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辨相”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张隐居庄子指要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今之畸人。
隐居张氏者。
庄子内外杂篇。
以向郭旧注未尽采其旨。
乃为之训释。
犹惧学者之荡于一端。
泥于一说。
又作三十三篇指要以明之。
盖宏道以周物。
阐幽以致用。
内外相济。
始终相发。
文约
其旨明。
累如珠贯。
涣若冰释。
既而以予尝所蕲向。
俾叙而辨之。
为道之用也。
经天地。
该万物。
内化者可以泽四海。
外化者可以冥是非。
䜣然顺物。
内外偕化。
得其环中。
以应无穷。
古之善为道者如此。
洎乎性命耳目之相轧也。
不胜于物。
则相辨相劘。
徇乎无涯。
气耗乎名声之域。
心斗于彼是之境。
陈蠹滑湣。
封执逆旅。
惧力不足。
而偫奔舛驰。
庄生哀其如是。
乃退广柱下之说。
弛张变化。
未始离乎道。
用虚静恬淡无为为本焉。
故其言后王抚世也。
则曰静而圣。
动而王。
无为也而尊。
其言君子行道也。
则曰时命。
大行乎。
则返一无迹。
大穷乎。
则深根宁极。
窒乎欲。
则曰休影息迹。
达乎生。
则曰外形委蜕。
其放言大观也。
则齐
一尧桀。
周公于猿狙。
比大舜于豕虱。
或至大适以为累。
或至细乃牵乎用。
斯岂穷乡一曲者所能通。
故有内外杂篇之异。
然则道之于物。
无不繇也。
行之者视其分随其方而揭厉之。
则为家为邦。
为仁为智。
游之泳之
日渐渍之。
化与心成。
不知所自。
则昧者皦。
躁者静。
循之而愈照。
冥之而愈妙。
撄宁悬解。
岂远人哉。
隐居之意。
明此而已矣。
隐居九垓
别号浑沦子
老于是学。
遍游名山。
无常居。
不粒食。
与土木鸟兽同其外。
而中明也如是。
向使与漆园同代。
邱明受经于仲尼矣。
其颜成子南荣趎之徒与。
予抠衣于君。
实所辱命。
粗举庄子之略。
直书隐居之志。
以冠于篇。
其七 北宋 · 晁迥
色空辨相何妨道,语默由心不碍禅(拟白乐天诗)
开帏试问四十二章(并序 天圣二年五月1017年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诸子勤勤习学,而于一家教观津要,若何领会?
由是敬率诸部文义四十二条,开帏试问。
幸徵文说义,一一答上,庶几开发后昆也。
天圣甲子岁五月既望延庆座主云。
一问:待粗明妙,独褒《法华》,合对四时三教,皆名为粗。
文中何故同于诸经,先待鹿苑而为粗耶?
二问:绝待释妙,绝粗开粗,亡能亡所。
究论此意,是何法门,方能绝待?
三问:金刚藏说,佛甚微智,辞异意同,空有不二,不异不尽,意明三谛皆是经体。
荆溪何故特云「空假即中,方为经体」?
四问:因果宗成,方能取体。
合先明宗,方辨于体。
约何义故前体后宗?
五问:断权疑近疑,生实信远信,为妙经用者。
且断疑生信,自是行者智能,那云是经力用耶?
六问:名等四章,重重已约。
四教五时,判后论开。
何故第五更明教相?
七问:生灭四谛,既皆属事,若唯谛事,何能入真?
八问:无生因缘十二法皆不生灭,即一一常住。
那云此教初不知常?
九问:别教四谛,依何义故得名无量?
十问:苦集灭道是迷悟因果,正是修得之法。
圆教何故名为无作?
十一问:三藏教说,实有为俗。
析灭归真,如何析之,令实有灭?
请陈行相。
十二问:界内两教,俱有三乘。
藏教何故三因大异?
通教何故三因大同?
十三问:三藏教中,自有小乘、中乘、大乘。
《法华》何故都以三藏为小乘学者?
十四问:《金錍》引大经一十,复次遮邪计空非佛性喻。
离一十空外,为指何空是佛性喻耶?
十五问:《义例》点不思议境,凡有四意,首于无情境立佛乘义。
此为是色具耶?
心具耶?
若云色具,《止观》正云「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若是心具者,何谓无情立佛乘耶?
十六问:智者自于普贤道场,见宿世事,證《法华》三昧。
何故却云南岳天台圆顿之理?
十七问:观于缘生,缘生即空。
空假不二,名为三观。
荆溪云「作此说者,尚未成通」。
离此观外,通教三观,其相如何?
十八问:圆理所具惑业之法,与性恶同耶,异耶?
若同,性中惑染体相如何?
若异,果理究显有修恶耶?
十九问: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约心辨相,归趣如何?
二十问:《妙玄》以五重玄义,别对四悉,有何深致?
二十一问:百界千如,百如千界,互辨名数,妙旨如何?
二十二问:圆教二谛,约教行證明随情智,其相如何?
二十三问:《四念处》云,一念心中,具十界苦惑,名无作苦集。
佛界辨相修性如何?
二十四问:三教我闻并约耳根,圆教教即是闻,辨相和会,旨趣如何?
二十五问:大经八教具八别耶?
若具,何谓知常?
不具,如何论别?
二十六问:大经四教知常,故得相即。
既异《方等》,必同《法华》。
若同,《法华》开废等耶?
若异,四教云何相即?
二十七问:化仪化法,两种四教,判释佛法,罄无不尽。
云何妙乐谓之《法华》超八教外?
二十八问:昔经、今经谈圆不别,荆溪何故却云始自《华严》,终至《般若》,但次第三谛摄?
二十九问:依《法华》约修、约證明三慧,分齐如何?
三十问:学佛乘者,广寻教观,进修己行,毕竟的指何文开发信解?
请陈相状。
三十一问:《法华》本门授记数倍众经,云何但于事成远报,證入如何?
三十二问:大乘真伊喻不思议,如何却云一点在上?
三十三问:大经五事对五佛性,据文伸义,深旨如何?
三十四问:智者《心要》唯有一偈云「实心系实境」等,与《止观》同耶,异耶?
若同,非别有《心要》。
若同,名坏驴车。
三十五问:若遇他求,安心要道,指何法门?
示令易解。
三十六问:如学妙乘者,初修闻慧,要行如何?
三十七问:生佛皆具三千,同异如何?
宜究其旨。
三十八问:《金錍》云:「木石无心之语出自小宗,随缘不变之言生乎大教」。
此约何义分大小耶?
若云半满者,通无随缘不变之言,别有木石无心之称。
云真中者,别妨同前。
若云偏圆者,通、别定非小宗,其妨弥甚。
三十九问:名诠三法,教判四章。
何故《妙宗》云「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
四十问:寂光既具金宝泥沙之异,那得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耶?
四十一问:圆人初心顿以果地三德而为观体,所以如何?
四十二问:《止观》云:「以观观昏,即昏而朗。
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荆溪对释此二句云:「照此昏体,一观而三名,即昏而朗。
寂此散体,三止而一名,即散而寂」。
且一观昏耶?
三止散耶?
三观朗耶?
一止寂耶?
不然,何以对释云「即昏而朗,即散且寂」耶?
辨相度河事奏崇宁元年七月 北宋 · 郭知章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三九(第四册第三九○七页)
臣伏见臣僚上言,谓臣以台官往相度河事,实定东流之议。
本以从官降修撰、小郡,今乃翰林学士
臣作奉敕体量赈济,即不曾差相度河事。
王宗望议闭北流,吴安时等保明,即臣非定议之人。
又臣以修撰知和州,未已间,已闻哲宗有旨令上殿。
方陛下登极,首蒙圣恩拔擢,两除侍郎,又除宝文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又权尚书,又除知开封府,方除翰林学士
今来即不敢言官辨罪。
许存斋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本堂集》卷三七
慈水许存斋,业儒不终,欲以世所谓三命资游戏,且求数语赞其说。
余平生惟知道之废兴,命也。
天命之谓性也,命也有性,性也有命也。
而学不进,未能事斯语。
三命云云,则非所闻。
其为此说,岂非小智自凿,浮辨相诳,往往不知自求者,随人三寸舌,动富贵心,为患难贫贱戚戚。
祸人心,莫此为甚。
存斋尝儒矣,敢以儒之所谓命告,庶其归而求诸圣贤书。
春融冰释,处而山林,出而江湖,风清月明,水流云远,无非可乐。
必将有同其乐者遇,又奚暇他资哉?
拱而谢曰:「吾闻命矣」。