疏论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邠州刺史,出华州司功
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
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遂入,卜居成都浣花里。
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
上元二年,闻严武成都,自阆挈家往焉。
归朝廷,浮游左诸郡,往来非一。
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崔旰英乂杨子琳、贞节举兵攻旰,大乱。
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夔州
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
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舛驳(传云「召试京兆兵曹」,而集有《官定后戏赠》诗,注云:「自授河西,辞,改右卫率府胄曹。」传云「遁赴河西,谒肃宗彭原」,而集有《喜达行在》诗,注云:「自京窜至凤翔。」传云:「严武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按东川入朝,拜散骑常侍乃卒;又集有《忠州高常侍亡》诗。传云「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游襄衡」,而集有居江陵公安诗至多。传云「永泰二年卒」,而集有大历五年正月追酬高蜀州诗及别题大历年者数篇。)
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馀,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矣。
蒐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孙光宪序二十卷,郑文宝序《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三卷。)
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
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与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
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
合二十卷。
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图益诸。
宝元二年十月王原叔记。
按:《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首,四部丛刊初编本。
观政阁箴 宋 · 吕大防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三、《成都文类》卷四八、《舆地纪胜》卷一三七、《全蜀艺文志》卷四四上、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成都图开宝以来牧守之像于大慈寺阁,徒记其爵位名氏与其在官岁月,而不录其政事之美恶。
岂居是邑不非其大夫,邦人之礼宜如是欤?
然不足以申劝戒,为后来者法。
余辄采秦汉至于唐领太守刺史节度使之职,有政迹可考,而画像存焉者,得二十有八人,别图于他阁,名其榜曰「观政」。
盖观其善足以劝,观其不善足以戒。
其政事虽可考,而像不存者舍之;
像虽存而僭窃不轨,或闇庸无闻者黜之。
此观者不可不知也。
寺僧求文,余以谓古者官有箴,为作箴以授之。
其辞曰:
蜀于《禹贡》,是为梁州
华阳黑水,处坤之陬。
其山四塞,气郁以遒。
人矜其技,物产其尤。
牧野之师,有功宗周。
秦始列郡,置吏罢侯。
守冰殖利,渠田肇修。
肆彼一方,无衣食忧。
文翁处后,教民文章。
多士化之,杰出马、杨。
张堪廉惠,去而益彰。
五伦清约,人监允臧。
廉范便民,警之所当。
种皓绳奸,不以势妨。
李膺修设,善饰其身。
高䀢劝学,其迹犹新。
养士之利,愈久愈存。
贤哉孔明,讨魏扶汉。
思清以密,德顺而健。
其功不克,天未厌乱。
王浚豪俊,知略不群。
画策平吴,卒赖其勤。
高俭循吏,为唐元臣。
象先廷硕,嗣美且文。
严武暴厉,忿欲并申。
天宝政紊,乃以牧民。
崔宁继之,以昏易昏。
壮哉南康,横身捍难。
种羌方炽,力弭其患。
中朝以安,浮议可叹。
崇文贪残,得不偿失。
元衡静安,饰以儒术。
文昌更事,远俗清谧。
敏哉文饶,裕蛊治详。
扰弊之后,补败药伤。
外禦其侮,内教有方。
嗣复、悰、谟,遵故守成。
丛、孜仳政,民无以生。
骈乎多罪,祸积衅盈。
冤女呼天,虐及孤茕。
瑰、瑄信盗,俾民卒瘏。
烬及邦家,可不慎欤。
自秦以还,镇守之臣,政有良窳,存乎其人。
牧臣司梁,敢告执巾。
长安诸寺联句 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规其意,连击二十杵。经藏阁规创危巧,二塔火珠,受十馀斛。河阳从事李涿性好奇古,与僧智增善,尝俱至此寺,观库中旧物,忽于破瓮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触而尘起,涿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图三及缣三十获之,令家人装治之,大十馀幅。访于常侍柳公权,方知张萱所画石桥图也。玄宗高力士,因留寺中。后为鬻画人宗牧言于左军,寻有小使领军卒数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进入,先帝好古,见之大悦,命张于卢韶院。寺见有先天菩萨帧,本起成都妙积寺。开元初,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双流县民刘乙名意儿,年十一,自欲事魏尼,遣之不去,常于奥室立禅,白魏云:先天菩萨见身此地,筛灰于庭。一夕有巨迹数尺,轮理成就,因谒画工,随意设色,悉不如意。有僧杨法成自言能画,意儿常合掌瞻仰,然后指授之,以近十稔。工方就,后塑先天菩萨,凡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势,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日鸟树,一凤四翅,水肚树,所题深怪,不可详悉,画样凡十五卷。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长史,进之,后因四月八日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 先天帧赞联句 唐 · 段成式
四言诗
观音化身,厥形孔怪。
胣脑淫厉,众魔膜拜(希复)
指梦鸿纷,榜列区界。
其事明张,何不可解成式
阎阿德川,大士先天。
众象参罗,福源田田(符)
百亿花发,百千灯然。
胶如络绎,浩汗连绵(希复)
燄摩界戚,洛迦苦霁。
正念皈依,众青如𥶙成式
戾滓可汰,痴膜可蜕。
稽首如空,睟容若睇(希复)
阐提墨师,睹而面之。
寸念不生,未遇乎而成式
扪膝轩记 南宋 · 喻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二
上即位元年秋七月尚书郎喻某衔命使蜀。
三年春蜀侯专命,三月窃财赋,夏五月登其数于天府六月以谗罢,对吏于仁寿。
初,某将朝廷之旨号于蜀曰:日者朝廷无良将帅之臣,蒙二帝于大难。
今天子治兵维扬,将以澡国家之辱,而张我太祖太宗之茂烈,且绥妥其社稷,而隤祉于天下。
维是服御之物未皇纤靡而备善,至于馈边饱师之费则弗敢吝,用是命使臣某责常赋于尔四川
惟是使臣部使者政当仰念天涂未夷,输贡服享,以共济于休宁
乃复不有朝廷,不用诏命,诋澜漫漫,以欺上闻。
使臣何取?
不取诸民,不取诸岁计。
二三大臣怀执异心,非沮诏旨,悖戾自专,持必不移。
原曰取之侈,伯温曰取之滥,开、博文曰竭我矣。
于是加无道于天子之使,俾粪土愚臣,奉使无状,为朝廷羞。
上薄其过,不加之以鈇锧,姑致于理。
某自念负朝廷罪当死,肉袒顿首谢。
居无几,朝廷下恩泽,弛囚徒,仅免吏议。
某百拜叩头谢。
于戏,《春秋》之旨微矣!
以防兹来奔则曰叛,窃宝玉走之晋则曰盗。
盗与叛,孔子之所甚讳,而人臣之至禁也。
书璧假许田,则诸侯不得专地;
书齐人救邢,则诸侯不得专封;
书楚杀舒,则诸侯不得专讨。
今蕴财赋,专地也;
监司,专封也;
统制,专讨也,是不讳孔子之所讳也。
人臣而不讳孔子之所讳,败蔑天经,诡僻王度,暴犯名义,残阙典策,臣子而不书焉,非臣子也。
唐室不竞,桀臣冒禁,版图税入,盗有不禁,截山之东,齿河之北,横溃直裂,挠法妨命。
溷国家之纪,僭公上之恩,家臣不知有朝廷,主帅不知有天子。
是故颜真卿死于许,韦文恪死于魏,孔巢父死于河中,皆以天子之使,抗节仗义,引领就戮,万死不悔。
是必扪膝而言曰:「尔讵能我屈哉」!
山之东,河之北,非吾先人之故。
吾故蜀也,蜀不予乱也。
士生其间,喜义而嗜忠,负何武、李固擢轧篡盗之风,蒙李业、王皓饮毒伏剑之节,挺崔严、圆震勤王尊主之义。
然不此为而彼为,非蜀然也,蜀不予乱也,专命盗贼者怵之也。
其意盖为銮辂于淮,悍虏于秦,豺貙噭欢,尘𡏖翳氛,苍崖抉天,白日昼昏,逋逃亡命嗜乱之徒,囊橐而辏奔,务私其民,鼓势而市恩,则亦肆焉弗惮也。
不如许、如魏、如河中,使人不死仅耳,使人亦何以有焉?
曰,天下大义也。
义胜则畔死,盗亦死;
傥不胜,则义死。
所怙有《春秋》之法在焉,虽死而生可也。
昔蜀而肆者公孙述,史歆、李势、钟会、谯纵、刘季连、萧纪、王谦、刘辟等辈,初未尝不肆也。
一军下大散关,一军瞿塘关,而矢著于咸门,甲华于星桥,刃蔑于□□,而父子头颅然堕于独之下。
故曰非蜀然也,蜀不予乱也。
蜀不予乱,则扰之者何也?
曰侈、曰滥、曰竭我者造之也。
彼何因而困?
则曰:羯胡披猖,秦洛猾扰,凶声虐气,震撼全蜀,斯不可以不备。
某曰:备当矣。
张伾出爱女而临洛解围,难得上家赀而灵武张王,备弛乎哉?
今乃欲擅国家积岁久储之货,绌朝廷已行必信之令,讫蜀人之走急赴义之心,第为数子护其孥尔。
是护其家不护蜀也,是独为蜀而不为宋也。
是知有蜀而不有中原,是知有父母妻子而不知有宋之宗庙社稷。
噫,甚矣!
韦皋蓄财而吉甫愤懑,崔宁擅制而杨炎痛哭。
天下之变每藏于隐伏不露之中,若谓专命尔,非叛也,擅货尔,非盗也,则不足以为先天下之机。
古谋国者钩情候机,落其枢键,盖于机微之际,有以先之也。
语疏计者见必微,论阔议者谋必约。
好言激众而田悦卒以得众力,赐予倾士而承宗卒以收士心。
使大历贞元间岩廊大臣能得其廋,则祸岂羡羡至唐末而后已哉?
恩,朝廷出也,而己私之;
货,朝廷物也,而己专焉。
恩流而下益欢,货聚而众愈附,亦已廋矣。
逮其机牙发动,事势张见,则人不族,日不移刻,而毒流于岷峨千里之内,不如许、如魏、如河中亦仅耳,岂但侠人也哉?
建炎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记。
运使学士浣花亭 北宋 · 葛琳
 押词韵第三部
井络西南区,成都号佳丽。
锦城十里外,景物居然异。
傍萦浣花溪,中开布金地。
杜宅岿遗址,任祠载经祀(自注:按《蜀记》梵安寺杜甫旧宅,在浣花,去城十里。大历中节度使崔宁妻任氏亦居之。后舍为寺,人为立庙于其中。每岁四月十九,凡三日,众遨乐于此。)
自昔岁一游,有亭久摧废。
将期汎舟会,先此留旌骑。
弗基矧肯构,后人莫予嗣。
冠盖或戾止,风雨亡所庇。
我公至之初,行乐徇人意。
柅车集宾组,幕天陈燕器。
苟弗谋高明,胡为革媮敝。
鸠工度材用,奢俭求中制。
举从县官给,下靡秋毫费。
巍然大厦成,甚于折枝易。
藩条息偃暇,时律清和际。
落成及休辰,夙驾忻重诣。
群嬉逐使毂,杂处同蚕市。
栋宇美可观,席筵陈有次。
芳樽既罢撤,䌽舲爰登憩。
夹岸布缇帟,中流喧鼓吹。
溯沿烟霭间,禽鸟共翔戏。
都人与士女,叠足连帷被。
弄珠疑汉曲,浮觞均洛禊。
晻晻日将暮,熙熙众皆醉。
恍入武陵源,却返尘寰世。
自是毕遨赏,始复专民事。
农耕士就学,商贩工居肆。
蜀邦生齿繁,衣食良艰匮。
三时急耕播,寸壤无遗弃。
兹焉俾暇逸,所以慰勤瘁。
上赖天子心,慎重坤维寄。
既择迩臣德,来秉诸侯瑞。
且命太史贤,出揽清澄辔。
第务广教育,孜孜布仁惠。
匪图极聚敛,规规奉邦计。
和气斯涵濡,群生皆茂遂。
乃跻富寿域,共乐升平治。
不才备属僚,罔补公家利。
荫宇幸焉依,雅声惭善继
愿比召南篇,永歌棠蔽芾(《成都文类》卷七)
论固本疏1159年3月 南宋 · 王质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七、《雪山集》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九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一曰重淮。
夫所谓重淮者何?
臣尝论之曰:有三镇然后能守河,有两淮然后能守江。
江之恃两淮,如河之恃三镇,皆所以藩篱其外而扃鐍于内。
自渡江以来,强邻悍敌相与隔藩墙而分尔汝,盖无岁而不有疆埸之警,然建康未尝聆西北金革之声,而长江未尝染西北戎马之气。
苻坚倾天下之锋而尽锐于一掷,卒阻于淝水而止。
宋文帝与佛狸相抗,彼佛狸之师非脆敌矣,冲荡飘忽,一旦而临瓜步,遂与建康相望,然逡巡退避,若不可以终日。
故臣以为晋之所以能保江左者,以两淮有以当其前;
佛狸之所以不能越瓜步者,以两淮有以邀其后。
国家渡江之初,迹未著而心未安,是故有两淮而不能守。
和亲之后,誓已定而约已明,是故有两淮而不敢守,然不能蔽淮终不可蔽江。
今沿江之屯有四:一军驻鄂州,一军驻池州,一军驻建康,一军驻镇江
平居无事,形联气接,可以当冲要而塞孔道。
一旦有急,上下数千里,聚之则不遍,散之则不多,故臣以为蔽江莫先于蔽淮。
非以为淮之果可以蔽江也,缀之于前而待之于后,则守之也固而应之也閒。
盖军旅之中,一夫被重铠,一夫被单铠,被重铠者一铠洞则一铠存,而被单铠者一铠洞则肌肤切矣。
然而今日之计,有蔽江之实而无蔽江之名,有蔽江之实则我得利,无蔽江之名则彼不惊,此不可以不熟讲也。
两浙州郡之卒亡者不捕而在者无几,是故有其籍而无其名,所以供官吏、卫府库、递邮传者举不能备数。
如是则莫若以给役之名而增州郡之卒,小州五百人,大州倍之。
今之两淮地旷人稀而郡县孤弱,是以有冒禁通之商出没乎其间,发源于江西而波流于江北,盖尝震动郡县,力不能制。
如是则莫如以禦盗之名而增巡检之土兵、尉司之弓手,小寨土兵二百人,大寨倍之,小县之弓手百人,大县倍之。
一路有几州,一州有几县,一县有几寨,诚能皆勇锐悍敏之夫,属之以戈矛弓矢之法,而示之以坐作进退之节,诱之以赏,惩之以罚,不出五年,则精兵可以所在而有。
此可谓我得其利而彼不惊者也。
陛下若以臣之言为然,则密谕两淮之计臣,可以损其馈军之数而留之以为养土兵之资,则两淮不为无用,而缓急可以缀敌,长江不为无助,而仓卒得以为备。
盖天下之事不可使庸夫处之,庸夫处之则坐安而待衅;
不可使褊夫处之,褊夫处之则张皇而生变。
惟夫缓不为庸,急不为褊,然后能收冥冥之功。
是臣之策也。
二曰重蜀。
夫所谓重蜀者何?
臣尝论之:蜀之常势非盗贼窃发、蛮夷侵扰之为可忧,而将帅专制之为可畏。
自古蜀之盗贼惟公孙述、李雄崛起于闾阎草野之中,猖狂僭窃,以干正朔。
盖其适逢大乱之世,自李宝、张忠之败,罗尚之死,而朝廷不复有一戈一戟入剑阁,纵横飘忽,听其所往而莫之限。
故此二人者前无所忌,后无所顾,得以坐成割据之势。
其馀如汉之马相、赵祇,晋之谯纵,本朝之王均、李顺,皆不旋踵而扑灭。
唐自天宝以后,蜀岁被南诏之扰,盖尝一至成都而不能居,又尝再犯而不能入,然卒以奔败而远遁。
故臣以为盗贼窃发、蛮夷侵扰不为蜀忧,何者?
主客之势然也。
今夫蜀地险阻而离隔,其人柔忍而朴厚。
惟其地险阻而离隔,虽有盗贼卒起于其间,而首尾肘腋不能以相应,故其心摇。
蛮夷无故而深入,则断续先后不能以相入,故其势孤。
心摇者易散,势孤者难立,可以为一时之扰,而不可为久远之患。
至于柔忍朴厚之人,呼之则来,招之则应,有奸雄桀勇之夫而专制乎其上,浸淫渐渍,久而必至于为害。
故唐之崔宁、韦皋,皆积屡岁之久,遂拥兵擅利,以抗朝廷。
梁之王建后唐孟知祥,亦皆先恢拓其腹心,而长养其羽翼,一旦反目,而从容谈笑,坐得数千里之地。
小而为崔、韦,大而为王、孟,久而制蜀,未有不然者。
此臣之所以为今日之虑也。
今之制蜀者,其初始有一时之功,栽培涵养,而遂有不可拔之势,兄弟之相承,支党之相联,吏之奉承其风旨,民之习熟其名字也,盖已久矣。
夫平居无事,彼犹肯以虚名奉我,我得以虚名役彼,彼不幸有摇足之变,则虚名有不可施而实祸将生。
盖臣以为杜鸿渐择其所畏,假之以兵而布之列郡,以扼其势而制其奸;
安重诲京师之兵,扼蜀之腹心,以幸其有所惮而不敢动,而不知圉虎豹于一闲,跳跄奋齧,乃所以趣其斗,拟刃于人胸,手足不疾应者,未之有也。
鸿渐之策是圉虎豹于一闲,而重诲之策则拟刃于其胸也,故二策之在今日,皆有所不可行,何者?
将以销变而反以生变,非朝廷之利也。
臣愚以为镇静而不惊,宽缓而不迫,久远而有利者,莫若厚恤二川之民,于常赋之外时有所蠲除其征需,于常佣之外时有所宽简其力役。
间遣使者发德音,下明诏、丁宁委曲,为之训辞,而深恤其疾苦。
盖朝廷之待巴蜀必有以大过于江淮闽浙湖广之民,而后有以大慰巴蜀之心,使其常有不能忘朝廷之心,则缓急之际,斯有不忍负朝廷之意。
夫如是,则将帅能有兵而不能有民,有兵而不能有民,则可以为患而不可为大患。
今两川之民外资边屯,内供朝廷,以臣度之,盖必有重困者。
而不收,恐为专制者资耳。
永怀庙磨崖碑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六、《跨鳌集》卷二九
乡之贡士王由与予弟斤荐以书来,言朱使君东汉时人,为巴郡,隐唱车山,死千馀年矣。
今初遭尧仁漏无垠之泽,覃及人鬼,因民之心,号祠永怀
神既拜赐荣耀,而又祠貌更新,非夙昔比。
惟是古史亡传,后人无文,独贞元之十四年平泉王宽记修祠之因。
逆数甲子,三百十七年矣。
其语平平,愿得数字,大书深镵为耐久事,等磨崖以待。
某诺之五年,多难不果。
念昔未仕时,一再礼神。
神祠居山巅,巨石磈礌,若屋若潮,若鲸鲵,若两观。
木老地秀,气象悽清,过者毕肃,虽暑而寒。
仁寿广都平泉三邑之人趋祠下,道里适均,四方牲牢日至,伐鼓坎坎。
而三邑之奉居多使君庇护,亦私仁厚于三邑之人。
盖雨旸时若,时虫不犯稼,疠不入境,无天灾,屡丰年,然后三邑之人得以富,得以寿,得以康宁。
春秋答神,惟恐粢盛不洁,羊豕不腯,币帛不腆,神弗肯燕享。
岁复迎神幸其邑,旌旗亘野,萧吹钲鼓沸路,云竿、角觚、鱼龙曼衍之戏,杂陈于前,比其送如初。
或时雷殷殷起岩窦,少女习习生木杪,云骎骎出殿坳,人以是知飞廉为之清尘,冥师为之洒道矣,风马龙軿,戒严以发也。
三邑之人歌舞欢呼,对神之休,祭已合社饮福受胙以去。
予尝谓人曰:使君巴中守时,未必有此乐也。
昔人事之未必如此之盛也。
蜀自玄德、仲隽割据,南蛮侵扰,崔旰、郭英乂、刘辟、陈敬暄等纵放,王衍、孟知祥僭伪,兵火萧条。
当时灵场,饥鼯昼出,宫寝欹仆,草封重台,雨剥像偶,巫觋守者有菜色。
敢问使君丁兹时,意味与今日孰愈?
治世典章,固已详备,化国日晷,由来舒长。
神其率万灵扶掖宗社,以亿万斯年阴报天子,则神长有此乐也。
年月日记。
北齐勘书图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仆顷岁尝见此图别本,虽未见画者主名,特观其人物衣冠华虏相杂,意后魏、北齐间人作。
及在洛,见王氏本题云《北齐勘书图》,又见宋公次道书,始知为杨子华画。
其所写人,如邢子才、魏收辈,岂在其间乎?
宜其模矩乃尔。
今观此本,益知北土人物明甚,则知子华之迹为无疑。
阎令子华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踰。
今详其迹,信然。
第它本尚馀两榻,有启轴隐几而仰观者,有执卷支如意而沈思者数辈。
盖当时画此,弗但一通也。
匡乂《资暇》谓托始于唐崔宁,今北齐画图已有之,则知未必始自唐世。
亦犹萧梁已有紫囊盛笏,而唐史谓始于张九龄者同也。
观者宜审定之。
政和丁酉岁八月五日武阳黄某长孺父于楚州衮华堂观。
杜子美诗笔次序辨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东观馀论》卷上、《永乐大典》卷九○五
董君新序称为《淑妃皇父碑》在开元二十三年,最少作也。
予案是年才二十四岁,宜为少作,然案碑文,妃卒、葬皆在二十年,然此碑乃其子婿郑潜耀令作,未必在是年。
碑末云:「甫忝郑庄宾客,游窦主之园林。
以白头之嵇、阮,岂独步于崔、蔡?
野老何知,斯文见托」。
若其葬年所作,岂得序称「白头嵇、阮」与「野老何知」哉?
又其铭曰:「日居月诸,丘垄荆杞。
列树拱矣,丰碑缺然」。
则其立碑盖在葬后六年,非年二十四、当开元二十三年皇父葬时所作也。
盖董君不考立碑年,但考其葬年,故误尔。
董君新序称:永泰元年严武移山南,崔旰乱,避秦川,定后还成都,即浮江东,欲适吴楚。
案武卒于成都,故有《哭严仆射》诗,则未尝移镇山南也。
又有《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当在未再尹成都之前,非崔旰乱之后。
此二事舛讹。
又至鄜迎家,后收京,扈从还长安
董于归鄜,便言移华州,漏还京一节。
王原叔集杜诗,古诗与章梓州诗及游惠义寺等,皆初尹之前,律诗则在初尹之后,二者必有一误。
王序归朝廷,浮游左蜀,往来非一,则律诗所是也,古诗《田父美严中丞》一篇次序误矣。
原叔以召补京兆功曹不赴,欲如荆楚,在严公初尹前,非是。
盖律诗《寄巴州》,注云时功曹,在东川,在初尹之后,故误也。
政和四年八月十六日,观杜集二,因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