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东征歌 隋 · 王通
 押微韵
文中子世家曰:隋仁寿三年文中子西游长安。见文帝。奏太平十有二策。帝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赋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徵之。不至。
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
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
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乐府作将。)身西飞(○《乐府诗集》八十六。《诗纪》百二十一。)
文中子颜子援琴歌 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十一部
文中子世家曰:大业元年。乃续诗书。正礼乐。修玄经。赞易道。盖有事于述者。九年而六经大就。大业十三年文中子有疾。召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孔子之命而登吾阶。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云云。此殆夫子使召我也。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
礼乐既正。诗书既成。
赞明易道。聿修玄经。
归休乎。何必永厥龄(《全唐文》百三十五引杜淹文中子世家。)
文中子世家 隋末唐初 · 杜淹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文中子王氏讳通
字仲淹。其先汉徵君霸。
絜身不仕。高尚镇天下。
十八代祖殷。仕至云中太守。
以贤良称。肇家于祁。
以春秋周易训授乡里。为子孙资
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
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
九代祖宇。仕悯怀之难。
东迁焉。宇生罕。
罕生秀。皆以文学显。
秀生二子。长曰元谟。
次曰元则。元谟以武略升。
元则以儒术进。元则字彦法
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太仆国子博士
以兄用武进。常叹曰。
先君所宝者礼乐。先师不学者军旅。
兄何为哉。遂究心道德。
博考经籍。以为功业不可以小成也。
故卒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处也。
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
江左号为王先生。受其道者王先生业。
于是始称儒门。世济厥美矣。
先生江州府君焕。焕生虬。
虬始北仕太和中并州刺史
创家临河汾。惟曰晋阳穆公
穆公生同州刺史彦。惟曰同州府
济州刺史杰。惟曰安康献公
安康献公铜川府君讳隆
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
幽识远悟。非礼不动。
先生之业。所在教授
门徒常千馀人。隋开皇初
国子博士待诏龙门。时国家新有揖让之事。
方以恭俭定天下。天子常从容谓府君曰。
朕何如主也。府君曰。
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
发号施令。不尽稽古。
虽负之姿。终以不学为累。
帝默然曰。先生朕之陆贾也。
何以教朕。府君承诏。
著兴衰要论七篇。每奏。
帝辄称善。然未甚达也。
府君始求出。补乐昌
寻转猗氏。后迁铜川
所在著称。吏人敬爱。
秩满退归。遂不仕。
开皇四年文中子
铜川府君筮之。遇坤之师。
献兆于安康献公。公愀然作色曰。
素王之卦也。何为而来。
地二化为天一。上德而居下位。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虽有君德。非其时也。
是孙也。必能天下之志。
而道不行。天所命也。
遂名之曰开皇九年
江东始平铜川府君叹曰。
吾视王道。未有叙也。
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于侧。
始十岁矣。有忧色。
铜川府君曰。小子。
汝知之乎。文中子曰。
尝闻之夫子曰。古之为邦。
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
四海常一统也。后之为邦。
行苟且之政。故魏晋以下数百年。
九州无定主也。夫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一彼一此。
何常之有。夫子之叹。
盖忧皇纲之不振。生人劳于聚敛。
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之曰。
其然乎。遂告以元经之事。
文中子再拜受之。十八年春正月
铜川府君晏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
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
铜川府君曰。尔来。
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义。师居一焉。
道丧巳来。斯废久矣。
然亦何常之有。小子勉旃。
翔而后集。文中子曰。
请从此行。于是始有四方之志矣。
盖受书春秋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琠。
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
考三易之义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
其精志如此。仁寿三年
文中子盖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
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
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
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
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
天以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
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
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
歌曰。我思国家兮。
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
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
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
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
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
劳身西飞。文帝闻而伤之。
再徵之。不至。
四年文帝崩。大业元年一徵。
又不至。辞以疾。
谓所亲曰。我周人也。
家本于祁。永嘉之乱。
东迁焉。高祖穆公
始仕于魏。魏周之际。
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锡之地。
始家于河汾。故有坟陇。
于兹四代矣。兹土也。
其人忧深思远。乃有陶唐氏之遗风焉。
先君之所怀也。且有先人之敝庐在焉。
家本俭约。茅檐土阶。
蕞如也。以避风雨。
道之不行。则知之矣。
舍此欲安之乎。不如退而志其道。
定居万春乡之甘泽里。乃续诗书。
正礼乐。修元经。
赞易道。盖有事于述者九年。
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
河南董恒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
其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将千馀人。
故隋道衰。而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之閒。
雍雍如也。大业十年
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
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
并不至。十三年。
江都难作。而文中子有疾。
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孔子之命而登吾阶。
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
礼乐既正。诗书既成。
赞明易道。聿修元经。
归休乎何必永厥龄。此殆夫子使召我也。
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
门人薛收姚义等数百人共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
仲尼以来。未之有也。
礼云。男生有字。
昭德也。死有谥。
以易名也。夫子当天下乱。
昭王不兴。莫能宗之。
故退而删诗书。正礼乐。
修元经。缵易道。
圣人之大旨明矣。天下之能事毕矣。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易曰。黄裳元吉
文在中也。请谥曰文中子
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礼毕。悉以文中子之书还于王氏。
盖礼论二十五篇。列为十卷。
乐论二十篇。列为十卷。
续书一百五十篇。列为二十五卷。
续诗三百六十篇。列为十卷。
元经五十篇。列为十五卷。
赞易七十篇。列为十卷。
并未及行于时。遭代丧乱。
盗贼奔突。先夫人用藏其书于竹笥。
扶老携幼。东西南北。
未尝离身焉。大唐武德四年
天下大定。先夫人得返于故居。
复以书授于其弟凝。文中子二子。
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王绩 隋末唐初 · 陈叔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贤弟千牛及家人典琴至。频辱芳翰。
索下官所撰隋纪。虽承厚眷。
懑然自失。诚恐持郤克之质。
邯郸之墟。奏曹郐之音。
历茎英之肆。所以迟回牍。
伏念旬时。辄揆短怀。
仰违前命。今奉来札。
诲责逾深。既以骄鄙相诃。
又以缄縢致诮。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正当要使必致耳。
了不知贤兄芮城有隋书之作。足下既图继就。
须有考寻。谨依高旨。
缮录驰送。然仆虽不佞。
颇闻君子之论矣。尝以谓为国以礼。
君举必书。故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言者申立德立功之意也。
事者叙立德立功之迹也。所以明劝沮。
所以别是非。自非可以关社稷之安危。
涉天人之兴废。古之君子。
何尝取诸。褒贬之作。
有由然也。自微言泯绝。
大义乖坠。三代之教。
乱于甲兵。六经之术。
灭于煨烬。君人者。
尚空名以夸六合。史官者。
贵虚饰以佞一时。下及马迁。
爰逮班固。咸有述作。
庶几圣贤。其于斟酌典谟。
表章微绝。曾不能触其藩篱者也。
魏晋之际。夫何足云。
中原板荡。史道息矣。
然国于天地。有与立焉。
苟能宅郊禋。建社稷。
师长。抚黎元。
虽复五裂山河。三分躔次。
规模典式。岂徒然哉。
是贤兄文中子知其若此也。恐后之笔削。
陷于繁碎。宏纲正典。
暗而不宣。乃兴元经。
以定真统。盖获麟之事。
夫何足以知之。叔达亡国之馀。
幸赖前烈。有隋之末。
滥尸贵郡。因沾善诱。
颇识大方。至若梁魏周齐之閒。
耳目耆旧所接。风流人物
名实可知。衣冠道义。
讴谣尚在。顷者皇建其极。
君子道亨。凭藉时来。
妄叨近侍。庙堂多暇。
典坟自娱。览后魏周齐之纪传。
考下官之所闻见。曾不喜怒随意。
曲直任情。叙致浮杂。
褒贬阿党。述时望者。
以爵禄为荣谈。陈国纪者。
狙谲为能事。至于密会王道。
潜济生人。既昧于知音。
咸寝而不记。贪叙写其祖父冠冕。
子嗣婚姻。以为谱牒之證耳。
岂不痛哉。风俗之坏。
一至于此。虽人伦王化。
备列元经。而恢谈硕议。
或不可舍。是以薛记室及贤兄芮城
常悲魏周之史。各著春秋。
近更研览。真良史焉。
古人云。过高唐者。
王豹之讴。游睢涣者。
学藻绘之功。窃惟隋氏之王。
三十六年。成败否泰。
目所亲睹。诚惧后之作者。
复习向时之弊焉。故聊因掌壶之暇。
著隋纪二十卷。骋辞流离。
则愧于心矣。书事要。
则尝有志焉。孔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附之于行事。
傥近是乎。谨恃畴眷。
以尘清览。当积兼金。
以购黜窜耳。又恐足下纪传之作。
须备异闻。今更附王冑大业起居注往。
北山641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吾周人也。本家于祁。永嘉之际。扈从江左。地实儒素。人多高烈。穆公感建元之耻。归于洛阳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始则晋阳之开国。终乃安康之受田。坟陇寓居。倏焉五叶。成荫。俄将百年。南山故情。老而弥笃。东陂馀业。悠哉自宁。酒瓮多于步兵田广彭泽皇甫谧之心事。陇亩终焉。仲长统之规模。园林幸足。独居南渚。时游北山。聊度日以为娱。忽经年而忘返。西穷马谷。北达牛溪。丘壑依然。风烟满目。孙登默坐。对而无言。王霸幽居。与妻孥而共去。窗临水石。砌绕松篁。类田园之去来。亦已久矣。望山林之故道。何其悠哉。诗者志之所之。赋者诗之流也。式抽短思。即为赋云。
天道悠悠。
人生若浮。
古来贤圣。
皆成去留。
八眉四乳。
龙颜凤头。
殷忧一世。
零落千秋。
暂时南面。
相将北游。
玉殿金舆之大业。
郊天祀地之洪休。
荣深责重。
乐不供愁。
何况数十年之将相
五百里之公侯。
兢兢业业。
长思长忧。
昔怪燕昭汉武
今识图仙之有由。
人谁不愿。
直是难求。
鼎湖而欲信。
怪桥山之遽修。
玉台金阙。
大海水之中流。
瑶林碧树。
昆崙山之上头。
不得轻飞如石燕。
终是徒劳乘土牛。
已矣哉。
世事自此而可见。
又何为乎惘惘。
弃卜筮而不占
余将纵心而长往。
任物孤游。
遗情直上。
觉老释之言繁。
文宣之技痒。
彼事业之迁斥。
岂明神之宰掌。
物无往而咸章(一作物无待而成章)
生有资而必养。
嗟大道之泯没。
见人情之委枉。
礼费日于千仪。
易劳心于万象。
审机事之不息。
知浇源之寖长。
鸟何事而撄罗。
鱼何为而在网。
生物诡隔。
精灵惚恍。
庄周三月而不朝。
瞿昙六年而遐想。
有是夫。
况吾之不如先达乎。
请息交而自逸。
聊习静而为娱。
遂披林樾。
进陟㩻䧢。
连峰杂起。
复嶂环纡
历丹危而寻绝径。
攀翠险而觅修涂。
耸飞情于霞道。
振逸想于烟衢。
重林合沓以齐列。
崩崖磊砢而相扶。
睹森沉于绝涧。
视晃朗于高嵎。
自谓搏风飙而出埃瓂。
邈若朝元宫而谒紫都。
碧峦之下。
清溪之曲。
望隐隐而才通。
听微微而不属。
眷然引领。
兹焉顿足。
步拥石而邅回。
视横烟而断续。
曳紫。
寒苔布绿。
洞里窥书。
岩边对局。
髣髴灵踪。
依稀仙躅。
灶何代而销金。
杯何年而溜玉。
石室幽蔼。
沙场照烛。
落落而风回。
苍苍而露溽。
月未侧而先阴。
霞方升而已旭。
喜方外之浩荡。
叹人閒之窘束。
况乃幽谷藏真。
傍无四邻。
紫房半掩。
元坛尚新。
逢阆风之逸客。
值蓬莱之故人。
忽据梧而策杖。
披裘负薪
荷衣薜带
藜杖葛巾。
出芝田而计亩。
入桃源而问津。
昆山若砺。
渤澥扬尘。
碧柰而何日。
种琼瓜而几
自然诡异。
非徒隐沦。
乃有上元仙骨。
太清神手。
走电奔雷。
耘空莳朽。
河閒之业不齐贯。
淮南之术无虚受。
咒动南箕。
符回北斗。
偓佺赠药。
麻姑送酒。
青龙就食于甲辰
元牛自拘于乙丑
永怀世事。
天长地久
顾瞻流俗。
红颜白首。
傥千岁之可营。
亦何为而自轻。
昔时君子。
曾闻上征。
忽逢真客。
试问仙经。
谈九华之易就。
叙三英之可成。
丹炉而调石髓。
裛翠釜而出金精。
珠流玉结。
雪耀霜明。
咸谓刀圭暂进。
足使云车下迎。
纷吾人之狭见。
搅偫疑而自拂。
使投足而咸安
亦何为乎此物。
赤城与元圃。
岂凭虚而搆窟。
但水月之非真。
譬声色之无佛。
过矣刘向
吁嗟葛洪
指期系影。
依方捕风。
谁能离世。
何处逃空。
假使游八洞之金室。
坐三清之玉宫。
长怀企羡。
岂出樊笼。
徒劳海上。
何事云中。
昔日蒋元诩三径
陶渊明五柳
君平坐卜于市门。
子真躬耕谷口
或托闾闬。
潜山薮。
咸遂性而同乐。
岂违方而别守。
余亦无求。
斯焉独游。
属天下之无事。
遇山中之可留。
聊将度日。
忽已经秋。
菊花两岸。
松声一邱。
不能役心而守道。
故将委运而乘流。
伊林涧之虚受。
固樵隐之俱托。
逢故客于中溪。
遇还童于绝壑。
云峰龟甲而重聚。
霞壁龙鳞而结络。
水出浦而潺潺。
雾含川而漠漠。
是忻是赏。
爰游爰豫。
结萝幌而迎宵。
茅轩而待曙。
尔其杂树相纠。
长条交茹。
叶动猿来。
花惊鸟去。
公子之殊赏。
谈王孙之远虑。
山水幽寻。
风云路深。
兰窗左辟。
菌阁斜临。
石当阶而虎踞
泉度牖而龙吟。
月照南浦
烟生北林。
阅丘壑之新趣。
纵江湖之旧心。
道集吾室。
风吹我襟。
松花柏叶之醇酎。
凤翮龙唇之素琴。
白牛溪里。
峰峦四峙。
信兹山之奥域。
昔吾兄之所止。
许由避地。
张超成市。
察俗删诗。
依经正史
康成负笈而相继。
根矩抠衣而未已。
组带青衿。
锵锵儗儗。
阶庭礼乐。
生徒梓。
山似尼邱。
泉疑洙泗(吾兄通字仲淹生于隋末守道不仕大业中隐于此溪续孔子六经近百馀卷门人弟子相趋成市故溪今号王孔子之溪也)
忽焉四散。
于今二纪。
地犹如昨。
人多已矣。
念昔日之良游。
忆当时之君子。
佩兰荫
诛茅席芷。
树即环林。
门成阙里。
仲由之正色。
庄周之言理(此溪之集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元中山贾琼河南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馀人称为俊颖而姚义多慷慨同侪方之仲由薛收以理达称方庄周薛寔妙言理也)
触石横肱。
逢流洗耳。
取乐经籍。
忘怀忧喜。
时挟策而驱羊。
或投竿而钓鲤。
何图一旦。
邈成千纪。
木坏山颓。
舟移谷徙。
北冈之上。
东岩之前。
讲堂犹在。
碑石宛然。
想问道于中室。
忆横经于下筵。
坛场草树。
院宇风烟。
昔文中之僻处。
谅遭时之丧乱。
局逸步而须时。
蓄奇声而待旦。
旅人小吉。
明夷大难。
建功则鸣凤不闻。
修书则获麟为断。
惜矣吾兄。
遭时不平。
殁身之后。
天下文明。
坐门人于廊庙。
瘗夫子于佳城。
死而可作。
何时复生。
式瞻虚馆。
载步前楹。
眷眷长想。
悠悠我情。
俎豆衣冠之旧地。
金石丝竹之馀声。
没而不朽。
知何所营(吾兄仲淹大业十三年卒于乡馆时年三十三门人谥为文中子及皇家受命门人多至公辅而文中之道不行于时余因游此溪周览故迹盖伤高贤之不遇也)
临故墟而掩抑。
指归途而叹惜。
往往溪横。
时时路塞。
忽登崇岫。
依然旧识。
地迥心遥。
山高视直。
望烟火于桑梓。
辨沟塍于乡国。
斜临姑射之西。
正是汾河之北。
怅矣怀抱。
悠哉川域。
忆昔过庭。
童颜稚龄
何赏不极。
何游不经。
弄春风于涧户。
咏秋月于山扃。
北窗照雪。
南轩聚萤
䌽衣扇枕
缁布问经。
何斯乐之易失。
倏衔哀而茹恤。
天未悔祸。
遭家不秩。
子敬先亡。
公明早卒。
余自此而浩荡。
又逢时之不仁。
天地遂闭。
云雷渐屯。
与沮溺而同趣。
而隐身。
幸收元吉。
坐偶昌辰。
北海之嘉遁。
南山之不臣。
养拙辞官。
含和保真。
岂若冯敬通之诽世。
赵元淑之尤人。
殷忧耻贱。
憔悴伤贫。
操井臼而无乐。
历山河而苦辛。
岂如我家生事。
都卢弃置。
不念当归。
宁图远志。
坐青山而非隐。
游碧潭而已喜。
旧知山里绝尘埃。
登高日暮心悠哉。
子平一去何时返。
仲叔长游遂不来。
幽兰独夜之琴曲。
桂树淩晨之酒杯。
丘园散诞。
窟室徘徊。
坐等枯木。
心如死灰
亦有山羞野馔
兰浆木麨。
叶煎羹。
松根溜醥。
既采药而为食。
谅随情而不矫。
负锸前。
腰镰岁杪
草渐密而饶兽。
树弥深而足鸟。
地寂寞而森沉。
路纵横而窈窕。
野亭鹤唳。
山梁雉鷕。
远游之所。
幽栖之次。
或抱犊而新来。
乍闻鸡而始至。
藋畦一两。
茅斋数四。
山为险而无人。
岭时平而有地。
石菌抽叶。
金芝吐穗
镜厌山精。
刀驱木魅。
泉绕砌而鱼跃。
树横窗而鸟萃。
天网何宽。
人生岂难。
饮河知足。
巢林必安。
亦何荣于拾紫
亦何羡于还丹。
红藜促节之杖。
绿箨斑文之冠。
野餐二簋。
园蔬一盘。
阮籍而长啸。
刘伶而甚欢。
晓入柴户。
暮归药栏。
老莱地僻。
邹生谷寒。
杨柳则条垂锻沼。
杏树则花飞坐坛。
赋成鼓吹。
诗如弹丸。
携始睟之鸣鹤。
对新婚之伯鸾
我有怀抱。
萧然自保。
古人则难与同归。
纷吾则此焉将老。
涧溪沼沚之蘋艾。
邱陵阪隰之桑枣。
接果移棠。
栽苗散
不藏无用之器。
不爱非常之宝。
抵玉惊禽。
挥金薙草。
接朋友于杯桉。
弄儿童于襁褓。
乐山泽之浮游。
笑江潭之枯槁。
戒非佞佛。
斋非媚道。
无誉无功
形骸自空。
坐成老圃。
居然下农。
身与世而相弃。
赏随山而不穷。
披衣灶北。
逐食墙东。
傥有白头四皓
庞眉八公。
小童乘日。
仙人驭风
乡老则杖头安鸟。
邦君则车边画熊
心期闇合。
道术潜同。
解来相访。
愚公谷中。
负笭者传618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昔者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溪。
弟子捧书北面。
环堂成列。
讲罢。
程生薛生退省于松下。
语及周易。
薛生叹曰。
不及伏羲氏乎。
何词之多也。
俄而有负笭者皤皤然。
委担而息曰。
吾子何叹也。
薛生曰。
叟何为者。
而徵吾叹。
负笭者曰。
夫丽朱者丹。
附墨者黑。
盖累渐而得之也。
今吾子所服者道。
而犹有叹。
是六腑五脏不能无受也。
吾是以问。
薛生曰。
收闻之师。
易者道之蕴也。
伏羲氏画八卦。
文王系之。
不逮省久矣。
以为文王病也。
吾是以叹。
负笭者曰。
文王焉病。
伏羲氏病甚者也。
昔者伏羲氏之未画卦也。
三才其不立乎。
四序其不行乎。
百物其不生乎。
万象其不森乎。
何营营乎而费画也。
伏羲氏泄道之密。
漏神之机。
分张太和。
磔裂元气。
使天下之智者。
诡道迸出。
曰我善言象。
而识物情。
阴阳相摩。
远近相取。
作为刚柔异同之说。
以骇人志。
于是智者不知。
而太朴散矣。
伏羲氏始兆乱者也。
安得羸叹而嗟文王乎。
负其笭而行。
追而问之居与姓名。
不答而去。
文中子闻之曰。
隐者也。
仲长先生618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先生讳子光字不曜
自云洛阳人也。往来河东
佣力自给。无室庐。
绝妻子。开皇末
始结庵河渚閒。以息身焉。
十馀年卖药为业。人莫知之也。
汾阴侯生以筮著。因游河渚。
一睹而伏。曰。
东方朔管辂不如也。由是显重。
守令至者皆亲谒。先生辞以瘖疾。
未尝交语。著独游颂及河渚先生传以自喻。
识者有以知其悬解也。人有请道者
则书老易二字示之。弹琴饵药。
以终其世。文中子比之虞仲夷逸
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 隋末唐初 · 薛收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盖闻运无常宁
治穷则乱。
教不终废。
人存则阐。
故曰天下有道。
制作归乎帝王
斯文或坠。
财成寄乎明哲。
才之不可以巳。
其在兹乎。
周道竭而孔子兴。
隋风丧而夫子出。
五常为之式序。
三纲为之无昧。
道冲而用。
故无德而名。
功足化成。
故匪爵而重。
于稽其类。
其生物之匠乎。
夫子讳通
字仲淹
姓王氏
太原人
高祖晋阳穆公自齐归魏。
始家龙门焉。
若乃门风祖业之旧。
鸿儒积德之冑。
事贲家谍。
名昭国史。
今可得而略之。
粤若夫子。
洪惟命世。
尽象纬之秀。
钟山川之灵。
爰在孺年。
素尚天启。
亦既从学。
家声日茂。
伟容貌。
肃风神。
以孝悌为心极。
以人伦为巳任。
步中规矩。
响谐音律。
术无远而不穷。
理无微而不诣。
故夫要道之本。
中和之节。
九畴六艺之能事。
元亨利贞之至美。
悉备之矣。
岂惟行为世范。
言成士则而巳哉。
十八举本州秀才
射策高第。
十九除蜀州司户
辞不就列。
大业伊始。
君子道消。
达人远观。
潜机独晓。
步烟岭。
卧云溪。
轩冕莫得而干。
罗网莫得而迨。
时年二十二矣。
以为卷怀不可以垂训。
乃立则以开物。
显言不可以避患。
故托古以明义
怀雅颂以濡足。
览繁文而援手。
乃续诗书。
正礼乐。
修元经。
赞易象。
道胜之韵。
先达所推。
虚往之集。
于斯为盛。
渊源所渐。
著录踰于三千。
堂奥所容。
达者几乎七十。
两加太学博士
一加著作郎
夫子绝宦久矣。
竟不起矣。
朝端□声节天下闻其风采。
先君内史屈父党之尊。
杨公仆射忘大臣之贵。
汉侯三请而不觌。
尚书四召而不起。
盛德大业。
至矣哉。
道风扇而方远。
元猷陟而逾密。
可以比姑射于尼岫。
拟河汾于洙泗矣。
夫教思之宗。
圣达之节。
形气之域。
古今同尽。
六经既就。
一德时成。
拂衣启手。
其天意乎。
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
遘疾终于万春乡甘泽里第。
春秋三十二。
呜呼哀哉。
天不憖遗。
吾将安仰。
其年八月
迁窀穸于汾水之北原。
棺木衣衾。
以从中制。
不封不树。
是遵上古。
门人考行。
谥曰文中子
礼也。
收学不至谷。
行无异能。
奉高迹于绝尘。
期深契于终古。
义极师友。
恩兼亲故。
遭世道之衰微。
属衣冠之板荡。
将以肆力王事。
思存
不获躬守孔茔。
自同游夏。
攀昊苍而不达。
俯元堂而巳隔。
敢扬徽烈。
而作铭曰。
两仪既位。
三才式甄。
器象虽显。
神机未筌。
匪圣孰作。
匪明孰传。
文王逝矣。
孔子出焉。
显允经籍。
作为邦纪。
天之未丧。
载诞夫子。
奄有偫言。
遂荒精理。
百氏衔璧。
九流齐轨。
潜龙勿用。
鸣鹤在阴。
我有宏德。
人灵是钦。
抠衣递进。
鼓箧相寻。
七十成列。
三千若林。
焕乎经济。
冲乎典则。
教思风行。
徽猷允塞。
庶几克飨。
匡此王国。
如何不祐。
歼我明德。
呜呼丧乱。
胡及我长。
呜呼哲人。
胡弃我往。
王室方厉。
帝邦无象。
梁木斯坏。
苍生奚仰。
绸练既设。
披崇既张。
野寒川旷。
泉深路长。
盛德无没。
嘉言孔彰。
永为洪范。
于何不臧。
东皋子陈尚书书略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东皋先生讳绩字无功
文中子之季弟也。弃官不仕。
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贞观初仲父太原府君为监察御史
侯君集。事连长孙太尉
由是获罪。时杜淹御史大夫
密奏仲父直言非辜。于是太尉与杜公有隙。
而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季父与陈尚书叔达相善。
陈公方撰隋史。季父持文中子世家与陈公编之。
陈公亦避太尉之权。藏而未出。
重重作书遗季父。深言勤恳。
季父答书。其略曰。
亡兄昔与诸公游。其言皇王之道至矣。
仆与仲兄侍侧。颇闻大义。
亡兄曰。吾周之后也。
世习礼乐。子孙当遇王者。
得申其道。则儒业不坠。
其天乎。其天乎。
魏文公对曰。夫子有后矣。
天将启之。徵也傥逢明王。
愿翼其道。无敢忘之。
及仲兄出胡苏杜大夫尝于上前言其朴忠。
太尉闻之怒。而魏公适入奏事。
太尉。魏公曰。
君集之事果虚耶。御史当反其坐。
果实耶。太尉何疑焉。
于是意稍解。然杜与仲父抗志不屈。
魏公亦退朝默然。其后君集果诛。
且吾家岂不幸而多言见穷乎。抑天实未启其道乎。
仆今耕于野有年矣。无一言以裨于时。
无一势以托其迹。没齿东皋。
醉醒自适而已。然念先文中之述作。
门人传受。升堂者半在廊庙。
续经及中说。未及讲求而行。
嗟乎。足下知心者。
顾仆何为哉。愿记亡兄之言。
庶几不坠足矣。谨录世家寄去。
馀在福郊面悉其意。幸甚幸甚。
王氏家书杂录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太原府讳凝
字叔恬
文中子亚弟也。
贞观初
君子道亨。
我先君门人。
布在廊庙。
将播厥师训。
施于王道。
遂求其书于仲父
仲父以编未就。
不之出。
故六经之义。
代莫得闻。
仲父释褐为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杜淹仲父曰。
子圣贤之弟也。
有异闻乎。
仲父曰。
凝忝同气。
昔二兄讲道河汾。
亦尝预于斯。
然六经之外。
无所闻也。
曰。
昔门人咸有记焉。
薛收姚义缀而名之。
曰中说。
兹书天下之昌言也。
微而显。
曲而当。
旁贯大义。
宏阐教源。
门人请问之端。
文中行事之迹。
则备矣。
子盍求诸家。
仲父曰。
凝以丧乱已来。
未遑及也。
退而求之。
得中说一百馀纸。
大抵杂记。
不著篇目。
首卷及序。
则蠹绝磨灭。
未能诠次。
仲父出为胡苏
叹曰。
文中子之教。
不可不宣也。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
乃解印而归。
大考六经之目。
而缮录焉。
礼论乐论。
各亡其五篇。
续诗续书。
各亡小序。
惟元经赞易具存焉。
得六百六十五篇。
勒成七十五卷。
分为六部
号曰王氏六经
仲父谓诸子曰。
大哉兄之述也。
以言乎皇纲帝道。
则大明矣。
以言乎天地之间。
则无不至焉。
自春秋以来。
未有若斯之述也。
又谓门人曰。
不可使文中之后不达于兹也。
乃召诸子而授焉。
贞观十六年
余二十一岁。
受六经之义。
三年。
大略。
呜乎。
小子何足以知之。
而有志焉。
十九年。
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
又以中说授余曰。
先兄之绪言也。
余再拜。
曰。
中说之为教也。
务约致深。
言寡理大。
其比方论语之记乎。
孺子奉之。
无使失坠。
余因而辨类分宗。
编为十篇。
勒成十卷。
其门人弟子姓氏本末
访诸纪牒。
列于外传。
以备宗本焉。
且六经中说。
于以观先君之事业。
建义明道。
垂则立训。
知文中之所为者。
其天乎。
年序寖远。
朝廷事异。
同志沦殂。
帝阍攸邈。
文中子之教。
抑而未行。
吁可悲哉。
空传子孙。
以为素业云尔。
时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
唐太宗论礼乐事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太宗龙飞。宇内乐业。
文中子之教。未行于时。
后进君子。鲜克知之。
贞观中魏文公有疾。
仲父太原府问候焉。留宿宴语。
中夜而叹。太原府曰。
何叹也。魏公曰。
大业之际。徵也尝与诸贤侍。
文中子谓徵及杜房等曰。先辈虽聪明特达。
然非董薛程仇之比。虽逢明王。
必愧礼乐。徵于时有不平之色。
文中子笑曰。久久临事。
当自知之。及贞观之始。
诸贤皆亡。而徵也房李温杜。
获攀龙鳞。朝廷大议。
未尝不参预焉。上临轩。
谓偫臣曰。朕自处藩邸。
及当宸极。卿等每进谏正色。
咸云嘉言良策。患人主不行。
若行之。则三皇不足四。
五帝不足六。朕诚虚薄。
然独断亦审矣。虽德非徇齐。
明谢浚哲。至于闻义则服。
庶几乎古人矣。诸公若有长久之策。
一一陈之。无有所隐。
房杜等奉诏舞蹈。赞扬帝德。
上曰止。引偫公内宴。
酒方行。上曰。
设法施化。贵在经久。
秦汉已下。不足袭也。
三代损益。何者为当。
卿等悉心以对。不患不行。
是时偫公无敢对者。徵在下坐。
为房杜所目。因越席而对曰。
夏殷之礼。既不可详。
忠敬之化。空闻其说。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礼公旦所裁。诗书仲尼所述。
虽纲纪颓缺。而节制具焉。
荀孟陈之于前。董贾伸之于后。
遗谈馀义。可举而行。
若陛下重张皇坟。更造帝典。
则非驽劣所能议及也。若择前代宪章。
发明王道。则臣请以周典。
唯所施行。上大悦。
翌日。又房及徵俱入。
上曰。朕昨夜读周礼。
真圣作也。首篇云。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以为人极。诚哉深乎。
良久。谓徵曰。
朕思之。不井田。
不封建。不肉刑。
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
大易之义。随时顺人。
周任有言。陈力就列。
若能一一行之。诚朕所愿。
如或不及。强希大道。
画虎不成。为将来所笑。
公等可尽虑之。因诏宿中书省
会议数日。卒不能定。
而徵寻请退。上虽不复扬言。
而闲宴之次。谓徵曰。
礼坏乐崩。朕甚悯之。
汉章帝眷眷于张纯。今朕急急于卿等。
有志不就。古人攸悲。
徵跪奏曰。非陛下不能行。
盖臣等无素业尔。何愧如之。
然汉文以清静富邦家。孝宣以章程练名实。
光武责成委吏功臣获全。
肃宗重学尊师。儒风大举。
陛下明德独茂。兼而有焉。
虽未冠三代。亦千载一时。
惟陛下虽休勿休。则礼乐度数。
徐思其宜。教化之行。
何虑晚也。上曰。
时难得而易失。朕所以遑遑也。
卿退。无有后言。
徵与房杜等并惭慄。再拜而出。
房谓徵曰。元龄与公。
竭力辅国。然言及礼乐。
则非命世大才。不足以望陛下清光矣。
文中子不以礼乐赐予。良有以也。
向使董薛在。适不至此。
噫。有元首。
无股肱。不无可叹也。
十七年。魏公薨。
太原府哭之恸。十九年。
授余以中说。又以魏公之言告子
因叙其事。时贞观二十年九月记。
录关子明事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关朗
字子明
河东解人也。
有经济大器。
妙极占算。
浮沈乡里。
不求宦达。
太和末
五代穆公晋阳尚书
为公府记室
穆公与谈易。
各相叹服。
穆公谓曰。
足下奇才也。
不可使天子不识。
入言于孝文帝
帝曰。
张彝郭祚尝言之。
朕以卜算小道。
不之见尔。
穆公曰。
此人道微言深。
殆非彝能尽识也。
诏见之。
帝问老易。
寄发明元宗
实陈王道。
讽帝慈俭为本。
饰之以刑政礼乐。
帝嘉叹。
穆公曰。
先生知人矣。
昨见子明。
之器。
岂占算而已。
穆公再拜对曰。
伊尹负鼎成汤
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
臣主感遇。
自有所因。
后宜任之。
帝曰。
且与卿就成筮论。
既而频日引见。
际暮而出。
会帝有乌丸之役。
敕子明随穆公出镇并州
军国大议。
驰驿而闻。
穆公易筮。
往往如神。
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
不平袁粲之死。
耻食齐
故萧氏受禅。
穆公北奔。
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
穆公春秋五十二矣。
奏事曰。
大安四载
微臣始生。
宋大明二年也。
既北游河东
人莫之知。
卢阳乌深奇之曰。
王佐才也。
太和八年
徵为秘书郎
给事黄门侍郎
以谓孝文有康世之意。
经制不立。
从容閒宴。
多所奏议。
帝虚心纳之。
迁都洛邑
进用王肃
穆公之潜策也。
又荐关子明。
帝亦敬服。
穆公曰。
嘉谋长策。
勿虑不行。
朕南征还日。
当共论道。
以究治体。
穆公欣然相贺曰。
千载一时也。
俄帝崩。
穆公归洛。
踰年而薨。
遂不仕。
同州府君师之。
受春秋及易。
共隐临汾山。
景明四年
同州府君服阕援琴。
切切然有忧时之思。
子明闻之曰。
何声之悲乎。
府君曰。
彦诚悲先君与先生有志不就也。
子明曰。
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府君曰。
彦闻治乱损益。
各以数至。
苟推其运。
百世可知。
先生以筮一为决之。
何如。
子明曰。
占算幽微。
多则有惑。
请命蓍卦。
以百年为断。
府君曰。
诺。
于是揲蓍布卦。
遇夬之革。
而叹曰。
当今大运。
不过一再传尔。
从今甲申二十四岁戊申大乱。
而祸始宫掖。
有蕃臣秉政。
世伏其强。
若用之以道。
则桓文之举也。
如其不道。
臣主俱屠地。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参代之墟。
有异气焉。
若出。
其在并之郊乎。
府君曰。
此人不振。
苍生何属。
子曰。
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
府君曰。
各能成乎。
曰。
我隙彼动。
能无成乎。
若无贤人扶之。
恐不能成。
府君曰。
请刻其岁。
曰。
始于甲寅
卒于庚子
天之数也。
府君曰。
何国先●。
曰。
不载德而用诈权。
则旧者先亡也。
府君曰。
其后如何。
曰。
辛丑之岁。
有恭俭之主。
起布衣而并六合。
府君曰。
其东南乎。
曰。
必在西北。
平大乱者。
未可以文治。
必须武定。
且西北用武之国也。
东南之俗。
其毙也剽。
西北之俗。
其兴也勃。
又况东南。
中国之旧主也。
中国之废久矣。
天之所废。
谁能兴之。
府君曰。
东南之岁可刻乎。
曰。
东南运历。
不出三百。
大圣大贤。
不可卒遇。
能终其运。
所幸多矣。
辛丑明王当兴。
定天下者。
不出九载。
已酉江东其危乎。
府君曰。
明王既兴。
其道若何。
曰。
设有始有卒。
五帝三皇之化复矣。
若非其道。
则终骄冗。
而晚节末路。
之主出焉。
先王之道。
坠地久矣。
苛化虐政。
其穷必酷。
故曰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大乱之后。
必有凶主。
理当然也。
府君曰。
先王之道竟亡乎。
曰。
何谓亡也。
夫明王久旷。
必有达者生焉。
行其典礼。
此三才五常之所系也。
孔子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故王道不能亡也。
府君曰。
请推其数。
曰。
乾坤之策。
阴阳之数。
推而行之。
不过三百六十六。
引而伸之。
不过三百八十四。
天之道也。
噫。
闻之。
先圣与卦象相契。
自魏已降。
天下无真主。
黄初元年庚子
至今八十四年。
更八十二年丙午。
百六十六年矣。
达者当生。
更十八年甲子。
其与王者合乎。
用之则王道振。
不用洙泗之教修矣。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其唐晋之郊乎。
昔殷后不王。
仲尼生周。
周后不王。
则斯人生晋。
夫生于周者。
周公之馀烈也。
生于晋者。
陶唐之遗风也。
天地冥契。
其数自然。
府君曰。
厥后何如。
曰。
甲申至甲子。
正百年矣。
过此未或知也。
府君曰。
先生说卦。
皆持二端。
曰。
何谓也。
府君曰。
先生每及兴亡之际。
必曰用之以道。
辅之以贤。
未可量也。
是非二端乎。
曰。
夫象生有定数。
吉凶有前期。
变而能通。
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是以君子之于易。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问之而后行。
考之而后举。
欲令天下顺时而进。
知难而退。
此占算所以见重于先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
善人少。
恶人多。
暗主众。
明君寡。
继禅。
历代不逢。
复辟。
近古亦绝。
非运之不可变也。
化之不可行也。
道悠世促。
求才实难。
或有臣而无君。
或有君而无臣。
故全之者鲜矣。
仲尼曰。
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此有臣而无君也。
章帝曰。
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
此有君而无臣也。
是以文武之业。
遂沦于仲尼
礼乐之美。
不行于章帝
治乱之渐。
必有厥由。
而兴废之成。
终罕所遇。
易曰。
功业见乎变。
此之谓也。
何谓无二端。
府君曰。
周公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八百。
岂亦二端乎。
曰。
圣人辅相天地。
准绳阴阳。
恢皇纲。
立人极。
脩策迥驭。
长罗远羁。
昭治乱于未然。
算成败于无兆。
固有不易之数。
不定之期。
假使庸主守之。
贼臣犯之。
终不促已成之期于未衰之运。
故曰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
圣人知明王贤相。
不可必遇。
圣谋睿策。
有时而弊。
故考之典礼。
稽之龟策。
即人事以申天命。
悬历数以示将来。
或有已盛而更衰。
或有过算而不及。
是故圣人之法。
所可贵也。
向使明王继及。
良佐踵武。
则当亿万斯年。
与天无极。
岂止三十世八百年而巳哉。
过算馀年者。
非先王之功。
即桓文之力也。
天意人事。
岂徒然哉。
府君曰。
龟策不出圣谋乎。
曰。
圣谋定将来之基。
龟策告未来之事。
递相表里。
安有异同。
府君曰。
大哉人谋。
曰。
人谋所以安天下也。
夫天下大器也。
置之安地则安。
置之危地则危。
是以路平安车。
狂夫审乎难覆。
乘奔驭朽。
童子知其必危。
岂有周礼既行。
历数不延乎八百。
秦法既立。
宗祧能踰乎二世
噫。
天命人事。
其同归乎。
府君曰。
先生所刻治乱兴废。
果何道也。
曰。
文质递用。
势运相乘。
稽损益以验其时。
百代无隐。
考龟策而研其虑。
千载可知。
未之思欤。
夫何远之有。
府君蹶然惊起。
因书策而藏之。
退而学易。
盖王氏易道。
宗于焉。
其后宣武正始元年
岁次甲申
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岁戊申
而胡后作乱。
尔朱荣并州
君臣相残。
继踵屠地。
及周齐分霸。
卒并于西。
始于甲寅
终于庚子
皆如其言。
明年辛丑岁。
隋高祖受禅。
果以恭俭定天下。
开皇元年
安康献公老于家。
铜川府君曰。
关生殆圣矣。
其言未来。
若合符契。
开皇四年
铜川夫人经山梁履巨石而有娠。
既而生文中子
丙午之期者二载尔。
献公筮之曰。
此子当之矣。
开皇六年丙午
文中子知书矣。
厥声载路。
九年己酉
东平
高祖之政始怠。
仁寿四年甲子
文中子谒见高祖
而道不行。
大业之政。
甚于
于是文中子曰。
不可以有为矣。
遂居汾阳
续诗书。
论礼乐。
江都失守。
文中子寝疾。
叹曰。
天将启之运。
而吾不遇焉。
呜乎。
关先生所言皆验也。
王勃集序682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
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
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
历年滋久。递为文质。
应运以发其明。因人以通其粹。
仲尼既没。游夏光洙泗之风。
屈平自沈唐宋宏汨罗之迹。
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
逮秦氏燔书。斯文天丧
汉皇改运。此道不还。
蔚兴。已亏于雅颂。
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僶俛大猷。未忝前载。
洎乎奋发。孙许相因。
继之以。申之以
梁魏偫材。周隋众制。
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邱坟。
或独徇波澜。不寻源于礼乐。
会时沿革。循古抑扬。
多守律以自全。罕非常而制物。
其有飞驰倏忽。倜傥纷纶。
鼓动包四海之名。变化成一家之体。
蹈前贤之未识。探先圣之不言。
经籍为心。得王何逸契
风云入思。叶张左于神交。
故能使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
八方好事。咸受气于文枢。
出轨躅而骧首。驰光芒而动俗。
非君之博物。孰能致于此乎。
君讳字子安
太原祁人也。其先出自有周。
浚启文明之裔。隐乎炎汉。
宏宣高尚之风。晋室南迁。
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
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
达人间峙。祖父通。
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王侍读
大业末。退讲艺于龙门
其卒也。门人谥之曰文中子
闻风睹奥。起予道唯。
揣摩三古。开阐八风。
始摈落于邹韩。终激扬于荀孟。
父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县令
齐州长史。抑惟邦彦。
是曰人宗。绝六艺以成能。
兼百行而为德。司马谈之晚岁。
思宏授史之功。扬子云之暮年。
遂起参元之叹。君之生也。
舍章是托。神何由降。
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
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奖
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
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
先乎就傅。九岁读颜氏汉书。
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
成乎期月。悬然天得。
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
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
立谈可见。居难则易。
在塞咸。于术无所滞。
于词无所假。幼有钧衡之略。
独负舟航之用。年十有四。
时誉斯归。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
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
因加表荐。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沛王之初建国也。
博选奇士。徵为侍读
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
赐帛五十匹。先鸣楚馆。
孤峙齐宫。乘忌侧目。
应刘失步。临秀不容。
寻反初服。远游江汉
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
玩灵奇之肸蚃。考文章之迹。
徵造作之程。神机若助。
日新其业。西南洪笔。
咸出其词。每有一文。
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
宏伟绝人。稀代为宝。
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咸亨之初。乃参时选。
三府交辟。遇疾辞焉。
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
盛称宏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
坐免岁馀。寻复旧职。
弃官沈迹。就养于交阯焉。
长卿坐废于时。君山不合于朝。
岂无媒也。其惟命乎。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踰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观览旧章。翾翔偫艺。
随方渗漉。于何不尽。
在乎词翰。倍所用心。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争搆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
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
知音与之矣。知已从之矣。
于是鼓舞其心。发泄其用。
八纮驰骋于思绪。万代出没于毫端。
契将往而必融。防未来而先制。
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
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
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有序。
徒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
长风一振。众萌自偃。
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
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
积年绮碎。一朝清廓。
翰苑豁如。词林增峻。
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矫枉过正。文之权也。
后进之士。翕然景慕。
久倦樊笼。咸思自释。
近则面受而心服。远则言发而响应。
教之者逾于激电。传之者速于置邮
得其片言。而忽焉高视。
假其一气。则邈矣孤骞。
窃形骸者。既昭发于枢机。
吸精微者。亦潜附于声律。
虽雅才之变例。诚壮思之雄宗也。
妙异之徒。别为纵诞。
专求怪说。争发大言。
乾坤日月张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
长句以增其滞。客气以广其灵。
已逾江南之风。渐成河朔之制。
谬称相述。罕识其源。
扣纯粹之精机。未投足而先逝。
览奔放之偏节。已滞心而忘返。
乃相循于跼步。岂见习于通方。
信谲不同。非墨翟之过。
重增其放。岂庄周之失。
唱高罕属。既知之矣。
以文罪我。其可得乎。
君以为摛藻雕章。研几之馀事。
知来藏往。探赜之所宗。
随时以发。其唯应便。
稽古以成。其殆察微。
循紫宫于北门。幽求圣律。
访元扈于都洛。响像天人。
每览韦编。思宏大易。
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
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尝因夜梦。有称孔夫子而谓之曰。
易有太极。子其勉之。
寤而循环。思过半矣。
于是穷蓍蔡以像告。考爻彖以情言。
既乘理而得元。亦研精而徇道。
虞仲翔之尽思。徒见三爻。
韩康之成功。仅踰两系。
君之所注。见光前古。
与夫发天地之秘藏。知鬼神之情状者。
合其心矣。君又以幽赞神明。
非杼轴于人事。经营训导
优游于圣作。于是编次论语。
各以偫分。穷源造极。
为之古训。仰贯一以知归。
体二而致远。为言式序
大义昭然。文中子之居龙门也。
睹隋室之将散。知吾道之未行。
叹凤之远图。宗获麟之遗制。
裁成大典。以赞孔门。
讨论汉魏。迄于晋代
删其诏命。为百篇以续书。
甄正乐府。取其雅奥。
三百篇以续诗。又自晋太始元年
至隋开皇九年平陈之岁。袖贬行事。
述元经以法春秋。门人薛收窃慕。
同为元经之传。未就而殁。
君思崇祖德。光宣奥义。
续薛氏之遗传。制诗书之众序。
包举艺文。克融前烈。
陈偫禀太邱之训。时不逮焉。
孔伋司寇之文。彼何功矣。
诗书之序。并冠于篇。
元经之传。未终其业。
命不与我。有涯先谢。
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
不改其乐。颜氏斯殂。
养空而浮。贾生终逝。
呜呼。天道何哉。
所注周易。穷乎晋卦。
又注黄帝八十一难。幸就其功。
撰合论十篇。见行于代。
君平属文。岁时不倦。
缀其存者。才数百篇。
嗟乎促龄。材气未尽。
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兄勔及勮。磊落词韵
铿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
弟助及勋。总括前藻
网罗偫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友爱之至。人伦所及。
永言存殁。何痛如之。
援翰纪文。咸所未忍。
盖以投分相期。非宏词说。
潸然揽涕。究而序之。
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
三都盛作。恨不序于生前。
七志良书。空撰得于身后。
神其不远。道或存焉。
续书序674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
叙曰。书以记言。
其来尚矣。越在三代。
左史职之。百官以理。
万人以察。扬于王庭。
用实大焉。苟非可以燮理情性。
平章邦国。敷彝伦而叙要道。
察时变而经王猷。树皇极之纲维。
资生灵之视听。皆可略也。
昔者仲尼之述书也。将以究事业之通。
而正性命之理。故曰吾欲托之空言。
不如附之行事。道德仁义。
于是乎明。刑政礼乐。
于是乎出。非先王之德行不敢传。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纪千数百岁。
断自唐虞。迄于商周。
风流所存。百篇而已。
以此见圣人言约理举。神明不劳。
而体时务之撰矣。故能法象天地。
同符易。借前箸于筌蹄。
驱后生于轨物。密而显。
宏而奥。久而弥新。
用而不竭。非古之聪明圣智。
元览博达。孰能为此哉。
孔安国曰。帝王之制。
坦然明白。可举而行。
嗟乎。其言甚大。
可使南面称圣人之后矣。自时以降。
史述陵迟。人自为家。
标指失中。陈事乱而无当。
制理参而不一。由是大典散而人文乖。
是非繁而取舍谬。与夫古先哲人制述之意。
不其疏乎。我先君文中子
实秉睿懿。生于隋末。
睹后作之违方。忧异端之害正。
乃喟然曰。宣尼既没。
文不在兹乎。遂约大义。
删旧章。续诗为三百六十篇。
考伪乱而修元经。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
述易赞以申先师之旨。经始汉魏
迄于有晋。择其典物宜于教者。
续书为百二十篇。而广大悉备。
嗟乎。贤圣之述。
岂多为哉。噫。
亦足垂训作则。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矣。当时门人百千数。
董薛之徒。并受其义。
遭代丧乱。未行于时。
年永久。稍见残缺。
贞观中太原府考诸六经之目。
则忘其小序。其有录而无篇者。
又十六焉。呜乎。
兹不可复见矣。家君钦若丕烈。
图终休绪。乃例六经。
次礼乐。叙中说。
明易赞。永惟保守前训。
大克敷遗后人。勃兄弟五六冠者。
童子六七。祇祇怡怡。
讲问伏渐之日久矣。躬奉成训
家传异闻。犹恐不得门而入。
才之不逮至远也。是用励精激愤。
宵吟昼咏。庶几乎学而知之者。
其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岂声禄是殉。前人之不继是惧。
间者承命为百二十篇作序。而兼当补修其阙。
爰考众籍。共参奥旨
泉源浩然。罔识攸济。
呜乎小子。何敢以当之也。
其尽心力乎。始自总章二年
洎乎咸亨五年。刊写文就。
定成百二十篇。勒成二十五卷。
昔者文中子曰。汉魏之礼乐未足称。
其书不可废也。尚有近古之对议存焉。
制诏册则几乎典诰矣。后之达悟者。
将有得于斯文乎。于时龙集阉茂。
勉踵前修。在大唐御天下之五十七祀也。
樊川文集后序 唐 · 裴延翰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安南下杜樊乡。郦元长注水经。
樊川也。延翰外曾祖司徒岐公之别墅在焉。
上五年冬。仲舅吴兴守拜考功郎中知制诰
吴兴俸钱。创治其墅。
中书直。亟召昵密。
往游其地。一旦。
谈啁酒酣。顾延翰曰。
司马迁云。自古富贵其名磨灭者。
不可胜纪。我适稚走于此。
得官受俸。再治完具。
俄及老为樊上翁。既不自期富贵。
要有数百首文章。异日尔为我序。
号樊川集。如此则顾樊川一禽鱼一草木。
无恨矣。庶千百年未随此磨灭矣。
明年中书舍人。始少得恙。
尽搜文章。阅千百纸。
焚掷才属。留者十二三。
延翰自撮发读书学文。率承导诱。
伏念初出仕入朝。三直太史笔。
比四出守。其间逾二十年。
凡有撰制。大手短章。
涂稿醉墨。硕夥纤屑。
虽适僻阻。不远数千里。
必获写示。以是在延翰久藏蓄者。
甲乙签目。比校焚外十多七八。
得诗赋传录论辨碑志序记书启表制。离为二十编。
合四百五十首。题曰樊川文集。
呜呼。虽当一时戏感之言。
孰见魄兆而果验白耶。嘻。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
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
是为理具。与运高下。
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相如杨雄刘向班固为世魁杰。
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
虽授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时论。
相如子云。瑰丽诡谲。
讽多要寡。羡漫无归。
不见治乱。刘班。
乘时若君之善否。直豁己臆。
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
必不空言。言之所及。
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
无不包焉。窃观仲舅之文。
高骋夐厉。旁绍曲摭。
絜简浑圆。劲出横贯。
涤濯滓窳。支立欹倚。
呵磨皲瘃。如火照焉。
爬梳痛痒。如水洗焉。
抉剔挫偃。敢断果行。
若誓牧野。前无有敌。
其正视严听。前衡后銮。
如整冠裳。祇谒宗庙。
其聒蛰爆聋发慄。若大吕劲鸣。
洪钟横撞。撑裂噎喑。
戛切韶頀。其砭熨嫉恶。
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
膏痈于未穿。栽培教化。
翻正治乱。变醨养瘠。
尧醲舜薰。斯有意趋刘班之藩墙者耶。
其文有罪言者。十六卫者。
战守二论者。与时宰论用兵论江贼二书者。
上猎秦汉魏晋南北二朝。逮贞观至长庆数千百年。
兵农刑政。措置当否。
皆能采取前事。凡人未尝经度者。
若绳裁刀解。粉画线织。
布在眼见耳闻哉。其谲往事则阿房宫赋。
刺当代则感怀诗。有国欲亡。
则得一贤人决遂不亡者。则张保罪传。
尚古兵柄。本出儒术。
不专任武力者。则注孙子而为其序。
褒勒贤杰。表揭职业。
则赠庄淑大长公主及故奇章公汝南公墓志。标白历代取士得才。
率由公族子弟为多。则与高大夫书。
谏诤之体。非讦丑恶与主斗激。
则论谏书。若一县宰因行德教。
不施刑罚。能举古风。
谢守黄州表。一存一亡。
适见交分。则祭李处州文。
训励官业。告束君命。
拟古典谟。以寓诛赏。
则司帝之诰。其馀述喻赞诫。
兴讽愁伤。易格异状。
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
脓腴魁礨。笔酣兴健。
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
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
之物色。然未始不拨斸治本。
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
抵禦于理化也。故文中子曰。
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从而兴乎。
嘻。所谓文章与政
风俗以文移。果于是以卜盛时理具。
踔三代而荫万古。若跻太华。
临溟渤。但观乎积高而杳深。
不知其磅礡澶漫。所为远大者也。
近代或序其文。非有名与位。
文学宗老。小子既就其集寤寐思虑。
反覆不翅逾年。苟坠承顾付与之言。
虽晦显两不相解。在他人无知其状者。
然以高有天。幽有神。
阴有宰物者。可自诬抵。
以甘罚殛。故总其条目。
强自后序。至于裁判风雅。
宰制典刑。标翊时济物之才。
编志业名位之实。则恭俟叔父中书公于前序。
韩文公配飨太学866年9月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于戏。
圣人之道。
不过乎求用。
用于生前。
则一时可知也。
用于死后。
则百世可知也。
孔子之封赏。
自汉至隋。
其爵不过乎公侯。
至于吾唐。
乃策王号。
七十子之爵命。
自汉至隋。
或卿大夫。
至于吾唐。
封公侯
曾参之孝道。
动天地。
感鬼神。
自汉至隋。
不过乎诸子。
至于吾唐。
乃旌入十哲。
噫。
天地久否。
忽泰则平。
日月久昏。
忽开则明。
雷霆久息。
忽震则惊。
云雾久郁。
忽廓则清。
仲尼之道。
否于周秦而昏于汉魏
息于晋宋而郁于陈隋。
遇于吾唐。
万世之愤一朝而释。
倘死者可作。
其志可知也。
今有人。
身行圣人之道。
口吐圣人之言。
行如
文若游夏。
死不得配食于夫子之侧。
愚又不知尊先圣之道也。
孟子荀卿
翼传孔道。
以至于文中子
文中子之末。
降及贞观开元
其传者醨。
其继者浅。
或引刑名以为文。
或援纵横以为理。
或作词赋以为雅。
文中之道。
旷百世而得室授者。
昌黎文公焉。
公之文。
蹴杨墨于不毛之地。
蹂释老于无人之境。
故得孔道巍然而自正。
夫今之文人千百世之作。
释其卷。
观其词。
无不裨造化。
补时政。
繄公之力也。
公之文曰。
仆自度若世无孔子
仆不当在弟子之列。
设使公生孔子之世。
公未必不在四科焉。
国家以二十二贤者代用其书。
垂于国胄。
并配享于孔圣堂。
其为典礼也大矣美矣。
苟以代用其书。
不能以释圣人之辞。
笺圣人之义哉。
有身行其道。
口传其文。
吾唐以来。
一人而巳死反不得在二十二贤之列。
则未闻乎典礼为备。
伏请命有司定其配享之位。
则自兹以后。
天下以文化。
未必不由夫是也。
文中子863年3月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不能言。阴骘乎民。
民不可纵。是生圣人。
圣人之道德与命符。是为
性与命乖。是为
噫。仲尼之化。
不及于一国。而被于天下。
不治于一时。而霈于万世。
非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者乎。故孟子叠踵孔圣
而赞其道。夐出千世。
而可继孟氏者。复何人哉。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
生于陈隋之间。以乱世不仕。
退于汾晋。序述六经。
敷为中说。以行教于门人。
仲尼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先生则有礼论二十五篇。
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三十一篇。
易赞七十篇。孟子之门人有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焉。
先生则有薛收李靖魏徵李绩杜如晦房玄龄孟子之门人郁郁于乱世。
先生之门人赫赫于盛时。较其道与
岂徒然哉。设先生生于孔圣之世。
余恐不在游夏之亚也。况七十子欤。
惜乎德与命乖。不及䖟吾唐受命而殁。
苟唐得而用之。贞观之治
不在于房杜褚魏矣。后先生二百五十馀岁生日休
先生道。业先生文。
因读先生后序。尚阙于赞述。
先生封隧所在。因为铭曰。
大道不明。天地沦精。
俟圣畅教。乃出先生
百氏黜迹。六艺腾英
符真宰。用失阿衡
先生门人。为唐之桢。
差肩明哲。接武名卿。
未逾一纪。致我太平。
先生之功。莫之与京。
三贤赞 唐末 · 司空图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
隋大业间。房公李公魏公同师文中子。尝谓其徒曰。元龄也志而。靖也惠而断。徵也直而遂。俾其遭时致力。必济谟庸。厥后果然。宜有赞激云。
三贤志同。
夙尚儒风。
以值公忠。
出遇太宗
讽议从容。
谋蹶偫雄。
君劳臣惕。
荒夷阻辟。
百千年社稷。
文中子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
道。制治之大器也。
儒守其器者耳。故圣哲之生。
受任于天。不可斲之以就其时。
仲尼不用于战国。致其道于而传焉。
得于汉成四百之祚。五胡继乱。
极于周齐。天其或者生文中子以致圣人之用。
得众贤而廓之。以俟我唐。
亦天命也。故房卫数公。
皆为其徒。恢文武之道。
以济贞观治平之盛。今三百年矣。
宜其碑。圣恢之柄。
授必有施。臣底之绩。
济亦厥时。子惟善守。
赋而不私。克辅于我贞观休明之期。
送豆卢处士丞相879年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龟蒙扬雄所为书。知太元准易。
法言准论语。晚得文中子王先生中说。
又知其书与法言相类。道之始塞而终
子云轨范不足当也。何者。
子云仕于西汉末。属莽贤用事。
时皆进符命取宠。独默默以穷愁著书
病不得免。人希至其门。
止一侯巴从之受太元法言而已。文中子生于隋代
知圣人之道不行。归河汾间。
修先王之业。九年而功就。
谓之王氏六经。门徒弟子有若钜鹿魏公清河房公京兆杜公代郡李公。
咸北面称师。受王佐之道。
隋亡。文中子没。
门人归于唐。尽发文中子所授之道。
左右其理。太宗每叹曰。
魏徵教我功业如此。恨不使封德彝见之。
逮今十八圣。举其君必曰太宗
举其相必曰。上下之心耻不及贞观。
则生人受赐足矣。岂非文中子之道始塞而终乎。
丈人文中子外诸孙也。诵文中子之书不绝于口。
率弟兄耕稼以自给。一旦访龟蒙曰。
吴中兵荒来。人不足犬豕之食。
安能遂⿺(辶民)藏耶。吾从子相天下矣。
吾西而见之。龟蒙曰。
丈人外族之门人实作良辅。今复家有丞相
必以之道致君中兴。是内外有德于四海也。
此行徒东归乎。昔丞相未升甲科时。
年才出弱冠。龟蒙幸得参游中。
以兄事之。许与胶固。
形于咏歌。及丞相为朝钜儒。
侍从之列。龟蒙江湖边叟。
病不能起。一耒而耕。
一船而渔。有文三十编。
有书数千幖。未尝干东诸侯。
故没没然无一人道著名字。今丞相方筑太平之基。
架偫材立清庙。丈人承间宴语幽仄。
丞相意。复念以小杜城北秋霖声高中夜对榻有苦吟生耶。
因丈人之行。叙得王佐之道。
丞相追贞观之风。小子复言曩日之分。
杂而书之。用以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