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靧面辞(案:咒,俗祝字。) 北魏 · 崔氏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虞世南史略曰:北齐士深妻。崔林义之女。有才学。春日以桃花靧儿面。咒曰:
取红花。取白雪。
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
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
取花红。取雪白。
与儿洗面作光泽。取雪白。
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御览》二十。事类赋春赋注。岁时广记一、岁华纪丽一并引虞世南史略。《诗纪》百十。)
应诏司花女(《隋遗录》曰:“炀帝江都洛阳人献合蒂迎辇花,帝令御车女袁宝儿持之,号司花女。时诏世南草敕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曰:‘昔飞燕可掌上舞,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可便嘲之。’世南为绝句。”)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帝基帖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世南闻大运不测。
天地两平。
风俗相承。
帝基能厚。
道清三百。
鸿业六超。
君寿九宵。
命周成算。
元无之道。
自古兴明。
世南
乐毅论帖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贤兄处见临乐毅论。
便是青过于蓝。
欣忭无巳。
数愿学耳。
世南近臂痛。
发书不堪覼缕也。
虞世南呈。
十三日遣书。
谨空。
得书为慰。
可言也。
秋雁(一作虞世南诗) 隋末唐初 · 褚亮
五言绝句 押侵韵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
为有传书意,翩翩入上林。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太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穆穆我后,道应千龄。
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肃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庚韵
闿阳播气,甄曜垂明。
有赫圜宰,深仁曲成
日丽苍璧,烟开紫营。
聿遵乾享,式降鸿祯。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雍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东韵
钦惟大帝,载仰皇穹。
始命田烛,爰启郊宫。
云门骇听,雷鼓鸣空。
神其介祀,景祚斯融。
十八学士赞 其十一 记室参军虞世南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霁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笃行扬声,雕文绝世。
网罗百世,并包六艺。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豫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阳韵
上灵眷命膺会昌,盛德殷荐叶辰良。
景福降兮圣德远,玄化穆兮天历长。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舒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先韵
叠璧凝影皇坛路,编珠流彩帝郊前。
已奏黄钟大吕,还符宝历祚昌年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凯安(《新唐书·礼乐志》曰:“贞观初舞隋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郊庙朝会同用之,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籥右翟,著委貌,冠黑素,绛领广袖,白裤,革带,乌皮履。武舞左干右戚,服平冕,馀同文舞。朝会,则武弁平巾帻,广袖金甲,豹文裤,乌皮靴,执干戚,馀同郊庙。凡初献作文舞,亚献、终献作武舞,太庙降神以文舞,后改治康舞曰化康,避高宗讳也。”《旧书·乐志》曰:“《凯安》舞,贞观中造。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剋靖关中,三变象东夷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詟服,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按贞观礼,享郊庙日,文舞奏《豫和》、《顺和》、《永和》等乐。麟德二年十月,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后以《庆善乐》不可降神,《破阵乐》不入雅乐,复用《治康》、《凯安》如故。”)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养韵
昔在炎运终,中华乱无象。
酆郊赤乌见,邙山黑云上。
大赉下周车,禁暴开殷网
幽明同叶赞,鼎祚齐天壤。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豫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蒸韵
歌奏毕兮礼献终,六龙驭兮神将升。
明德感兮非黍稷,降福简兮祚休徵。
文馆学士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
梁邦接士。楷德重于
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
顾惟菲薄。多谢古人。
高山仰止。能无景慕。
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
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
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
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
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
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
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
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
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
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虞世南上圣德论手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
卿所论太美。
但朕德甚寡薄。
恐有识者窥卿。
为后人所笑。
卿引古昔无为而治。
朕未敢拟伦。
比之近代。
乍踰之耳。
卿睹朕之始。
未见朕之终。
宜付秘书
若朕能慎终如初。
则可为也。
如违此道。
不用后代笑卿焉。
功臣像于凌烟阁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
自古皇王。褒崇勋德。
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
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
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
司徒赵国公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閒元王孝恭司空莱国文成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徵司空梁国公元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敬德特进卫国公靖特进宋国公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忠壮公志元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宏基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通故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节公开山故荆州都督襄公柴绍荆州都督襄公顺德雒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或材推栋梁。
谋猷经远。纲纪帷帐。
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
德范光炜。隐犯同致。
忠谠日闻。或竭力义旗。
委质藩邸。一心表节。
百战标奇。或受脤庙堂。
辟土方面。重氛载朗。
王略遐宣。并契阔屯夷。
劬劳师旅。赞景业于草昧。
淳化于隆平。茂绩嘉庸。
冠冕列辟。昌言直道。
牢笼搢绅。固以瞻而连衡。
迈方召而长骛者矣。宜酌故实。
宏兹令典。可并图画于凌烟阁
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
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为故礼部尚书虞世南斋僧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
德行纯备。
文为辞宗。
夙夜尽心。
志存忠益。
奄从物化。
忽移时序。
昨因夜梦。
倏睹斯人。
兼进谠言。
有若平生之日。
追怀遗美。
良用悲悼。
宜资冥福。
申朕思旧之情。
可即其家斋五百僧。
造佛像一躯。
虞世南杜如晦碑手敕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吾与如晦
君臣义重。
不幸物化。
追念勋旧。
痛悼于怀。
卿体吾此意。
为之制碑文也。
魏王泰尚书虞世南手敕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
拾遗补过。无日暂忘。
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诤之。
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
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神龙历序707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昔者龙负河图。
八卦列明时之象。
龟呈洛字。
九畴开叶纪之文。
青岩启而六甲飞。
黄壤堙而五行缺。
故知乾筴远。
坤符灵。
秘法效用。
常邀乎圣期。
研几测深。
必贯于神道。
皇轩于是乎合而不死。
帝皞于是乎推而致福。
重黎并命。
叔仲分官。
理八节而调四时。
部三元而齐七政。
权衡度律。
在虞而兼修。
正朔阴阳。
及殷周而备举。
既而王风版荡。
战国纵横。
瞽史忘三家之言。
畴人失二官之业。
履端阙而归馀坏。
摄提差而孟陬殄。
废时乱日。
非直羲和湎淫
亡甲丧子。
岂唯商辛暴虐。
汉兴草创。
肇谋纪纲。
而方士异词。
天官横议。
张仓从甲乙之术。
未叶变通。
邓平丁丑之元。
旋闻疏阔。
当涂圯隔。
典午陵迟。
戎狄升僭伪之坛。
宇县乏神祇之主。
三辰九野。
压析景而分躔。
二象七衡。
当期而合度。
建元高而不竞。
沿木火而无讥。
兴百代之阙文。
复千龄之大统
匪我昌运。
畴能离此。
国家草昧区夏。
权舆品物。
万方同会。
狱讼之往南河
五纬运谋。
神灵之入东井
元圭受命。
紫箓登枢。
回玉斗而察璿玑。
把珠囊而膺历数。
勤于水土。
大禹之平涤山川。
礼乎方圆。
高辛之迎送日月。
应天神龙皇帝大横綦极。
元良继体。
乃神乃圣。
王接袂而扶毂。
允武允文。
五伯连衡而拥彗。
于是乎东明捧日
西掖占风。
南震雄王之廛。
北清骄子之落。
同水火。
人类胥庭。
犴圄徒施。
干戈不用。
上庠讲道而宣化
比屋耕田而凿井。
功成理定之业。
协律登歌。
畴德瑞圣之符。
陈郊谒庙。
万官咸事。
百度已康。
犹且存省阙遗。
徵求典故。
以为钦若历象。
哲后之恭天事神。
敬授人时。
明君之劝农辟土。
自麟德创纪。
四十馀年。
虽斗宪未移。
而浑仪渐变。
蔡伯喈所谓术无恒是。
洛下闳所谓历后当差。
昔太初肇规。
便易高皇之制。
元和新造。
旋移孝武之法。
因时通变。
厥有前闻。
爰命典司。
更从刊正。
金紫光禄大夫行秘书驸马都尉上柱国杨慎交
钟鼎贵游。
山河宝气。
赤泉疏社。
轩裳于五公。
朱轮赠言。
翰墨连于七子。
资玉环之旧德。
拥金埒之新庆。
箫吹凤管。
朝升乌鹊之楼。
(疑)阅龙章。
暮下麒麟之阁。
西山典籍之府。
总东壁文章之事。
九源百氏之说。
尽入胸襟。
六家三统之书。
咸归掌握。
永言董率。
实伫详明。
左散骑常侍修国史上柱国陈留县开国公柳冲
望重簪缨。
才高瑚琏
家风推其直道。
帝范藉其谟明。
吐白凤而草元言。
垂紫貂而步黄阁
参司国典。
时望允谐。
副掌天书。
朝寄斯在。
镇国大将军右骁卫将军知太史局事迦行志中散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严善思正议大夫太史令上护军傅志忠等。
或礼閤兵钤
以贤才而入用。
天门地理。
缘道术而见知。
皆学富偃韦。
艺超甘石。
穷神尽智之妙。
闇落铜丸。
测远穷高之方。
悬裁玉表。
朝请大夫太史局令瞿昙悉达朝请郎司历徐保文承议郎司历南宫说等。
或善分天部。
或工言算法。
稽长短之效。
无烦于验谶披图。
察休咎之徵。
非假于登台上库。
凡此众哲。
各承朝委。
悉达等则专司课务。
据覈其真。
志忠等则监共讨论。
用裨其阙。
虽异体而各术。
并同心而合契。
于是精研六位。
通考十端。
立东西之定仪。
采南北之遗事。
会数于天九地十。
起元于子二丑三。
追日暮之行。
按星分之度。
以推四时之发生。
以步三元之盈缩。
然后分至启闭。
无愆于玉衡。
弦望躔离。
必应于铜史。
才窥幽室。
巳见飞灰。
杂候清台。
仍看合璧。
追论古法。
师验前章。
八十一寸为日分。
徒言精密。
六百八年为岁纪。
终非允当。
历祀之所纰缪。
异端之所穿凿。
莫不裁之绳准。
格以铨衡
究天道之精微。
开日官之轨宪。
容成再出。
不能参黍累之功。
寿王重生。
无以议分毫之失。
岂比夫时乖两闰。
始载邹人之语。
亥有二首。
方闻绛老之年。
临安宁。
岁次强圉。
皇帝抚天下之三载也。
珍图改御。
宝历初调。
授以丹凤之官。
颁以元鸟之署。
候耕耘之节。
非藉杏花
亶昏夕之期。
讵须蓂叶
参幽明而制术。
迈古今而垂范。
玉仪既正。
金镜逾明。
知圣祉之无疆。
识怀生之永泰
元符允合。
可以观天地之心。
能事毕甄。
可以为帝王之式。
盛矣美矣。
无得而称。
纪次勒成。
名曰大唐神龙历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