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重奏江夏王女服 南朝宋 · 孙琼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六
《礼记》:「女子十五而笄」。
郑云:「年应许嫁者也」。
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南齐书·江谧传》,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琼重奏。)
移檄京邑 南齐 · 萧颖胄
 出处:全齐文卷八
西中郎府长史都督行留诸军事右军将军南郡太守南丰县开国侯萧颖胄,司马、征虏将军新兴太守夏侯详京邑百官、诸州郡牧守:
夫运不尝夷,有时而陂;
数无恒剥,否极则亨。
商邑中微,彭、韦投袂;
汉室方昏,虚、牟效节。
故风声永树,卜世长久者也。
昔我太祖高皇帝,德范生民,功格天地,仰纬彤云,俯临紫极。
世祖嗣兴,增光前业,云雨之所沾被,日月之所出入,莫不举踵来王,交臂纳贡。
郁林昏迷,颠覆厥序,俾我大齐之祚,剪焉将坠。
高宗明皇帝,建道德之盛轨,垂仁义之至踪,绍二祖之鸿基,继三五之绝业。
昧旦丕显,不明求衣,故奇士盈朝,异人辐凑。
若乃经礼纬乐之文,定鼎作洛之制,非云如醴之祥,白质黑章之瑞,谅以则天比大,无德称焉。
而嗣主不纲,穷肆陵暴,十侃毕行,三风咸袭。
丧初而无哀貌,在戚而有喜容。
酣酒嗜音,罔惩其侮。
谗贼狂邪,是与比周。
遂令亲贤婴荼毒之诛,宰辅受菹醢之戮。
江仆射、萧、刘领军、徐司空沈仆射曹右卫,或外戚懿亲,或皇室令德,或时宗民望,或国之虎臣,并勋彰中兴,功比周、邵,秉钧赞契,受遗先朝。
咸以名重见疑,正直贻毙,害加党族,虐及婴孺。
曾无《渭阳》追远之情,不顾本枝歼落之痛。
信必见疑,忠而获罪,百姓业业,罔知攸暨。
崔慧景内逼淫刑,外不堪命,驱土崩之民,为免死之计,倒戈回刃,还指宫阙。
城无完守,人有异图。
赖萧令君勋济宗┙,业拯苍氓,四海蒙一匡之德,亿兆凭再造之功。
江夏王拘迫威强,牵制巨力,迹屈当时,乃心可亮。
竟不能内恕探情,显加鸩毒。
萧令君自以亲惟族长
任实宗臣,至诚苦言,朝夕献入,谗丑交构,渐见疏疑,浸润成灾,奄离怨酷。
用人之功,以宁社稷,刈人之身,以骋淫滥。
台辅既诛,奸小竞用,梅虫儿茹法珍妖忍愚戾,穷纵丑恶,贩鬻主威,以为家势,营惑嗣主,恣其妖虐。
宫女千馀,裸服宣淫,孽臣数十,袒裼相逐。
帐饮阛肆之间,宵游街陌之上,提挈群竖,以为欢笑。
山阳潜受凶旨,规肆狂逆,天诱其衷,即就枭剪
夫天生蒸民,树之以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岂有尊临宇县,毒遍黔首,绝亲戚之恩,无君臣之义,功重者先诛,勋高者速毙。
九族内离,四夷外叛,封境日蹙,戎马交驰,帑藏既空,百姓已竭,不恤不忧,慢游是好。
民怨于下,天惩于上,故荧惑袭月,孽火烧宫,妖水表灾,震蚀告珍。
七庙阽危,三才莫纪,大惧我四海之命,永沦于地。
南康殿下,体自高宗,天挺英懿。
食叶之征,著于弱年,当璧之祥,兆乎绮岁。
亿兆颙颙,咸思戴奉。
且势居上游,任总戎略,家国之否,宁济是当。
莫府身备皇宗,忝顾托,忧深责重,誓清时难。
今命冠军将军西中咨议、领中直兵参军、军主杨公则宁朔将军、领中兵参军、军主王法度,冠军将军咨议参军、军主庞翙,辅国将军咨议参军、领别驾、军主宗夬辅国将军咨议参军、军主乐蔼等,领劲卒三万,陵波电迈,径造秣陵
冠军将军、领咨议、中直兵参军、军主蔡道恭辅国将军、中直兵参军右军府司马、军主席阐文,辅国将军、中直兵参军、军主任漾之,宁朔将军、中直兵参军、军主韩孝仁宁朔将军、中直兵参军、军主朱斌,中直兵参军、军主宗冰之,建威将军、中直兵参军、军主朱景舒,宁朔将军、中直兵参军、军主庾域宁远将军、军主庾略等,被甲二万,直指建业
辅国将军武宁太守、军主邓元起辅国将军、前军将军、军主王世兴等,铁骑一万,分趋白下。
征虏将军、领司马、新兴太守夏侯详宁朔将军咨议参军、军主柳忱宁朔将军、领中兵参军、军主刘孝庆,建威将军、军主、江陵令江诠等,帅组甲五万,骆驿继发。
雄剑高麾,则五星从流,长戟远指,则云虹变色。
天地为之矞皇,山渊以之崩沸。
莫府亲贯甲胄,授律中权,董帅熊罴之士十有五万,征鼓纷沓,雷动荆南。
宁朔将军南康王萧颖达,领虎旅三万,抗威后拒。
雍州勋业盖世,谋猷渊肃,既痛家祸,兼愤国难,泣血枕戈,誓雪怨酷,精卒十万,已出汉川
郢州节义慷慨,悉力齐奋。
江州邵陵王湘州张行事、王司州皆远近悬契,不谋而同,并勒骁猛,指景风驱。
舟舰鱼丽,万里盖水,车骑云屯,平原雾塞。
以同心之士,伐倒戈之众,盛德之师,救危亡之国,何征而不服,何诛而不克哉!
今兵之所指,惟在梅虫儿茹法珍二人而已。
诸君德载累世,勋著先朝,属无妄之时,居中否之运,受迫群竖,念有危惧。
大军近次,当各思奋迹,来赴军门。
檄到之日,有能斩送虫儿法珍首者,封二千户开国县侯
若迷惑因党,敢拒命者,刑兹无赦,戮及宗族。
赏罚之信,有如皦日,江水在此,余不食言(《南齐书·萧颖胄传》。)
头陀寺碑文 南梁 · 王屮
四言诗 出处:黄鹄山志卷五
盖闻挹朝夕之池(朝夕之池:大海。朝夕,潮汐。)者无以测其浅深,仰苍苍之色(苍苍之色:指天。)者不足知其远近,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是以掩室摩竭(摩竭:指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为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用启息言之津;杜口毗邪(毗邪:亦作“毗耶”。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地名。),以通得意之路。然语彝伦者,必求宗于九畴(九畴: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谈阴阳者,亦研几于六位(六位:即《易》卦之六爻。)。是故三才既辨,识妙物之功;万象已陈,悟太极之致。言之不可以已,其在兹乎?然爻系所荃,穷于此域,则称谓所绝,形乎彼岸矣。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四流:佛教语,流谓流而不返,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四流又名四暴河。一见流,二欲流,三有流,四无明流。);推之于无,则俯宏六度(六度: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名言不得其性相(性相:佛教语。性指事物的本质,相指事物的表象。),随迎不见其终始。不可以学地(学地:佛家认为是断除欲界思惑的境界。)知,不可以意生(意生: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的菩萨境界。)及,其涅槃之蕴也。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洪钟虚受,无来不应。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冥立:佛家认为法无定性,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起,所以无定性,所以叫冥立。),一音称物,宫商潜运。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八正:佛教谓修习圣道的八种基本法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门,大庇交丧。于是玄关幽键(玄关幽键:比喻深邃的佛法。),感而遂通;遥源浚波,酌而不竭。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时义远矣,能事毕矣,然后拂衣双树(双树: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处。),脱屣金沙。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不尽之灵无歇:意思是佛的涅槃不过是方便说法,佛性本无生无灭,无迁无变,真如常在。)。大矣哉!正法(正法: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既没,象教(象教:象,似。释迦牟尼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好像佛在世,有教有行,一如正法时。)陵夷。穿凿异端者,以违方为得一;顺非辩伪者,比微言于目论。于是马鸣(马鸣:实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学者,弘扬大乘佛法。)幽赞,龙树(龙树:实有其人,古印度佛教学者,继马鸣之后弘扬大乘佛法。)虚求,并振颓纲,俱维绝纽。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故能使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佛教正规修行的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有樽俎之师,七十六种(七十六种:“七”当作“九”,罗什《维摩经》注曰:“摩诃,秦言大,亦言胜,亦言多。于一切众中最上,天人所宗,故言大。能胜九十六种论议,故言胜。”此处意指邪说分崩,无藩篱以自固。无藩篱之固。)既而方广(方广:大乘经典、教义的通称。其言富、其理正,故名。亦借指佛教。)东被,教肄南移。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然后移文间出,列刹相望,澄什(澄什:指竺佛图澄(232—348)鸠摩罗什(344—413)二高僧。)结辙于西山,林远(林远:林指支遁(314—366)号道林。远指慧远(334—416)晋代二高僧。)肩随乎江左矣。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薄;西眺城邑,百雉纡馀;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楚都之胜地也。宗法师行洁圭璧,拥锡来游。以为宅生(宅生:犹言寄托生命。)者缘,业(业:佛教谓业由身、口、意三处发动,分别称身业、口业、意业。业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一般偏指恶业,孽。它决定在六道中的生死轮回。)空则缘废;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遂欲舍百龄于中身,殉肌肤于猛鸷,班荆者久之。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后军长史江夏内史会稽孔府君讳觊,为之薙草开林,置经行之室。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江安济阳蔡使君讳兴宗,复为崇基表刹,立禅诵之堂焉。以法师景行大迦叶(大迦叶:摩诃迦叶。释迦牟尼涅槃后,他传播正眼法藏,为佛教长老。禅宗尊他为西土二十八祖的始祖。),故以头陀为称首(称首:第一。这是说大迦叶为称举头陀的首位,所以用来作为寺名。)。后有僧勤法师贞节苦心,求仁养志,纂修堂宇未就而没。高轨难追,藏舟易远。僧徒阒其无人,榱椽毁而莫搆,可为长太息矣。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格天:君主自称受命于天,施政行为,感通上天就叫格天。)光表之功,宏启复兴,是以惟新旧物,康济多难,步中《雅》《颂》,骤合《韶濩》,炎区九译(炎区九译:炎区即炎洲,指极远地区。炎洲是神话中的地名。九译谓多次翻译。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沙场一候(沙场一候:意即设官镇守南北边疆。)。粤在于建武焉,乃诏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篱,树风江汉。择方城之令典(方城春秋时楚北的长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县,循伏牛山北至邓县,为古九塞之一。以此指代楚国。),酌龟、蒙龟、蒙鲁国境内的龟山、蒙山,指代鲁国。)之故实,政肃刑清,于是乎在。宁远将军长史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道胜(道胜:语本《三藏法数》:“道胜谓菩萨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己,复能度脱一切众生。”)之韵,虚往实归。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无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于是民悦来,工以心竞。亘邱被陵,因高就远。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夕露为珠纲,朝霞为丹雘。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崖谷共清,风泉相涣。金姿宝相,永藉閒安。息心了义,终焉游集。法师释昙珍,业行淳修,理怀渊远,今屈知事任,永奉神居。夫民劳事功,既镂文于钟鼎;言皆称伐,亦树碑于宗庙。世弥积而功宣,身愈远而名劭。敢寓言于雕篆,庶髣髴乎众妙。其辞(辞:碑文前面的散文叫叙,后面的韵体赞词叫铭,此辞即赞词。)曰:
质判玄黄,气分清浊。
涉器千名,含灵万族。
淳源上派,浇风下黩。
爱流成海,情尘为岳。
皇矣能仁,抚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来迦卫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鉴四门,幽求六岁。
亦既成德,妙尽无为。
帝献方石,天开渌池。
祥河辍水,宝树低枝。
通庄九折,安步三危。
川静波澄,龙翔云起。
耆山广运,给园(给园:给孤独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给孤独,以黄金向祗陀太子购得园地,为释迦牟尼修建祗园洹精舍,此精舍称给孤独园。)多士。
金粟来仪金粟:即维摩诘大士。来仪:现出容仪,出现。),文殊戾止(文殊戾止:文殊菩萨来到佛的身边。戾止:至;到。)
应乾动寂,顺民终始。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象正虽阑,希夷(希夷:虚寂玄妙。)未缺。
于昭(于:音乌,叹词。)有齐,式扬洪烈。
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惟此名区,禅慧攸托。
倚据崇岩,临倪通壑。
沟池湘汉,堆阜衡霍
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媚兹邦后,洪流是挹。
气茂三明(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情超六入(六入:佛教理论,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眷言灵宇,载怀兴葺。
丹刻翚飞,轮奂离立。
象设既辟,睟容已安。
深冬燠,疏夏寒。
神足游息,灵心往还。
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按:《昭明文选》
头陁寺碑文 南梁 · 王巾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四、文选卷五十九
盖闻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浅深;
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
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
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
是以掩室摩竭,用启息言之津;
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然语彝伦者,必求宗于九畴;
谈阴阳者,亦研几于六位。
是故三才既辨,识妙物之功;
万象已陈,悟太极之致。
言之不可以已,其在兹乎!
然爻系所筌,穷于此域;
则称谓所绝,形乎彼岸矣。
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
推之于无,则俯弘六度
名言不得其性相,随迎不见其终始,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蕴也。
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
洪钟虚受,无来不应。
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
一音称物,宫商潜运。
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
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
八正之门,大庇交丧。
于是玄关幽揵,感而遂通;
遥源浚波,酌而不竭。
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
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
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
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
时义远矣!
能事毕矣!
然后拂衣双树,脱屣金沙。
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
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
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
大矣哉!
正法既没,象教陵夷。
穿凿异端者,以违方为得一;
顺非辩伪者,比微言于目论。
于是马鸣幽赞,龙树虚求,并振颓纲,俱维绝纽。
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
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
故能使三十七品有樽俎之师;
九十六种无藩篱之固。
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
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
然后遗文间出,列刹相望,澄什结辙于山西,林远肩随乎江左矣。
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
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
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回薄。
西眺城邑,百雉纡馀。
东望平皋,千里超忽。
信楚都之胜地也。
宗法师行絜圭璧,拥锡来游。
以为宅生者缘,业空则缘废;
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
遂欲舍百龄于中身,殉肌肤于猛鸷,班荆者久之。
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
后军长史江夏内史会稽孔府君讳觊,为之薙草开林,置经行之室。
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江安济阳蔡使君讳兴宗,复为崇基表刹,立禅诵之堂焉。
法师景行大迦叶,故以头陀为称首。
后有僧勤法师贞节苦心,求仁养志,纂脩堂宇,未就而没。
高轨难追,藏舟易远。
僧徒阒其无人,榱椽毁而莫构。
可为长太息矣!
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
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
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
是以惟新旧物,康济多难;
步中雅颂,骤合韶护;
炎区九译,沙场一候。
粤在于建武焉。
乃诏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维,树风江汉,择方城之令典,酌龟蒙之故实。
政肃刑清,于是乎在。
宁远将军史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
道胜之韵,虚往实归。
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
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无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
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
亘丘被陵,因高就远。
层轩延袤,上出云霓。
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夕露为珠网,朝霞为丹雘。
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
崖谷共清,风泉相涣。
金资宝相,永藉闲安;
息心了义,终焉游集。
法师昙珍业行淳脩,理怀渊远,今屈知寺任,永奉神居。
夫民劳事功,既镂文于钟鼎;
言时称伐,亦树碑于宗庙。
世弥积而功宣,身逾远而名劭。
敢寓言于彫篆,庶髣髴于众妙。
其辞曰:质判玄黄,气分清浊。
涉器千名,含灵万族。
淳源上派,浇风下黩。
爱流成海,情尘为岳。
皇矣能仁,抚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来迦卫。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鉴四门,幽求六岁。
亦既成德,妙尽无为。
帝献方石,天开渌池。
祥河辍水,宝树低枝。
通庄九折,安步三危。
川静波澄,龙翔云起。
耆山广运,给园多士。
金粟来仪,文殊戾止。
应乾动寂,顺民终始。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象正虽阑,希夷未缺。
于昭有齐,式扬洪烈。
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惟此名区,禅慧攸托。
倚据崇岩,临睨通壑。
沟池湘汉,堆阜衡霍
膴膴亭臬,幽幽林薄。
媚兹邦后,法流是挹。
气茂三明,情超六入。
眷言灵宇,载怀兴葺。
丹刻翚飞,轮奂离立。
象设既辟,睟容已安。
深冬燠,疏夏寒。
神足游息,灵心往还。
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南梁 · 陆煦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三
猥辱逮告。
伏见至尊答臣下审神灭论,俯仰膜拜,徘徊空首,窃闻圣惟一揆,唐虞未有前言,知几其神,今日独奉梁诏,道载则万有挤其沦迷,德寿则九服扬其照筮,方旨振民育德,百年均其摄受,劳民动物,千古咸其折伏。
法师智深决定,受持之持佥允,志洽通敏,承神之神谐克。
陆煦和南(《弘明集》十。)
智顗 隋 · 昙暹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开皇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京师兴国寺昙暹和南,天台山禅师足下:仰惟声高道迈,疑和上之来仪;
德远智深,想弥天之再托。
言思顶礼,申接足于丹诚;
伫望东山,恋光仪之若渴。
时来寒重,愿善起居。
众生难调,化弘劳念。
仰承远游荆镇,利物弘多。
栖思青溪,足畅怀抱。
德光迥被,用展翘诚;
化导周行,蒙沾胜益。
愿珍道德,续结祗承。
谨和南。
率奉醍醐,愿领微意(《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 唐 · 江旻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观夫天德惟溥。亭育肇其不差。
人灵本智。闻见资其愈甚。
是以役成则百用不足。事逸则万物皆勤。
莫不鼎铉黄金。尊崇居处。
□□□□资养性灵。青襟惭于履霜。
白首成于聚岳。但畏途捷径。
岂所般游。风叶寒荄。
忘其飘践。假使维捎挂席。
终违宝岸。县车束马。
讵越崇山。□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至人应世。为而不处。
援手濡足。拯溺救焚。
涤其含垢之性。复其既迷之辙。
立关键。树堤防。
舣慈舟于罕济之川。明慧炬于未昕之夕。
当其虚往。应以真知。
被薜纫兰。吞虹噬月。
践赤墀而宏众妙。排翠扆而播元风。
踵牧台之旧踪。袭□山之遗轨。
胜业与鳌峰并峻。睿泽共鲲海同流。
理绝名言。事忘称谓。
可久可大。猗欤伟欤。
法主姓王。讳远知
字广德琅琊临沂人也。
眇迹周(阙十字)袭于上宾之冑。非同薛族。
托□于平舆之门。垂密云而洒润。
御长风而纵响。道无常器。
应有常伦。故得幽贶郁其枚条。
潜祉被其遐构。则有叶县奇踪。
雷门逸响。□□阅世。
伯喈珍其异□□信遁时。威明贵其缝掖
故乃百川纷凑。沧溟浸无涯之广。
累石不穷。惟岳至极天之峻。
法主大父景贤。梁征北将军江州刺史
昙选散骑常侍太子右卫轻车将军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建安郡公
食邑三千户。鼓吹一部
班剑二十人。衮华载郁。
台扃启曜。动成仪表。
肃以具瞻。法主五石于生宫。
韫三田于命府。降灵以资妙气。
受鍊而浴兰池。□□漱其芳津。
二仪赋其纯□望德门而直指。眷华宗而诞曜。
母氏济阳丁夫人。阴祇降嫔。
柔德垂美。夙有神明之契。
先禀嘉祥之符尝因昼寝。梦身为飞凤所集。
既寤。见赤光贯乳。
遂感而娠。七日便啼。
声闻于外。才经少选。
而载□焉。昔浩灵受锡。
仰神嗣于瑛。柱史流沙。
托日精于元妙。叶符元庆
高腾圣迹。复乃流光外朗。
豫显火传之教。希声内发。
先闻导俗之音。既而圣纵自天。
禀至知于弱植。道□□□备□□于藏往。
孝友冥至。就养无方。
业隆干蛊。情忘健羡。
加以俯同学敩。尽锐典坟。
三易述其殷周。四诗传其邹鲁著康成之韦简。
季长之丝竹。作黼藻三古。
琴瑟百家。玉书见重。
金籯取贵。明毁县镜。
照夺清淄。乃深弃俗缠。
早生厌离。寂寥爱网。
牢落尘情。望元关而一息。
傃苍云而长往。时有国师宗道先生
识洞幽微。智深元妙。
宣风黄道。作训紫宸
九重致礼。百工兴敬
摄齐撰履。妙简英奇。
法主以体二沐元风。知十升堂奥。
握照庑于荆蓝之下。抱烛乘于随合之滨。
宅空成性。智之所渐。
沿无致学。惟几必彰。
理诣希微。忘所言而知道。
情遗径庭。就日损以为德。
爰在冠年。虔修上法。
乃有族云浮紫。偫鹤呈素。
晻暧高垂。徘徊迥属。
周尹候气。讵可参衡。
晋野挥弦。曾何扶毂。
斯盖元心广运。远结冥祥。
故能幽贶不言。嘉瑞爰发。
法主顾众芳以指信。因偫灵以摅抱。
内战斯止。道胜则肥。
去有欲之廉。息多闻之智。
六经三史。缥帙缃囊。
昔所研味。并皆弃绝。
物色真应。耽尚元虚。
吐纳六宫。去来三景。
之节。励夷皓之行。
便即辟谷休粮。惟资松水。
六尘不染。智照杜其氛埃。
五味性空。慧口绝其甘旨。
遂乃避声于衔枚之路。灭影于至阴之域。
茅山华阳。即三十六洞天之第八也。
峰秀龙文之鼎。水叶凤门之泉。
仰三山以交真。思五便而伫圣。
乃抗表阙廷。愿归岩谷。
黄门侍郎贺彻。奉宣中旨。
继是山栖。所须并令官给。
既而雅志获从。幽襟独往。
高蹈俗外。举手时人。
偫公祖道。衣裾聚观。
法主投簪有所。终焉是托。
润淹草树。光溢林泉。
拂云径以展足。援乔枝以移视。
虽复金錞和鼓。独韵新声。
玉琯调时。偏谐雅气。
与夫道风遐畅。远秀松筠之表。
胜趣挺生。孤映烟霄之外。
安可乱其清越。革我寒暄。
故以仙伯嗟其格高。云将谈其气远。
仍值旗盖南歇。礼乐西归。
法主养粹中岩。不染氛秽。
隋开皇十二年晋王分陕维扬。
尊崇至教。钦味夙范。
具礼招迎。辞不获命。
出自山谷。长史王子相
承候动止。咨议顾言。
每申谈对。法主豪墨所至。
必罄今古。辞义所该。
殆无遗逸。幽尚有本。
固请还山。晋王重违所守。
遣使将送。遂投于天窗。
背岭凿崖考室。卷晦声迹。
才可修行。十三年正月七日夜
端坐精思。彷佛朱衣羽人
握节而进。谓法主曰。
岫隐川藏。事由独善。
寓形寰宇。宜宏利益。
重官品藻。以卿开教一方。
可宣扬法味。开度后学。
既受兹灵诰。始有应物之心焉。
于是澄止水于众象。竦贞松于偫望。
应运元机。盛谈名理。
重关复奥。故以启其幽深。
六瑚四琏。曾不矜其器用。
山门著录。三千许人。
并立精舍。实为壮丽。
十九年。敕使郑子腾送书询问。
钦尚殷勤。诚深下辇。
大业七年炀帝散骑员外郎崔凤赍敕书迎请。
见于涿郡之临朔官。帝乃叹曰。
朕昔在扬州。师已素发。
今兹重睹。更有童颜。
岂非道固存焉。养之得理者。
六军返旆。扈驾洛阳
奉敕于中岳修斋。俄而炎德遂卑。
忠良解体。欃枪远烛。
格泽旁流。沈马谬三十之占。
胶船无五反之慎。苍生涂炭。
天命有归。大唐景运龙与。
元象斯构。皇上继明理物。
光宅黔元。参天二地。
经文纬武。神谋广略
道属云雷。躔晷曜于已晦。
缀参辰于将落。毁隅具固。
□□廓清。复修衽席。
还为俎豆。非夫唐风惟大。
大章可以作歌。轩德如云。
云门所以流咏。其孰能至于此乎。
故使天成地平。其武功也如彼。
戢戈归兽。其文德也如此。
谅可以四三王而六五帝。蹈东户而穆南风。
瑞发云星。祥应赪素。
涸泉献醴。茂棘垂柔。
神筵卫厨。芳翊砌。
巍巍荡荡。未有若斯之盛者欤。
犹复役情动虑。旰食已勤。
克己思治。宵衣弥笃。
仁高穹昊。泽漏重泉
于是嗣兴至教。尚想元极。
在昔藩朝。频经降问。
法主卷怀处世。三变市朝。
语默人间。一逢有道。
既遇龙田。方知必举之翼。
将攀凤羽。故审扶摇之势。
以兹先觉。曲招恩礼。
累有陈闻。乞还江外。
乃诏洛州资给人船。并施法服。
润州于旧山造观一所赐田。度道士七十人。
以为侍者贞观九年四月至山。
敕文遣太史令薛赜校书郎张道本太子左内率长史桓法嗣等。送香油镇䌽金龙玉璧于观所。
为国祈恩。复遣朝散郎文远赍玺书慰问。
并赐衲帔几杖等。皇太子其年六月
又遣将仕郎张万迪送香油龙璧。供山中法事。
敕又遣桓法嗣送香。八月十三日至观。
法主沈吟久之。方遣恭受。
谓弟子曰。此香何能烧尽。
可分四近诸观。广供斋讲。
冀能感彻。十四日午时
适因睡寤。喜形于色。
侍者在旁。咨问所以。
答曰。吾向暂游洞宫
仙官见报。欲以疲朽补为仙伯。
名位已定。行在不久。
十五日。沐浴冠带。
焚香正坐。集诸弟子。
述圣朝立观之由。励学人策勤之志。
十六日旦。忽闻异香入室。
鸟兽哀嗥。顾谓侍者曰。
日时早晚。曰辰时
乃应曰好。即转身平卧。
自正衣冠。九易之形。
一朝解束。春秋一百二十有六岁。
肢体柔软。颜色不变。
停殡句馀。倍胜常日。
州遣行参军马君伟讣山吊祭。并以状奏闻。
越二十八日。以符竹托祔定录神山之右。
夫剑解之道。皎昧难知。
至于刊名伯札。勒功仙品。
青铣成文。召帝晨之旨。
紫玉为简。锡太元之命。
建图独立。总要偫灵。
若得之于千载。犹逢之于万劫。
自许以来。未之有也。
法主从容谓所亲曰。国家为吾造观。
恩德极重。自惟徵应。
恐不见其成。至是时也。
斧斤始就。前刺史辛君昌与五县官人爰集山所。
定方准极。八桂运于瑶阜。
五杏伐于缁林。堑荆峰而求宝玉。
决河宫而取珠贝。郢人负其涂器。
般匠献其奇斤。百姓子来。
四方悦服。□排若堵。
锸动如云。商略云崖
考量泉石。乃于积金洞门之右。
太元降真之地。其山则峰岫开天。
逼乾行之峻。溪谷括地。
穷艮象之深。滴沥县流。
因风振响。葳蕤乔木。
承云聚翠。于是式摹大壮。
建其精宇。据修原而却指。
秀岭以斜列。飞陛排云。
危墉列汉。构元栌以轇轕。
累丹栱以崔嵬。俨香阁于烟空。
郁珍台于倒景。乌容拂晓。
假道璇题之间。兔色分宵
晦影绮统之侧。埃壒灭而瑶甍远。
寒暑隔而宝殿深。绮霞共藻棁争辉。
清风与琅玕竞响。披轩回眺。
郁郁之千岩不穷。凿牖俯临。
苍苍之万壑同色。螭龙鳞甲。
动青玉之镫。云雾光芒。
列赤璚之案。罽□九色。
杂流苏而回卷。华幡百戏。
拂藻井而斜萦。霜钟韵凫氏之音。
仙盖尽轮人之妙。列邛佺于东序
憩羽客于南荣。檐度元霜。
庭凝绛雪。昔汉宗宗万乘。
元宫才峙于豫章。齐侯九合。
正寝止闻于拱。未若纶诰爰发。
雕砻胜地。元都万雉。
植立天窗之间。九层。
辉耀洞天之表。故以一罄昆骊。
中贫海渎。又于内殿奉为文德皇后造元始天尊像一躯。
二真夹侍。拟香园之妙。
写空歌之。遐迩归依。
人天赞仰。法轮常转。
洪恩不替。州伯武陟公李使君讳厚德
真人冑裔。衣冠旧绪。
天潢分其远派。帝圃竦其旁枝。
循化穆。途谣里颂。
崇信法门。义不忘本。
弟子陈羽。弱年服道。
暮齿不疲。禀洞神之言。
得入微之致。平昔应徵。
已当付嘱。今兹综理。
复隆堂构。弟子王轨
夙挺机缘。幼恭德宇。
钻仰闻于奥室。举措循于纲常。
清言馀论。演畅有归。
羽等乃与远近同门。道俗耆旧。
以为日月回薄。总盈缩之期。
春秋递代。运盛衰之道。
实宜腾芳垂茂。远播清尘。
韦编既绝。宣尼深易道之叹。
简书遽落。束皙补由庚之辞。
是用树彼高垣。题其琬石。
立言纪事。传诸不朽。
上愿皇图定七百之基。符千载之运。
同玉京而等固。与金阙而俱遥。
敢述嶶猷。乃为铭曰。
生灵蠢蠢。世界悠悠。
吉凶并骛。爱恶相谋。
如彼蕣华。望晷不留。
如彼。弃朔无秋。
至人显用。夙膺元箓。
胜己克勤。导扬斯属。
非相游道。无言匡俗
物有可甄。宁惮濡足。
几探其妙。鉴献其明。
鍊微毓德。凝元肆情。
才高楚泽。价重秦城
义堂纵辩。文路蜚英。
迹沦青嶂。声迩丹屏。
蹈礼河滨。当仁茨岭。
师臣是属。如纶攸骋。
爰召瑰材。构兹严整。
伟哉瞰迥。壮矣淩虚。
仪形元圃。辉映方诸。
櫩垂謺璧。甍间连珠。
岧峣仙阜。煜爚神居。
迷迭香阶。合昏奇树。
扰𪊲遥集。驯蜺迥赴。
入岁招缺。骑箕引傅。
蔽亏日月。杳冥云雾。
化周道息。静鉴潜神。
鸾旂宛宛。象躅鳞鳞。
乘飙叔茂。析理元宾
永言终古。无绝清尘。
代长兄闵上王舍人970年 北宋 · 柳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河东先生集》卷六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月日,姓名,上书执事
某性识钝劣,惟通经属义而已,然于时事,万亦识其一焉,故知执事乃文章之主也。
后进于儒者困是道而不能兴,苟得进于左右,间若哀怜而顾悯之,则何复患乎久而穷矣?
某益念于此,晨夜勿废,非以文也,是难干于执事者耳。
某又不晓于文章,诚将进而莫能进也。
欲求人而假手之,则有闻于执事者,不可外私于人也。
以此,经时涉日,展转未就。
遂以报于小弟,使叙其志,致于文。
小弟拒而复不可曰:「兄少乎哉!
欲进于执事者,卜恩焉,非艺专而学至,材丰而智深,则孰敢望其门墙而前矣?
执事者之有文章也,横天地,冠古今,非司马相如扬雄之徒,则罔能出于下;
自以是薄恶,而何堪写之为辞以干乎?
如此,将乞怜而反得其责矣。
不若直其事而质其言,告于执事
曰:某年十三时,父命授《尚书》于胶东胡生,日诵千百言,兼通大义。
后二年,又授大《易》焉。
其业之习也,若始之于《书》,虽夜寝而朝食,未尝默口,精之为至,不敢自负。
逮年十七,求贡有司,一试而五登于场,越时辈,虽不能中,辄亦无愧。
明年,又贡焉,加一于初。
同进者乃相忘而为仇。
自后岁举于有司,两登名而天子退之
自知命也,时也,不敢恨矣。
二十有五,丁父忧,在家居丧。
后三年,复求贡焉。
时遇执事主文衡而综其任,实志于执事也,将能振乎某之困矣。
又不果愿,见退于执事之下。
某当时颇自悲。
噫,是己之不专于艺耶?
是己之拙趋于时耶,是己之失谋于人耶?
何至于此哉!
去年又进焉,亦见黜于有司。
退而自为,终无所成。
七上而七失之,年已三十矣,欲弃之而休,甘伏于圣明之世。
今年秋,遇执事假政是邦,振养罢危,某复思而喜,将有幸于执事也。
于古人始立之年,亦未为过,故昨与众而求举焉,未知斯之进也,复何如耳。
呜呼,将言之而先泣矣!
家已贫矣,亲将老矣,身甚长矣,禄由远矣。
天乎,天乎,何罪而是乎!
若此,执事茍不加怜焉,某从何门而望赐?
所以冀执事者,亦非诬也。
某为儿时,知执事之声名,诵执事之文章。
当时远近之言咸曰:『执事终大矣』。
及乎稍长,识执事之形容,执事克已登位于朝。
当时咸曰:『执事虽用而未贵也,斯将入制阁而典文闱,阶乎上也』。
近年随贡,果当执事选试之内,某虽不见取于执事,人谓执事之升者,实为得贤,咸曰:『执事亦未矣,天子必重寄矣』。
今果理河朔之大邦,化千里而成风,某幸在贡士之流,辱执事之抡举。
众复有言,咸曰:『执事必相天下矣,而后展之大谋,振尧禹之德音,万物生植,期厥恩』。
某从而思之,自念身世,生当执事之同时,幼知执事之圣贤,长见执事之荣泰,近在执事之选试,今受执事之举送,幸为大矣。
执事将必为相矣。
以乎舆言数四,咸克无虚,故知众人之辞,所果非枉。
某若冀执事为相之日,期以望恩,时虽不晚,某实免于穷阨也晚矣。
今当执事名群士,茍垂怜而振拔之,使有得成,即执事为相之日,移恩在此也。
兄但志之是言,闻于执事者。
执事者茍垂听而不罪之,又何必用于文以干乎」?
某欣然不知所以为之也,直写上献执事,倘三四读而不倦,虽加责,某亦为恩矣。
某再拜。
汾阳德禅师语录序1014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昔者白象降生,教兴于权实;
青莲视瞬,义著于师承。
厥后只履西归,一花东布,世系联续,开悟寖广,然而根器各异,宗致迭举。
少林之嗣,既分皮髓之浅深;
大寂之徒,亦著心眉之阶级。
虽搅为一呼,匪酥酪醍醐之殊;
然列彼三车,推羊鹿大牛之别。
趋觉城而固有淹速,非智眼而孰克炤明?
汾州大中寺太子禅院长老释善昭者,本太原人,积习闻薰,孤贞绝俗,自去饰受具,即杖策巡方。
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最后受印于汝州南院省念,遂法裔
风穴沼嗣先南院颙,颙嗣兴化奖,奖嗣临际玄,玄嗣黄檗运百丈海马祖,祖出南岳让曹溪嫡子。
曹溪至师,凡十一世。
师既投针临汝,分灯摩竭,衣珠内炳,潮音尚秘。
薄言湘楚,依止林樾,道俗归慕,名声普闻
长沙张侯茂宗以四大寺命师择居。
北抵襄沔,止白马山
郡牧刘公昌言躬诣顶谒延住兰若,前后八请皆不之诺。
淳化四年西河缁素千馀人,协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诣白马山,迎至其郡,遂尔留憩。
摄伽梨而登席,挥犀柄以谈空,毗耶净名,宴坐罔离于空室;
庐峰慧远,送迎不越于虎溪
净众骈臻,法韵雄震。
而师愿力勇猛,学解淹博,周游湖岭,探索筌蹄,效遍参于善财,同多闻于庆喜。
若乃江西即心之诲,而归于无物;
石头全提之句,而谓之真吼。
南泉捭阖而自得,引发上机;
赵州纵夺而有端,摧伏异见。
洞山之建立五位,回互以彰;
仰山之分列诸势,游戏无碍。
雪峰应接之眼,啐啄同时;
云门扬攉之言,药石苦口。
咸达其要,悉举其纲。
至如大用现前,纤尘不立,诸法皆泯,四句迥超,盖有黄檗之迅机,临际之妙脉。
三玄三要,在掌握之所施;
二主二宾,与盲瞑而何异?
是为正路,直造上乘。
师之所證,踰于格量,非齐肩于佛慧,曷染指于禅味哉?
予刳心弥久,感疾无损,静虑冥默,世缘纷染。
守郡楚北,恪居官次,而师遐遣清侣,躬裁尺讯。
谓广内集录,载师之辞句,既参于刊缀;
汝海答问,陪师之法属,且联其宗派。
邈同风于千里,遽授书之一编
法兴、智深,二上人飞锡实勤,巽床甚谨,述邑子之意,愿永南宗之旨,属图镂版,邈求冠篇。
赏音相从,重胝忘苦,幸烦襟之微释,因濡翰以塞请云尔。
按:《汾阳德禅师语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七。
郑野甫字序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六、《公是集》卷三四
鸟兽与人杂生于世,鸟兽之形,有头足毛羽之异,吾人者因其形之一类,概以其物称之。
人之形同,莫可辨者,古之人以名,人出其父祖之命,以为识别。
后之人因名配字,以义类相符,非谓有劝沮之殊,欲令人人行其名字也。
故有因义以配物;
有因物以配义;
有因名之文,损益藏显,而字乃反之;
有因名之物,遂以其实配之。
是以因义以配物,如耕之于伯牛,如由之于子路
因物以配义,如赤之于子华,师之于子张
字反名,如商之于子夏,偃之于子游
物配实,如长之于子长,予之于宰我
是其意也。
今之人不究本初,以意起事。
或谓此名也,宜充之以是道;
彼字也,可行之于终身。
虽失古人之心,犹未离乎告人以善也。
然而以名字自守,于吾道之门,固矣,狭矣。
郑子名叔熊,其友字以正夫。
子欲闻其说也,命为言其理以易之。
夫子学于古道,智深而见博,又以行谊自潜,不待正夫字然后劝也,请字之曰野甫,以附于因物以配义者。
如曰不已质哉?
为赋《白驹》之卒章曰:「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人如玉者,谓其来自外也。
王尚书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九、《彭城集》卷二九
夫审增秩天官,保釐宫钥,伏惟庆慰。
恭以某官智深迪哲,学茂邻几台阁粲乎休光,廊庙著其法语。
治戎董武,外震荡于天声;
利用厚生,内周洽于民誉。
尚书百官之本,而治象之法最严;
邦畿千里之居,惟魏大之风尤盛。
主上所以畴咨全德,并疏宠灵。
敢谓谦冲,过形撝挹,腾示芳翰,载窥绚辞。
佩服之诚,笔舌奚究!
留守谏议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彭城集》卷三○
兹者被命来东,承乏居守,会隼旟之税驾,奉麟玉以交符。
京兆五日之期,此仍半古;
诗人三秋之思,顾已积年。
既挹高风,岂胜厚幸!
爰及简书之畏,敢逾信次之问!
遽远英标,益劳吝腑。
方息床而就舍,谋裁楮而置邮,敢谓谦光,猥贻华翰,佩铭于素,启处增荣。
伏惟某官学茂几先,智深物表,论议出于亮直,文彩著于弸彪。
式严公辅之求,佥许争臣之选。
即期登拜,以副舆词。
更冀寅为宗祧,精调寝餗。
大臣论下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古文集成》卷三二、《文章类选》卷一一、《文编》卷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一六、《名世文宗》卷二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之权,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也,不亡其身,则亡其君。
然则是小人者,终不可去乎?
闻之曰:迫人者,其智浅;
迫于人者,其智深
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
古之为兵者,围师勿遏,穷寇勿迫,诚恐其知死而致力,则虽有众无所用之。
故曰:「同舟而遇风,则吴越使相救如左右手」。
小人之心,自知其负天下之怨,而君子之莫吾赦也,则将日夜为计,以备一旦卒然不可测之患,今君子又从而疾恶之,是以其谋不得不深,其交不得不合,交合而谋深,则其致毒也忿戾而不可解。
故凡天下之患,起于小人,而成于君子之速之也。
小人在内,君子在外。
君子为客,小人为主。
主未发而客先焉,则小人之词直,而君子之势近于不顺。
直则可以欺众,而不顺则难以令其下。
故昔之举事者,常以中道而众散,以至于败,则其理岂不甚明哉?
若夫智者则不然。
内以自固其君子之交,而厚集其势;
外以阳浮而不逆于小人之意,以待其间。
宽之使不吾疾,狃之使不吾虑,啖之以利,以昏其智,顺适其意,以杀其怒。
然后待其发而乘其隙,推其坠而挽其绝。
故其用力也约,而无后患。
莫为之先,故君不怒而势不偪。
如此者,功成而天下安之。
今夫小人急之则合,宽之则散,是从古以然也。
见利不能不争,见患不能不避,无信不能不相诈,无礼不能不相渎,是故其交易间,其党易破也。
而君子不务宽之以待其变,而急之不以合其交,亦已过矣。
君子小人,杂居而未决,为君子之计者,莫若深交而无为。
茍不能深交而无为,则小人倒持其柄而乘吾隙。
汉高之亡,以天下属
高后临朝,擅王诸吕,废黜刘氏。
平日纵酒无一言,及用陆贾计,以千金交欢绛侯,卒以此诛诸吕,定刘氏。
使此二人者而不相能,则是将相相攻之不暇,而何暇及于刘、吕之存亡哉!
故其说曰:将相和调,则士豫附。
士豫附,则天下虽有变而权不分。
呜呼,知此,其足以为大臣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